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日记:我和父亲的故事

June 15th, 2016

1. 陪护日记 Day 1 (2016年3月15日)

1.1

现在轮到我写陪护日记。中午接电话,父亲急性心梗住院,并搭放支架抢救。从上海,乘下午的高铁,赶往老家。车窗外,桃花盛开,无心欣赏,无人可诉。他是我的锡安山,他是庇荫我的翅膀,可不能出一点闪失。

晚9点,到医院。支架手术成功,但依然未脱离危险。我和堂弟表弟,三人轮流彻夜看护。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经过:

原来父亲从今晨5点开始心脏疼痛,自己吃硝酸甘油,未缓解。8点去县医院求医,因已难以行走,竟自己驾车去。

到区医院,医生一查心电图,发现是心梗,医院无法融消,遂用救护车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幸有贵人相助,立即住院抢救。经造影,父亲一条主动脉堵塞,马上进行支架手术。三天都属于危险期。幸亏抢到黄金六小时最后关键时段,万幸。

1.2

我守在父亲窗前,眼睛盯着心电图仪。要时刻注意上面的异常,有时候胸贴脱落,会有蓝字警告。

手术过去12小时,各项指标没出现异常。父亲自述有胸闷,手臂加压后缓解。1小时前护士指导服用安定一片,现已睡熟。

虽说是,不要把老人生病,归咎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烟酒三高饮食,这些都不是充分条件。理解,宽和,陪伴,一起渡过。

但夜深人静,还是要在日记里说道说道。

父亲刚硬要强,固执得像个李尔王。虽然已经68岁,但高兴起来,还动不动喝八两一斤。有次醉酒后骑电动车,摔得鼻青脸肿。

这次心梗跟前几天喝酒过量有关,但此时又怎么能埋怨他?

虽说这里是本市最好的医院,但毕竟条件有限,很多陪护家属只能睡走廊。在浙沪医院里至少病房里都有躺椅或折叠椅。

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在医院的沙发床度过,那一夜儿子诞生。

此刻也不能说不幸福、毕竟很少与父亲这么近距离呆着。

病房里的空气让走廊里的空气显得新鲜无比,走廊里的空气又让室外的空气显得沁人心脾。虽然户外的PM2.5指数显示轻度污染。

由于我不在家乡,如果不是亲戚的孩子们,第一时间身边肯定缺乏照应。

夜深了,窗外霓虹字闪烁,以商务宾馆的名义发出召唤,然而我必须守在这里。一如40多年来,床上的父亲一直守护着他心中的那个少年。

2. 陪护日记 Day 2(2016年3月16日)

2.1

夜里喝了一罐红牛,又精神了。

刚才父亲醒了,为了消除尴尬,我给他讲了儿子在幼儿园的几件小事。他笑起来,声音很无力,但听得出发自内心。叮嘱一定要增强小孩的自理能力。我诺诺应着。

随后谈起他的病情。他说不是自己不看,而是上次心绞痛时查了没事。昨天抢救之后,意识很清醒,医生跟他谈话。由于血管堵塞了数小时,有的心肌细胞已死,搭上支架后会活一部分,但活多少未可知。他讲了另外一个老干部,2002年搭支架一直活到今,我顺着他说,支架很安全,能用20年。

我始终不敢看他的眼睛,有些手足无措。跟他谈起以后要过健康生活,平时注意。我不会说现成的漂亮话,本来懂事的孩子会笑着说:孙子结婚还要你坐席呢?

可我说不出。

2.2

我其实一直在为他祈祷上帝,但我不好意思告诉他。患难在哪里,软弱在哪里,上帝的恩典就在哪里。我对天父有这样的把握是因为我有个尘世中的父亲,他尚且如此怜悯有恩慈,何况天上的父呢?

我把《诗篇23》中的第一人称换成“我的父亲”,面对着夜色默念。

耶和华是我父亲的牧者,他必不至缺乏。祂使我的父亲躺卧在青草地上,领他到可安歇的水边…我父亲虽然行过死亡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他…

今早,父亲的精神好多了,他开始讲昨天的经过。他的疏忽和面子差点害了他,他的意志和果断又救了他。他觉得心脏绞痛,但不愿打120,原因是怕兴师动众被邻居看见。早8:00自己开车到了医院,心电图做出来,心梗。医生是他的熟人,问他,是在县医院里溶栓还是到市医院里搭支架。父亲毫不犹豫说去市医院。一辆救护车1小时后把他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熟人已经给他办好了绿色通道。11:30支架手术已做完。父亲多年的好人品、果断的性格救了他一命。

父亲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但昨天胸部闷痛,没有说话的力气,今早开始有说有笑起来。我也把昨夜在维基百科和知乎上看到的关于他病情的知识挑一些乐观好听的讲给他听。

在早晨的阳光下,看了父亲的心血管造影片,像一幅幅山水画。

2.3

我一个人回到父母的家中暂做休整,来到父亲的房间,看到床上散落的被子,他看过的揭秘杂志,还有一对保定铁球。想到差点就与他永诀,大哭。

哭好,在为我们一家三口预备的朝阳房间里,安然睡去。

下午回到医院。

给父亲放了我儿子微信发来的祝福视频,他笑的很开怀。我们只知道安慰病人,我们不知道病人也在安慰我们。

从窗口看到夕阳,病人们也想看看夕阳吧?

病人家属的dress code。今天回家洗澡穿了衬衫去医院。作为一个病人家属如果穿得比较挺括,可能比穿得松松垮垮更适合跟医生护士打交道吧。因为父亲情况比较稳定,胃口也较好,所以才有这些无聊的想法。

可是没高兴多久,他的血压又偏低。

无情的医学仪器总在提醒:还没度过危险期,不要自己骗自己。

3. 陪护日记 Day 3 (2016年3月17日)

3.1

凌晨三点半,病房的门撞开,推车声,乱步声,金属撞击声传来,是同一病房里的4床在抢救。后来只听得仪器的嘟嘟声,除颤器的一下下按压声不绝于耳。最后被送到ICU,凶多吉少。

在CCU,这是常有的事。每个病人的心电图都在医生值班室显示,一有异常,会立即反应。夜里,医生监测到父亲心律不齐,专门过来为他单做了心电图。

山东,礼仪之邦,免不了病房探望。昨天来了一位家中的老友,他的到来给父亲以欢畅。因为他搭了三个支架,并且很平安地度过了六年。他的现身说法为父亲未来的康复提供了参照:不烟不酒,该凑的酒场饭局依然凑,只不过人家喝酒你喝水。父亲关切地问,能不能倒一点酒,老友说,不可以。只要你开了口子,就很难煞住。

真是贼不打三天自招,父亲对老友承认,他上周五喝酒了,喝了略多,多少?白酒一斤半。也就是从那时起,心脏觉得不舒服。

我猜,父亲此刻心想,只要能够度过此劫,别说戒酒,断食也没什么。人,皮连着肉,肉连着骨,忘身外之物易,忘身难。

病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平时的权威尊严,在病床上面对一堆管子顿时形崩。勉强维持自尊的就是尽可能忍耐。忍受痛,忍受未知的命运。只有睡梦中的叹息透露出一点秘密,随着一个翻身,又掩盖住了。

父亲一生经历过几次大的挫折,有两次还是我给他带来的。这次肯定是最大的一劫,该轮到我为他清理麻烦。

3.2

父亲醒了,我们聊了一会天。他感慨,以前以为癌症可怕,现在发现癌症虽坏,但该说的话、该做的事都不耽误,而现在这病更可怕。无论我们讨论到什么病,父亲都能举出村里的例子。某某脑血管破裂,躺在床上还可以吃饭,但已没有意识。某某猝死在马桶上。村是一个有活力的好地方,信息人情都畅通,好比血管流畅的心脏。

手术已经过去60小时,问父亲最痛苦的是什么,他说,不是心绞痛的时刻,不是放支架的时刻,而是术后绑止血带的18个小时。

由于支架是从手臂上的血管放到心脏里去的,术后需要把这个血管给按住止血。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绑止血带,第二种是不花钱的人工按压。病人及家属往往迷信科技,尤其迷信花钱的科技,就选择了第一种。

止血带为了让手术的血管不出血,把整条手臂紧紧绷住,使得胳膊长时间出去失血状态。父亲形容这样的感觉让人五筋六受,我让他用痛苦指数1-10来衡量,他说是8。

在8级疼痛的重压下,父亲挺了8个小时,后来护士过来放了一点压力,疼痛降为5级,他又挺了10个小时。

而他始终吭都没吭一声。

如果换成第二种方法人工按住,虽然要不间断按24小时,但是只要人多轮换,就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按只需要按住手术血管,不糊整个手臂不通血,病人能避免这种无谓的痛苦。

3.3

隔壁床的老丈,经常会发出诅咒。他也是做了心脏手术,但偏偏赶上拉肚子,每次儿子帮他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时,他都低低地用带着浓痰的喉咙说:“我X煞恁娘啊。”

父亲的忍耐品质是村庄培养出来的。

晒着下午的阳光,母亲给我讲村中的生老病死以及人们的逆来顺受。

对于无情的命运,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父亲已经跟我商量,给他房间里的电脑装上游戏大厅,以后打牌就在自己家里,之前,他是在院子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打,人声鼎沸,二手烟缭绕。

我们做计划,有时并非真的为了执行,而是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

4. 陪护日记 DAY 4 (2016年3月18日)

4.1

在父亲住院的日子,谈论他的孙子王元澄始终是他最大的安慰。死确实可畏,但是想到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也就增添了战胜死亡的幻觉。

我终于向父亲发出了邀请,请他参加元澄君的大学毕业典礼。这个邀请并不真诚,因为连邀请者也不能保证到时候一定出席。元成君今年才四岁。

随着陪护的时间增加,一些细节渐渐显露出来。例如,我通过母亲知道了他在抢救路上说的一句话:“生命真是脆弱啊。”

这话在舞台上说出来平淡无奇,但在拉着警报摇摇晃晃的救护车上说出来,就不一样了。

我如果是父亲,会在半夜,似醒未醒之际,对自己说:“这是一场梦。醒来!”

醒来发现,一切都是真的,BLOODY REAL,血淋淋的真实。

对于病人来说,黑夜倘不在睡觉,应是最难熬的。为自己的遭际埋怨,为自己的错误后悔,为未竟的心愿不甘。有苦不能诉,有叹息都咽到肚子里,这时,也许看到旁边面对电脑打字的儿子,想到不谙世事嬉笑玩耍的孙子,竟略有一点释然。抬头看看命运的重锤,嘴角微微一弯。

加缪写《西西弗神话》的时候没有躺在心脏外科的病床上,那句“没有蔑视战胜不了的命运”,像个中学生作文里红笔勾出的警句。6小时的抢救,18小时的止血带缠臂,三天三夜在病床上插满管子,哲学家先生,等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再来谈谈蔑视。

现在是凌晨两点,父亲醒来,不知道何时才能睡去。我还是不要装成忙碌的样子,去跟他聊聊天吧。

4.2

今天第一次跟父亲发生冲突,现在想来后悔极了。

起因是母亲要从县城来市里的医院送饭,但是她自己没有单独坐过长途车,也不会打的,我就说回家去接她。父亲知道后坚决不允。我带着以往的惯性顶撞了一句,同时说了一句很伤人的话:

“好像你自己啥问题都能解决似的?”

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错了。父亲不再说话,但是看见显示器上心率和呼吸频率都在增加。我赶紧服软,说那就不去接了。但是转过身去,看窗外雾霾中的朝阳。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后背,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我内心,渴望母亲来医院,哪怕待一个小时,我也觉得有了主心骨。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已经被医院的浓云惨雾给感染。凌晨五点,已经久违的噩梦降临,睡梦中我感觉要被死神掠走了,醒来发现侥幸还在人间,但再也不敢睡。

但这都不是可以顶撞父亲的借口。从少年开始,我内心一直住着一个起义军,而父亲就是统治者的肉身代表。当我的无因反抗被一次次镇压下去之后,父子之间,已经积蓄了太多的张力。有时会爆发,更多时候是压抑。

少年心中的父亲总扮演一个“败兴人”。大学时候,我有一位关系不错的外教,春节期间无处去,我就想请他到我老家来过年。跟家里说了之后,父亲如临大敌。首先,说外国人来小县城会引起轰动,根本无法接待。接着,说春节对于一家人多么重要,外人来过年很不合适。我最后只好红着脸向外教撤回了邀请。但是隔阂已经种下,我觉得父亲太不可理喻。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焦虑。在小县城和小村庄,要想安全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不出头,用我们当地的话说叫不“脱俗”。枪打出头鸟,是生活的最基本经验。假如父亲当年开明到让一个美国人到家里过年,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仕途发展和人脉关系了,而这两者也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此次心梗发作能躲过死神,就是这种生存智慧的福佑。

对于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少年来说,我爽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今天跟父亲冲突完不久,母亲竟然自己打车来到了医院,而且是拼车,而且50公里门到门只花了20元。对于一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从没有独立出过门、从没有打过车的的家庭妇女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父亲并没有责备她,我想他心里也是安慰和喜悦的。在不可知的灾祸面前,还有什么比家人的团契更能慰藉人心呢?

今天的好消息是,经过医生查看心电图和综合诊断,同意父亲从CCU(监护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父亲终于拔去了浑身的导线和管子,从一个“异形”的造型,恢复成为普罗米修斯。

他很开心,在新的病房里,还兴致勃勃地看了会儿电视。

5. 陪护日记 DAY 5 (2016年3月19日)

5.1

父亲住的市医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因为它背后依托着医学院,集医、学、研于一体,非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建医院所能比。既是地方医院,就有地方特色,那就是“人性化”。体现在,管理宽松,贴近人情。比如,允许家人陪护,可以在走廊搭地铺,在水房晾衣服。电梯间有人值守,别人为这是多此一举,以鲁北人民的素质,没人值班的电梯会超载、瞎摁、乱挤,这一切的成本都远远超过雇人开电梯。

在病床上,父亲说起北京三甲医院的不可理喻之处。上一次,送一个亲戚到北京天坛医院看病,领教了首都人民的厉害。黄牛、医托收费虽高,但好歹还能给患者带来方便,但是护工就是病人们的噩梦了。天坛医院不允许陪护,只能用本院的护工,而这些人垄断了病房,为减少屎尿带来的麻烦,经常给病人少吃少喝。由于病人们都是脑瘤患者,思维大都不清楚,护工们就吃拿卡要,处处揩油。态度蛮横粗暴,给病人清理护垫时,用力一扯,有的连着病人身上的皮肉也会给撕下来。每天上午,有一个小时的家属探视时间。病人们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样,又吃又喝,病房里充满着活力与欢乐。而亲人们一走,护工们就像一群蝗虫一样扑了上去。

这些年来,父亲没少陪亲戚们去看病,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一陪就是十几天,从求医托人,到病房陪护,从发现病情,到病程结束。这固然与父亲的重情重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一种生存策略:生死互助。

我的故乡是一块贫瘠苦寒之地,是本省最后一个脱贫县。要想在这儿生活下去,人不能各自为战,必须以血缘和亲族为基础,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更不能离开亲戚的援手,尤其是兄弟姐妹、连襟这样的至亲。

父亲有一个发小,起点比他高很多,因为出身成分好,早早参了军,娶了城里媳妇。但这个媳妇非常寡恩少义。这位发小的亲妹妹得了癌症,到哥哥家来借钱。哥哥最后决定借给她一千元,最后城里嫂子说:

“一千不多吗?我看还是给她500,也别指望要回来了。”

父亲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发小说:

“要是我妹妹这个情况向我借钱,我立马就会把房子卖了,给她治病,你信吗?”

发小怎么回答的我不知道。其实,如果抛弃道德上的评判,父亲的重视亲情,也是他的生存策略吧。

从这次生病就看出来,虽然我第一时间不在家,但全部料理全赖父母亲的兄弟姐妹还有他们的后代,第一时间前来探望的,请了年假或者逃了班在医院昼夜看护的也是这些亲人。他们并没有义务非得这样做不可,如果不是由于父亲的好人品、多年积下的功德。

父亲文化不高,只有中专文凭。阅历不广,生活的区域从没跨出过县界。出身贫困,还背了个上中农的成分,无法参军。历尽挫折,好几次还是儿子带来的。但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荆棘丛中,开出花朵,在虎狼丛中,谈笑自若。他豁达,乐观,不屈不挠,从来没有当着家人的面长吁短叹。他知道自己资源有限,但珍惜每一次机会,涓滴之恩,攒成涌泉。

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竟差一点失去。

想到这里,眼泪不禁再一次潸然……

感谢造物主,赐给我这样的慈父。我现在能做到唯一的事,就是陪伴。

6. 陪护日记第11日 (2016年3月25日)

2016年3月25日,父亲顺利出院,进入漫长、但同时也是不容掉以轻心的康复期。

截止到六月份,已经去医院复查过两次,情况良好。父亲也戒掉了烟酒,每天散散步,找老头聊聊天。他还惦记着参加能够参加区里的老年人乒乓球比赛,这恐怕是医生不允许的。

感谢天父,“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约伯记42章5节)

感谢家族和挚爱亲朋的关怀照料,感谢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正是因为你们,才使得我父亲平安走过黑暗的幽谷,来到辽阔之地。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慈爱的父亲。

Loading

中卫纪行:救一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June 6th, 2016

thumb_IMG_1791_1024

一、为什么是中卫

2016年5月底到6月初,我参加了“微笑行动”在宁夏中卫的志愿者活动。吸引我参加的原因,不仅仅是韩凯医生和林静医师发起的“微笑行动”,还有中卫这个神奇的地名。

第一次知道中卫这个地名是读史学家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1989年,赖瑞和坐上广州开往长沙的火车,开始了他寻访唐朝史迹的旅程。他要找的是杜甫在《塞芦子》一诗中提到的五个地方: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这里的五城指的是唐代西北重要的五座军城:丰安(今中卫),定远(今平罗),西受降城(今五原以北),中受降城(今包头以北),东受降城(今呼和浩特以北)。 中卫居五城之首,自古以来就为塞上名城,黄河九渡之一的要衢,地处宁夏西部的黄河两岸,沃野百里,有“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之称。

来中卫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李福祥主编的《中卫史话》上,看到一段史料。

唐朝后期,包括今天中卫、中宁和海原在内的“三州七关”被吐蕃军攻占并统治了80多年,直到大中三年(849年),才被唐朝收复。彼时,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汉人后代习俗都已被吐蕃同化。为了增加“三州七关”人民对于唐朝的向心力,唐宣宗下令组织这一地区的民众上千人,前往长安朝觐,并亲自登上延喜门城楼接见,“三关七州”人民大为感动,山呼万岁,当场剪发易服,恢复了先祖们的服饰。

中卫不愧为福地,自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筑城置中卫县以来,600多年几乎没有遭受过兵燹,解放战争期间,中卫也是被和平解放的。

然而稍稍熟悉中国西北地区清史和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周边可不是一片太平乐土。其冲突,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热点地区少。其惨烈、其痛彻甚至超乎今人的想象。

而中卫始终守着她的沙坡头、一碗泉、长流水(皆是本地地名),躲避着这一切。但是,也并非对周围的巨变毫无反应,这可能是中卫寺庙众多的一个原因吧。

“微笑行动”选择中卫而不是银川作为活动举办地,主要是因为这里更靠近宁夏的欠发达地区,来往交通比较便利。

等大家来了之后才发现,选中卫真是选对了。中卫人古道热肠,热情好客,作为“微笑行动”大本营的中卫市人民医院,更是给予了鼎力支持。 这一切都是民风使然。

晚上,散步在中卫市中心红太阳广场上,遇到一位爱好天文的老者在出租望远镜,我花了五元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两颗卫星,老者还免费让我看了火星。

在中卫买东西,没有不抹零头的,这让在南方生活的我们感到既新鲜、又温暖,要知道,在长三角地区,哪怕零头是一毛钱摊主都会跟你要,等你翻遍了钱包和裤兜无奈地摊摊手,对方就定定地看着你,等着你拿出一张整钱,再甩给你一把钢镚儿。

二、为什么做公益

来中卫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吸引到公益活动中来?

我曾想,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流落到一个孤岛上,就像美剧《迷失》(LOST)那样,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救人救己,所以,我们都选择了“同生独亡”(We live together, die alone.)

国外有一种“病夫利他”理论,认为很多自身健康有缺陷的人,更容易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更倾向于做出一些利他行为。典型的例子是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他由于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发作起来常常游走于 生死边缘,因此,对战友对穷人的疾苦格外关心。每次行军打仗,他都主动为战友去背子弹袋,也常常分给别人自己的军粮。

然而,在中卫与“微笑行动”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不能确定这个假设你是否成立。在志愿者之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无忧无虑的面容,他们来到这里,并没有带着过去沉重的历史,也不是为了来寻找救赎。是纯良的本性向他们发出召唤,来分担唇腭裂患儿们的痛苦。在帮助这些患儿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单纯的快乐,这快乐如同那些在沙滩上堆着城堡的儿童。

不止一位志愿者告诉我,做公益会上瘾。这种瘾就是一种把个体融入集体的渴望吧。它让我们每个人不再是孤岛,也让丧钟不再为孤单的个体而鸣。

卓玛是“微笑行动”下一站玉树的联络人。为了让高原牧区更多的唇腭裂患者们得到这个福音,她使用了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利用庙会、学校放学等人群聚集的机会,发送“微笑行动”的宣传单。

跟孩子们打交道是卓玛最擅长的,因为她曾经做过数学和藏语老师。然而,一次因公意外,让她告别了热爱的三尺讲台。那一年,身为班主任的她带领孩子们出去游玩,由于山势陡峭,她生怕出一点意外,全部注意力都在欢呼雀跃爬山的孩子们身上,结果自己一不小心踏空,摔下山坡,右臂受伤。在送医就诊时,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造成右臂多处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直到今天,她的右臂不敢用力,行动受阻,每到下雨阴天,则疼痛难受。有鉴于此,卓玛不得不忍痛告别了一线教学岗位,转而在学校担任一些行政工作。

谈及往事,卓玛不怨天、不尤人,把这一切看得像高原上的草青草枯、花开花落一样自然。

在“微笑行动”走进中卫的这一站,她负责把患者护送到手术室,她用恳切的话语和温和的微笑,安慰着焦虑的患儿和家属。只有亲身经过了伤病折磨的人,才能护送患者经过黑暗的幽谷,抵达可安歇的水边。

这就是卓玛,她像高原上的天风,吹来吹去,谁也不知道她的方向,但是哪里有孩子们的需要,她就出现在那个地方。

她为什么来微笑行动?难道不是为了忘掉那些私人的恶梦吗?

这样的问题,只能留待合适的机会再问。

三、怎么帮他们

thumb_IMG_1833_1024

今天有位志愿者给我讲了一个亲历的悲伤的故事。由于对于病情较严重的唇腭裂患儿要进行全身麻醉,而全麻对患儿体重有着严格的要求。有一位家长带来的患儿,体重称了两次都不达标。他说要带孩子去一下卫生间,等回来的时候,他要求为孩子重新称重。这次一称,重量增加了500多克,居然达标了。这位志愿者非常奇怪,就告诉了医生,撩开患儿的衣服一看,里面塞满了重物。志愿者的眼睛湿润了。

患儿的家长央求道:“我们来一次不容易,就给我们做了吧。”医生向他耐心解释了如果体重不达标全麻对于儿童的危险性,并且为他专门咨询了儿童营养专家,告诉他如何让患儿先增强营养,等到下一次再来中卫的时候,一定会给这个孩子做。

谁不想多帮助一个孩子?然而,医学是由严格的理性所组成的学科,在冰冷的数据面前,谁也没有办法。

今天微笑病房还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少女,由父母陪伴而来,就在即将走进手术室的时候,他们忽然要选择放弃手术。问起原因,是因为少女的父母觉得,这次只能修复一侧嘴唇,不能修复鼻子,做不做意义不大。

“微笑行动”的医护协调汤黎敏医生还有在场的志愿者们对其进行了耐心的劝导。虽然修复单侧嘴唇,不能根治患者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她更漂亮一些呀。鼻子修复整形是一个大工程,可以将来有了钱、条件成熟的时候,慢慢地做,但是放着眼前大好的手术机会不利用,下次就很难遇到这些国内顶尖的专家了。

经过大家好说歹说,少女的父母同意继续让女儿做手术。大家看到,少女白璧微瑕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感激的微笑。

那一刻,作为志愿者,我觉得生命真的活出了片刻的意义。

四、为什么善念很重要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各色各样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物质,而是人的观念和思想。

一个思想一旦形成,就成为独立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力量,它像风中的种子,按照自己的意思飘荡,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它就开始生长,长成什么,连当初散布这种思想的人都没有想到。

在我看来,“微笑行动”救助的人群再多,也无法覆盖国内所有贫困地区的患儿。但是,韩凯医生和林静医师在26年前发起的这个公益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传达了一种善念。而这种善念通过传播所迸发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微笑行动”每到一个地方,受益者不仅仅是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还有那些当地的志愿者,当地的医护人员,甚至是不相关的旁观者。因为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医患关系可以如此地和谐,原来病人可以得到温柔的接待,原来病房可以充满微笑,原来世界可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不仅如此,“微笑行动”这样的慈善行动超越了一切纷争和对立,为和平播撒下未来的种子。

仇恨能留下种子的地方,善良当然也能!

想象一个世界, 没有痛苦孤绝, 人们诗意安居, 只为和平而活。 你笑我痴人说梦, 可痴人不止我一个。 那么请你也加入进来吧, 让我们来改变这个世界。

Loading

世上少了一个担忧的孩子,多了一个美丽的母亲

June 4th, 2016

梁菊梅的家并不好找,尽管开车的志愿者“雷锋哥”是对青海非常熟稔的本地人,但也开了好几段弯路,问了四、五个行人,才在一排排白杨整齐值守的小村落里找到了她。她家门口有一棵大槐树,整齐的农家院落里,一条狗紧张地吠着,它似乎已经感觉到主人马上要出远门了。

陪同梁菊梅一同上路的是她的二女儿,为了督促母亲去参加“微笑行动”,她特意从内蒙火速赶了回来,匆忙中甚至没带手机,或许这就是杜甫诗里说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吧。

要不是女儿的力劝,53岁的梁菊梅是无论如何不肯去报名参加“微笑行动”的。9岁那年,她在青铜峡市的医院做过一次唇腭裂手术,但是由于技术原因以及后续整形没有跟上,她的嘴型依然有些畸形。结婚后,为了养育三个子女,她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容貌,只知道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2016年,当“微笑行动”来到宁夏中卫的消息通过镇卫生院通知到她本人的时候,她还十分犹豫。“自己年纪这么大了,接受手术还有意义吗?”“亲戚和乡邻会怎么想?会不会笑话自己?”关键是对于第一次手术失败的伤痛回忆,还萦绕在她的脑海。“如果挨了刀、受了疼,效果还不好,那不更划不来吗?”

一路上,除了女儿在一旁宽慰之外,随行的志愿者也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耐心地劝导着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微笑行动”的福音不仅仅带给孩子们,也带给成年人和老年人。“我们曾为69岁的老人做过唇腭裂手术,跟这位老人家比起来,您实在太年轻了。”志愿者的一席话,让梁菊梅偷偷抿着嘴笑起来。

前往中卫的旅途并不顺利,路上一辆运奶车翻倒在路旁,堵住了道路,一车牛奶都洒到了地上。梁菊梅和女儿悄悄说:“这得浪费多少钱?看来,干哪一行也不容易。”

梁菊梅感慨是有原因的。她和丈夫有17、8亩责任田,加上承包来的流转地,全家共种了近80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麦子和玉米。她感叹粮食卖不出好价钱,玉米的价格才0.8元一斤,而农药化肥的价格却天天在涨。

本来她的丈夫也要陪她去中卫,但是由于最近要抢水浇地,根本不敢离开村子。庄稼不收年年种,作为农民,他们只知道种地是自己的本分。

对于来自杭州的韩凯医生来说,他的本分就是把健康和微笑带给唇腭裂患者。26年来,他与林静医师共同发起的“微笑行动”,已经为3万多名与梁菊梅类似的唇腭裂患者免费做了手术。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对于贫困地区的唇腭裂患者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天使不仅存在,而且就在身边。

载着梁菊梅的志愿者车辆马上要到中卫了。趁着母亲睡着的工夫,她女儿告诉志愿者一些小秘密:原来,母亲的嘴部畸形在他们家是天字第一号禁忌,如果谁不小心提了,就会让母亲觉得受到了歧视和羞辱。这么多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假装一切都正常,假装唇腭裂不存在。固然,子不嫌母丑,大家对母亲的容貌已经习惯了,可是遇到有外人在的场合,大家才忽然明白什么是冰冷的现实。有些东西,无论怎样避讳和隐藏,都一直在那儿。

她女儿坦陈,这几年兄弟姊妹都已成家立业,如果让母亲自费做这个手术,大家凑一凑,也能掏得起这钱。但是,如果没有“微笑行动”这一外力推动,家里谁也不敢提议让母亲去做手术。是“微笑行动”让全家人坦然面对唇腭裂这个恶梦的。

2016年6月1日,梁菊梅顺利通过了“微笑行动”的筛查。

2016年6月2日下午,梁菊梅成功接受了唇腭裂手术。

她的丈夫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问女儿手术的情况,并且要跟妻子通话。女儿教训了他两句,说妈妈全麻还没有完全清醒呢。电话那端传来憨厚的笑声,这笑声融化了西北汉子心头的冰雪,像一股清泉流进这户农家。

窗外,一场新雨之后,绿荫如盖,鲜花欲燃,朗朗大美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病房里患者家属一个清浅的微笑,让空气都跟着摇晃起来。

毫无疑问,世界上少了一个担忧的孩子,同时多了一个更美丽的母亲。

Loading

我们拍了一部关于工人的电影,关注工业化大迁徙时代的“走西口”

May 28th, 2016

image1 (1)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中国的电影院线的银幕上将出现一部工业题材的大电影–《我们相信未来》。

《我们相信未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有着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集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于一身,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它的出现,必将填补国内工业题材电影多年缺乏作品、更无佳作的空白。

这部电影的缘起要从去年我国煤炭产业发生的一件大事说起。我们知道中国是产煤用煤大国,75%的发电来自于煤炭。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更是引起中产阶级的集体恐慌,一时间煤炭行业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然而煤炭行业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如何清洁地利用煤炭,早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山东邹城孟子的故里有个兖矿集团,他们在十多年前就做好布局,他们从南非挖来孙启文博士,自主研发了煤制油技术(官方说法叫:百万吨自主知识产权煤间接液化制油国家示范项目),简单地说就是把黑色的煤炭变成透明的柴油、汽油和高端化工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2015年,煤制油项目在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工业史诗电影《我们相信未来》以未来能源真实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经过浓缩、提炼和升华,讲述了兖矿集团员工在孙启文博士的带领下,西征榆林,在一片荒漠中建成百万吨煤制油项目的故事。

在电影创作和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 相信你的工友

未来能源的员工,初期全部由山东迁徙而来。这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骨肉分离。员工钟山(化名)和妻子、两岁的儿子,还有岳母从山东迁徙到榆林,租住在一个破败的小区里。凌晨五点,钟山的岳母突发脑溢血,他打了120,小区路阻,救护车进不来。他们夫妻二人抬着老人直奔医院,二岁儿子无人看管,只能赤脚跟在后面跑。后来还是陌生的好心邻居看见,把小孩领着一起去了医院。住院后,由于每天要把老人抬下楼梯做两次CT,钟山的工友们就轮流来守候老人。大工业时代,工人必须团结才能生存,国企再衰,也绝不能做把人碎片化、孤岛化的血汗工厂。

二、风中的母亲

一次工业大迁徙,带来多少多少家园沦陷,亲情离别,但为了做幸存者,必须舍弃与重建。

未来能源一员工排行第五,乳名小五。母亲在山东患老年痴呆,看见远在榆林的他跟兄弟姐妹视频,就担忧地说:“小五怎么被框到电视里,那多憋气难受啊,你们快把他救出来!”

说起自己的老母,小五不禁泪洒黄沙。他小时候家里穷,母亲靠卖血供他读完了大学,想不到风烛残年,自己却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但是为了自己和企业的生存,这样的代价又是不得不付出的。

三、诡异的真相

如果我不告诉你我的那些隐秘的恶梦,我告诉谁去呢?在我们的追问下,孟雪(化名)讲述了她的一个真实经历。

自从来到榆林之后,梦雪天天往家打电话。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氛围怪异,大冬天,传来的环境音却好像总在室外。母亲在电话里说,我跟你爸在散步。终于回家,一进门发现窗台上的送饭铝饭盒,一下子明白,原来父亲已住院很久,只是瞒着她。她说,我连埋怨家里的资格都没有。

四、懂事的儿子

47岁的老赵讲了一个自己儿子的故事。

到未来能源上班第一次回家,9岁的儿子问我:“爸爸,你为什么去那么远的地方上班?”我说:“爸爸去那儿挣钱,给儿子娶媳妇。”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噢,那好吧。”

2015年4-9月,公司工作忙,我一直没有回家。回家后,儿子哭着说:“爸爸,别去上班了,我不要媳妇了,我要爸爸。”

五、工人写给母亲的诗

image2

我们的电影里有一场戏是企业春晚,在一片和乐喧腾中,有一位未来能源的员工悄悄递给导演一首他自己写的诗。经过导演们的现场朗诵之后,全场无言,只听到抽泣之声。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上苍,我想和您做笔交易,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想用我十年的寿命,去换取母亲三年健康的生活。那样,我就能陪母亲去喝她喜欢的永和豆浆,看着她满足的笑容一点点荡漾在她布满皱纹的面庞。我还要陪她去动物园,给她一大包玉米花。我搂着母亲的肩膀,陪她一起穿行在小动物中间,母亲给我一颗,给动物一把。

但是,但是母亲,您怎么好长好长时间没有走进我的梦乡?最后一次梦见您还是去年的母亲节。梦中,人家送给母亲的是红艳艳的康乃馨,而我怀抱的却是一束枯萎的白菊花。醒来,泪水早已沾湿发白的鬓角。时光不再。多想跪在您的膝前,喊一声:妈。您能回答:哎!

未来能源人走出舒适区,离别故乡,来到陕北这片沙漠边缘,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了新的希望、新的家园,往大里说,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往小里说,为了让自己规避去产能带来的风险。假如当初不选择来这里,他们可能已经被“内退”和分流。而在这里,他们可以拿到丰厚的效益工资,维持家里的生活水平不变。虽然离别了故乡,虽然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这是新时代的“出埃及记”,是工业化大迁徙时代的“走西口”。

随着《我们相信未来》的上映,作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代表未来能源人会被人们深深记住,他们的故事也会四处相传。

Loading

我为什么对韩国电影喜欢不起来

May 27th, 2016

看完韩国正火的电影《鬼乡》后,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心灵到身体都非常不适。

《鬼乡》是一部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为原型的电影,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2016年上映后在韩国好评如潮,被称为是“韩国人一定要看的一部电影。”

按理说,我看过很多比这更凄惨的悲剧,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索尔之子》,纳粹焚尸炉的恐怖,人们被裸体屠杀的痛苦,但是他们拍得悲惨归悲惨,但都能激发人崇高的精神。唯独这个关于慰安妇的电影,处处充满着病态的受虐倾向。让人感觉被日寇二次精神强奸,被这种恶心所淹没。

日寇肯定是野蛮的,而且干出过比设立慰安所更野蛮的事,这些人类历史上血腥与暴虐,如果不加甄别地完全写实地表现出来的话,那简直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了。别的不说,光凌迟可以拍三个小时,张献忠屠杀四川可以拍36集电视连续剧,其中围着火堆剁女人小脚就可以拍三集。可是能这么拍吗?这么拍就是还原历史吗?

对于暴力和丑虐,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将其充盈和升华。

关于性虐,美国也有类似的历史事件,在美国人开拓西部的时候,就出现过白人女孩被印第安人绑架,然后进行性虐的事件。当时记载,这些白种女人会被印第安人围在火堆旁,用各种不堪的方式侮辱。美国人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了吗?拍了。而且拍成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就是约翰·福特的《搜索者》,约翰·韦恩扮演的南北战争退役老兵伊森,去搜索被印第安人绑架的两个侄女:露西和戴贝。

搜索到半路,伊森上了一个山坡,过了一会,深色严峻地跑下来,大衣都没穿。他的同伴问怎么了?他只是用匕首挖着面前的黄沙。过了几场戏之后,他们来到印第安人的营地。露西的男朋友布莱德说:我看到露西了,穿着蓝色外套的那个。伊森这才说:“那不是露西,那是一个穿着露西外套的印第安小子。”

布莱德惊奇地问:你怎么知道?

伊森:“我在山上看到露西了……我给她裹上大衣,亲手埋葬了她。”

布莱德:“他们把她……她怎么样……?”

伊森此时的回答,体现了约翰·福特超越苦难的神圣美学。

伊森:(暴怒)你要我做什么?给你画一张画吗?给你写出来吗?不要问我这个……只要你活着,就不要再问我!

不需要画面,不需要残暴直露的语言,而是让观众去想象其中的恐怖,想象其中的残忍,想象那些文明触不到的野蛮。

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直接就把这样的惨状给画了出来,写了出来,还用的大特写,还生怕你们看不清楚,一遍一遍地在你眼前晃荡。

韩国电影美学除了抄袭的那部分之外,剩下的就是渲染悲惨、以头抢地的悲苦“美学”。这个除了激起仇恨,激起跟施虐者一样的暴虐情绪,没有任何的正面作用。

我们在谴责日军暴行,同情慰安妇命运的同时,也反对用这样直白的手法去拍这样的电影,这是在美学上再一次助纣为虐。

任何一个文明发达地区的美学,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讲求克制,积极,反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使发怒,也是司马迁所说的,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无论如何,不应该不加节制、不加掩饰地渲染痛苦。

正如编剧王安安所说:

韩国电影追求的是“看看人有多惨!”这个点本身低级,因为是一句废话,谁不知道人惨,但惨不是最高的真相,不能当作真理讲,是因为真相跟人之间的张力而造成了惨,没有真相,惨就变成了娱乐了,把观众自动设定为猫哭耗子假慈悲,我看着都觉得自己被视觉强奸。换句话说,就是我好端端地必须装成一个“猫哭耗子假慈悲”的状态来被迫观赏你这个玩意,我根本不需要这个啊。

我同意安安的说法。虽然韩国电影也偶有佳作,但是银幕上滥情的要么是廉价的笑声,要么是悲苦的滥情之作。所谓,中国电影要振兴需要学韩国,不过是一个投错师门拜错庙的笑话。

Loading

浙话《谁主沉浮》观后

May 26th, 2016

昨晚看了浙江话剧团演出的《谁主沉浮》(孟冰编剧、宫晓东导演)第一百场演出。本剧反映中共一大建党的故事,是党史版的《中国合伙人》。

虽是红色题材,但融入了布莱希特叙事剧、百老汇音乐剧的元素,在115分钟里,愣是把从望志路到南湖,从1921到当代的历史给讲述了一遍。其中不乏反思与反讽的痕迹,只不过经过一遍遍“84消毒水”的处理,只能靠观者自己去联想。

《谁主沉浮》以摇滚开场,以摇滚结束,明显借鉴了1971年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明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摇滚歌剧的表现形式和主题。两者都是用最反传统的形式表现宏大/神圣主题,都直面信仰与背叛的对立(《谁》的主角是毛泽东vs张国焘,《耶》的主角是耶稣vs犹大)。演出后与扮演毛泽东、李汉俊的演员张康南、李钺交流,确认了看戏时一些判断。他们说在演这些人物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伟人,只是“想改变中国的一介书生”。这让我想起《耶》剧作者Tim Rice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把基督当成是上帝,而是单纯地当成在对的时间(right time)、对的地点(right place)出现的对的人(right man)。”

关于《谁主沉浮》里李汉俊的一句台词的商榷。

李汉俊说:“我们是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这句话由他说出是别具匠心的,因为李汉俊精通外语,帮陈望道校订过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完成译本的译文。可是在那个译本里“幽灵”是翻译成“怪物”的。后来这个词分别被翻译成“精灵”(陈痩石 1943),“魔怪”“巨影”(成仿吾 1938)。直到1943年博古才译成“幽灵”,1974年成仿吾被毛泽东钦点校正马列著作,也翻译成“幽灵”。鉴于李汉俊1927年被处决,如果较真的话,他的台词不应出现“幽灵”,而应是:“我们是怪物,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Loading

写作公会讲座第一期:魏城《我的诗词健身操

April 24th, 2016

【版权声明】本讲座著作权归魏城先生所有,并授权本博客/公众号发布。如欲转载,需向魏城先生单独获取授权。

写作公会讲座第一期

魏城《我的诗词健身操》

演讲人:魏城(《金融时报》资深编辑)

主持人:王佩

PART 1 主题演讲

主持人:写作公会的群友们,晚上好!

今晚我们荣幸地邀请到《金融时报》的资深编辑魏城老师与大家分享一次讲座《我的诗词健身操》。

我们群里35岁以上的群友比较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智慧见识可能在增长,但是记忆力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却在无情地下降。这是符合进化心理学的,因为人在童年的时候,需要把脑力用在学习语言上,这样效率最高,随后用脑的重点就发生了转移,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到了中年,要把宝贵的脑力用在决策管理、人际交往、总结创造等方面更重要的事情上。作为代价,就要牺牲记忆力尤其是短期记忆力。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在中年的时候,也能保持记忆力的活力,在健身的同时,也健脑,预防中年健忘、老年痴呆呢?

魏城老师今晚将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答案。

最近三年,魏城背了500首各类诗词,包括唐诗300首、宋诗50首、其它古诗50首、现代诗10首、英文诗10首、宋词50首、其它古词30首。他背诗是为了健脑,并且自创了一套脑体综合操:或打太极拳,或长途散步,或做其它运动;与体力运动相结合,同时朗诵或默念一些已背过的诗词。脑体同时做操,效果奇佳。

下面让我们以四月的掌声和五月的鲜花有请魏城老师!

魏城:谢谢群主,也谢谢群众!我就即兴讲,先说说为什么现在开始做本来属于童子功的事情,如同群主说的,主要是担心老年痴呆症。

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背,虽然那时也喜欢古典诗词,但最多能记住十几首。五十多岁开始背,是受叶嘉莹先生的启发。老太太有个理论:她讲古典诗词,都是当场背,如今老太太90多岁了,头脑极为清晰,她背的古诗词,我感觉不下千首。

其实,大家可以随时插话,否则感觉像是在太空中讲话,很可怕。今天最好是互相交流。

首先声明一下,今天不是诗词赏析,是谈背诵的好处。我想即兴讲,即兴答问,这样效果更好。

我最初背的时候,需要背无数遍,现在背短诗,如七绝五绝,基本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我有个感觉:人的脑力之强,库存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

我现在专门谈谈背诵的好处,请大家暂时不要打断,然后再邀请大家提问。

我大约花了三年,现在背了500首,不是刻意去背,而是做体力锻炼前,背一首,一 边锻炼,一边背诵,脑体结合,效果特别好,500首是三年积累的,所以不觉得有任何负担,反而极为享受。

我有个朋友,他说,你背诵的东西,不在脑子里,而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即使儿时背的东西,也在某个地方,不会丢。这大概就是童子功的意思。背诵的好处在于,你背的时候,重新提出藏在身体某个部位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类似一种身体按摩,于心于身都有好处。

我坚持锻炼几十年,最初是游泳,游了20年,游泳的时候,很枯燥,脑子里其实有许多杂念,都是关于工作、家庭俗事的杂念,不利于锻炼,如果背诵,就容易集中,效果更好,后来不游泳了,改为打太极拳、散步,背诵诗词,效果更好。

我的经验是:背诵,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这次是50岁以后开始的,最初以为只能背几十首,没想到竟然背了500首。

一定不要把它当作负担,而是边玩边背。

我背诵的500首诗词,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每天体力锻炼时回顾一下,是一种享受。

背诵,仅仅这个享受过程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每天锻炼时的回顾和重温。

叶嘉莹先生今年90多岁了,她总结说,背诵中国古诗词,不仅健脑,而且健身,甚至延年益寿。

好了,大家可以提问了。

PART2 互动环节

Lark: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需要一个需要的过程,不管主动需要还是被动需要,都能促成。幼儿园教孩子背《离骚 》,小孩根本不懂《离骚》怎么来的,表达的是什么,强行背诵 没多久就会忘。

魏城:赞同,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背诵的东西,可能会记住一辈子的原因。

Sonia:每运动一次,是专心只背一首吗?运动是重复的动作,背诵也是重复的同一首,相互间形成一种节奏感吗?

魏城:我的经验是:我每天锻炼至少一个小时,每次重温10-20首。举个例子,我今天散步,就专门背英文诗,我目前背了十首英文诗。锻炼时不想东西是不可能的,与其想那些杂念,不如重温美的东西。

蝈蝈:我记性特别特别差,就是死活背不出,曾经4句的,背了整整两天,念了足有上千遍,最终没背出来。很沮丧,怎么破?

魏城:两个字:坚持。我最初也和你一样。最初我背最短的七绝,都需要背无数遍,现在背七绝,基本上过目不忘。我最初以为,如果我背了200首,我可能会患精神病,但今天已经500首,也没有疯。背了500首后,现在觉得神清气爽,目光如炬,当然,不是让人恐惧的那种如炬。今天我要强调的是,背诵不仅不会损害身体,恰恰相反,有益于身体。

群友:你背的最长的诗是?

魏城:最长的诗是奥顿的《纪念叶兹》,65行。

萱儿:你是如何选择背诵的诗歌?是随机的,还是有计划的?

魏城:我精选的。肯定背自己最喜欢的。举例来说,我背的50首宋词包括苏东坡7首,辛弃疾7首,柳永7首,都是我最喜欢、最有感觉的。

主持人:魏老师有没有意向成立一个背诗群,大家互相鼓励,魏老师布置一些诗词背诵任务,一个礼拜背不过的踢出去。

千寻:魏老师,关于背诵记忆,我好像从小就很不擅长,除了语文主要靠理解一下还行,历史政治地理都一塌糊涂。这是不是每个人脑子还是有较大区别?

魏城:但把背诵作为一种健身的方法,你就不会有抵触了,500首如果你觉得太多,可以50首。数目可以因人而异。

纳瓦隆大炮:请问一下你选择这500首诗的标准是什么?

魏城:标准就是自己有感觉的、喜欢的。例如,我背的唐诗300首,与那本《唐诗300首》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我插一句。如果无法自己选,现有的《唐诗三百首》就很好。唐诗的选本很多,唐代以来有一百多种,选编者不乏王安石,王士禛等名家,但是唯独蘅塘退士的这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古今唐诗第一选本。《全唐诗》有48000多首诗,从中选出300,诚不易也。难得的是,它上至唐玄宗,下至杜秋娘,和尚,歌女,三教九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唐诗三百首》有多体贴,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蘅塘退士深知,读这本书的学童中,日后落第的将占大多数。所以特意选了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来安慰学子。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金性尧解说:“编选一个普通性读本,必须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对象。

邹吉林:还是想了解一下背诵的方法细节,可让别人借鉴的那种。请魏老师举一首诗为例子。

魏城:以这首诗为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我喜欢,所以选了它。我先读一遍,再记在手机上,散步的时候,试着背背,如果忘了哪个词,就看看手机,反复吟咏,最好读出声来,重复几遍,就记住了。第二天散步,再来几遍,就巩固了。

蝈蝈: 记忆诗词对记忆其他有没有帮助?

魏城:太有帮助了。

小楠:我也想问记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尤其游泳的时候。

魏城:游泳的时候,当然无法上岸去查,但可以先在散步的时候巩固,巩固后再游泳。

Sonia:核心似乎是把体力锻炼和脑力锻炼结合在一起。

魏城:对。切记:一定要脑体结合。

群友:你选择英诗的标准是什么?

魏城:我试着回答一下。我没有专门背英文诗,因为都比较长,我只背了10首,主要是为了试着背背长一点的,挑战一下自己。

举一个例子:弗罗斯特的诗有许多更有名的,我都没有去背,而是背了这首我特别有感觉的、不是太有名的诗:

Nothing Gold Can Stay

By Robert Frost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同理,拜伦的诗,有名的无数,我背了这首不太有名的。

We’ll go no more a roving

By George Gordon Byron, Lord Byron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So late into the night,

Though the heart be still as loving,

And the moon be still as bright.

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

And the soul wears out the breast,

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

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

Though the night was made for loving,

And the day returns too soon,

Yet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By the light of the moon.

这两首虽然都不太有名,但有一个好处:适合背诵,都很有节奏,都押韵。

蝈蝈:我运动的时候,感觉脑力不够用,怎么背?

魏城:背诵的时候,一定要念出声来。其实是声音记忆,就像演员背台词,或歌手背歌词。

我现在的背诵,不是强行回忆,而是自然流出来的,甚至不过脑子。主要因为都是声音记忆。

邓丽君为什么毫不费力就能记住数百首歌的歌词,一是借助音乐,二是对声音的记忆,自然流出来的。

Christie:押韵会容易记住。

魏城:对,这就是为什么我背的500首中,以格律诗词为主。我背的10首英文诗,也都是押韵的。大家也可以讲讲自己的体会。。

楚:如何有意识的通过背诗词提高写作能力?

魏城:在反复重温中,才能体会中国诗词的节奏、韵律和平仄的美。不需要特别去提高,多背诵,一定会自然提高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经历过这种自然提高的过程。他们都有童子功的背诵经历。

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讲座是否就可以结束了?欢迎群主@王佩 作总结性发言!

桃園邱淑貞.avi:一点个人经验:把需要背诵的诗读几遍然后再抄写一遍,基本抄完也就记住了。尤其是格律诗这种。理解意思也非常有帮助。

段新星:太感谢魏老师了,学了一手我今天散步但走神却是满脑子想工作,看来要边读边背把注意力集中诗上。

高宏铭:叶老太牛了。背诗词最关键是喜欢。然后理解。然后将诗词融入生活。

千寻:今天魏老师的分享,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个问题,想请群里的前辈们支支招。我看字老在心里默念,看不快。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但不好改。如果很简单的,比如小孩的绘本,简单的小说,是不用念的。但难一点的,特别是理论的或工具书,要做到不默念比较难,速度就会比较慢。

主持人:关于默念这个问题,我恰好读书读到这儿,回答一下。关于没文化的人读书都是念出来,高人读书都是从印刷的文字直接跳到思想的说法,是那些倡导速读的公司编的陈词滥调。当代认知科学实验证明,即使是速读技巧很高的人,也有一点语音在头脑中快速掠过。难以读出来的句子,难以理解,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不要怕心里默念,只不过要把默念的速度提高,变成一掠而过。

萱儿:背诗永远记住不会忘的一种方式是诗歌和实际场景相互印证,正如《红楼梦》里香菱说,比如想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孤烟如何直,落日自然圆,后来旅途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竟然觉得非如此不可。这样的诗就会永远记住不忘。去春,我去南锣鼓巷玩,不堪人多嘈杂,就拐入旁支一个穿堂巷,不想这里寂静无人,巷中有一棵辛夷花开得正好,地上落瓣纷纷,我马上记起王维的《辛夷坞》,然后就永远都不会忘记:

木末芙蓉色,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邹吉林:魏老师也给心理学上的认知训练有启发,魏老师的大脑训练方法妙在锻炼身体和背诗词同时训练,其次是诗词训练,最后是长时记忆训练。现在学界大脑训练的方法过于依赖计算机化的游戏训练,侧重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训练;魏老师的方法生态效度高,还利用传统文化,真心对学界有启发。

主持人: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愉悦地过去了。魏城老师把自己这三年的背诗经验和盘托出,并无任何保留。听他的演讲,如入七宝楼台,他让我们明白背诵古诗词不仅是青少年的专利,也是中年人都可以掌握的技巧。

人的潜能之大,的确超乎想象。相信这次讲座,也会使我们改变身心训练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再一次谢谢魏城老师!也感谢各位群友的踊跃发言,祝大家周末愉快!

(8:00 pm-9:30pm April 23, 2016)

Loading

为什么李世石的胜利让我喜极而泣

March 15th, 2016

lishishi-smile

当李世石和阿尔法狗进行第四局比赛的时候,我正坐在剧场看立陶宛的一个剧团带来的《哈姆雷特》。票是十几天以前就定好的,不去太可惜,要不我就呆在家里看围棋比赛的直播了。

进了剧场,发现手机没有信号。剧场应该是安装了信号屏蔽器之类的设备,往好处想是为了让大家专心看戏,阴谋论一点是对演出的剧目缺少信心。幸亏我在入场之前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消息。

行至37手,李老师白棋被黄世仁阿尔法狗欺压得像喜儿一样。李老师,不要温顺地走进黑夜,要对死去的光线暴怒暴怒啊!

演出开始了,这是我看到的最阴郁的一版《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也是压抑的,围棋人机大战前三局人类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我下棋水平虽然不行,但是对于围棋一直有很深的情结。人类的游戏,我最喜欢两个,足球和围棋。它们一动一静,都是人生的隐喻。

舞台上鬼魂出现了,这是我在戏剧舞台上看过的最鬼影幢幢的场景。虽然哈姆雷特的独白用的是俄语,我也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爱恨情仇。

天上的所有天使天军,嗬,大地,嗬,还要让我加上地狱吗?

丹麦王子从鬼魂那里得知父亲是被叔叔谋杀的之后,发出这样的呐喊。

而眼下,另一场谋杀正在进行。以进步的名义,科技长驱直入地侵入曾被认为是人类智慧明珠的围棋领域。由谷歌收购的Deepmind公司研发的围棋程序Alphago,继战胜了欧洲冠军樊晖之后,又连续三盘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能力战的围棋职业选手之一李世石。同一样的胜利,不一样的手段。三局比赛,阿狗奇招频出。第一局的108手打入,第二局37手五路肩冲,第三局抓住李世石在第15手的一个错误一路领先,显示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力。

一时间,无论懂围棋不懂围棋的,懂计算机不懂计算机的,都开始谈论起人工智能与围棋,以及阿尔法狗的强大。有人说,阿尔法狗的棋力有十三段,也有说二十段的,还有人说,无论对手是几段,它总比对手高出一段。与阿尔法狗下棋,好比面对一面无形的墙,你走到哪儿,墙就延伸到哪儿,你爬多高,墙升得比你还高。

在一个叫知乎或者玄乎的网站上,有知道分子是这样评价阿狗的实力的:

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走迷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游戏。人们用手指敲打墙面,通过回声判断出路。精于此技的人在比赛中总能占到巨大的优势,他们被称为大师。一天,一个明眼人来到了这个闭塞的世界……

“你为什么会判断出口在那个方向?” “因为我看到了啊……”

连国内一些围棋界人士,也开始跟着一起神话阿尔法狗,长AI的志气,灭人智的威风。全然忘记了,这五番棋的比赛,关乎的恰恰是他们职业的前途。一旦人工智能真的把人类棋手远远抛在身后,那么很多把自己孩子送到围棋道场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领出来送进隔壁的少年编程班。围棋棋士,这个由黄龙士、秀策、吴清源、木谷实、藤泽秀行、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坂田荣男、赵治勋、曹薰铉、李昌镐、聂卫平、李世石们捍卫的职业称号,就此褪去光环,沦落为二流游戏。

虽说是,谷歌是一个以不作恶为口号的公司,虽说是,谷歌搜索引擎比百度、搜狗更值得信赖,虽说是,人工智能的成功以后可以用在医疗等领域反过来服务人类,虽说是,科技的进步会让全人类都能均沾……但是,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对这样说辞有着天然的不信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没有斗争,资本家们是一寸也不会退让的……算了,我知道自己发出这样的声音肯定会被指责为异类,那干脆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中的原话吧。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也不去想一想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的生活。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是不可想象的。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至今还得为其八小时工作制,为其自由的下午,也许也为其自由的礼拜天,为其在工作时间偶尔坐坐的权利而斗争。

我从不怀疑人工智能哪怕是全面获胜的那一天,人类也是最终的掌控者和受益者,问题在于:哪一部分人类?

就像装配线上用上机器人,大老板不会把省下的钱发给工人,让他们去提高自己,相反会把工人辞退一样。人工智能得势的那一天就是普通脑力劳动者们下岗的那一日。办公室文员会被文件狗所取代,财务会计会被记账狗所取代,编辑记者会由采编狗来接任,就连编剧地位也将不保,在东拼西抄方面,人工智能可比那些被告上法庭的编剧们强大得多。

也许他们描述得没错,人工智能会被应用到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行政管理领域,甚至司法领域,但那又怎样?它改变不了看病难、上学难的窘境,也不会让树懒一样动作缓慢的公务人员改变工作态度,也不会让故意撞飞违法变道车的司机受到戒饬和惩罚。

相反,随着人工智能的凯歌高奏,对科学迷信般的崇拜就会成为压倒性的主流话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会被对机器的讴歌与膜拜所代替。

舞台上哈姆雷特正在朗诵他关于人类的礼赞,用俄语。虽然听不清他讲什么,但我在心里,自动把他的话转换成母语:

何等的杰作,啊,人!论理性,是何等地高贵!论天赋,是何等地无穷!那形象,那动作,臻于完美,配受敬仰!行为就像天使,悟性就像神明!天地之大美,万物之精灵。

中场休息十五分钟,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剧场,找到一个有4G信号的地方,了解战况。当我看到评论说李世石走出第78手的妙手,逼得阿尔法狗一路发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刻给我老婆发了微信,分享这一喜悦。我们一家人都坚定地站在人类一方,我四岁的儿子口口声声要打败阿尔法狗,并且让我们把阿尔法狗的名字写在他的脚心上,一路踩下去。棋局还没有结束,我赶紧截了一张图回到剧场,坐回到没有网络的剧场,我看着棋谱的截图,快速点目,发现李世石的白棋盘面领先12目以上。我的心欢喜,我的灵欢唱,在黑暗中,眼泪竟然扑簌簌流了下来。

台上的《哈姆雷特》正进入尾声,这是我看过的最奇特的哈姆雷特,把奥菲利亚的淹死、奥菲利亚的葬礼、哈姆雷特与莱欧提斯的决斗、王后、篡位国王、哈姆雷特的死全放到了同一场。

当哈姆雷特倒地,他的好友赫拉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

剩下的全是,寂静。

The rest is silence.

我知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机大战,第四局虽然李世石暂时胜利,但面对抹了毒的剑刃,他倒在疯子们的手下也是迟早的事。程序员和工程师不甘心失败,BUG会被修复,更多的棋手会转投谷歌阿尔法狗的阵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决斗,无论如何,这一刻让我们为李世石欢呼。他用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击穿了阿尔法狗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知乎大神们的预言变成可笑的呓语,一记耳光打在企图扮演上帝人的脸上。

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年人,一个小人物来说,见证了这次胜利,就增添了一丝对命运说不的勇气。

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剩下的全是,寂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