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文的样子》第十七讲: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May 28th, 2017

大家知道,刚刚在浙江乌镇结束了Alphago和人类棋手的人机大战。哪怕你不下围棋,对这个消息也不能漠视。因为被戏称为阿尔法狗的电脑程序,对人类进行了碾压。柯洁已经下得很不错了,尤其是第二局,一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阿尔法狗的判断是,柯洁在前50手的应对完美。前100手的应对接近完美。然而今天进行的第三局是碾压状态。赛后,柯洁哭了。相信大家看到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的眼泪,心里也不是滋味。

今天在谷歌开发Alphago的官方网站deepmind.com上,有几项重大消息发布。

  1. deepmind对于围棋的研究告一段落。这意味着Alphago从此退出江湖。
  2. deepmind将在今年发布一篇总结性论文,对于人工智能进行总结。
  3. deepmind会公布阿尔法狗与人类对战时的计算细节,以给人类以参考。
  4. 自从去年与李世石对战,到今年与柯洁对战期间,阿尔法狗之间进行了百万场对局,deepmind从里面精选出50局,公诸于众。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影响到几乎每一项职业。不要说,我的职业很特殊,跟职能,电脑做不到。当年深蓝电脑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时候,围棋界人士还说,我们围棋变化复杂,要361!个变化,电脑不可能战胜我们。结果怎样?他们没有想到,电脑使用了深度学习和蒙特卡洛算法,通过模拟神经系统,大幅度降低了运算量。

看阿尔法狗与人类的对局,就像看一个武功大师跟一个厨师对决。

我跟儿子,看了一下,阿尔法狗的自战对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连我5岁儿子都惊呼起来。

请看deepmind公布的阿尔法狗自战第十局。 https://deepmind.com/research/alphago/alphago-vs-alphago-self-play-games/

这是黑棋第243手

下面是白棋第244手

白棋与黑棋对杀,提掉了对方22个子!我看了这十局棋,倒吸一口冷气,虽然我下棋水平不高,但是棋理还懂。你听媒体报道,阿尔法狗胜柯洁1/4子,用日韩的说法,半目。你觉得双方很接近。其实,你错了,我们都被骗了。

alphago公布自战10局棋,看完让人绝望,全部都是中盘胜负。这说明,狗与人类下棋时,到官子阶段,还赢半目,都是上手戏耍下手。绝顶高手之间,绝对不敢这么玩。也充分证明,人类跟狗差不止一个层次。

因此上,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这么玩虐人类,在别的领域还会晚吗?

在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必然会侵入。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并不那么智能的领域,至少所费的脑力,比下围棋要少得多。那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来的立锥子地在哪里?换句话问:我们人类有什么禀赋是电脑比不上的?

答案:讲故事!

确切答案:讲带有温度的故事

今晚我们就结合一篇普利策获奖人物特写,说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如何战胜人工智能。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亦称普利策新闻奖,是于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1970-8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分新闻奖和创作奖。

新闻界奖包括14项:

  •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 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
  •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 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 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
  • 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
  • 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 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
  • 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 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 普利策评论奖
  • 普利策批评奖
  •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我们现在主要聚焦普利策新闻奖里的一个小奖:特稿写作奖,又称:特稿奖。

为什么要做人物特写?成功的人物特写包含了叙事新闻所有必要的元素。一个作者必须学会如何刻画人物和地点:把握住个性, 从外在进行描述,对他们的动机做出解释。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稿需要具备充分的采访。

这里我们介绍的特稿,是1988年获普利策奖的作品。这篇特稿叫《艾滋病在哈特兰》,获奖记者叫 Jacqui Banaszynski,她在《圣保罗先驱报》工作,这是一家小报,但是在三年内两夺普利策新闻奖中的特稿奖(此前九年还曾五次获得针利策奖的提名)。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Jacqui Banaszynski深入描写了两位即将死于艾滋的明尼苏达同性恋农民。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注这两个个体,而且也 关注面对艾滋时人们的生与死,以及他们的社群是如何应对的。

人物特写让我们在抽象阶梯的两端同时开工。故事的特殊性–农夫兼政治活动家汉森和汉宁森–在抽象阶梯的下端,而这两个男人所代表的价值–承诺、爱、 死亡以及家庭的抗争–则在梯子的上端。

很多报纸上的故事都很无聊,这是因为他们停留在了梯子的中间:既没有特殊的人物,也没有宏大的主题。这些故事既没有生动的生活做基础,也没有宏大的价值让它们超越平凡得到升华。

对讲故事的记者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尽管它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哪怕是美国资深记者,也花了大概15年才弄明白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它。

抽象的阶梯,是早川在《行动的语言》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位于阶梯上。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

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

记者更乐于沿着阶梯向下,然而,问题在于我们既不能到达高处, 也不能恰到好处地抵达底部新闻倾向千停留在阶梯的中部,这是最危险的区域。

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抽象阶梯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部的混浊状态。

做人物特写报道的关键是弄明白一些问题。采访至关重要,而且不能仅仅采访要写的对象。他或她身边都有些什么人?谁能提供一些材料?谁知道影响他或她一生的决定性时刻?你要去采访这些人。

你的问题必须要深入。这个人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价值体系是什么?生活方式又是什么?这个人是谁?想要达到这 种深度,你必须问一些相当抽象的问题。有位记者曾经问过六个徒步穿越南 极洲的男人(他们几乎在旅途中死亡):南极洲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这个问题帮助他们以一种新的和个人化的方式看待南极洲。抽象问题问完要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引出详细的故事。

有些人喜欢谈论自己,少部分人喜欢谈论自己但却说不出多少有用的信息。

作为采访者的任务是把采访对象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 要问有层次、有深度和奇特的问题,以引出不寻常的答案。

如果你的特写取决于描写对象必须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那就要问关于做出决 定那天的一切。那天有什么特别的?那天早上你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 是什么?你还记得那天早上你早餐吃了什么吗?那天天气如何?你穿了什么?那天你在想着谁?有电话打进来吗?带我一起回忆一下那天 的前两个小时。这些事情看起来可能和故事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 有助千帮助他回到那个时刻。给他一点压力。做一些假设,让采访对象印证你的假设,或者跟你争辩。

对于写作,尤其是人物特写,最重要的是生动的细节。要一直采访,直到你找到绝对必要的细节。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记者描写了两个男人在他们的农舍周围种的凤仙花和美洲石竹。她注意到,其中一个男人住院前最后吃的食物是邻居做的西葫芦面包。她还写了牡丹花,它们被安放在了水罐中,摆在了房子四周。这一切细节都描绘出了美国中西部传统乡村夏天特有的景象。

没有比人物自己的话,更能让大家看清楚这个人的了。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汉森说了一句话,完美刻画了他的性格。

他说:“我是一个农夫。我们农夫都是乐观的。因为只要有点收成,就比撒下的种子多。”

一句话,一个朴实、达观的农民形象就跃然纸上,考虑到他正在与艾滋病作斗争,就更令人难忘了。

可喜的是,好中文班上,也有同学掌握了这个技巧。三言两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她的同情心,不仅对活人,也对动物。她会对吃鱼眼睛的人说,「鱼的肉都给你吃了,你还吃它的眼睛!」

回到这篇获奖报道。关于艾滋病人狄克·汉森的三篇系列报道,业界公认:“关于艾滋病人的 投追已有很多,但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篇能像《艾滋病在哈特兰》写得这样细腻动人,内容丰富,影响深刻。”

Banaszynski回忆说:报纸最初是决定找一个“有争议的、令人痛心的、将死病人的故事。”之所以找一个同性恋者,是因为 “我不仅只写这种疾病,也想写由病引起的一切事情,如偏见、 恐惧、疏远、自我怀疑,法律问题、经费来源和道德问 题,还有生活方式和爱情等。

但是Banaszynski遇到了难题。“我的职业生涯中碰到的最棘手的事,恐怕就是到他们平时住的公寓里去,请求他们的同意,记录下死亡的过程。”

她最终把整篇报道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情况;第二年分介绍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第 三部分介绍他们的关系和同性恋爱情;最后一部分,则介绍死亡。

但是,她拿不准导语如何写,就回到编辑部,正在写第50遍导语开头时,一位获得普利策的资深编辑走过来,说:

我希望这不是你 写的导语。你应该写的更好……

Banaszynski勃然大怒,冲他喊了两句,然后跑进女厕所哭了起来。

哭过之后,她明白,编辑说的是对的。

这激发了Jacqui Banaszynski写下《艾滋病在哈特兰》,她开始面对一个重要的现实:

“我得为狄克和伯特着想,他们见纠报道后会有什 么反应,而且,也符对读者负责。”

最后,她写下了第一个句子。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导语。

《艾滋病在哈特兰》

1987年6月21日、7月12日、8月9日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它像季节更替一样自然,像农场机械化和农夫们因长年辛勤劳动而身体垮掉一样不可避免。

但当爱滋病的死亡威胁来临时,它却成了扰乱一切的不受欢迎的造访者,人们总以为这种死亡威胁发生在大城市里的同性恋 者和吸毒者中,跟乡村的生活秩序没有关系。

这个造访者已经未到了明尼苏达州的乡下。

狄克·汉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活跃分子,他们家族留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农场就位于格林沃德。去年夏天, 他攻确诊患上”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与他交往长达五年的 伙伴伯特·汉宁森也携带了艾滋病毒。

故事就这么开场了。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这句话成为女记者的地图,它们指明了记者想说的事实,她希望,读者也能理解这个故事。

这段话为这篇特写定下了基调。

汉森死后六个月,即1988年4月,Jacqui Banaszynski获得普利策奖。

几周后,她接到汉宁森母亲的一个电话,她说伯特死了,你愿不愿意参加他的葬礼?

Banaszynski答应,并且为他写了讣告,哭了一场。

她说:

两天后,我带着伯特的骨灰去他的撒骨灰处,还有他的全家,我在他度过生命里最 后一个月的房间的床上坐了坐,写下狄克和伯特故事的最后一 部分–关于参加追悼会的要人和老友的报道。

第二天.我乘飞机去纽约,接受普利策奖。

Loading

当孩子还是孩子

April 9th, 2017

大巴车开了半个多小时,儿子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春游目的地:“星期8小镇”。

可是,等等,这不是一座商场吗?也许,穿过商场,就是“小镇”,且跟着导游一起走吧。

来到电梯前,大家鱼贯而入,上了五楼,又鱼贯而出,这才看到“小镇”的真面目,不过是建在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罢了。

当然,作为陪同的家长,我也不能告他们虚假宣传。如果叫“小镇”就非得是一座集镇,那叫“影城”的,难道必须是一座“城市”吗?

小镇当然是模拟的,里面有虚拟的消防局、警察局、保安公司、银行、空港、医院、农场……小朋友们可以在里面进行角色扮演,并领到工资。

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当然也仅仅是创意而已。落在执行上,就不能不考虑拥挤的人群,嘈杂的环境,漫长的排队,像爬山虎一样攀援在玻璃门上的家长,态度冷热不均的工作人员,以及在一批批儿童身上穿了脱、脱了穿的、同一堆脏兮兮的制服。

儿子雀跃着,拉着我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排队。他先做了武装押运员,又做了挤牛奶的工人,接着又戴上晃晃荡荡的安全帽,穿上肥肥大大的消防服,出现在救火现场。等候时间最长的项目是航空港,为了成为一名空乘,门外排队半小时,室内等待半小时,最后,他终于拖着登机箱,跟随乘务组上了二楼的假飞机,在舷梯上向我挥手的那一刻,让我仿佛看到他若干年以后的样子。

我捶了捶自己的老腰,跟同样疲惫不堪的家长们一起在下面等候。

在成年人看来,这个喧嚣的地方,实在有太多缺陷。

  • 不但儿童需要门票,陪同的大人也必须买票。并且票价不菲,两个人要200多元。
  • 里面的设施比较旧。
  • 收费项目太多,航空港要花钱买护照才能玩。
  • 广告太多,喇叭喧天。太多的额外收费项目,趋利性目的明显,商业气息太浓烈,感觉时时盯着家长的钱包。
  • 孩子赚的虚拟币,几乎没什么用处。有几个小店可以充当打折券。
  • 一套制服几十个人穿,道具用过不消毒,虽然有洗手池,但形同虚设。
  • 组织比较混乱,服务员基本没有笑容,也没有投入地扮演教官的角色。
  • 儿童赚的虚拟币,除了参加商家植入广告的培训,几乎没地方用,有违“让孩子赚钱自己花”的游戏初衷。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抵消一个优点:

孩子们喜欢!

在现场,我看见排队的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看见孩子们在游戏时认真的表情。他们既不觉得喧嚣,也不觉得虚假,更不在乎工作人员的脸上是微笑还是漠然。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跟自己的同龄人一起狂欢。而外部的一切,工作人员也好,家长也好,都不过是他们玩耍的背景罢了。

在网上看到,有很多孩子都会再次来这里玩,有的甚至来过不下三次。

为什么同一个地方,小孩和大人的评价,完全不一样呢?

原因至少有两点:

第一,孩子最喜欢的是家长的陪伴。

平常家长都比较忙,或自以为很忙,可能很少能拿出一整天的时间,来专门陪孩子游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主题“小镇”中,孩子会感觉跟家长的关系不仅是亲子,更加是伙伴。这一点在游玩结束集合的时候,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和儿子,像两个掉队的散兵游勇一样,在商场里寻找着他班级的队伍。他急得都掉眼泪了,一个劲地说:

都怪你,我们迷路了,我们找不到队伍了。

此时的家长,茫然无措,顿失权威。我一边蹲下来劝慰他,一边焦急地四处张望,后来幸好幼儿园老师打来电话,我们才顺利归队。

如果不是来这个“小镇”,我和儿子之间不会有这种平等交流的体验。

第二,儿童看世界的眼光跟大人是不同的。

孩子,一张白纸,心地纯然。他们仅凭想象,就可以把浴盆变成大海,把沙地当成朔漠,把纸糊的房子当成金碧辉煌的殿堂。孩子心中没有思虑,习惯尚未养成,由于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即使照相的时候,也不故作表情,开心就是开心,不高兴就是不高兴,不像我们大人,哪怕心里装着万千烦恼,也能对着镜头挤出一个假笑。

当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天然认为人人都友好,世界毫无恶意。

在这个小镇里,处处都是他们的同类,但跟幼儿园和学校不同,这里没有老师的管束,没有福柯所说的“规训与惩罚”,世界围绕他们旋转,大人围绕他们存在,一句话,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对,星期8小镇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儿童是这里的主人。

儿子走下舷梯,他推了推不合适的空乘帽,甩了甩宽大的制服袖子,拖着大得不协调的拉杆箱,走回航空港。

而我像其他家长一样,兴奋地迎接这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天使。

在回程大巴上,儿子累得睡着了。而我心里默默想起《圣经·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的开头的一段话: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Loading

故乡昆虫记

April 7th, 2017

每个农村的孩子,都是在虫子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听虫子叫唤,看虫子打架,被虫子追,也追着虫子跑,吃虫子,也被虫子咬,风里雨里,屋内屋外,哪一天不跟虫子打交道?

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得蛔虫的儿童比较多,当时有一种驱虫药,做成宝塔状,外裹一层糖衣,俗称“宝塔糖”,用铁皮盒装着,盒子上印着一个胖娃娃。姥姥家也有一盒。有一天趁大人不注意,我拿到了那个宝贝盒子,并且不知用了蛮力还是巧劲,打开了它,把里面的宝塔糖都拿出来,舔掉糖衣,再放回去。大概没等我全部舔完,就被大人发现了。当时我肯定出现了以下症状:

  1. 恶心,呕吐,肚子疼,皮肤出现荨麻疹块。
  2. 眼泪鼻涕横流,呼吸急促,晕眩嗜睡。
  3. 瞳孔缩小,目光斜视。

我放胆这么说,是因为查到了百科词条:

宝塔糖:曾用名“六一宝塔糖”,别名“驱蛔蒿”。驱肠虫类药品。具有麻痹蛔虫的作用,使蛔虫不能附着在宿主肠壁,随肠蠕动而排出。

此药提取于植物蛔蒿,连生命力那么顽强的蛔虫都能麻痹,麻痹一个四、五岁的儿童,自然不在话下。大人们赶紧叫来了乡村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是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的产物。在这份指示中,他要求打倒卫生老爷部,缩短医学院学制,以及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

至于我是被“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指示”救活的,还是靠异禀的天赋自愈的,就谁也说不清了。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住在姥姥家。牢牢家门口有个猪圈,猪已经不见去向,只留下一个很大的马蜂窝,平常都没人敢靠近。有一天,一群比我大的孩子,决定铲除这个恐怖主义巢穴。他们准备了长长的竹竿,还点着了一些麦秸。浓烟滚滚,马蜂飞舞。他们四散逃去。这个时候,我看见猪圈里飞出这么可爱的一群小东西,比苍蝇大,比马龙(蜻蜓)小,立即拿起一把笤帚,冲进猪圈里,用力地扑这些可爱的飞虫。愤怒的马蜂,带着恐怖主义的余威以及对农业文明的仇恨,向我发起了猖狂进攻。我丢了扫帚,狼狈逃窜,但依然被蛰得面目全非。我的头肿得像篮球那么大,眼睛都睁不开。当时,农村也没有什么抗血清的药物,只能用醋反复擦。母亲说我哭了两天两夜,才渐渐好起来,至今,我的脑门中间,还留了一个小小的疤痕。那不是勇敢者的勋章,而是“祸子头”的标志。

不过,大部分时间,我们农村孩子跟各种虫子都是友好相处的。

春天来临,各种虫子开始探头探脑。如果谁能在湾(池塘)边的柳树上,捉到一只天牛,一定能被四邻八舍的小孩们羡慕。天牛的长相太威武了,它浑身漆黑,夹杂这白点,头上长着两根长辫子,就像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一样。但是天牛太难抓,我在树底下急得乱转,像一个破不了天门阵的杨宗保。

幸好,哑巴来了。哑巴天生是个哑巴,但是最爱说话。他说话时,哇啦哇啦,连说带比划。我指指柳树上的天牛,又指指他。

“给我逮下来行吗?”

哑巴,眯眼仰头,看了一眼,指指树,又指指自己的胸口。

“哇啦哇啦?”

我点点头。

哑巴二话不说,脱了布鞋,双手抱着老柳树,蹭蹭爬了上去。那天牛趴在一根细枝上,哑巴脚踩一根树枝,手攀一根树枝,另一只手,向细枝伸去,身体劈成一个“大”字,柳树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然而就在他的手摸到细树枝的时候,那天牛抖出翅膀,像一阵黑烟一样,飘到对岸去了。

“哇啦哇啦!”

哑巴从树上跳下来,指着对岸。我大度地摆摆手,让他帮我折了一根柳枝,带回家,插到了院子上。

柳枝没有活,虽然我天天浇水。不过我有别的收获,浇水灌出了另一种很珍惜的动物:刺蝼蛄。它平常生活在洞里,但是害怕水,只要堵住洞口灌水,它就爬出来了。

于是我叫上邻居家的小哥俩,三个人排成一排,一起端起各自天然的水枪,对着地上的洞口喷出三柱长尿。果然,一只红头带这钳子的刺蝼蛄悲伤地爬了出来,我们追上去,把它抓起来,放进一个输液用的玻璃瓶子。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农村几乎没有塑料瓶。

夏天来临的时候,是虫虫最喧闹的季节。我却对这些卑微的小生物们失去了兴趣。全部的心思放到家里的猪和兔子身上。

每到放学时候,是打猪草,剜野菜的时候。这也是我一天,乃至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的天空如此辽阔,田野巨大得等同于整个世界。天空云雀在看不见的地方高唱,热风掠过玉米叶子,为这个劳动的少年鼓掌。我一边剜菜拔草,一边在心里给自己讲故事。我永远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反面人物,要么是有一个漂亮女儿的地主,要么是有一个美丽的女机要秘书的敌军头子。在这场殊死较量中,我接连挫败了敌人一个又一个阴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我即将把胜利的旗帜插到敌军总部的时候,突然我陷入了敌人的埋伏,就这样我,一个年轻的英雄,一个钢铁战士,一个在烈火中永生的金刚,忽然听到牢门咣当一下开了。一身戎装的机要女秘书,出现在我面前。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已经为我打开了手铐脚镣,她拉着我的衣袖说:

同志,跟我走!

一只漂亮的蚂蚱打断了这段革命浪漫主义的越狱之旅。她浑身葱绿,长着一对美丽的大长腿,而翅膀展开,里面是粉红色的折翼。我不由地停止了我幻想的故事,向着她了过去。

也许是我过于激动,也许是她误解了我的美意,总之,这次捕猎以她失去了一根大长腿而收场。我注定成不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因为我才不欣赏什么残缺的美,我丢下她,继续去拔草。

刚才讲到哪儿了?对,我跟机要女秘书逃出了牢房。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保持了纯洁的革命友谊,即便是被追击的敌人射出的子弹,打伤了长腿,我也始终牢记村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导,毅然决然地,答应了她留下来掩护我的请求。毕竟,在革命的大后方,还有那么多的阶级弟兄以及地主漂亮的女儿等我解放。

而且,我说过,我不欣赏什么残缺的美。美,这种东西,要么完整,要么就算了。

后来,我知道我错了,美都是有遗憾的。比如,我所认识的海军。

海军,是一个男孩名字,可实际上是一个女孩。她长得很可爱,但是眉毛上有一颗痣。

在我小学的时候,家乡周围发现了石油,多了一些穿着土黄色工作服、拿着大大小小机械的人,我们都叫他们“石油鬼子”。为了给这些“石油鬼子”做好服务,在镇上建起了一个“石油站”,海军的爸爸,就在那里工作,因为附近没有油田的学校,她就和其他几个油田子弟,转到了我们村小学。

当时,我的父亲在镇上的中学担任代课老师。而中学,挨着石油站。我经常去看中学的父亲,跟她还有她的伙伴一起走到镇子上去。

二里半,从村小学到镇中学,走这段路是我最愉快的时光。我发现,油田子弟们跟我们村里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有两个。第一,他们居然说普通话。第二,他们男生和女生之间居然也说话。这是我从来不敢想象的,在我们村,男生女生之间只有在交作业或者互对骂时,才说话。

我于是也入列随俗,把我们村的规矩抛到脑后,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开始跟海军说话。

有一次,小学劳动课上,老师布置每个学生都必须到地里去割草,两人一组,每组的任务是30斤。我和周海军分到一组,天哪,那天的情形我至今居然还记得。我们一起在长满青草开满苦菜花的地里割草,她给我绘声绘色地讲昨晚看的电视,当时只有少数的单位,才有电视。30斤草,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扔下了镰刀,开始拔草,拔下来的草带着根须和一大块土,我们把草和土坷拉放到口袋下面,上面依旧铺上鲜嫩的青草。当两个人都几乎抬不动的时候,我知道已经够数了。两个人抬着草回到学校一过秤,竟然还超过了规定任务5斤。

这一段跟昆虫没什么关系,你说得不错,的确没有关系。可是,当我们拔草的时候,想必肯定有虫子飞起来,翅膀上带着落日的余晖。

后来海军转学走了,石油人的女儿,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四海为家,说走就走。

她走的那天,我们正上晚自习,她进了教室,坐了一会儿,站起身。我很想跟她告个别,但,在教室里,男生和女生是不说话的,除非收作业或者对骂。

她背起了书包,她跨出了教室,她忽然停下来,她回头看了一眼,灯光下,可以看见她眉毛上的痣。

我望着她离去的影子,在教室外的路灯下,拉长消失,路灯上扑打这飞来的蛾子,蝼蛄,还有金龟子。我看着他们,忽然觉得喉咙有硬硬的东西堵住,那一刻,让我想起那些难熬的冬夜。

是的,冬天是我最难过的季节。不知道为什么,冬天的夜那么长。经常,只有我和奶奶两个人,坐在土炕上。那时还没有电灯,如豆的煤油灯把奶奶和纺车的影子照在墙上,摇摇晃晃。奶奶不跟我说话,她一边纺线,一边低低拖着长音,如歌如泣,歌词只有两个字:

娘啊~~~

这声音悠远,漫长,奔向四面八方,又哪儿又去不了,撞到土墙,折回到小屋里。

我需要把奶奶叫好几声,她才能从这首哭歌中,回到现实中。

我们对视一下,会心一笑,她就踮着小脚下了炕,过了一会,手里攥了一把晒干的红枣。这是瞒着爷爷偷来的人间至味,我要在爷爷回到家之前,把它们都消灭掉。为了不留下任何罪证,我把枣核都吞进肚子里。

夜里,我有时候怕得要命,任何声音,细微的声音,都让我心惊肉跳。有时只是老鼠跑过,有时也许是黄鼠狼来访。那种感觉,我说不出来。只有过去了许多年,我看到一本书上,找到了精准的描述:

“有话暗中捎给我,我的耳朵捕获它的微响。在夜间异象的烦虑中,在沉睡跌落到世人时。恐惧与我相遇,还有颤栗,使我百骨畏惧。”

这本书叫《圣经》,这段话记在《约伯记》第四章第十二到十四节。

好在,白天终究会来的。

在冬日阳光下,奶奶用篦子狠狠刮着我的头发,从中沥出几只白色的虱子,这冬天唯一的虫。

她拿了一只放进自己嘴里,一咬,发出清脆的响声,我也拿了一只,放进嘴里,咔……我所有的黑夜里积蓄的恐惧,都被咬碎了。

我挣脱了奶奶的手,向院子外跑去,因为我听见了胡同口哑巴的叫声:

“哇啦哇啦!”

他还欠我一只天牛呢。我已经等不及了,春天。

Loading

心灵鸡汤炼成记

April 6th, 2017

前一段日子,有位亲人做手术,我在医院里看护了几天。目睹了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平行的一个世界的运行,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如今会有那么多心灵鸡汤。

下午,我刚到病房,护士就走进来,看到我们有两个人陪护,就派给我们一项任务,出一个人,搬着小马扎,到大厅去听“心灵关怀”讲座。出于写作者的本能,我主动请缨前往。

到了四楼大厅,已经坐了不少人,有病人,也有家属。此地是全省最大、历史最久的专科医院,这一点从院子里的参天花木,以及巍然耸立的毛泽东塑像,就可以看得出。只不过,虽然花事如期,春光正好,对于住在这里的病人来说,却大都没有欣赏的心思。人们一心一念,都在关注自己的病情,以及后续治疗上。

这时,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前来宣布,一会儿,本院“心灵关怀门诊”的医生,要来给大家健康巡讲,机会难得,希望大家都好好听,认真学,肯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听众们都窃窃私语,带着被赶鸭子上架的不情愿。

不一会,来了一位50岁左右的女医生和两个护士。护士们手脚麻利地挂好了横幅,上写着:“心灵关怀门诊健康巡讲”。

女医生腰间挂着一个小喇叭,这样可以不费力就能把声音传到大厅的每个角落。她先开宗明义,讲了为什么要给大家巡讲。“心灵关怀门诊”是本院专门针对病人的康复、结合多年的经验而开设的,只不过许多人还不了解,所以,经常会在每个楼层进行巡回宣讲。

言归正传之后,女医生说:

心灵决定健康,你们看过傻子生病吗?

虽然,从逻辑上讲,傻子本身就是病人,大家还是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

女医生接着解释说,你看,外面流浪的傻子,冬天一件单褂,夏天还穿棉袄,吃不上,喝不上,睡的还是垃圾堆,但是他们为什么就不生病呢?因为他们打心眼里,没把自己当回事,更没把自己当成是病人。

她斩钉截铁地说:

不是病让你不舒服,是生病的诊断书,让你不舒服。

说到这里,我看到听众中已经有人点头,表示认可。

她接着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西格尔医生说:“世界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人。”

为了佐证这位西格尔医生的话,她讲了一个故事。西格尔医生的一个病人,在被诊断只能再活半年的情况下,放弃治疗,回家圆了一辈子的梦,卖掉房子,出门旅行,打猎钓鱼,随心所欲,江海纵横。五年以后,西格尔医生遇见他,经过检查,惊讶地发现,他已经跟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身体内的癌细胞全都消失了。

既然说出了那个令大家不愉快的字,女医生就索性继续说下去。

她先把癌细胞的原理大而化之地解说了一番,然后将其定义为“不该长的地方长的东西”。接着将这番道理,推导到病人身上,“癌症患者就是不改管的事,管太多。”

癌症病人大多数,都不爱惜自己。

咱们大家看看,病人的“病”字,怎么讲?就是心里藏着一把火。

“患者”的“患”,怎么解?就是一串心,老操心了。

心里有火,操心过度,怎么样?最后就病了。

虽然她的“心灵解字”不符合《说文解字》,大家还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她接着说:

人生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

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今天是恩赐,你失去的只是无知。

这些话整齐排比,让人来不及思考,就遛达进耳朵,听着还很受用。

接下来的话,很多都是不能形诸于文字的,但是特别适合拉家常式的“巡讲”。

如果我们把癌症当成感冒,它就能像感冒一样好。

她又讲了一个故事。医院里两个病人,一个得的是胃癌,一个得的是胃炎,两个人的报告互相拿错了。为了故事的便利,那位拿了胃癌报告的胃炎病人,也不去医院做任何复查,就按照胃癌治,后来就死了。而这位错拿成胃炎报告的胃癌病人,因为心情愉快,没有负担,最终还活着。

想法决定健康!

她的演讲规律,我已经总结出来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接着加一个离奇的故事。

她说,有一个人,得了直肠癌,医生说是早期,这个人就回去上班了,上了两年,跟没病一样。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医生的电话。医生说:”对不起,你的报告拿错了,你检查出来不是直肠癌早期,而是晚期。“这人一听,马上病倒,三天后去世。

不可否认,这些故事,虽然离奇,但是暗合了部分病人与家属们的心理。

这一切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只要我不相信,它就不是真的。

不过,这位女医生,也会说一些很有哲理的话。

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老寿星,问他长寿秘诀是什么?老人说:没什么秘诀,就是生个慢性病,然后好好照顾身体。

接下来,她开始怼医院外一条街上各种打着治疗癌症幌子的保健养生广告。根据我后来几天的观察,围绕这家专科医院,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应该说是产业网,从日常用品,到假发义乳,再到中医养生,覆盖了康复之路或者不康复之路的每一步。

大家的情绪终于被调动起来。她开始带领大家做运动,先是拍肩,拍腿,最后推广她自创的哈哈操。每一节里面,都会伴随着“哈哈”几声的大笑。

她说,这是为了吐故纳新,把坏的物质排出去,把好的东西接纳进来。

大家跟着她一起,一边摆动四肢,一边“哈哈哈”,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哈哈哈”起来。

当她宣布巡讲结束了,大家竟都有点恋恋不舍。

不过倒也不用失望,现场易拉宝的海报上,有她组建的微信群。扫码加入后,发现群名叫:

奔向健康,做命运的宠儿

如果是以前,我会对这种心灵鸡汤非常不屑,但是在医院待了几天之后,我渐渐明白了,这种鸡汤有它的效用。它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恰恰弥补了科学的坚硬和冰冷。

现实的残酷性是不容分说的。我在的几天,隔壁病房就送进来一位男性长者,胃切除手术后,出院没一个月,一小时内吃了两根香蕉,一个火龙果,引起剧烈腹痛,被送回医院,重新插上了胃管。

在这种情况下,人如果没有一点精神的寄托,是万万撑不下去的。“心灵关怀”门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根据病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当儿,心灵医生又在群里发布了几条最新消息:

人生每时每刻都需要修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苦境。逃避苦难的考验,结果是更大的苦难。

明天下午4点在8号楼四楼健康巡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坐在家中,我遗憾地想:如果还在医院,我一定要再听一场。

Loading

好中文的样子第十课:和合技 共宣辞

March 30th, 2017

“和合技 共宣辞”–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看不懂,因为经过了折叠。

和合技,是像传教士翻译“和合本”圣经那样,使用联合创作的技巧。

共宣辞,是像马克斯创作《共产党宣言》那样,使用修辞术。

《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主义消灭家庭的预言令人可怕地精准。西方国家大约一半的儿童出生于或成长于单身妈妈的家庭,而且大城市中一半的家庭由单身人士组成。

因为《共宣》,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哲学推导的产物,纯思维的成果。

《共宣》留了一个很大的后门,就是预言“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他预言到今天的图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肯定存在的。而且病灶就在那里,但是资产阶级灭,未必无产阶级兴。还可能是两者同时毁灭。

马克斯严谨得像一个天才工程师或程序员,不留任何BUG.

就这,还是马克斯在拖延症情况下,赶工赶出来的。

1847年11—12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接受了这些目标和新的章程,并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阐明同盟目标和政策的新宣言。

尽管起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准备的,并且这份文件显然代表了两人的共同观点,但是在正义者同盟执行委员会的紧急催促后,最终的文稿几乎肯定是由马克思写作的,因为当时就像后来一样,马克思发现,除非在毫无商量余地的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否则他难以完成最终的文稿。人们实际上已经找不到最初的文稿,这表明文稿是一气呵成的。

共宣发表出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出版很少,在社会上趁机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到传播。

1872年3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古斯都·倍倍尔和鲁道夫·赫普纳的叛国罪审判使《共产党宣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起诉书把《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写进了法庭审讯笔录,因而使社会民主党人第一次有机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法庭审理记录的一部分合法地大量出版。

资本主义的法庭自己作死啊,如果不做这样的判决,可能共宣不会有那么大的摧朽拉枯的力量。

要直到,马克思写共宣时只有30岁,恩格斯只有28“和合技 共宣辞”–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看不懂,因为经过了折叠。

和合技,是像传教士翻译“和合本”圣经那样,使用联合创作的技巧。

共宣辞,是像马克斯创作《共产党宣言》那样,使用修辞术。

《共产党宣言》关于资本主义消灭家庭的预言令人可怕地精准。西方国家大约一半的儿童出生于或成长于单身妈妈的家庭,而且大城市中一半的家庭由单身人士组成。

因为《共宣》,不是考察报告,而是哲学推导的产物,纯思维的成果。

《共宣》留了一个很大的后门,就是预言“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他预言到今天的图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肯定存在的。而且病灶就在那里,但是资产阶级灭,未必无产阶级兴。还可能是两者同时毁灭。

马克斯严谨得像一个天才工程师或程序员,不留任何BUG.

就这,还是马克斯在拖延症情况下,赶工赶出来的。

1847年11—12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接受了这些目标和新的章程,并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阐明同盟目标和政策的新宣言。

尽管起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准备的,并且这份文件显然代表了两人的共同观点,但是在正义者同盟执行委员会的紧急催促后,最终的文稿几乎肯定是由马克思写作的,因为当时就像后来一样,马克思发现,除非在毫无商量余地的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否则他难以完成最终的文稿。人们实际上已经找不到最初的文稿,这表明文稿是一气呵成的。

共宣发表出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出版很少,在社会上趁机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到传播。

1872年3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古斯都·倍倍尔和鲁道夫·赫普纳的叛国罪审判使《共产党宣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起诉书把《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写进了法庭审讯笔录,因而使社会民主党人第一次有机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法庭审理记录的一部分合法地大量出版。

资本主义的法庭自己作死啊,如果不做这样的判决,可能共宣不会有那么大的摧朽拉枯的力量。

要直到,马克思写共宣时只有30岁,恩格斯只有28岁,这好比一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写了一篇……然后改变了世界。

共宣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是一份设想到失败的文献。它希望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将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可是,我们已经看到,它没有排除另一种选择:“同归于尽”。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集体行动实现历史的变革。这跟摩西,还有犹太先知一脉相承。

共宣的本质:由于《共产党宣言》相信历史的变革是通过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人们进行的,因此,它并不是一份历史决定论的文献。资本主义坟墓的挖掘者只能是人类的行动。

它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不多。提出的理想只有一个,现在看来也是无比美好的。“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让人想起马恩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共宣的理想,可以理解为新一代的巴别塔,在资本主义大厦上的投影。无论如何美丽,终是如电如泡影。

但是,我们从共宣的修辞术中,可以收获很多。岁,这好比一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写了一篇……然后改变了世界。

共宣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是一份设想到失败的文献。它希望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将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可是,我们已经看到,它没有排除另一种选择:“同归于尽”。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集体行动实现历史的变革。这跟摩西,还有犹太先知一脉相承。

共宣的本质:由于《共产党宣言》相信历史的变革是通过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人们进行的,因此,它并不是一份历史决定论的文献。资本主义坟墓的挖掘者只能是人类的行动。

它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不多。提出的理想只有一个,现在看来也是无比美好的。“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让人想起马恩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

“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共宣的理想,可以理解为新一代的巴别塔,在资本主义大厦上的投影。无论如何美丽,终是如电如泡影。

但是,我们从共宣的修辞术中,可以收获很多。

Loading

未来欢迎你

March 23rd, 2017

谁都愿意站在时间的源头,比别人抢先一步看到未来。

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经说过一句的话: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分布尚不均匀。”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

在一些信息的中心、时间的源头,未来会到得比别处早。在中国,这些中心是北上广深杭,以及接近他们的二线城市:天津,苏州,珠海,铁岭……

然而,其余生活在三四五六线的年轻人,就要默默等待未来从这些一二线城市溜达完一圈之后,再到来。那时候,黄花菜也凉了。

大家想想看,为什么有人愿意乘车渡河,起早贪黑,从燕郊到北京上班,在老家不是“腿”着就可以上班吗?为什么有人来到上海,交着昂贵的房租,挤在群租房,在家乡不是住得很宽敞吗?原因只有一个,家乡离未来太远了,而且越来越远。每一个老家在四线城市,并且春节回家呆过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在故乡的县城,你看不到任何的公平竞争的机会。

四五线的朋友会说:我也有互联网啊,我也能得到未来的信息。

NO,你那不叫互联网,你那叫被重新定义了的互联网,真名叫局域网。

你以为你是未来之人,实际上你是一个现在的囚徒。

他们囚禁了你,还在奴役你,榨取你。让你拥有好感觉,不知道自己被闭锁进一个骗局。

骗局?有人问,那他们图啥,我一无钱,二无色,三不加入他们的组织,骗我有何用?

在每个Matrix里,都有一些人肉发电机,给其他物种提供能量。

也许这种说法太科幻了,让人不能相信。还是换成马克思的话,更为确切。Matrix是“一个只有依赖吸吮活劳动的鲜血,才能生存的、累积了死劳动的、吸血鬼体制。”

要摆脱这一切,你需要比别人多看到一点东西。

虽然媒体不太可信,网络相对封闭,但是我们还有一样宝贵的可以利用的东西,它凝聚了人类智力的成果,没有遭到屏蔽与过滤。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对,书。

我为未来开出的药方如下。

1、 买一个Kindle

无论代际,无论成色,只要是一个实体的Kindle就行。

2、 注册

注册两个Amazon帐号,一个是中国的亚马逊z.cn,一个是美国的亚马逊amazon.com。

接下来的一步,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

若不是因为大家天天看我日更的缘故,我是万不会告诉大家的。

这个idea价值上百万,可以撬动上亿的盘子

但是,既然分享是我们此生唯一能为未来所做的。那么我就无偿地,全部地,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3、 买书

能买多少买多少,不要抠抠缩缩,成批量,成建制,成主题,成系列地买。

一次不要看一本书,看十本。

买Kindle,谁都会,很多人都有了。

买Kindle版电子书,谁都会,很多人都买了。

但是为什么仍然被未来抛弃着?

那是因为,忘了输入的目的,输入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输出。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但分享需要合适的工具。

站在未来的人,都是爱分享的,否则,未来凭什么要你?

凡是抱着秘方的,都是老中医,老古董。

凡是开放分享的都是未来的人。

我无私分享得越多,我无偿得到的就越多。

而你们来到这里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未来把你们送到这里。

Welcome to the future.

Loading

马克思的预测落空了吗?

March 21st, 2017

最近在精读《共产党宣言》 ,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的一些预测是准的,比如全球化;而另一些预测,比如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劳动阶层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论断,却没能实现呢?

我在《未来简史》 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个答案。

《未来简史》是《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作者写道: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预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将会加剧,而后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他非常确定地说,革命将首先在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国家点燃,然后,漫延到其它地区。

但是马克思忘记了一件事:资本家自己也读书。在看到马克思的预测逐步成为现实,革命之火熊熊点燃的时候,资本家开始警觉起来,他们也开始使用马克思的方法,来分析形式,制定对策。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被克林顿有样学样,并在1992年总统大选的时,变成一句口号:

It’s the economy, stupid. (傻瓜,根子在经济。)

即便是马克思,也不可能总结得更好。

当人们采纳马克思的判断的时候,就随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资本家开始克制自己的贪婪,逐步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此,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预测落空了。同时,资本家及其代言人,让工人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又灌输给他们民族主义思想,这样,工党在各国的选举中取得胜利,工人的政治参与欲得到满足,社会有了减压阀,资本家也就高枕无忧了。

这让我想起一张传说中的大学考卷上的答案。

问: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是什么?

答:提高工人待遇,缩短劳动时间。

真是鞭辟入里。

《未来简史》 的作者称这是“知识的悖论”,我觉得确切地讲,应该叫“预测的悖论”。

如果预测是准的,那么相关各方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使预测变得不准。

人的预言,难逃悖论,要想预测准,除非不是人。我想起一个古代波斯的传说。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仆人,早晨到集市上去,看见人群之中,死神在冲着自己笑。他吓得魂飞魄散,跑回家中,央告主人,借给他一匹马。主人问他去哪里,他说要到大马士革,现在出发,掌灯十分就可以到了。主人看他求得恳切,就答应了。仆人骑马飞驰而去。

中午,主人到大街上,看到了死神,就问他。

你为什么要吓唬我的仆人,在本城取走他的性命?

死神诧异地说:

我没有吓唬他,也没有准备在本城取他的命。

我今晚跟他在大马士革见面。

但是,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他为自己的预言留了一个后门。

请看《共产党宣言》 正文第一段: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
贵族和平民、
领主和农奴、
行会师傅和帮工,
一句话,
压迫者和被压迫 者,
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进行不断的、
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请注意这句话最后一行

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马克思没有说,无产阶级一定取得胜利,也没说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一定会来临。他还指出一个可能性:资本主义灭亡了,但它对立的阶级也灭亡。

《共产党宣言》的卓越之处在于,它是一份设想到失败的文献。它希望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将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可是,我们已经看到,它没有排除另一种选择:“同归于尽”。

原来马克思跟资本主义晚上约会在大马士革。

Loading

好中文的样子:第七课 《圣经》和合本与白话文

March 21st, 2017

第七课 《圣经》和合本与白话文

1877 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在华传教士大会,这是一次成功大会。那次大会决定于1890 年5月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会议。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圣经》的中文翻译修订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传教士们把文言文称为文理,文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非常高深莫测的学问。

中国的学生也因此需要花费大 量的时间背诵这些古文,其目的不仅可以让他们懂得圣贤的古训,也是能让他 们创造出自己的文风。古汉语很生涩,言简意骸,以至于电报与之相比都略显 冗长。

虽然古汉语的很多汉字与官话书面形式的写法是一样的,但其意思甚至经常连发音都完全不同,所以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听不懂朗读出来的古文的。

你给一个小学生播放《资治通鉴》,他肯定不知道说什么。但是给他放“Q妈讲故事”,他就能听懂。

在第二次传教士大会之前漫长的时间里,有人也做过《圣经》 的翻译工作。有些人译了全部,有些人则只译了部分,这些译本也或多或少投入了使用,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传教士们都深深明白,现有的版本没有一部是令人满意的。他们都期望一个更好的版本诞生。

按照传教士打回的新方案,计划把一部圣经翻译成三个版本,即:

  1. 深文理
  2. 浅文理
  3. 官话

这三个新译本译者的选定工作分别由三个执行委员会负责。狄考 文负责官话和合译本的工作并被任命为该委员会的主席。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大家都不看好官话版的圣经,因为觉得这个没文化,不吸引人,很多传教士还要求,不要在将来署名的时候,列上自己的名字。

最先确定的是负责《圣经》官话和合译本的成员,包括 白汉理(Henry Blodgett),文书田(George Owen),富善、海格思(J. R. Hykes), 托马斯· 布拉姆菲特(Thomas Bramfitt)、倪维思和狄考文。

几年后,由于人员的逝世、调动或其他原因,与最初有了很大的变动, 只有富善博士和狄考文博士从工作开始一直坚持到《圣经·新约全书》官话和 合译本修订本(New Testament revision)初稿的完成。中国内地会的鲍康宁牧师 在1900年加入委员会之后也参加到翻译的工作中,并为之工作了很长时间。

我们之所以提到这些传教士,不仅仅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三部和合本《圣经》,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留下了一套共同创作的办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和合技”。

1891年的《圣经》官话和合译本修订委员会大会后,经过组织安排,进一步 做了分工,每位成员负责《圣经·新约全书》的一部分,然后按照以下方案进行 下一步工作:每位成员首先认真修订或翻译他所负责的那部分,之后把翻译好 的文稿发给其他人校阅,接着再把他们的修改意见分栏写在对应文稿的旁边。 接下来,最初的那位译者在采纳了其他人的意见后,开始准备递交给委员会最 后定稿。

当时大家是怎么讨论的呢?

看看当时中国助理的记录:

各抒所見,互資考證。時而令樂可就,時而爭執紛紜,時而 拍案大叫,負氣四散;少焉含笑以歸,從頭商量。每定一 稿,恆滔滔雄辯,數日不決;終以西敎士為主體,但求原文 〔希臘文〕之苟同,難計文字之工拙。如此者歴五年之久, 余未甯一日或離也。書既成,印行海內(即今之官話和合 本)

关于《圣经·新约全书》初定修订本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持续了五个多月, 这次会议的工作也花费了比以往任何会议更多的精力。在这次会议召开之际 距离基督教入华百年纪念大会只有一年的时间。会议过后成员们对修订本展 开了评议,所有的意见都一一讨论后,修订本终于最后定稿。狄文爱德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场景:

已为富善一家安排好乘坐轮船返回北方。行李已经搬下楼,全家人都 站在楼上的走廊中,穿戴完毕,富善博士的衣帽也已准备好,就等着他从会 议室出来。黄包车夫等在外面,随时准备拉着行李出发。但却一直没有听 见他回来的脚步声!最后马上临近开船的时间了,富善夫人说:"我必须去 催催他们了。”于是她快步下楼走向大厅,在会议室门外听了一会。回来时 手指放在嘴唇上低声说:“这些可爱的人正在那儿祈祷呢。”我们的心也默 默地开始祈祷,眼里充满了感慨的泪水。虽然每天清晨都伴随着祈祷开 始,但今天的祈祷意味着他们多年来辛苦工作的结束,意味着他们要在圣 坛前献上所完成的伟大的作品。

自从马礼逊(Morrison) 翻译的笫一个《圣经》译本以来,在中国任何 其他的文学作品都没有经历过如此的困难。所译的《圣经》语言上要尽量 接近原文的意思,还要做到浅显易懂,普通百姓在教堂或家中聆听它的时 候都可以明白其内容,又要措辞简洁;要完成此项工作的委员会的成员是 从天南地北各个地区挑选出来的——从东北地区的北平到西南地区的贵 州一一这就足可以使每个人感到惊叹。在最初合作的几年里,这项工作几乎让委员会每个成员都感到绝望。他们努力做到相互理解之后再齐心协力 妇乍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时彼此之间发火的场景着实令人可笑。

正如叶猛犸同志所说:

和合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群人联合完成一件作品。它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消除自己的偏见,并持续刻意练习,以精进技能。

100年过去了,狄考文、富善这些传教士的遗愿实现了,在全球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华人的心目中,还没有任何圣经的译本能够取代超越《和合本》。

尽管1960年代后,雨后春笋般涌现出那么多的圣经新一本,没有一本能够代替和合本的地位。

和合本,成了正统圣经的代名词,也成了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当初那么不被看好的官话版和合译本,如今成了汉语世界无法取代的圣经版本,其地位甚至可以与KJV和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相媲美。

这除了说明《圣经》的力量之外,还说明:

  1. 白话文伟大。

  2. 传教士伟大。

  3. 和合技伟大。

  4. 中国助手也伟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