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球场“倒霉蛋”到解说金不换:刘越的职业转型之路

December 13th, 2015

liuyue

自从喜欢上金相凯和刘越的解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情愿付费在新英体育上看一场英超。金、刘这对黄金组合的解说,专业、舒服。两个人不聊足球之外的事,这相对于黄健翔那一代足球评论员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不刻意搞笑,但是经常有很高级的幽默。比如,刚刚看了伯恩茅斯对阵曼联的比赛,说起场上一个队员的姐夫,踢球也是同样的风格,刘越说:“是不是他帮他姐姐找的?”刚刚结束的比赛曼联因为伤兵满营,只好上了几个年轻的后卫,最终输球了。两个人表现出对于曼联现任主帅范加尔的理解,并没有一味去指责这些小将,因为刘越年轻时曾经有过比这更惨痛的经历。

我记得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住单位宿舍,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跟单身同事们一起看球。1996年亚洲杯中国和沙特的比赛,牵动了我们的心,因为队伍中有多名家乡国脚。宿茂臻、李霄鹏、还有刘越。当时刘越只有20岁,担任左后卫。按理说这么小的年纪,是不适合在这样的国际大赛中司职重任的,但当时也可能是因为无人可用,戚务生就派上了他。比赛一开始,中国队形势大好,以2:0领先,谁知道场上风云突变,很快被对方追平。而对方进的第三个球,是刘越的失误造成的。当时担任中国队队长和中后卫的范志毅,当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面,指着鼻子骂刘越,这种扰乱军心,缺乏担当的行为,凸显了一代球霸的作风,也是当时中国国家队精神面貌的一个写照。接下来的比赛,刘越更加紧张,技术动作完全变形,最终又犯下一个错误,让沙特4:2反败为胜。

我们当时都为刘越可惜,一个有才华的小将,就这样被放到炭火上烘烤。赛后媒体的声音也一边倒,一致指责刘越。当时国内的足球职业化刚刚开始,大家平常只能看看意甲集锦,根本没有见过国际顶级联赛的样子。后来,看了西甲、德甲、英超之后,我才明白,一个球队的队长和老大哥指责犯错的本队球员是一件非常失礼和打击士气的事,有教养的球员是干不出来的。内讧、互相指责、甚至推搡自己队友这种事,一般都出现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队伍身上。但是上溯道20年前,谁懂这个规矩,大家还一致认为范大将军的指责是对的呢。

从此刘越的事业走上了下坡路,渐渐地在山东泰山俱乐部也失去了自己的主力位置,眼看已经呆不住,他转会去了云南红塔,在那里度过了4个赛季,表现非常出色,最后在重庆力帆俱乐部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球员生涯。在这个时候,恐怕谁也想不到,他会转型成为国内一流的足球评论员。

按照刘越的说法,他第一次客串做足球评论员是上海电视台的著名解说员唐蒙拉他去的,当时他正好有伤在身,就拄着拐杖去解说了一场中超比赛,想不到从此爱上了话筒。在大学修了一个本科文凭之后,他彻底转型,到上海的五星体育当上了一名专业足球评论员。

当时的足球评论界三分天下,央视在张斌的带领下有黄健翔、张路等人,垄断了国际赛事的解说;ESPN异军突起,以浑厚理性充满激情的声音,引起了球迷们的兴趣,其中桂彬、詹俊,还有一位苏姓解说员是这一派的代表。而刘越、唐蒙等人代表的海派,刚刚兴起。

刘越毕竟是在场上踢过球的队员,加上眼睛好使,善于观察和动脑,尤其是有着高超的语言天赋(其实也是写作天赋),很快引起了大家的主意。张路也当过球员,也喜欢讲解战术,但是对照刘越的解说,大家发现张路有时候是在信口解说,他手里画满箭头的战术板,只不过是一个帮助来自圆其说的道具罢了。

刘越和金相凯从何时开始搭档,我不得而知,感觉他俩在一起相当默契。两个人不会互相抢话,也不会一个解说,另一个唯唯诺诺。金相凯的声音是真正的都市之音,相当于汉语里的“伦敦音”,而刘越的声音略显老成,但发音绝不是北京胡同串子的那种,倒像是一个有教养的归国华侨(我想不到更好的赞美的词儿了)。尤其是刘越,从来不提自己的踢球经历,这一点跟其他的那些由球员转型的解说员很不一样,他们喜欢翻起过去的老黄历,拿自己当年的经验来套世界顶级比赛场上的形势,这好比用自己在校话剧团演出《哈姆雷特》片段的经历,来评论朱迪·丹琪在英国国家剧院的表现,类比荒诞,止增笑耳。

刘越可以说是职业转型的成功典范,他没有去开餐馆,也没有去经商,而是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足球领域,像足球名宿加里·内维尔那样,成为在自己语种中知名的评论员,其声音盖住了前央视解说员的自大、自卑、淫(过度)邪(不正)和狂妄。这是很值得人敬佩与学习的。

记得1996年国足失利后,我和小同事们喝了一顿闷酒。如今我们有英超还有其他四大联赛,谁也犯不着为国足烦恼。相反,足球成了庸常生活中最具有升华力的一个象征与图腾。我们看到瓦尔迪从业余队员变成打破英超进球纪录的英雄,会为之感动,也觉得自己买菜时掏硬币的手,都增加了力量。我们看到伯恩茅斯这样的小球队战胜切尔西和曼联这样的巨无霸,会感到与有荣焉,只因为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被更大的家伙所碾压。而刘越的声音,在网络中破空传来,穿过这逝去的二十年的光阴,仿佛是一支竖笛吹响,叙说芳草、佳树和天涯。

Loading

我刚做了一个快速写作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和振奋!

December 12th, 2015

快速写作,就是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头脑中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知道,说话的速度追不上思想的速度,而写作的速度又住不上说话的速度。在没有电脑之前,夸奖一个人写字快用给一个词叫文不加点,意思就是文章写完之后,一点一划都不用添加。但是人天生是一种喜欢犯错误的生灵,完全不加点是不可能的,不删除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名人的手稿上,可见修改的痕迹。据说古人买到苏东坡的手稿,发现有的文字都涂改了六遍,所以,真正写文章不需要修改的高人,实际上寥寥无几。

即使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普通的手写输入还是太慢了,因此人们发明了速记,拼音文字则率先发明了打字机。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欠人文债,必须在一个月内交出一部长篇小说,考虑到用手写已经来不及,他就雇佣了一位打字员安娜,自己口述,由安娜打出来,用了一个月时间写了《赌徒》,总算填上了欠出版商的一个大窟窿。后来两人产生爱慕之情,成为眷属。

进入电脑时代,尽管打字已经成为电脑操作的基本功,但是快速打字依然是少数人掌握的技能。专业的速记录入,需要专用的设备和受过专门训练的录入员。目前主流的速录设备是亚伟和E讯。我花了一个小时时间读了E讯的培训说明书,发现它的学习曲线特别长。一个人从入门到精通E讯速记,至少需要一年的艰苦训练。因为速录机的秘密就在键盘和编码上,它们通过特殊布局的键盘和编码,同同时击键来代替依次击键,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录入速度。高级速录员平均击键一次能够录入1.6-2个汉字,而我用全拼写这篇文章,平均录入一个字需要击打三次键,两者的效率相差了5到6倍。所以,用电脑键盘的全拼输入法,每分钟打字100个已经是很惊人的速度,而一个入门级的速录员,速度是每分钟180字,而高级速录师,每分钟可以达到500字,那真是如飞的速度。

专业速录设备把普通人拒之门外,那么语音录入却向大众翩翩走来。最近,我在iphone上试用了易迅开发的APP:语记,直接用语音录入,每小时可以录入12000字(含标点字符),当然文字的错误率也是很高的。我用语记花了两个小时,完成了一个剧本的毛坯稿。

不过且不要高兴得太早,这个两小时写一个剧本有诸多条件限制:

一、这个剧本的大纲是我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里面的人物、故事、三幕戏的结构,我已经事先考虑清楚,在语音录入的时候,只是丰富细节就够了。

二、这个毛坯稿毛坯得比较厉害,里面充满了滔滔废话,也有着很多混乱的字符,加上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的剧本质量可想而知,至少还需要花20个小时修改,才能算是草稿。

三、语音录入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首先周围不能有熟人,否则无论如何不好意思开口。其次,周围不能有人注意到你,这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隔着一段安全距离。按照以上要求,无论在家中还是在一般咖啡馆,如果周围有人,都会使语音输入受到限制。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有和没有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想法在自己的大脑中,无论怎样汹涌澎湃,如果不变成文字,总是一堆思想的泡沫而已,只有变成比特,它才真正属于你。所以,只要能写出来,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值得嘉许的。

我最近接触快速写作是看到在简书上,一群人搞了一个活动,每天写一个“马拉松”,就是写42195字,我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伙人简直疯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写这么多字。要知道,在我年轻气盛、精力最好的时候,一夜也只能写一万字,还是自己特有感觉和积累的内容。

后来,关注了其中几个代表人物,我发现这其实没有什么难度。且不说对于掌握了快速录入的人来说,达到这个字数只需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即使纯粹用语音录入,也不过只需要4个小时就够了。当然,前提是你不考虑内容。每小时万字的输入,意味着你不能停下来思考,只能随着思维的流动,让手指不要停。

快速写作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让那些隐秘的想法,从头脑中变成了字符串。这个过程是人类所独有的,非常了不起。千万别小看写作,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它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写作,就是把大脑中网状的思想,按照一种语言的句法要求,理成一条有着先后顺序的字符串,这好比,把一团棉花纺成棉线,或者把一只羊的毛变成毛线。快速写作,其实就是锻炼人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快速写作的第二个好处是培养作者的胆子,很多人写的少或者干脆不写,原因只有一个,不敢写。觉得珠玉在前,觉得自己写的不好,觉得写作这件事情太难了需要特别的天赋,这些顾虑都对,但是都不能成为阻止你写作的理由。对于写作,古人有一句格言:初学写作须胆大。这种胆大就是放弃完美主义,打破神秘主义,让写作变成简单的肌肉运动。快速写作使得精雕细琢、怯怯生生的写作成为历史,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最受益的。

快速写作的第三个好处是治疗写作中出现的各种症候:完美主义、断片主义、拖延症主义,所有这些问题,原因都是让思虑拖垮了行动,治疗的办法只有一个:写。赫尔佐格说,如果你要戒烟,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是停止抽烟。我引申一下,如果你想要写作,首先要做的是写呀。光愣在那里,僵在那里,彷徨踌躇在那里,总让头脑中藏着一部红楼梦,又有什么用?别人看不到你的作品,你自己也无法通过写作来整理这些思想,所以你头脑中的好故事、好想法,等于不存在。

既然快速写作这么好,是不是人人都应当学习语音录入,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学习速录机录入呢?没有一定之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只要这个方法适合你。

我找到一个测试打字速度的网站,用搜狗拼音的全拼输入法,我一分钟输入速度是100字左右,正确率是94%,这让我恍然大悟,我只要不停下来持续地打下去,一小时也可以写6000字,只比语音输入慢一半。但是手打和口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写作状态,所动用的脑子里的区间也不一样好吗?手打更少扰民,手打更加准确,手打更加自然,更加像写作。

即使用电脑键盘进行手打,也可以借鉴速录机培训的一些重要原则。E讯速录培训教材中强调,如果要提高打字速度,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是不要删除字,也不要频繁回去修改,这两个动作都大大拖延打字的速度。其实,我们平时用拼音输入文字,也是耽误在这个删改上。有鉴于此,应当对错别字有容忍态度,通过盲打来提高输入效率,少做或者不做无用功。

说来说去,快速写作跟输入法的关系不大,它跟心态有关,跟创作方法论有关。认同快速写作,意味着尊重创作的规律,接受写作最艰难的挑战,能够以更加健康而积极的心态对待写作这回事,让写作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最为重要的是,能够给自己带来自信。原来所有“我写不出来”的毛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去写。

我写这篇文章用时45分钟,一共2672字,相当于每小时3562字,虽然只相当于语音输入的三分之一,但对我来说,已经相当满意了。这样的速度飚起来,写一个两万字的剧本,也只需要6个小时就够了。

Loading

45斤正能量:我的减肥之路

December 8th, 2015

jianfeiqianhou

这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今年5月1日拍的,一张是12月4日拍的。左边的我和右边的我相差22.5公斤,多出的这45斤就是我今天要传递的正能量。

这不是教你减肥的文章,因为文中的方法可能不科学,可能对你不适用,也可能会给你的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我要讲的是一个人怎样拓展自己极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信心、希望与合作的故事。

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我充当过形形色色的胖子,微胖子,小胖子,虚胖子,大胖子……人一胖,就让朋友很为难,因为纵然锦心绣口,也很难找到一段话去赞美一个胖子的外表。戏剧家张广天在《我的无产阶级生活》一书中,写道:”王佩很胖,但是他的微笑像海洋。”虽然有个”但是”,但这已是我迄今为止在外貌方面得到的最高表扬。

我就一直这样胖着,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从二十多岁胖到三十多岁,又从三十多岁胖到四十多岁。即使儿子的出生,也没有让我变瘦,相反,反而刺激了我胡吃海塞,储存能量的本能。因为老熬夜,每天晚上一顿宵夜是不可避免的。明知这样下去身体要出状况,但我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吃瘾”。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每年的体检报告出来,如果只是脂肪肝这样的老问题,对我来说都像摸到大奖一样。然而,好运气并不总是伴随着你,尤其是你选择与危险同行的时候。

就在今年五一的时候,我跟几位朋友去了一次陕北。到达神木县的时候,大家一起去爬二郎山:一座只有几百米的小山。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就不得不停下来:并不高的台阶对我俨然成了天梯,哪怕手撑着膝盖,我还是没有力量爬上台阶。我头脑中飘过各种不祥的猜测,会不会是痛风?会不会是横纹肌溶解?

很多答案在风中飘荡,我决定选择最容易抓到的那个:超重。以我的身高,理想体重的上限不应超过70公斤,而我当时至少有95公斤,这好比一个正常人背着50斤的面粉在爬山,能上得去吗?

五月份在南下回家的列车上,我做出几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一是为了儿子,搬迁到临近的大都市;二是开始尝试瘦身。

我减肥成功的经验只有一条:你需要有几个一同减肥的好朋友。这对我不是难事,我一生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好朋友,瘦的也有,胖的也有。

与我相识30年的发小郭大侠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一瘦再瘦”。里面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那就是一瘦再瘦,直到无须再瘦。

本群的一大优点是大家都是海洋一样宽阔的中年人,能够互相激励,更能够互相安慰。每次不慎吃多,或者偷懒不运动,得到的都是温暖的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本群的第二大特色是不主张运动。如果BMI肥胖指数过高,运动反而损害健康,所以我们把重点都放在吃上。主要办法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精米、白面、淀粉、糖。考虑到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对健康带来损害,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

1、早饭照常吃。烧饼、油条、包子、面条,爱吃啥吃啥。
2、午饭主食减半,以前吃一碗米饭,现在吃半碗。
3、晚饭不吃主食。
4、肉类,尤其是鸡肉、鱼虾照吃不误,以补充足够的动物蛋白。

有人会说,这种饮食结构有问题,专家指出,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对健康带来影响,甚至对心脏都有伤害。

也许,maybe, probably,即便如此又怎么样?既然我已经决定减肥,早已把要付出的代价考虑在内了。

要减肥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可能发生的,但是想到甩掉的肥肉,就是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一句话:再怎么死也比胖死强!

有群存在的最大好处是,每天早晨可以向大家播报体重,这是一种很棒的激励机制。在群友的赞许鼓励宽宥声中,体重不知不觉就在一路下降。虽然没人在乎,作为数据控的我还是喜欢把每周的体重记录下来,半年来的记录如下图:

5-11月体重趋势图

到8月底,当体重降到80公斤以下,我就开始加上运动:每晚到体育场的塑胶跑道上走路,速度也不快,时速6公里,每次一小时,除了重度污染以及有要事之外,风雨无阻。从9月1日到11月底,三个月底时间,我在体育场一共走了500公里。运动这件事,它释放痛。而痛苦这件事,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应该既私人,又短暂。利用运动来消解,再好不过了。

我走路不听音乐,只听电影,那些经典的、大师级的、终生喜欢的电影。一边听一边体会它的结构、故事、声音,还有画面,在我内心秘密的放映室里,会以我想象的方式重新播放出来。电影情到深处,我会随着落泪;激昂之处,我会随着欢喜;那些幽默的段落,会让我笑出声。比如听《日落大道》,倒霉编剧说,”大公司拒绝了我的剧本,也许因为它们不够原创,也许因为它们太原创了!”我为这个”太原创了”,笑了200米。

瘦身带来的好处,可以罗列一大堆。我还没有去体检过,无法从指标上进行衡量对比。出了健康状况变好之外,还有三个最大的变化:

一、戒了食物瘾,忍饥挨饿的能力大幅度增强。晚饭之后,坚决不再摄入任何热量,饿了,就喝水或者喝黑咖啡,再饿,就上床睡觉。后来看BBC的纪录片才明白,在自然界,大型食肉动物都是擅长挨饿的,孟加拉虎一周吃一顿,鳄鱼一年只吃一餐,蓝鲸为吃一顿饱饭,要游过整个大洋……饿了就吃的高级生物只有人类自己。

二、因为身体瘦了,耐受力增强,从而拓展了自我的边界。以前够不到的地方,可以够到了;以前做不了的动作,现在可做了;以前受到的限制,现在不再受限了。这种感觉,就像蝴蝶从蛹壳里爬出来一样。

三、最为重要的是,减肥让生命有了意义。一天不管多么白过,虚度,什么正事也没干,但是因为控制了饮食,做了运动,顿时觉得还是干了一件正事。看着次日没有反弹的体重,对自己增加了些许信心。而就凭这点信心,就可以把山移开。

以上就是我的正能量分享,请大家吸取其精神,不要模仿具体方法,因为我的方法,可能是错的。我可能因为减肥不当而遇到不测,但我不后悔,并且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因为我不是明星那样,为了减到一定体重去拍个片子,随后再胖回去。我的减肥是终生的。我敢肯定地这样说是因为——

任何人只要尝到瘦身和运动带来的滋味,就会一生爱上它,虽金玉而不换,虽九死而不悔。

Loading

美国编剧吐槽:为什么说原创电影已死?

December 3rd, 2015

原标题:Why Writing For Movies is Officially Dead (and Why TV Rocks!)

作者:B. O’Malley
译者:王佩

【译者按】片商齐抱IP大腿、原创剧本越来越难以立足的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也并非是阿里影业们造成的。好莱坞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美国编剧 B. O’Malley 在博客上进行了吐槽。

当我看到好莱坞近年来的电影,我忍不住哭之笑之。因为我从一个剧本阅读人的角度观察,发现剧作这门古老的艺术一方面在死去,另一方面又在顽强地生存。

制片厂已经不再以制造原创电影为业。

如果你像我一样,见证了电影这个文化巨人,曾经怎样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商业上知足常乐,怎样把声音与和画面、奇观和胜景、人们的心灵和头脑融合在一起,那么,你也许会注意到,那些曾经创造过无数伟大电影的巨头们正在干什么。他们只喜欢复制已经做过的电影,或者拥抱自带粉丝的IP(有知识产权的热门内容,比如漫威的漫画等—译者注。)

蜘蛛侠,超人,蝙蝠侠,秘密特工,浑身是劲,复仇者联盟,加勒比海盗,霍比特人……名单还可以拉很长很长。

电影是原创的艺术,而这些几乎不算。这些电影都用了地动山摇的电脑特技,按照同样的狗屁公式和烂大街的概念制造出来,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公交车站的海报上看,你都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今天的片子跟半年前那些同样由动漫改编的的电影别无二致。

我敢打赌,今后不会再有原创的脚本被制作成电影,即使是功成名就的编剧写的也不成。尤其是在这个捞钱走人、趋利避害的电影大环境下。

见鬼!我们这些还没成名的编剧甚至连个工作机会都找不到了。即使是这类特许经营超级英雄的电影,也是请大编剧们来执笔。他们也不会拒绝,因为再大的腕儿也要吃饭啊。(不过,我敢说,大牌编剧们看到这些改编来改编去的疯子英雄,内心也一定是崩塌的山岳。)

那么,那些灵感直冒的原创编剧们去做什么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扎实原创的剧本被制作出来,被人看到呢?

对我这样一个信奉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最低抵抗原则的人来说,对我这样一个直接把魔方大卸八块给拼成同色的人来说,对我这样一个喜欢快刀斩乱麻的人来说,答案非常简单:

去他的电影!

对,你没听错,电影,去他的!

电影从来就是大亨、显贵、赚钱大户们玩的领域,也是他们的酒池肉林和海天盛筵。

大电影公司组成的卡特尔,由一个个穿着阿玛尼套装、脖子上挂着MBA狗牌的红男绿女们掌控着。他们一手拿着“一键拨号华尔街”的手机,一手拿着沾满着血痕的匕首,踏着电影这个娱乐门派中代表正义、善良、光明的弟子们的尸体大踏步前进。

那么一个要养家糊口的编剧又怎么能“去电影的”呢?简单!只需要把酒馆娼寮(这个词出自《卧虎藏龙》,是编剧王蕙玲的神来之笔,也是译者比较满意的意译—译注)一样的电影制片巨头们彻底从你的心中和作战计划中抹去。电影工厂已关门大吉。游戏结束。官方的口号是:如果这小子没有《蝙蝠侠》的版权,我们都懒得跟他谈。

电影需要特许经营权,电视才需要剧作家!

但,嗯,我们还有电视,且让我称之为电视,实际上我指的是在各种屏幕上播放的东西。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的时候,电视活得很好,很健康,谢谢。

我们这些幸运的剧作家们,还有观众们,发现我们身处在一个娱乐蓬勃发展的时代。网飞(Netflix), Hulu, 亚马逊,HBO Now(后面省略很多)让干掉电影大公司组成的索伦之眼(《指环王》中的邪恶之眼—译注)越来越容易。

解决之道就在家庭娱乐的革命中。我叫它“客厅里的生活大爆炸”,(当然我妻子对高清投影仪和80寸的大屏幕不是很感兴趣。)

那么底线何在?我们的结论是:

新常态是一堆接一堆的频道和平台冒出来,每一个都需要大量的剧去填满。每个剧都需要剧本对吧?每个剧本都需要人来编对吧?

对于我来说,我为自己静静地集结,因为在看过了1000+小时的剧(包括且不限于Boardwalk Empire, Sopranos, The Wire, TrueBlood, Halt and Catch Fire, Louie, Downton Abbey, Battlestar Galactica, The Walking Dead, Game of Thrones, Breaking Bad, Better Call Saul等等)后,我知道这些剧不但需要一支新老编剧组成的大军,而且还意味着,电视剧和编剧们都面临史无前例的风险。

简而言之:

新电视热爱、追求、拥抱风险。

新电影热爱、追求、拥抱电脑特技以及特许经营的所谓IP内容。

新电视需要剧作家、需要新鲜血液,并且不断榨出新料。

新电影只需要编剧大腕帮他们去编写那些竞标来的特许经营的所谓IP电影。

新电视由爆炸性增长的新频道、新平台组成,有大公司,也有DIY的小工作室。

新电影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的垄断大公司组成,他们纠集了一群唯利是图的公司,只看重广告,甚至不在乎电影院内的环境是否足够幽暗和安静,因为每小时工资10美元的引座员太贵了,电影院又怕摔到人打官司,就让走廊灯一直亮在那里。

对于剧作家来说,趁早打消为制片厂写部电影的念头。当然,我会继续写独立电影,但是那个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派拉蒙片头之后的人哪儿去了?那个人正躲在iPad之后,收看HBO Now的《权利的游戏》。

(转载请保留原作者名和译者名)

Loading

再见,梁赞诺夫同志!

November 30th, 2015

我为这篇文章的标题绞尽脑汁:《天堂里没有坏天气》、《告别苏俄喜剧之王》、《带走莫斯科的眼泪,留下人世间的笑声》。自媒体时代,一个标题吸引眼球的力度,决定了文章的阅读数的多寡。后来一想,干脆还是用最平实的题目。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诚恳是文章的关键。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恰恰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诚恳的导演。

艾利达尔·梁赞诺夫(Eldar Ryazanov) 1927年11月18日出生,2015年11月30日病逝,享年88岁。他是俄罗斯的喜剧之王,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最喜欢的苏俄导演。

我上中学的80年代,好莱坞电影还没有席卷大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外国电影主要来自两个国家:法国和苏联。我们最喜欢的喜剧和悲喜剧有:法国的《虎口脱险》,苏联的《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和《两个人的车站》。苏联的这些经典电影正是出自梁赞诺夫之手。

《办公室的故事》是我和邵风华、祝子、莎漠等几个发小最喜欢的电影,它的台词成为我们日常模仿和调侃的“切口”。单单女主角的名字就会让我们捧腹大笑:

柳德米拉·伯洛哥菲耶夫娜·卡卢金娜

这将近半公里长的名字成为我们平常练习嘴皮子的贯口。在祝子家只有五、六个平方的小屋里,我们常常在一起对台词。

女:您总是支支吾吾的!
男:我没支支吾吾……
女:我没法摸透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男:干嘛要摸我?别摸我……
女:您说我铁石心肠!
男:哪的话……豆腐心肠!
女:说我冷若冰霜!
男:不!您热情奔放!
女:说我没心肝!
男:您肝胆俱全!
女:说我干巴巴的!
男:不!您湿乎乎的!

尤其是这个“您湿乎乎的”,总会让我们笑上大半天。等笑闹累了,就听当时还叫鸿冰的莎漠抱着一个破笤帚装成吉他,甜了嗓子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主题歌《自然界没有坏天气》。

《自然界没有坏天气》

自然界里没有坏天气,
任何天气都是见面礼!
无论遇上刮风飞雪下雨,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精神上的创痛刻下印记,
心灵上的孤独留痕迹,
夜不成寐,多少烦恼忧虑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愿望破灭,事情常不顺利,
一天比一天更加难调理。
自然界它注定给你的一切,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岁月更替,太阳落下升起,
最后一次爱情惠顾你,
总有一天向这世界告别,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平心静气对待莫回避。

自然界里没有坏的天气,
时序行进永远不停息,
生命之秋就像季节之秋,
不用悲叹,安然不介意,
不用悲叹,安然不介意,

后来我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梁赞诺夫本人写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高考落榜的女孩卡捷琳娜进工厂成为女工,假装教授的女儿跟电视台的摄像师谈恋爱,并且意外怀孕。摄像师虚情假意,抛弃了她。她一个人把孩子生下来并拉扯大,后来经过奋斗成为一家工厂的厂长,并且爱上一名电焊工,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想不到摄像师再次找上门,捅出了卡捷琳娜的秘密。电焊工走了。卡捷琳娜再次坠入深渊。

她的闺蜜们告诉她一句话: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卡捷琳娜鼓起勇气,找到了电焊工。

她:你知道我找你多久吗?

他:八天。

她:你知道我找你多久了?很久很久,真的。我不愿再回首那段往昔,但我也从没有放弃,否则我不会和你相遇。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你,并和眼泪说再见。

我爱的作家也罢,导演也罢,音乐家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预兆和映像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贝多芬、古尔德、大卫·里恩、黑泽明、梁赞诺夫……

梁赞诺夫走入我生命是因为《两个人的车站》。

“我们这部影片的故事,要从刑事犯劳改村这个叫人不太愉快的地方讲起,读者看了不必大惊小怪。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个儿的命运,自个儿能料到么?”

剧本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电影一开场,管教干部给了劳改的钢琴家普拉东一张通行证,让他去附近村里去看自己来探监的妻子,顺便把修好的手风琴带回来。

普拉东不想去见妻子,因为他是替妻子顶罪入狱的,但是他不能拒绝去取回手风琴,因为那是劳改村的公物。通行证的有效期是次日凌晨8点,在此之前下刀子也必须赶回来,否则以逃跑罪论处。

故事的定时器就这样设定好了,剩下的就是在明早之前会发生什么。在车站里,他遇到了女招待薇拉,两人从互相顶牛,到萌生爱意。最后,普拉东拿到了手风琴,但是大雪封路,他拼命奔跑,试图在8点前赶回劳改村,可是在距离高墙几十米的地方,8点钟马上要敲响,队长已经开始点名。他和薇拉已经再也跑不动了,停下来背靠背喘着气。这时候薇拉说:

“快拉手风琴!”

悠扬的琴声在雪地里响起,高墙内听到这琴声,都说“普拉东回来了。”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泪湿衣襟。

当然梁赞诺夫作为喜剧导演,带给我们的欢乐居多。他的《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可谓喜剧的高峰,是我见过最快乐,又最耐人寻味的喜剧。剧中丢了护照的医生,只能待在飞机上,在莫斯科和罗马之间飞来飞去,就是不被允许入境,直到胡子拉碴,人也长胖。每次看到这里,我就想,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写照啊。

《命运的捉弄》更是一部绝妙的讽刺剧。由于彼时苏联的建筑千篇一律,一位准备回莫斯科的外科医生错飞到列宁格勒,在与他家同一名字的路、同一个门牌号的房子里睡下,睁开眼发现房子里还有另外一个女人……

我喜欢这部《命运的捉弄》,是因为它的插曲。

我问一棵岑树,
我亲爱的在哪里?
岑树不回答,只是摇摇头,
我问一棵白杨,
我亲爱的在那里?
白杨只是蹭了我一身树叶,
我问秋日,
我亲爱的在哪里?
它用一阵秋雨回答我,
我也问秋雨,
再问也是枉然。
我问月亮,
我亲爱的在哪里?
月亮藏进云层里,
我问云,
我亲爱的在哪里?
晴朗的天空下云散了。
我问唯一的朋友,
他说,我忠实的唯一的朋友,
她现在是我的妻子。

再见,带给我们欢乐与泪水的亲爱的梁赞诺夫同志。

Loading

阿里影业的鞭子与被宠坏的编剧

November 29th, 2015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派乐影视创意峰会“原创与IP”论坛上的一番发言,在编剧界引起轩然大波。徐在大会上说“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他们以后不请专业编剧,而是请IP创作者们,由他们进行角斗士一样的厮杀,胜者的故事将被选中,此时再请专业编剧介入,将其改编成剧本。所以,编剧应该放低姿态,甘当IP的后端。他更是大谈“屌丝票房经济学”,称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大卖,要看三方面:有没有一个IP,有没有明星,有没有一个逆袭的概念。许多专业编剧被这番颇显傲慢的言论激怒,还有人声明不与阿里影业合作。

我不认识徐远翔,对阿里影业也不喜欢,但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很有道理。面对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电影市场,还有转型期粗糙浮躁的审美心态,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阿里影业这样的机构,一定用最省事、最快捷的方式来收割观众。谁更年轻,更饥饿,更凶猛?当然不是那些有了一定作品和地盘的专业编剧,而是那些网络娱乐最前线摸爬滚打的贴吧吧主、微信群主、网文顽主、以及各种要钱不要命的主儿。

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专业编剧们的日子实在太好过了。我因为购买了几款国外的编剧相关软件,经常会接到国外编剧网站的恳切来信,邀请参加他们的剧本大赛,获胜者的作品将有机会被影视公司看到,信后面附了这些公司的名单,没有一家主流的大公司,都是一些从没听说过的小公司。对外国业余编剧来说,这不啻于天大的好消息。自己的作品能被专业人士读到,他们都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无独有偶,在宝岛台湾,一个电影编剧想作品被投拍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我看过一位台湾编剧涂芳祥的演讲,他是台湾多届“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剧本奖“得主,为了追求编剧梦想,从一家高科技公司辞职,潜心写作。至今还没有一部作品被拍摄。而他给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是,做好四年一点收入都没有的准备,争取第五年进入商业剧组,达到收支平衡。为了练好编剧技艺,他刻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从强雄的视角改写《少林足球》。

相比之下,海峡对岸的编剧日子简直太好过了。忽如一夜春风来,诗人流行做编剧。我所认识的几乎每个会写字的人都当过或者计划当编剧。和菜头一度痴迷地研究《24》准备编一个中国版,新浪博客频道的一位女编辑编过中国的《急诊室的故事》,我的中学同学莎漠自从创作了电视剧《浮出水面》,就稿约不断,经常”作一、谈三、等五“(手头的活,在创作的一个,在谈的三个,等在后面的有五个。)

好莱坞的编剧可没有这待遇。许多编剧和导演都是从片场里当小工起步的,没有十年以上的卧薪尝胆,他们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

所以,做一个内地编剧应当惜福,更应当警醒。你们认为理所当然享受的机遇,别人要为之奋斗一生。

这位徐副总裁的话,为编剧们敲响了警钟。

关于IP作者PK,虽然让专业编剧听了不舒服,但事实上,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据我了解,张艺谋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在筛选剧本,只不过他用的还是专业编剧。也是10个人PK,最后剩下2个人,每个人都写同一个剧本,影视公司全买下。有一个人的剧本会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另一个人拿钱走人,根据保密协议,他甚至不能对外提起自己参与过这个项目。

至于”屌丝票房经济学”,徐所说的是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不是长久适用的规律。我更欣赏比利·怀尔德说的话:”观众是反复无常的。抓住他们的喉咙,绝不要松手。“无论你想收割票房,还是收获奖项,还是做一部流芳影史的艺术片,怀尔德的这句话,都值得认真思索。而徐副总裁只不过用市侩的语气,把这段话演绎了一遍。


附: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派乐影视创意峰会“原创与IP”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我对IP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群众基础,如果说你用一个很拽的网络语言去界定它的话,我理解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一种方式。

现在大家一说IP好像就是网络文学,其实不是这样,我们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20位的作品有多少完全来自于网络文学,这个是打折扣的。IP和具有IP属性是两个概念,比如高满堂老师,他就是具有IP属性,如果有一个超级运作家就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大电影,郑钧的《回到拉萨》这四个字具有IP属性,但是它具不具有开发出IP的潜能?现在没有IP是没法拍电影,这是肯定的,它是信息传播有效到达的方式,首先让大家先知道。

所有的编剧没有必要恐慌,因为电影电视剧的核心还是讲故事,只不过没有IP这个概念,没有互联网信息发生之前,我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编剧基本垄断了剧本创作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从抓什么选题,然后怎么做剧本,怎么去磨,只不过现在的编剧第一条先从网络产业链把前端抽出来,网络小说也好,是一个游戏也好,经过长期孵化的舞台剧也好,一个动漫也好,先抽出来,这个前端是属于纯IP,后端需要加工成好的剧本,编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编剧也很清楚,不要认为还要像以前一样,一个项目给我,我把前端后端都做了,现在这个产业链是有分工的,前端是IP,后端是编剧,这是我的理解。

另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最好的IP都不是领先的东西,中国最好的IP是四大文学名著,还有一个是聊斋,一个是金瓶梅。我们每个中国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除了学汉字以外,学中国文化的时候必须学四大名著,它培养了一代一代中国人。知道的人越多,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好的IP,因为它具备一个初步的群众基础。当把IP抽出来需要非常优秀的编剧加工成好的故事,我认为根本不存在相煎急不急的问题,只是前端和后端的问题。

IP真的很伟大,我就举一个例子,《盗墓笔记》这个IP,它的文字只有180万字,同人小说好几亿字,这个剧在爱奇艺上播出以后,点击量接近30亿人次。

我刚才讲了一个观点,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以前没有互联网之前是什么呢,因为编剧都很聪明,都很渊博,现在是你知道他也知道,但是有些东西他知道你不知道,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因为最终是靠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植入到人们的内心里,这个东西我们要尊重。

我们现在的方式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我在24、25岁读研究生的时候写我人生的第一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还真的播了,叫做《热血天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写了一部剧在中央一套播,在省里基本是职称晋级,分房子,升官,当时我就觉得春潮在涌动。我毕业了以后去了国务院新闻办的官方机构,因为对电影的热情,我还是回到了阿里,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再是几个人、小群体就可以垄断电影电视剧的时代,中国电影票房今年和去年增长是40%的增长速度,乐观的说法是明年中国的票房超北美。

这两年我自己研究了一个名词很有意思,这个名词叫“屌丝购票心理学”。中国电影市场接近500亿的市场,平均观众年龄21.3岁,大概85%到86%的群体来自于19到29岁,也就是说台上在座各位都是被电影票房抛弃的,可以说你们加起来,加上外延那么多人也就是10%多一点的票房,这个现实决定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件事,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台湾、意大利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我今天来不是来吵架的,我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邀请那些有情怀,有才华,有担当,有潜力的编剧来跟我们阿里影业合作,我们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有些方面可能超出你们的想像。如果说通过这次论坛能够寻找到几位非常好的有潜力的有情怀的合作者的话,那真的是不虚此行,而且我们真的是怀着非常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跟你们做一个很真诚的对话,我们是怀着十足的诚意和大家做这样的沟通和更长远的合作。

阿里影业一年有三部电影够了,其实很多电影我们都参与了,只是不打这个标而已,也不愿意张扬,不像有的公司我投了5%,然后到每个电影节都说是我们投的。我们有娱乐宝,我们有票务软件系统等等,但是一个品牌的公司可能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到制作公司都要更新换代,可能很多公司在几年以后就不存在了,我们要尊重这个现实。这一年我们做了很多精心的布局,更多是在平台的建设上。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恳请在座的诸位请你们拿出高质量的剧本。

Loading

从《星球大战》的创作中能够学到什么?

November 27th, 2015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国内定档2016年1月9日上映,这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第七部。这部电影的第一部(后来被乔治·卢卡斯排序为第四) 《星球大战:新的希望》诞生于艰苦卓绝的修改之中。回顾它的诞生,可以让今天的编剧们学到很多东西。

一部传奇电影的诞生

1970年代,乔治·卢卡斯不满于好莱坞劣质俗套的科幻片,决定制作一部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电影。他醉心于神话、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立志要创造出属于现代美国人的新的童话。

1973年他写了一份14页的大纲,构思出故事的雏形。故事受黑泽明《战国英豪》的启发,讲述两个农民护送公主经过一个城堡的故事。

在他最初的梗概中,公主带着侍从和财物逃跑,要到一个联盟星球上去,途中要经过一个星球,需要找到一位渡工。天行者卢克帮助了公主。

1974年,乔治卢卡斯在经纪人和律师的鼓励下,继续完成自己的想法,写成了140多页的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剧情更为复杂。

新帝国兴起,要打败原先的帝国。公主被囚禁,把作战图交给了两个机器人,并把他们从逃生舱释放出去。朱斯坦带着两个儿子逃亡,其中一个死了,只剩下天行者卢克。他们一起逃到了一个小行星上。在酒吧找到了渡工,而渡工是一个绿色的怪物。故事非常复杂,很多都是对之前情节的重复。整个故事像一个发过了的面团四处膨胀,可见编剧正遭受了写作的困境,只能原地打转,以增加其复杂性。

1976年的拍摄剧本,故事化繁为简,吸收了前两个剧本的精华,剔除其复杂多变的枝节。最为重要的是梳理出了一个成长的主题。卢克,一个杰迪武士的儿子在得知了自己身份后,走上了一条冒险和成长的道路。在此道路上,他要面对两个父辈,好的与坏的,也要面对两个自己,成长的还有顽皮的(汉·索罗),在两个机器人的帮助下,他们处处逢凶化吉,逃脱和战胜,最重摧毁死星,解救公主,得到荣耀与封赏。

《星球大战》的最终剧本,无处不体现着对称性。阴阳,明暗,好坏,处处有对应,时时有照应。只有公主不映射任何人,因为她是独特的,是携带者希望与秘密之人,这正是在诸多神话中公主的作用。

《星球大战》的最终剧本与前两稿相比,故事完整流畅,引人入胜,没有废料,没有无用的枝节。每个场景都带着个性,卢卡斯从神话、传说、社会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

《星球大战》的创作对今天编剧们的启示

最近编剧界流行一种说法,要想卖个好价钱,不要直接写剧本,而应该写小说。因为现在IP正火,你拿一个剧本给投资人看,他可能眼皮抬都不抬,但拿一部小说并且告诉他这是当红的IP,他就会立即眼睛发亮,没准还愿意出个大价钱。

然而乔治·卢卡斯创作《星球大战》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说法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最忌跟风,因为当一个东西很红的时候,说明它的价值已经很快被开发殆尽了。IP这几年虚火,搅动了多少文学中青年的心。年轻的作者精力旺盛,放得下身段,对于名利也更加饥渴,而一个有人生积淀的中年作家,很难与之竞争。而古今中外,凡是能在写作领域品尝了成功滋味的人,无不是那些一以贯之地坚持写作并拥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人。亦步亦趋,处处跟风,只会连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也失去。机会是公平的,总会降临到你头上,问题是你的能力是已经准备好了,你是否有属于自己的专属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风刮不进,雨吹不进,这里的金银财宝都是你的。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领域,纵然再多的机会飘过,也与你无关。

乔治·卢卡斯就是一个逆好莱坞潮流而动的人。他看到好莱坞粗制滥造的科幻片太多,决心创造适合美国一代人的神话。他说:”整整一代美国人在没有童话的年代里成长起来,儿童需要童话,这正是社会应该提供给孩子们的重要内容。”他上午写作,其他时间用来潜心研究传说、神话和社会心理学。在写作过程中他备受磨难,患上了头疼、胸闷、胃痛。艰苦的创作从1973年一直延续到1976年,他说:”自己被弄得晕头转向,不断问自己为何不能做好这件事,为何这么不聪明?”

乔治·卢卡斯的胜利是一个人观念的胜利。他一开始就没准备向好莱坞妥协,所以争取拍摄的控制权,自己做编剧、导演和执行制片人。

他的编剧中虽然也有好莱坞元素,但有些片断是反好莱坞的。

乔治·卢卡斯经过三次修改,把故事的核心放在了男孩的成长上。卢克是杰迪武士的后代,决心要像父亲一样成为武士去迎战Darth Vader,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激战。这隐藏着一个童话中普遍存在的教化主题:男孩总有一天要自己长大,克服必然遇到的困难,正面迎击命里注定的死敌,从而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卢卡斯巧妙地运用所掌握的神话和传说叙事模式,把自己变成剧中的人物,卢克的成长,就是他自己的成长。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好莱坞的挑战,卢克就是卢卡斯自己在电影中的投射。

所以,编剧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消磨,写自己相信的东西,写自己也能被感动的故事。总有一天,属于你的时刻会来临。

Loading

50周学电影

November 24th, 2015

作者:马克·卡曾斯 (Mark Cousins)
译者:王佩
原载:《视与听》杂志(Sight & Sound)2014年第12期-2015年第1期

(本文信息量巨大,出现的人名、电影名很多,若想看链接版,请点阅读全文。)

【译者按】 马克·卡曾斯 (Mark Cousins)是英国著名电影研究学者,他的著作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至少有两本已经译成了中文。一本是《电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 ,一本是《宽银幕》 (Widescreen)。2011年,他在《电影的故事》一书基础上,自编自导,拍摄了15集纪录片《电影史话》(The Story of Film:An Odyssey)

**英国《视与听》杂志,分两期刊登了他的50 weeks to learn film。卡曾斯编写这个横跨一年的电影教学大纲,并非真的用它来教学。而是金针度人,对商业化和教条化的电影教育说No,对培养想象力的教育说Yes。在《电影史话》中,他开宗明义地提出:「 推动电影一直前进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激情与创造力。」 **

带着我们的想象力,跟卡曾斯一起上路吧。以下是正文。

前言

要不要在电影学院的教材中放一枚炸弹,看看碎片都落到何处?要不要把大学电影课的教材装进火箭发射上天,看碎屑散落回大地,Nicolas Roeg导演的Eureka (1983)一样的高潮一样,Jack McCann在北极找到了金子摔倒在地上。(Eureka是一部不出名的电影,但卡曾斯对它评价甚高,并在《视与听》杂志每十年一次的评选中,将其列为自己最喜欢的十大电影之一。–译注)

不可否认,在电影学院和电影教程中,也有很多好东西,伟大的人物经常在那里授课。但是,他们也往往把电影本来的意义给丢失了。具体地说,他们在应当唤醒学生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觉的时候,却教了一堆关于设备和制作的知识。这个问题愈发值得重视,因为单单在英国就有上百个电影课程,如果算上全球的话,电影课的总数至少有五位数。再加上手机用户达45亿其中至少10亿可以拍视频(难不成是爱迪生和卢米埃兄弟释放出的病毒?)这一事实,你有充足的理由问问:电影课应当怎么教?

以下是我的回答。我刚刚读完沃纳·赫尔佐格(Weiner Herzog)的新书Werner Herzog: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onversations with Paul Cronin: Paul Cronin: 9780571259779: Amazon.com: Books《迷津指南》),并且参观了德国魏玛的包豪斯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一些极端的培养创造力和手艺的教学方法。同时,我还很幸运地与Samira Makhmalbaf(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 ,伊朗女导演,作品有《苹果》《黑板》《下午五点》。—译注)有过交谈,谈到她的父亲Mohsen Makhmalbaf(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伊朗影坛泰斗,其地位超过阿巴斯。自创电影教育法,培养出满门电影豪杰。—译注)在伊朗如何教自己的孩子进行电影制作的。故而,我的建议不那么循规蹈矩的。

我的教程叫”50周学电影”。学习伟大的美国戏剧导演和教育家Peter Sellars,在开堂第一课,我就宣布学生们都通过了,但是,最难的部分也开始了。接着,我们拿出一副卡片,整整50张,每张写着一周的主题或项目。我们洗完牌后,排成一列,这一列就是我们的课程表。

究竟有哪些主题呢?深呼吸吧!

  1. 色彩:歌德的颜色论,阴影中的颜色(歌德反对牛顿对于光学和色彩的粗暴解释,花了40年研究色彩学,并且写了一部专著《颜色论》,其理论当时不被重视,但日渐受到后世思想家如维特根斯坦等人的重视。–译注)。大自然中的色彩,苏格兰刘易斯-哈里斯岛(Harris and Lewis)的颜色。雅克·德米 (Jacques Demy)电影中的化妆和设计。
  2. 视线:Oliver Hardy看镜头的样子。俄罗斯传统圣母肖像的视线(她似乎在注视着你,实际上没在注视)。乔治·库克(George Cukor) 和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视线。
  3. 婚礼电影:很多赚钱的电影(按照成本收益比例衡量)都与婚礼有关。下列影片为什么成功?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 《季风婚宴》(Monsoon Wedding) ,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 《穆丽尔的婚礼》(Muriel’s Wedding) , 《伴娘》(Bridesmaids,) , 《妈妈咪呀》(Mamma Mia!)
  4. 画裸体肖像。
  5. 视点: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 ,希区柯克(Hitchcock),琪拉·穆拉托娃( Kira Muratova)Kira Muratova,达芬奇,曼帖那(Mantegna)
  6. 个人痴迷的符号:下曼哈顿之于斯科西斯(Scorsese),Dora Maar的脸之于毕加索,Gelmeroda的大教堂之于Lyonel Feininger。学生们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每天做一部不同的电影。
  7. 研究大自然:1910年代的北欧电影,多雷Albrecht Dürer的插画作品,卢梭(Rousseau)的文章。
  8. 思想与意识: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斯科西斯,Forough Farrokhzad(伊朗女诗人、导演)。
  9. 意大利13-14世纪的绘画是如何讲故事、布局以及传递情感的。Duccio, Cimabue, Giotto的作品,参观意大利的(史柯洛维尼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此处有乔托绘制的38幅壁画,描绘了圣母和耶稣的生平。在普通人根本无法阅读圣经的中世纪,这类油画承担着教育信众的作用。在视觉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这也是卡曾斯推崇它的原因。–译注)
  10. 远行:每个学生消失一个礼拜,不留任何联系方式。
  11. 他人的生活:本周学生们体验一种全然陌生的生活。
  12. 拷问真相:纪录片《前进,神军!》(The Emperor’s Naked Army Marches On) ,学习如何突破禁忌去表现真相。
  13. 升华:沃纳·赫尔佐格, Caspar David FriedrichEdmund Burke
  14. 三分钟流行歌曲的叙事技巧:The Kinks, Squeeze, PJ Harvey.
  15. 说服的艺术:学会怎样说服管事的人让你进入某些场所(就像赫尔佐格所说的:「随身带着开锁工具」)。
  16. 故事中的悬疑:希区柯克,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Patricia Highsmith(美国小说家,作品有《火车怪客》–译注), 默罕默德-阿里·塔勒比Mohammad-Ali Talebi (伊朗导演–译注).
  17. 诗学:亚里士多德,大卫·林奇(David Lynch),建筑师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 ,导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18. 万邦欢笑:世界各地的喜剧电影。
  19. 复仇与暴力: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Djibril Diop Mambéty) ,昆丁·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吴宇森。
  20. 运动和布局:学习徐克、胡金铨、奥尔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电影,还有Tintoretto的绘画。
  21. 声音的诗学:琪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on),希区柯克, 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
  22. 音乐周:全部在黑暗中授课。
  23. 你从没有见过的:从来没有在屏幕上出现过的生活,研究Kim Longinotto, 约翰·塞尔斯(John Sayles)Anand Patwardhan肯尼思·安格(Kenneth Anger.)
  24. 语气语调。如何分辨:研究以下导演和画家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视觉与感觉:约翰·福特(John Ford),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画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绘画。
  25. 表演学:放一个礼拜Nicolas RoegDonald Cammell的电影,让学生接受变化。
  26. 电影结尾:库布里克《2001》的结尾,小津安二郎电影的结尾,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 军中禁恋(Beau travail) ,今村昌平的《Tales from the Southern Islands》(没有查到是哪部电影—译注),安东尼奥尼的《蚀》(L’eclisse),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s )的《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27. 哭泣心理学:哭泣和伤感缺陷,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学习忍住哭泣。《生活多美好》的结尾。
  28. LSD迷幻剂:如果学生愿意尝试,就让他们尝试,如果愿意被拍摄,就拍成电影。带着这种经验再来研究康定斯基(Kandinsky,俄国画家,抽象派创始人。)具体音乐,超现实主义,大卫·林奇,梅雅·黛伦(Maya Deren)Jonathan Glazer的电影。
  29. 破坏偶像主义(Iconoclasm)及媒体肖像:访问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世界遗产。
  30. 采访:电影人采访别人等于是采访自己。本周学习那些最好的采访,无论是电影、电视、广播、还是纸媒。巴黎评论,Paul MorleyFace to Face (British TV series)等。
  31. 秘密:学习带着秘密的电影:《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迷魂记》(Vertigo),《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阿巴斯的“村庄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生生长流 》)。如何制造悬念,如何让悬念风格化,奏效,有什么最好的办法能达成悬念。本周的课程包括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次悬念与情节大逆转。
  32. 边疆:学生们在意大利的Lampedusa岛过一周,或者去一些移民聚集而人权状况差的地方。
  33. 性:在电影中如何处理性,看看下面这些作品是怎么做的:L’Origine du monde,戈达尔(Jean-Luc Godard)、卡特琳·布雷亚(Catherine Breillat)苏莱曼·西塞(Souleymane Cissé)
  34. 刘别谦(Lubitsch):看他五部默片,想想为什么成功?
  35. 惊慌与冷静:打架或飞行时的心理学,在故事与电影中如何处理。看徐克、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Apichatpong)的作品,还有杰克·莱蒙(Jack Lemmon)的表演。
  36. 人脸:如何看,如何拍,如何隐藏,看看伦勃朗的画,侯麦的电影,还是有巩俐、阮玲玉、高峰秀子 的表演。
  37. 记忆:以下大师的作品–莎翁,莱翁内,Guru DuttMoufida Tlatli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
  38. 自我:如何把自我放进我的电影中。看看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约翰·福特的电影,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
  39. 精确表达:如何避免过于直白、不动脑子的对话(On the nose dialogue),让观众易猜的故事,以及用滥了的隐喻。
  40. 沉默。一个礼拜不说话,「我不是用嘴巴,而是用耳朵来讲故事。」
  41. 电影开头:伟大的电影开头,为什么它们凑效。《蓝丝绒》(Blue Velvet),《纸花》(Kaagaz Ke Phoo),《惊魂记》(Psycho)。
  42. 化妆和故事:《花样年华》,The Conformist(应该是指贝托鲁奇的《同流者》—译注),《红衫泪痕》(Jezebel),《红色沙漠》(The Red Desert),《蜘蛛巢城》(Throne of Blood.)
  43. 重新剪辑:对一些有缺陷的电影进行重新剪辑,比如叙事节奏一塌糊涂、结局糟糕、结局太多、场景累赘的电影,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怪谈》(Kwaidan) ,巴西电影《界限》(Limite)
  44. 重新配乐:给伟大的电影场景配上新的音响和音乐,例如《惊魂记》里的淋浴,塔可夫斯基《镜子》的结尾,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的开场,整部《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
  45. 生命:阅读克尔凯郭尔,西蒙·波伏娃,老子,蒙田,乔治·艾略特,边沁,克拉丽斯·利斯佩克托(Clarice Lispector)阿马蒂亚·库马尔·森(Amartya Sen), 耶稣,荣格,瓦尔特·本雅明,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 庞蒂(Merleau-Ponty)。
  46. 爱:在以下导演的作品中去找: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琼·迪丹(Joan Didion)弗兰克·鲍沙其(Frank Borzage)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47. 死亡与悲痛:《楢山节考》、《J-horror》(没查到究竟是哪部电影—译注)、《红蓝白》之《蓝》、《鬼书》(The Babadook)、《地心引力》(Gravity)。
  48. 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还有 Stanley Donen导演的十部电影,修改其中之一。
  49. 反转地球:一年中最神奇的时刻。重新找到我们已经学过的。
  50. 销毁:学生们把50天教程的笔记统统销毁,并且自己写出下一年50课的主题和提纲。

谢天谢地写完了,我已经绞尽脑汁,学生们也一定精疲力尽,希望如此。

这正是本教程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学习一定是个负担,是碾压,是对情绪、感觉、价值观和手艺的冲击。也许以上内容对你来说,好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想想那些批准教材的人会怎么想吧),但是,考虑到你以后将要遇到的激流险滩,以上训练还是有大有裨益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