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回忆’

最黑的夜

Friday, October 30th, 2009

郭大侠是我高中时代的好朋友,当时风华、祝子、还有王冰,构成了我们班上显赫的小集团。论学习,第一名基本上在我和郭大侠中交替产生。论文学,风华当时已经是名声响亮的少年诗人,我们几个是学校“芦芽文学社”(取“蒌蒿遍地芦芽短”之意)的核心成员。论才艺,祝子的吟唱迷倒半个县城,王冰的歌声迷倒另外半个县城,外加城关的屠宰厂。

像所有同时代的少男少女一样,我们全都怀春不遇。单相思此起彼伏,关系错综复杂。郭大侠喜欢上班上最帅的男生小东,我和王冰同时喜欢上郭大侠的邻居小方,就在我和王冰约好到徒骇河畔通过决斗决定小方的归属之时,风华气喘吁吁跑来告诉我们:先别打!小东和小方好上了!

此后,只见郭大侠情绪低落。她把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投入到一本《新英汉词典》中,我曾亲眼目睹她背诵这本词典,已经背到了Y,后来才知道她是从后往前倒着背的。

昨晚郭大侠在twitter上忽然写了这样一段话:“青春期的苦痛与挣扎,现在想来仍觉不堪回首。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不愿意回到年轻时期,而宁愿做眼下这个心平气和的中年人。”

这让我大为吃惊,因为她从来都没有对我,以及对我们任何一个共同的好朋友讲过。

亲爱的,原来你的青春也在最黑的夜中度过。

要理解郭大侠的青春挣扎,必须交代一下时代背景和环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刚刚启蒙开化之时,所在的小镇,是一个山东北部的小县城。任何女孩在这个地方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地重男轻女,礼数周全,规矩众多,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荣誉。而家族荣誉的一半维系在这家女孩的表现上。一旦女孩被熟人指摘,这家人就会觉得特别丢脸。

作为女孩的郭大侠,必须每天准时回家,走同样的路线,并且与女伴同行。她不能跟男生在路上说笑,更不能打闹。一旦回家,不准随便出门,即使周末也不例外。记得有一年秋天,为了一起到田野里看月亮,我们动用了祝子的关系(他论辈份要管郭大侠叫老姑),由我做保人(我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颇得郭大侠妈妈的信任),并由小方做陪伴,才把郭大侠从家里拽出来。

而一旦郭大侠这样的姑娘陷入青春期的躁动,那意味着她只能一个人孤零零面对黑夜。对家人不能说,那是多么丢脸。对老师不屑说,他们不配听到。对朋友更不愿说,同学少年都不贱,谁也不想把自己最软弱无助的一面展现在伙伴面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傻扛着。

作为男人,我们有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用反社会行为来发泄。王冰,曾经领着我和风华,在月圆之夜,拿着从食堂要来的一块生肉、一条绳子,一个钩子,漫山遍野去钓狗。因为据说狗吞下肉和钩子之后,会被我们牵着默默地走,直到累死为止。我们仨跑了大半夜,连个狗毛也没见着。最后王冰很不好意思,说,要不把我们家养的狗骗出来让你们钓吧。

我们还有一个更彻底的发泄方式,喝酒。郭大侠应该记得,有一年和祝子,我们三个一起喝酒,我内心抑郁,只求一醉。钻到床底下,无论谁叫我,我都用英语大喊:“I want to die!”

然而,郭大侠是个女孩,她几乎没有渠道发泄。除了对我们几个伙伴发点小脾气,她内心深深的焦虑,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我想起我的另外一位红颜知己,她在寄给我的明信片上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最黑最黑的夜,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现在,我猛然理解了她这句话。是的,当她面对黑夜的时候,我并不在那里。当然我在那里也没用。

如今,我们已经度过重重劫火,回首往昔,不再有那么多不安与抑郁。现在也有焦虑,但那大多是自己选择的,而非不可避免的。青春期的黑暗终于过去了,天地逐渐澄明。我们庆幸,自己能从险象环生的丛林中走出来。也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打开心灵的密室,向老友讲述当时在黑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靠,怎么不早说?我当时跟你一样,快愁死了,快吓死了。如果那时候我们什么都不隐瞒该多好,都说出来该多好!哪里有什么过不去的黑夜?不过都是孤独的幻觉!

Loading

60

Monday, February 23rd, 2009

一、

风像镰刀一样,洼里不见一个人。自从这里发现了油田,石油泄露得到处都是。不少农家就把沟渠中的石油拉回家,取暖生火,代替柴草。然而,油田离家有100多里,仅单程他就要推着小车,走一天一夜。

忙活了一天,总算把小车装满。然而天已经黑了,又累又困,赶路是不可能的,只有就地露宿。他和三哥在小车边躺下,把被子和棉袄都盖上,两人互相抱着各自的脚,三哥主动睡在上风向,这样可以为他抵挡一点严寒。即便如此,依然冻得哆嗦,醒一会睡一会,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他先是感到一种彻骨的凉,然后睁开眼睛,四处一片白茫茫,他和哥哥已经被雪给覆盖。因为白天出汗的缘故,棉袄已经冻得像铠甲一样坚硬,兄弟二人不得不用棍棒狠狠地打棉袄,直到它变软变潮。

而吃,不过是一口雪,一口冰疙瘩一样的窝头。有时候,连雪也没有,需要凿开冰,用手分开水面漂浮的石油,喝两口作呕的水。

那一年他14岁。

二、

那天,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每个孩子都很兴奋。生产队中午饭要发窝头,新打下的高粱面做成的窝头。虽然每个社员都只有一个,但是对于长期吃糠菜的孩子们来说,至少尝上一口不再是很奢侈的梦想。因为,生产队里几乎每个成年劳力,都会把窝头至少带一半回家,分给自己的孩子们,有人甚至一口都不舍得吃,把把整个窝头都带回家。

从上午开始,他就悄悄地在高粱地边拔草。他知道,隔着一片青纱帐,父亲就和队里的社员们在那边干活。他仿佛已经闻到了高粱窝头的香味,拔草的速度就更快了。

等他到了地边,看见送饭的大伯已经挑着扁担离开,社员们又开始干活了。有的小朋友已经在香甜地啃着窝头,他远远地望着父亲,而对方却似乎没看到他,低头在干活。

他忽然明白了,父亲已经把整个窝头全吃了,连一口都没给他留。

三、

那一夜他又失眠了,不过这次是幸福的失眠。白天,他接到了成绩单,考取了师范民办教师班。这意味着,他从此可以不再代课,不再受低人一等的待遇,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跳出农门,成为光荣的公办教师。

为了这一天,他一面教书,一面干农活,一面复习功课。村民们经常看到他,一边担着水,一边抽出一张小纸条在背诵。成绩公布,他考了第一名,好朋友们都来为他庆祝,甚至开了一瓶当时最高档的酒烟台“白兰地”。

突然,一声闷雷炸响,他被人揭发年龄超过规定两个月。

没人知道那些夜晚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直到第二年,政策规定的年龄放宽,他重新考了第一名,这一次没有白兰地庆祝,他到离家百里之外的学校上学去了。

四、

徭役这个词,并不只存在于历史课本里。至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为止,农民每年都有免费劳动的义务,主要是修沟挖渠,当地人称“上河工”。

任务落到大高乡一对老夫妇头上,要挖一条5米长、一米深、1.5米宽的沟渠。也可以交钱雇人挖,但是老夫妇没钱,愁得一夜不睡。

第二天早晨,他们到工地上一看,自己分配的那段渠已经挖好了。

周围乡亲们告诉老夫妇,是新来的王副书记连夜帮他们挖的。

此时,他已经41岁。

五、

一听到火车汽笛声,他就下意识地打一个机灵。

那一年他送儿子上大学,临走给儿子买了一台录音机,并且留下了最后三张十元的钞票。回家的火车上,身上只剩下两块钱。一路,他站了60个小时,靠吃花生和胡萝卜,撑了下来。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默默发誓,将来自己有孩子,一定要对他好,对他无条件地好。他做到了。

虽然代价是一次次的失望与心痛。

六、

他与本朝同龄,经历了国朝所有的风风雨雨。从一个农村少年,成为民办教师,然后仅仅靠着勤奋和能力,一步一步踏实地迈进,从体面的职位退了下来。

他为人磊落,心胸坦荡,难守的道,他守住了;美好的仗,他打赢了。

牛年,他迎来了60岁生日。

七、

爸爸,生日快乐!

Loading

试车

Thursday, June 26th, 2008

骑上我的小毛驴,乐悠悠,歌声伴我乘风走乘风走……

幻听着阿凡提的旋律,我跨上新买的捷安特,叮铃一声,窜出报社。雨丝挂在我的脸上,我驶入体育场路的自行车道。自从城市大规模翻修之后,人行道就窄得只能容下潘金莲的小脚。骑上车才发现,原来自行车还是有很多特权。不用上天桥,也不用钻地道,还享用着宽宽的专用道。

我去了书店,也去了碟市,车居然都没丢。骑行在路上,我的心飞回到若干若干年以前。也是细雨霏霏,也是车轮滚滚,车上骑着的是18岁的我,车后坐着的是18岁的她。车到村口,我才发现六叔骑着车,远远地跟着我,四目相对,他对我呲着牙笑。我知道,半小时后,整个王家家族都会知道,我驮一个姑娘回家。

可是姑娘来送我,只是出于友谊和礼貌,宴席上还有我的伙伴和好友们。当我喝得半醉的时候,就见她站起来,给我唱了一首歌:

我不能不看你,就这样道别离,虽然天空下着雨……

后面一辆电瓶车冲过去,一阵金风带我回到现实中。我喜欢这辆车,它是捷安特的怀旧老款,弯弯的车把,墨绿的车身,骑上它,像给聂鲁达送信的邮差,又像偷自行车的人。我住的地方距离报社不到400米,根本不需要代步工具,但当我看到这辆车的时候,仿佛有一种魔力,促使我立即掏钱买下。

我明白了,原来这辆老爷车是一台时光机器,只要一骑上,立即陷入回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