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电影大师展

November 19th, 2019
这一年算下来,在电影院看了不少经典电影。 1月4-6日,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了英伦大师影展。 片单如下:
  • 深闺疑云
  • 黑水仙
  • 小孩与鹰
  • 相见恨晚
  • 汤姆·琼斯
每看完一片,就认真地写一篇短影评,发到微信朋友圈上,汇评如下:

《深闺疑云》(Suspicion)

昨晚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了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Suspicion),整部电影可以说是琼·芳登的一人秀,她也凭借此片,获得了1941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事实上,她1940年主演的《蝴蝶梦》,已经赔得这个荣誉了。在大银幕上看黑白电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细细欣赏光影的迷离变幻。当芳登怀疑自己丈夫(加里·格兰特)害死了富商朋友,从海边回到家中,她的脸在阴影中慢慢地移到光明处,全场观众鸦雀无声,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捏住提在空中。这部电影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应雷电公司的要求,希区柯克没有把加里·格兰特塑造成一个杀人犯,他是否犯下杀人罪行一事,始终是一个谜。当然也没有把他塑造成无辜的人,尽管在其中一稿电影剧本中,让格兰特当上了飞行员为自己赎罪,还好没这么拍。这也增加了这部电影持久的魅力。不说破,是高级的讲故事技巧。后来这一技巧,被《虐童疑云》(Doubt)学去,影片中神父是否无辜,始终是一个谜(甚至连剧组的演员们都不知道,饰演校长的梅姨也不知道。)生活在上海的一个福利,就是可以多过几个电影节。今天继续去看英伦大师展,即将看到肯·洛奇的《小孩与鹰》,还有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两位导演都是我的最爱,幸福的一天又开始了。

《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属于那种一生至少在电影院看一次的电影。它获得了1947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和美术奖。你难以想象,这个发生在喜马拉雅山麓峭壁上的故事,竟然是在英国拍的,其中画的布景,完全乱真。图一悬崖上敲钟的实景,实际上在一个一米高的台子上拍的。摄影师卡迪夫吸取了文艺复兴画家弗米尔、卡拉瓦乔、伦勃朗、以及梵高的用光和色彩构成,让这部用特艺彩色拍摄的电影今天看来依然如梦如幻,让使用高清摄影机和电脑合成画面的电影人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麦克·鲍威尔导演的这个故事讲得太好了,至今仍有多种解读。我理解为一曲信仰之歌,一部护教之作。一群修女来到南亚,把原崖上的宫殿改成了修道院,并试图改造当地的人们,一场争夺灵魂的战争由此展开。因女主都穿修道服,脸盲症患者看起来略有障碍,不过当女一二号都换成俗家服装,光彩随之照耀,危险也紧随其后。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英国电影,尤其是四次敲钟,四次闪回,令人美得窒息,美得唏嘘。

《小孩与鹰》(KES)

拜卫西谛所赐教,我知道了肯洛奇导演,并且将他当成了私心最爱。这次在电影院观看《小孩与鹰》KES,一是要看看鹰在银幕上到底有多大(真的很大很漂亮),而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观察观众的反应。果然足球赛一段是大家的笑点,而最后结局可以听见啜泣。 《小孩与鹰》是肯洛奇最好的电影,那时的他不分左右,无问东西,只展示“生活的透明性”,而不乱开药方。电影根据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改编,启用业余演员。男主比利的扮演者大卫·布莱德利是一个矿工的儿子,听说被选中都傻了。片中有一场校长用教鞭体罚学生的戏,导演让真打,学生们猝不及防,表情真实得可怕。我注意到这场戏的一个镜头是从学生的身后拍的,而那里本来应该是一堵墙。肯洛奇就是用电影拆毁了生活的墙。在电影院看,有新的收获。本来我一直恨比利的哥哥,这一次居然可怜他,并且发现KES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哥哥的责任,比利的逃避躲闪也难辞其咎。人类从伊甸园里开始,就学会了逃避,敢做不敢当。正如偷吃禁果后–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创世记 3:8-10 和合本)–成长就是面对,如同电影残酷的最后一幕。

《汤姆·琼斯》

多年没在影院看过这么欢乐的电影了。《汤姆·琼斯》拍摄于1963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导演在内的四项奥斯卡,今天看来,这部电影既前卫又大胆。里面汤姆和Mrs. Waters吃饭的场景乐死我了,但是惜乎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不敢大声笑,憋出了工伤!要知道这是电影史上最著名和最可笑的吃饭场景之一。这个周末,看了英国电影大师展五场经典电影,花费仅仅300元,只够一张所谓先锋导演末等座的戏票钱。看电影是最理性和聪明的消费,爱看电影的人相当于活了三倍的人生。罗杰·伊伯特、卫西谛果然不吾欺也。

《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拍摄之前,大卫·里恩正准备拍摄一部关于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电影,跟他已经合作过三部电影的编剧、制片人Noël Coward说:“老兄,古装戏不是你擅长的。你应该继续拍当代题材,拍你了解的东西。我这里有一部短剧,你拿去看看,我很快就能扩写成一个剧本。”这个短剧叫《静物》,讲述的是在一个火车站一对男女相遇的故事。Coward很快增加了咖啡馆、电影院、公园泛舟、公寓幽会的戏,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剧本。这个电影如此动人,得益于影片女主角劳拉自己的旁白,这构成了她的三重身份的叙事:一、一个孤陋寡闻的妻子和母亲;二、一个深陷爱河的有夫之妇;三、一个自我反省的个人历史学家。作为观众,我们共享了她的秘密,并且跟她一起悬崖勒马、亡羊补牢。这部电影情感克制,但细节惊人。其中借朋友的公寓幽会并被发现一场戏,启发了比利·怀尔德,才创作出了《公寓春光》(Apartment),那同样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的男女演员Celia Johnson、Trevor Howard演得太精妙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人过目不忘。《陆军野战医院》Mash的导演 Robert Altman21岁时,回到家对妻子说:
我偶尔走进电影院,看了一个英国片。女主角并不光彩照人,也不是那种甜心宝贝类型,但是我看了十来分钟,就开始为她流泪,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这部片叫《相见恨晚》。

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观众的想法呢!

Loading

不要说人微言轻,发声可以改变这一切

July 8th, 2019

在我们这个时代,发声越来越容易,但愿意发声的人却越来越少。

2019年7月6日,我从上海乘火车到山东。车票是几天前就买好的,我看也没看就打车去了上海虹桥。等进了站,距离开车还有大约40分钟。可是当我从取票机里取出票,我却傻眼了,始发站不是上海虹桥,而是上海。

从上海虹桥到上海再转地铁至少需要40多分钟,所以这票只能改签或者退掉。2个小时后,有上海虹桥出发到同一目的地的高铁,但是一查,不但二等座,连一等座也卖光了。

幸亏我机敏。这是我大学刚毕业一个陕北的同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一次匆匆赶班车,他被绊倒在地,就在大家哄笑之际,他迅速从地上跳起来,说了这句话。

幸亏我也机敏。我买了去山东另一个大站的一等座,并且马上就要检票上车。

付出的代价有三:
1. 全家分离在一头一尾两个车厢,重聚一次要横跨十来个车厢。 
2. 本来买的是二等票,退票要收20%费,改成买一等座,又要多花钱,一进一出,比原先的票多花了六七百元。 
3. 打乱了原先的接站计划,现在只能另想办法。

气喘吁吁上了火车,我内心不禁问:“天父,我为什么要经历这个?按照原计划平平安安到家岂不更好吗?”

由于我买的是一等座的16车厢,紧挨着驾驶室,并且跟商务座共享一个小车厢。

座位也跟普通的一等座不一样,它是一个双人沙发一样的座位,中间没有隔断和扶手,两个人坐在一起,就会比较奇怪。尤其是陌生人。

我旁边坐着一个小伙子,年纪大约30多岁,不远坐着他的同伴。

由于我打电话说坐错站,被他听到,也由于座椅造成的空间感,我们很快交谈起来,聊到了坐错站的问题。

原来,他也是把上海看成了上海虹桥,由于到北京的车票全都卖光,不得不多在上海住了一个晚上。听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你看,这两个马大哈。”

可是,这个小伙子对我说,他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在大学里,别人都丢过学生证,唯独他一次也没丢过。这次坐错车,固然是自己的原因,但是12306购票App的设计上,应该给予提醒。

12306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当你搜索“上海”始发到“北京”的火车票,它会自动把所有上海和北京主要站点的票都列出来。

当然在始发站中,绝大多数是“上海虹桥”,因为这是最大的高铁枢纽。但是也会有“上海”混入其中。

所以,高铁站的始发站,不是始发站点,而是始发城市。

既然是始发城市,就面临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外地人,往往对于始发城市的各个站点名字并不敏感。例如一个久居杭州的人,不但能分清楚【杭州东】和【杭州】不是同一个站,而且还知道【杭州】站在本地人那里还有一个小名叫【城站】。但是,对于不生活在杭州的人,这一点很可能会忽略。我自己,还有我看到别人拿着【杭州】始发的车票,到【杭州东】进不去候车室。

以下是在12306搜索【上海】-【北京】的部分结果。

【12306截图】

大家看到,里面混进去一个特务,就是G6,它的始发站是【上海】。跟我坐在一起的小伙子就说,其实12306应该开发一个功能,就是在你选择了票的时候,再跳出一个提醒功能。
“您选择的出发站是【上海】而不是【上海虹桥】,您确认吗?”

如果有这样一个提醒功能,就会把大脑中放松的那根弦给紧起来。后来,我们进一步讨论,这会不会是高铁部门的一个阴谋啊。因为他看过一个报道,每个大城市每天高铁坐错站的乘客有1000多人。接下来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城市里1000多人坐错车,高铁部门是赚了还是赔了。

  1. 有一部分人会免费改签下一趟火车,对于铁路部门来说,这不赚不赔。
  2. 还有一部分想改签,但没有当天合适的票(改签只限当日和相同的出发到达城市),那只好退票。由于基本都在开车前2小时之内,所以会被加收20%退票费。这大概多少钱呢?我们以我们的票为例做了匡算,应该在100–150元之间吧。
  3. 退掉的票能否卖得出去呢?因为距离开车时间近了,可能卖得出去,也可能卖不出去。对于高铁部门来说,并没有损失,因为无论坐还是不坐,都不会增加本车次的运营成本。
  4. 由于这名退票的乘客,迟早还是要继续这段旅程的,所以,他还会再买一张至少同等价位的票,甚至会在没票的情况下“升舱”,所以高铁部门绝对不会因为这次退票而有实际的损失的。

这样算来,如果这位老兄提供的数据靠谱,一个大城市有1000人退票,那么铁路部门每天增加的收入就是10–15万,取平均值12万好了。一年就是4380万。

全国就按20个大城市(中小城市折合成大城市)计算,每年光退票费的收入就会达到8.7亿。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所以,我们两个得出结论:高铁部门是不会自己改进12306这个app,增加提醒确认功能的,因为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存在。

讨论完了,我俩还叹息了一番,说:咱们人微言轻,要是能让大v知道,帮我们呼吁一下就好了。

当然,他不知道我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大v”。

接下来,他闭目养神,我开始用手机打字,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微博。

我的微博全文:

今天坐高铁又把“上海“当成了“上海虹桥”,进站才发现,赶紧退票,重新买票,二等卖完,只好买一等座。犯这类错误的不仅是我,同车厢就有两位乘客也是看错了票。这位朋友说,每个大城市每天把“北京”与“北京南”、“杭州”与“杭州东”搞混的多达千人。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退票费收20%,以一张票面价500元计算,每个城市每天的退票费收入就是10万元,一年3650万,按20个大城市算,每年7亿。由于邻近发车时间退掉的票不愁卖不掉,况且很多人被迫升舱,所以铁路不会因退票有损失。这解释了为什么12306不开发一个简单的提醒功能,当你买成上海-北京时,弹出窗口,提醒一下“你确定出发站是【上海】而不是【上海虹桥】吗?”。简单一步,可让全国乘客每年省下上亿元。但是因为上面分析的巨大利益存在,12306未必愿意改?请朋友们帮助扩散。#高铁站名混淆#

这篇发新浪微博,我@几个真正的大V,一位是国内最好的话剧舞台剧照摄影师,一位是@王小山。

接下来,我还要跨过12节车厢,去看我儿子。儿子又跨过12个车厢来看我。

这时候,我再一看微博,已经有上万点击,几百个讨论。

当然,如你所料,有一部分是讽刺挖苦甚至谩骂的,说什么“你这样的大脑基本告别高铁了”。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诉说了跟我类似的遭遇。这证明,每个大城市每天1000人看错站点,不是无中生有。

两天后,这条点击人数达到了47万,评论400多,转发700多次。

虽然还没有高铁部门的人联系我,12306也还没有作出整改的承诺,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

  • 在我的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无意义的,都有它的目的。
  • 写作的意义之一就是触及自己和他人生活中共同的痛点。
  • 不要说什么“人微言轻”,即使一个小人物,也能照亮他眼前的小地方,甚至能让世界改变一点点。涓滴细流,汇成江河,终将澎湃。
  • 正如那首《想象》所唱的:你也许说我是痴人,但痴人不止我一个。那么把你也包括进来吧,让我们改变这世界。

Loading

回归白板报

June 25th, 2019

兔子绕山转,早晚回老窝。

几番晃悠,几番折腾,决心用回从前的博客。生产内容的人,从事创造的人,应该让自己提高技艺,而不是折腾技术的载体。给英国女王做衣服的裁缝,并不需要关心用什么牌子的缝纫机。如果好好写,免费的博客平台就足够,独立的Wordpress更是锦上添花,如果不想写,用苹果最新的Mac Pro搭建的独立服务器并且安装最新的静态博客系统,也没有用。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物质时代,物欲很容易被激起。关键是学会如何Live without it. 否则,永远是各种硬性和软性广告的奴隶。

从今天起,也把下面的域名都指向这里。

wangpei.net
wangpei.io
wangpei.org
baibanbao.net

<

p dir=”ltr”>baibanbao.org

专注于写,其余都是浪费时间。

Loading

第22届上海电影节观影笔记Part1

June 25th, 2019
电影节一年一度,一期一会,机会实在难得,我认识有些影迷朋友,每天都辗转在各个电影院之间。上海电影节不仅属于住在上海的人,还属于整个长三角。我认识一位朋友,创下了两天看13部电影的记录。 哪怕一天看一场也不轻松,本届电影节放映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长达7个半小时。 不过还是有影迷敢于挑战,票经过加场后,依然一抢而空。 而我,今年虽然抢了27张票,到目前只看了8场。剩下的票,有的原价转卖,有的半价转卖,有的送朋友了。到目前为止没送出去而浪费掉的仅有两张票而已,属于正常损耗范围。要问我明年还这样七买八买吗,我一定不这么干了。 其实,看电影是一个体力活,赶场子很累,到了影院规矩又多,睡觉都生怕自己打呼噜。

听瓦尔达说

《听瓦尔达说》是我电影节所看的第一部,这是已故法国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的一个巨大的PPT,一次讲座串成的纪录片,亦是她70年艺术探索的总结。瓦尔达讲了三个主题词:灵感、创作、分享。 一、灵感 瓦尔达的灵感来自于真实,身为摄影师的她,总把纪实融合在电影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她去年获奖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就代表了她的风格。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一起,驾驶着一辆喷绘着相机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这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们把照片打印出来,并且放大到难以置信的尺寸。片中最感人的是一些普通人,通过被这样放大,第一次确立了自我的价值。例如一个小镇上的咖啡馆的女侍者,打着一朵细花阳伞的照片,被放大到墙体那么大。三个集装箱码头的工人妻子的照片,被放大到十来个集装箱那么高,当工人看到的时候,他们一下子惊呆了。Size matters,尺寸很重要,说的就是这回事。 二、创造 她横跨了纪录片、故事片和装置艺术。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拾穗者》,关注在城市里捡食物吃的人。感谢雨果,法国不搞垃圾分类,否则无家可归者连食物也捡不到了。《拾穗者》还拍摄那些捡农场遗弃的土豆的人,这些土豆是都不符合超市里要求的尺寸,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而被农场主遗弃在田里的。知道奥秘的人,就去捡土豆。里面的土豆居然有心型的,瓦尔达收藏起来,让这些土豆生根发芽,然后自然萎顿。再把这些土豆做成了一个装置。 三、分享 艺术当然是拿来分享的,关键是怎么来定义艺术。瓦尔达早年丧夫,此后再也没有改嫁。她对鳏寡孤独,感同身受。 拍摄孤岛上14个寡妇,让她们诉说自己的感受,这些诉说最后用各国语言配音,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影像装置。大家来到一个展厅里,然后随机拿起一个耳机,戴上耳机,可以听到寡妇们的诉说。 瓦尔达早年是拍胶片的,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她也开始拥抱数字影像。她把以前老电影的胶片做了一个装置,用《幸福》的胶片搭成一座小屋。这个装置没什么技术和创意含量,但是一个老艺术家能够不断地引用自己,是她们的特权。所以分享包括了重复分享,多次分享,分享的分享。2019年3月29日因乳癌于家中过世,享年91岁。 她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启发,她办了一个展览,回顾自己的作品,作品旁边要么摆了奖杯,要么挂着票房的标签。她以此来表明:当你创作一部作品,要么用来赚钱,要么用来拿奖。别的就先不要考虑了。

在伯克利

电影节当天下午,我看了怀斯曼的纪录片《在伯克利》(At Berkley),片长4小时4分钟,中间安安静静,几乎没人退场。影片结束,大家鼓起掌,为了电影,也为了自己。 这部片子讲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个美国传统高校的数十个片段,从校长开会,到学生表演,观众光课程就听了十几门,不是浮光掠影的听,而是每一节一个主题,相当于TED演讲量级的听课,但是,伯克利的老师教授们,并不像TEDer卖弄风情,而是展示出世界一流教师应有的样子。比如,一位研究癌症与基因的女教授,说自己年轻时通过研究鸡发现,癌症并非是癌变基因自己造成的,还与环境和周围组织有关。当时人微言轻,她的论文被一位权威当面扔进了垃圾桶。现在,证明她是对的。因此,她教育学生们,不要迷信专家和权威,包括她自己。 类似的演讲还有十来场涵盖:公共管理,天文学,生物学,社会学,诗歌欣赏,组织管理学,时间哲学,种族讨论等等……,这哪里是看电影,简直相当于上了一学期高质量的公开课。校长和管理层忙活的则是钱的事,伯克利是公立大学,但政府的拨款年年减少,2013年已经降到16%,致使学校不得不让低级别教职工强制休假。同时,学校安保部门则跟市警察局商量一起互保,以避免学校里的突发事件。 影片在学生抗议学费上涨的游行示威和占领图书馆的学运中达到高潮,此时校长并不在家,几个秘书忙着起草大而空的答复学生的公开信。后来,学生自己撤出了图书馆。校长回来了,说现在的孩子这一套,我们60年代都闹过了,只不过当年我们的目标比较宏大,而现在的孩子闹的这是哪一出。影片最后,一位老师在解读约翰·邓恩的艳情诗,现场的学生中,有围着头巾的中东女子。 怀斯曼的镜头,还把相当长的篇幅留给了在校园里施工和除草的蓝领工人还有大型机械,通过这种无声的对比,让大家看到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这些镜头肯定是设计过的,不对比不知道蓝领阶层多不容易。

斯巴达克斯

第一天六个多小时的电影,确实挺累人的,因此电影节第二天我决定只看一部电影,当然也不轻松,197分钟的《斯巴达克斯》。 这个电影,库布里克都不太愿意承认是自己的作品。《斯巴达克斯》是库布里克本人最不认可的作品,并将其一度从自己的作品小传里删除。这部电影的来历说来话长,麦克·道格拉斯的父亲Kirk一度想主演《宾虚》,但未能如愿,就发愿也拍一部古罗马题材的电影。他既是制片人,也是主演,并且炒掉了原先的导演曼(他只拍了开头矿山的镜头),换成了库布里克。但是库对于编剧Trumbo表露出的共产主义倾向并不认可,当Kirk颇为得意地说出那段「你是谁,你是神吗?」「不,我是斯巴达克斯」的时候,库布里克简直嗤之以鼻。 导演与摄影指导Metty也不和,主演克拉苏的劳伦斯·奥利弗与演元老Gracchus的查尔斯·劳顿在现实中也是一对互不说话的死对头。 这样一个复杂矛盾的剧组,拍摄了170多天,才完成了这部电影。 周期如此漫长,库布里克的小女儿在学校里填表时,在父亲的职业一栏填上了:斯巴达克斯。影片动用了超过一万名演员,战场交锋就用了8000多人。在没有电脑CG的时代,斯巴达克斯砍掉罗马士兵的胳膊,都需要用真刀砍演员的假胳膊。 这部电影看得让人压抑无比,因为斯巴达克斯不仅死了,而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妻儿也被仇人克拉苏掳去,未来凄惨的命运可以想象。3000人被钉在十字架的上的镜头触目惊心,会在噩梦中萦绕。库布里克处理的时候没有用十字架而是用了丁字架,这样不会跟耶稣基督的形象混淆。为了剧情的需要,电影虚构了克拉苏与斯巴达克斯面对面的场景,而在普鲁塔克的史书上,这俩人并没见面,斯巴达克斯也只是死在乱军之中,并非被先安排角斗,再被钉死。 这部电影的仪式感太强了,影片还没开场,大光明的工作人员就拿着话筒出来提示:「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和后五分钟,只有音乐没有画面。」大家就坐在黑暗里,面对黑魆魆银幕,等待开场。中间还有10分钟的幕间休息,也是黑乎乎没有画面,只有音乐。 今天看这部电影,觉得Trumbo编剧的问题很大。斯巴达克斯被塑造成完美无瑕的勇士,最后奴隶们纷纷自陈是斯巴达克斯,放弃生还的希望,英勇就义的场景,像极了样板戏的处理方式。在父亲节看这样一部绝望压抑的电影,确实令人难忘。 《斯巴达克斯》是一部充满红色隐喻的电影,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颜色已经淡去,留下的只是那些影史上的奇谈。摄影指导什么也没干,甚至一度要求不要署名,但是躺着赢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扮演奴隶贩子Batiatus的Peter Ustinov爵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他后来还获得最佳编剧提名,并且主持一档电视节目,在采访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时,目击了英吉拉·甘地被保镖开枪刺杀。影片字幕最后感谢了安东尼·霍普金斯,因为有一段托尼·柯提斯(《热情如火》里的吉瑞)与劳伦斯的对手戏,里面「生蚝与蜗牛」的台词,因为含有同性恋暗示,被剪掉了。1991年修复时,发现画面还在,声音消失,霍普金斯就自告奋勇模仿了劳伦斯的声音。《斯巴达克斯》这样的电影,可能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部了,能在影院里看到,也是一种福份。 看电影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 我看完电影第一时间发朋友圈说:
“虽说是4K修复版,但色彩依然有大幅失真,由于留下来的原始胶片黄色被毁坏,我们看到的镜头是用残存的负片修复的,所以画面上有莫名其妙的粉红,人物像得了红斑狼疮。”

有影迷朋友看到之后,马上告诉我,官方已经宣布这是一次放映事故。 因此,我们这些看片的人赚到了,组委会决定全额退款。150元的票款就这样退回了钱包。也许这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好处,要知道在中国很多地方买了新房子出现裂缝都不给退款啊。

对不起,我们错过你

我的电影节之旅,是从肯洛奇开始的,我记得多年以前,我从杭州赶到上海,看过一部《风吹麦浪》。不是李健的那首呜呜呜呜呜,而是讲述爱尔兰独立者与英国殖民者开展游击战的故事。 前年,我看了《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获得了2018年戛纳大奖,在首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15分钟。去年,我看了肯洛奇早期的电影《小孩与鹰》。所以,上海电影节对于我来说,就是看肯洛奇的电影。 本次电影节放映肯洛奇新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你》,这个名字怪怪的,而且这部电影在全球还没有公映(英国是8月份才上映)。今天,我问了卫西谛的夫人,他看的时候哭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我放心了。 《对不起,我们错过你》,乍一看片名好怪,看了电影才明白,Sorry, we missed you.是快递公司留给不在家的收件人的留言条。这是一个关于快递员的故事。 Ricky在2008年金融风暴中失业了,他得到一个工作机会,以特许经营身份加入一家快递公司。当他回家告诉家人,儿子Seb挖苦说:“特许经营,你开了一家麦当劳吗?”熟悉肯洛奇的人知道这是一个老梗(old punchline),因为他拍过一部电影叫《诽谤麦当劳》。特许经营,顾名思义,就是自担风险,但是还要接受公司的盘剥。 Ricky有两个选择,从快递公司租车,或者自己买一辆。租车每天只要一睁开眼,就要欠快递公司100多镑(具体金额我记不太清楚了),买车虽然花费高,但不用每天欠钱啊。 唉,看到这里我已经很惭愧了。大家知道,我曾经经常往内蒙跑,跟一群做纪录片的朋友。当地有一家上市公司煤炭企业,当年发迹的秘方,就是不养车队。公司买了一些大货车,「免费」交给司机们开,司机每天要交租金,三年期满,这辆车就归司机了。这样企业主不用雇佣司机,不养闲人,司机不用买车,不占用资金,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当年在酒桌上,听到这个故事,我还击节叫好。现在看来,我真幼稚,甚至愚蠢! 吃人如果吐骨头的话,还叫特许经营吗?机会难得,但是代价不菲。Ricky要自己花钱买车,并以自雇者的身份加盟快递公司,一切都被一个终端设备监控,请假,投递不准时都会被罚钱。关键是为了买车,他不得不卖掉了妻子的小汽车,而妻子也是一位「按服务付费」的护工,每天奔波在六七个老弱病残中间,特别需要一辆车。 他的妻子Abbie,更让人想起《我是布莱克》中的 Katie。她是一位护理小时工,对待老人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人生在世,有三种痛苦,最好不要一起上门来:老,病,穷。 影片中,我们看见Abbie摊开一张成人用的尿不湿,接着看到洗手间里赤裸的一条腿,一个老人说:“我一百万年也想不到自己会有今天。”而另一位自己去不了洗手间而尿湿衣服的老太太则说:“谢谢你,这一切太丢人了。”Abbie说:“不,你不知道,你对我们家的帮助更大。” 即使悲剧,也有需要喜剧来穿插,这叫喜剧性放松(comic relief)。跟《寻找艾里克》中的邮递员一样,Ricky也是曼联球迷,并且模仿坎通纳把领子立起来。他给一个客户送快递,对方是桑德兰的球迷,于是两个球迷开始斗嘴。这一段影院爆发出一片笑声。 有一位老奶奶生活虽然不太能自理,但特喜欢给人梳头发,她总是要求给Abbie梳头发,但是Abbie太忙了,没有时间享受这项服务。这边,Ricky跟时间赛跑,有时带上小女儿Lisa一起投送快递,遇到收件人不在家,就留一张电影名上的字条。 快递公司的主管冷酷、嘴欠,跟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毫不掩饰,直来直去。“你知道我们整天忙活是为了什么?”他拿起终端机,“就是为了让它高兴。” 这个终端机是一个类似手机的黑匣子,集定位,扫描,通话,监控于一体,损坏要赔偿1000镑。机器不仁,大数据无情,快递员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6天,请假则重罚。他儿子Seb的被设定为一个问题少年,涂鸦,打老师,偷窃,关键是不服管教,甚至对父亲说F-words。
当Ricky对儿子说: I have done my best for this family, for you. 儿子冷冷地回答: Maybe your best is not good enough.
我想,这是我今年看过的电影里最令人伤心和绝望的一句台词了。 在这个世上,有那么多竭尽全力的父母,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你的最好可能还不够好。当偷东西被警察抓住,警察当着他们父子俩说了一段话,这段台词除了Laverty和肯洛奇没有人能写出来。
“小子,抬起头来,看着我。此刻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你知道吗?我这里每年抓不少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有家人来领。你是一个幸福的小混蛋,你知道吗?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乎你,因为你还有一个父亲甘愿坐在这里为你接受羞辱。”
为了剧情需要,Ricky误会了儿子并打了他耳光,同时为了电影快点收尾,编剧导演又安排了一群小流氓抢劫了快递车,并打伤Ricky。这样的巧合是为了引出影片中的高潮,Abbie对打电话要来罚款的快递公司主管破口大骂,骂完之后,她捂着脸哭着说:“我是一个护工,我是照顾别人的人,我可从来不骂人,我从来不骂人……”医院的人都看着她,面带诧异和同情。 肯洛奇以前的电影喜欢表现无产阶级浪漫化的团结,营造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假象,至少这一次,他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大众只是一种幻觉,能有共同的目光汇聚已经不错了,别指望什么团结和斗争。 也许是在这段剧情之前,也许在这之后,我记不太清楚了。 Abbie出现在老人的客厅,老人一边给她梳头,一边唱着那首:爱琳,晚安。
Irene, good night, Irene, good night Good night, Irene, good night, Irene I’ll get you in my dreams Sometimes I live in the country Sometimes I live in town Sometimes I have a great notion To jump in to the river and drown Irene, good night, Irene, good night Good night, Irene, good night, Irene
纵然铁石心肠,看到这里,也会泪湿青衫吧。 次日早晨,Ricky不顾家人阻挠,带伤开车出门上班,电影戛然而止,只留下观众在黑暗中唏嘘。 作为中国观众,看了固然感动,却也犯一点点嘀咕。就像英国达人秀里一位来自非洲的脱口秀主持人所说:“你们英国人太矫情了,说什么金融危机?我来自非洲,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危机?除非伯明翰的上空有联合国的飞机空投食品,才有资格叫危机。” 我如果上达人秀,也会对肯洛奇说:“什么叫人吃人的社会?一个拥有NHS免费医疗的国家哪怕排三个小时的队看x光片,也不算人吃人的社会。要不您去我们那里看看……”但是,后来我一想,话不能这么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生活在桑德兰,就要以桑德兰的标准来看待人生。 人,无论生活在非洲,英伦,还是上海的马当路,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被人当成人。人不可以这么被轻贱,这不符合人类有史以来任何的伦理与道德。无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圣经里的金律: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别人。

东京物语

如果本届电影节只能看一部电影,那么就是《东京物语》。 如果上海电影节的指定影院里有火刑柱的话,我相信有人会毫不犹豫地把电话铃声响了几次的老年观众绑上去,并亲自缓慢转动柱子,以确保烤得十分熟。其实这位老人家不过是搞不定儿女送给他的智能电话,不知道如何关机而已。 《东京物语》的现场来了不少老人,这本是合宜的,因为这部电影不但适合中青年,更适合老年人看。 故事讲述的是70岁的周吉和67岁老伴富子,决定到东京去看看自己的大儿子幸一,大女儿志家(日本国宝级女优杉村春子扮演),以及守寡的二儿媳纪子。东京很大,儿女很忙,唯一能陪伴他们的反倒是外姓的纪子。站在儿女的角度,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父母好不容易进一次都市,儿女反而很忙。一是真忙,比如幸一要出诊看一个高烧近40度的患儿;二是瞎忙,父母驾临带来的压力,顿感自己混得差,于是拼命工作,抓住有的没有的赚钱或升迁的机会。周吉老两口感受到的是希望的落空。本来以为大儿子是医学博士,发现不过住在郊区,做一个社区医生而已。几位老人甚至在居酒屋里吐槽:没遇到杀父母的儿子就算幸运了。 在电影院重看这部影片,我被一个个以前忽略的细节所打动。 富子借宿纪子家,说,“想不到今生还能睡在昌二(二儿子)的被褥上”,当灯关掉,我们听到了轻轻的啜泣声。 次日,两人告别,纪子给了婆婆一笔钱。还说一些常来看看之类的话。可是,富子说:“不过,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来了……恐怕没工夫了吧。”她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 我之前看《东京物语》,都专注于两位老人出门旅行的这一段,而这次,我更多关注到的是,富子从生病、去世到葬礼的这一段。大儿子幸一虽然学医,但对母亲的病也无计可施,可是,周吉还是安慰他说:“你妈妈能得到你的诊治,心愿也满足了。” 当小女儿京子对于哥哥姐姐们的表现愤愤不平,纪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这么想过。……但是到了姐姐那般年纪,就会有自己的生活。谁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京子说:“真讨厌啊,这个世道。” 纪子说:“是啊,净是让人讨厌的事。” 人生还不就是这样嘛,净是些让人讨厌的事。 《东京物语》曾经被英国的老牌电影杂志《视与听》每十年一次的评选(逢2的年份选一次,最近一次是2012年)评为影视第一名。但是2012年不知道评委的脑子被什么动物给踢了,第一名给了《迷魂记》。不否认《迷魂记》也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怎么能跟《东京物语》相比呢?《东京物语》的复杂和深刻,不亚于任何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 我们来看看其他兄弟姐妹都走后,纪子和周吉的一段对话吧。昭和时代最美的女演员之一原节子和昭和时代最伟大的男演员「父亲」的象征笠智众,给我们带来这一段对话。 当观众都把纪子当成一位圣洁女神和贞洁烈女的时候,他对周吉说。
纪子:妈妈对我的评价太高了。 周吉:不是评价高。 纪子:不,我不是像您说的那么好的人,如果连您也把我看得那么高,那倒是我于心不安啦。周吉:不,你说的不对。 纪子:的确是这样,我的心并不善良,我并不像两位老人所想的,心里总想着昌二。 周吉:就说呢,还是忘了好。 纪子:可是现在连想不起来的时候都有了,忘的时候多了。……所以,我心底也并不善良。 周吉:不,这并不是心地不善良。 纪子: 不,是不善良。我对妈妈,没好意思说这些事。
周吉一遍劝慰,一边拿出富子生前的怀表送给她。 当所有的人都离去,邻家妇人从窗口路过。邻妇说:“大家都回去了,您就落单了吧。”周吉说:“我这个人呢很倔,要是早知道她那么早就去世,生前就对她更好一点了。”他又说,“一个人过日子,日子就变得很长很长了。”邻妇说:“是啊,可要落单了。” 影片的最后周吉一个人坐着,轻轻扇着扇子,门外千帆过尽,年华水流。我们在电影院里的人,也都这样提前静静地经历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这不是人类电影的最高峰,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叫电影。 我们今天说的是崇高的喜剧。可上面讲的这些似乎都是悲剧,这跟喜剧,跟崇高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拉回标题的话,那就是这些悲剧都要有喜剧性的放松瞬间。 《东京物语》也不例外,里面的日本国宝级演员杉村春子承包了这个电影大部分笑点,尤其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当富子去世,全家奔丧的时候。 请大家看剧本。 当周吉走看,大家好一阵没有说话,这时候杉村春子扮演的志家说。 志家:怎么说才好呢,这么说也许不太好,两位老人要是有一个必须先走,我觉得还是爸爸先走好。 我在的影院现场,响起了压抑太久之后的笑声。 笑是一种对抗,让人不至于绝望。 关于喜剧的崇高性,我们会在今后的课程中继续详解。

小小乔

《小小乔》Little Joe讲了一个植物版的「黑镜」式的故事。 人与植物的亲缘关系比动物更近。我们会把思想比喻成种子,把事物的初期阶段比作萌芽,把行为带来的影响比作果子。中国有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新约》中有经句「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我们一般不会用动物的繁殖过程来比喻思想,除非流氓诗人或着诗人耍流氓才那么做。 爱丽丝(戛纳最佳女演员Emily Beecham)是一位育种科学家,用导演和制片人 Jessica Hausner(金棕榈奖提名)在今晚的观众见面会上的话来说,是女版的弗兰肯斯坦。她用病毒培育了一种新型花卉,用自己儿子Joe的名字命名为Little Joe。想不到,一系列古怪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是狗还是人,只要接触花粉,行为就变得怪异,爱丽丝的同事贝拉说出了一个秘密:吸入花粉的人,都变成了这种花的传播工具,会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保护花的繁衍。 爱丽丝的男同事、儿子Joe、儿子的女友Thelma,都吸入了花粉,事情一点点失去控制。究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难得糊涂与之共醉,爱丽丝面临艰难的选择。影片的音乐怪异,常常喧宾夺主,但有效地起到了增强悬念地作用。这个故事外表看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剥皮剥下来,还是洋葱,剥到最后,你发现终于不是洋葱,而是「皮芽子」–新疆人对于洋葱的另一种叫法。 那么,这个电影好在哪儿?为什么戛纳会把最佳女主角给1984年出生的Emily Beecham?这个低成本的科幻片,唯一的特技就是制作了一盆盆塑料花,悬念的水平还比不上故事会,但是却有一种强大的吸力,让人如饥似渴地看下去。故事也并非没有波折,片中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爱丽丝家里地客厅。Joe和Thelma对爱丽丝说:「没错,我们就是被Little Joe控制了,我们感到很幸福,除了它我们什么也不在乎。」爱丽丝先是震惊,继而恼怒,转而悲伤,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小孩发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笑声。「妈妈,我们是骗你的。」观众也跟着如释重负,Emily Beecham在这一刻的表演为她赢得了影后的桂冠。能编出这一段的编剧和导演 Jessica Hausner一定是天才,因为她知道观众期待反转,就给了他们反转,当然是假的反转。 影片中唯一的清醒的人贝拉被Little Joe控制的「植物人」们谋杀了,之所以没有给她也吸入花粉,变成同类,只能解释为Little Joe真的生气了。最终,Little Joe的种子传遍了全世界,它是马恩起草的宣言,是全球化浪潮,是麦当劳与苹果,是巴菲特给股东的信,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是马云的内部讲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格言,是爱护地球垃圾分类的动员令,是一粒粒看不见的花粉……影片结束后,进行了主创见面会,我举着电影票找Emily Beecham签名,我知道,这种小小的虚荣心也是一个Little Joe,但它要开放,我没办法拒绝。

Loading

聪明笔记卡片盒

May 24th, 2019

世界读书节,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Sönke Ahrens: 9781542866507: Amazon.com: Gateway,怀着饥渴慕知的心情读完,然后开始操练起来。

聪明笔记的来历

书中介绍的smart notes这套方法,不但在中文世界,即使在英文世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它起源于西德的六十年代,要从一位社会学家说起。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有一个人名叫Niklas Luhemann,他读了法学院,但是毕业后决定做一个公务员,只因为他不喜欢跟许多客户打交道。公务员的工作虽然单调繁琐,但只要面对政府一个客户就够了,足够单纯。在朝九晚五工作之余,他开始研究哲学、组织管理学还有社会学。读到任何有用的内容,他都记下来,一开始他的笔记方法跟大家差不多,用各种笔记本,把内容分门别类地记录。后来他意识到这种方法不对劲。

他重新发明了一套笔记方法,他称为Zettelkasten,德文“卡片盒”笔记法。他用这套方法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3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58本社会学专著,每一本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开创性。这还不包括,他写的论文,发表的文章,还有译著。有朝一日,大学请他去做教授,让他叙述自己的履历,他做了世界上最简洁的简历。

我的项目:社会理论
研究时间:30年
成本:0

这套零成本的笔记方法,在他死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德国有一个专门的小组在研究他的笔记系统。这是人们发现的他的笔记。

Sönke Ahrens把对这套卡片盒笔记系统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如何记聪明笔记—献给学生、学人和非虚构写书者用来提高写作、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一套简单方法》。

大家可以猜得出来,像我这样文理兼修,对技术敏感,对新生事物狂热的,如果是猫会被杀死好多次的人,是不会把这书轻易放过的。我把它通读了一遍,把里面的方法,用纸和笔,用各种软件,操作了一遍。然后才敢来跟大家分享。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我们所传的都是我们所信的。根据我的实践,证明这套方法行之有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思考,尤其是写作的效率。

在讲这套方法之前,我们先要讲一下,知识的构造。知识,这个东西,从叫知识之前,已经存在了。知识有几个特点。

  1. 知识是互相连接的。
  2. 知识应当是公开共享的。

  3. 知识是通过碰撞才产生新的知识的。
  4. 知识一旦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往往意味着它的死亡。
  5. 知识靠人的大脑是记不过来的,需要借助外部记忆体。
  6. 电子化工具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可以快速获取知识,错错错。高科技工具只能替代获取知识过程中最微不足道的工作。
  7. 知识会让人上瘾,而这种瘾跟毒品、酒精、食物瘾没有本质区别。
  8. 知识只有输出才是知识。在人类文明的现阶段,知识只有变成书,才曾经存在过,才有价值和意义。
  9.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未曾记录下来的观念百科全书》,也没有一本《没有写出来的知识全史》。
  10. 知识的输入是为了输出。说出来,写出来,演出来,就是不能存起来。
  11. 知识有快速汲取的办法,那就是快速释出。
  12. 知识是世界上第二美好的东西,第一随你定义。
  13. 我说了这么多,大家已经等不及了,到底怎么用卡片盒来记录知识?
  14. 我先慢慢说,你且慢慢听。我们有的是时间,你既然已经蹉跎了20多年,30多年,40多年,50多年,不在乎多等这么一会儿。
    最好的方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示范出来的。

卡片盒笔记法注意事项:

  1. 使用A6(148*105mm)卡片。
  2. 卡片分成三類: 临时卡片,文献卡片,永久卡片。
  3. 每张卡片只记录一条主要观点或信息。不要抄书,要把书里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写完一张卡片。
  4. 卡片用独特编号,最好是: yyyymmddhhmm格式,不要归类。
  5. 卡片之间建立联系
  6. 永久卡片储存在一个大盒子里,随时翻看。
  7. 找出卡片之间的联系。
  8. 有了灵感马上写出书的草稿。
  9. 卡片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变成一本或者多本书。

电子卡片

当然,在电子时代没有必要非得用纸质卡片,软件可以取代纸质卡片。

有这套卡片法的拥趸开发了The Archive (macOS) • Zettelkasten Method,基本上可以取代纸质卡片了。

当然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用Sublime Text,可以安装这个插件。

sublime_zk

经测试,这个插件可以与The Archive (macOS) • Zettelkasten Method配合使用,各自取长补短。

现在就去尝试吧。

Loading

21天学编程小结

May 21st, 2019

2019年4月30日,我注意到在英文、日文推特界,有人发起了#100DaysOfCode 活动,但中文推特界似乎不见动静。就决定身先士卒,在推特上每天发布学编程的消息。

5月1日第1天

  • Git的历史 A Short History of Git
  • 看了油管视频Jekyll and Sublime Text
  • 写了给文科生看的Github和Markdown极简教程;
  • 安装gollum wiki系统报错;
  • 安装sublime text jekyll 折腾成功;还不算正式学code。

5月2日第2天

  1. 学习了编剧语言fountain,安装研究了sublime text 的编剧插件 fountainhead。
  2. 学习设置了googlegroups邮件列表。
  3. 注册了一个域名Movie.Camp,并实现了全站迁徙。
  4. 陪儿子去书店买了本《Scratch编程乐园》

5月3日第3天

  • 今天发现宝藏,Python – 100天从新手到大师jackfrued/Python–100-Days: Python – 100天从新手到大师完全免费的py学习库,一口气学了两天的内容,亲手编了五个小程序,收获满满。
  • 同时学会了git命令行,终于摆脱了git图形界面,并成功commit + push了博客,每天进步的错觉真好。

5月4日第4天

  • 用时1.5小时,学习了条件分支语句:if, elif, else, 照猫画虎编了判断三角形边长和求面积的程序,个税计算器
  • 另外买了斋藤康毅写的《深度学习入门》和李泽写的《scrach高手密码》。前者对我来说,后者对我儿子来说,都如同天书。但是不怕,怕是学习的大敌。

Goldengrape建议:python基础完成后,对于深度学习,推荐coursera上的(link: http://deeplearning.ai) deeplearning.ai开的课程,吴恩达讲得很好,课后练习也很不错。看完手把手教的课程,再翻翻参考书可能更简单方便

5月5日第5天

  • 学习了循环语句for,while,照本宣科编了判断一个正整数是否是质数的小程序,用了sqrt优化算法。
  • 还自学了《Python核心编程(第2版) 》前三章,发现Python的编程风格跟好莱坞剧本要求风格之间,有奇妙的关联。都是通过缩进来定义块,增强代码的可读性。收获满满,快乐萦怀。

5月6日第6天

  • 今天主要是巩固练习,学者编写了「百钱白鸡」问题,「水仙花数」,「斐波那契数列」的Python程序。
  • 同时在看《Scratch 高手密码》第二章,原来积木块编程游戏里蕴含的思路和算法,跟代码编程是一样的。
  • 另:我儿子大字不识几个,对着书其吃垮差,做了一个球拍托球游戏,把我看呆了。

5月7日第7天

今天的内容超级难,讲的是函数和模块的使用,基本上没弄明白,例子也没有抄,因为看不懂。不过好歹也算学了编程,故而打卡一次。

5月8日第8天

空缺一天。

Goldengrape建议:建议慢一点,多看几遍,等几天缓缓,或者做些相似的小练习。但是不要跳过内容,字符串和常用数据结构在后续很常用,不是“看看就好”的东西。我觉得python学习/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学习,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停下,然后忘了,然后放弃,一段时间后再重来,尽量要保持有小练习练手。

消极姐说:

我对数据结构有非常美好的回忆。我真正开始理解编程就是在贵系蹭的数据结构课。老师没打开过教材,上课就一个编辑器,从头写一个类,一边讲一边往里面添方法。讲完编译,测试,通过,正好下课。我期末要熬图根本没工夫复习的,但是这门课学的东西一点都没忘。老师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有头发

5月9日第9天

学习遭遇陡峭曲线,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勉励,只有熬过去,才能学得会,否则年年学,年年放弃。今天继续复习函数,并且编了走马灯的Python小函数,运行起来了,虽然一脸懵圈。

5月10日第10天

今天学习了「面向对象编程基础」,并且敲代码定义一个类描述数字时钟。面向对象的编程我学过一点c++,从概念上并不陌生。代码有些看不懂的地方,也就没有深究。学习编程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降低了技术痛苦的耐受度。以前能忍忍就过去的,现在坚决不忍,一定要整明白。

5月11日第11天

今天如果再按照教程往下走,就是进阶版的面向对象编程了,自己知道几斤几两,就返回去学习巩固函数,确保代码都是手敲上去的,而不是copy & paste,用函数的方法求阶乘,测试了半天没通过,原来是缩行对齐出现了问题。快不是目的,比浮云慢也无所谓,关键是找到学习的乐趣。

5月12日第12天

今天开始学习我梦寐以求的正则表达式,对于主要从事文本处理的我来说,这才是我最需要的。根据一个《30分钟掌握正则表达式》的教程,已经能够完成很多基本功能,我用这个办法,把《圣经》中的“第x章”和阿拉伯数字“节号”查找出来,替换掉。同时做了《硬办法学python》前4课练习。

5月13日第13天

练习正则表达式在python中的应用,写了检验用户名和qq号输入是否合法的代码。

5月14日第14天

  1. 今天python继续练习正则表达式,写了三个小程序:手机号搜集、骂人话变星号、诗词分句。
  2. 今天开始学习Julia,安裝了Pkg.Plots,并用它来学习微积分,优雅而美妙的体验。Calculus with Julia

5月15日第15天

今天开始学习网络编程,用python发送邮件,折腾了6个小时才发送成功。原来,python里要求输入邮件的password,不是主password,而是为app而生成的专用密码。更搞笑的是,我一开始把程序叫做(link: http://email.py) email.py,结果所有的邮件发送都报错,一查才知道,这是个禁用文件名。

5月16日第16天

今天是忙碌而有意义的一天。首先是跟Jekyll奋斗,用了next主题模版进行修改,遇到各种问题,在Sublime Text上用正则表达式全站修改文本。接着发现了建站神器MKdocs,用它做成了自己梦想的静态网站:GC4.camp

5月17日第17天

继续研究建站神器MKdocs,更换了模版,完善我梦想中的静态网站,内容丰盈,欣欣向荣,见风长三尺。

5月18日第18天

  • 今天研究了python静态网站建站神器pelican,既能本地独立建站,也能放到github上,同时学会了换主题。
  • 另外,mkdocs的模版都玩了一遍,顺手给自己的编剧故事营改了版。

5月19日第19天

  • 跟co-founder一起聊了一个项目,7:57分商量域名,8:26分网站上线,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今天都以成为现实,因为技术的复用性实在太强了。MkDocs是很好用的python静态网站建站利器之一,很多方面,比pelican更好用。

Goldengrape建议:静态建站还可以考虑nikola (link: https://getnikola.com/) getnikola.com
我比较喜欢它能够很好支持jupyter,这样可以直接把代码写好了当作blog发布出来。
跟github page的结合也不错。
跟mkdocs类似的有一个gollum wiki (link: https://github.com/gollum/gollum) github.com/gollum/gollum 用markdown方式写wiki,可以发布在github wiki上

5月20日第20天

今天按照 @goldengrape 博客中的指引,安装了gollum wiki系统,过程并不顺利,好不容易调试成功,发现不支持中文。又安装了rugged_addapter但是怎么也运行不起来。我就从xcode command line一路从头再安装了一遍,终于一个个wiki系统建成了。我正用它来作为编剧分析。

5月21日第21天

今天研究了静态页面生成系统Hugo,并且已经测试成功,于是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个站。

21天小结

21天时间,不长也不短。我每天花在学编程的时间,从最初的每天1.5小时,发展到后来的4个小时以上。虽然至今还没有独立编出过什么程序,但是在应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

  • 熟练使用git command line
  • 使用Github已经快速而习惯,并且已经进阶到可以使用wiki的地步。
  • 掌握了建立静态页面的多种利器,包括:
    1. Jekyll
    2. Hugo
    3. MkDocs
    4. Pelican
    5. Gullom wiki
  • 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少个夜晚,在google中寻找一个个疑难杂症的答案,一个办法一个办法尝试,失败了就去睡一觉,醒来继续试。这种精神正是一个coder和hacker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建设并且改版了自己的好几个网站,并且准备对自己的博客进行一次技术改造。
  • 影响了儿子,在我的带动下,他现在睡前读物都变成了《scratch高手密码》,每天变量,循环,语句挂在嘴边。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吧。

总之,在贸易战来临、风雨飘摇之际,能够学一门技术,将来黑市上换粮票也能比别人多一点吧。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Loading

写给文字工作者们的极简GitHub入门指南

May 7th, 2019

我只是码码字,也需要学习GitHub吗?是的,不仅需要,而且特需。

简介篇

关于github,其实是两个意思,git是版本管理系统,hub是枢纽,可以理解成,版本管理的枢纽。

为什么需要git,也就是版本管理,凡是跟文件做过斗争的人知道,电脑里有一大堆文件名,这样命名:

  • 招标文件.doc
  • 招标文件最新.doc
  • 招标文件最最新.doc
  • 招标文件真正的最新.doc
  • 招标文件最后真正的最新.doc
  • 招标文件4月1日前的都不算这才是最新.doc

这就是版本失控的灾难现场。

跟word文档相比,计算机的code更需要严格的版本管理,于是git应运而生。

Git主要做两件事:

  • 自己记录版本,不需要人工命名;
  • 一旦经过比较发现新版本有误,可以回滚到前面的版本。

我们知道,文章和剧本,本质上就是代码。程序员所需要的,正是写作者也需要的。

把git应用到写作领域,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刻不容缓。

Github就是很多git聚合在一起的电子枢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代码储存地,是程序员最爱去的地方。很多人甚至成了好朋友。所以,@Zoom.Quiet说,github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coder以宅男居多)

Github有一个口号,不需要任何命令,不需要懂任何代码,人人可以上手。

注册篇

打开GitHub.com,就会看到这样一行英文:

Create your own GitHub profile

Sign up for your own profile on GitHub, the best place to host code, manage projects, and build software alongside 36 million developers.

在GitHub注册你的资料吧,这里是储存代码、管理项目、构建软件的最好的地方,有3600万开发者与你一起。

点击Sign up,注册。

需要你输入用户名(很多好名字都被占用了,不过这个实在无所谓,程序员不尚虚名。)邮箱地址,设置一个强密码。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验证环节,为了保证注册的是真人而不是程序,GitHub用了比较复杂的验证图形,是斜放的动物,你需要把它转动到四脚着地。

记住,注册成功之后,你需要到你的邮箱去确认,如果收件箱里找不到,就去spam里找。点击确认,你就被带入到了GitHub网站。

上手篇

进入GitHub之后,每个按钮都按按,琢磨琢磨就会了。好的网站都带自学习功能,你摸着摸着就会了(这一点跟iPhone的设计一样,小朋友不识字,一样都能玩得很溜)。

不过为了让你对GitHub有个初步概念,进行下面的练手是必要的。注意,你不需要懂任何代码。

按照github的官方上手指南Hello World · GitHub Guides ,你注册之后要做5件事。

  1. 建立一个repository, 也就是一个库。
  2. 在这个repository上进行操作,建立一个分支branch。修改都在分支上完成。而不是在默认的主线master上进行。
  3. 把你做的改变进行一个commit提交。如果不commit,就什么也不发生。
  4. Pull Request(拉请求),你做了改变,但并没有反应到master主线上来,你需要拉一个请求。
  5. Merge your Pull Request 合并请求,如果你认可这个改变,就点Merge pull request 按钮,确认合并。同时删掉你的分支branch就可以了。
  6. Here you go。 这样就成了。剩下的慢慢学。

就是这么简单。

欢迎来到coder的世界。

鼓动篇

编剧营学员学会GitHub 有什么好处?

好处太多了,简单说几条:

  1. 可以方便取用编剧故事营的各种材料,包括剧本,编剧讲义,写作锦囊。这些材料固然可以放到百度网盘,或者放进群里,但是不如github方面,正如前面所说,github天然是代码仓库。
  2. 可以建立自己的repository,放作业,放文章,放七七八八,然后邀请大家来取用,来评论,这恰恰是github最富有魅力的地方,能够促成大家的共同合作。
  3. 可以就一个剧本,深入进行比较,评论,探讨,与众人一起,开网上研讨会,界面优雅,评论呈现超过你想象。
  4. 更高阶的功能,可以免费在github上开通静态页面的博客。等于有了一个不花钱的网站。
  5. 最重要的是,从此进入了coder的世界,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会发生变化。
  6. 你所梦想的电影剧本,你想写的书,你想创作的任何文字作品,都适合放在github上。
  7. 从今以后,你已经变成一个真正厉害的人。厉害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因为你敢于挑战未知。
  8. 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你的学生,你的同事,你周围的人,都会因此而受益。
  9. 编剧故事营今后将充分利用GitHub带来的福利,让大家开启难忘的学习之旅。

Loading

Markdown让书写更为优雅,写作者也应该掌握。

May 7th, 2019

Markdown让书写更为优雅,写作者也应该掌握。

说明:

基本

  • Markdown是一种用来写作的超轻量级标记语言。
  • 与Word等办公处理软件不同,Markdown用标记语法,来代替常见的排版格式。
  • 其前身是HTML代码,但较之更为简单。所以,也兼容HTML。

字体

  • 使用星号*表示斜体标签。

例如:

  *斜体*

效果:

斜体

  • 使用双星号**表示加粗标签。

例如:

  **强调**

效果:

强调

换行

  • 一段文字,占编辑器中的一行。

标题

  • 生成<h1><h6>标题标签,是通过在文字前面加上同等个数#符号来实现。#数量越少,标题越大。反之,#越多,标题越小。

例如:

  ### 这是三级标题

效果:

这是三级标题

列表

  • -*+这三个符号效果都一样,这3个符号被称为Markdown列表符号。而有序列表则使用数字接着一个英文句点(数字大小并不会影响输出序列)。

例如:

  - 第一行
  - 第二行
  - 第三行
  6. 第四行
  5. 第五行
  4. 第六行

效果:

  • 第一行
  • 第二行
  • 第三行
  • 第四行
  • 第五行
  • 第六行

引用

  • >符号表示引用,可简写于第一行,也可以每一行都添加。
  • 区块的引用可以嵌套,只需要在层次数上加上同等数量的>符号。
  • 引用内可以使用其他Markdown语法,包括标题、列表、代码区块等。

例如:

  >    引用
  >    >    引用中的引用

效果:

引用
> 引用中的引用

代码区块

对我们编剧故事营来说,暂时用处不大,忽略之。

  • `是表示inline代码,4个 (空格)来表示缩进式代码段,分别对应HTML的<code><pre>标签。也可以使用```来表达围栏式代码块(GFM语法,部分编辑器不支持),并指定他的语言类型,实现语法高亮。围栏式代码块可以大量减少缩进的使用,大规模的代码块使用非常方便。

链接

  • Markdown支持两种形式的链接语法:行内式和参考式两种形式。

行内式链接,是在方括号后面接圆括号即可。
例如:

  [SC4.io](http://sc4.io "SC4.io的博客")

效果:

SC4.io

参考式链接,是在链接文字的括号后面加上另一个方括号,在第二个方括号里面要填入用以辨识链接的标记。

例如:

  [SC4.io][blog]

  [blog]: http://sc4.io "SC4.io的博客"

效果:

SC4.io

图片

  • Markdown使用一种和链接很相似的语法来标记图片,只是多了一个!在最前面,同样也允许两种样式:行内式和参考式。

行内式链接,是在方括号后面接圆括号即可。
例如:

  ![女程序员](http://www.wangpei.net/wp-content/uploads/2019/04/female-github-cat.jpeg "女程序员")

效果:

女程序员

分隔线

  • 使用三个以上的-来建立一个分隔线,行内不能有其他字符。

例如:

  - - -
  ---

效果:

上文


下文

表格

太难,而且用处不大,忽略之。

  • Markdown使用|-来绘制表格,:可控制左对齐、右对齐及居中。

例如:

  | Title   | Description                        |
  | :------ | :--------------------------------: |
  | Version | 0.0.1                              |
  | Editor  | [SC4.io](mailto:[email protected]) |

效果:

| Title | Description |
| :—— | :——————————–: |
| Version | 0.0.1 |
| Editor | SC4.io |

延伸阅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