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演讲

July 6th, 2018

Loading

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片单

July 5th, 2018

Top Films of All-Time

有一些是以前不知道的,比如获得奥斯卡提名最多(14)的电影是《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Loading

Mac上所有的收费软件都有免费的替代品

July 3rd, 2018

open-source-mac-os-apps/README.md at master · serhii-londar/open-source-mac-os-apps

Loading

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影小纸条

July 2nd, 2018

如果我招聘人,坚决不招分不清「的地得」的。因为我受不了这样的学习曲线。

发现一条语言规律,为什么使用英语的人显得彬彬有礼。可是,我忍住不在这里说,希望知道的,将来自然会知道。 ​​​

今天追了FARGO S01E09没字幕的生肉版,发现对于编剧来说,看不带字幕的原版片至少有一个好处。因为听得似懂非懂,所以更关注剧中人物的行动,忽略掉一些德逼德逼blabla,从而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戏剧是行动”的《诗学》原则。如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影视的本质,学会如何讲故事。 ​​​

特讨厌影视作品中把主人公的职业设置成记者、时尚杂志编辑,想来也不奇怪,很多编剧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脑子不会算,这辈子从事的人类职业就做过几天编辑,不这么设置还怎么设置。本人作为一个干过农活,学过会计和外贸,做过外贸,网页设计,客服经理,在衙门挂过职的人,应该跟他们不一样。

要想干成点事,襟怀、气魄、眼界、格局,一样都不能窄,一样都不能小。 ​​​

每次来到火车东站,都不由自主地发现,杭州就是一个2B三级城市。东站大而无当,基础设施却没做好。指示标识系统混乱,没有一个旅客不奔跑。从一楼候车厅到二楼餐饮区的两处通道,都只修了一个单向自动扶梯,跟延安路的地下通道一样,另一侧电梯的预算让小舅子吞了吧? ​​​

曼德拉死后享有的无上荣光,恰恰说明他未曾撼动当代资本主义秩序半根毫毛。只有毛泽东这样誉满天下、毁满天下的人,才真正撬动了世界。 ​​​

转自圈内人士:一位知名影业公司老总的诉说:对筹备的戏越来越没信心了,谈的演员一天一个价,两年前合作的一个演员20万一集,今天涨到90万,给点面70万一集,三个造型师,两保姆和两助理另外算,一天八小时算化妆时间,超过一小时五万,一个豪华房,四个五星标间.三辆轿车,每月两万水果钱.就这还是朋友价.咋玩? ​​​

跟 @满宇轩 夜谈,了解到Dramaturg(e)这个行当,赶紧下了几本书恶补。Dramaturge国内翻译成“戏剧构作”,类似于文学顾问、剧本医生,其工作从给演员解释剧本,到重新改写剧本。《纽约客》的这幅漫画,较为形象地解释了dramaturge是怎么回事。 ​​​

关于dramaturge一个著名的官司是Lynn Thomson vs.Jonathan Larson案。Larson是音乐剧RENT的编剧,Thomson是其dramaturg,她改写了这部音乐剧1/4的台词,并贡献了10%的音乐,但仅得到2000刀报酬,而且无权署名。经过两次诉讼,达成庭外和解,Thomson作为Dramaturg获得署名权,并得到丰厚金钱补偿。 ​​​

凌晨写的性起,唯困倦欲袭。起身去旁边24小时肯德基,继续鏖战。我生性懒惰,也没有毅力,只是为了自己和卧室里熟睡的那俩人,拼一次。 ​​​

看了梦露参演的《热情似火》,大半夜的不能大笑,把我憋出了内伤。本片最后一句台词,猜猜左边这个爱上男扮女装的提琴手的百万富翁怎么回答的? ​​​

通过《Goodfellas》学习如何使用旁白V.O. 一、旁白适合令人着迷的人物与故事,平淡人生不宜使用。二、旁白拉近观众与主角的距离,纵然是向上爬的坏蛋,也能获得理解与同情。三、画面与旁白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对位关系。切忌旁白说什么,画面演什么。四、缀叙式的复杂故事特适合用旁白。 ​​​

看电影然后再读剧本,是一条理解电影的捷径。好在现在经典、文艺电影和大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英文剧本。刚刚读了《好家伙》(Goodfellas)的剧本。这部电影根据HENRY HILL的真实经历写成的,时间跨度大,故事不连贯,无法用传统的三幕结构编剧。马丁·斯克西斯干脆用了两幕剧,并且大量使用画外音VO ​​​

回复@打盹的Sunnie:更为可怕的是中文为了追上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不得不玩命地意译词汇,从而使中文词库不断膨胀。由于分不清哪是外来语,哪是自造词,使得年长的中国人读书看报都产生困难。长此以往,中文必自我爆炸。 //@打盹的Sunnie:对,片假名音译这个非常赞赏,而且发音相对固定和容易辨认,比

日本人的英语发音虽然很awful,但是他们对外来词的处理,比中国人聪明。用片假名直接音译,而不是用一堆乱七八糟的汉字来音译,从而保证了科学技术的时时处处领先。例如,民国时候,中国引进汽车,对于零件名称一筹莫展,像CABURATOR翻译成化油器是晚近的事了,但是日本人就很简单,直接片假名搞定

@南丫岛的龙猫:日本外来语一点也不值得羡慕。resident evil发音太复杂,所以《生化危机》日版叫bioazard(バイオハザード),最新的一款the evil within,也是发音太难,于是日版活生生改名为psycho break(サイコブレイク)。而中国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我们会想一个英文国际译名,一个中文名,搞定,大语种的霸气。

@南丫岛的龙猫:高级黑?不能意译、直接引用外来语,是小语种的无奈罢了。其实日文中汉字字词音读的本质就是古代日语演进过程中,将汉语的“外来语”化,以弥补日语本身的匮乏。日本人英文发音糟糕世界闻名,坑爹的外来语是罪魁祸首之一。相比之下,我觉得汉语习惯意译,自我消化能力强大,正是作为大语种的骄傲所在。

刚看了《日落大道》,这部电影在IMDB网站上得分8.6不是没有原因的。它讲的是困境,人被困在时间和空间里。男主角是个二流编剧,他让人想起《砂之女》中那个旅行者,他们都被女人囚禁,并且最终爱上被囚的生活。所不同的是《日落大道》看上去更为可信和真实,那是因为片中忠仆MAX提供了重量与支撑。 ​​​

宋朝汴梁有个人很会看相,家里每天门庭若市,都说他特别灵验。靖康之变后,这个相士来到临安,生意一落千丈。他就问一位在临安走红的同行,到底怎么会事。那人说,时代不同了,你那一套落伍了。你在汴梁的时候,天下承平的,文星高照的人可以许官,可现在天下大乱,要杀气满的才能许官。 ​​​

她是宝马车主,孩子被锁在车里,车钥匙丢失。消防员来,欲砸车窗救人,她不允,说等等开锁师傅。路人纷纷指责她舍命不舍财。有人上传微博,她更被万人所指。锁匠来,开锁救出孩子。她向一围观电动车主借来U型锁,把前后挡风玻璃砸个稀烂。泣曰:之前不砸窗是怕吓到孩子,现在砸是为了让好事者闭嘴。 ​​​

在看《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是大卫·林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公路片。年过古稀的ALVIN,病魔缠身,为了寻求解脱,他开着割草机跨越州边境,去看中风的弟弟。在路上,他遇到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年轻人不无谐谑地问:“年纪大了,最糟糕的一面是什么?”ALVIN冷冷地说:“就是还记得你曾经年轻。” ​​​

越来越讨厌观念先行、图解观念的文人和文艺,从萨特到加缪到安部公房,也不喜欢《1984》和《蝇王》。不要为了一个大道理编一个故事。讲一个好故事,忘掉那些大道理。 ​​​

看了《砂之女》,压抑死我了。我完全是为了心中的偶像岸田今日子 才看这片子的,她在《秋刀鱼之味》中扮演的酒吧老板娘如惊鸿一瞥。想不到,这是一部反正典,反好莱坞,反救赎的文艺电影,可把我郁闷坏了。这要看多少遍《三教父》《肖申刻的救赎》《七武士》才能缓过劲来。 ​​​

看了《七武士》,终于见识真正的伟大电影。3个半小时,一点都不闷。黑泽明知道哪个时刻观众要什么,他给的不多也不少。最后十几分钟,大战在即,村民都累了,观众也困了,武士的导师说,让大家乐一下吧。于是调侃昨夜跟村女初试云雨情的弟子“你现在成年了。”村民爆笑,我也跟着大笑,这是巅峰时刻。 ​​​

我可以吐个槽吗?我觉得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果不考虑华丽的台词,其实写得挺糟糕的。比如《亨利五世》。开篇大主教讲英国对于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完全照抄大段历史文献,冗长乏味。亨利五世发兵,插入野猪头客栈和快嘴桂嫂的喜剧片段,显得脱节和无聊。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大师,莎翁有些剧过时了。 ​​​

最近一直在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他的电影,初尝淡而无味,细品则会上瘾。最喜欢《东京物语》和《秋刀鱼之味》。前者,让我几次泪流。后者43:30秒左右,酒吧里播放《军舰行进曲》三人敬礼的镜头,让我百看不腻。 ​​​

看了约翰·福特被公认为最糟糕的作品之一《玛丽皇后》,这个片子的最大失败是导演对于明显的矛盾视而不见。历史上的玛丽性格孱弱,伊莉莎白盛气凌人,但演员演反了。正面人物Bothwell开始正气凛然,遇到强敌却夹着尾巴跑路,福特还按照英雄形象塑造他,大谬。所有的人物都脸谱化,根本不是福特的风格。 ​​​

看了约翰·福特1936年拍的《鲨岛逃生》,讲述林肯被刺杀后,一个为刺客治疗过断腿的医生Samuel Mudd的故事。影片中,Mudd是被冤枉的,他被送往鲨岛监狱,越狱未遂,后黄热病爆发,狱医染病,他得到重用。后来总统大赦了他,但他的罪名一直没有推翻。这引发我的好奇,想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1/2) ​​​

维基百科说,Mudd医生在林肯遇刺之前,与刺客见过面。但他在法庭上矢口否认,当被证人揭穿后,军事法庭认定他有罪。因一票反对,他逃过了绞刑,改判终生监禁。他越过狱,未遂后被关入地牢。他的后人一直想给他翻案,请愿岛里根那里,最终没有推翻法庭的审判。部分历史学家不认为他无辜。(2/2) ​​​

深夜不寐,又看了一部老片,《日出》(1927)。这是一个关于诱惑、出轨、杀心、忏悔、得救的故事。导演茂瑙每一个镜头都在冒险与创新,在一个摄像机根本搬不动的年代,他利用复杂的轨道,做出了镜头绕男主角一圈,并奔向他幽会情人的1‘25“的画面。片中罪花钱的是乘电车游览城市,当时是革命性的。 ​​​

对电影的趣味随着年龄而改变,今晚放了一会儿《毕业生》,这部年轻时把我弄得五迷三道的电影,如今看上去只有深深厌恶。本一上来那个六亲不认谁也不理的李天一劲头,真欠揍。后来他淫人妻女,换成有节操的编导,应该让罗宾逊先生一枪打掉丫的小弟弟。最后还抢落跑新娘私奔,更让人痛恨。难道我老了吗? ​​​

比起大麻文化催生的《毕业生》,我更喜欢正常社会的《美国丽人》,Kevin Spacey扮演的莱斯特最后挨得那一枪,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看了《晚春》,这片子需要极静的心境,恰好下午我有。这片细致通透,看懂需要点电影的慧根。故事再简单不过,纪子跟鳏夫爸爸相依为命,姑姑来说,这姑娘该出嫁了。纪子不愿意,父亲内心也不愿意,但还是做出了牺牲。Roger Ebert说,西方有猪头写论文说片中父女乱伦,真是不要把珍珠丢给猪。 ​​​

只要保持开放与勤快,补课并不难。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恶补了约翰·福特,之前他的一部电影都没看过,现在看了他22部电影,其中最喜欢的《搜索者》看了三遍,读了关于他的四本书。这样下去,我会成为中文界的约翰·福特影史专家。这才仅仅花了我30天的时间。进步这件事,真的不难。 ​​​

近期经常发一些看片的微博,有朋友问:“这片你怎么才看?早干嘛去了?”我生命中前35年基本都浪费掉了,跟生命中很多好东西都擦肩而过。这些年认识到自己的败家愚笨,开始一点点把过去忽略和丢弃的捡起。学习是天大的事,发现生活的诗意是第二大的事。其余,尽责随缘。 ​​​

看了《迷魂计》(Vertigo),真是一部勾魂摄魄的伟大电影,不敢快进,也不舍得快进。全片2小时8分,男女主人公接吻在1小时4分。影片悬念揭开之时,时间还剩下50分钟。应该说,后面这50分钟更伟大,等于从火焰里又飞出一只凤凰。看完之后,发现我们从头至尾都被导演给施了迷魂计。 ​​​

看了《东京物语》,一开始用2X速度看的,到了最后30分钟,我不得不放慢到1X速,我被它简单的率真给吓着了。最后,老伴过世后,老头一个人坐着,邻居隔窗问候。他说:“我真是粗心,早知这样,她在世时候,我应该对她好点。一个人生活,日子会特别长。”邻居说:“你会很寂寞呢。”老头:“是啊。” ​​​

我比你稍稍乐观一点。When injustice becomes law, resistance becomes duty. //@珂萌的微博:去年北京暴雨我以为这是这个国家问题积攒到了极限,不会再坏下去了。没想到这一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恶劣,人活着越来越难。我们都是那一颗颗无助的西瓜。@王佩 @张向东 @于困困

@珂萌的微博:北京雨夜,乐队到访 左珂萌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25日 Sim Chi Yin for The New York Times我们公司是一个专门做欧洲演出项目在国内演(详见长微博) … http://t.cn/zQt8PVE (分享自 @长微博工具) ​​​

第三次看《搜索者》。这是约翰·福特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一部难得的直抒胸臆、快意恩仇的电影,在政治正确的年代,再也别指望还有这样的伟大影片。片中毫不隐讳野蛮民族的嗜血与奸淫的历史,并且用高超的技巧记录和呈现,书写了真正的美国史。其意义好比中国有人拍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

看了希区柯克久负盛名的《美人计》Notorious,不喜欢。加里·格兰特扮演的美国特工戴福林,竟让深爱自己的英格丽·褒曼向纳粹间谍塞巴斯蒂安投怀送抱,并与之结婚。戴福林还一个劲地醋意大发。最终褒曼差点被毒死。约翰·福特绝不会塑造这种没品男人,他电影里的男主人公都是侠骨柔情的绅士和真汉子。 ​​​

用1.5倍速度看了BBC《英国小说家独白》,里面对弗莱明塑造的007,有一句精准评价:“有虐待倾向的持有杀人执照的国际匪徒。”一句话道破詹姆斯-邦德系列的本质。 ​​​

看了约翰·福特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福特故意用黑白而非彩色拍摄这部电影,为了取得夜间枪战的最佳效果。这是一曲西部片的挽歌,标志着牛仔时代的终结,法律与秩序的降临。社区也分崩离析,江湖豪情被冷漠的市民社会所取代。曲终人散,最后的传奇。 ​​​

《双虎屠龙》有一句经典台词: “This is the West, sir. When the legend becomes fact, print the legend.”报馆的编辑对参议员说:“ 这里事西部,当传奇被现实所取代,刊登传奇。”电影也是如此,当传奇被冰冷的现实取代之日,拍摄传奇。 ​​​

看了约翰·福特最后一部作品《七女人》(7 Women),这部电影讲述了1935年,中国内蒙周边地区,一个教会学校的美国人和前来避难的英国人,遭受内蒙古土匪囚禁的故事。这部电影受到恶评,并且终结了福特的导演生涯。但我看到了晚年福特面对信仰与怀疑、文明与野蛮的内心挣扎。约翰·福特,不吾欺也! ​​​

《金刚》(1933)开创科幻片的先河,《侏罗纪公园》、《异形》都是从它那儿偷师。科幻片和灾难片,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不是灾难发生时的视觉特效,而是人们面对灾难/奇迹时的反应。尽管《金刚》的特效非常稚嫩,但是所拍摄的人们的反应,却十分真实。所以,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不输给后来任何一部科幻片。 ​​​

看了1933年的《金刚》,我一开始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想看看没有CG的时代,科幻片是怎样糊弄观众的。但很快我就被故事吸引了,由取笑变成了敬畏。那时候,用定格动画和微缩景观做出的效果,虽然稚嫩,但十足震撼。里面有金刚与恐龙、蟒蛇的搏斗,以及攀登帝国大厦,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又开风气又为师。 ​​​

今晚看了《巴顿将军》,3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长和闷。对电影来说,长度不是问题,问题是长度怎样被利用。这是F.科波拉的处女座剧本,经过了编剧大师埃德蒙·诺斯的重写。为写好此剧,诺斯跟布莱德雷将军在一起呆了一个月,难怪布莱德雷是影片中的二号人物,并且成为巴顿的映射。 ​​​

《1894·甲午大海战》史观错误在于,认为北洋舰队失败是一颗炸弹落入吉野号弹药仓没有爆炸,从而战局逆转。另外,细节太不讲究,开场10秒钟,当代青年画外音叙述,镜头从一艘船舶模型掠过书架,清晰地看到两本《劳动法实务》,NND,弄两本军事书,道具组会死呀。太不注重细节了。 ​​​

在小米盒子上看了陈小宁的《1894·甲午战争》,跟若干年前的《甲午风云》相比,还是有进步。一、叙述角度。从一个当代青年的视角回忆这段历史,有了现代感,也减少了挫败感。二、对于李中堂多了些理解与同情,部分还原历史真相。三、陆毅塑造的邓大人,有一丝豪气在。缺点是:史观依旧陈旧且混乱。 ​​​

“骑兵拿着每天区区50美分的军饷,但是到达哪里,哪里就变成美国的疆土。”约翰·福特《黄巾骑兵队》最后一句旁白。 ​​​

看完《国土安全》,内心被烫出一个大洞,空空如也,久久难安。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看完《潜伏》内心欲求不满,《潜伏》的最大问题是整天游走在谎言与良心边缘的于则成没有崩溃,不但没有崩溃,而且连崩溃的迹象也没有。而Brody崩溃了,真替他高兴,崩溃在自己同生共死的情人Carrie的怀抱里。 ​​​

重看了一遍「搜索者」,这次最打动我的不是约翰-韦恩扮演的复仇英雄伊森,而是片中的女性,每一个女性。这是玛莎和黛碧目送伊森远去的镜头,随后她们被杀被掳。 ​​​

看完了《搜索者》(The Searchers),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故事,约翰·福特讲得从容不破,这是我个人所看过的结构最佳的电影。《搜索者》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剧本的改编者是Frank S. Nugent:约翰·福特的乘龙快婿。下载了它的剧本,准备仔细研读一遍。此生遇到这样的电影与剧本,此谓大幸福。 ​​​

一年学习MIT计算机专业33门课并通过考试的天才青年Scott Young有一点说的很得我心:读书不要画重点,而是应该每个主要章节读完后,把精华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一遍。 ​​​

从10天掌握线性代数的天才青年那里,知道了费曼技巧。费曼技巧 1.白纸. 2.写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和某过程. 3.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象你在教别人。 4.你会到达一个临界点,无法再解释清楚。在这里,你会找到需要填补的知识缺口。 5.准确地描述缺口,学习,直到找到确切的答案。 ​​​

昨夜感慨万端,索性看起了《猎鹿人》。这部片子十多年前看过,但那时候懂个啥。现在看,才能感觉到那种力透银幕的痛。Roger Ebert说这部电影“既不是反战片,也不是主战片”,影片以婚礼开始,以葬礼结束,结尾老友们在唱God bless america,苍凉,辽阔,伤痛,还带点希望。 ​​​

有的书根本不需要印成书,一页A4纸就可以容纳其精华。最近推友介绍了松浦弥太郎《思考的要诀》,淘宝上有台湾版,到货要一个月,不过看简介已经足够了。松浦君认为,每天应拿出至少1小时,独处静思,面前放笔和纸,集中精力想一个问题。今天试了一下,此法果然奏效,想清楚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大问题。 ​​​

小胖:所有初级的摄影教程都会告诉你,照片要简洁,要主体突出避免干扰。这些书说得没错,只不过他们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简洁────原因很简单,你水平太弱了没能力驾驭复杂的场景。 ​​​

自从买了一个地球仪,最大的收获是对地理有了鲜活的概念。在读小说The Shipping News(《航讯》),男主角丧偶后带领女儿和姑妈从纽约移居到纽芬兰岛,我不但找到了这个岛,而且用皮尺量了一下两地距离为4cm,这是1:4千万的地球仪,也就是说两地相隔1600公里,是够远的。 ​​​

《西游记》导演杨洁在《敢问路在何方》里,记录了中国电视剧演员的专业化进程。唐僧的演员换了三个。第一个汪粤,试拍很好,但是执意要去拍电影。第二个徐少华,拍了近十集后要去山艺读大学,并要求剧组跟校方交涉,让他不上课就可拿文凭,后来干脆玩蒸发,剧组不得已换成了更有职业精神的迟重瑞。 ​​​

@ichliebealenessa:徐少华应该是第一个,汪粤只演过一集《人参果》就蒸发了,然后就还是徐少华,最后迟重瑞坚持到最后。要么就是拍的顺序和播出的顺序不一样。

@白板报王佩:回复@打盹的珊妮:你记性真好,按照书里说,汪粤是第一个唐僧,拍了《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除妖乌鸡国》(试镜)。徐少华拍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计收猪八戒,坎坷逢三难,智激美猴王,大战红孩儿,夺宝莲花洞,斗法降三妖。其余都是迟重瑞。

NHK大河剧# 在NHK的节目中,大河剧的制作成本是最高的,2006年制作一集43分钟大河剧(《战国功名录》),成本是6110日元,折合人民币400万,如此说来,50集大河剧的制作成本就是2亿人民币。这还是7年以前的成本。 ​​​

为什么领导总要念稿?猜想是:官话套话其实与他们内心真实心理、真实思维相去甚远,长时间脱稿讲话,要合乎规范,需全神贯注,会很累。念稿,保留一半意识即可,也是大脑的一种休息。 ​​​

在优酷网上看国家话剧院演的《玩偶之家》。一上来就唱贵妃醉酒,并且找了一个女老外演娜拉,张口闭口说英语,娜拉的丈夫海尔茂则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打扮。导演为了证明自己有思想,不肯好好按着剧本演,也不把人类剧场规律放到眼里,非要搞一套宇宙真理,真特么把人活活气死。 ​​​

【读书】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段有关同情、慷慨和爱的历程。作者采访到了很多的父母抚养“特殊子女”的经历。这些故事虽令人心碎,却也是对父母之爱的崇高颂扬。一位少年杀人犯的母亲这么说道:“如果迪兰当初没有出生,那世界将会更美好,但我相信那并不会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

在高铁上读了英国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剧本《枕头人》。我相信我读懂了(尽管不喜欢),本剧的主题是:在极其残暴的人间,依然存在兄弟之爱。或者说,爱战胜一切,甚至残酷的暴力。奇怪的是译者胡开奇写了一堆,愣是没看懂这出戏。 ​​​

在文艺领域,平等为什么重要?平等为什么就是方法?看吴文光纪录片《草他妈的电影》就知道了。吴导以一种居高临下,循循善诱的方式,跟拍了一个执著的农民编剧,吴还故意把影视界大腕介绍给这个农民,看他被拒绝,一次次出丑。这样的纪录片是朗西埃反对的,是令人作呕的。 ​​​

马云踌躇满志地宣布,从今天起退休,以后生活是他全部的工作。许多人对他羡慕不已。在我看来,资本来到人间,需要大规模繁殖。技术到了引爆点,需要大当量释放。它们的节点上,恰好需要一个代理人。不是马云,就是牛云。他不需要做什么,做什么不是他的功劳,他只是资本与科技随机选择的宿主而已。 ​​​

如果朗西埃知道这个例子,会由衷高兴。 //@一件海魂衫:魏碑神品多为刻工直接凿上去的。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有限,字体没什么来路,只顾得到让自己方便,没想到却开创了一种极具个性和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要去的地方,本朝以前叫归化和绥远,合称归绥,不过其原住居民叫它厚和。 ​​​

1930年代的本县天主教堂,内有学校,还有发电机,是科技、教育、文化最发达的单位。 ​​​

听到一种说法,雅雨、雅女、雅鱼,民间合称“雅安三绝”。“雅女”就是雅安女人。到甘肃也听到过类似说法:“张掖的大米兰州的瓜,天水脚下的白娃娃”,“白娃娃”就是皮肤白净的天水女子。这些民间说法,无不渗透着性别歧视,把女性物化,甚至玩物化。媒体在传播时,应慎之。 ​​​

这个vimeo上的纪录短片《钢琴的海洋》看得我泪流满面。主角是法国一家古董钢琴配件店的老板兼店员,他在那里工作了28年。他说:“我35年来从没梦到过钢琴。现在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但我还希望再干10年。我珍惜现在的自由。只要给我点水、精装书,日子就能打发。” http://t.cn/zTVKaYR ​​​

非常讨厌看国内导师们写的戏剧编剧书,是因为这些人翻来覆去就会引用两本书,一本是威廉·阿契尔的《剧作法》、一本是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为什么对这两本情有独钟?因为戏剧编剧方面的书,中国这么多年就翻译引进过这两本。 ​​​

一直没有看《黑镜》第二季,原因是之前看了网上的吐槽,说比第一季差远了。今天追看了三集,简直把我给惊呆了,比第一集更加震撼,更有批判力度,叙事技巧更是堪称神级。看完真想大哭一场。如果五星满分的话,我亮出的分数是一只瓢虫。人生教训是,遇到看片这种事,要多跟自己商量。群氓的意见就算了。 ​​​

英国音乐剧《Billy Elliot》里有一首歌《Merry Christmas Maggie Thather》,内有一句歌词:”We’ll all celebrate today ’cause it’s one day closer to your death.”(今日同欢庆,你的死期又近了一天。) 适逢撒切尔夫人撒手人寰,剧团让观众投票要不要当天晚上唱这首歌,结果多数人同意,照唱不误。 ​​​

有没有一部中国近代史,真实地还原西方对于天朝的正面影响,而不是一味凄凄艾艾地控诉殖民侵略者? ​​​

@松瑜:这可能就有点难了吧。以我所见,可能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和费正清的一些关于近现代历史的论述是如此表述。毕竟在大陆的史学家,大多都是受党史影响太深的。

看大河剧《八重之樱》第一集,当美国的“黑船”打过来的时候,日本人选择的不是“攘夷”,而是“师夷”,并以大清的失败为镜鉴,岛国又怎么样?照样有大陆国所不具备的气魄胸怀。 ​​​

回复@白马女子:社会是一套精密的机器,错误是指一个决定和行为,带来了连锁反应,造成不可控制的严重后果。最新的一个例子,昨天杭州西湖不远的水边,一个推婴儿车的父亲,把车停到30度斜坡上,给婴儿拍照,车轮没有锁止,导致婴儿车掉水里,这个爸爸去旧,但不会游泳,瞬间两命。

海桑的诗,怨而怒,哀而伤,俗而套,只有语言还算口语话。跟海子比,一天一地。 //@读库:要不要搞一个网上朗诵会呢?

当莎士比亚、布莱希特、还有形形色色普利策剧本、好莱坞桥段融化进血液,写出来的东西也就分不清哪是别人的,哪是自己的。嗨,干嘛分那么清楚,都是他奶奶的艺术的。 ​​​

编戏剧的感悟# 5. 结构大过天。故事结构的秘密,就是神话的秘密。都在坎贝尔《千面英雄》所总结的这张图表里。可以说,吃透这张表,就可以直捣编剧的蜂巢了。什么一集25万,姥姥! ​​​

《海子2》,写《巨塔杀机》那哥们谈非虚构写作(这个词还流行吗?),说一定得找到一个“驴子”似的人物:这个人物可以驮着你要说的话往前走,同时他/她本身也跟驴子一样是个有点张扬的角色。海子就是我找到的一个“驴子”似的人物。 ​​​

阿多诺认为,娱乐,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重要部分,其作用就是欺骗。让受众安于现状,嘲笑一切能引起严肃思考的问题,逃避反抗现实和变革现实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娱乐仇恨一切意义。 ​​​

中央,地方,农民,构成了一个权力三角形。农民获得保护的最好模式,恰恰是地方与中央不一条心,即地方割据。假如地方跟中央完全一个鼻孔出气,像人民公社时代一样,农民几无活路。现在,农民在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博弈中,成为获益一方。农民的冤情可以向中央控诉,利益可以从地方获取。 ​​​

根据宝力格教授的研究,拥护中央,维护统一的恰恰是少数民族中的土著,对抗中央,要求独立的要么是少数民族上层,要么是地方诸侯。因为土著知道,有中央在,就有构成了一个权力三角,真正独立,没有了中央,就完全成为上层贵族或诸侯案板上的肉。谁最欢迎统一,谁最喜欢分裂,现在清楚了吧? ​​​

理解了三角形,就理解了世界上一切关系。对于弱小民族以及弱小政治势力而言,三足鼎立,尚有活路。两极相争,必死无疑。 ​​​

任何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都是从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犄角旮旯里肇始的。谁会想到,911事件最早发端于几十年前埃及的监狱里?蒙古帝国的灭亡,则来自于契丹人的一声诅咒?从无关处,发现历史的重大隐情,这是对历史学家的考验,也是对戏剧家的考验。 ​​​

史诗,是统一本族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宏大的叙事工具。在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史诗尤为重要。 ​​​

在米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会被高看两眼,甚至优先被高一级学校录取。因为在家教育的孩子都有高度纪律性,且教育质量、创造力优于传统学校的孩子。

转自推特:『在家上学是因为相当多家长是对公共教育质量失望。孩子在家自学有严格时间表,不能随意放假。家长们有私塾式的合作组织,聘请教师教授需要实验或合作的科目。有钱人可以有飞去欧洲上历史课这种丧心病狂的搞法。大学对这类学生的看法是家庭氛围好、思维独立、管理和自控能力强。』 ​​​

在二手书店买了一本《寻找我的外公:中国电影皇帝金焰》韩国家庭主妇朴圭媛著。喜欢这种作者拿命写的书。作者发现自己三姥爷是金焰后,着了魔,花十多年时间,飞行于韩国中国加拿大,重走外公路,自己身患绝症,仍要把书写完。这是研究中国电影史的一本可信任的书。亚洲人的书,我只信韩日。 ​​​

电影“悲惨世界”中有这样的结构:无论是革命还是反革命,他们都以自己的角度理解和阐释上帝,对于敌对双方来讲,有个共同的上帝成为超越意识形态的共同点,这是一个三点成面的三角结构,优于只有敌我的线性思维结构。 ​​​

解释了我心中的谜团。我说我为什么既为冉阿让流泪,又为沙威难过呢?

我喜欢地铁站的报刊亭,麦当劳的户外板凳,姑娘们喜气雀跃的购物纸袋,不知疲倦的洒水车,深夜热气腾腾的小吃摊,这些属且只属于城市的事物。 ​​​

父亲最近连续用手机短信给我他写的《姐姐》,写得绚烂之极又平淡之至。大姑一代人纯良,勤劳,没有冉阿让一样善得夸张,却比沙威还要坚韧至诚,所以,人性好坏跟信不信宗教关系不大。 ​​​

昨天跟M逛书店,他问我,出过几本书了。我说,就一本。还是10年前出的。记得人力资源课上讲过一种Behaviour-based Approach,就是在招聘的时候,主要看应聘者过去做了什么,根据过去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现在是过去的继续,一个人的将来是现在的延伸。十年出一本书的人,下一个十年也不容乐观。 ​​​

Loading

2018上海电影节“朋友圈遐思小纸条”汇总

July 2nd, 2018

2018年6月16日上午10:30

看完了今年上海电影节第一部电影,叫什么来着?《你从未在此》,讲的是一个精神状况像崔永元一样的杀手淫窟救少女的故事。不是没有亮点和诗意的段落,只身救女和水葬他妈,都拍得生机勃勃,细节伟大。只是电情节突转得比特朗普的老脸还快,86分钟的电影,情节突转了三次,漂移得心肝肺都被快甩出来了。戛纳最佳编剧奖,跟奥斯卡的区别是邪典与正典的区别,东方闪电教跟基督教的区别。难怪这些年搞艺术片的孩子们都学坏了。 #观影记

2018年6月16日下午1:53

《肖申克的救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像俄狄浦斯王对于古希腊人的意义。故事台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每看一次都被新的东西所吸引。这就是故事的秘密,你会发现情节不重要,悬念设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行动和反应—action reaction。古希腊人谁都知道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为什么还要涌进剧场,他们是为了看命运吗?不,他们要看的是命运的预兆和人在命运打击下的反应。前些日子抢了一张高价的《肖申克的救赎》,二楼边角位置。到了嘉定影剧院,抱着没话找话的心态问售票员还有没有票,她告诉我还有一张:楼下六排。我立即买下来,拿票时手微微颤抖。我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可不是为了坐在远处看大屏幕电视的。什么叫幸福?不是吃大餐(我中午就四个包子充饥),不是有很多钱,也不是认识谁谁谁,而是得其所爱,其性痴,其志凝,于是心满意足,始终热情似火。

2018年6月16日下午6:32

在电影院跟几百人一起看自己熟悉的电影,简直太棒了。有一种在电影中找回童贞的感觉。随着众人惊呼、大笑、叹息、落泪。我希望这电影找到你,好好地找到你。 #电影节 #Day1

2018年6月16日下午8:40

《阿尔法围棋》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喜欢原因有三:第一。我是那个为李世石的胜利喜极而泣的人。第二,片子讲了人机五局对弈1:4告负的故事,故事很单一,围棋和AI又是静态的,用影像讲故事难度极大,且看它如何保持叙事张力。三,围棋、人工智能对于大众很难解释清楚,极易陷入知识的诅咒,就是以己度人,想当然地认为观众懂了,实则陷入了自己知识的魔咒。但是本片讲得洒脱倜傥,以动制静,把李世石拍出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气质。而他的对立面不是坏蛋,而是充满善意的同类。这种复杂化矛盾,保证了故事始终紧张好看。尤其要赞的是剧中的叙述人樊麾,虽然英语简单,语法错误不少,但是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他语言的简单性,冲淡了题材和主题的复杂性,为一个深奥的纪录片带来了喜剧的释放。需要吹一句的是,由于嘉定影剧院看这片的人少,我跑到1排1座(剧场的座位,首长专享),就像一个比利佛山庄的影视富豪坐在自家的电影院里一样。 #电影节 #Day1

2018年6月16日下午9:15

我从业太晚,到了40多岁才明白不能生活在套子里,要追求自己想要的职业。虽然没有值得骄傲的作品,但我始终想不通,难道一辈子折腾不明白故事编剧这点事?当然我知道,着急没用,得一点点来。一边看电影或话剧,一边在黑暗里记笔记,是我学编剧的笨办法。

2018年6月17日上午8:55

昨天电影节第一天,把自己搞得太累了。看完球只睡了俩小时,就奔向上海影城赶8:30的 You were not really here. 然后奔向嘉定影剧院,时间尚早,就躺在街角的长椅上看天、假寐。15:45《肖申克救赎》,18:30《阿尔法狗》基本连起来了,看完又回到市中心,到家已经22:00,立即睡去。早晨起来才知道梅西的点球被一个专业是导演的守门员扑出去了。今早活力恢复,继续电影节第二天的征程。

2018年6月17日下午1:20

上午在美琪大戏院看《变脸》,被尼古拉斯·凯奇放了鸽子,原定的见面会临时取消,退票的不少,我又蹭到第一排中央座,独享大银幕。戏是高概念加香港动作片,当年看惊为天人,现在看比较寻常。身份伪装是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最爱的主题,本片只学了皮毛。直接换脸带来的辨识度混淆问题,其实永远难以解决。看着看着,就觉得凯奇的苦瓜脸就是LAPD警察,而约翰·屈夫塔的二流子形象,演坏人也不过分。《变脸》深刻影响了《无间道》,后者只交换身份,不再变脸,果然好懂很多,也好看了很多。演出后见到了编剧故事营加布吴同学,合影留念,一杯咖啡也来不及喝,就各自奔向下一个片场。 #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3:16

电影节对我来说,是看新不如怀旧的季节。我选的片基本都是已经在小画面上看过很多遍的电影或导演,而我特别想利用电影节的机会在银幕上与众多观众一起获得新的观影体验。The size matters.  The audience matter. 看自己耳熟能详的电影在观众中会引起什么反应,对于一个编剧来说简直太宝贵了。马上就要在影院看到小津了,激动。

2018年6月17日下午6:31

《东京暮色》散场,现在赶往下一场《淹没》。买票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星轶IMAX居然在松江。无论如何,电影节自己买的票,要自己看完。因为电影节,我去过南桥、宝山、嘉定,现在又要去发现松江,但每次远征都值得。奉贤看过《阳光小美女》,宝山看了《我是布莱克》,嘉定昨天的两部《肖申克救赎》和《阿尔法狗》也是我的心头好。相信下一站松江文德斯的这部新片也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8:22

《东京暮色》是小津最悲伤的一部电影,不同于其他小津电影,只死老人和士兵,这部电影死去的是一位花季女性,笠智众扮演的父亲的二女儿。死亡突如其来,大多数人死于心碎,但是父亲延续了他的克制与坚韧。原节子的经典笑容不见了,几乎全是金刚怒目。日本国宝级演员杉村春子演的姑姑再次大放异彩,哪怕穿着木屐的背影都是戏。即使这么安静的电影,全场都有轻轻的笑声。特别是渣男摸着自己的脸说“我想你都瘦了”时。里面逃跑的母亲的形象也特别好,表情如圣母,做事如干娘。深得人性的真髓。小津的电影耐看,可反复看,永远也不过时。他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都是好莱坞一统天下,该多没劲啊。#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11:08

《淹没》Submergence 是我今年看到的最佳电影。就是遵守物理学和生物学规律的《地心引力》的《007》主角相遇。女海洋生物数学家与男特工在海边度假村邂逅,开始了浪漫却不脑残的恋爱。然而,特工一到非洲就被恐怖分子囚禁,女科学家则要潜入3700米深海寻找生命的痕迹。二人深知,只要出意外,都无生还的可能,而是被(生理上和精神上)窒息而死。面对淹没,俩人选择做上帝的孩子,最终融进生命的发源地。故事讲得张力十足,没有降神机,没有编剧的暗中相助,一起都是生命本来的样子。谢谢文德斯带来维护世界基本文明观和价值观的电影,让我们在绝望中仍然有盼望。#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8日下午3:47

看了一场《蝴蝶梦》,最完美的一次看希区柯克体验,稍后详解。现在看第二场《白日美人》。#电影节Day3

2018年6月18日下午6:08

《蝴蝶梦》在希区柯克电影里,不算是最好的。但它能够分分秒秒抓住观众,时时刻刻保持张力,空气中始终充满不安的氛围,直到出现The End的那一刻。希胖施了什么魔法,才让今天满满一剧场的人,像被吸进那个黑白画格里,没人看手机,忘了时间,忘了这只是一场电影。希区柯克是大师中的大师,这是经得起观众行为统计学检验的,假如有这个学科的话。#电影节Day3

2018年6月18日下午10:46

这是我第一次看《白日美人》,在美琪大戏院第一排,开场三分钟就把我惊到了,如果噩梦有形状和色彩,就是这个样子。一直目瞪口呆地看完,饿着肚子,也没带水,支撑我的就是“后来呢”的疑问。当女主角凯瑟琳偷窥了教授的怪癖后,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贱的人”,全场大笑,但那是何等苦涩的笑。白日美人,Bella de jour,是女主上班时的假名,她爱上一个年轻的顾客,有一个画面显示出两人的反差,青年袜子上的破洞。故事急转直下,所有的秘密都被揭开,当女主伪装不下去的时候,她能否获得自由?电影给出了幻想的答案,随后出现了法语的Fin. 戛然而止。就这样完了?观众们带着惊讶和不满足离开剧院,来到午后的阳光下,不知道是醒来,还是继续睡去。

2018年6月19日上午10:23

昨天看了两部片。今天也是两部,但是第二部长达四个小时,同样是体力活。电影节进行到一半,转票增多起来。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票,现在打折都能拿到。只是体力稍稍吃不消。#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5:32

《恐惧的代价》是The Wages of Fear,直译是“因害怕而赚的工钱”。故事讲述了一个凋敝的拉美小镇。500公里外的油田发生火灾,石油公司需要雇四个不怕死的工人,去送两卡车硝化甘油,一路不能撞击颠簸,否则灰飞烟灭。4人2车的配置,是考虑到危险性的冗余设计。无业青年马里奥,前黑帮老大吉奥,一个得尘肺病的壮工,一个倒闭的酒吧老板,一起踏上征程。导演克鲁佐是不输希区柯克的悬念大师,他呈现出一部残酷无比的公路片。在电影大家一起叹息,一起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又一起为片中的戏剧放松段落放声大笑。153分钟的电影,一点也不觉得长,因为长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不会利用长度。光小镇生活和人物的建立与交代就用了40多分钟,这是电影黄金年代的奢侈。搁现在不出10分钟,主人公们就上路了。这部电影是《生死时速》这类电影的鼻祖,又让后来者显得像初二班剧社的演出一样稚嫩。最后的结尾,恢弘坚定,Fin毫不留情地出现,亮灯,让满场观众觉得这样离场再排队上个厕所是一件荒谬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工人的电影,它让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置劳动者死活于不顾却又标榜为无产阶级电影的作品,变成“猴子的舅舅–假惺惺”。这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我有幸在影院看到,只有更加自省,你的立场只有一个,站在石油大亨一边,还是坐在装满硝化甘油的驾驶室里跟劳动者一边。#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6:14

一票在手,夫复何求? #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11:07

《指环王3:王者归来》看完。四个小时,座无虚席,放映厅里时而响起掌声。银幕大得须仰视,才能望见魔多塔楼,同一个画面,却又细致得可以看见石缝里野花一朵。魔象来袭,座位都能感觉到震动。佛若多告别,安静得能听到邻座眼泪滴在镜片上的声音。电影之所以叫电影是因为它大,它有一种黑暗里的仪式感,都在显示器上看那叫Netflix。感谢上海这座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城市,带来电影节这么好的东西。这一周深刻体会到King of the world的感觉。明天开始收敛一些,专心备课。因为还有一周,另一场我作为护戒使者的旅程就要开始。无论如何,这一周的画面会留在头脑,留在心间,在黑暗中醒来,在在幽暗中光照。 #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20日下午8:01

电影节Day5 今天梅雨霏霏,在家歇了一天。晚上来看20:45开演的《午夜巴士》,算是为了完成今天的观影任务。电影节接近尾声,好票纷纷原价甚至折价出售,有想捡漏的可以去闲鱼搜“上海电影节”排序选择“最新发布”。关于电影节的淘票攻略,我可以写一篇教程了。

2018年6月21日上午9:47

电影节Day5 昨晚看了本届电影节最差的电影《午夜巴士》,这是日本《新瀉日报》投拍的一部电影,其成色如何,可以自动脑补《浙江日报》拍的一部《厉害了,我的浙江精神》。电影讲述了一个开夜班巴士的司机的感情纠葛。虽然是司机一枚,却命犯桃花,前妻和现情人相貌都达到日本素人的水准,倒贴也要跟着司机。电影沉闷,我邻座的小伙子拿出纸袋装的锅巴,开始悉悉索索地制造广电总局近期严查的AMSR。我本想夺过来给他扔出去,但目测了对方的体脂比,决定还是怒目暗示为上策。好不容易他吃完了锅巴,又开始吸可乐的底,稀溜呼啦个没完。终于看了一个半小时后,我决定提前离场。从颅内高潮男身边跨过,他把我一晚上的怒视都还给了我。当然这一天也不算没有收获,在闲鱼上原价买到了一张《芬尼与亚历山大》,据说是瑞典的红楼梦。算是对我一晚上受折磨的补偿吧。

2018年6月21日上午10:26

昨晚23:00左右,在二手网站上原价捡漏一张《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不来看的道理。这片我年轻时在电影院看过两回,但是那时懂啥呀。张潮还是谁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片也如是。#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1日下午1:59

《阳光灿烂的日子》首映于电影史上的奇迹之年–1994年,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再允许。美国也一样,今天也拍不出政治不正确的《搜索者》、以及反战的越战电影。拍电影这个东西,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没法挽回和弥补。姜文、王朔、顾长卫、夏雨、宁静、耿乐、陶虹,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不能复刻的经典。驱动电影的是马小军在红色年代的漫游,我们才不在乎他带我们到哪里。《乡村骑士》间奏曲的反复使用,通片黄金光线的泛滥,大段的王朔式旁白和北京方言,让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首叙事诗和青春的挽歌。仔细审视本片的对白,多是片汤话和童稚语,缺乏深度和潜台词,但这一点都无妨,因为这正是青春期说话的样子。今天所看的修复版,还原了被删去的四个片段,其实应该删。看片的过程是微笑、大笑、流泪和止不住流泪的过程。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青春就这样过去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1日下午6:42

终于看完《2001:太空漫游》,十年前就想看,每次把碟片放进去,不到十分钟就放弃。前15分钟是猩猩在表演,前20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片尾字幕打出The End,还放了5分钟的《蓝色多瑙河》,没有一个人起身,大家都端坐着,等待场灯亮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的秩序不会比这更好了。大家究竟来看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可以用30分钟讲完而几乎无损什么。看人物?里面都是概念化的人物,即使是超级电脑HAL9000,不会比跟我儿子对话的Siri更有个性。特效就更不用提,我儿子用Scratch做出来的视效比这个还更逼真一些。那什么把大家吸引进电影院,困忍着,尿憋着,一坐150分钟?我想,就是向人类煞有介事的想象力致敬吧。技术不重要,敢于把一个齿轮拍出悬空旋转的效果,并且断言它就是空间站,这很重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敢于把事情搞大,把孤独弄永恒。#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上午7:35

电影节Day7 今天日程有点满,昨夜没敢看球,为了多睡一会儿。现在赶往第一场,8:30《毕业生》。

2018年6月22日上午8:27

Hello, Mrs. Robinson,我为你而来。在一个人人神经质的60年代的世界里,你是唯一的可以讲道理的人,至少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其他人都像无头苍蝇。虽然你被塑造成老女人,但当雨中上车那一瞬,展现出你惊人的美。在你的引导下,本杰明从一个迷惘走向下一个迷惘,《美国丽人》里的莱斯特就是本杰明长大后的样子。 #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上午10:52

《毕业生》即使闭着眼,我也能还原出它几乎所有的画面,包括但不限于酒店约会那场戏,罗宾逊太太的倒影先出现在茶几的玻璃上,教堂里达斯汀·霍夫曼敲窗时身体成十字架的形状。我之所以熟悉,除了这部电影看过听过多遍之外,还因上了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大师课。《毕业生》里的表演很多都是即兴为之,靠编剧是写不出来的。例如:第一次幽会,本把手放在罗宾逊太太胸上,是导演杰克·尼古拉斯启发的。他问达斯汀·霍夫曼,青春期做过的最大胆的男女之事是什么?然后让他在表演中再重复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扮演太太的女演员更绝,她无动于衷地搓着衣服上的一块污点。本摸了一会,尴尬想笑,就忍住跑到暗处撞墙,想不到这这成为了一段经典表演。最后的逃婚场面也是,起初本的脸上还有兴奋,随着摄像机一直拍下去,他脸上笑容消失,恢复了迷惘与厌倦。在现场,每次房东出现,观众都会理解地笑。这个房东,正是离经叛道的六十年代保守势力的代表。如今保守主义当道,世上再无《毕业生》,再也没有寂静之声响彻令人厌倦的旅途。I can people bow and pray to the screen gods they made. No one dares to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电影节Day6

《毕业生》里容易被忽略的一首好歌。

April Come She Will

2018年6月22日上午11:27

罗宾逊太太是《毕业生》里唯一一个有性格深度的人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肉体的欢愉,不受束缚的生活,而且充分预见到了玩火的风险。当本挑衅地问她大学时的专业,她在被窝里,背对本,面对观众,冷冷地说“艺术”,这是她的讽刺和抗议。我最喜欢本跑到她家里找她女儿伊莲,她先向本问好,再拿起电话报警,不回答本的提问而是问他“你携带武器了吗?”,接着对听筒说“我想他没有”。面对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本她说“在他们来之前,你快干一杯吧”,窗外响起汽车刹车声,她说“看来你这一杯也喝不成了。”不怨不怒,不哀不伤,冷眼看鸡虫,一个人压住了整部电影。Here’s to you Mrs. Robinson.  #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4:37

《深渊》是卡梅隆早期的电影,在里面可以看到后来《泰坦尼克》《阿凡达》的影子。画质未修,像看大号的老式家庭录像带。故事有些中二,这符合卡梅隆的一贯左倾立场。叙事有些拖沓,可能是因为加长版的缘故。设定有一个违反契诃夫“墙上有枪,以后要用上”原则的Bug,潜艇上有相当于1000个广岛原子弹的核弹头,竟然一个也没引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6:29

本届电影节只此一部的选择,《茶泡饭之味》,为了小津、笠智众、原节子,还有日本国宝级演员杉村春子。看完要立即狂奔去地铁站,赶下一场。#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8:31

《茶泡饭之味》看到“夫妻就像茶泡饭的味道”,差六分钟结束,立即猫腰疾走退场,在雨中狂奔五分钟到达地铁站,再过14分到达娄山关路地铁口,1分钟到达天山影剧院,入场即开场。《芬妮与亚历山大》瑞典的《红楼梦》我来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8:40

相比于沉重的《东京暮色》,反应夫妻关系的《茶泡饭之味》轻松幽默,现场时时响起会心的笑声。非常喜欢片中姑姑,典雅端庄,生气都美得让人欣悦,姑父更是持重敦厚,虽说是钝感先生下来,但实则大巧若拙,可以说是好男人的代表。节子的坦荡,职场新鲜人的爱耍,笠智众扮演的老板得沧桑,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3日凌晨00:37

如果不是上海电影节,我永远只能在DVD中看《芬妮与亚历山大》,并且坚持不了一小时就放弃。而面对4K修复和大银幕,没有人能拒绝伯格曼的这部电影。也奇了怪了,我看动作大片常常会睡着,但看艺术片却一点也不困。伯格曼真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大师,他经常利用对白和画面的错位制造张力。这部电影让我对伯格曼彻底倾倒,只可惜我的电影节明天就要结束了,没能多看几部他的片子。期待来年吧。#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9:46

《芬妮与亚历山大》有两个版本,昨夜影院上演的是3小时版,还有一个5小时的导演剪辑版。这是伯格曼最后一部电影,集一生之大成。它可以看成是伯格曼本人的童年自传,也可以看成他对于神学、美学、生活思考的精华。没读过《圣经》的人无法看懂这部作品,尤其不能理解片中的神父兼继父,为什么这么坏还能做神职人员?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不是批判基督教?非也。与其说是批教,不如说是护教。因为电影前半部分无论是关于圣诞节的演出、还有全家聆听朗读《路加福音》,都是真正的属于爱、牺牲和拯救的基督教。而片中坏神父,圣经中早有描述。但这些人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本性所知道的事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在这事上竟败坏了自己。他们有祸了!因为走了该隐的道路,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并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或译:玷污)。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犹大书 1:10-13 和合本)

2018年6月23日上午10:16

看到卫西谛2010年在豆瓣《芬妮与亚历山大》条目下的短评:“蓝光+投影来看,简直绚烂如梦一般”。我要补充说,

如果看电影节的大银幕4K修复版,简直是如梦之梦啊。#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10:29

今天第一场《美国动物》。推特上有一位@消极姐,每次看完新片都会发一条影评。这部片就是从她那里知道的,讲的是在图书馆偷书的故事。这个题材的故事我也涉猎过,所以今天是业务学习。 #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12:57

《美国动物》按照前些年香港的译法可以翻成“四个笨贼”或者“四傻大闹图书馆”,是美国青春普法教育片。充分反映了老牌帝国主义的没落。几个想钱想疯了的年轻人,不去搞互联网创业,也不去搞区块链,竟然打起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真本书的主意。但是理想中的抢劫和现实中的差距太大,每一步都令人啼笑皆非。比如他们都取了假名,黑先生,粉先生。一个说不对,电影里黑帮用假名是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名,万一一个被抓不至于供出同伙,但咱们大家都知根知底啊。影片字幕光“抢劫当天”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出现时全场大笑。全片用纪录片访谈的形式串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新闻感,叙事是教科书是的亚里士多德三段体,事前,事中,事后。让人边笑边摇头带叹息。片尾用“小糖人”的歌收尾,意味深长。我给7分。#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1:42

我的一位老师在哈佛大雪图书馆发现一本政治学的书,注意图一左下角,此书在哈佛大学曾被盗,后失而复得,偷书者被处以两年苦役。当时我还觉得是否对雅贼处罚太重,直到看了《美国动物》里偷书的四个哥们都盼了7年,才发现一点也不重。 #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1:59

13:40多的美琪大剧院门口,电影《小偷家族》已经开场十多分钟,等候退票的人还没有散去。门口票贩子已经把一张票的炒到600,这种抢劫行为,说是中国动物也不过分。根据我历次电影节的买票经验,不要临时起意看电影,千万不要从门口黄牛手里买票,只要提前规划好,自己抢一批,闲鱼上原价等转让一批,以不超过2倍价格买几张,再买几张折价票对冲一下,以平均原价,任何想看的电影都可以看到。当然前提是你在上海有住的地方,且电影节期间不用上班。#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7:05

意外之喜,看法国电影《编剧工坊》遇到了导演本人参加观后交流。电影介于虚构和真实电影之间,讲述了一个编剧工作坊师生之间的纠葛,反映的是法国小镇青年们的生活。结局急转直下,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并且升华了主题。开场前巧遇到编剧故事营的加布吴同学,此又一喜,这说明我们俩对于编剧班多么认真对待啊。冈塔导演说:写作可以帮助年轻人克服迷惘,找到生活的意义。简直不能同意更多。何等蒙福的一天。#电影节Day7

《迷魂记》是我的电影节收尾片,把最好的留给最后。这部片自从2012年登上英国《视与听》杂志每十年评选一次年代Top10榜首,已经6年,能否蝉联还要看2022年。他是好电影和好故事的典范,镜头和色彩的运用达到希区柯克的巅峰。用这部电影来告别电影节再合适不过了。人的欲壑难填,对精神领域的欲求也一样,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可贪多。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回去慢慢征服。从此再看希区柯克、伯格曼、布努艾尔的电影,即使不坐在电影院,我头脑中也会自动将其4K修复,人一旦尝过电影的美善,就不会降格以求。准备说再见,我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Day7

–感谢Joyli整理enter link description here

Loading

给2035年火星上人类的一封信

June 8th, 2018

《给2035年火星上人类的一封信》

考生:王佩

致火星上的人类:

你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2035年,人类殖民火星元年。如果不出意外,你们此刻已经到达了火星上的基地,并且已经开始适应那里的生活。我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个名叫马斯克的疯子对我们如是说。

作为第一批到达火星的中国人,我猜想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修一个大大的布告栏,上面贴满宣传文件,有“伟大的时代,不朽的征程”,也有“空间站卫生小常识”、“放开生育小帖士”,你们还会每天升旗奏歌,虽然火星上的飓风每天会卷走一面旗子,并且音乐只能回荡在你们太空服的耳机里,而不是响彻云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们身边每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宣传栏,每天参加的都是这样的仪式。

你们一定讨厌那些邻居,他们早你们一步来到火星,并且抢占了埃尔法山谷最背风的一面作为大本营。他们每天吊儿郎当不说,还在你们对面修了两个大屏幕,每天播放的都是一些有毒有害信息,这些信息在地球上,都是被我们国家过滤掉的,但是到了这里,俨然成了一片法外之地,火星的天空顿失朗朗,清澈的信息空间唯余莽莽。

但我相信你们天生的免疫力,你们都有黄色的基因,你们中极少数甚至有红色的基因,这些都让你们变得百毒不侵。你们望一眼大屏幕上的虚假信息,尽管那里有你们地球上家乡父老的哭嚎,你们也毫不在意。首先,你们听不到那些哭声;其次,技术已经发展到随意修改视频的地步。任何一个小学毕业的人,都可以把《泰坦尼克》的男主角换成自己,而把露丝在汽车里做模特的镜头,延长到2个小时。你们一定记得从幼儿园时就牢记在心的校训: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只有红头文件、红色标语、红色台标的视频文件传递的,才是可信的。

你们偶尔也会想家,因为太空邮件的字里行间,你们会得到隔壁村、隔壁小区拆迁的消息,这让你们有点坐立不安。在遥远的地球上,又有一些人成为了兆万富翁,而你们的年薪只不过才一亿人民币,仅够在甘肃边远山区租平房的费用。

“太不公平了。”

深夜里,不知谁在梦里发出一声咕隆。第二天点名的时候,少了一个人。谁也不会问他到哪儿去了?这已经成了习惯,因为关心这些不如关心午饭有没有地球上运来的星河的姐姐家种植的大连大樱桃。而只要吃上这样一颗樱桃,你就能梦见六月。

地球上的六月,大地憋足了劲儿吐出所有的芬芳,蜜蜂嗡嗡地在果园里飞翔,一个老农一手端着一把紫砂壶,一手拿着白毛巾,走在结满樱桃的田埂上。他仰起头,看看天上,即使白天,他也知道火星所在的方向。他含笑地看着那里,摘下一颗樱桃,向着天空掷去。

一阵黄尘铺天盖地,轰隆隆的国之重器,密麻麻地向着绿水青山碾过来。对于开发商来说,这可是一座宝山。

那枚樱桃落在国之重器的驾驶室里,司机打了一个愣,然后继续朝着这篇樱桃园压过来……

此时的你,从坏邻居的大屏幕上看到这一切。你摇摇头,选择不相信。这一切太容易造假,而且午饭发的樱桃真的很甜的。

Loading

父亲的故事

May 9th, 2018

父亲的故事

2018.02.19

父亲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一直第一,身体素质也特别好,有一年济南空军来我们那里招聘滑翔员(滑翔员是飞行员的预备队),我父亲还有另外三个人被选上了。

结果一政审,刷下来三个。一个是爷爷参加过所谓的土匪,一个是爷爷参加过所谓的反动会道门,一个就是我父亲。他阶级成分是上中农。

最后是一个贫农成分的班上最笨的人,被选中了。但是到了济南,一复查,这个人也不合格。部队里就想把他退回来。这个时候,这个人家里有人在城里上班,见过世面,就给他出主意,说什么也不要回来。

于是,这个笨学生就以功课耽误了为由,赖在部队,后来成了地勤。再后来,成为空军招待所的主任,结交了很多首长,最后从副师级岗位退下来。

而我父亲只能在家务农。当时村里小学有一个当民办教师的机会,不用干农活也可以记工分,并且还跟文化搭边,是一个十分抢手的岗位。跟我父亲竞争的有大队主任的儿子、大队会计的弟弟。

那年初春,发生了一件事。村里准备浇地,水泵的泵头掉进了池塘里,当时春寒料峭,水里还结着冰碴子,一群精壮劳力都围着池塘,七嘴八舌,一筹莫展。此时,就见我父亲,扑通一下跳进冰水,把泵头给捞了上来。

大队里开会决定民办教师人选的那一天,村里的支书开口了。”咱们先不说文化水平怎么样,教书育人,思想品质得过硬吧。你们都看到了,泵头掉到水里,全村老少爷们都站在那里不动窝,只有他一个人跳了下去。这样的人不当老师,谁当?“其他几个人觉得说得在理,也就附议通过。

父亲成为了民办教师,每个月的工资是11.5元,要交给生产队里9.5元,抵8分工分,剩下的2元钱,养活一家四口人。就这样拿2元一个月,一直拿了10年。

当时穷到什么程度呢?父亲在公社里的中学当物理代课老师,中学自己养猪种菜,所以食堂里的饭菜特别便宜。

一份猪肉白菜,才1毛钱。因为猪是学校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几乎算零成本,1毛钱是收的油和火的成本费。

即使这样,我父亲连1毛钱的菜也舍不得买。他吃饭怎么解决呢?只买两个馒头,跟我们村一位也担任代课老师的伯伯(也是我们村的才子),两人5分钱买一包红糖。蘸馒头吃。一包红糖可以吃三天。为了贴补家用,冬天要到80里外的洼里去拾草。

你们想象不到,中国农村,仅仅在40年前是多么贫困和匮乏。

首先,农村里见不到钱。粮食固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没钱万万不行。

火柴3分钱一盒,要拿钱买。小孩子上学用的本子,笔,给祖宗上坟烧的纸,过年吃的一顿饺子,都需要花钱。而父亲把草拉回来,不但可以自己家烧,还能够在年前买掉一车草,卖5块钱,过一个年。

大年初一早晨,再困难的家庭也要吃全年唯一的一顿饺子。为了这顿饺子,不同的家庭在想着不同的办法。有的拿出祖传首饰;有的拿出为女儿准备送嫁的铺盖;有的老人忍痛拿出准备自己后事的棺木和寿衣;实在没有办法的家庭就从房梁上抽出一根檩条,到黑市上换几斤麦子,磨面时掺上点碎地瓜干,凑合全年这唯一一顿饺子……

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下洼打草的故事,把我惊呆了。

那时候,农村人没有盛水的容器。村里只有一两个大户,家里会有水葫芦,但是从不外借。所以,我父亲出门下洼去打草,根本不考虑带水的问题。因为没有东西装!他只带上干粮,推着小车就出发了。

大约走60里开外,会经过一个水库。冬天水库都结冰,凡是出门的人,都会到水库上去砸一些冰,装到小推车上。条件好一点,就把冰点火融化在脸盆里,也不管水有没有开,就喝掉。条件不好的话,就把冰舔一舔,止渴。

可是那一年,天气特别冷,等父亲到了水库一看,冰结的太厚了,根本砸不开。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说,当时应该立即返回的。但是当年不这么想,决定不带冰,前往洼里打草。打草,应该叫拾草,因为草已经被别人打过好多遍了,需要用耙子在光溜溜的地上搂半天,才能弄到一耙。十耙才够一小捆。

第一天晚上到了目的地,拾了两三捆草,已经渴得受不了啦。跟他一起去的我的三大伯说,睡觉,睡了就不渴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果然觉得不太渴了。就继续拾草。饿了,就吃馋了咸萝卜条的窝头。幸亏年轻,他竟然这样渴了两天两夜。最后终于装满了车,回程还有100多里。

这个时候,想起来,路上会路过一个村庄。但是这个村庄自古以来有个规矩,要干粮可以,要水不行。因为这个村的水,也是从50里开外一担一担挑来的。

但是我父亲实在是渴坏了,就决定碰碰运气。推开了一家人掩着的房门。屋里看到炕上坐着一个老头。

我父亲,眼睛四下一看,找到了水缸的位置。水缸上还放着一个瓢。他一边拿起瓢,一边问:“大爷我喝点水行吗?” 大爷听到这话,嗖地一声从炕上站了起来,准备下炕,但是找不到鞋。就在这个时候,我父亲拿着瓢,从缸里挖出半瓢带着冰碴子的水。没等老人家反应过来,就一口气喝了下去。

这个时候老大爷已经下了炕,过来抢瓢。但是我父亲已经喝下了救命的半瓢水。

父亲跟我讲起他的一生。

我在想,这么完美的一个人,想不到会有我这样一个儿子。这也是宇宙的平衡吧。

Loading

父亲的短信

May 9th, 2018

2018-03-17 16:50:47 父亲的短信:偶遇一联,觉得不错,与你共赏。上联“若不撇开终为苦”,下联“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人”字两笔,一撇一捺。撇即撇开、失去之意,捺即得到、收入之意。该失不失,撇而不开,终身为苦。得而不贪,捺而能住,功成名就。哲理藏在字的结构中:“若”字中间有一撇,若撇而不开,到“口”为止,若字便成苦字。“各”字中间有一捺,各人能够得而有度,止于“口”上,“各”便成“名”。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