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新闻’

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不宽容

Tuesday, March 18th, 2008

针对TBT最近发生的乱局,《纽约时报》3月18日发表了社论《China Terrorizes TBT》。

标题斩钉截铁说中国在TBT实行恐怖统治。但社论一开头也承认,“Information was hard to verify — nearly all foreigners are barred from entering and Tibetans have no freedom — but news reports said a market in the capital was burned; at least 16, and perhaps many more, people were killed; and paramilitary police and troops were deployed.”就是消息很难证实,只知道市场烧毁,至少16人死亡,派遣了武警。

接着文章扯到了达LAI去年十月接受布什会见和呼吁给予TBT更多宗教和文化自由上。笔锋一转谈起了中国的奥运承诺,改善人权状况。同时,控诉中国在西藏的作为,说中国不认真履行承诺。

接着说美国从十个人权最糟糕国家名单中删掉了中国。Whatever gain China may have gotten from being elevated above the likes of North Korea, Myanmar, Iran and Sudan was lost by the crackdown on TBT. 【不管中国由于比北韩等国(人权)略好一点而得到任何好处,都会因为在TBT的镇压而失去。】

最后文章说,中国本来有在奥运会上闪耀的机会,现在全吹灯拔蜡了,除非给TBT更多的宗教宽容与自由。

《纽约时报》是我很喜欢的一张报纸,但这篇评论实在太烂,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扯来扯去,把TBT之乱全都归咎于北京的文化与宗教政策。按照这种逻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不宽容,没有让他跟杨玉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把杨玉环给他不就天下太平了嘛;同样地,南北战争的起因是林肯对南方奴隶主不宽容,没有允许蓄奴文化自由成长,玷污了白种奴隶主的纯洁性,其目的是大肆掠夺南方各州的棉花。

最后舞动你的双手,跟我来:打倒郭子仪!抵制唐三彩!3K党万岁!一个国家的诞生!Higher, higher!

Loading

TBT/BBC

Tuesday, March 18th, 2008

今天BBC中文网的一条新闻:

TBT局势继续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中国当局所宣布的让TBT示威者自首的最后限期已经过去。当地局势继续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看似漫不经心的“示威者”三字,替代了原通告中“组织、策划、参与这次打、砸、抢、烧、杀的犯罪分子”的称呼,从而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中国当局是叫所有参与示威的人都去自首,这究竟是无心的疏忽,还是故意混淆?

当然,《通告》的措辞也不是没有问题,未经法院审判,不能称呼任何人为“犯罪分子”,只能叫“嫌疑人”吧。

TBT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建议,要综合各种新闻源一起看,这其中有个的技巧–大体来说,对中国不利的消息要看亲华媒体的(比如《联合早报》报道四川、青海、甘肃有事,大体可以相信);对中国有利的消息要看西方媒体的,比如《经济学人》作为唯一获准在拉萨采访的西方媒体,连续报道暴民(MOB)的烧抢和官方的隐忍。英国媒体都这么说,侧面印证了中国官方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TBT事件后,官方的宣传手段非常生硬落后,陈旧老套,乏善可陈,明明占理的事,不但说不明白,而且把自己弄得被动不堪,真是匪夷所思。

Loading

向“刘羚羊”致敬

Tuesday, February 19th, 2008

无忌们说
你是
月亮狂人
冥界使者
两个太阳的后裔之后
你让藏羚穿过数字铁路也就算了
强迫他们交配
是何居心

不管你PS过什么
你没有赖账
果然纯爷们
就凭这一点
你比那些整天用文字熬制迷魂汤的人
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可是万恶的某国人
向来不懂得原谅
他们总是大声地耻笑那些倒霉蛋
站在道德的山岗上
暗自庆幸
自己更大的龌龊免于曝光
道个屁歉
他们配吗

我要向你致敬
因为如果我们不肯原谅你
这个敢做敢当的人
就会有更多的周老虎死不认账

Loading

转一个超肉麻的采访

Thursday, January 31st, 2008

作者不详,饭后慎入。(原文地址)

人在江湖:建业住宅集团副总裁张宇访谈
http://hn.house.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09:38

  我的省作协会员证上盖着张宇红红的印章,可想见到这位把自己的印章“霸道”地盖到别人证件上的人物很难。

  定下采访张宇的选题后,便着手联系,电话打通不难,约到不易。第一次打通电话,张宇很热情地在电话那头说“啊,你跳槽了?”话语很是平易近人,像是多年的朋友,让人觉得温暖。其实,张宇没见过我,更不认识我。尽管他是我的作协领导、尽管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编发过其大作《守望中原》、尽管我对大名鼎鼎的他高山仰止。

  多次打电话联系,他总是很忙,总是很歉意地说“人在江湖……”如是三番,我都不好意思再打扰“人在江湖”的他,可是采访他是定下来的选题,没法更改。再次打电话过去,“张老师,真不好意思再次打扰您……”他很客气:“不好意思的是我,你看现在,我人在江湖……,这样,你一有时间就给我打电话吧……”尽管又一次没有约到,但他的话还是让人受宠若惊,让人觉得蛮舒服。

  张宇时尚,像现在的小年轻一样,“一有时间”打电话过去,都能听到他手机里传来的彩铃——孙楠翻唱的《Ibelieve》。因为有张宇“一有时间就给我打电话”的嘱咐,我坚持每天下午都打电话给他,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最近一直非常流行的广告语“我能”、是因为“Ibelieve”、是因为俗得不能再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4年8月24日下午,张宇接着我没有听完的彩铃《Ibelieve》说“今天晚上吧,你快下班的时候再和我联系一下,我五点钟开会,我手机如果关机了,就说明在开会……”准备好录音笔、数码相机和采访提纲。下午6点,打电话过去,“Ibelieve”变成了没有一点人情味儿的“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6点30分,打电话过去,关机。7点打电话过去,依然关机。7点14分,孙楠刚刚唱了半句,张宇就接了电话:“我刚开机,呵呵,你就打进来了……一块儿吃晚饭吧,找个离家近点的地方……”我有点激动、有点兴奋地说:“上岛咖啡吧,就在您家门口,也比较安静……”张宇很爽快地答应:“可以。” 赶到上岛咖啡,定下房间,再打电话过去,张宇的歉意融入了那句“人在江湖”:“不好意思,你们先吃吧,几个副总裁还要在一起聊点工作,再过一两个小时打电话过来吧。”过了一个半小时以后,再打电话过去,张宇说:“你们在上岛咖啡等着我吧,我马上过去……”

  几乎“望穿秋水”,张宇挎个帆布包终于从人群和车流里很“乡土”地步行着“挤”了过来,让人禁不住想起他在他的《乡村情感》中的第一句话:“我是乡下放进城里来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已经二十年,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城里的街道很宽,总觉得这是别人的路,没有自己下脚的地方。往前走时感觉不到在走,总觉得是挤。好不容易挤过去,还要再挤回来……”

  眼角是密密的岁月的河,眼底是沉静的中年的风霜。这就是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宇的手很温暖,足以让我把对他的景仰之情迅速过渡到对其亲和力的折服之心。气氛轻松了许多。及至张宇很“副总裁”地坐到我对面,一张洒满微笑的脸,一句他说了多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你们久等了”,让我觉得坐在对面的不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不是著名作家、不是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而仅仅是一位长者。

  张宇很认真地盯着我说:“真的,已经晚上10点,这么晚了,你还这么执著的联系我、采访我,你的这种敬业精神让我感动。我现在在建业就是在体验生活,我非常关注主流体制之外白领的生活……”寒暄几句过后,张宇开始往家里打电话,并且歉意地笑了笑说:“不好意思,我请个假……”,他对着手机说话的声音是低缓而温柔的,脸上布满了浓浓的爱意。

  趁张宇打电话的功夫,我“肆无忌惮”地对他上下打量:淡咖啡色的T恤、浅色的休闲裤,一身看似很随意的打扮使张宇显得年轻,依然保持着一位作家自在、舒展的精神状态。

  就着奶香浓郁的卡布奇诺,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坐在对面的张宇是真实的,他非常随和、自然,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思路清晰。语速很快犹如他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蚂蚁》。他那带着豫西口音的普通话,时不时冒出的几句方言土语,逗得人开怀大笑。让我觉得很“乡土”,可其言谈间思路的机敏与缜密又让人领略到了商界精英的风采,让人觉得很“副总裁”。

  整个采访过程,张宇没有著名作家的做派,他很谦虚、很“软弱”、也很“蚂蚁”。可能这就是他近年寻求的人生境界,是其日益纯青的人生智慧。正是这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使张宇得以将“警察与小偷”、“检察官和犯罪嫌疑人”、“监狱里的囚犯”这些陈俗的题材,翻出了杨柳新枝。张宇透露,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将是以中国地产为背景的,到目前为止还没人写地产……语气中充满了“舍我其谁”的豪迈……

Loading

小网站大新闻

Monday, January 7th, 2008

《魔戒》中说:“即使一个小人物,也可以改变未来的进程。”(Even a small figure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future.)引申一下,即使是一个小网站,也能够对未来的改变起一点作用,你怎么知道你放到骆驼背上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今日杭州一家网站在头条做了艮山桥塌陷的新闻,据我有限的所知,这是浙江省内媒体就这一事件唯一的报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艮山桥2006年已经陷过一次了。该网站链接了去年的电视新闻。当时市政部门找出百般理由为自己辩护的同时,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当年国庆之前对所有桥梁进行大检修。

对于不在杭州生活的人士们来说,这条新闻可能没什么价值。但是对于杭州,它是可能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不要说人微言轻,未来的进程可能就取决于一双小手。

杭州网报道艮山桥塌陷事故

Loading

蚂蚁酒 醉钢琴

Friday, January 4th, 2008

《纽约时报》网站上评出了“2007年引人注目的Op-Eds文章”。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Op-Eds是Opposite Editorial的简称,意思就是“与社论版相对的哪一个版”。这一版主要刊登观点类文章,与社论不同的是,它只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报社立场。类似国内报刊的专栏版。

在《纽约时报》推荐的去年Op-Eds,有一篇DENIS DUTTON写的乐评把我乐坏了,这篇文章叫做《Shoot the Piano Player》(毙掉弹钢琴的),评述了英国钢琴师(乔伊斯-哈图)Joyce Hatto的传奇经历。我按图索骥,在网上搜索了一些Joyce的资料,把这个故事跟大家共享。

Joyce Hatto

Joyce Hatto出生于1928年,是一个钢琴家和教师,前半生才华平平,几乎没有大唱片公司出版她的作品。直到1976年,她因为诊断出癌症而停止了公共演出,跟她的丈夫–一位录音师,一起移居到剑桥附近的一个小镇。谁也想不到,从此以后,她在艺术上开始总爆发。

她的丈夫成立了一家小唱片公司William Barrington-Coupe,随后推出了她灌制的唱片。从1989年开始,她一发不可收,弹奏了几乎所有大师的作品,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写的高难变态曲子。在她出版的120多张CD中,她弹奏的速度惊人,每个音符都准确无误。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演奏风格变化多端,不同的作曲家在她的手下,能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阅评人们惊呆了,称她为“大器晚成的罕见天才”、“还能喘气的最伟大的钢琴师”。

2006年,当癌症即将夺去她的生命,她坐在轮椅上演奏了贝多芬的第26号奏鸣曲。随后,她带着巨大的声誉离开了人士,人们缅怀她的天才、她的经历和她的个性。死者死矣,余音袅袅,音容宛在。

2007年2月份,一个名叫Brian Ventura的伦敦金融分析师,买了一张Joyce Hatto演奏的李斯特的唱片。当他把CD放进电脑,苹果的iTunes软件立即识别出,这首曲子的演奏者不是Joyce本人,而是一位叫László Simon的匈牙利演奏家。iTunes使用了一家叫Gracenote公司开发的音乐数据库,可以识别CD的音轨特征。在对照了Simon的CD之后,金融分析师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今日经典》杂志的乐评人Jed Distler,此君曾经多次在杂志上盛赞Joyce的演奏。

黑幕一角从此揭开。经过许多乐评人和乐迷的共同挖掘,一个音乐史上最大的丑闻暴露在阳光之下。

原来,Joyce Hatto的大多数曲目录音都是剽窃的别人,这些被扒窃的对象中,除个别大师,更多的是那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钢琴师,其中包括台湾的陈必先(Pi-Hsien Chen)。人们进而发现,Joyce Hatto声称的为她唱片伴奏的是国家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家是一位叫René Köhler的波兰移民。而人们从CD中辩认出那其实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作品,René Köhler更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

在专门揭发Joyce Hatto唱片丑闻的网站上,列出了经过辩认的剽窃唱片,这是一份触目惊心的长长的清单

Joyce Hatto的丑闻说明,黑蚂蚁不仅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仅仅在保健界有,在清高的古典音乐界也有。一个老太太为什么能忽悠全世界的乐迷,乐评人们难辞其咎。Joyce Hatto剽窃的那些人,有很多都是年轻的音乐新秀,但是他们得不到乐评人的重视,这些人更乐意把赞美送给一个名人。

技术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成就了骗子,一方面也揭露了骗子。Joyce Hatto的很多唱片,都是利用录音技术,对原作进行重新缩混和技术处理,欺骗性很强。但是,百密一疏,没想到也是Gracenote的音乐数据库让她原形毕露。

这同时还说明,苹果奉行的“拿来主义”为这个破公司带来多少名不符实的声誉啊。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是iTunes揭发了钢琴巨骗,却不知道苹果使用的是Gracenote公司提供的技术。

【综述要列出参考文献,做人不能太方舟子】

纽约时报:专栏文章
维基百科:关于Op-Eds关于Gracenote关于Joyce Hatto
Joyce Hatto剽窃识别网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