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

January 27th, 2008

英语德语都属于日耳曼语系,互译起来,也比较容易。在网上看到了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半生》的德文和英文版,音节都几乎不差分毫。

这是德文:

Hälfte des Lebens

Mit gelben Birnen hänget
Und voll mit wilden Rosen
Das Land in den See,
Ihr holden Schwäne,
Und trunken von Küssen
Tunkt ihr das Haupt
Ins heilignüchterne Wasser.

Weh mir, wo nehm ich, wenn
Es Winter ist, die Blumen,
und wo
Den Sonnenschein,
Und Schatten der Erde?
Die Mauern stehn
Sprachlos und kalt, im Winde
Klirren die Fahnen.

这是英文:

Midlife

Trans. by / von Walter A. Aue

With yellow pears hangs,
and full with wild roses
the land in the lake,
Ye gracious Swans –
and drunken from kisses
dip ye the head
in the solemn-soberly water.

Woe me: whence do I fetch, when
it’s winter, the flowers,
and whence
the sunshine
and shade of the earth?
The walls stand
speechless and cold; in the wind
are clanking the banners.

翻译得不怎么样的中文。

浮生的一半

钱春绮 译

悬挂着黄梨
长满野蔷嶶的
湖岸映在湖里
可爱的天鹅
你们吻醉了
把头浸入
神圣冷静的水里

可悲啊,冬天到来
我到哪里去采花
哪里去寻日光
和地上的荫处?
四壁围墙
冷酷而无言,风信旗
在风中瑟瑟作响。

Loading

鲍德里亚的花园

January 26th, 2008

如同地狱的入口处铭刻着:进此门者,希望全灭,这座花园的门口,也刻着几个斑驳的花体字: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这句话是《黑客帝国》里墨菲斯对尼奥说的,引用的是Baudrillard(鲍德里亚)的名言。

鲍德里亚是一个玄幻哲学家,他的思想中有预言也有呓语,他达到了一个高度,一个自在自洽、自言自语的高度,有时他是拉比先知,有时是巫婆神汉。

有人问鲍德里亚:你是谁?

鲍回答: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我自己的模拟物。

鲍的一生,就是在研究这些模拟物。

“在有关模拟、消费、虚拟和全球化的分析中,我一直有一条线索——但不是径直的,甚至是呈螺旋状的。另外,在激烈的抨击、诱惑、颠覆、死亡和不可能交易之间也有一条横向的线索。可以说是双螺旋,双动力。它们两者在矛盾冲突中,同时发展着。但是本质没有改变。”(转自:浮云路

Loading

有人在研究这些人吗?

January 26th, 2008

Jean Lyotard
Ardono
Hockheimer
Baudrillard
Mcluhan
Walter Benjamin
Deleuze
Derrida
Susan Sontag
Harold Bloom
Fredric Jameson
Richard Rorty
Terry Eagleton
Paul Virilio
Zygmunt Bauman
Ihab Hassan
Ben Agger

如果有的话,请跟我联系,因为你们找到组织了!

Loading

雪下得紧 字写得慢

January 26th, 2008

自从买了油汀,家里的温度好歹可以忍受了。

今天莽莽大雪封了半个中国,央视新闻频道在做直播–《迎战暴风雪》。民生之艰,通过电视画面也能感觉到。

电视看看停停,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出去做饭吃饭的时间之外,我都在写字。

2000字,放在平常用不了两个小时,但是今天却用了6个小时。因为我承诺过,这篇要用心去写。虽然不能保证质量一定有多好,但我可以无愧地说我尽力了。

昨晚在凤起路(中北路与延安路中间段)旧书店,花了120多块钱,抱回来一堆好书,放在房间里,随看随扔。

有一本名字很俗的书,《影响世界电影的100个名人》,被放进8元一本的区域里,我一看作者中有“邱华栋”的名字,二话不说就买了。回去一翻,果然是本好书。凭记忆摘录几处–

1、日本电影(好像是《麦秋》)里,女主角的一句台词:“以前乱纷纷地都忘了他,经这么一提,才发现最可靠的是他呀……。”我觉得这一句,特适合用京剧的道白,悠悠地念出来。

2、书中说:希区柯克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地图、列车时刻表和旅行手册,似乎有遥远的生活在呼唤着他。

3、书中又说:电影公司找到科波拉,请他导演《教父》,他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因为他非常不喜欢这部小说。匆匆拍完后,他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了。

4、有一个导演活了整整60年,生日与忌日是同一天,我还记得他生卒年份是1903-1963,但我就是想不起他叫什么了。

5、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获得了多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一个奖都没获。

6、感谢作者,陈凯歌没有入选书中的100人。

Loading

《沉思录》

January 25th, 2008

《沉思录》

原载《广州日报》

你想获得帝王一样尊贵的享受吗?不必奢望独中亿元大奖,或者住进花园洋房,只要花费20元或更少的钱买一本《沉思录》就够了。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跟古今中外荒淫的暴君不同,他没有三宫六院,酒池肉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马背和篝火边度过。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他写了一本给自己看的书,一共十二卷,就是这本《沉思录》,也翻译成《马上沉思录》。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最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从哲学传承上讲,奥勒留是斯多葛学派的传人,在这里我不准备Google一堆古希腊哲学的教条来冒充知道分子。在《沉思录》中,我读到了佛陀、孔子、老子、圣经的思想。可见,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正应了那句话:东方圣人出,西方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

简单归纳一下,《沉思录》说了下面这些道理:把你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命运,不要抱怨;不要为身边有讨厌的人而大惊小怪;接受变化,死亡也是变化的一部分;万事都是重复的,人活四十跟千岁也没区别;趁活着的时候,追求简朴、美德与快乐;压力是正常的,是宇宙的一部分,忍耐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伟大,我们为他人而生;既然我们平静与快乐在我们内心,为什么要向身外去求呢?

当然,如果奥勒留像我这样的行文的话,那就不是“马上沉思录”,而是“的士咏叹调”了,也许还要加上“无病呻吟”几个字。像无数先哲一样,奥勒留的文笔优美舒扬,擅用比喻,充满了诗意。比如他说—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不过,这本《沉思录》的中文译本可能并不适合朗读,它是根据乔治•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而朗译存在一个问题:风雅有余,信达不足。中文译本喜欢用绵长的句子直译,偶尔有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诚如译者何怀宏所说:期待将来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本子问世,让现有的这个译本完成其历史使命。

Loading

《呸英语》第二课上线

January 24th, 2008

在各位网友们的支持下,《呸英语》第二课上线了,本课的原著选读的是《圣经之约伯记》。请大家前往指导。

Loading

为什么写字

January 24th, 2008

我听过很多关于写作动机的美丽描述,什么记录历史,什么表达冲动,什么慰藉良心,什么彪炳千秋。我觉得都没有一句话最实在:卖钱。

写字为了卖钱,而钱可以用来做好多事,比如糊口、养家。靠写字能做到这两点,是很了不起的。糊口,就可以避免麻烦别人;养家,则可以照顾自己的亲眷。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吗?

卖钱的文字可能是快餐,可能会速朽,但它超越了廉价的感伤主义和滥情主义,更值得欣赏和敬佩。

Loading

我爱夸连岳

January 23rd, 2008

给《广州日报》写的书评,夸不好,瞎夸。当事人们都别脸红。链接

连岳的心灵老母鸡自助汤

  如果连岳开一个感情诊所的话,会不会每天女顾客盈门?哦,请不要称呼她们“女病人”,她们至多算“心病嫌疑人”。

  我由衷赞美那些给连岳写信的人,无论他们身在何方。在一个喧哗与骚动的社会里,提对问题比给出答案更为紧要。1980年,一位署名“潘晓”的读者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轰动中国的真问题: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20多年过去了,有的路拓宽了,比如机动车道和财路;有的路却变得更窄,比如人行道和心路。

  爱问连岳的人提出的问题,除了“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外,还包括以下几大关键词:“处女(膜)”、“二(三)奶”、“性致”、“劈腿”。这本书如果放到网上,被防火墙软件自动扫描到的话,很可能会被误判成为一本黄书(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连岳的博客经常会打不开)。而事实上,人工审读会发现,连岳的书比圣人的床单还要干净。

  历史上的禅宗,一直有“顿悟”和“渐悟”两派。顿悟派喜欢当头棒喝,有时候还会砍笨徒弟的手指头。连岳显然是“渐悟”派的传人,无论爱问者的问题多么琐碎繁复,他都能气定神闲、侃侃如也,把地上一堆纠缠不休的乱线,布成一个井井有条的局域网。当然他的解答中不乏善意的反讽和柔和的机锋,像武侠小说所写的那样——用一股绵绵的真气,把对方劈来的一掌化为无形。

  有一次,到外地出差,跟一位老友相见,卧谈至深夜,八卦聊完,我俩开始用连岳的警句像土匪一样对“切口”。老友说,他喜欢的段子是,一个女孩,从外国男友那里收到一份礼物,一个廉价手链,女孩强调:“It’s cheap, but nice(很便宜,但很好)。”后来链子断了,女孩心慌,问连岳这是不是一个不好的预兆。连岳回答:你想多了,链子断了是因为“It’s cheap, but not nice(很便宜,但不好)。”我说,我喜欢的段子是,一个大学女生,被男友的妈嫌弃,因为她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男友家传宗接代的任务。连岳先引用了《圣经》中的话,“不要把珍珠丢弃给猪”,接着话锋一转:人类中有没有披着人皮的猪呢?有!你男朋友就是一个。至于你男朋友的妈,简直是猪中之猪。我这么说,丝毫没有侮辱猪的意思。

  如果你读了连岳的书,会发现以上段子与原文有不少出入。没办法,人到中年,记忆力的半衰期很短,我俩只好半靠背诵,半靠发挥。

  后来我俩的话题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连岳能够写出这么好的情感专栏,而我俩则不能。老友说,原因很简单,我了解连岳,他是一个心如赤子、知行合一的人,当他说“不要乱搞”的时候,他自己首先做到了不乱搞。我说,那我也知行合一啊,我的主张跟他相反,并且我也做到了。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呢?

  答案——哦,朋友——在风中飘荡,在风中飘荡。细读连岳,你会发现,他并不指望自己的回答对提问者能起多大的功效,因为他相信《圣经》所教训的——人的帮助并没有用处。换句话说,连岳只是抱出了家里的老母鸡,对女青年们说,想喝心灵鸡汤吗?来吧,不过你们需要自助。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