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十日谈》译后记

May 9th, 2018

2016-11-30-一篇有趣的译后记《十日谈》

在查译后记怎么写,发现了方平为《十日谈》写的译后记。

白鹿书院—新版后记

里面提到:

得到出版社通知,《十日谈》多次重印,纸型已坏。需要重排;利用这机会,正好把三
十多年前的旧译再作一次修订。使我最不放心的是第三天故事第十的译文。这一可称之为
“魔鬼与地狱”的故事写得很泼辣,它的中间部分,潘译本和里格译本都认为不宜翻译而直
接刊出原文(意大利文)。这一部分当初因此只能根据阿尔亭顿译本译出,无从参照其他两
种比较可靠的本子。

第三天故事第十确实让人好奇,为什么老外都选择不翻译。

幸好现在读在线书很方便。

白鹿书院—故事第十

只能说,太污了。

方平老师能翻译成中文,并且出版,说明我国的出版政策还是挺宽松的。

Loading

罗素《闲暇礼赞》

May 9th, 2018

看看人家罗素是怎么写文章的

In Praise of Idleness By Bertrand Russell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可以用最原始中性的语言,精准地描写人类的状况,放弃一切成见,仿佛一个新生儿一样看待这个世界。

First of all: what is work? Work is of two kinds: first, altering the position of matter at or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relatively to other such matter; second, telling other people to do so. The first kind is unpleasant and ill paid; the second is pleasant and highly paid. The second kind is capable of indefinite extension: there are not only those who give orders, but those who give advice as to what orders should be given. Usually two opposite kinds of advice are given simultaneously by two organized bodies of men; this is called politics.

这真是文章圣手了。

下面这篇总结也不错。

Bertrand Russell on the Vital Role of Boredom and “Fruitful Monotony” in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 Brain Pickings

罗素论追求幸福

Bertrand Russell: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Full Text) – Portal site for Russellian in Japan

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解析彩虹》(Unweaving the Rainbow)一书的开篇所写的:
我们都会死,这使我们成为幸运的一群。多数人从不会死,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出生。那些应该在这儿取代我位置的却从没见过一日天光的人,多如阿拉伯的沙粒。那些从未出生的灵魂中,定然有超过济慈的诗人,也有科学家胜过牛顿。我们敢这样说是因为知道人类所允许的DNA组合,远超实际活过的人数。从使人晕头转向的劫数的利齿下逃生的,是你和我,平凡普通,但是我们在这儿了。

Loading

知情的魔咒

May 9th, 2018

王烁先生和我共同翻译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所写的 The Sense of Style(中文暂名《风格的感觉》)。翻到第三章,小标题叫the curse of knowledge,初稿翻译成“知识的诅咒”,发给心理学者、《精进》的作者采铜看,他认为“知识的诅咒”的译法有问题,本身就有“the curse of knowledge”的特点。

the curse of knowledge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知情,而别人不知情,但是这个知情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别人知道的跟自己一样多,从而没有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来获得利益。比如说,在二手车市场上,卖家对自己的车况是知情的,买家是不知情的。但是,研究者发现,卖家心里总觉得买家对这辆二手车的了解跟自己一样多,从而没有以次充好,利用自己知情的优势来获得便宜。这在经济学上就叫the curse of knowledge ,或者沿用过去的翻译,“知识的诅咒”。

可是这个翻译不是没有问题的。正如采铜所说:

诅咒是西方文化的概念吧,我们这边用的比较少,诅咒的结果感觉是很严重的,死了残了这样的。“知识的诅咒”从字面理解是,有了知识然后遭受了厄运。

采纳他的建议,我把the curse of knowledge 译成了“知情的魔咒”,并且加了一条译注。

【译注:the curse of knowledge,此处译成“知情的魔咒”。一般翻译成“知识的诅咒”,但是这是一个误译。因为knowledge在这里的意思是the state of knowing about a particular fact or situation,对应的中文词是:“知晓;知悉;了解”,而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取的)“知识”。故应翻译成“知情”。而curse在这里的意思也不是中文里的“诅咒”“咒怨”,而是,something that causes harm or evil,中文一般翻译成“祸根;祸端; 祸水”,但是在这里翻译成“祸根”,又太重了。斟酌再三,决定翻译成“魔咒”。有点魔幻,有点无奈,还带一点轻松幽默。如果沿用以前的翻译“知识的诅咒”,在汉语里会引起很多误解,作家采铜对译者说,若翻译成“知识的诅咒”,会给人以“有了知识就遭受了厄运”的感觉,这种翻译本身就是一种the curse of knowledge,因此他也建议翻译成“知情的魔咒”或“知晓的魔咒”】

知情的魔咒,可以解释我们遇到的一个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如平克所说:

为什么有那么多文字令人费解?为什么一位普通读者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理解一篇学术论文、税务登记表上印刷的小字、或是组建无线家庭网络的说明?

他进而指出,文章写得晦涩难懂的主因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称之为“知情的魔咒”,这个术语由经济学家发明,用来帮助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明明掌握了对手所不知道的信息,却没有在做生意时表现得更精明。

知情的魔咒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那种把“你知但别人不知”的东西抛诸脑后的无能,是人类普遍遭受的折磨。

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据我所知,知情的魔咒是最佳且唯一的解释。很简单,作者毫不知情,她的读者们并不知道她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她业内的土话,不能领悟她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更无法视觉化对她来说明若白昼的场景。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详述推导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任何人想解除知情的魔咒,须先意识到此种魔咒之恶毒。如同醉鬼已经麻痹到认识不到自己业已麻痹到不能开车,知情的魔咒也阻碍我们认识到自己中了魔咒。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知情的魔咒”还真不少。“知识的诅咒”的翻译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咱汉语有个特点,可以自由组词、自我解释。电冰箱,电视机,电吹风,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都是现成汉字,随便一组和,就把外来词搞定了,不像西方语言,往往要新造生词,不能一看便懂,一个中国农民哪怕从没有见过电冰箱,但是看到这三个字,就能猜出大概。而一个德克萨斯农民,第一次看到refrigerator肯定晕菜。

同理,比较“知识的诅咒”和“知情的魔咒”,两种翻译的优劣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白痴经济学者翻译“量化宽松”的时候,就没考虑大家有没有看得懂。你看以前的政治经济学翻译,虽然也有一些专有名词,但基本都可以让人合理地望文生义,大差不差,猜个八九不离十。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都能让哪怕一点经济学基础都没有的人看明白个大概。可是现在的供给侧改革,M2,次贷,就真让人看不懂了。

如何摆脱知情的魔咒,一个办法,就是把文章的草稿先给朋友看,至少把文稿给你自己看,最好是等到连自己都不熟悉了文章内容的时候再看。如果你像我一样,你会发现自己在想:“我那时这么写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怎么连贯下去的?”,而且,不止一次地自问:“谁写的这篇烂文章?”

在《风格的感觉》第三章的结尾,平克说:

我常听说,有的作家能够文不加点、倚马可待,最多就是在发表之前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你也许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很多作者改了一稿又一稿。至于我自己,在进入下一步之前,隔段时间就把每个句子都改写一遍。而且,我要将整个章节修改两到三遍,才去拿给别人看。然后,拿到了别人的反馈之后,在进入新的反馈循环之前,我会把每一章改写两遍,最后把整本书再润色两遍。只有到了编辑手上,我才罢手,那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稿流程。

如果不是把这个翻译草稿给采铜看,我还真没有发现,自己在翻译知情的魔咒时,也陷入了这同一个魔咒。

作为编剧,也应当避免知情的魔咒,你所知道的,观众未必知,你所记住的,观众未必能记住。

比利·怀尔德《日落大道》中,编剧为了让观众记住男主Gillis的女朋友、年轻的剧本阅读员贝蒂·莎菲(Betty Schaefer)的名字,你知道,一共把这个名字重复了几遍吗?三遍。

  1. 在剧本第10页,制片人办公室里,制片人 Sheldrake记不清这个年轻的剧本阅读员的名字,错叫她“克拉莫小姐”,贝蒂纠正说:“莎菲,贝蒂·莎菲”。
  2. 当贝蒂离开时,Sheldrake再次搞错,但马上纠正自己:“再见,克拉莫小姐,哦,莎菲小姐。”
  3. 在剧本第57页,贝蒂重现,Gillis没有认出她,她只得再次提醒Gillis(同时提醒观众):“让我帮你,我是贝蒂·莎菲,Sheldrake办公室的。”

有句老话,为了让观众记住一件事,作者至少重复三遍。应该把重要信息加以重复,以便使观众牢牢记住。

知情的魔咒无处不在,这是每个作者,无论写任何文体,都应该时刻记在心里的。

Loading

读《以斯帖记》

May 9th, 2018

2016-12-06-读《以斯帖记》

昨天,给媳妇去苹果店修手机,坐地铁途中看了一卷圣经,乃是旧约之《以斯帖记》the Book of Esther。

这卷非常有趣,内容曲折,擅用伏笔,笔调反讽,结构对称。翻译成文言文(事实上,翻译圣经和合本的传教士早就这么做了,他们翻译了一个《深文理版》,在这之前王韬还帮助传教士一起润色过一个《委办译本》),人名如果翻译成中式,真有点《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味道。

亞哈隨魯爲王、都書山時、歸其版圖者、自印度至古實、百有二十七州…… 王后瓦實地、在後宮設宴、待諸妃嬪。七日王飲酣、諭……御前宦豎七人、命王后瓦实地戴后冕至御前,使臣民得见其美,盖后有殊色故也。后不可、王怒、中心如焚.

《以斯帖记》是《圣经》中较有争议的一卷书,因为全书没有一处提到过耶和华上帝的名,上帝一直是隐藏的,即没有亲自显现,也没有通过天使在梦中给予启示。但是以色列人感觉到了上帝的庇佑与无处不在。

以斯帖记/艾斯德尔传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的主题是隐秘的上帝。

但是根据历史书上的记载,查无以斯帖此人,当时的国王是薛西斯一世(亚哈随鲁),王后是Amestris,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有记载。世界史沒有提到「瓦實提」或「以斯帖」

在死海古卷中,旧约残卷都有,唯独没有《以斯帖记》。

不过对于愿意相信的人来说,总能找到理由相信。且不管它,来看故事吧。

以斯帖记的故事结构:

![](~/Screen Shot 2016-12-06 at 10.10.00 AM.png)

一个好故事,一定前有铺垫,后又照应,这样才能精心的情节安排。

波斯王亚哈随鲁,是一个好宴乐的,脑子也不太好使的国王,他大摆宴席,邀请书珊全城的居民来坐席,席间他要展示一下王后瓦实提的美貌,但是王后拒绝出来给大家观赏。亚哈随鲁非常恼怒,问臣子们当如何处置,臣子就说,应废掉王后,因为这给全国的妻子们做了一个坏榜样,以后他们都会藐视自己的丈夫。

我觉得,波斯王朝里没有一个能臣,这个时候应该来一个廷争的大臣,说:此言差矣。王后者,国王之妻也,天下之母也,王宫不是酒馆娼寮,王后不是卖笑花魁,凭什么给贱民们看。王后是为了保存国王的荣誉,宁可被人说成不贤惠,也绝不让国王蒙羞。不但不应惩处,而且应当嘉奖才对。如果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国王一定能回心转意。但这只是我善良的想象。历史是很残酷的。

国王果然废掉了瓦实提,并确定从全国中选后妃,以充后宫。这时,故事的主人公以斯帖要登场了。

原来以斯帖是一个犹大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之一),此时以色列已经国灭,她随着堂兄末底改来到书珊城,末底改收她做女儿(这辈份有点乱)。他让以斯帖隐瞒真实出身。

波斯王的选妃过程缓慢而且变态,要处女,末药涂抹6个月,香熏再六个月,然后才能被他挑选。就这样以斯帖被选中,成为新王后。

故事到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两个太监准备谋反,被末底改偷听到,就告诉了以斯帖,以斯帖又告诉了国王,这俩人被处死(挂在木头上),这件事记录在史书上。

坏蛋哈曼出场了。他是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国王抬举他,让他高升,委任他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所有的人都要向他下拜,唯独末底改拒绝。(这个拒绝的原因不清楚,因为这跟拜偶像无关,犹太人会向君王和人下拜,而且在享有接受敬拜的权力,只是不承认哈曼的权威。)有人向哈曼打了小报告,他就怒气填胸,认为杀末底改一人不足以解气,就要灭绝全境内的所有的犹大人,连妇女还小孩也不例外。

哈曼还掣签(圣经叫普珥)定好了日子,也就是把屠杀定在亚达月十三日,大约在一年后,这样让事件有充足的时间发酵和反转。

当然种族屠杀这事,不是宰相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是要经过国王的同意。哈曼给犹大人安了一个什么罪名呢?没有罪名,只是笼统地说:

「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与众人不同就是罪名。

当然为了让国王下决心,他还开出了具有诱惑力的条件:

「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

一萬他連得銀子相当于波斯帝国年收入的三分之二。这个国王也不想想,他一个宰相富可敌国,哪来那么多的钱?还不直接彻查,罚没,充公。

亚哈随鲁把戴有印玺的戒指摘下来,递给了哈曼,说:

「這銀子仍賜給你,這民也交給你,你可以隨意待他們。」

波斯马上颁布命令,决定亚达月十三日,也就是一年后,把犹大整族杀戮灭绝。波斯帝国幅员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不怕犹太人逃跑。

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剧本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刚刚结束第一幕,进入第二幕。

末底改听到这个消息,就撕裂衣服(以色列人表示哀恸的方式,约伯记中的约伯受遭受大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裂衣服),穿上麻衣,蒙尘哭嚎。旨意所到之处,犹大人都禁食痛哭。但是穿着麻衣,意味着不能进朝门。

宫女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就非常忧愁。命人给末底改送去衣服(潜台词是让他脱下麻衣,进宫来见),但他拒绝脱下麻衣(言外之意是不想或者不能进宫,估计是不想惊动哈曼)。

以斯帖就派了一个太监,来回传话。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向波斯王求情,以斯帖很是为难。因为不被召见擅自见王,会被处死,除非王伸出金杖赦免(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证实了这个说法),而以斯帖已经30天没有被王召见了。

末底改吃了个闭门羹,但他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就传话说: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次日,早晨,亚哈随鲁王上朝,看到王后以斯帖身穿朝服,站在朝院里。所有的人看到都甚惊慌,以为她必被处死。想不到王向她伸出金杖,以斯帖就向前摸杖头。国王说,王后以斯帖,无论你求什么,就是要国的一半,我都会给你。

以斯帖的请求非常婉转曲折,她没有一上来就要求王赦免自己的种族。而是要求王带着哈曼今天去赴她的宴席。王就传令哈曼,一起来到以斯帖的住处坐席。席间,王又对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

以斯帖说:

我有所要,我有所求。请王再带着哈曼赴我明天的宴席,我必照着王说的明言。

赴宴完毕,哈曼高高兴兴地回家。路上遇到了他最不想遇到的人:末底改。而末底改又不向他下跪。这让他十分生气,就回家对妻子和朋友说了王后邀请赴宴的事(强调“只邀请我一个人”),以及末底改惹他生气的事。他妻子就说,你何不做一个40多米的木架,明天把末底改挂在上面。

夜里,国王怎么也睡不着。就叫人来给自己念历史听。听到两个太监要谋害自己,末底改向王后报信救了自己,就问:这个末底改可得了什么尊荣爵位没有。臣仆答,没有。国王就叫来一早就在院子里伺候着准备控告末底改的哈曼。接下来的对话,特别反讽而有趣。

国王: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

哈曼:(心里想)王所喜悦尊荣的人,不是我是谁呢?王所喜悦尊荣的,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的人,就改如此待他。

国王: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哈曼只好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让他骑马。而哈曼自己则忧忧闷闷蒙着头,急忙回家了。到家后不免向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抱怨。他的妻子和亲信说:你在末底改面前落败了。

这时,太监催他快去赴宴。在这第二次宴席上,以斯帖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国王问是谁这么大胆,这人在哪里?以斯帖就说:

「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

国王和哈曼都很震惊,国王可能需要定定神,就去花园走走。哈曼匍匐在王后以斯帖的塌前求情。此处是反讽,一个让万民向他屈膝的人,一个因为末底改不跪拜自己就要杀他全民族的人,此刻匍匐在一个女人面前。恰好国王回来看到,就勃然大怒说:

「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嗎?」這話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臉。

看热闹的不怕事大,可能是哈曼平常得罪人太多,这时伺候在旁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的,开始在一旁煽风点火,說:

「哈曼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現今立在哈曼家裡。」

王一听,说:「把哈曼挂在上面。」

此后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赐给了王后,把带着自己印玺的戒指赐给了末底改。以斯帖让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

但是,对犹大人进行种族灭绝的命令并没有除去。因为按照波斯国的习惯法,国王的命令是不能撤回的。除非下一道新命令,抵消旧的命令。在王后以斯帖的请求下,国王允许犹大人在亚达月的十三日可以聚众自卫,剪除杀戮灭绝那些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这之后,讲了末底改的荣耀。

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猶大人有光榮,歡喜快樂而得尊貴。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末底改的行为可以跟伯夷叔齐作一个对照。可见末底改并不是因为不顺从波斯王朝的统治,才拒绝向哈曼跪拜。只是不爽他这个人吧。

接下来是血腥的杀戮,这是旧约最难让人理解的部分。

十三日这一天犹大人在书珊城杀了500人。以斯帖又向国王请求,把哈曼的十个儿子都挂在木头上,同时把杀戮时间延续到十四日。

就这样,犹大人一共杀了75000人。

最终,末底改和以斯帖写信晓谕全体犹大人,要他们守「普珥日」。但是奇怪的是,这本书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要赞颂敬拜上帝。

最后,作者申明这时一段真是的历史,提醒后世的犹太人谨守这个节日。

以斯帖记,终于读完了。

Loading

读毛

May 9th, 2018

2016-12-10-读毛

在图书馆阅览室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 毛泽东语言艺术 鉴赏大词典,主编:李巨川。

本书分四个部分,最主要的部分是毛选1-5卷的文章段落赏析,其次是毛泽东诗词、书信、早期文章的赏析,分量都没有毛选重。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的文章都是应用文,都是为了战争、政治斗争的需要所写的。因此语言本身,自带舞台提示功能,充满了战斗性、冲突性和戏剧性。他的文章不是绣花针,而是方天画戟,是陈胜吴广挥舞的黄钺。读这样的文章,有时会被他创造性的句式所感动。

毛泽东对于白话文的影响,见仁见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开拓了汉语白话表达的新门径,把轻松活泼,面向大众的平易汉语,当作范文在中国大陆进行了普及。无论人们对他的施政、为人怎么看,都无法消除他的印记与影响。毛泽东是一个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作者,他的语言就是他的武器。他大半生戎马倥偬,但是没有开过枪的记录,但是他的文章所产生的万钧之力,超过了机枪大炮坦克军舰,甚至超过了落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的当量。一代帝王,一代文豪,把一个国家改造得天翻地覆不说,也把一个语种改造得地动山摇,脱胎换骨。

假如没有毛泽东,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还在说一种陈旧的、分裂的汉语。一种是士大夫们文绉绉的汉语,一种乡野间粗鄙的汉语。只有毛泽东填平了大众语言与精英语言的鸿沟,使得一种全民的标准汉语成为可能。可以说传教士翻译《圣经》和合本的初衷,就是用大众的语言,传播思想和教义。然而也只能在教众之内发生一些影响。但是毛体作为一种新的语言风格,却进入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语言之中,成为最重要的血脉与传统。这一点即使是憎恨毛的人,也不能否认。

Loading

用20分钟写的一篇发刊词

May 9th, 2018

2016-12-10-用20分钟写的一篇发刊词

江南莫空忆,关注新西湖

西湖之美,不仅在她的历史悠久,还在于她让人常看常新。每个人都能在西湖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诗人找到天空中舞蹈的黄金,恋人找到云水里蕴藏的爱意,旅行家能在岸上的灯火里找到旅程的归宿,创业者能够在水边的咖啡馆找到顿悟的喜悦。而几位来自英伦的戏剧家,在西湖的残阳中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戏剧之美。

十几天前,皇家莎士比亚艺术总监道兰,在西湖边吃饭,席间朗诵了一段《理查二世》独白,出人意料,感人至深,只模糊得记下了这几句——“让我们坐在地上,讲讲列王之死。有的被废黜,有的在睡中被了断,有的被夫人毒害……最终,都是死。”听完,大家眼角微微泛了泪花。

新西湖,作为一个IDEA,起源于6年之前。当时,我们要在杭州创办一份有文化的杂志,想了很多备选名字,最后一个最简单却又最清晰的名字,获得了大家的一直认可:新西湖。

新西湖的纸质版字2010年4月创刊,每月1期,一直出版了整整50期,直到纸媒的冬天来临,才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但是她的文脉并没有断绝,她的影响力并没有消除,在杭州文化界,人们还常常说起这份杂志,记起里面的书生意气、大块文章。

如今随着投资的到位,新西湖回归了,只不过这次是以新媒体的形式,以微信公众号、简书专栏等形式,继续为大家提供地上的粮,世上的光。在一个媒体人喑哑的时代,在一个黑白不那么分明的新媒体空间里,新西湖要继续做一股清流。我们的眼里容不下沙子,我们的笔端容不下粗鄙,我们的心古老又年轻,我们的血总是热的。

后G20时代的杭州,既有现代化之便,又有人情与人文之美,相信每个到访杭州的游客,以及每一个到达外地的杭城人,都会有深刻感受。北上广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也有霓虹灯,但是我们西湖边更有人情味,我们的斑马线没有呼啸而过的机动车,正在步入一线城市的杭州一样在创造着繁华,但我们不把自己的现代化建立在对他人的蛮荒化上。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唐朝人的感叹,在今朝不会再成为问题。新西湖,新杭州,给你更多的选择。月入20万与月入2000的人,在这个城市都能找到安宁与幸福。而发现探寻能使他们共同幸福的那些质料和因素,就是新西湖的宗旨。

江南莫空忆,关注新西湖。

让我们带领你,发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美好。

Loading

唐代诗人章碣考

May 9th, 2018

2016-12-13-唐代诗人章碣考

前日与采铜老师、派派老师等去桐庐县横村镇(横村镇_百度百科)白云村民宿,看到经营者说该村曾经出过唐代诗人章碣,存疑,哪怕被招待吃了土猪肉,也存疑。遂查之。

经查找可信的资料【唐诗选·章碣】,发现章碣是桐庐人,应该是不错的。但我还没有看到证据证明,他是横村镇或者是白云村的人,也许这么说的原因是,白云村多章姓村民吧,但这不构成牢固的证据锁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桐庐人,一说杭州钱塘人。章孝标子。僖宗乾符进士。后流落不知所终。工诗。尝创变体诗,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时人效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人章孝标之子。登僖宗乾符进士第,咸通、乾符间,颇著诗名,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其诗多为七律,颇有愤激之音,如“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亥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原注:“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而方干《赠进士章碣》诗称“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当指此种风行一时之创格变体而言。《全唐诗》存诗26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联。

唐诗汇评
章碣,生卒年不详,字鲁封,桐庐(今属浙江)人,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或云章孝标之子。咸通中,屡试不第。乾符四年,高湘知贡举,棹其所知邵安石为进士,碣作《东都望幸》诗刺之。归乡,钱镠召为表奏孔目官,碣拒之,受笞,乃受命。或云后典苏州。与罗隐,方干友善。有《章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生平简介
章碣 ,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咸通末(87 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终。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又曾对当时社会发出愤怒的指责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卯岁毗 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 :“ 织锦虽云用旧机 ,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章碣自己的代表作就是《焚书坑》了,毛泽东抄过好几遍。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焚书坑》的集评:

《四溟诗话》:
咏史宜明白断案,章碣曰:“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此孰不知邪?
《诗薮》: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年年点检人间事,只有春风不世情”、“世间甲子须臾事,逄著仙人莫看棋”、“虽然万里连云际,争似尧阶三尺高”、“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皆仅去张打油一间,而当时以为工,后世亦亟称之,此诗所以难言。
《唐诗绝句类选》:
近人咏《长城》诗云:“谁知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又咏《博浪沙》云::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皆从此诗翻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讽刺议论,字字可泣鬼神,纲目史断,当退三舍。周珽曰:起句便有擒王之勇。后推其心,不过以读节之儒口议心非,必尽去其书而天下无乱矣;岂知坑灰尚温而山东已乱,灭秦者又是刘、项不读书之人哉!嗟萨……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焚书之时。
《围炉诗话》:
“诗豪”之名,最为误人。牧之《题乌江亭》诗,求豪反入宋调;章碣《焚书坑》亦然。
《载酒园诗话又编》:
章氏父子诗格俱单,碣尤力弱,然《焚书坑》一作,自足名家。
《碛砂唐诗》:
今读此诗,如食哀家梨爽而有味。此又论史之最妙者,岂特使事为能!
《寒厅诗话》:
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陈刚中《博浪沙》诗:“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消?”同一意也,而不觉其蹈袭,可悟脱换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
如读老苏诸论(末二句下)。

但章碣,还是因为发牢骚出名。他落第时,表达对于主考官任人唯亲的不满,从而道出天下士子们的心声。

《纪事》云:“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连州邵安石以所业献,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碣赋《东都望幸》刺之。”

《东都望幸》
懒脩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唐诗鉴赏辞典》:
诗贵真,也贵新:真则可信,新则可爱。俗话说:“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桃一筐”,对于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是颗鲜桃。它同诗人其他多数诗篇一样,写得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佩带珠翠,登上高台,盼望皇帝临幸;她们那双象初月一样美的弯眉,也因为怨恨而紧锁着。她们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诗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来的。也就是说:她们盼望临幸的愿望是要落空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宫怨”,是东都宫女对君王的怨恨;实际上,这是一首隐喻诗,它的主旨不是“宫怨”,而是“士怨”,即准备应试的知识分子对主考官的怨恨。
章碣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进士及第。登第之前曾有过落第的经历。这首诗当是亲身感受,且实有所指的。据《唐摭言》记载:“邵安石,连州人也。高湘侍郎南迁归阙,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献遇知,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诗人章碣赋《东都望幸》诗刺之。”由此可知,这首诗是讥刺主考官高湘的。诗中的宫女,喻士人;“君王”,喻主考官;“美人”,喻走主考官后门的应试者。诗中所寓的真正含意是:准备应试的士人都满怀怨恨,因为主考官把自己的“美人”领来了,他们登第的希望落空了。不过,这首诗虽然讥刺的是某一个具体人,实则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中晚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揭露。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维妙维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吧。

章碣对于落第这件事,还是很耿耿于怀的。《全唐诗》第669卷收入他的诗26首,其中有一首:

《下第有怀》
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还有一首

《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凤笙龙笛数巡酒,红树碧山无限诗。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长杨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章碣家的落第是祖传的。章碣的父亲章孝标也是一位诗人。章孝标应进士试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才及第。及第后,回家嘉庆,先以诗寄家乡友人,诗云:

《及第后寄广陵故人》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诗意说进士及第比任官更为荣耀,我现在好比镀了金,出京回家省亲。旅程已经快要到扬州,故寄此诗报告朋友们,请大家洗净眼睛,改变对我的看法。以考上进士为镀金,是唐人俗语。“金汤”即“金液”。今人以出国留学或获得某种高一级的资格,称为“镀金”,语源即出于此。
章孝标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对进士及第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章孝标这个人的气度狭小。当时有诗人李绅就写了一首《答章孝标》的讥讽诗: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果然,章孝标的度量决定了他没成什么大器,官位止于秘书省正字。

关于章碣,遭后人挖苦的还有他诗里的穷酸气。

《对月》
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公子踏开香径藓,美人吹灭画堂灯。
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①。

“公子踏开香径藓,美人吹灭画堂灯。”被后人嘲笑。

《唐七律选》:
三、四亦贫态,但刻写明月,恐美人、公了末必有此。
《唐七律隽》:
踏径吹灯,自是山人贫士常态,彼沉酣富贵者,何得有此雅人深致!

章碣还有一首《变体诗》值得注意: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鸥夷高兴固无边。

这首诗没有题目,只题作“变体诗”。律诗第一、三、五、七句向来不用韵,此诗却押了“畔”、“岸”、“看”、“算”四个仄声韵,这是他创造的变体律诗。顾况作“吴体”诗,温庭筠作“双声”诗,李商隐作“当句对”诗,和章碣这首“变体”诗,都反映着中唐以后,有人在律诗的形式方面,试探于创新,但是都没有成功。

后人对他的诗的评价。

《蔡宽夫诗话》
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唐末有章碣者,乃以八句诗平侧各有一韵。如“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送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自号变体,此尤可怪者也。
《沧浪诗话》
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漫列于此,以备其体坏。
《唐才子传》
碣有异才,尝草创诗律,于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围炉诗话》
晚唐章碣八句诗,平仄各押韵:一畔、二天、三岸、四船、五看、六眠、七算、八边。无聊之思,亦将以为格而步之乎?

他还有一首《春别》,倒是深得好评。

《春别》
掷下篱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笙残。
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
柳陌虽然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殷勤莫厌貂裘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后人评注
《唐诗鼓吹评注》:
发端虚含赴警,看似无奇,然后人少能到其气脉。第五句中有“春”有“别”。合首尾四句对看,公义私恩两面俱到,为《三百篇》之馀裔。
《唐诗快》:
伉爽中仍多婉挚,殊胜三叠《阳关》。
《唐诗贯珠》:
通首离情。上界已布置如绘,对又工切矣,下界忽代楼上人措辞,一种幽思缥缈,仙笔也。不走平原,而指乱山,加凤笙以饰离筵,用偏锋,意愈峭。
《唐体馀编》:
后段似代为送者嘱之辞。全篇意味甚洽。
《唐诗别裁》:
结意温厚。

《全唐诗》中,写到章碣的诗有两人,方干和罗隐。

《赠进士章碣》
方干
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何如且破望中叶,未可便攀低处枝。藉地落花春半后,打窗斜雪夜深时。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

《送章碣赴举》
罗隐
苹鹿歌中别酒催,粉闱星彩动昭回。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如果刻意要把章碣与白云村的山水联系在一起,不妨从他的写景诗入手,我觉得下面还可以。

《桃源》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
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雨》
低著烟花漠漠轻,正堪吟坐掩柴扃。乱沾细网垂穷巷,斜送阴云入古厅。
锁却暮愁终不散,添成春醉转难醒。霁来还有风流事,重染南山一遍青。

章碣的26首诗大全

全唐诗 : 卷六百六十九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Loading

小律师有大作为

May 9th, 2018

2016-12-25-小律师有大作为

一位香港的律师,因为经常在双语环境下工作,形成了两套思维方式自由切换的模式,决定把这套翻译神功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因此他写了一个博客。

一個香港律師看中文聖經翻譯

后又发展成一个网站。

聖經 中文 翻譯 – 聖經 • 中文 • 翻譯 首頁 中文聖經 資料庫

里面有宝贝。

对于中文圣经翻译的整理,功不可没。

認識聖經 聖經由來 聖經如何譯成中文? 聖經歷史 聖經中文譯本編年紀 – 聖經 中文 翻譯

在我的好中文一书中,将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里面提到一篇环球圣经译本的翻译示例,我觉得非常好。

環球聖經公會

此为样章

WCB-Trial.pdf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