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对抗健忘症

October 11th, 2013

有一天夜里,看足球,尤文图斯对米兰的一场比赛,看到中场大将皮尔洛,我忽然想起另外一位曾经在尤文图斯效力的铁汉,他叫什么来着?名字就在嘴边,怎么也想不起来。闭上眼睛,我能清楚地记得他的长相,我还知道他曾经是捷克队的主力,他的队友叫科勒,2.04米的大个之中锋,他的主教练叫布吕克纳,他的名字翻译过来也是四个汉字,但是我就是想不起他叫什么。想不起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的脑子里居然没有任何坐标可以搜寻到他。这让我不禁恐惧起来。这是记忆力衰退的标志。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忘一些东西,比如,一进家门把钥匙放到一个不常放的地方,或者把装着新买衣服的购物袋忘到商场的某个柜台。这些都不是健忘症,因为你可以通过大脑里的记忆回放,顺藤摸瓜,找到线索。而这名捷克铁汉在我的大脑里,毫无线索。

当然,你会说,到网上搜搜不就行了。的确行,但那样我等于承认自己在记忆力面前认怂了。有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大脑从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原谅自己的遗忘,从而变本加厉,把我推向老年痴呆的不归路。

不,我要掐住命运的喉咙,它并不能将使完全屈服。贝多芬的这句话,我初中时候就会背,但直到中年以后,才对我有意义。

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把我脑海中记住的足球运动员名字,全都写下来,那么这个捷克悍将,应该就在这些名字里面。

说写就写,但是写的时候,我才发现,按照何种顺序写才是最重要的。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汉字的检索是一件令人头疼的是。虽然有偏旁部首和笔画数检索的方法,但是笔画并不直观,笔画数也常常会数错。如果没有汉语拼音,汉字连简洁地分类都做不到。

就在我准备按照拼音顺序回忆球员名字的时候,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汉字共有400多个读音,我要把这四百个读音全都列出来,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套球员的名字。

忽然我想起一个更简介的方法,我可以直接用英文回忆啊。英文只有26个字母,球员的名字的首字母,必然在这26个里。我只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回忆就可以了。

以下是我的回忆过程:

A: Alex, 亚力山达罗,Ashley Cole
B: Beckham, 巴蒂斯图塔,巴雷西
C: C.Ronaldo, Cech
D: David Duff, 德尔·皮耶罗,德尔维奇奥
E: Eto’o, Essen
F: 法布雷加斯,法尔考,Figo
G: 古蒂,吉鲁
H: 赫尔南德斯,海挺加
I: 伊涅斯塔
J: 儒尼尼奥
K: 克洛斯,克劳泽
L: 兰帕德
M: 马尔蒂尼,马拉多纳
N:NEDVED,内德维德!

就是他,我要找的就是他!我想破脑袋德名字,终于回到我的记忆里,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谢拉丁字母表,感谢英语,感谢伟大的字母文字,让我找到了对抗遗忘的方法。

现在搞什么国学,“汉字大赛”,纯粹是浪费时间,误导青少年。应该把这时间和热情用来学外语啊,笨蛋!

字母文字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向。任何中国人想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应当掌握一套字母文字,哪怕只认识26个字母,也大有用处。

以下是我对于字母表的一个应用实例。

前几天我在写一个故事,里面有四个人物,我总觉得似乎已经对这四个人了解了,实际上他们身上深层次的东西,我还知之甚少。于是,我用了一个跟回忆足球运动员名字一样的笨办法,我找来一张纸,画了一个表格。26个字母列了26行,每个字母联想一个单词,我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裂成四列,每个人物都必须对这个单词做出回答。

我列的26个单词是:

Ambition, Break point, Can-be, Doubt, Endangerment, Fight for, God, Haunting, Irony, Jealous, Kill, Lost, Monster, Next stage, Opportunity , Remorse, Strong, Threat, Under water, Victory, Weakness, X-file, Years after, Zest

等我填满这张表格,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甚至有一种,跟故事里的人相见恨晚的感觉。

中文真的不是一门好语言,我们不过是为了谋生,才勉强使用它而已。如果要获取智慧、力量,必须借助其他语言。故而,外语才是智慧、力量和灵感的来源。

Loading

看了电影《仁心与冠冕》

October 10th, 2013

Kind hearts

前几天心血来潮,想统计一下自己看过多少部电影,并在IMDB上做了一个Watch List。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看过的电影只有400部出头。而影评家卫西谛看过5000-6000部,牟森看过不下10000部。即使他们从现在起原地踏步等我,要追上他们至少还要10年。

当然,我也没必要追赶。我看电影的目的很实际,不是消遣借闷,不是陶冶情操,而是为我所用,变成自己手中的十八般兵器。所以,我看完电影之后,只要有可能一定要找来电影剧本读之,其收获多多,谁试谁知道,不足于外人得瑟也。

今天凌晨看的是一部英国电影《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1949),这是一部冷冰冰的喜剧(dry comedy),我喜欢其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干爽幽默。最值得玩味的桥段是,主人公Louis谋杀乘坐热气球的 D’Ascoyne家族成员,当气球升空,他很优雅地拉弓射箭。然后像一个没事人一样,无辜地说:“我朝着空气射了一箭,她坠落到Berkely广场的地面上。”(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She fell to earth in Berkely Square.)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最后9分钟,这个地方太考验编剧的想象力了。

《仁心与冠冕》的叙事结构我称之为“O_”式,就是利用倒序,使故事开头与临近结尾的地方成为一个闭合的圆(O),但是故事并没有完,而是继续向前滚动一小会儿。《日瓦戈医生》也是这样的结构。

这部电影还使用了旁白作为叙事手段。旁白的优点是,可以让旁白的主人公,无论干多少坏事,都不会被观众讨厌。如果一个陌生人告诉你他在人行道上随地吐痰,你会很鄙视,但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早晨在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咳了一口血,你不但不会鄙夷,而且会理解和同情了。

《仁心与冠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Alec Guinness,他在里面分饰八个角色,如果不是影评人提醒,根本看不出这横跨60岁的八个贵族,是一个人演的。这是他第一次大展演技,随后的岁月里,他主演了大卫·里恩大部分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日瓦戈医生》、《印度之行》。由于他的相貌太普通,或者说演技太精湛,只要混进人群,就不会被认出来。他曾经穿着希特勒的行头来到伦敦街头(就像《To Be or Not to Be》中的镜头一样),但是连经过的警察都没正眼看他。

唯一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网上找不到,希望以后有机会一阅。

Loading

如何在下半生走上正途

September 6th, 2013

一个人独自出生,独自死去,也要独自面对中年。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说:Certain men just don’t get started till later in life. 姚克翻译成:“有的人到了下半世才走上正路。”

一、保持健康。

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至少不要吸烟和酗酒,然后,适当运动。过胖和过瘦都对身体无益。要每年定期体检,因为有些病是没有症状的。平时只要身体有任何不适,都应当赶快就医。一则,早诊断,早治疗。二则,纵然不治,也让家人有准备时间,免得突如其来,让亲人遭受双重打击。

二、走上坡路

人是很容易走下坡路的,半生建造,一朝焚毁,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要向上走,不要向下滑。不要让黑暗、死亡和绝望的情绪萌芽。要趁着光明还可以找到的时候,向着亮处走。纵然偶尔坠入黑暗的幽谷,也不要忘记自己在高峰时的光明体验。

三、 学会理财

《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也说过:“我的计划很简单,只要精明理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让自己成为政府管理失当的受害者。”如今社保基金连连告急,专家提出把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甩包袱的前兆,你是准备老无所依,等待施舍,还是未雨绸缪,多些积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吧。如果你习惯大手大脚,不会理财,有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把财权交给你的另一半。如果没有另一半,找到TA。

四、学会学习,见招拆招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任何岁数开始学习都不晚。但学习是有方法的,要学会学习。

雕爷孟醒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早年搞过传销,20岁就把市面上所有营销的理论书全都掌握,做AFU精油做到淘宝第一,年销售额上亿。今年,毫无餐饮业经验的他,又搞起了“轻奢侈”餐馆,所创办的雕爷牛腩,好评如潮。并且获投资6000万元风投,投资商给出的估值高达4亿元。雕爷因酷爱先锋戏剧,现在进军戏剧行业,第一出戏就在爱丁堡国际戏剧节上演。是什么原因让他可以这样得心应手地玩跨界,要雨得雨,要风得风?

很简单,雕爷从小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他小时候学书法,别的小朋友都吭哧吭哧地埋头临帖,他却不急于动笔,而是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读帖”,即用眼睛去拆解这些字,领会它们用笔的特点,从笔锋变化到间架结构,拆解完毕,再开始下笔。别的孩子每天写字三小时,他每天读帖、写字各一小时,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他的小伙伴们。他的书法获得国东城区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全国一等奖,最后获得了日本高野山书道学会的大奖。后来他将这套方法用在了其他领域,比如培训美工。

我们知道,一个资深的美工身价很高,并且很难挖到。但是雕爷用他的方法在三个月之内,把一个刚入行的美工培养成专业级的设计师。他的方法看似很简单:

1 ,找出心仪案例;
2 ,拆解并做出模型;
3 ,凭记忆临摹;
4 ,对比找不足;
5 ,再次凭记忆临摹直到满意;
6 ,周而复始一至五步。

其实,这套方法是久负盛名的“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的一个应用。

费曼技巧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传里,他提到曾纠结于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他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费曼技巧很简单:

1、拿张白纸;
2、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概念;
3、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一样。
4、遇到解释不了的地方,就通过查课本、问老师、或到互联网搜寻答案。

5、重复上述1-4步骤,直到再没有难点为止。

硅谷神奇小子Scott Young利用这个办法,一年学完了麻省理工学院33门课程。

如果你能掌握这套办法的精髓,就可以复制别人的成功。

五、懂得爱与被爱

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能够去爱的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当然爱不仅局限于男女之间,还存在于兄弟之间。

纽约森林小丘第一长老会牧师David Noble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有两个孩子,农夫去世的时候,两人平分了家产。数年之后,哥哥依旧未婚,做起了单身贵族,而弟弟则结婚,生了孩子。过了几年,当他们再次大丰收的时候,单身汉哥哥一天夜里想到,“我弟弟家里有十张嘴要喂饱,而我只要自己吃饱就够了,他理应从收成中多拿一些,弟弟太老实,肯定不会跟我提这事。我知道该怎么做,等到夜里他睡熟了之后,我把谷仓里的粮食运一些给他。”

与此同时,弟弟也在想着,“上帝已经赐给我这些可爱的孩子,而我哥哥则膝下无儿,他年纪大了,理应分到更多的收成才是。但我知道我哥这个人太实诚了,找我要粮的事情他肯定羞于启齿。可我知道我该做什么。等夜深了他睡过去了,我就把我谷仓里面的粮食搬一些到他的谷仓就好了。”

结果在一天夜里,当月挂枝头的时候,这两兄弟在这施予的道路上相逢。当时天上没有云,却下着细雨。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上帝为这两兄弟之间的爱而喜极而泣的泪水。

六、学会书面表达。

用几百字把一件小事说清楚。具备比写短信、写微博、写微信略微复杂一点的写作能力,对于整理自己的思想以及保持与他人的顺畅沟通,都很重要。好文字跟俏皮话不是一个概念,其实“谐音、对仗、押韵、双关”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而已,好文字不靠这些。要学会用最平易的汉语讲清楚一件事。

一个人可以是一支大军,一支大军有时是一个人。到了中年,把上述六件小事做好,其他大事也就解决了。人生的战役有胜有败,尽了本分就不后悔。如贝克特所说:

“没事,再试,再输,输好看点。”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Loading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August 8th, 2013

在约翰·福特的电影中,有一首几乎无所不在的圣歌: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它出现在屠杀过后的葬礼上,婚礼开始前的仪式上(《搜索者》),埋葬保护婴儿的母亲前(《三教父》),集合小学生撤退时(《七女人》),只要电影里有教堂这首歌就会响起(《关山飞渡》、《侠骨柔情》)。这首歌也被称为约翰·福特的个人圣歌。

这首歌有多个版本,在英文版里,我最喜欢Bill Gloria Gaither唱的。

这首歌的中文翻译有两个版本,我喜欢的是天主教会翻译的《聚集生命河畔》。网上的歌词不全,第4段是我补译上去的。

《聚集生命河畔》

词曲/罗伯特·罗理

1、上主座前生命河边,圣洁天使都来临,不息水流晶亮似银,我羡慕在彼唱吟。

2、在彼生命­河流滨边,银白浪花闪闪翻,我众永远崇拜、往来,黄金日子千万年。

3、来到福地生命河边,累人重担先卸抛,我灵蒙救投主怀抱,得赐冠冕和义袍,

4、河水涓涓言笑晏晏,镜鉴救主之慈颜, 死亡无策击败圣徒,众扬声奇异恩典。

5、转瞬到生命河畔,居住­福地乐无彊,和平音乐歌声响亮,主救恩永受颂扬。

(副歌)

我们聚­集生命河边,在那极美丽那极美丽河边,众圣徒同欢聚在一起,欢聚在上主座前。

在优酷找到一个中文演唱版,歌词与以上翻译不同。

聚集生命河边

附:英文歌词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By Robert Lowry

Shall we gather at the river,
Where bright angel feet have trod,
With its crystal tide forever
Flowing by the throne of God?

On the margin of the river,
Washing up its silver spray,
We will talk and worship ever,
All the happy golden day.

Ere we reach the shining river,
Lay we every burden down;
Grace our spirits will deliver,
And provide a robe and crown.

At the smiling of the river,
Mirror of the Savior’s face,
Saints, whom death will never sever,
Lift their songs of saving grace.

Soon we’ll reach the silver river,
Soon our pilgrimage will cease;
Soon our happy hearts will quiver
With the melody of peace.

(Refrain)
Yes, we’ll gather at the river,
The beautiful, the beautiful river;
Gather with the saints at the river
That flows by the throne of God.

Loading

作家成功的样子

July 29th, 2013

2013年7月12日,我随从《新西湖》美女记者汤葛月人采访了麦家。因为没有提问和写稿的任务,所以我很轻松地当了一回看客。麦家的工作室是杭州市政府馈赠的一栋别墅,位于西溪创意园,是西溪湿地的一部分。绿树掩映,一步一景,贾宝玉当年也不过是这种待遇。同在这座园子里开办工作室的还有余华、孟京辉等名人。

麦家是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尽管我没看过他的作品,也不太会去看(不是装,而是因为我不是侦探类小说的目标读者)。作为把侦探类型小说和纯文学杂糅在一起的跨界作家,他凭借长篇小说《暗算》获得了2008年度的茅盾文学奖,近作《风语》没写完就卖了500万元。在采访中,他说自己不是为了钱写作。因为“我的名声太大了。”“现在的收入,几辈子都吃穿不愁。”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有很多存款,而是需要用到钱的时候马上就能赚到。今年他又成为浙江省作协主席,在体制中混得叶茂根深。

麦家的工作室分成办公区和居住区两部分。他在客厅里接待了我们,他的背后是一排落地长窗,窗外绿树葱茏,树枝摇摆着争做他的背景。

采访历时两小时,他谈了自己的童年、写作之路,还有如今的生活。出生于富阳,父亲被打成反革命,祖父是地主,外公是基督徒,麦家从小就因为出身问题,在村里受到排挤与歧视。但他后来相信,“作家最好的训练是辛酸的童年”,正因为没人可以交心,他从11岁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并一直坚持到33岁,直到1997年做了父亲,他才决定终止这一习惯。采访到最后,在汤葛月人的追问下,他还讲了一个童年的奇异故事,是他以前没有跟媒体讲过的。 由于小时候不受待见,所以他特别重视跟别人的关系。麦家人缘好在文学圈是出了名的,不止一个朋友对我讲过。 不过我觉得,“童年经历影响人一生”这种论断,本来就是一个自证实的命题。你相信它,就等同于心理暗示,然后生活中就处处留下童年的烙印。

同为写作者,我最关心的是怎样写。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写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的地位,使他能够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麦家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写作天赋,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常年坚持不懈地写作。自从童年时期坚持写日记以来,麦家就没有中断过写作,他说“写作是我与世界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大学毕业后,他到军队情报部门工作,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使他不得不用写作来排遣。有一天看了电影《最长的一天》后,他来了灵感,写了一篇微型小说《最短的一天》,投给军报,竟获发表。这成为轰动他所在部队的一件大事,并且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军区领导爱才,把他调到机关工作。他终于不用再整天坐在无线电跟前做听风者了。

1997年,已经升到正处级的麦家转业进入成都电视台,按照他的级别和能力,领导想让他就任文艺部主任,这是一个难得的肥缺,不但工资有6000多,还有很多机会行使潜规则。但深知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他毅然选择去了电视剧中心,当了一名编剧。虽然月工资只有1100多,但不用坐班,可以专心写作。就这样他连续默默无闻地写了5年,到2002年才开始崭露头角。

麦家说,在所有作家中,博尔赫斯对他影响最大。有一年时间,他只读博尔赫斯的书,直到把这位阿根廷作家的文字变成自己血液的一部分。在一次文学沙龙上,麦家一口气背诵了37首博尔赫斯的诗歌,几乎一字不差。

他认为,写作是写作最好的老师。正像没有人能用语言教会另一个人骑自行车一样,写作要靠自己去实践。“好作品都是烂作品堆出来的。”所以,写作这回事,“不要相信别人的经验,要相信自己的勤奋。”

尽管现在已经功成名就,麦家每天依然用8-10小时来写作。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单纯,就是读书,写作,运动。他典型的一天这样度过:

早晨7:30起床,到人少的地方散步。回来写作,写到中午,不敢吃太饱,午睡一会,下午继续写。傍晚4:30开始,雷打不动健身2小时。他爱健身,这点一进门从客厅的鞋柜就看出来了,那里放着一排运动鞋好像阿迪达斯的专卖店。高强度的写作需要身体的保障。晚上11:30,强令自己睡觉,12:30如果还睡不着,就吃安眠药。 十年前,他忧心忡忡地跟琼瑶说起自己吃安眠药的事,琼瑶说:“你怕什么?我都吃了40年了。”每周有一天半的时间,他专门用来接待七大姑、八大姨和各界朋友,包括记者。

麦家童年的奇幻之旅是这样的。一次,他跟同学打架,回家又被父母教训,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当时,村里来了一个摇着货郎鼓的卖货郎,麦家就远远地跟着他走,心想走不动的时候,倒在哪里就算哪里吧。从上午11点出村,一直走到华灯初上,不觉已经走出10多公理,来到了镇上。卖货郎这才注意到身后尾随着一个小孩,就问他缘故。麦家见到亲人一样倒出满腹苦水。卖货郎听了,对他说:

“你回去吧。我小时候,家里更苦,也跟你一样,觉得活着没意思。一天晚上,一只大鸟从窗户飞进来,嘴里叼着一个货郎鼓,对我说:’你将来应该做个卖货郎’……也许有一天,这只鸟也会飞到你家里。”

这个故事好得太像一个故事。不过对于作家来说,较真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摆在面前的有一件真事和一个传说,写下那个传说。

Loading

电视剧这行当

July 23rd, 2013

在当下中国,关于电视剧存在种种谬解。什么电视剧行业是缺乏艺术价值的通俗文化,什么电视剧受众主要是中老年妇女,什么电视剧“神剧”、“雷剧”是粗制滥造的产物,什么电视剧市场一片乱相……这些都是不懂装懂的人说的外行话。为了还原电视剧市场的真相(确切地说,是为了接近真相),我历时半年时间,采访了从中央台电视剧中心到浙江影视中心的资深达人,走访了电视剧导演、编剧和演员,采掘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

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产业的一环,也不仅仅是大众文化的一支,而是人类古老叙事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正如当代戏剧导演、大众叙事研究学者牟森所说:“电视剧是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叙事媒介,它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书功能,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向最大面积的受众传递历史的和文化的价值观。”人们喜欢看电视剧,跟人类的祖先喜欢围坐在篝火前听盲诗人吟唱史诗的理由是一样的。不是寻求娱乐,而是找寻第二人生。不是消磨时间,而是让时间延续。

所以,当我们看到《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被改编成电视剧霸占住荧屏,一点也不要奇怪。因为电视剧就是视觉化的“说书”,而且也承担了与说书相同的功能,娱乐大众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影响大众。

电视剧火是应该的,因为大众对于故事的渴求,对于复活集体记忆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但是,圈外人可能想不到电视剧究竟火到什么程度。2012年一年,国产电视剧有1.7万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相比之下,美剧和韩剧的产量只有8000集和2000集。

电视剧的片酬之高,不但跟国际接轨,而且已经超过美日等国的水平。目前一线演员(张嘉译、孙俐等)的平均报酬是一集60万,文章和白百合更是报出了120万一集的天价。与朗朗、李云迪几乎齐名的钢琴家赵胤胤坦言,他之所以不愿意开钢琴演奏会,是因为他苦干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另一半陈数接一部电视剧赚的钱多。这个说法绝不夸张。我们算一笔账就知,2012年国内演出排行榜第一人朗朗演奏会的门票总收入不过900多万元,而以陈数准一线的身价,30万到50万一集,接拍一部30集的电视剧,轻轻松松900万到手。

作为电视剧灵魂的编剧,报酬也在上涨。中国各行业码字的收入都无法跟他们相提并论。如今二线编剧的稿费标准是每集5万元,以每集15000字计算,此稿费标准相当于千字3000元,而专栏作家的稿费一般都在千字300元左右徘徊。一线编剧(著名编剧邹静之、《悬崖》编剧全勇先等)的稿费更是达到了每集25万元。据说,导演的劳务费也水涨船高,达到15-30万元。

当然上述的报酬都是税后报酬。按照行规,演员、编导从制作方那里取得报酬,都是税后净价。为了税收方面取得优惠,一些北京制作公司都把制作机构甚至公司注册地放在横店地区,因为这里有返税的待遇。这也造成了影视剧在浙江的繁荣。浙江已经成为全国影视剧产量最高的省份,说是“东方好莱坞”,也不过分。

对于电视剧制作成本的节节上升,很多国有影视机构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正是民营资本的大举闯入,造成了演员报酬的水涨船高。八十年代央视拍《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和马德华的报酬是全剧组最高的,每集80元。这样价廉物美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民营资本注入影视行业,一方面为了逐利,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盲目性。央视一名资深制片人(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名)告诉我:“有一些二百五公司进入电视剧行业。很多人赚了钱,想做一把文化人,得到一个自我满足。也有的商人儿子学表演的,投资5000万,捧自己儿子。钱来得很容易,投出去也不心疼。有的人点名要范冰冰主演,60万不行,100万。演员身价就是被这帮人给砸出来的。”

对于电视的采购方–各卫视播出平台来说, 买片之前,先问谁演的,再看谁导的,剧情根本就不太关心。因为演员是收视率的保证。

这样高成本制作出的电视剧,当然存在风险。2012年全国电视剧产量1.7万集,真正能播掉的不到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只能堆在库房,或者刻成碟,放在投资人家的书房里。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目前较通行的做法是量体裁衣。老干部的后代就想写写自己的爷爷,自己手头又有钱,就投一个以爷爷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或者当地经济搞得很好,有大宗旅游项目,或者百年老字号,当地政府又想做政绩,就投资做一个商战的片子。这种投资的特点是,背后有依托,钱打水漂不心疼。这类创作,不追求出精品,只要出成品就行,最后完成播出就是胜利,如果能在央视和卫视播放,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另外一种投资模式,就是瞄准重大主题。例如,十八大以后,国家倡导正能量,就有《赵氏孤儿案》这样的大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简称“一黄”)播出,投资方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得到了宣传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奖掖。后者往往比赚钱还要重要。

但是重大题材创作有个问题,那就是要尽可能规避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中国,这两种风险往往是同一种风险。为什么抗日剧多到泛滥的地步,以至于横店影视城每天有300个鬼子被“枪毙”,就是因为抗日题材相对安全。根据当时的广电总局的规定,涉案剧、谍战剧,都不准上黄金档,对于巨额投入的电视剧来说,这无异于被判了死缓。前一段时间,清理“抗日雷剧”,又让一些公司撞在枪口上。因为电视剧动辄投资巨大,一部剧就可以搞垮一个公司。所以,经常会有判断错误的投资人血本无归。

而电视剧制作的大公司之所以大,就在于他们有一套规避这些风险的机制。华谊兄弟公司四年前要上一个项目,题材是百万日本侨民大遣返。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国采取很人道的手段,把日本侨民全都遣返了。中央台也觉得这个题材挺好,唯一的要求是男一号必须是共产党员,这有些难度,但编剧在第五稿中还是圆满解决了。但是,华谊兄弟的项目组和专家顾问团真不是吃素的,他们高瞻远瞩,耐心观望,一直没有动工。2012年,日本右翼势力蓄意破坏下,中日关系受到挫折。观众对于这种人道对待日本战俘的题材不但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假如华谊兄弟当初上马这个项目,此剧必死无疑。

电视剧这个行当,条条框框画在那里,高压线一条条横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戴着镣铐跳舞。大家看电视会发现,除了家庭剧和青春剧,当代题材的电视剧比较少。这是因为电视剧如果要好看,必须有个反面人物,而当代重大题材,反面人物不好设定,还是放到民国时期比较安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

央视资深制作人对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做过一部电视剧,题材是首长专列。自始至终,首场在剧中没有出现,也没有提究竟是哪位首长,而是着重表现专列上的乘务人员之间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就可以通过审批。否则,涉及国家领导人、老革命的电视剧,必须经过重大题材电视剧审批足的审批。涉台电视剧,要三级台办批,涉及民族问题的,要三级民委批。例如,福州台办主任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子《今生缘》,因涉及台湾问题,先要交到上级台办审剧本,在得到可以拍的批示之后,再交给广电总局审批。

电视剧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智慧与勇气的角力。正如好莱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娱乐秀产业”(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今天的中国电视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电视剧产业。

电视剧就是当代的史诗,客厅里的神话,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电视剧已经走到了大众文化产业的前沿。

Loading

我所知道的电视剧编剧

July 23rd, 2013

1954年,好莱坞拍了一部歌舞片,片名非常直白: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中文名翻译成《娱乐至上》,直译就是:“没有一种产业比得上娱乐秀产业”。今天借用一下这个标题:没有一种编剧比得上电视剧编剧。

为什么?因为国内电视剧产业一派繁荣,签约的电视剧编剧与别的作家和编剧相比,更能赚到大钱。

尽管媒体的统计数字互相乱引,官方统计数字也不尽可信,我们还是倾向于相信,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电视剧第一“长国”,注意,不是强国。2012年,全国新制作电视剧1.7万集,而美国同期只有8000集。“1.7万集是什么概念?”我一个做编剧的朋友在电话那端说:“一部电视剧30集算,也就是有566个会编故事的混蛋赚到了大钱。”

会编故事的混蛋不止566人。据我的感官指标,我的社交空间中,不少人都在写电视剧,有暴得大名的,有扬名力万的,有冉冉升起的,有蠢蠢欲动的,还有被打得满地找牙的……这么多人,真正跟制作方签约的只占少数,签约拿到预付款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不但拿到全款,而且作品投拍并且播放了的,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你看,巧用成语可以免去多少查询数字和编造数据的麻烦)。

尽管广电总局左一个规定,右一个指令,这不让演,那不让拍,但电视剧行业依然是中国文化产业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当。这些年,从北京到地方为了繁荣舞台,平地盖起了多少大剧院啊,但是从来没有听说哪儿上演的戏,惊动了千家万户,更不用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了。但是电视剧就不一样,一部好剧,不但会成为全家娱乐的焦点,也会成为媒体咀嚼的话把儿。正因为如此,电视剧吸引了大量投资,这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民营资本。

资本来到人间,不管浑身上下滴着什么,流着什么,它一定是追求回报的。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可能是资本的增值,也可能跟自己崇拜并喜爱的女演员吃一顿饭(并期待她传说中的性瘾发作),也可能是宣传本地商会,植入本地景点,或者歌颂他爷爷当年的经过千百次美化的奋斗史。Who care? 总之,钱来了,编剧们,你们还等什么?

编剧在等待机会,机会是不会轻易降临的。投资人不是傻瓜,相对于电视剧的高额投资,在编剧费上省钱无异于“夺泥燕口、削铁针头”。谁都知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戏缺乏一个正常剧本(权且不说好剧本)的支撑,光靠导演、演员、服化道出力是没用的,这好比一户人家大人都不干活、全靠孩子给人打工养家糊口一样冒险(当然也有这么干成功的,比如郭美美家)。

电视剧编剧分几个档次,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一线编剧”,这不是文联给的称号,也不是电视台评的职称,而是市场一种模糊的评价。当然很多人都愿意认领这个头衔,不过市场公认的一线编剧并不多。《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钢牙纪晓岚》的编剧邹敬之算一个,《走关东》的编剧高满堂算一个,《蜗居》和《宝贝》的作者六六当然也算一个。编出《武林外传》的宁财神、写了《悬崖》的全勇先也算一线。他们的编剧价码因人而异,但是根据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的消息,不低于25万一集。是啊,太诱人了,随便写一部戏,就可以在北京五环之内、杭州钱塘江一带买一套房。甚至还可以在郊区买一套不大不小的排屋别墅,让美剧里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自己身上发生。当然,不要指望早晨跑步,遇到友善的美女与邻居,那里见到最多的是建筑工地的工友,还有来收破烂的老乡。(在当前有钱人的生活是孤独的孤独的。)

即使没有搞过传销你也知道,那些金字塔尖上的“钻石”永远是用来招募新人用的幌子,一起睡通铺的老乡才是生活的真相。编剧行业也一样,一线编剧毕竟是少数,无法满足这个行业对故事的渴求,因此,对有过成功作品的二线编剧的需求就大增。

二线编剧才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所谓二线,并非二流,其编电视剧的水平并不低,在某些题材上水准甚至超过一线。二线编剧与新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有过成功的作品。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舞台剧,他们至少曾经证明过自己编剧的实力。他们的价码每集从3万到8万元不等,能否谈下一个好价钱,取决于故事的稀缺性和编剧的议价能力。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爱写作的退伍海军,他写过很多乡土小说,并且有一个电影剧本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恰好一家大公司正在做一部关于海军的电视剧,辗转找到了他。顺便说一下,编剧是一个圈子,如果没有圈内人的推荐,靠写一个剧本“盲投”,成功的希望跟农民自制一个潜艇潜入马里亚纳大海沟一样渺茫。朋友拿到的稿费足够他在县城模拟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此役获胜,他后面有接不完的活。因为他已经是一个这个行业急需的二线编剧了。

至于新手和代笔,在编剧这个行业里也是常见的。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因为那是另一种血汗工厂。

如果你想进入电视剧编剧这个行业,必须先拿出点像样的写作成果,就像落草为寇要献“投名状”一样。成果不必是剧本,但至少应该是一个好故事。因为自从人类的祖先在洞穴里围坐在篝火讲故事开始,叙事就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手艺人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如果你已经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一定要争取到一份合同。尽管在中国有时候别说是签合同,画个老虎都没用,但是在电视剧这一行,契约精神还是得到了充分尊重。如果你正准备跟制作方(也就是甲方)签约,那么一下九个条款需要谨慎考虑。

第一、坚持签合同。电视剧这个行业有太多的策划,太多的会议,太多的合作意向,但是记住一点,哪怕把天说下来,没有合同就没有一切。

第二、预付款。必须在动笔之前,拿到预付款,预付款的比例各不相同,二线编剧一般是按照“5:3:2”的比例拿到稿费,其中,写作前拿50%,剧本修改完成30%,开机时拿最后20%。

第三、署名权。这个行业名声就是一切。所以,未经编剧同意,不得在编剧名单中加入其它人的名字,但可以酌情加上策划、总编剧(这是一种荣誉称号)等署名。

第四、完成期限。电视剧要按期交稿,这个没有任何借口。但是电视剧剧本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在合同规定编剧交稿时限时,应把审稿修改的时间考虑在内。因甲方审核修改所产生的时间延误,乙方不必负责。

第五、开拍期限。要规定剧本拍摄权的期限,一般规定,甲方在两年之内不开拍,编剧有权把剧本卖给他人。这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编剧获得全额报酬,并且使得自己的成果得到圈内与社会的承认。一部没有投拍的电视剧对于编剧没有多少意义。

第六、个人所得税。在合同中,编剧的稿费是税前还是税后要写清楚。一般规定,由作为投资人的甲方承担所有税负,编剧拿到的稿费是完税后的稿费,甲方应该给编剧提供已经完税的税单。

第七、改编权。甲方购买的只是电视剧的拍摄权,其他衍生权利,例如电子版权、改编权不再出售之列,甲方如需购买,需要另外商谈。

第八、获奖后的奖金分配。电视剧获奖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奖金的数额很高。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获奖后,如何分配奖金。一般来说,编剧应该享有30%的奖金额度。

第九条:合同应当规定每集字数不超过15000字,超过意味着榨取。

如果你谈下了一份包含上述八个条款的合同,那么Welcome aboard,欢迎上船,现在你已是一名编剧,剩下的只有一件事:

写吧。

Loading

生死围棋

July 23rd, 2013

关于围棋,我略知一二。因为我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围棋,经常抱着棋书啃,而且还装模做样打谱。但始终是臭棋篓子一个。鼎盛时期(也就是敢跟人叫板的时期),棋力不过在业余三级左右(我一个业余初段的同学的评价)。

围棋虽是小道,但始终担任着中日文化交流道具的重任。如果没有日本,就没有世界围棋的今天。因为围棋虽然是中国人发明的,并在你所说的清代达到一个高峰,而实际上中国的围棋是不行的。这因为中国古代围棋有座子制度,就是先在四个星位(既然围棋棋盘的”四·四”位)上对角放上黑白两子。其用意是双方实力平衡(其实这也是后人瞎扯,棋盘空空如也最平衡了。)但这严重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为稍微学过一点围棋的人都知道,一个小目(围棋棋盘上的”四·三“位置)定式会有多少变化。而做出这一大胆改进的是日本人。

日本人爱围棋到什么程度?到不要命的程度。日本围棋史上有著名的吐血名局,井上家的棋手赤星因彻(20年了我依然记得这个名字)向第12世本因坊丈和(这个名字Google了一下)发起挑战,对弈了四天四夜(当时日本围棋界的规矩,高手随时可以打挂,意思就是暂停比赛,等待回家跟众弟子研究后,次日再弈),难分胜负。到了第五日,执白棋的丈和给了赤星一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妙击,一举奠定优势。最后下到第246手,(你如果下过围棋肯定直到这时轮到黑棋走了),赤星老师一看盘面上白棋领先10目,顿时觉得对不起师傅,对不起同门,一口鲜血吐到棋盘上,后竟为之殒命。

吐血名剧发生的时候,也就是道光年间开始,日本围棋的水平就扶摇直上。中日围棋交流最盛的民国初期,段祺瑞邀请日本五段棋手来华,让中国一流棋手们三子。让三子是什么概念?这要从”棋份“说起,顾名思义,“棋份”就是在棋界的辈分。要知道在近代日本,不按棋份是没人跟你下棋的。

“棋份”有几种,最高的叫“分先”,因日本棋手下棋都是番棋,所以轮流执黑,这叫分先。(那时黑棋是不贴目的,所以先下自然占便宜)。

其次,先相先,就是三番棋两番执黑。这是高手给下手的待遇。

再次,让先,高手让下手总执黑。

再再次,让二子(让一子没法让,让一子就是让先了)。

再下一等,让三子,直至让九子,乃至二十五子。

所以,可以说,民国初年,日本五段高手(当时还有本因坊秀哉在,大概九段以上的水平)比中国国内高手要高不少级别。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吴清源,那是因为吴清源(原名吴泉),真的给国人争了光啊。

1927年,吴泉作为神童已经蜚声东亚,日本来了个五段,让他二子,双方基本打平。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后来吴清源去了日本,与木谷实二人,威震日本,把所有日本一流棋手打到了先相先的级别。

尤其是他初到日本,(这一段请允许我不借助任何搜索引擎,纵容记忆的纰漏),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他向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名人发起挑战。这个棋谱在我大学时代,我打过若干次,它甚至成了某种安慰,当我感到沮丧和被弃绝的时候,就往往想起这个棋谱,因为吴清源实在走得太豪迈了。他第一手星位,第二手三三,第三手天元。在当时的日本棋界,把三三当做禁手,面对大神这样下棋,会被解读为僭越与狂妄。秀哉沉着应对,但还是屡屡打卦。有时一天就走一手棋,他就宣布封棋。后来,第160手,秀哉弈出比妙手还要精妙的”鬼手“,吴清源无论如何应对,都会吃亏。但是多人作证说,这一招是秀哉名人的弟子前田陈尔(这个名字没有借助Google)想出来的。吴清源回忆说,有一次他对弈中去上厕所,经过名人弟子的棋室,发现里面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把每一手变化,都研究透了,封盘之后,他们再把研究结果告诉师傅。后来,这棋吴清源输了。但是他赢得了很大的名声。

川端康成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名人》,说得就是无名小卒向秀哉名人挑战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映射的不是吴清源,而是与之争锋的另一高手:木谷实。在小说里,木谷实小人得志,名人有风度地被打败,像一个莎士比亚的君王,虽然失败,但并没有丧失其尊严。

中国围棋赶超日本,始于陈祖德。

建国后,周恩来和陈毅对于围棋都很重视,也邀请了日本职业棋手来华交流。当时来了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叫什么我忘了,打遍国内所谓的”南刘北过“等高手,并且给他们让两子。这对于继续在各个方面树立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陈祖德在后来那本战胜癌症的教科书《超越自我》中承认,这是”民族的耻辱“。

因为有这件事,才于1956年制定了围棋职业化的一系列标准。当时全国棋手定段,是以一位日本棋院颁给4段的中国棋手(名字待查,但也懒得查)为标准的。

这一抓,还真灵。1963年和1965年,陈祖德两次战胜日本九段棋手。在当时,这是一个可以与抗美援朝比肩的成果(这句评价是我胡诌的。)

棋迷为什么会喜欢围棋?并且如痴如醉?

首先,因为毫无疑问,围棋与象棋相比,更高一个档次,属于高智商的贵族运动。象棋,很市井,围棋,很贵族。这不用过多解释,围棋的变化更为复杂,理论上讲有(361!)这么多种变化。一个大斜定式,就有成百上千种变化,号称”大斜千变“。更不用说中盘和官子的技巧了。(这里需要说一句,看《官子》这样的书,是学围棋的基本读物,谈不上高深与专业。因为一盘好局,往往因为收官不慎,而转胜为败。)

其次,围棋就是头脑的摔跤,是残酷的搏杀。别看表面上风平浪静,对于下棋的人来说,一局棋简直就是他的一生。围棋有很多术语,哪怕外行听起来都觉得心旌摇荡。比如形势好的时候:顺风满帆,堂堂正正,攻击的急所,点中要害,追击大龙。形势差的一方:被搜根,形势窘迫,苦苦治孤,大龙被屠……

再次,围棋是生活的隐喻。围棋的道理,完全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中国古代有个围棋十诀,说是做人的道理,也不勉强。比如说:入界宜缓,对于组织部来的年轻人来说,还有比着更好的忠告吗?动须相应,不可贪胜,赢棋不闹事(既得利益者应有宽阔胸怀)。

最后,围棋作为业余爱好受时代大潮的影响。八十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让许多人爱上了围棋,并成为终生的喜好。如果没有聂卫平势如破竹(老聂的鼎盛时期,真的是所向披靡。他有一局棋,一个大角都被吃了,但是他通过不断借用这片死期,居然把局面挽回了。在棋诀上,这叫:临危须弃,弃子争先。),围棋在中国不会这么普及。

围棋,对于一些人来说,简直就是他们的第二条命啊。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