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领悟

May 9th, 2018

翻译的领悟

当你理解了下面这一点,你的翻译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

没有一个英语词跟汉语有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也没有。

哪怕是DOG,也不必然对应「狗」

对古人来说DOG是「犬」,对城管来说DOG是「犬只」,还可以翻译成:獒,㹴。

这只是名词,其他词类更加如此。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需要的是模拟,而不是字对字的复制。

这一点非常重要。

姚克翻译《推销员之死》,就没有把“on the road”,翻译成“在路上”,而是根据他所处的1940年代的口语,翻译成了“跑码头”。

You are my foundation and support.

不翻译成:你是我的根基,你是我的支持。

而是:如果不是你,我在哪里扎根,我靠谁撑腰。

这才是文章觑天巧,翻译浑天成。

所以,在欧路词典安装多个词典,尤其是英英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们不是找英汉词典上现成的中文的对应词,而是根据其英英解释的本意,创造一个英汉词典上不一定有的词。

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入门。

Loading

把文章写得更紧一些

May 9th, 2018

2016-09-29 How to write tight?

近期做翻译,才看出自己与文字高手之间的差距。

王烁,在人民日报任职时,常常值夜班,夜来无事,就把一套《资治通鉴》反反复复读。从中吸收文气,养成了作家之耳,其行文简断练达。

我们合译了一本书,序言和前两章出自他的手。审校译文时,我在他的译文上进行修改,把过于简练,接近文言的部分,给改成白话,还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等到改到自己翻译的那部份,才发现文字高下的差距。

他的文字,如同浓缩果汁,兑点水润色,尝起来还是果汁的味道。

而我的译文,松松垮垮,本身就已经水汤汤。兑水容易,但是脱水太难。

以后,文字还是要学得写紧一些。

或者我应该把一位老师送的《资治通鉴》放到案头,没事也读几段。

说到如何才能写得简练,王烁在他的199元订阅的财新专栏中做了回答。

Loading

清空内存

May 9th, 2018

采铜老师写的《精进》,能够把寻常的道理,变成指导生活工作的训令,正是这类自助书的特点。

当你准备采信书中的观点时,你已经在改变了,不是吗?

例如,书中讲到清理内存。一些小事,做起来不难,但是不去做,就老占据我们的内存,让你没心思做别的事,小到如厕,大到就医买药,莫不如此。

所以,采铜主张,先清空这类内存。

依此,我早晨起来,处理了两件事,清清爽爽。

现在我可以静下来做我自己译文的脱水工作了。

Loading

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May 9th, 2018

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2016-10-04

很多看似重要的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看似鸡毛蒜皮可有可无的小事,却对你的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就拿王熙凤来说,她每天要做的事没有几十件,也有十几件,在荣国府理事还不够,还要协理宁国府,恃才逞能。

但是她不知道,她一生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接待了刘姥姥。

刘姥姥来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她女婿家跟贾府曾有过瓜葛,但是早就断了来往。但是为了生计,刘姥姥不得不到贾府去讨一点方便。

刘姥姥在周瑞家的引荐下,终于见到了凤姐。凤姐虽然体面,但不失礼节。

那凤姐家常带著紫貂昭君套,围著那攒珠勒子,穿著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著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著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锺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著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著不拜罢。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个姥姥了。”凤姐点头。

刘姥姥含羞求救,凤姐是这样处理的。

说话间,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论起亲戚来,原该不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但只如今家里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著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著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个口,怎么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的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周瑞家的在旁听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没事,只管来逛逛,才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起来了。

凤姐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就是这短短的一次接见,区区二十两银子(尽够大观园摆一次螃蟹宴的),最后却救了她女儿巧姐的命。

无论是在曹雪芹原书(如果有原书的话)还是高鄂续书中,刘姥姥都在贾府败落之时,救了巧姐。

王熙凤哪里知道她这一辈子忙来忙去,就做了这一件积德行善的正经事啊。

同理,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这样也甚好。也许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做成一件能够泽被自己及后代的大事。

不专注、广撒网是一种美德。

说这么多,其实是为了自己一夜没有翻译,也没有写剧本,而是在亚马逊闲逛,在B站找剧,找一个足以安慰自己的借口而已。

我找到了。

Loading

为什么唐诗无论配什么插图小孩都不喜欢

May 9th, 2018

为什么唐诗无论配什么插图小孩都不喜欢

url: 2016-10-05-why-children-hate-chinese-style-paintings

老蒋说:

我家孩子对背古诗一点兴趣都没有,DK的书她都比较喜欢,基本是动物类的,跟图片精美有很大关系,也不尽然,植物类的她就不感冒。唐诗有插图的版本不少,普遍插图水平不高,我觉得提高插图水平也没用,用传统中国美学的路数去传达诗的意境,结果都雷同,翻看那些插图本的唐诗就是这种感觉,80%的插画可以互换,100%的插画不动人,换李可染齐白石张大千他们专心搞这种插图,也完全不能吸引小孩,只能从视觉上再打击孩子一遍:这些难懂的东西,看起来就一样一样的无趣。中国画一直是文人士绅关起门来的玩意,跟民众审美无关,更别说小孩子的直觉。结论:诗配上古人和中国画,基本是原装,但最好呆在线装书里。要给小孩打开一扇门,这种编排方式没动脑子也不负责任,所以王佩有的玩。

怪不得,我儿子一看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国学栏目、国学动画,就强烈要求换台。

但是同样是中国古代人物造型,动画片《MULAN》他就百看不厌。

审美真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如果谁把中国儿童审美研究清楚了,这辈子吃喝不愁了。

Loading

那个淋着夜雨听资治通鉴的人

May 9th, 2018

url: 2016-10-07-walking-in-the-rain

折腾了半天,又改回以往的锻炼时间表。夜间10点再出动。为何?因为10点是体育场的关门时间,在此之前,跑道上都是狼奔豕突的锻炼市民。使我不的开心颜。而到了10点以后,只有我们这些能奔跑、善跳跃、会翻墙的少数人,才留下来。偌大的操场,便完全属于我们了。

走到四公里,天开始下雨,走到五公里,雨转大。急忙回家,到家落汤鸡一般。马上热水淋浴,媳妇给煮了姜汤,放了一个进口柠檬,趁热喝下,通体回暖。

晚上照例听《资治通鉴》,已听到第四卷,而一共有294卷,意味着我可以听一年。

我读听通鉴之目的,功利而简单,吸其文气,学其文辞,仿其叙事,打磨作家之耳,锤炼史家之笔,让自己的文字写得紧一点。说得更露骨一点,文风追上某些同时代的人。

文章千古事,但造物主又不给留下千古的时间去做。短短几十年,等有了领悟,也渐渐惫懒了。所以,要趁着还有话要讲的时候,讲,有东西要秀的时候,秀。

良工不以璞玉示人。手艺要偷偷练,拿出来的东西要不丢人。能做到已经很不容易。

愿与诸位共勉之。

Loading

《永不妥协》的两稿剧本

May 9th, 2018

没有什么比研究同一部成功电影的前后几个剧本,更能增长编剧本领的了。

索德伯格导演的《永不妥协》(2000),剧本第一稿的编剧是SUSANNAH GRANT,剧本经过了RICHARD LAGRAVENESE的修改。

我们看到的拍摄版就是第二版。

第二版剧本(拍摄本)

Screenplay-Erin-Brockovich.SCW

第一稿剧本(PDF版)

Erin-Brockovich.pdf

对照会发现,修改版好很多。

关于《永不妥协》,最靠谱的场景分析。比救猫咪、序列编剧法,都靠谱,又与之不完全矛盾。

STORY STRUCTURE: The 5 Key Turning Points of All Successful Screenplays – Michael Hauge’s Story Mastery

编剧SUSANNAH GRANT访谈,《永不妥协》是如何写成的?

Writing ‘Erin Brockovich’ | Screenwriting from Iowa

编剧SUSANNAH GRANT谈其创作过程时说,自己并没有完全按照大纲写,而是把大纲当成一个路线图。

I always have a road map. It is an outline that gets revised as I move along. I start with, “How does this movie start? What’s the first scene? What’s the scene after that?” And I bite off a little piece at a time. It’s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You can’t look at the mountain top, you just have to look at the ridge you’re on.
I start with a full outline. Not every beat will be hammered down and I rarely stick to the original file. I always over-outline. … As I write, I amend and revise and condense. I wouldn’t call it an outline, I’d call it a road map that I detour from.

Loading

越具体越有力

May 9th, 2018

ji#3) STORYTELLING: The Power of Specifics | The Benshi

I remember reading long, long ago one of Joseph Wambaugh‘s early non-fiction crime books about a serial killer around Philadelphia. The man had managed to assume several false identities and did an impressive job of deceiving people. The thing that Wambaugh mentioned repeatedly throughout the book was that the most common comment from the people who were taken in by the killer’s deceptions was that “his stories were so specific.”

说的是一个费城历史上出过一个连环杀手,最擅长伪造身份骗人。所有被他骗过的幸存者都说:“他讲的故事太具体了。”

我们常说“编得有鼻子有眼”,就是指具体而微的故事。只要讲一个specific(明确,具体,确定)的故事,就可以欺骗善良的人们,何况观众。

其实观众走进剧院和电影院,心里早就怀着一个念头:欺骗我,但是要用高超的技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