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揭晓
March 25th, 2009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
March 24th, 2009明天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值得纪念的日子,请允许我把秘密再保留10多个小时。
给点暗示,请看这两张即将获得荷赛奖的作品《守望家园》。
杂记
March 24th, 2009今天,我又回到了坎特伯雷庄园。当然不是在梦里,我的梦非常奇特,堪称不同床的异梦。
周六,单位加班,周日,去了苏州。印象只有一句话:苏州是个有很多小公园的大村庄。但是,总比上海好。上海是一个鸟不拉屎,狗不撒尿,乌鸦也不搭窝的地方。
也许是太累的缘故,昨晚八点我就睡了。9点多,一哥们来电话,找我要稿子,稿子在我办公室的电脑里,我在心里琢磨着如何不去办公室实现乾坤大挪移,于是我远程控制了我的桌面,当然是在梦里。早晨醒来才知道稿子只在梦里交了。
然后做异梦,梦到了世界末日,我看到天空出现了一个电脑,然后是神秘的闪光,内心充满了末日情绪,身边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姑娘,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什么是她出现在我身旁?来不及细想,我就开始大战外星人,惊险无比,九死一生。眼看我把最后一个异种干掉,闹钟收音机响了起来。就这样,那些可恶的外星人依然会残留在我以后的梦中。
昨晚睡前看了《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并没有它的名字显示的那么雷。看了一会,觉得这本风格行文不太统一的书,似乎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不亲美也一样可以搞民主,即王小东提出的:“对内人权,对外族权”,更露骨一点就是:“对内民主,对外扩张。”
可是中国靠什么扩张?当全社会的精英都削尖脑袋去当公务员,而不是把聪明才智和利比多应用在创造、冒险的商业事务上时,整个民族已然被阉割。“宝贝”都在房梁上挂着呢,还谈什么崛起和扩张?
好朋友发来短信,故乡下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无声无息。天象诡异,似乎在印证我的梦。
词与物:2009第5号
March 20th, 20091、媚眼做给瞎子看
语出自经济学家郭艳茹的博客,她有一场演讲,题目是《粮食安全与土地制度:对产业安全政策的反思》,她不怕人不去听,怕的是别人去捧场。
千万不要特意组织学生去捧场
这样的虚假繁荣于我毫无意义
为了要面子而让不感兴趣的学生去凑数
于他们是时间浪费,于我则是媚眼做给瞎子看,情感上的浪费更甚
学术不是德云社的相声,教师也不是郭德刚,一定要听者云集、叫好声不断才算是隧了心愿
如果连面对空教室的从容和淡定都没有,学术和学者的骄傲与尊严又从何而来?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画牡丹也比强行布道好
2、父母比我们想象中老得快
柠檬在《惊觉:父母比我们想象中老得快》中说:
我很爱吃家里的泡酸萝卜。一边吃一边说:爸爸你不用每次剁得这么细。都说过好几次了,觉得他又吃力又不讨好。反而是切大块一点口感好一些。
有一次他终于说了:“切得太大,我牙齿现在不好,咬不动。”
3、这是最好的时光
出自北京女病人同名博客:
这是最好的时光,我喜欢春天的暧昧和夏天的热烈。
就算金星逆行也挡不住我们没心没肺的快乐。呃,一个人高兴不高兴,日子过得如何都是写在脸上的。
我们翻看以前的旧照片,深深的被各种臃肿憔悴幽怨给震惊了。回顾那些旧时光,最难看的时候总是最不开心的时候。如今我们当然渐渐的老掉了。但,那也并没什么不好,我们可以笑得更从容舒展。
这个时候我简直觉得言语是多余的东西。有时候少想一些心事,多走出去见人和玩耍才是最直接的。
年纪越大,越觉得语言可以表达的越来越少,有时只是心里瞬间掠过的一丝明悟,就可以让自己和生活达成谅解很久。
最近我经常引用北京女病人的这段话的大意,警醒自己,勉励朋友。是啊,我年轻的时候,竟然那么不快乐,那么愁眉苦脸,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郁郁寡欢。想想竟是多么愚蠢与不值!
黑夜的献诗
March 19th, 2009歌词的主体部分是海子写的,曲是我自己配的,吉他已经多年不练,勉强伴音而已。我唯一敢保证的是真唱。
[audio:http://www.pub.hzrb.cn/audio/0/10/00/84/10008473_952505.mp3]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歌词:海子
曲唱:王佩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慢慢地上升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太荒凉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
我又想起了你
在这个静静夜里
我又想起了你
在这个寒冷冬季
时机、感应、与呼召
March 18th, 2009老吕,河南人,是我自少年时代起的好友。那年春夏之交,自胡马窥江之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老吕毕业后从商,做了几家企业的高管,现在决定自己创业,专事茶酒。茶,岩茶,武夷山岩茶;酒,红酒,波尔多红酒。
昨夜刚睡下,接到老吕的电话。聊着聊着,清醒过来,开始谈人生。我问老吕,你最近看什么书。
他说,最近在看销售方面的书,还有篆书。
我非常好奇,一向工于世俗经济之道的老吕,一向喜欢与运动和美女相伴的老吕,如今怎么就转了性,对古文字发生了兴趣。
你知道吗?他说,我家距离甲骨文出土的小屯才100多里。我们那里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小落纣,一个叫大落纣,中间还有一座武王庙。那是武王伐纣的地方。
老吕觉得,进入不惑之年,应该去探求一些接近本源的东西。而在冥冥之中,他与古老的文字遥相感应,也许这一切从他刚孕育成胎时,已经注定了。
放下电话,我怎么也睡不着了,内心仿佛有一团小小的火苗在燃烧。可是这样的春夜,我又能干些什么?我拿起一本美国诗选,大声朗读,可是文字却只能飘在空气中,无法进入脑海。
干脆起来看碟,看的是法国人拍的一个纪录片,记录北京京剧职业学校的。那些孩子们6:30就起来练功,有的要练到晚上9点,10岁左右进来,出去就已经成年了,因为培养一个京剧演员,至少要8年。8年,按照每天练功4小时计算,扣除节假日,训练恰恰超过1万小时,这与国外研究,掌握一门技艺需要苦练1万小时的结论相吻合。
片子里有个演武丑的小演员,连得最苦,他的职业生涯注定成不了大牌演员,因为跟生净比起来,丑永远只是配角。然而,他的一生就这么托付了。看到他在舞台上眼花缭乱地翻着跟头,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好些人的影子。
人做什么,也许从受胎时,就已注定。生活的历程,不过是在恰当的时机,受到感应,并接受呼召。
只不过,这个时机,有时候来的早,有时候来的晚。只要保持心灵的敏感,它总会来的。
在一个初春的中午让泪盈眶
March 18th, 2009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
And all these things shall be add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Man does not live by bread alone
But by every word
That proceeds from the mouth of God
Allelu, alleluia
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unto you
Seek and ye shall find
Knock and the door shall be open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Seek ye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And His righteousness
And all these things shall be added unto you
Allelu, alleluia
雷人书:“事儿妈”们的那些书
March 17th, 2009原载《广州日报》
“事儿妈”原是北京方言,指的是平日小肚鸡肠、动辄惹事生非的人,我这里借用一下,用来指一类书的作者和编辑。这类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取名不用大脑,就知道一味跟风,结果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个性也给湮没了,其销路可想而知。
自从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一炮走红之后,不但作者不断自我克隆,已经出到了第六部,崇祯居然还活蹦乱跳的;整个出版界也开始了病毒式的复制,在卓越网搜标题含有“那些事”的书,一共有48部。
这些“事儿妈”书中,大都与历史相关。明朝是没人敢再碰了,但幸亏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于是,我们有了《战国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三国那些事儿》、《六朝那些事儿》、《隋朝那些花花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慈禧那些事儿》、《民国那些事儿》。最过分的一本是《清朝皇帝那些事》,作者署名“当年清风”,不知道以为是当年明月的同门师弟呢。卓越网的搜索结果,让我略感欣慰的是元朝还没有被“事儿妈”侵扰,看来忽必烈的子孙余威尚在。正得意时,想起了“外事不决问谷歌”,一搜,立即凝固:“新浪博客长篇连载–《元朝的那些事儿》。”
生活类的书籍本来就紧跟潮流,所以当你看到以下书名的时候,不要感到奇怪:《身体那些事儿》、《说说中医那些事儿》、《男人那些事儿》、《男人女人那些事儿》、《单身中产女孩那些事儿》、《婆婆媳妇那些事》、《80后的那些事儿》、《留学那些事儿》、《职场里的那些事儿》。有人甚至把刘心武、肖复兴等人的散文编成了一个集子,叫《那些温暖我们的人和事》。如果这些还可以理解,那么程序员出书动不动就叫《Java编程那些事儿》、《UML那些事儿》,说明这股“事儿妈”之风已经把以前最纯洁的理工科生也给熏染了。
本周雷书榜
1、 棉棉《熊猫》(法文版)
雷人指数 4星
棉棉这本小说2004年就出版了,之所以还拿出来打榜,是因为它刚刚翻译成法文,跟杜拉斯放在一个书店里卖。
棉棉略带浮肿的脸庞,也出现在法国一些文学网站上,似乎是对熊猫一词的最好诠释,我一位在巴黎留学的女同学说:“看她照片吓一跳,咋一下肿成那样呢,整个给中国女人抹黑,好像不经做似的。”《熊猫》控诉了中国男人的性能力,指出他们像熊猫一样,一年只能交配一两次。并且还有一个特点,越爱的越不做,都喜欢到外面乱做。跟外国游客比起来,那简直好比不同的物种。在这本书里每个女性都叫棉棉,棉棉不厌其烦地回忆起她跟外国游客鱼水之欢的日子,棉棉可能不知道,很多外国游客在来中国之前,都会被提醒要注意旅游中的性伦理,这样随意的做爱故事,可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中。
2、 曾子墨《墨迹》
雷人指数:2 星
这本书是凤凰当家花旦曾子墨的自传,书的内容跟书名的谐音一样,有点磨叽。作者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多么出类拔萃,多么毫不费力就取得了第一。轻描淡写地考托福,轻描淡写地拿660分,她觉得自己是在玩儿。中国读者一般喜欢“乌鸦变凤凰”的故事,更喜欢“落时的凤凰不如鸡”,像这样“小凤凰变老凤凰又生一窝小凤凰”的故事,太一帆风顺了,反而会耗光读者的耐心。
豆瓣网友“勇敢的心”的评论,可能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意见:这本书是“可以得高分的高中生作文”,曾的成功“得益于家庭,受益于父母,确实受到正规教育,很用功,轻微强迫,文采平平,但是毕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