发件人 一些白板报的图片 |
这周好像没闲着,每天晚上都有活动,听说keso来到杭州,就在betacafe,立即火速杀将过去,终得一见。正在谈笑风生的是betacafe的老板之一白鸦。
在中国任何城市的任何街道上,当你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颈部像武汉鸭脖子一样被无形的手提着,那只意味着一件事:出事故了。
昨晚走到中山北路民政局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赶紧冒着被70码的危险,横穿马路。我的相机自买来之后,终于派上了纪实的用场。
走近才了解到,是交警在盘问两个骑电动车的人。他俩骑着一辆没有牌照的新电动车,刮擦到一个人。交警赶来检查发现,车很新,两人都说车主是对方,顿时生疑。
被盘问者的同伴,躲在墙角,脸上都是泪痕。
这名男子咬定车是其同伴的,警察让他出示身份证,他说放在家里了。
“总部总部,这里有两名男子,形迹可疑,请求增援。”
不一会,警车来了,两名男子被带上警车。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不轻松的晚上。A hard day’s night.
一些死去的生灵应当活着。
Many that live deserve death.
And some that die deserve life.
–托尔金《指环王》
相关文章:
《生命的过往》
相关网站:
http://70km.org/
杭州地铁工地陷落,是老百姓的灾难,决策者的恶梦,却也是媒体传递信息、报效公众的大好机会。虽然人不在杭州,但我时刻关注着媒体报道的进程。
这次事故发生突然,影响巨大,立即成为中文各大门户的头条,捂是捂不住的,除非把所有的机房的电闸都拉掉。
既然盖子必须要揭开,那么不如允许自己的记者去采访,这样至少还可控一些。杭州的各个媒体迅速抓住这次机会,滚动记者派上了用场,本地网站的实时报道,立即被新浪、网易不费一并一蛋转载到其专题之中,并化作滚滚的流量,让杭州的曝光率创下历史新高。
据刚才载我的出租司机说,杭城的广播连续不断地滚动报道,并且请目击者现“声”说法,可以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网站并肩作战的第一媒体。而报纸呢?可怜的报纸,只有到了事发后周日凌晨,才能报告昨天的消息,而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如何平衡,成为考验媒体老大们胆识的试金石。
刚才看到滚动新闻的同事,从周六下午到现在,他们一直分批在事故现场值守,王小街已经24小时没有睡觉。
再看周日的本地报纸。当日只有四个版的《浙江日报》,篇幅最少,只在头版左下做了一篇千余字的稿子,没有图片;《杭州日报》头版配图报道,并且在二版做了滚动报道。
讽刺是五份都市类报纸,头版全部都是同一个广告:“银泰,生日快乐!”,大红大紫,快活喜庆,与灾难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许无可谴责,因为事发为周六下午,而广告合同在此之前肯定早就签订了,契约社会,按合同来。但是,《都市快报》头版,夹在灾难新闻与广告之间的一条关于鸡的新闻,却让人难以忍受,莫非快报跟鸡也有个约定吗?
从新闻内容上来讲,《今日早报》跨版三维剖面图,非常直观新颖,在读图时代,可以打90分。而我所看到的其他报道,都过于细碎,没有整体感。
所有的媒体都回避了老百姓最想问的几个问题:
一、究竟死了多少人?官方数据把死亡和失踪分开计算,是不是在玩概念,
二、事故原因到底是什么?当然微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调查,但是宏观的原因有没有,是不是因为“大跃进”式的仓促决策、大干快上造成了这次悲剧?
三、杭州一号线全面开花,这类悲剧会不会在其他路段再现?进而,杭州土质是否适合建地铁?这次灾难对正在建设的杭州地铁有什么影响?
四、谁要对这一事件负责?追究到哪一级别?
我们知道,在现行的体制下,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不太可能把上述问题清单,列入报道内容之中。但是,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心里带着上面的问题,争取多透露一点点事实,以便让公众作出判断。
需要提的是,我买了周日的《南方都市报》,它的头版是一张震撼的照片,特大的标题:杭州地陷。此刻,我真的被这样弘扬正义的媒体给感动了,这种感动还会再持续下去,如果我没有阅读它的两版内文的话。南都的文章,还是用了新华社和“钟欣”(SHE?)的稿子,依然是零碎的流水帐而已。
你不在现场,你没有24小时不睡觉,无论摆多么酷的POSE,你都只是一张山寨版的《纽约时报》,你都比不上本地老大娘在广播里一声“唉哟”所传达的信息更多。
当然,这不是责怪南都,如果没有自己的记者,只能选择最合适的消息源,就连BBC也不得不转载新华社的消息,看着
BBC 中文网 | 国际新闻 | 杭州地铁工地坍塌已造成3人死亡,我马上一愣,以为新华社在BBC大楼里开设了分社。
古代有句谚语,杭铁头,苏面头。后半句不懂,前半句说的是杭州人血性十足。看看,连杭州的女人都这么剽悍(顺便指出一下:“彪悍”、“飙悍”的写法都是错误的。)
史上最牛女乘客 惊现杭州528路公交车 – 杭州日报网 首页
看过请在新闻后留言,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