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书’

好书不需要推荐–日本四季

Sunday, February 22nd, 2009

对于一本好书不需要多说什么。(你见过,有人挥舞着一本《红楼梦》向朋友推荐的吗?)好书自有气场存在,于同侪的挤压中,它默默地守护着什么,像护林员守护冬夜的火炉。

日本四季

我无意中抽出张燕淳的《日本四季》,随便翻开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篇目叫《听一场日本雪》,现在很少有人取这样的标题,写这样的文字。在废话套话俏皮话漫天飞舞的时代,这种文风已成为一门古老的面临失传的手艺,大陆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叫“无形文化财”。

这是本多年少见的好书,不但文笔简约雅正,人情温润练达,而且洋溢着善良的幽默,让人笑之,叹之,思之,心口默默痛之。

东北、台湾、美国、日本四地的文化汇聚到一人身上,才冲撞出这本杂集。作者大陆籍贯,台湾长大,美国养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活的驱使,要她随着丈夫,带着儿子,到日本生活三年。

在观光客嘴里,我们得到的不过是导游的牙慧,只有在一个寄居者那里,我们才能了解到内情。

张燕淳给我介绍了一个寻常的日本,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小镇的日本,一个二战前后传统一直沿袭的日本。

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他刻意写了日本对孩童的教育。却原来,日本的乡间,一律禁止家长送孩子上学,不管多远的路,必须让孩子走到学校。哪怕在冬季,孩子们在大部分时间也要穿短裤校裙,以强健其体魄。因为日本人相信,小孩子是”风の子”(kazenoko),阳气旺盛,见风就长,这点寒冷根本算不了什么。日本孩童,从小就要灌输团体精神的教育,这些都印入他们的血脉。我惊叹的是,日本人对小孩子的尊重。六岁之前的孩子都叫XX君(kun),六岁上小学之后就是小大人了,他们都互相称呼XXさん(san)。这样孩子慢慢树立了主体意识,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日本的人名、地名非常有趣,作者有专门两篇文章论及。写得酣畅有趣,看得我一直锤床大笑。在这里,我就不当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

作者身为欧巴桑的一员,深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会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心,也看到了他们井然有序的伦理观和行为规范。普通日本国民对人友善,然而日本人的天性到了民族层面,就会变成非理性的洪流,这到底为什么呢?书中没有答案。

我喜欢这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也可以作为基础日本语教材学习。作者人如其名,干活淳朴,不偷奸耍滑,文中提到的每个日语字,都在后面括号里加注了罗马拼音,并且在书后统一列了一个单词索引。掌握这些词汇,到日本生活观光足够用了。

文化的奥秘,潜伏在语言里。这个简单的道理,好多人搞了一辈子文化研究还没搞清楚。只有进入语言的内核,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细微但又本质的东西。这是我看《日本四季》的又一大收获。

Loading

电子书与纸质书

Sunday, August 17th, 2008

四一的博客上,他跟一位叫醉葫芦的网友一唱一和,聊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两人都认为,看书还是要看纸质书,看电子书是迫不得已,阅读体验相当糟糕,很难专心,容易一目十行。四一说他从来没有把一本电子书从头至尾看完过,只有书和女人才有资格上他的床。

我知道四一读书多,藏书也多。美女和奇书,如果只能选择一样,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书抱在怀中。当然,这里说的是纸质书,如果是电子书文档,四一情愿把它删掉腾出空间储存AV照片。

可是,我觉得电子书的优势超过传统书籍。

我也喜欢买书,喜欢传统书带来的愉悦的感觉。但我相信,纸张书迟早要被电子书取代的。现在读电子书很痛苦,那是因为设备不行,软件也不好。

我就发明了一种看电子书的方法,把笔记本电脑侧过来,左右打开,然后把电子书的PDF文档旋转90度,这样就可以像捧一本书一样看电子书了。如果把IPHONE的设计结合进来,屏幕上画面可以根据感应自动调整,键盘一侧也是屏幕,不过使用虚拟键盘,这样电子书就像一本真书一样完美呈现了。我只要手指一抹,“一页”就轻轻翻过,手指一夹,就能放大缩小。这样的话,阅读一本电子书,一点也不觉得累了。而且这种电子书,可以全文检索,可以复制粘贴,可以无限制地与人共享。传统书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无法与之相比。

而且,我设想的这种技术苹果公司都已经具备了,只要JOBS愿意,明天早上就可以制造出一部来。拥有完美电子书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现在书价暴涨,我今天买了17本新书,花了460元。如果下载电子书,我只需要花一点电费而已。传统书迟早是要被取代和淘汰的,高涨的物价将加速传统书的衰落。

尽管我也是爱书人,但纸质书退市的那天,我不会流一滴鳄鱼眼泪。并且,大喊一声:

死了活该!

Loading

我买到了幸福

Monday, March 17th, 2008

让我们现实一点,世间有不少幸福是钱能买到的,钱买不到的,用其他办法也不好弄到。

今天我就买到了幸福,我收到了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集》。两周之前,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闲逛,从廊坊一位店主开的随缘书店看到这套书,立即下单,花了300元,外加27元运费。

莎集

一个店主必须具备三样条件方才是个好卖家:周到,诚信,不识货。尤其是最后一条最为难得。在成都有一家旧书店,里面陈列着不少品相极好的书,但是老板太懂行了,不少书的标价都是天价。而我遇到的这位店主显然不是莎士比亚的版本学的行家,否则,他不会卖这么便宜。

这套书有何奥妙,且听我慢慢道来。朱生豪翻译的莎集,已经满大街都是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版本都是经过严重篡改的“删节本”。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出身勾栏瓦舍,跟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其语言大俗大雅,雅的直冲九霄,俗的直奔三寸。而朱生豪的翻译,完全兼顾到了这些,使用了大量鄙俗的汉语口语来传达莎剧的意境,这些粗话,不应该删洁。另外,朱生豪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剧31卷,成为汉译莎剧全集的第一人。翻译同一本书,先行者最难,后来者在前人译文基础上修修改改,反而非常容易。朱生豪的翻译,难免有遗漏和出错的地方,但这也是他译文的原貌,应当加以保留。

在这样的编辑思想指导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4年,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共12册。后来多次重印,我买到的这一版是1962年第六次印刷。

莎士比亚版权页

这一版本的最大特色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朱生豪翻译的原貌,有莎士比亚研究者经过与1949年以前的朱译版本进行了比对,证实了两者高度一致性。

然而,谁知道,这一版却成了绝响。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除了补足朱生豪未翻译的6部戏剧之外,对朱的译文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增删,尤其是删掉了原译本中大量的脏话,变成了洁本。结果,朱译面目全非。

1999年,海天出版社曾经出过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集》,据称保持了人文54版的风貌,但据研究者比对,也有增删。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说买到幸福了吧。这套莎集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在旧书市场上,全套12本、而且品相较好的54版简直是凤毛麟角。在我买这套之前,孔夫子上刚有一套以600元售出。所以,我觉得真的赚了。

但愿店主武先生不要怪我“捡漏”,毕竟我买来是为了自己看,而不是为了收藏赚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