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Hello world.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我决心以后更新博客勤奋一点,让白板报对人类的头脑更有启发。
人类智能事业(The Human Intelligence Enterprise)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列的一门课程,具体讲什么的,我也不清楚,大概是专门研究人类的思维的吧。2012年1月6日,推特网友 @cxiaoji 同学,贴出了麻省理工HIE专业推荐给学业带头人的12部经典。
虽然推荐书目谁都会,但一个由理科教授推荐的提升写作能力和领导力的书单,还是让我心生欢喜,神放光明。
这个课程下面的拉丁语FORSAN ET HAEC OLIM MEMINISSE IUVABIT,经查,出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意思是:“也许一天,这一切会给你带来帮助。”
就在我根据这份书单在美国亚马逊买了一本Bugs in Writing,并花费几百元运回中国,准备开读的时候,我发现MIT的HIE课程页面上的这份书单不见了,内容更新成新学期的教学计划。通过在推特上求助,一位好心的推友 @rse43 帮我从archive.org上找到了这个网页的快照。我差不多都要喜极而泣了。
下面贴出这份书单,期待与爱读书、爱智慧的你分享。
The Human Intelligence Enterprise: Spring 2011
FORSAN ET HAEC OLIM MEMINISSE IUVABIT
Twelve Classics for Every Aspiring Leader’s Bookshelf
Writing instruction
You cannot lead if you cannot communicate. A corollary is that you should hone your writing skill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The Elements of Style, William Strunk
Just after I distributed a draft of my first textbook, a student lobbed the dreaded question at me. “Have you read Strunk and White?” she said. I was betrayed because I had not deployed active verbs.
BUGS in Writing: A Guide to Debugging Your Prose, Lyn Dupre
Once Strunk and White is in your blood, read Dupre. She is a developmental editor; that is, she not only performs the lessor, comma-correcting function of a copy editor, she also comments on clarity and structure. After I wrote a few books, I thought I had learned what ordinary copy editors have to teach, so I asked my publisher to find an editor who could make me cry. The found Dupre. She did.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Edward R. Tufte
Because we think with our eyes as well as our mouth, illustrations should properly stimulate your reader’s visual problem solving apparatus. In this domain, Tufte book reigns supreme. Look at the illustrations and discover what he has to say about them. Note, however, that you are likely to be disappointed by the writing style at the sentence and paragraph level.
Writing models
We mimic what we read, so before you write, read something you admire.
Battle Cry of Freedom: The Civil War Era, James M. McPherson
If I don’t feel like Shakespeare, I read McPherson, who does Strunk and White great honor in the way he uses verbs. The Battle Cry of Freedom is the best one-volume treatmen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takes you beyond high-school simplification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oots of a horrible war.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James D. Watson
Before you write a textbook or documentation, study Watson’s first edition if you can find it (the Sixth is now available, but multiply authored, so I expect it is less well done). Do not study the biology, study the way Watson explains the biology.
How science works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The Rise of String Theory, The Fall of a Science, and What Comes Next, Lee Smolin
In the final chapters of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Smolin explains that tenure decisions focus on maximizing short term reputation of the tenuring university. Accordingly, paradigm shifting geniuses often end up as false negatives because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develop the expected portfolio of papers in refereed journals while they are thinking their deep thoughts. My experienc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run amazingly parallel.
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James D. Watson
If Watson were to tire of molecular biology, he could become a great mystery writer, on the level of Arthur Conan Doyle. His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exposes a level of competition, politics, deception, and sexism, and mystery that you would expect to find in a board room, not in a scientific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Out of the Crisis, W. Edwards Deming
McArthur brought Deming to Japan after World War Two. He transformed Japan from a maker a junk into the industrial envy of the world. The Japanese Union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ave awarded The Deming prize annually for the past 60 years or so in his honor. In his book, he emphasizes that a good leader makes it clear to each person in his/her organization that that person is valued, that his/her work is valued, and his/her work makes a difference. Annual reviews are not for grading, they are for identifying what is done well and where improvement would have the most impact.
Deportment
A Message to Garcia, Elbert Hubbard
Lieutenant Rowan got the message to Garcia. You should too.
Lord Chesterfield’s Letters, Lord Chesterfield
Chesterfield wrote his letter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much of his advice remains valuable. My grandfather gave me a copy in 1963, with particular parts underlined for my benefit.
Speaking
You cannot actually put these on a bookshelf, but they are useful nevertheless.
How to Speak, Patrick Henry Winston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Patrick Henry
If you are thinking of starting a revolution, read Henry’s speech and adapt it to your purpose.
Estimated Total Annu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 New York City
Estimated Total Annu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 New York City
Amazing information graphic.
去年,我在Amazon Kindle上订阅了一本很小众的杂志《Poets and Writer’s Magazine》,里面读到一篇关于作家如何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文章,作者叫Ellen Sussman,我觉得她讲得有理,于是对她的作品也发生了兴趣。发现她在2008年曾经编写过一本《Dirty WOrds: A Literary Encyclopedia of Sex》。这其实是一本文摘,先把与性有关的单词从A到Z排列,每一个条目下摘引一篇独特的文章。
我刚读了开头第一个单词:Affair(外遇)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我每年阅读大量的良品与垃圾,但很少有作家从这么独特而立体的角度,诠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把这篇文字意译过来,请大家一起欣赏作者的奇思妙笔。
余话不说,自己欣赏。
《外遇简史》
作者:Jessica Anya Blau
译者:王佩
所谓外遇,就是突然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的父亲再也不在家里露面了,也不管你的哥哥发了毒瘾,他因为你母亲不让他出门跟毒贩子交易,就大发脾气,把门一拳捣了个洞。所谓外遇,就是你的父亲依然在外不归,而你的瘾君子哥哥喝了安眠药兑伏特加试图自杀。你父亲根本没有去探望你哥,他假装这件事只是一个意外,他说你哥是碰巧喝多了。
所谓外遇,也是你母亲外出归来忽而喝得微醺、满面春风,忽而脾气暴躁、面沉似水,你甚至不敢让她去签成绩单或者央求她开车送你看电影。每次放学回家,你都心情忐忑,因为你摸不准你将迎接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边唱边笑、满怀柔情的妈,还是心不在焉、因为你打扰了她的沉思而疾首蹙额的妈。不过,你哥哥乐见其成,因为这样就没人管他吸毒的事了。
你长大了,有两个女儿和幸福的家庭,没有婚外情。你的哥哥却有了外遇,他常常带着自己的小三到你家过夜。有时候会在你女儿不在的时候,占用她的房间,大声地行云雨之事。你怒气冲冲,把你哥叫出来,怒吼:“你怎么敢在我女儿床上干这种事?”其实,你恼怒的不是你哥的出轨,而是你父亲母亲的不忠。
你简直要疯了,因为你发现你的丈夫有了外遇。在他办公室的电脑上,你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email:“想你,我的宝贝!!!渴望再见到你!!!”“爱你,小心肝!!”你丈夫拼命解释,说这些邮件是一个死乞白赖追他的女同事发的,而他对此女毫无兴趣。你默默地劝自己接受丈夫的说法,不是因为他多有说服力,也不是因为害怕外遇带来的伤害,你只是不愿意相信自己嫁给的是一个跟父亲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你自己的外遇则是标新立异的。你没有重复那些老套的故事。你的外遇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你遇到了最合适的那个人,尽管他迟到了。恩,你的爱人比别人强多了,你自己也一样。此刻,你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受挫的欲望,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你哥哥会挥拳在门上打出一个洞。有时你也异常恼怒,当你女儿忽然打断了你的美梦和思路。(你经常沉醉在玫瑰色的回忆和憧憬中,最讨厌别人打断。)你没有朝门上挥拳,而是选择了另外的办法,你开车出门,随意乱转,只为了让自己的思路回到关于外遇的想像和回忆中。前方红灯,你停下车,从后视镜里看到自己的脸,简直有点不认识了。你憔悴了太多,自从有外遇以来至少瘦了10斤,但朋友问起,你总说不知道为什么消瘦。
等肉重新长回来的时候,你知道外遇终于结束了。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做过这样的蠢事,那个男人,简直是世上无比庸常的俗物,扔人堆里拣不出来的那种,自己竟然跟他⋯⋯你要抹去这段不洁净不愉快的经历,你让大脑回滚到外遇之前,让自己重新变回一个忠诚于婚姻的人,变成一个跟父母跟哥哥完全不一样的人。
但是有时候,你承认,你还是偷偷迷恋那段外遇时光。你觉得那是一个解决焦虑、欲望、失落的终极熔炉。你怀念那段日子,于是你悄然参加了兴趣班,偷偷买新的bra,买票去看高雅的演出,也许你没有意识到,也许你不愿承认,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目的,你在人群中悄悄寻找下一个外遇的目标。
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从小就知道饭桌不仅是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更是一个举行仪式、交换人情、或者卸下面具、坦诚相见的地方。人们有感情无法表达,所以发明了节日,人们有语言无处可诉,所以发明了筵席。
在我的老家,饭桌上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例如,女人不上桌。在家里请客,女人不和男人们一起入席,需要另外坐一桌。还有,父子不同席。父亲和儿子不安排在同一桌上坐席,父子一般也不在一起喝酒。以前,如果谁家父子在家里对饮,是要被外人笑话的。我们村王二伯有两个儿子,都爱喝两盅,家里没有酒具,就因陋就简,用烧红的铁丝套在坏电灯泡上,截出几个玻璃量杯一样的酒壶。恰好邻居来串门,在屋外听见父子三人在说话,大儿子说:“爹,你先喝了我这一泡。”二儿子说:“爹,你不能光喝俺哥这泡,也得喝我这一泡。”邻居纳闷,以为所说的“一泡”是尿,推门一看,原来喝的是酒。从此,传为笑谈。
不过要说餐桌礼仪最复杂的,还是在酒店里请客。凡是出差去过山东的外乡人,无不对山东的酒桌印象深刻。其规矩之繁,礼数之多,学问之深,足以录制一套《百家讲坛》。
饭桌政治的精髓在于排座次。宾与主,主与次,在座位安排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山东人正式一点的宴请很少在大厅,都安排在包厢或雅间。
以一间直筒包间为例,正对门口背靠窗户的位置是东道主的,叫主陪。主陪右侧的位置留是给第一客人的,叫主宾。主陪左侧的位置留给第二客人,叫副宾。主陪对面,背对门口的位置,也很重要,是留给第二东道主的,叫副陪。副陪右侧是三宾,左侧是四宾。其余宾主,相间而坐。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宾客里里外外都能照顾到,尽显主人的热情与好客。我到了南方,每到请客或赴宴,最不适应的是座次的安排混乱。经常看到,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坐了一位司机,大概南方人觉得,这个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点都不重要。
山东人之所以在酒桌上严格排定座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酒和劝菜方便。筵席一开始,主陪先敬每个来宾三杯酒,接着副陪再敬三杯,然后是主宾、副宾回敬。接下来,大家以各种名目相互敬酒。一个人的酒量、口才、诡辩能力,在这个时候都会充分派上用场。我曾回老家参加同学的宴请,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一个在法院工作的同学举杯过来说:“为我们家里的老人家们干一杯,祝他们身体健康。”这样的提议,谁又能拒绝?
不过也有劝酒不当的例子,据说有一年胡锦涛到山东邹平考察,跟大家吃饭,有一个女干部端起杯子说:“总书记,我祝你步步高升。”众人暗笑,他再高升能升到哪里去?
山东还有为客人夹菜的习惯,所以正式一点的宴请,主陪副主陪旁边都有一双备用筷子。除非客人说喝够了,主人不能随便提议停酒上主食,否则就是失礼,而且点什么主食,要征求客人的意见。在我家乡有一个副市长,开会的时候睡着了。轮到他发言,旁边的人轻轻捅了捅他,说:“该你了。”他睁开惺忪的双眼,大声说:“服务员,上饭!”。这就是主宾当得太多带来的副作用。在北方,人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东道主,应该是让客人喝醉、自己喝好。家父在这方面曾经战绩辉煌,有一次,他让一个下乡视察的领导喝得跟自己带来的司机握手,“别送了,别送了。”司机咕隆了一声:“我是你司机啊。我不送你,你怎么回去啊?”
我从北方来到南方,最大的解脱是再也不用为饭桌上逃避喝酒而头疼。南方人喝酒不劝,各自随意,让人颇为自在。但是也有一个问题,酒桌上那种热闹团契的气氛也没有了。有时候,跟人吃饭有一种“生意就是生意”的冷冰冰的感觉。此时我倒有些怀念起北方人的酒酣耳热起来。醉酒是为了让我们从另一种迷醉中醒来,从庸常的生活中浮起来透口气。当然,酒只是一种催化剂,只要跟合适的人在一起,有情饮水饱,可乐能喝醉。也许,等我们阅尽人间,回头注视,会发现,青春不过是一场酒宴。而《圣经》上说,天国也有一场筵席。所以,在饭桌上,什么规矩不规矩,政治不政治,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喜悦的人们在一起。
母亲从遥远的故乡来到我住的城市,帮我们照看儿子。自从大学毕业以来,第一次跟她在一起生活这么长时间。偶尔陪她一起出去散步,听她讲起故乡发生的各种奇事,那些不被报道、湮没在风中的故事,经过她朴素的描述,变成一场场悲惨的戏剧,默默地上演,默默地落幕。
故事从我的大伯母讲起。她和大伯没有生育,从贫困的盐碱滩的一户人家领养了一个刚刚满月的女儿。乡下养孩子跟养狗养猫养猪一样,哪舍得用尿布?每一个婴儿都穿“土裤”,土裤并不是裤子,而是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从田野里取来的、在锅里炒过的细砂土,把婴儿往里一戳,拉屎撒尿都在里面。有一天晚上,大伯母发现女儿要拉屎,突发奇想,直接叫黄狗来舔。黄狗跳起一口,咬到婴儿的屁股上,鲜血直流。大伯母四下看看,发现大伯没在身边,就装作什么也没发生,把婴儿插回到土裤里。没有打狂犬疫苗,也没有打破伤风,甚至连伤口都没有处理,过了一段时间,婴儿的屁股自己长好了。现在这个女儿已经出嫁,对大伯母十分孝顺。
大伯母并不是我们家乡照顾孩子最差的。有一个不到六十岁的农村老太太,外孙来住姥姥家,忽然感冒了。老太太一摸他头顶发烧,想起家里还有一袋感冒冲剂,就在黑灯瞎火中找了来。看也没看就给外孙泡上,灌了下去。没过一会,外孙口吐白沫,挣扎了两下就死了。原来老太太喂的是老鼠药。乡里乡亲知道这个悲剧,无不叹息,但也暗暗议论说:“幸亏是姥姥把孩子给毒死的,这要是奶奶毒死的,儿媳妇非跟她拼命不可。”
村民的议论不是无缘无故的。临村,有一个老奶奶,带着孙子到县城,突然斜刺里冲过来一辆面包车,老奶奶奋不顾身挡在小孙子身前,无奈车速太快,二人立扑,身亡。在老奶奶发丧那一天,儿媳妇没有出现。虽然婆婆为孙舍命,但依然得不到原谅。不过村民们说,幸亏老婆婆也死了,否则儿媳妇绝饶不了她。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中老年妇女喜欢把婴儿紧紧地包成一个粽子,尤其是冬天,孩子被裹到一个铺盖卷里。我们村里一个糊涂老太,到3公里外的县医院去接出院的刚足月的小孙女,把她紧紧地用被褥包了一圈又一圈。抱回家解开铺盖卷一看,孩子已经满脸通紫,口吐白沫,窒息死亡。原来,这个老太太由于把孩子包得太严,自己也分不清哪边是头,哪边是脚,她一直把孩子头朝下抱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最终,酿成惨剧。
跟中国学多地方一样,在我的家乡,身为农民即意味着终身劳作,哪怕老了也不例外。即便不下地干活,也要承担起隔代照看孩子的义务。每个人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也不管老人们佝偻着腰抱着孩子是多么艰难。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加上年老体衰,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这种情况下,带小孩常出意外就一点也不意外了。农民的晚年,绝不是安度,而是危度。
在我种冬枣的舅舅家的邻村,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桥,桥面很窄,栏杆已经烂掉。有一天,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抱着孙子到村口玩,桥上过来一辆运棉花的车,老太太向后退着给车让路,一脚踩空仰面掉到河里。这一切太突然,运棉车没有发现。直到傍晚,老太太的儿子看母亲带着孩子没有回来,就出门来找,最后在河里发现了她俩,老太太淹死了,怀里还紧紧抱着小孙子。
我问:“小孙子活下来了?”
母亲叹了口气,“没有,也淹死了。”
村民们注意到,老太太发丧,儿媳没有参加。此后,儿媳又给这家人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不幸的是,这小儿子是个傻子。
我对书的痴迷,可以从经常做的一个美梦看出来。我常常梦到在路边书摊或者书店里,遇到打折的好书,精挑细选,摩娑不已,抱起厚厚一摞,依旧恋恋不舍,直到醒来,发现是梦,一天都会怅然若失。
我喜欢买书,却不怎么读书。每年年初,我都做一个读书计划,但事后我发现,没有哪一年的计划真正执行过。
我找出一本十六、七年前的笔记本,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走进我的生活,没有个人主页,也没有博客,所有的表达都记在本子上。我发现了当时的读书计划。
1995年12月12日读书计划
1、梵高自传
2、宋诗选注
3、老子注三种
4、托尔斯泰传
5、理想国
6、乌托邦
7、剑桥中华民国史
8、王蒙评点《红楼梦》
9、战争与和平
10、恐惧与战栗
11、海子、骆一禾作品集
12、人,诗意地安居
1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4、四书章句集解
15、上帝掷色子吗
16、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7、哲学的还原
18、庄子新释
19、情诗、哀诗、赞诗
20、希腊罗马名人传
21、如是我闻
22、文化苦旅
23、史铁生作品集
24、卡夫卡小说选
25、追忆似水年华
26、日瓦格医生
27、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
28、耶路撒冷的解放
1996年的读书计划
1、伊利亚特
2、奥德赛
3、战争与和平
4、安娜-卡列尼娜
5、童年少年青年
6、哥萨克
7、天地有正义–托尔斯泰传
9、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译)
10、托尔斯泰的最后一年
11、庄子今注今译
12、老子今注今译
1997年读书计划
1、剑桥中华民国史
2、剑桥晚清史
3、文革十年史
4、文化大革命史稿
5、庐山会议实录
6、这就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
7、天地有正义–托尔斯泰传
8、歌德传
9、探索幸福的人-苏格拉底传
10、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11、忏悔录
12、希腊罗马名人传
13、鲁迅传
14、鲁迅年谱
15、甘地传
16、西方哲学史
17、庄子今注今译
18、老子注
19、论语别裁
20、天下才子必读古文
21、古文观止
22、历代文学作品选
23、鲁迅全集
24、战争与和平
25、安娜-卡列尼娜
26、哥萨克
27、童年少年青年
28、托尔斯泰文集1-17
29、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30、卡拉马佐夫兄弟
31、白痴
32、日瓦格医生
33、静静的顿河
34、叶甫盖尼-奥涅金
35、伊利亚特
36、奥德赛
37、神曲
38、浮士德
39、走向十字架的真
40、荒漠甘泉
如今15年过去了,以上书目我只读了不到10%。幸运的是,那些苦闷而寂寞的日子,情绪无处宣泄,才能沉下心来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而有些书,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读完–《庄子今注今译》、《日瓦戈医生》、《神曲》、还有《剑桥中国史》。
制定读书计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要把总页码除以天数,就可以得出每天阅读的页数,这样按照计划去读,任何书都可以看完。但这仅仅存在与理论上。人的理性和时间是有局限的,事实上,大部分人连每天拍一张照片,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遑论读书了。
现在静下心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有些书我之所以没有读完,那是因为跟这些书无缘,直白点说,就是内心里其实不喜欢,但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非要逼迫自己去读。这又何苦?
读书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件像吃饭睡觉、男欢女爱一样最自然的事,如果遇到喜欢的书,不必制定计划,手不释卷,茶不思饭不想就读完了。如果对一本书实在喜欢不起来,纵然头悬梁、锥刺骨,强逼自己看完,又有什么益处和乐趣?
人到了40岁,更应该随性读书。不应给自己太多限制,读得完,读,读不完,扔。要懂得选择,学会放手,有些书只适合在某一年龄段阅读,错过了,就回不去了。
综合上述,我决定不再给自己制定任何读书计划,制定过的计划也统统作废。从此以后,信马由缰,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到哪儿算哪儿,读完哪本算哪本,再也不把读书当成一件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