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n the hard shoulder: Simon Beaufoy’s inspiration for Slumdog Millionaire | Film | The Guardian

August 4th, 2014

Life on the hard shoulder: Simon Beaufoy's inspiration for Slumdog Millionaire | Film | The Guardian.

The essence of this article.

There was no single, unwavering arrow of narrative to take an audience all the way through apart from the game show. And somehow, a game show just wasn’t enough for me.

I just can’t get excited about money as a motivation in a film. It leaves me cold. My heart does not sing if the final shot of the film is a slum kid snapping on a Rolex, getting in his Porsche and driving off into the sunset. In fact, my heart sinks. So, how to make a rags to riches story that doesn’t revolve around money? There was only one way to find out: go to Mumbai.

This film just has to be a love story.

Whereas screenwriters are always being told “write about what you know”, documentary makers prefer to dig, investigate, deliberately court exactly what they don’t know. For me, it is the best way to work. Where’s the fun in writing about what you know, when you can instead dive headlong into the new, the exotic, the utterly unknown?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defeats me for weeks as I try to transform it into a script. The story constantly moves backwards and forwards in time. Three different timeframes: Jamal’s recent past on the game show, Jamal’s distant past and Jamal’s present as he recounts the story of his life to the police inspector after his arrest. This jigsaw leaves me puzzled for weeks. I set myself the task to avoid any sense of flashbacks. No “10 years earlier” captions, no sepia tones. The past must be as real and as urgent as the present. All the time, I have director Danny Boyle’s laconic advice hanging over me. “It’s got to be Romeo and Juliet, otherwise, what’s the point?”

Loading

找对了大神

July 12th, 2014

一直喜欢英国导演Ken Loach,今天才知道,原来跟他长期合作的编剧更了不起。

这位编剧叫Paul Laverty,是一位人权律师,他曾经去过尼加拉瓜去调查人权危机,也曾在战火纷飞的萨尔瓦多留下过自己的身影,他还到墨西哥边境拜访了副官马克斯的组织。

这样一位有传奇经历的人,出手肯定不凡。他为Ken Loach写了下面这些伟大的剧本。

The Angels’ Share (2012)

Route Irish (2010)

Looking for Eric (2009)

It’s a Free World… (2007)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

Tickets (2005)

Ae Fond Kiss… (2004)

11’09”01 September 11 (2002) (UK Segment)

Sweet Sixteen (2002)

Bread and Roses (2000)

My Name is Joe (1998)

Carla’s Song (1996)

其中《甜蜜的16岁》获得了当年戛纳最佳剧本奖。当然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吹麦浪》和《寻找恩里克》了。

吃鸡蛋认识母鸡,太幸福了。

了解编剧生涯,就更了解作品内的动机。

例如《寻找ERIC》里有一段工友们自我心理催眠的过程,有一个工人说想象面前是卡斯特罗。如果知道PAUL的政治观点,你就会知道,他不是在讽刺,而是很真诚地向老卡致敬。

Loading

晓风购书清单

July 10th, 2014

散步到晓风书屋,购书如下:Judith Barrington《回忆录写作》,Victoria Lynn Schmidt 《经典人物原型45种》,Jeff Gerke《情节与人物》,Lawrence Wright《末日巨塔》(原译名:巨塔杀机),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廖忠信《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Ken Dancyger《导演思维》,Paul Johnson《创作大师》,谢柏梁《世界悲剧通史》

Loading

亚马逊下了一个大单

July 4th, 2014

罗伯特•艾德加-亨特《国际经典影视制作教程:编剧创作指南》、夏泉《马万祺研究资料汇编》、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全球视野下的澳门学》、让·波德里亚《游戏与警察》、吉姆·帕特森《戏剧的快乐》(第8版)、Michel Pruner《荒诞派戏剧》、威廉·尹迪克《编剧心理学:在剧本中建构冲突》、丽诺·德蔻芬《改变方向:影视戏剧指导演员实用方法》、桑迪·弗兰克《编剧的内心游戏:成功影片的故事形式》、珍·格里桑迪《故事情节设计:从生活中提炼创作的金点子》、卢炜《从辩证到综合:布莱希特与中国新时期戏剧》、(美)Eric S. Raymond 著《大教堂与集市》(开源运动的《圣经》,中文版首次出版)、 [美]D. B. Gilles《剧本创作与营销策略》(第2版)、余世存《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乔纳森•斯珀伯《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特里·伊格尔顿《异端人物》、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夏含夷《中国古文字学导论》。

德沃夏克作品精选集(10CD)、企鹅评鉴三星极品全收藏(30CD)

Loading

用快速记忆法背单词

July 1st, 2014

看了一个TED演讲《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记忆技巧》之后,发现记忆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把人名Baker,记成更为形象的色香味俱在的baker

用此法实践了一下,效果不错。

Incandescent 

炽热发光的

只需要记成inc and descend 公司 和 下降

曾炽热发光的公司一下子业绩下降了

fractious 

易怒的,暴躁的,坏脾气的

只需要记成 fra(nk) 一推特爱吵架网友 做了ct后,脾气很坏。 ious一般都不是好形容词。

proscribe 禁止

Pro支持 scribe 在石头上刻十戒,所以是 禁止。汝不可犯奸淫

distent 扩张的,膨胀的

dis(tant) tent 远距离 帐篷,意味着:扩张

Petroleum 

EU 标准的汽油

Loading

渊默雷声,秘想旁通–曹晓阳和他的山水帝国

June 23rd, 2014

如果在大街上遇见曹晓阳,你无论如何不会把他当成一个画家,他不留长头发,也不屐着拖鞋,也不把墨镜戴到脑门上。他更像一个种茶叶的邻家大哥,一个不会漫天要价的手艺人,一个在自己秘想的国度隐居的国王。

跟曹晓阳初次相遇是在天鸿美和院,此处山水俱佳,黄公望山近在咫尺,顶层露天剧场,被云雾围绕,仿佛来到了奥林匹斯山顶,与众神对视。在美和院的艺术中心,看了曹晓阳的“山水”展,全部纸本木炭,部分写生,部分默画。曹晓阳亲自讲解,令人一见就喜欢。先锋戏剧导演牟森用“戏剧性”来概括自己的观感。他说:“曹晓阳的世界始终呈现一种紧张感,属于时间的紧张感,平静被打破之前的紧张感,夜幕将临、天将破晓、暴雨将至的紧张感。以及,面对这些紧张感的从容不迫。非常喜欢。对士老的“山水”影片方向有了感受,突如其来。”

曹晓阳选择木炭为材料,起初只是因为方便。因为他经常要带中国美院的学生外出写生,相对于油画、水彩来说,木炭是最适合携带,是方便应手的材料。可是木炭用多了之后,它自有很多天然巧成的特性,这便为他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山水世界。

曹晓阳承认他画中确实带有一定的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的形成要追溯到他的童年。他小时候在江苏由不识字的外婆带大,8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文化熏陶。只有8岁被母亲接到安徽住之后,他才看了平生第一场杂技、第一出话剧、第一部电影。曹晓阳的母亲也是画画的,当时在安徽安庆文化馆工作,负责组织文艺活动与专业创作,所以经常会带他出没影剧院。他记得第一次看完戏,母亲带他到了后台,当看到刚才舞台上英姿飒爽的小生卸妆之后竟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他简直惊呆了。因此他很早就有了台上台下、台前幕后的概念。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他也喜欢到银幕背后去看,这样所看到的画面都是反的,而且还可以看到观众的反应,自己就像一个游离在外的旁观者。这种多维度的剧场体验,对后来从事艺术工作很有影响。曹晓阳说自己的绘画与戏剧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系。

曹晓阳说,从小就梦想成为艺术家。因为有一天他跟着母亲去买菜,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拄一拐棍,拐棍上挂着一瓶打来的散酒。母亲告诉他:这个老人是个画画的,他是解放前当地制药厂老板的大公子,当时在上海美专求学,据说还与著名演员赵丹同学,改天我带你去拜访他。过了几天,他们去了老人的家。他家有个院子,院子里种了一棵石榴树,阳光透过石榴树打在桌子上,老先生就在桌上教曹晓阳画了只麻雀。母亲对曹晓阳说,老人有一枚最能体现老人家状态的闲章,上书“一月二十九日醉”,意思是一个月中有29天都在醉酒状态。曹晓阳觉得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当时觉得这种生活太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小酒喝喝,兴致来了画张画。后来,由于英语太差,他高考考了好多年,但磨练了自己的基本功,而且对于艺术史也有了只鳞片爪的理解。自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大学破格录取之后,他跟循规蹈矩的学生便不一样,对于艺术有了自己的主见。

曹晓阳大学的专业是版画,他认为对自己理解版画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就是黑白构成。黑白构成是一个知识化的体系,通过掌握这套体系,他看问题的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找到了打开新的感知的门径,今天的山水素养便起源于学版画的那个阶段。“其实我的内心很希望用色彩去表达一些东西。”艺术史不是一部PK的风格演变史,而是涵盖了各种可能性和创造力的通道。

每当人们看完曹晓阳的画都喜欢问他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用木炭?二、一张画卖多少钱?”曹晓阳笑着说:“如果我想卖钱的画,绝不会用木炭画。 木炭山水虽然少见,但因为艺术生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市场问题上还是传统的水墨、油画更容易让人接受。”对于这组山水作品,曹晓阳更乐意把它们当成是一种自己的日课,是一种自娱自乐和自我纠缠,从来没想到要卖钱,甚至没有当成是艺术作品来完成。曹晓阳有个同学的父亲,每天醒来,必先写两张书法,一天才算开始。尽管他临的是同一个贴,字写的也不怎么样,但这件事给了曹晓阳很大的启发。这样反复做一件事的过程会让人笃定,内心变得丰富和强大。

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曹晓阳开始了《24节气》的创作,这是对风景的背临,是对山水的默写,是他一个人在山水之境中的潜行沃游。尽管我们已经脱离了农耕时代,但是节气关乎自然人事与我们这个世界相互关照、生息的机缘。天地本混沌,自在自然,自成自化。四季的更迭、温湿的变化、昼夜的交替,此二十四节气即是人间生机万象。

曹晓阳的画更贴近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是清明,在他看来就不是“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是一种疏朗、暖湿的感觉。所以,他画了一张烟雾弥漫的夜间的清明。这并不是24节气一一对应的字面关系。

曹晓阳说:“我的工作室在龙坞,每日行走在山间田头,自己在工作室画画,那一草一木一块石头,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这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另一个完整的世界。”在画画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建筑师一样,一片砖、一片瓦地把这个世界构建起来。也感觉自己是个导演,让一幕幕剧情在画纸上先后出场,反复排演。
当地的茶农经常会跑到他的工作室看看,茶农会说,你画的跟我们这里的风景一样啊。曹晓阳说:其实大家的视觉都是一样的,我只是画出了他们身之所居、心之所系、情之所生的日常。

写生对于曹晓阳来说是最重要的积累。他画写生带有修为的成分,是不断地遭遇,不断地修功。他一幅写生一般要画三四天,在写生过程中,山势和树枝的形落到画纸上都是不变的。他让自己不依赖原有的一切经验,怎么长的就怎么画。带着这样一种对自己的强迫,他慢慢分析,慢慢接近,慢慢明朗。比如他画龙坞的一幅写生,整整画了一天,直到天暗下来,他整个画面的调子也随着天色一同压了下去。他认为,此时绘画是一个接近的过程,山水则在慢慢向你逼近打开。这慢慢打开的是一幅时间的长卷,是一幅连绵不绝的山水。

他指着一幅画向我解读:

“山间的雾气每分钟都不一样,远远的这座山只是一个剪影。边画边看,你会发现云气起来,这里变淡了,这个山形向你打开了。画着画着才发现,原来这座山跟后面是两座山,不是一个山,再过了一会儿发现,这座山后面还有一个谷,这座山跟它又不是一座山。最后,你会认识到这座山是在不同时段、不同状态下慢慢向你打开自己的每一个真相,不断展示着自己每一刻的真实。当画到傍晚,一个同事的车从山路上开过,车灯划过一道光痕,这让我想起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录像艺术作品中的一个情境,于是,便有了这张作品。”

曹晓阳的画风无门无宗,但他很注意博采众家之长。他从小临摹了大量连环画,还自编自画过许多。他画过无数套《水浒传》108将,他从贺友直画的连环画《山乡巨变》中发现了 “多机位”处理空间结构的技巧。他画《五台山佛光寺》的时候,尽管他人在半山腰的佛光寺,而画面的视角却是从对面看过来的逆向角度,是他从山脚下一路向上的行走,连寺门口一棵长在悬崖边的歪脖松树都画上了,这一切都是凭借他超强的空间想象力与视觉记忆力画出来的。

我们处于一个完全视觉化的时代,扁平的景观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却越来越少。曹晓阳小时候,为了画108将,曾经把《水浒传》读过四遍,按照每个人物的出场诗,把108将画得栩栩如生,并组织在一个场景中。他画的时迁是爬到旗杆上的,旗杆下左边是两员大将在马上对决,右边是数名武将徒手博弈。而看到近些年拍摄的名著电视连续剧,完全不是他心中想象的样子。有一次他看到电视剧里吕布鼻子上居然挂着铁链子,这哪里是人中俊杰,明明是街头朋克嘛。

如同很多在杭州的艺术家一样,曹晓阳有很深的西湖情结,他自己的爱猫过世,他就把它葬在三台山于谦祠边。三年前,他曾经有一个计划,画西湖十景。然而,繁多的教学任务与管理工作让他无法全情投入到绘画中。曹晓阳说:“我现在的心思都在这一千多学生身上,这是美院的未来。”曹晓阳有个观点:教育的本质要在源头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信心。尽管就读美院的学子未必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给学生理想与正能量。

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取山水之势还是观精微得玄妙,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对于曹晓阳来说,山水世界从来不会远离,而是凝结在心里。虽然比不了李太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他还是有希望凭借三分侠气、一点素心,画出这个时代的渊默雷声。

Loading

邵风华:时近端午寄王佩

June 12th, 2014

【邵风华按】不知不觉中,半年的时间已过。想一想,竟然说不出干了些什么。反正,诗是一首还没写,小说还没有写上一万字。练字?下棋?这些算什么?刚刚翻看以前的博客,发现有一年时近端午时,与王佩的诗信往来,更是痛感时间的飞逝。值端午刚过,重发微博,以志纪念。并决心,下半年当求精进,如救头然。

时近端午寄王佩

邵风华

王佩,端午又临近了
不知你近来忙些什么
见不到你更新博客
总是让我心神不宁:
这世道兵荒马乱
你过得是否顺心?
你知道,很多个黄昏
我总是望着窗外的柳树
想起你宽大的身影
爽朗的笑声
想起我们少年时代的谐谑
对酒当歌,恋爱几何——

哦,从临安到香港
从九龙到白山
万里漂泊路
风雨不同舟
每每想起来
总让我心生愧疚
所幸我知道,繁忙的沪杭道上
总是运载着你,俗世中的幸福
就像我写过的归隐侠侣
趁着两手清白
去寻一座大山
埋剑筑庐,砍柴喂马
过一过
平凡、安宁的好日子

王佩,还记得前年中秋
我乘坐世界上最慢的火车
一路南行,想到离你越来越近
所有的煎熬,都变得可以容忍
王佩,还记得你为我拍的照片:
“诗人风华坐在路边,苦等血拼的夫人”
呵,我还没告诉你吧
未及三年,我又重新
回到我们的出发之地
拔剑四顾心茫然
唯有黄昏悄悄落幕
……

靠,我的记性
真是越来越差了
刚刚被一个姑娘的电话
打断一会儿就忘了
到底要和你说些什么
是要给你祝福
还是想与你诉苦
算了,还是不要写出来吧
今晚我就给你打电话
把憋了一肚子的话
统统倒出来

附:2010年端午节写的《给风华的信

Loading

听齐泽克讲没品笑话

June 3rd, 2014

说一个丈夫把妻子送到医院做手术,半晌之后,医生出来。丈夫问手术进展得怎么样。医生说:“很成功,你妻子活下来了。”看到丈夫眉飞色舞的表情,医生又说:“不过,我得告诉你个坏消息。她活虽然活了,但是以后大小便失禁,并且不能过性生活。”看着丈夫难过的表情,医生哈哈大笑:“哈哈哈,放心吧,我是骗你的。你妻子在手术台上死了!”

马云死后被天使送到地狱,他进了一个房间,看见罗永浩正搂着范冰冰。马云对天使说:“嘿嘿,看来地狱也不错嘛。”天使说:“看清楚了,这个房间是范冰冰的地狱。”

波兰犹太人懒,懒到什么程度呢。丈夫下地回来,对妻子说:“我累了,没力气,不过还想搞一搞。这样,你给我来个口活,并且咽下去怎么样?”妻子说:“你累我也累呀。这样吧,你自己撸到这个杯子里,我明天早晨喝,好吗?”

有个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粒米。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他终于痊愈,不再把自己当米。出院那天,他跑到医生的办公室吓得发抖。医问其故,他回答:“大门口有一只鸡要吃我。”医生说:“你忘了吗?你并不是一粒米呀。”他说:“我知道,我不是米,可是鸡知道吗?”

说在一个大医院的病房里,有个病人向查房医生抱怨房间里病友们的呻吟声吵得他睡不着。医生解释说,这没办法,对于濒死的病人,我们恐怕不能禁止他们什么。病人急了:“难道你们不能给这些快死的人单独安排一间病房吗?”医生平静地说:“我们安排了。这就是。”

有个苏联人去银行存100卢布,存完忧心忡忡。银行职员问他怎么了,他说担心银行会垮掉。职员说不用担心,上面有中央银行扛着。苏联人说:“那要是中央银行也垮了呢?”职员说:“还有苏联啊。”苏联人瞪大了眼睛:“要是苏联垮了呢?”职员说:“这么天大的好事,你就损失100卢布,回家偷着乐去吧你!”

有个苏联人被发配到西伯利亚,为了防止书信被检查,事先跟妻子说好,真话用蓝墨水写,假话用红墨水写。过了一段时间,妻子收到他的信,蓝墨水写着:“这里一切都好,吃的好,穿的暖,教官不打不骂,周末有电影,天天喝肉汤……”妻子很欣慰地把信收起来叠好,看到信纸背后写着:“只有一点不好,TMD找不到红墨水。”

一个男的晚上送女的回家,到了公寓门口,女的意犹未尽,对男的说:“到我家里喝杯咖啡再走吧。”男的说:“不好意思,我晚上不喝咖啡。”女的说:“那更应该上来,我刚想起来,家里正好没咖啡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