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写一千字

October 26th, 2016

在一家便利店里,刘淼对我说:“你可以试试每天写1000字。”

他吃了一口关东煮,继续说:“你想想看,一天1000千字,一年就是30多万字,你写上30年,那就是1000万字。”

1000万字,听上去太诱人了。哪个喜欢写作的人不希望为世界多留下一些文字呢?

可是我每天坚持拍一张照片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写1000字呢?

刘淼对我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说:“你每天怎么坚持走6公里,就能怎么写1000字。”

我承认,这个回答无懈可击。自从一年前开始,我每天坚持走路6公里,差不多风雨无阻。最近,我觉得运动量还不够,又增加到7公里。这件事能坚持下来可不容易,天有刮风下雨,人有懒散不适,内心常常有个小人说“算了吧”,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我前往体育场塑胶跑道的脚步。因为锻炼这件事,好处实在太多了。

走路时,大脑可以分泌多巴胺,任何烦恼忧郁,随着身体一动,全都烟消云散。走路时,眼睛可以看月光,看星辰,看云朵,耳朵可以听电影,听小说,听历史,也可以摘下耳机听虫儿鸣叫。鼻子有桂花香,青草香,偶尔还有女人香。一年多的锻炼配合健康饮食,使我的体重从90公斤,维持在现在的75公斤以下。所有这些里里外外的好处,锻炼就都有,不锻炼就彻底没有。谁会为了一时的懒惰,放弃这即时的奖励与长远的益处?

也许,每天自由写作千把字,跟每天锻炼的效应是类似的。

毫无疑问,写作的过程,就是萨特所说的触碰自由的过程。题材内容我来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谁也别拦着。与写微博、发推特、晒朋友圈相比,写一篇正经的文章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都大有益处。自从推特定下了一条消息不超过140字的规矩,社交网络上的表达就以简断为美。但是,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文章有文章规矩,有开头、中段、结尾,起承转合,不能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不着四六。写文章的人,不会白白浪费一个写作素材或动机。古人云:良工不以璞玉示人。文章要有文章的样子。而正是这种基本要求和规范,使得写文章成为一种上天所赐的禀赋。

想到这儿,刘淼也吃完了关东煮。我与他商量写什么、怎么写、发哪儿?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我们在编制一块波斯地毯,每天织一点,看不出团,知道油田全部完工,远远一看,一片鬼斧神工的璀璨。

至于写作方式,除了用电脑写,用手机写,我还决定启用笔和纸。我始终相信,笔和纸的接触,能够产生一种神秘的力量,以觑文章的天巧。你想,人类几千年的主要文明成就,都是用笔而不是用键盘写成的。用笔写还有另外几个好处:

一是增进文章的质量。用笔写的文字,最终还是要电子化的,输入电脑的过程,就是认真修改的过程。这比起“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电子化写作,多了一重质量的保证。可以遵行《风格的要素》作者怀特和史都克的大声忠告“去除冗词!去除冗词!去除冗词!”

二是限制快餐化分享。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学家本·阿格(Ben Agger)所说的“过度分享”的时代,当自我展示成为人的第二本能,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如今人们面对一桌佳肴,首先想到的是拍照发朋友圈,而不是尽宾主之仪,享口腹之欢,这说明我们已经从生活的本真滑得很远很远。

三用笔和纸写作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写作成果,不再是电脑上的字数统计,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计量单位。跟1000万字,20M这些数字比起来,还是100斤更有份量,也更震撼。

那向着100斤出发吧,这是我的第一个5克。

Loading

论如何才能正大光明

October 1st, 2016

题目很大,说的是一件小事。

Google自从一怒之下离开中国之后,采取了任性的隔离政策。在其Google Play (类似于苹果的AppStore)中,当你选择付款方式的时候,发现虽然可以添加VISA、万事达等信用卡,但是下面的地址选项中,却没有China.

这意味着,你无法购买Google的任何服务,无法买Google Play商店里的程序、插件、娱乐产品,也无法为Gmail扩容,如果你像我一样用完了15G的免费额度的话。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人们想出了各种变通办法,有的让美国朋友帮助买Gift Card充值,有的到一些开通全球购的网站上办一张虚拟的借记卡,从而避开Google的地域限制。

有没有更正大光明的方法?

首先,Google所列的国家和地区,并不是你的居住地,也不是你手里银行卡的发行地,而是你的卡能够合法使用的国家。

所以,只要你的信用卡有国际支付功能,选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合规合理的。

其次,我们知道Google有一种反信用卡欺诈机制,就是通过验证你的联络地址,IP地址,用程序判断你的信用卡是不是偷来的、伪造的、计算机自动生成的。

因此,你完全可以用正大光明的方法解决支付问题。

只需要给Google Wallet如实诚恳地写一封反馈信即可。

一、 登陆到 wallet.google.com

二、在右上角找到Help按钮,点击。

三、在下拉菜单最后一项,找到Send feedback

四、弹出一个反馈窗口,在里面用英文写明你的情况。要点包括,我是一个中国大陆用户,持有真实的信用卡,我证明此卡归我所有,绝非欺诈。由于Google没有提供China这个选项,因此我选择了别的国家/地区。请允许我开通。以下是我写的信,供参考:

Dear sirs:

I am a google service users in China. Every time when I add my visa card on google wallet, some errors occurs. My payment method was denied by Google. First, I want to prove I am a real person instead of a robot. Second, I want to prove that the visa card I use is an valid card belonging to an honesty man instead of a fraud one. Would you please check it and enable me to use my own credit card? I admit there are two problematic issues . One is the address I input is Hongkong instead of my real address, mainland of China. The other is the IP I use is through a VPN, as my real IP is blocked to visit google as you may understand. Please help me, if you could.

Thank you.

一般来说,在一周之内,Google就会给你开通。只不过Google一般不回信。你需要自己点进google wallet后台查看。

如果看到购买成功记录,说明你的投诉已经生效了。

你看,不需要阴谋诡计,也可以享受自己的正当权益,这说明朗朗乾坤,正大光明的办法还是有的,哪怕在我朝。

Loading

从接活的角度,看张艺谋导演的G20峰会文艺演出

September 5th, 2016

[Screen Shot 2016-09-05 at 4.28.16 AM]

G20峰会文艺演出在《欢乐颂》和烟火中落下帷幕,张艺谋再一次向主办方(注意:不是全国观众)交出了一份差不多满分的答卷。笔者作为一个从事过大型晚会策划和编导的业内人士,想从干活的角度谈谈张导的这台演出。

张艺谋是一位了不起的巨匠,2007年他用一个字征服了杭州市的主要领导,击败了雅典奥运会的总导演,成为「印象西湖」实景演出的导演。

他说出的这个字是「雨」。此言一出,杭州市的领导连叫了三声「好!」因为,西湖是水做的,而雨是湿漉漉的、缠绵的、柔情的,和杭州这个城市的气质、要素都吻合。让西湖每天都下一场雨,简直太神奇了!

G20峰会的文艺演出,张艺谋自然不遑多让。一来,有着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经验,二来,这台演出本来就是在他团队的「印象西湖」的基础上升级而来。他不来谁来?他不干谁干?

一、首要问题:给什么人看?

任何晚会类文艺演出,都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问题:那就是给什么人看的问题。

没干过晚会的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给谁看?不就是给现场观众看吗?如果有直播,那就是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

这个回答当然拿得上台面,但是并不总是事实。真相是,晚会要办给现场的VIP和VVIP看。他们的认可,才是晚会成功的标准。当然,全国观众的意见也是一个参考指标。

早在做印象西湖的时候,张艺谋就说出了这个道理。当时他问大家「我们这个演出是给谁看的呢?是给大妈们看么?不是的,是给境外游客看。」

G20峰会文艺演出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给现场的各国领导人看。当然,通过央视的转播,也让全世界观众「共襄盛举」。但是,当现场演出效果与电视直播效果发生冲突,不能两全之时,保哪一个?毫无疑问是保现场。

所以,这才有观众吐槽的第三曲《美丽的爱情传说》、背景的打开的扇子过于艳俗,影响转播效果的问题。

如果你看过「印象西湖」现场的话,就会知道,其实那样大的一个扇面,放在湖光山色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远远地看,也绝不会像在摄远镜头中看到的那样,喧宾夺主。

同样的道理,第七曲《月光》有观众反应钢琴音量太小,被交响乐队盖过。杭州音乐人阳一老师认为「钢琴录音没有防风,鼓没有专业低音话筒。音频效果差评。」我只能说,这是你作为电视观众的看法。对于现场的观众来说,袅袅的琴声,随风飘来,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才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红楼梦》中贾母所说的「笛子要远远地吹才好听」。张艺谋是什么人?不但熟稔中国传统美学,在人情练达方面也简直就是刘姥姥的转世。

二、内容与形式:上什么节目?

为了这台G20峰会文艺演出,张艺谋筹备了一年时间。作为舞台经验最丰富的晚会类大导,张艺谋总有超人之处。

当年策划「印象西湖」,张艺谋认为,人性是有历史传承的,于是提出了五幕戏。第一幕,相遇,人与人相遇,特别的美好。第二幕,相爱,特别美妙,体现西湖的特色。第三幕,离别,爱情都是凄美的。离别之后叫追忆,这是第四幕。最后一幕叫追寻,最美的离别都值得追寻。在这五幕之中,大事、小事、人物、时空都在不停地轮转。

作为G20峰会助兴的节目,张艺谋选择了用音乐来串起整台晚会。九个节目,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不能太中国化,那样外国领导人听不懂;也不能太国际化,那样差不多等于班门弄斧,也不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要求。所以,要掌握一个度。有古琴的地方,也有大提琴。有越剧的地方,也有小提琴,虽然是五声音阶的洪流,但有两个现代舞演员的肢体烘托,老外应不难懂。至于廖昌永和小女孩一起唱 I and My Country,这可能属于规定动作。吸收「林妙可事件」的教训,这次张艺谋找来杭州大关小学的一个小女孩真唱。当然,如果大叔和小女孩的组合唱的是一曲《悬崖上的波妞》就更好了。

在真湖上跳天鹅湖,不知柴可夫斯基的老乡会怎么想?张艺谋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视觉震撼。说说容易,实施起来难度超过想像。剧组为演员们专门特制了防滑舞鞋。

最后一曲《欢乐颂》,张艺谋把喜欢用的荷尔蒙元素,用在了泼水上,可以说是「印象西湖」原有节目的移植和妙用。《杭州日报》报道:一次泼水排练中,一位演员的隐形眼镜被水冲掉了。他坚持到结束,被同事搀出湖面。导演组很细心,决定让演员戴上泳镜来泼水。节目最后燃放的烟花,最初设想是:无人机载着烟花,在空中燃放出”G20″字样。大家都叫好,但纠结很久,还是放弃,因为会有信号干扰的问题,会影响对无人机的控制。谁也不愿意看到烟花在观众席上空爆炸,不是吗?

三、分工合作是关键

作为一位晚会的总导演,其实并不难,因为他把活都分下去了。舞蹈由舞蹈组负责,音乐由音乐组负责,服装、道具、机械装置等等各有各的小组。总导演的职责就是把这些人捏拢在一起。

哪怕是在节目进行中,总导演都并不是现场最重要的人物。每台晚会演出现场都有一位神一样的存在叫「舞台监督」。他手里掌握着一份竞争对手愿意用员工的青春和性命来换取的东西叫「Rundown」,就是一份详尽的节目流程图。

张艺谋是一个有帅才的人,早已安排妥帖。据《杭州日报》报道,作为此次主创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一年前就进入筹备组,穿梭京杭之间,核心团队中的本土人士还有阎宝林(合唱总负责人、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八秒合唱团指挥)和杨允金(杭州艺术学校教师,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杭州国际动漫节开幕式)。

张艺谋是个完美主义者,节目一共修改了二三十遍。从8月4日大部队进场排练,几乎每天都有变化。一个一个细节抠,一个一个动作改。

张艺谋很尊重每个导演的专业性,这个方案不行,马上放弃,很快,他又会琢磨出一个新点子。

作为总导演,也不能太任性。毕竟这只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活」而已,犯不着举全国之力去完成。

每一个搞大型文艺演出的人,都能够从G20高峰文艺演出中学到一些东西。瞧瞧人家张导这活干的,那叫一个漂亮。

演出圆满成功,领导满意,来宾满意,群众满意。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晚会级的演出来说,想不成功,想不满意,也是不可能的。前面有层层把关,总导演心理还扎着一层篱笆。

总而言之一句话,能把这活交给你,就知道你肯定能成功。否则,怎么会交给你呢?

这就是一切晚会背后的秘密。

Loading

一段日子杂记(兼论如何优雅地浪费一生)

September 1st, 2016

2016-07-26 20:23:33 在家乡的土巴克,喝咖啡,假装在博库。

2016-07-26 23:31:09 广场走路一小时,听红楼梦。忽觉气氛不对,广场上聚集着十几个不三不四的小伙子,既不像来锻炼,又不像来聊天。过了一会,听到一阵喧嚣,几个人开始打另一个人。我急忙从广场撤出,准备报警,一想还是不要多事,就转头回到父母家。青少年时期,在故乡经常遇见打架的三青子愣小子,本以为随着经济发展,这种现象会绝迹。想不到,他们顽固地还在,只不过换了一茬人。小县城真是一片歹土。

Date: 2016-07-27 13:24 来到乡下舅舅家,带儿子去冬枣园看了看。

2016-07-28 07:59:24 为防止再次在广场遇见打架的,昨晚特意把锻炼时间提前了一小时。闷热无风,听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牛二真是中国流氓的代表。“我就是要买你的刀!”“那你拿钱来。”“我没钱!” 90分钟,走了8公里,速度虽慢,但人几乎虚脱。回家吃了一个梨和苹果,又洗了澡,慢慢地才恢复。睡前读菲格尔斯翻译的英文版《奥德赛》,困,睡。夜里做了几个不甘的梦。早早醒来。

2016-07-28 16:12:42 昨夜,你们都睡着了,哪儿知道,我一个人悄悄拯救了世界。

2016-07-28 23:45:06 今天晚上绕广场走了6公里,听得很杂,先是红楼梦探春理事,后是水浒宋江题反诗。发现水浒传真是怒之书,里面的坏蛋坏得没有来由,但生活中又比比皆是。无论是陆虞候,黄文炳,牛二,我以前在单位上班的时候中都遇到过。梁山好汉动辄杀人越货,但比起这些人还是好很多。

2016-07-29 23:38:15 今晚没有去跑步,一则空气中度污染,二则给晚辈安排过生日、看电影。经过童年的苦辛,深知孩子内心的欲求是什么。虽然只买了一个小蛋糕,要了几根小蜡烛,但生日歌响起,还是看到孩子们脸上的光彩。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庆祝的。Celebration is the fruits of labour.

Date: 2016-07-31 11:32 想破脑袋构思一个故事大纲,夜里只睡了1个多小时。5点醒,继续写,9点前写完。深感各种番茄钟之荒谬,彻底抛弃之。在纸上写了一小篇草稿。今天要改写成一篇大稿。傍晚落雨,与老友一家重聚,喝了点红酒,一个多月来第一次喝酒。晚上没有锻炼,睡前看了一会儿荷马。夜有梦。

2016-08-01 10:26:13 【昨日记】傍晚带儿子去河边简易游乐场游玩。回家懒得动,没有去广场走路。早睡,N.T.

Title: 士兵节
Date: 2016-08-01 12:20
小时候,我对士兵非常羡慕,当时在村里,谁家孩子能当兵,那是根红苗正有出息的标志,况且军人或转业或复员,不愁没有好归宿,最差也能当个村支部书记。更不用说,在部队这几年,经风雨、见世面、吃军饷,比在农田里干活强多了。
小时候就听见一个故事,后来此故事被李存葆写进了小说中,应该是山东兵中传说已久的一件真事。一个农村兵到了部队,看见食堂里的馒头顿时乐得抬头纹都开了:「小馒头啊小馒头,要不是为了你,谁愿意来部队呀。」
结果士兵受到了处分,也有版本说他被勒令回家。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士兵生活是很多农村人所羡慕的。
我小时候,清晰记得有一次,一队炮兵拉练,到我们村口。最吸引我和小伙伴的不是大炮和解放车,而是埋锅做饭的炊事班。我至今仍然记得辣椒炒鸡蛋的辣味和香味,可是跟连环画和广播里说的不一样,解放军叔叔并没有邀请我们一起去吃,而是把我们赶开了。
在以自卫反击战为名的对越战争中,战争风云波及到全国每个地方,即使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也不例外。当时有两部电影,可谓家喻户晓。一部是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即使今天看,也是国产战争片的高峰。另一部是《自卫反击战纪录片》,从头打到尾,没有任何情节,但是我们这些天生的战争贩子们看得十分过瘾。
然后,学校来了英模报告团,讲述老山前线和猫耳洞的故事。至今还记得我们中学的老校长,用浓重的山东话说:「他们在老山前线,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还有那玫瑰色(shaï)地梦。」
当然,小道消息比官方宣传流传得更快。
有人说越南人虐待中国俘虏,把俘获的士兵砍去胳膊和腿,只剩下头和肢体,就像一个面疙瘩一样。
也有人说,有一个士兵受了伤,裆部需要做手术,恰巧给他手术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医护人员,那士兵一下子就情不自禁地竖起了爱的旗帜,女医生害羞了,拿钳子一下子给它打了下去。这个麻烦了,那个士兵从此得了男人最害怕的一种病。最后还是老医生有办法,提出一个方案,叫「安慰疗法」。那个女医生就每夜与士兵相伴,直到他康复为止。
这个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春水般的涟漪,它说明以下几点:

  • 士兵神圣,不容侵犯。
  • 解铃还须系铃人
  • 没有病是治不好的,只要找对合适的疗法,合适的医生。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来到了闽南一座军营里军训一个月。那是我一生中最奇异最难忘的经历。
军营生涯枯燥而乏味,我们的班长只好用读书和弹吉他来打发时间。我从他那里蹭了好几本书看,印象最深的是尼采《看,这个人》,还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本来士兵的美好形象会一直存在下去,直到那一年春夏之交来临。一道巨大的裂痕,分开了学生和士兵之间的界限。从此鸿沟再也无法跨越,无论是抗洪,还是军演。
然而,冷静地想一想,一国之崛起,岂能无兵?可怜负弩充前阵,士兵总是无辜的居多。要怪,就怪那些掌握着生死大权的人吧。
所以,每当看到士兵的身影,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今日士兵节,是为记。

2016-08-02 11:28:32 【昨日记】晚上回复走路,7公里,听了红楼梦第61回和62回开头。写秦显家的在兴头上去接管厨房,结果臊了个没脸。写尽人情世态。昨天读了奥德赛第四卷,完成了欠别人已久的一个解说词,要想高效率工作还是需要纸笔和电脑相结合。越来越喜欢这个博客系统,可以自由书写,心无挂碍。我会继续写下去,因为欠自己一个大作品。

2016-08-02 12:03:12 看了《爱宠大机密》(这名字翻译的真拗口,还不如叫《宠物的秘密生活》),精致,热闹,好看,尽管针对年龄层是10岁以下。问题是故事动力不足,坏转好的频率太高,速度太快,感情铺垫不足。战斗追逐场面做的一流,让人笑声不断。但是比起《寻找尼莫》中间隔着三个马达加斯加。

2016-08-02 20:06:18 在iPhone上安装了Google Arts & Culture,惊艳,感喟,差点泪流满面!最近正在读《奥德赛》就搜了Odysseus ,有120多幅藏品,涵盖了史诗中绝大多数场景。例如图2、3、4:赫耳墨斯代表天神纪委来找女神卡律普索Clapso谈话,让她释放性奴奥德修斯同志。细节毕肖,如触画布。有这样的艺术宝库,谁还去撸串啊。当然你需要一个VPN,否则注定要与人类最美的文明绝缘。人天然高贵,不要让百度败坏你。

2016-08-04 04:39:52 读了《话剧的殉道者》,了解到唐槐秋和他的中国旅行剧团的历史。向专业主义致敬,向一代又一代的话剧人致敬。话剧110年,是生机勃勃的110年,相比之下京剧300年,是衰亡的300年。能比吗?

Date: 2016-08-04 17:12 早晨5:30出发,从老家开车沿沈海高速和长深高速,下午5点到达嘉兴服务区,我最喜欢的一个服务区。此地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旺铺林立。星巴克坐镇于此,每日流水超过2万,麦当劳选址于斯,大小食客络绎不绝。还有嘉兴粽子、各色小吃、快餐果品,不一而足。毫不夸张地说,嘉兴服务区顶一个中型城市的CBD。要知道在我的家乡,一座地级城市,至今尚没有一家星巴克入驻。我喜欢服务区,这旅途中的小站,航程中的仙岛,荒漠中的绿洲。也是一个注定发生故事的地方。

2016-08-05 09:48:33 【昨日记】开车14小时,由家乡到杭州,平安抵达。几个人开,我开了500公里。住宾馆,遇到最严检查,摄像头现场抓面孔对比身份证,我因减肥,三次比对失败。最后祭出温家宝式微笑才勉强过关。晚饭以及入夜,努力写一个剧本策划,实在太困,睡下。找到一个对抗N.T.的土办法。测试有效。

2016-08-05 11:23:56 大热天儿,文一西路堵得激情四溢,但我有耐心。离开这个城市才对它更宽容。遇到斑马线,我像等待老师表扬的小学生一样,早早地一脚把车跺住,对着行人施以微笑注目礼。这就是杭州,一座斑马线前不杀生的城市。

2016-08-05 23:57:39 现在记下还属于今日。夜开滨江,灯火辉煌。路路通畅,地美天朗。G20给杭州镀上一层金粉,至少表面上看,是一座绝美之城。

2016-08-06 09:04:49 【昨日记】我最近读荷马史诗,人生的迷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以前,我想,我特娘的受得那些罪,认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酒色财气,没有发的财,没有成的名,没有写的作品,做过的愚蠢决定,留下的点点眷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看了奥德赛一下子全明白了。意义就是回家的旅程。那一切的归宿都指向家和妻儿,但经历本身也是奥秘与智慧的一部分。

2016-08-08 23:20:17 昨天跟青年艺术家侄女学会了很重要的技能,使用锯子,捡拾建筑废弃材料,完美解决了我家里书架不能牢固靠墙的安全隐患问题。今早天一亮就开工,把书房整理了出来。

2016-08-09 11:56:05 此刻,在九溪玫瑰园,采访一位经历特别丰富的医生。

2016-08-11 21:38:38 【昨日记】三人轮流开车13小时,从杭州到山东。
2016-08-12 07:37:34 5:30出发,2小时后青州服务器休息。
2016-08-12 09:58:34 10点,出山东,进入江苏沙河服务区。
2016-08-12 13:15:40 12:50,到达大丰服务区。吃午餐。
2016-08-12 15:18:35 距离上海还有120公里
2016-08-12 16:28:59 太仓沙溪服务区又休息,距离上海70公里。
2016-08-12 19:25:03 5点进城,由于外地牌照不能上高架只能在地面徘徊,一个半小时离家还有5公里,且被堵在南京路上。索性把车停到上海大剧院,然后到Wagas晚餐。距离出门已经14小时,8点高架开禁以后,再回家。
2016-08-12 22:04:57 9:30 车停进小区,天哪,你们不知道我们这一天都经历了什么?从山东到上海边缘12小时,进城回家用了4小时。

2016-08-14 14:30:52 书影拍自《柳亚子文集:自传 年谱 日记》 “后来南京政府取消,孙中山先生退位,我觉得憋不住这一口鸟气,索性“沈饮韬精”,和苏曼殊、叶楚怆鬼混在窑子里过日子。”《柳亚子自传》

2016-08-18 19:27:25 乌鲁木齐,我行走在你的中心,你是一座有伤痛的城市。

2016-08-19 08:16:04 今天我走进手术室,给大家文字直播唇腭裂(俗称兔唇)手术。

Loading

开学之前

August 31st, 2016

对于有学童的家庭来说,8月31日这天总是最忙碌的,我家也不例外。

Jonas开学就要上中班了,今天整理他的开学物品,才发现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到现在还没有做,包括:

  1. 学会拍皮球。
  2. 学会用剪刀。
  3. 学会用筷子。
  4. 画出家里每个房间。
  5. 画猴子洗澡。 ……

常言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家人赶紧忙碌起来。我辅导Jonas拍球,老婆手拉手教她画画,而我则负责教他拍球。

家里有两个球,一个轻,一个重。理论上,轻球好拍,但Jonas偏偏喜欢重的球。他顶多拍3个,我在作业纸上写下5个,深刻感到了统计官员们的烦恼。

拍了一会球,盯着一头汗,他又被妈妈捉去画画。一通忙碌,终于把一个房间都画满了。可是,小朋友画画没有透视的概念,一会儿时俯视图,一会儿是侧视图。

用筷子作业是两张日历,需要在用筷子的日子上打钩,我笔走龙蛇画了50多个钩,虽然知道他其实很多时间在用调羹。画完,觉得大功告成。谁想,老婆走过来说,你这一看就是没突击完成过作业,怎么能用同样的笔,同样的字迹?一定要换笔、换颜色、换左右手,才能看上去像真的。

不管了,既然明天就要开学,也就顾不上那些细节。用山东老家的话说,这叫「现上轿现攮耳朵眼」。

无论如何,漫长的暑假结束了。对于学童来说,这是个新的挑战,对于家长来说,则是难得的解脱。

明天,送完学童回家,我们也应该开工了。

再见,八月之光,你好,九月一日。

Loading

麦基新书《对话》

August 29th, 2016

自《故事》之后,罗伯特·麦基终于出新书了。

新书的名字是《对话》(Dialogue: The Art of Verbal Action for Page, Stage, and Screen),暂无中文版。

读了一下序言和章节概述,得出结论:

值得买!

《故事》虽然是一本很重要的编剧书,但是架子搭太大,内容太庞杂。

《对话》切口很小,就瞄准对话这个领域,将其上升到“动作”一样的高度,加上麦基多年的研究、实践、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写成一本新经典。

麦基把对话分成三种:已说,未说,不可说。said, unsaid, unsayable

人物在对话的时候,有三个层面:对别的人物说,对自己说,对观众说。

站在这样的高度,这本书非常值得期待。

Loading

我恨新闻

July 25th, 2016

【作者简介】亚伦·斯沃茨 (Aaron Swartz),美国人,软件工程师,作家,被称为互联网之子。RSS、Markdown、CC协议的创造者。2011年,因被指控下载学术期刊网站JSTOR的大量文章,而被捕,判刑35年。2013年早晨,在纽约的一所公寓中自杀。今天翻译这篇十年前的文章,感觉依然振聋发聩。

有些人一早起来就读《纽约时报》,另有一些人睡前要看夜间新闻。有些人从每日秀获得新闻,另一些人从各种博客下载资讯。有些人关注了CNN,为了每时每刻获得最新消息,还有人会让即时新闻自动发到自己手机上。总之,所有人似乎都同意:跟上新闻的步伐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所有人,但除了我。

我认为,追随新闻纯粹浪费时间。有些人在较小的规模上同意我的观点。他们指出,有线电视只对各种怪诞的犯罪感兴趣,尽管这些罪行实质上影响力很小;他们也担心那些像赛马一样的政治头条新闻里,隐藏着许多公关宣传。但是,他们这么想,是觉得还有例外:新闻还有救。我比他们走得更远:我认为,所有新闻都没有价值。

让我们看看今天《纽约时报》的头版,它是新闻领域的金线。头条新闻是共和党内讧。还有一张驻扎伊拉克士兵的照片。某股票交易所的头头必须归还一亿美金。公众担心医生们对于一种神经测试系统的过度推销。中国对朝鲜发出警告。一则关于伊拉克暴力增多的报道。还有一种关于虚拟课堂替代真实教学引发担忧的报道。

以上任何一条新闻跟我的生活都没有关系。阅读它们也许会有快感,但那时一种浪费时间的快感。它们对于我的行为没有任何一点影响力。

很多人通常对这一点并无异议,但是认为,了解这类新闻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们能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公民。他们指出,报纸是我们民主制度的关键,既能揭露对人民所做的坏事,也能让那些为非作歹者住手。

这也许是真的,但令人好奇的是,我从来没有参与其中。如果政府部门犯了罪,《纽约时报》会在头版刊登,有线电视的脱口秀节目会唾沫横飞地讨论不休,政府机构会道歉,然后以一种更精巧的方式犯罪。这确实是一种宝贵的系统–我当然支持政府换一种更巧妙的犯罪方式,但是你会注意到,我如何没有参与。即使没有人读时报,没有人看脱口秀,这一切依然会良好地运转。这是一套封闭系统。

当然,还有选举。但是作为一个选民,只需要在投票前阅读候选人及其议题的简短指南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每天都忍受候选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相互攻讦、恶意诽谤的谎言,以及种种辩白与驳斥。实际上,只阅读投票指南的效果更好:可以排除短期记忆带来的偏见(你只能记得过去几个月中报道的犯罪),你可以听到水落石出后双方当事人的说法,你可以更认真地考虑那些竞选议题,而不必为政治而忧心忡忡。

其他人说,诚然,大多数新闻是没用的,但是你偶尔也能遇到改变你行动的报道。但是,这点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不是因为阅读一篇报纸上的豆腐块,而是因为阅读了更长的文章或是走心的书籍。长文和书籍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详尽具体。

对于那些小规模认同我的人,我还有第二个例子。你经常听见电视评论者们说,CNN的即时新闻是荒谬的。这些人建议,记者们应该等待一个消息得到证实后再去报道与评论,否则就会出现下面的场景:“我们有一条未经证实的报道–最新消息!刚刚得到证实,那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被辟谣了。不,等等。现在有一条新的报道,又推翻了之前对于辟谣的辟谣。”

但是,如果这条建议适用于以分钟计的即时新闻,为什么不推而广之,推而长之?与其看每小时更新的新闻,为什么不读一份日报?与其读反复无常的日报,为什么不读一份评论周刊?与其读评论周刊,为什么不读一份月刊?与其读月刊,为什么不读一本出版周期以年计的书?

人们每天浪费在读报上的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读书。书涵盖了绝大部分课题,并且更为详尽具体,对人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读报摄入的小剂量的信息。但是,人们当然不会阅读一本像报纸一样包罗万象的书,因为其涉猎的课题虽广,但大都离题万里。

最后,我还要争辩一句,追随新闻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很不健康。Edward Tufte发现,每天早晨阅读《纽约时报》会让他的大脑里充满许多不同的话题,以至于在一天剩下的时间中无法完成真正的智力工作。新闻这种对广泛的话题浮光掠影报道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很多错误。(你只需要关注一下报纸的更正栏中有多少明目张胆的错误,就可以对报纸外表之下的犯错能力有一定感知。如果你被新闻报道过,就更知道新闻总是把故事搞错。)新闻对于犯罪和不正常人群的执念,减少了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新闻对于信息快餐化的迷醉,减少了我们成为审视熟虑思想者的可能。新闻对于表面现象的执着,使我们变得浅陋。

此文不是为了简单地抬杠,我对自己所写的深信不疑。我起码从十三岁开始就不再关注新闻(偶有少数特别话题除外)。我的生命似乎并未因此而变得贫瘠,相反,我觉得生命因此而丰盈和舒扬。但是,并没有很多人愿意跟我一样冒险一试。

你应当在推特上关注我。

2006年10月20日

Loading

陪护日记:我和父亲的故事

June 15th, 2016

1. 陪护日记 Day 1 (2016年3月15日)

1.1

现在轮到我写陪护日记。中午接电话,父亲急性心梗住院,并搭放支架抢救。从上海,乘下午的高铁,赶往老家。车窗外,桃花盛开,无心欣赏,无人可诉。他是我的锡安山,他是庇荫我的翅膀,可不能出一点闪失。

晚9点,到医院。支架手术成功,但依然未脱离危险。我和堂弟表弟,三人轮流彻夜看护。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经过:

原来父亲从今晨5点开始心脏疼痛,自己吃硝酸甘油,未缓解。8点去县医院求医,因已难以行走,竟自己驾车去。

到区医院,医生一查心电图,发现是心梗,医院无法融消,遂用救护车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幸有贵人相助,立即住院抢救。经造影,父亲一条主动脉堵塞,马上进行支架手术。三天都属于危险期。幸亏抢到黄金六小时最后关键时段,万幸。

1.2

我守在父亲窗前,眼睛盯着心电图仪。要时刻注意上面的异常,有时候胸贴脱落,会有蓝字警告。

手术过去12小时,各项指标没出现异常。父亲自述有胸闷,手臂加压后缓解。1小时前护士指导服用安定一片,现已睡熟。

虽说是,不要把老人生病,归咎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烟酒三高饮食,这些都不是充分条件。理解,宽和,陪伴,一起渡过。

但夜深人静,还是要在日记里说道说道。

父亲刚硬要强,固执得像个李尔王。虽然已经68岁,但高兴起来,还动不动喝八两一斤。有次醉酒后骑电动车,摔得鼻青脸肿。

这次心梗跟前几天喝酒过量有关,但此时又怎么能埋怨他?

虽说这里是本市最好的医院,但毕竟条件有限,很多陪护家属只能睡走廊。在浙沪医院里至少病房里都有躺椅或折叠椅。

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在医院的沙发床度过,那一夜儿子诞生。

此刻也不能说不幸福、毕竟很少与父亲这么近距离呆着。

病房里的空气让走廊里的空气显得新鲜无比,走廊里的空气又让室外的空气显得沁人心脾。虽然户外的PM2.5指数显示轻度污染。

由于我不在家乡,如果不是亲戚的孩子们,第一时间身边肯定缺乏照应。

夜深了,窗外霓虹字闪烁,以商务宾馆的名义发出召唤,然而我必须守在这里。一如40多年来,床上的父亲一直守护着他心中的那个少年。

2. 陪护日记 Day 2(2016年3月16日)

2.1

夜里喝了一罐红牛,又精神了。

刚才父亲醒了,为了消除尴尬,我给他讲了儿子在幼儿园的几件小事。他笑起来,声音很无力,但听得出发自内心。叮嘱一定要增强小孩的自理能力。我诺诺应着。

随后谈起他的病情。他说不是自己不看,而是上次心绞痛时查了没事。昨天抢救之后,意识很清醒,医生跟他谈话。由于血管堵塞了数小时,有的心肌细胞已死,搭上支架后会活一部分,但活多少未可知。他讲了另外一个老干部,2002年搭支架一直活到今,我顺着他说,支架很安全,能用20年。

我始终不敢看他的眼睛,有些手足无措。跟他谈起以后要过健康生活,平时注意。我不会说现成的漂亮话,本来懂事的孩子会笑着说:孙子结婚还要你坐席呢?

可我说不出。

2.2

我其实一直在为他祈祷上帝,但我不好意思告诉他。患难在哪里,软弱在哪里,上帝的恩典就在哪里。我对天父有这样的把握是因为我有个尘世中的父亲,他尚且如此怜悯有恩慈,何况天上的父呢?

我把《诗篇23》中的第一人称换成“我的父亲”,面对着夜色默念。

耶和华是我父亲的牧者,他必不至缺乏。祂使我的父亲躺卧在青草地上,领他到可安歇的水边…我父亲虽然行过死亡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他…

今早,父亲的精神好多了,他开始讲昨天的经过。他的疏忽和面子差点害了他,他的意志和果断又救了他。他觉得心脏绞痛,但不愿打120,原因是怕兴师动众被邻居看见。早8:00自己开车到了医院,心电图做出来,心梗。医生是他的熟人,问他,是在县医院里溶栓还是到市医院里搭支架。父亲毫不犹豫说去市医院。一辆救护车1小时后把他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熟人已经给他办好了绿色通道。11:30支架手术已做完。父亲多年的好人品、果断的性格救了他一命。

父亲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但昨天胸部闷痛,没有说话的力气,今早开始有说有笑起来。我也把昨夜在维基百科和知乎上看到的关于他病情的知识挑一些乐观好听的讲给他听。

在早晨的阳光下,看了父亲的心血管造影片,像一幅幅山水画。

2.3

我一个人回到父母的家中暂做休整,来到父亲的房间,看到床上散落的被子,他看过的揭秘杂志,还有一对保定铁球。想到差点就与他永诀,大哭。

哭好,在为我们一家三口预备的朝阳房间里,安然睡去。

下午回到医院。

给父亲放了我儿子微信发来的祝福视频,他笑的很开怀。我们只知道安慰病人,我们不知道病人也在安慰我们。

从窗口看到夕阳,病人们也想看看夕阳吧?

病人家属的dress code。今天回家洗澡穿了衬衫去医院。作为一个病人家属如果穿得比较挺括,可能比穿得松松垮垮更适合跟医生护士打交道吧。因为父亲情况比较稳定,胃口也较好,所以才有这些无聊的想法。

可是没高兴多久,他的血压又偏低。

无情的医学仪器总在提醒:还没度过危险期,不要自己骗自己。

3. 陪护日记 Day 3 (2016年3月17日)

3.1

凌晨三点半,病房的门撞开,推车声,乱步声,金属撞击声传来,是同一病房里的4床在抢救。后来只听得仪器的嘟嘟声,除颤器的一下下按压声不绝于耳。最后被送到ICU,凶多吉少。

在CCU,这是常有的事。每个病人的心电图都在医生值班室显示,一有异常,会立即反应。夜里,医生监测到父亲心律不齐,专门过来为他单做了心电图。

山东,礼仪之邦,免不了病房探望。昨天来了一位家中的老友,他的到来给父亲以欢畅。因为他搭了三个支架,并且很平安地度过了六年。他的现身说法为父亲未来的康复提供了参照:不烟不酒,该凑的酒场饭局依然凑,只不过人家喝酒你喝水。父亲关切地问,能不能倒一点酒,老友说,不可以。只要你开了口子,就很难煞住。

真是贼不打三天自招,父亲对老友承认,他上周五喝酒了,喝了略多,多少?白酒一斤半。也就是从那时起,心脏觉得不舒服。

我猜,父亲此刻心想,只要能够度过此劫,别说戒酒,断食也没什么。人,皮连着肉,肉连着骨,忘身外之物易,忘身难。

病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平时的权威尊严,在病床上面对一堆管子顿时形崩。勉强维持自尊的就是尽可能忍耐。忍受痛,忍受未知的命运。只有睡梦中的叹息透露出一点秘密,随着一个翻身,又掩盖住了。

父亲一生经历过几次大的挫折,有两次还是我给他带来的。这次肯定是最大的一劫,该轮到我为他清理麻烦。

3.2

父亲醒了,我们聊了一会天。他感慨,以前以为癌症可怕,现在发现癌症虽坏,但该说的话、该做的事都不耽误,而现在这病更可怕。无论我们讨论到什么病,父亲都能举出村里的例子。某某脑血管破裂,躺在床上还可以吃饭,但已没有意识。某某猝死在马桶上。村是一个有活力的好地方,信息人情都畅通,好比血管流畅的心脏。

手术已经过去60小时,问父亲最痛苦的是什么,他说,不是心绞痛的时刻,不是放支架的时刻,而是术后绑止血带的18个小时。

由于支架是从手臂上的血管放到心脏里去的,术后需要把这个血管给按住止血。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绑止血带,第二种是不花钱的人工按压。病人及家属往往迷信科技,尤其迷信花钱的科技,就选择了第一种。

止血带为了让手术的血管不出血,把整条手臂紧紧绷住,使得胳膊长时间出去失血状态。父亲形容这样的感觉让人五筋六受,我让他用痛苦指数1-10来衡量,他说是8。

在8级疼痛的重压下,父亲挺了8个小时,后来护士过来放了一点压力,疼痛降为5级,他又挺了10个小时。

而他始终吭都没吭一声。

如果换成第二种方法人工按住,虽然要不间断按24小时,但是只要人多轮换,就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按只需要按住手术血管,不糊整个手臂不通血,病人能避免这种无谓的痛苦。

3.3

隔壁床的老丈,经常会发出诅咒。他也是做了心脏手术,但偏偏赶上拉肚子,每次儿子帮他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时,他都低低地用带着浓痰的喉咙说:“我X煞恁娘啊。”

父亲的忍耐品质是村庄培养出来的。

晒着下午的阳光,母亲给我讲村中的生老病死以及人们的逆来顺受。

对于无情的命运,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父亲已经跟我商量,给他房间里的电脑装上游戏大厅,以后打牌就在自己家里,之前,他是在院子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打,人声鼎沸,二手烟缭绕。

我们做计划,有时并非真的为了执行,而是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

4. 陪护日记 DAY 4 (2016年3月18日)

4.1

在父亲住院的日子,谈论他的孙子王元澄始终是他最大的安慰。死确实可畏,但是想到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也就增添了战胜死亡的幻觉。

我终于向父亲发出了邀请,请他参加元澄君的大学毕业典礼。这个邀请并不真诚,因为连邀请者也不能保证到时候一定出席。元成君今年才四岁。

随着陪护的时间增加,一些细节渐渐显露出来。例如,我通过母亲知道了他在抢救路上说的一句话:“生命真是脆弱啊。”

这话在舞台上说出来平淡无奇,但在拉着警报摇摇晃晃的救护车上说出来,就不一样了。

我如果是父亲,会在半夜,似醒未醒之际,对自己说:“这是一场梦。醒来!”

醒来发现,一切都是真的,BLOODY REAL,血淋淋的真实。

对于病人来说,黑夜倘不在睡觉,应是最难熬的。为自己的遭际埋怨,为自己的错误后悔,为未竟的心愿不甘。有苦不能诉,有叹息都咽到肚子里,这时,也许看到旁边面对电脑打字的儿子,想到不谙世事嬉笑玩耍的孙子,竟略有一点释然。抬头看看命运的重锤,嘴角微微一弯。

加缪写《西西弗神话》的时候没有躺在心脏外科的病床上,那句“没有蔑视战胜不了的命运”,像个中学生作文里红笔勾出的警句。6小时的抢救,18小时的止血带缠臂,三天三夜在病床上插满管子,哲学家先生,等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再来谈谈蔑视。

现在是凌晨两点,父亲醒来,不知道何时才能睡去。我还是不要装成忙碌的样子,去跟他聊聊天吧。

4.2

今天第一次跟父亲发生冲突,现在想来后悔极了。

起因是母亲要从县城来市里的医院送饭,但是她自己没有单独坐过长途车,也不会打的,我就说回家去接她。父亲知道后坚决不允。我带着以往的惯性顶撞了一句,同时说了一句很伤人的话:

“好像你自己啥问题都能解决似的?”

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错了。父亲不再说话,但是看见显示器上心率和呼吸频率都在增加。我赶紧服软,说那就不去接了。但是转过身去,看窗外雾霾中的朝阳。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后背,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我内心,渴望母亲来医院,哪怕待一个小时,我也觉得有了主心骨。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已经被医院的浓云惨雾给感染。凌晨五点,已经久违的噩梦降临,睡梦中我感觉要被死神掠走了,醒来发现侥幸还在人间,但再也不敢睡。

但这都不是可以顶撞父亲的借口。从少年开始,我内心一直住着一个起义军,而父亲就是统治者的肉身代表。当我的无因反抗被一次次镇压下去之后,父子之间,已经积蓄了太多的张力。有时会爆发,更多时候是压抑。

少年心中的父亲总扮演一个“败兴人”。大学时候,我有一位关系不错的外教,春节期间无处去,我就想请他到我老家来过年。跟家里说了之后,父亲如临大敌。首先,说外国人来小县城会引起轰动,根本无法接待。接着,说春节对于一家人多么重要,外人来过年很不合适。我最后只好红着脸向外教撤回了邀请。但是隔阂已经种下,我觉得父亲太不可理喻。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焦虑。在小县城和小村庄,要想安全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不出头,用我们当地的话说叫不“脱俗”。枪打出头鸟,是生活的最基本经验。假如父亲当年开明到让一个美国人到家里过年,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仕途发展和人脉关系了,而这两者也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此次心梗发作能躲过死神,就是这种生存智慧的福佑。

对于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少年来说,我爽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今天跟父亲冲突完不久,母亲竟然自己打车来到了医院,而且是拼车,而且50公里门到门只花了20元。对于一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从没有独立出过门、从没有打过车的的家庭妇女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父亲并没有责备她,我想他心里也是安慰和喜悦的。在不可知的灾祸面前,还有什么比家人的团契更能慰藉人心呢?

今天的好消息是,经过医生查看心电图和综合诊断,同意父亲从CCU(监护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父亲终于拔去了浑身的导线和管子,从一个“异形”的造型,恢复成为普罗米修斯。

他很开心,在新的病房里,还兴致勃勃地看了会儿电视。

5. 陪护日记 DAY 5 (2016年3月19日)

5.1

父亲住的市医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因为它背后依托着医学院,集医、学、研于一体,非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建医院所能比。既是地方医院,就有地方特色,那就是“人性化”。体现在,管理宽松,贴近人情。比如,允许家人陪护,可以在走廊搭地铺,在水房晾衣服。电梯间有人值守,别人为这是多此一举,以鲁北人民的素质,没人值班的电梯会超载、瞎摁、乱挤,这一切的成本都远远超过雇人开电梯。

在病床上,父亲说起北京三甲医院的不可理喻之处。上一次,送一个亲戚到北京天坛医院看病,领教了首都人民的厉害。黄牛、医托收费虽高,但好歹还能给患者带来方便,但是护工就是病人们的噩梦了。天坛医院不允许陪护,只能用本院的护工,而这些人垄断了病房,为减少屎尿带来的麻烦,经常给病人少吃少喝。由于病人们都是脑瘤患者,思维大都不清楚,护工们就吃拿卡要,处处揩油。态度蛮横粗暴,给病人清理护垫时,用力一扯,有的连着病人身上的皮肉也会给撕下来。每天上午,有一个小时的家属探视时间。病人们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样,又吃又喝,病房里充满着活力与欢乐。而亲人们一走,护工们就像一群蝗虫一样扑了上去。

这些年来,父亲没少陪亲戚们去看病,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一陪就是十几天,从求医托人,到病房陪护,从发现病情,到病程结束。这固然与父亲的重情重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一种生存策略:生死互助。

我的故乡是一块贫瘠苦寒之地,是本省最后一个脱贫县。要想在这儿生活下去,人不能各自为战,必须以血缘和亲族为基础,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更不能离开亲戚的援手,尤其是兄弟姐妹、连襟这样的至亲。

父亲有一个发小,起点比他高很多,因为出身成分好,早早参了军,娶了城里媳妇。但这个媳妇非常寡恩少义。这位发小的亲妹妹得了癌症,到哥哥家来借钱。哥哥最后决定借给她一千元,最后城里嫂子说:

“一千不多吗?我看还是给她500,也别指望要回来了。”

父亲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发小说:

“要是我妹妹这个情况向我借钱,我立马就会把房子卖了,给她治病,你信吗?”

发小怎么回答的我不知道。其实,如果抛弃道德上的评判,父亲的重视亲情,也是他的生存策略吧。

从这次生病就看出来,虽然我第一时间不在家,但全部料理全赖父母亲的兄弟姐妹还有他们的后代,第一时间前来探望的,请了年假或者逃了班在医院昼夜看护的也是这些亲人。他们并没有义务非得这样做不可,如果不是由于父亲的好人品、多年积下的功德。

父亲文化不高,只有中专文凭。阅历不广,生活的区域从没跨出过县界。出身贫困,还背了个上中农的成分,无法参军。历尽挫折,好几次还是儿子带来的。但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荆棘丛中,开出花朵,在虎狼丛中,谈笑自若。他豁达,乐观,不屈不挠,从来没有当着家人的面长吁短叹。他知道自己资源有限,但珍惜每一次机会,涓滴之恩,攒成涌泉。

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竟差一点失去。

想到这里,眼泪不禁再一次潸然……

感谢造物主,赐给我这样的慈父。我现在能做到唯一的事,就是陪伴。

6. 陪护日记第11日 (2016年3月25日)

2016年3月25日,父亲顺利出院,进入漫长、但同时也是不容掉以轻心的康复期。

截止到六月份,已经去医院复查过两次,情况良好。父亲也戒掉了烟酒,每天散散步,找老头聊聊天。他还惦记着参加能够参加区里的老年人乒乓球比赛,这恐怕是医生不允许的。

感谢天父,“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约伯记42章5节)

感谢家族和挚爱亲朋的关怀照料,感谢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正是因为你们,才使得我父亲平安走过黑暗的幽谷,来到辽阔之地。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慈爱的父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