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山]曾经说过[卫报]我是不看的,要看就看白板报。在这里鄙视一下不用wordpress插件的[和菜头],你错过了把某老师的名字直接转换为链接的功能,而且不能制表格。
[TABLE=3]
令[和菜头2]更郁闷的是,他还不能自己引用自己的帖子,像我这样。
所以,正如我以前呼吁的那样:都来看看
[王小山]曾经说过[卫报]我是不看的,要看就看白板报。在这里鄙视一下不用wordpress插件的[和菜头],你错过了把某老师的名字直接转换为链接的功能,而且不能制表格。
[TABLE=3]
令[和菜头2]更郁闷的是,他还不能自己引用自己的帖子,像我这样。
所以,正如我以前呼吁的那样:都来看看
法国大选基本没有悬念,根据最新公众舆论调查,中右派政客Sarko已经领先左派美女Sego 6-10个百分点。不过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有希望。一位法国选民对卫报说起Sego:“她并不是理想的总统候选人,但在感冒和霍乱之间,我宁愿选择感冒。”
下面给爱看热闹的同志们推荐几个网站:
英语网站
法文网站
左派的《解放报》
中左派的《世界报》
右派的《费加罗报》
Sarko/Sego施政纲领完全比较
TIPS:不懂法文如何看法文网站?
1、上策:像崔健姜文张曼玉一样找个法国配偶。
2、中策:如果你懂英文,去google translate把网页翻译成英文。
3、下策:使用Worldlingo网站的免费在线服务,把法文网页翻译成简体中文。(友情提示:你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为很可能看到满页的胡言乱语。)
今天起了一大早,赶往书店,为的是买《[卫报]》的周末版。在连送了半个月《20世纪伟大演说》之后,今日卫报将送一张CD。兴冲冲买了三份,回来一放,原来CD里的演讲都是几分钟的删节版。
正失望间,忽听CD中说,要收听完全版请上卫报网站20世纪伟大演讲专题,急匆匆敲入网址,那些动人心魄的录音立即回荡在耳边……
[卫报]的网站连续几年被评选为英国报业最好的网站,看来不是浪得虚名的。[巴黎朱老师]曾建议我专门研究一下国外各大报的网站,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这项任务恐怕不能在英国完成了。
还有9周就要离开这个地方,看着图书馆里的好书,看着明媚的春光,我翻开台历,在2007年7月9日这一页,写下了这几行字–
Vini,vedi,vici.
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Like a swan, It’s here and gone.
A man tied up to the ground
He gave the world
His saddest song…
在英国亚马逊买了一本《The Oxford Book of Letters》,里面收录了一封美国农民在1896年写给铁路公司的一封信。这封充满了拼写错误的信,写得如此憨厚可爱,当边看边浮一大白。
To the Superintendent, Atlantic City Railroad, Sept. 1896
Dear sir,
On the 15th yore trane that was goting to Atlanta ran over mi bull at 30 mile post.
He was in my Pastur
You orter see himYore ruddy trane took a peece of hyde outer his belly between hisnable and his poker at least fute square and took his bag most off and he lost is seeds. I don’t believe hi is going to be any more use as a bull.
I wish you would tell the President he is ded, for he is as good as ded ever since he was hit by yore trane.
Yours respectfully
A.T. Harris
P.S.– Be sure and report him as ded as he has nothing left but his poker. He was a red bull but he stand around in these days looking dam blue.
当和菜头用Joost在浩瀚的电视节目中打发他的五一节,我一边跟论文作业奋战,一边翻着刚刚从亚马逊买来的新书The Children of Hurin(《胡林的儿女》)。
与《指环王》比起来,《胡林的儿女》并不好读,一开始大串大串的人名地名就能把人搞糊涂。不过,耐点心,沉进去,你马上就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胡林》的叙事干净利落,那种风格来源于圣经和古老的史诗。最值得一赞的是它的语言,乃是当代英语里失落已久的。从中可以读出莎士比亚的节奏和韵律,培根论文的逻辑与力度,而托尔金用的词汇却几乎不超过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范围。
这样的书如果被仓促翻译成汉语,肯定糟蹋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力荐大家尽可能去看原版。
最后,我想告诉菜头的是,声色都将过去,唯有文字留存。文字就是道,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John 1:1)。
基加美修(Gilgamesh)是苏美尔史诗中的一个英雄,传说他为了长生不老,不辞辛苦、长途跋涉,途中躲开了千兽百怪,终于遇一个女神,女神却对他说了这番话:
Where are you going,Gilgamesh?
The immortality you seek you will not find.
When the gods created man, the allotted death,
Keeping immortality for themselves.
Eat and drink, Gilgamesh; dance, be merry,
Bathe in clear wather and put on fresh clothes;
Cherish the little child that holds your hand;
And let your wife find love in your bosom;
For these are the joys of mankind.
你往哪里去,基加美修?
你要找的长生术永远不会找到。
众神造人之时已经安排了死亡,
只把永生留给他们自己。
吃吧,喝吧,基加美修,跳吧,快乐吧,
沐浴清水中,换上新衣裳;
疼爱你的孩子,牵着他的小手,
让妻子靠在你爱情的胸膛上。
因为,只有这些
才是属于你们人类的幸福。
因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网络公共舆论,学校给安排了一位政治系的教授做导师。今天接受了导师约见。
导师非常和蔼认真,在我的文章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包括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由于作业批改后要交给校方,我还没有拿到反馈,他早已复印了一份留给我。字写得很认真,不像一些老师写得跟天书一样,需要分析半天才能领会大意。
说起中国的公众舆论,他肯定了我的理论框架。他说,目前学界对公众舆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美国等西方社会,不能简单照搬到中国。用哈贝马斯作为理论框架的一部分,不失为一种新鲜的尝试。不过,他建议我读读哈贝马斯的原著,他还谦虚地说自己对哈贝马斯不了解,期待从我的论文中学到一些新东西。
导师对我的研究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意见,我写得太笼统,太乐观,对于研究的具体方法、进程、备选方案,都语焉不详,这才是大问题。半个多小时的谈话愉悦地过去了,我跟导师约好8天后再次见面,届时我要提着具体方案而不是提着脑袋去见他。
下面说说我论文的烦恼,烦请各位达人帮我出出主意。
由于论文基于案例研究,我准备找两个网络舆论影响(或者不影响)公共决策的案例,现在想到的有这几个:
1、厦门PX化工项目–这个100亿的项目经过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之后,厦门当地的公众舆论如何反应?这些公众舆论又是如何在网络上形成传播的?最终是否影响了政府的决策?鉴于目前整个事件还在进展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又太高端,采访很有难度。如果能够采访到连岳,也许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2、杭州快速公交项目与公众舆论–快速公交项目仓促上马,在受到公众舆论与媒体的质疑,悄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比如取消造成车祸的软隔离带等等),后续项目似乎也没有按计划实施下去。在这个项目中,公众舆论如何起作用?政府部门是否根据舆论改变了决策进程?如果能采访到一手材料,可以作为案例还研究。
3、环保的案例:比如云南水域的反建坝行动,这个还是比较玄,因为了解高层的决策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
4、重庆钉子户拆迁:公众舆论的影响作用。可以采访到一系列当事人,zola同学也许会帮我一下,不过所面临的难度同上,决策过程这个黑箱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难以调查出来的。
5、杭州某一项地方公共政策–这个需要联系单位的同事,看能否提供一些线索。
6、尊贵的敬爱的网友们,能否帮我出点主意。 我这篇论文的难点就在于,研究网络公共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谁是政府?麻烦拉兄弟一把吧。
最近《卫报》每期都附送一本《20世纪伟大演说》小书,今天这本是弗吉尼亚-沃尔夫在1928年剑桥女子学院的演讲“莎士比亚的妹妹”。剑桥邀请她去讲讲女人与文学,沃尔夫提出了一个论断:女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奢谈什么文学创作。
沃尔夫又假想,莎士比亚有一个妹妹叫朱蒂丝。她拥有莎士比亚一样的才华,但又能怎样呢?她没有权利上学,只能顺手看看哥哥留下的书。没翻几页,父母就叫她干活去了。她也许会写上几行字,但要么偷偷藏起来,要么自己烧掉。他的父亲把她许配给了隔壁羊毛匠的儿子,她痛哭抗拒,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沃尔夫读英格兰史书发现,“打老婆是男人的一项权力,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不以此为耻。”“女儿如果拒绝父母嫁给指定的男人,父母有权把她锁到房间里,而公众舆论都已习以为常。”17岁的朱蒂丝决定逃走,沿着哥哥当年的路线去伦敦。但在伦敦她得到的只会是嘲笑和拒绝,没有剧场会收留一个女演员,最后她只能在一个冬夜结束掉自己的生命。一语成谶,1941年,弗吉尼亚-沃尔夫自杀了。
看完这本小书,我不禁想起中国,想起当代,想起互联网空间。虽说现在很多女人经济上已经独立,有了自己的房间,但是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却依然比比皆是。
杨丽娟事件,与其被看作是一场媒体无良的表演,不如看作是一场歧视女性的集体癔症的发作;“芙蓉姐姐”被用作自恋狂的代名词,也许正是一场绵延不断的悲剧中的小配角。对上海宝贝、木子美的批评总是跟她们的性别联系在一起。所谓身体写作,不过是对男性霸权的一种飞蛾投火式的抗争。
再看看论坛、博客上掐架常用的语言,“你怎么跟个老娘们似的”、“你怎么跟个女人一样”,女人变成了心胸狭隘的同义词,更可悲之处在于,连一些女人自己都这么说。最讨厌木子美的往往是女人,嘲笑芙蓉姐姐最厉害的也是她的同性,男人们在一旁边看热闹,边陶醉于性别带来的满足感。
女人被物化,漂亮女人变成现实商品或者文化商品,被出售和消费。互联网虚拟社会陷入一种迷狂,津津乐道女人的身体、部位、走光,没有人在乎她们的思想、内心,更何况灵魂。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一个女人想在网络上透露心迹,寻求安慰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天涯杂谈最近有一个帖子,一个伤心的未婚妈妈在找孩子的爸爸,在10多页的回复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对作者的谴责、嘲笑,还有不少业余的心理医生给她确诊为“精神不稳定”。
中国是一个习惯于歧视女人的社会,男人极少平等地对待女人,贾宝玉式的女性崇拜跟西门庆喜欢三寸金莲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大部分女人们也习惯了她们的地位,不知不觉加入到性别歧视的大合唱中。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妹妹,还是曹雪芹的妹妹,即使不会再被父亲或丈夫锁进小房间痛哭流涕,也会把自己关进大一些的房间,低声啜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