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喜剧共度一百天1:跟上帝打电话

February 14th, 2021

跟喜剧共度一百天1:跟上帝打电话

我准备写一百天关于喜剧的内容,规定这个狭窄的主题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能保持专注,帮助自己掌握一门新技能。

此日更第一篇也。

今天要介绍的是艾琳·迪杰尼瑞斯 Ellen DeGeneres 的脱口秀成名作《跟上帝打电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艾琳21岁的女朋友出车祸死了。艾琳回到自己寒碜的公寓里,忍受着跳蚤的叮咬,忽然一个念头浮上心头,她想: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的话,为什么他会让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逝去,却允许跳蚤这种生物的存在。假如能够给上帝打个电话,他一定要问问这个问题。她心里一边想着,一边找纸和笔,把这场可能发生的对话写下来。

恰好她得到邀请,去参加当时很火的一档电视节目:Johnny Carson’s Tonight Show,她表演了这个单口喜剧,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以下是她在油管上的表演:

Ellen DeGeneres’ Big Break:1 st Stand Up TV Appearance & Talks to God, Johnny Carson Tonight Show – YouTube

分析这段只有三分钟的表演,其火候的拿捏,铺陈的停顿,包袱的释放,可以说是妙至毫颠。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的真诚,就像真的给上帝打了一个电话一样。

笑话的前提

Life is very precious. It’s very special. We’re here for such a short time and everything on this Earth should have a reason; should have a beneficial purpose, and I feel like everything does.. except for fleas.

译文:

生命是非常珍贵的。它非常特殊。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很短,地球上的一切都应该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应该都为了一个有益的目的,我觉得一切都是如此……除了跳蚤。

这个前提的铺陈非常必要,因为它激起了观众的共鸣。尽管大家可能不知道艾琳失去了所爱的人。

接下来,焦点聚集于跳蚤:

Fleas do nothing at all beneficial. I always thought wouldn’t it be great if at times like this when we can’t figure it out for ourselves, 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could just pick up the phone and call up God and ask him these things? Just pick up the phone and call up God..

译文:

跳蚤做的事情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一直在想,如果在这样的时候,当我们自己想不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拿起电话,接通上帝,问他这些事情,不是很棒吗?只要拿起电话,呼叫上帝……

接下来,最精彩的时刻到了,艾琳表演跟上帝通电话。

这也是这个单口喜剧最难的部分。因为宗教题材如果处理不好,会得罪你的听众,那样一场表演就彻底毁了。但艾琳使用了最安全的办法,她用了 god 这个词,这是各个宗教都可以接受的称谓。

怎样才能具体地体现上帝所在的天堂的情景,艾琳用了一个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让观众旁听一场电话对话,但听不到电话那端的声音,这样所有的空隙就需要观众靠想象去填充。

她先让让上帝不知道自己是那个「艾琳」,这是一个谦虚安全的办法,一个凡人在上帝眼里,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比较符合人与上帝地位的对比,也让观众发笑。她还拿自己的姓氏自嘲了一下。

接下来,艾琳用两句词就描写了天堂的情景。

第一句,是上帝让她等一下,因为有人在天堂的大门口敲门。这十分好笑,因为它符合基督教里关于天堂的想象。有无数的笑话都是关于在天堂大门口如何如何。

在等待的过程中艾琳哼起了一首赞美诗。然后说出了下面的台词: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 Marching– Yeah? No I was just singing along to your tape!..Oh, that’s not a tape? They’re good!

这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用微妙的手法描绘了天堂里的情景。艾琳听到了赞美诗的声音,就跟着唱起来了。她以为是天堂里在放磁带,但是上帝告诉她,那不是磁带?这暗示,她听到的背景音乐,是一群天使在歌唱,而不是录好的唱片。这完全符合基督教对于天堂生活的认知。

接着,艾琳提出了那个问题,为什么要造跳蚤。

此时,艾琳祭出了神级表演,长达10几秒的沉默。这个沉默意味深长,既表示在听上帝解释,又极大地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上帝到底在跟她说什么」。

然后,她给出了答案。

no i had no idea so many were employed by the flea collar industry.

不,我没想过有那么多人在宠物跳蚤项圈行业就业。

接着她又加了一句。

还有,杀虫喷雾行业。

原来上帝不忍心灭绝跳蚤这个物种是不想让很多人失业。

尽管这在逻辑上并不能自圆其说(上帝如果当初不创造跳蚤,同时让人人都有养家的职业岂不更好?)但是作为一个脱口秀节目,这个理由足以让人当场信服(至于回到家在洗碗的时候发现其逻辑漏洞,已经晚了,因为观众已经相信过、愉悦过了。)

随后,艾琳又给出了几个梗。比如,她对上帝的问候:

god bless you – bless yourself!

这个很好笑,我们平常对人说上帝祝福你,但对上帝本人来说,只能宾语是「你自己」。

最后的包袱是跟上帝的道别:

I’ll see you – I’ll talk to you later!

这句观众也笑了,因为它不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人将要见上帝意味着他要死了,那时就可以跟上帝真正交谈了。

艾琳的《跟上帝打电话》是一个化生活中的悲剧为喜剧的绝佳例子。我是在笑果文化出的一本小册子《单口喜剧表演手册》(编著者:石老板)得知这个段子的,仔细研究了一番后,决定作为我研究喜剧一百天的开篇。

Loading

日更的力量

February 11th, 2021

日更就是每天更新一篇文章的意思。2016年我的好友刘淼在简书担任总编,我们商量了一个计划,每天写1000字,连写100天,实际上我们坚持了200多天。

日更的好处就不必说了: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写作习惯、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链接、增加意外的机会……这谁都知道的。

这里要说一说日更的坏处。坏处就是,一旦开始日更,你将再也回不去了。

德国导演赫尔佐格说过:Day one is the day of no return。第一天就是有去无回的一天。

80年代有一位诗人叫徐敬亚,他写过一首诗叫《既然》,虽然写的是改革开放,但用来描写日更也非常准确:

既然
前,不见岸
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
脚下踏着波澜
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

既然
能托起的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与彼岸尚远
隔一海苍天

那么
就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
没有标出的航线

一、为什么要日更一百天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日更100天?为什么不是200天?为什么不是一年?为什么不是1000天?

首先,更新100天,是有实证依据的。如果你喜欢编程,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执行「编程一百天」计划,用100天的时间来学习 Python 等编程语言。为什么是100天?因为100天足以让一个聪明人学会一门技术,也足以让一个笨蛋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笨蛋。

好中文日更100天计划,把一年分成三个不同的写作季,每次100天。

  • 第一季从2021年2月14日开始,100天后,休息10来天。
  • 第二季从5月20日就是中国情人节开始,同样持续100天。
  • 第三季从9月10日开始,也是持续100天。

是不是有点心动?且慢,请耐心读完再做决定。

二、日更带来改变

日更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过程,经过100天的训练,你一定会惊讶于自己的改变。在现实中有很多日更带来改变的例子,我举三个例子。

例子一:卫西谛与电影度过的一年

卫西谛是影评家,金马奖评委,在2017年,他决心用一年的时间,重温电影史上的杰作,每天写一篇观影日志,他把这个计划叫做「和电影生活在一起」。一年后,他果真完成了。

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的长度一般是两个小时,还有的电影长达三、四个小时,比如卫西谛最喜欢的华语电影杨德昌的〈一一》,就有173分钟,接近三小时之久。光看就够累,何况看完之后还要写影评。所以,卫西谛每天至少要拿出4个小时被电影陪伴,这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他既要保证这个项目的进行,又要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少受影响。这一年,他参加了西班牙自驾游,为上海电影节选片,陪同岳父母到日本旅游,还出了一本书,在电影中扮演一个配角。所有这一切都在日更的伴随下完成。

别人旅游是玩耍,卫西谛旅游是玩命。在西班牙的时候,他要比别人早起4个小时,先看两个小时的片,再写两个小时的影评,这一切完成后,他和大家一起吃早饭,共同出发。365天日更给他带来的最大的变化竟然一年没有生病。估计他身体内的器官都开了一个会,说:「这一年咱们大家都不许生病,因为这小子要玩真的。」也有可能是在天堂电影院里的天使们给了他特别的保护。

卫西谛可以算是一个日更的活体实验,从他身上可以发现一些日更的规律。他说日更的兴奋期在前三个月,紧接着出现疲惫期,会有厌倦情绪,他想「躲起来暗自抽自己的嘴巴」,因为他感觉上了贼船。而真正想放弃的时候是最后的两个月,各种诱惑,各种灰心丧气都涌上心头,他甚至有一种想法,「就算完成了又怎么样呢?」这种想法使他差一点就前功尽弃,幸亏有一个朋友把他给骂醒了。

这个朋友就是我,我指着自己的鼻子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坚持?难道你想跟我一样吗?

这句话让他如梦初醒, 是啊,他心里一定在想:

再堕落也不能跟他一样啊!

最后,他坚持了下来,整整一年,365篇影评,一篇也没落,当然他也没生病。

卫西谛的日更说明,人的状态有起伏。前100天是兴奋期,相对好坚持。超过100天后,就不好说了。所以,日更最好控制在100天之内。

例子二:脱口秀演员李商

李商老师是一位作家,也是研究笑话方法论的专家,去年他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业余时间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

为了演好脱口秀,他报名参加了猫头鹰俱乐部的开放麦,每天练习写段子。一般的脱口秀演员一年只能创作30分钟左右的段子,可是李商半年就写了60多分钟的段子,可以演专场了。最近,他专门训练自己写一句话笑话(one liner),这种段子难度很大,要在一句话里让矛盾、笑点集中爆发出来。比如他欣赏的一个段子:

医生对我说:我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得的这种病将以你的名字命名。

他原创的一个笑话是:

我最讨厌那些自来熟的人。你们也一定跟我一样吧,各位老铁。

例子三:小山日更100天

小山是好中文之友,于2020年10月16日参加了好中文日更100天计划,按时完成后,写了一篇总结小山-日更第101天-如何神采奕奕 日更一百天(总结)

刚一开始,他的文章写得很长,经常一件事分成两天写。我给他提了一条建议,我举了一位英国作家的例子,在一封信的最后此人写道:

可惜我时间不够了,否则会把信写得更短一些。

我跟他说,这叫「文减事增」,是一种写作的最高境界。当年欧阳修编写《新唐书》,就是用了比《旧唐书》更短的篇幅,容纳了比旧史更多的内容。

他听了我的建议,加上自己悟性和毅力,果然日更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日更五原则(默认状态即写作;固定时段日更;每次写一件事;学会精准表达;不要规定字数)

如何做好日更,这里有五条原则,虽非放诸四海而皆准,但实践证明,在不少人身上是有效的。

原则一:默认状态即写作

《读库》的总编老六说过一个多看书的秘诀:

每当你想拿起手机的时候,
就把它换成一本书。

默认写作与之相类似:

每当你打开电子设备的时候,
就把默认界面设置成写作界面。

拿我来说,我把默认的软件定为一款笔记软件,手机也是这样,每次打开电子设备,我的默认状态就是输出。

当然你也可以不用任何电子设备,用笔和纸写作,那样更好。

  1. 用笔和纸写作回归了写作最纯粹、最原始的状态。面对一张白纸,就面对无数的可能性,可以写最美的诗篇,可以画最美的图画。天马行空,任你遨游,无拘无束,无限可能。
  2. 用笔和纸可以排除一切干扰,摆脱电子设备带来的奴役,很简单,纸不连接Wi-Fi信号,笔不能搜到5G基站,一旦摆上纸和笔,你就进入聚焦模式,不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3. 用笔写作可以摆脱完美主义的困扰。写作最大的困扰事一遍写一遍去修改和润色,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强化自我批判心理,影响写作的进程。而对写作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就像托马斯曼在《沉重的时刻》中所写的:「只要完成了,它就是完美的。」这个世界诺贝尔奖尽管有时也会颁发给一些烂作品,但是要记住,没有人会向存在于头脑中的作品去颁发任何文学奖的,你必须先写出来,才能再谈其他。用纸和笔可以帮助你把头脑中所想的变成文字。看着自己潦草的字迹,提醒你自己是不完美的,不但书法不完美,写作的内容也同样不完美。这种心理暗示,使你成为一个更为谦卑的写作者,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自己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
  4. 用笔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给文章一个精修细改的机会。因为纸上的文字迟早要电子化,打字的过程就是修改的过程。此时你已经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创作者变成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能够放手去修改,毫不留情,止于至善。
  5. 用纸和笔写作还有隐性的益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容易让人产生心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入状态。

所以,如果你写作的缺省状态是一张纸、一支笔,简直太好不过了。我个人更喜欢铅笔。铅笔的字迹保持不了很久,容易磨损漫漶,更让人明白「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从而像卫西谛那样,「做一个人生谦卑的学徒」。

原则二:固定时段日更

每天固定一个时段写作是确保日更顺利完成的关键。这个时间段由你决定,可以早晨起来更 ,可以中午休息更,可以晚上睡前更,也可以随时随地更。按你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时刻。

村上春树就是用这种方式写作的:

……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用我的苹果电脑来说,大概是两屏半的文字,不过还是按照从前的习惯,以四百字一页计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原则三:每篇只写一件事

老舍在交流写作经验的时候,说过一个写作秘诀:每次只写一件事。

有的人喜欢在一篇文章中拉拉杂杂,同时写好几件事,对于文章高手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普通写作者来说,这样做文章容易变得散乱、庞杂,让读者找不到重点,在如今这个碎片阅读的时代,显然是对读者的不友好,甚至冒犯。

所以,记住,一文只写一人、只写一事、只讲一个道理。

原则四:学会精准表达

精准表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一旦拥有,受益无穷。

关于精准表达,我想起古希腊人对于「人」的定义。曾经有一个哲学家把人定义为「无毛直立的受造物」,这个定义得到广泛认同,直到有一天,有人带来一只拔了毛的鸡。

在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把人定义为「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制造工具」可以算得上精准表达了。因为大猩猩也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所以不能用「使用工具」作为划分依据,海豚也会使用简单的语言,所以也不能用「使用语言」作为本质特征。相反,「制造工具」确实是一个门槛,把除人类之外的灵长类都关在了大门以外。

说起精准表达,我想起几个例子。一个是我的朋友夕总,她总结女性如何穿着时说:

要想穿得既性感又优雅,记住:每一次事业线和大腿只能露一样。

当metoo运动兴起的时候,推特网友Roy告诉男性如何才能避免性骚扰的指控:

在吻一个姑娘之前,不要摸她。

自从创办了好中文写作营之后,经常有人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才能写出好中文?」,我的回答是:

一年只用三个感叹号。

这些言简意赅的表达,分析起来都大有深意:

  • 如果一个女人既穿了深V领的上衣,又穿了热裤,性感固然性感,但穿着未免跟从事某种古老的职业的人有点类似。
  • 如果一个姑娘允许男人吻她,那么有一些身体接触应该不算性骚扰。
  • 如果一个人能够很节制地感叹号,一年不超过三个,那么他一定能想出更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而不是靠惊叹号来虚张声势。

原则五:不要规定字数

很多人日更的时候总被字数所困扰,有人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满1000字,甚至当成日更的标配,其实大可不必。千字文是纸媒鼎盛时期对于专栏的要求,当年,报纸都开设有专栏版,一张4开小报一个版能容纳4000字,往往开有四个专栏, 因此,编辑要求每个专栏800–1000字,专栏作者们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使得千字文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体。其实,古今中外好的文章很少有正好一千字的。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篇只有寥寥百字,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正文只有84字;白居易《荔枝图序》,只有129字。

再看一些西方散文大家,蒙田、乔治·奥威尔等人写的文章几乎都超过一千字,甚至动辄四五千字。这是因为非用这么多字,无法充分表达自己。

只要能够把心里的话说清楚,万言不算多,百字不算少,所以,千万要打消对字数的执念,日更就是胜利,字数反在其次。

四、日更的主题

日更写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有的人看来,日更可以不必设定主题,把每天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影、各样思考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日更题材。

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人都趋向于惰性,再加上每天的事务繁杂,一想到找不到当天的主题,就不想写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不必烦恼,下面是一些日更懒人包。

第一种懒人包:332个日更主题

这些主题专注于挖掘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主题比较宽泛,例如「文字的力量」、「背叛的心碎」等。

第二种懒人包是专门设计的写作训练,例如:美国旧金山写作社642件可写的事 (豆瓣),这本书的特点是写作题目设计得很具体,有的巧妙(例如:假设你是一个私家侦探,受一位敏感女性的委托跟踪他出轨的丈夫,你怎样才能给她写一份得体的报告),有的尖锐(例如描写你第一次性经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联系。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实际上是一本笔记本,里面有大量留白,可以把日更的内容直接写在上面。

第三种懒人包是Playwriting: A Practical Guide: Greig, Noël: 9780415310444: Amazon.com: Books,这是Noël Greig在世界各地多年从事戏剧教育工作的训练精华,它从热身训练开始,从主题、性格、找到故事、地点、个体的声音等方面,全方位地训练写作新手,虽然针对的是剧作,对于一般写作也大有裨益。

当然,如果你想寻找日更主题,还有其他途径,比如在网上搜索写作主题或者写作动机,就会搜出许多网页。你也可以买一本读库《日课》,根据它所选的内容,进行联想写作。甚至一本普普通通的台历,也能给你每日所需的写作灵感。

五、情人节行动

2021年第一个100天日更从2月14日情人节开始,如果你愿意参加,可以免费报名。

如果你这次没有时间,也可以考虑参加本年度5.20,或者9.10的100天日更计划,日子很长,总有一天,文字会找到你。

日更者,日耕也。牛年已至,让我们迎着春光出发。

Loading

好中文第15课:读书的终极方法–评点法

January 20th, 2021

一、从科波拉笔记说起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他年少成名,24岁即写出了《巴顿将军》(Putton)的剧本,后来在埃德蒙·诺斯(Edmund H. North)的修改下,获得了197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他所写的巴顿将军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的演讲的开场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根据IMDB网站,他迄今为止已经写了27个剧本,大大小小获得了47个电影奖、42项提名,其中36岁之前,就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3个最佳编剧,1个最佳导演,1个最佳影片)。

即便在编剧方面有如此巨大的造诣,他并没有写下一部编剧指南,他说,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多年,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编剧亦如此。对于编剧,他只有两条建议。一、每天选个最适合自己的固定时段写作,只要坚持写,就会越写越好。二、编剧新手最喜欢写10页就回头看,看了改。千万别。写完一块改。

科波拉说:

“电影这行不讲中间状态,人们要么说,这是神童,最棒的电影人。要么说,咳,他纯粹是个废柴。不会有人说,他这个人有出息,人还算聪明,如果下功夫,十年以后会……可惜,没有人说这种话。”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受。

作为创作者,总认为自己的下一部会比较好。后来我才明白,不存在更好的下一部。你的任何作品,都代表了你的天赋与努力,通俗点,都代表老天爷有没有赏给你饭吃,以及给你了一个多大的饭碗。

就像卡瓦菲斯的诗所说的:

你既已毁灭了自己,在这座城市,你就也毁灭了自己,在整个世界。

科波拉拍《教父》纯属偶然。当时科波拉和后来拍《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共同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活动画面”,但由于连续亏损,已经欠债30万美元。当时,派拉蒙公司准备把普佐的《教父》搬上银幕,找到了科波拉。科波拉说并不看好这部小说,他只看了50页就看不下去。他问卢卡斯要不要接这部暴力片。

卢卡斯说:“弗朗西斯,我们需要钱啊。”

科波拉说:“好吧,我干。”

在《教父》及续集让科波拉功成名就之后,他自己投资拍摄了《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一度成了他的噩梦。因为拍摄《现代启示录》让自己近乎破产,所以从40–50岁之间,不得不每年接一部片,偿付银行贷款。他接受采访时说:“这种拍电影感觉就跟做妓女一样。你要考虑自己头发是不是好看,声音是不是好听,能不能让客官们高兴。而真正的电影应当是发自内心的你情我爱。”

以下是我翻译过的他的访谈录。

问:你对编剧有什么建议?

答:写作是这么一回事,当你真正尝试着写,每天都写,舍得花工夫,你会写得越来越好。我有两个重要的建议:

一、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间,对我来说,我选在一大早,因为那时我刚醒,里外更新,坐在书桌前。我看着窗外,喝杯咖啡先,这时候真好,没有人起床打扰我,也不会有人打电话来伤害我的感情。

二、你的情绪要稳定,谁也不想一写作就犯头疼。有一点对于年轻编剧很重要,不要在写到七、八页的时候,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我相信,年轻人血液里有一种激素,让他们憎恨自己刚写的任何东西。所以,别读它。等你写了30天,比如说写了80多页的时候,你感觉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坐下来读它。你会发现,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感觉跟刚写完读时已经不一样了。

只要你不写完马上读,你就不会跳回去修改。如果你把前10页改来改去,写到最后才发现前10页根本就应该从剧本中砍掉,那该多浪费。

所以,当你的剧本攒到八九十页的时候,小小地庆祝一下,让自己舒舒服服了,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哪里你喜欢,哪里触动你,哪里感动到你,哪里有改进的可能……到这时候再重写。

我的剧本都会重写无数次。重写是写作的代名词。

问:你拍电影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拍电影的三条原则:1)写和导原创剧本。2)使用最现代的技术。3)自筹资金。

因为电影是在太年轻了,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电影的早期,谁也不知道怎么拍电影。只要银幕上有活动的画面,观众即喜欢。人们看到火车开进站台的,就觉得很美很激动。电影的语言都是实验性的,因为拍电影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然而不幸的是,经过了15–20年,电影变成了商业。电影商投资电影赚了大钱,于是对电影界的先锋们说:“不要再试验了。我们想赚钱,我们可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任何艺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冒险。不敢冒风险,你就做不出真正美,以前谁都没见过的美。我常说,拍电影而不冒险就像要小孩而不做爱一样。你确实要担点风险。

如今这年头,你跑到一个制作人那里说“我要做一部别人没做过的电影”,看他会不会把你扔到窗户外边去。因为他们只希望做行得通的电影,做赚钱的电影。这让我相信,电影在未来的100年里虽然会有革新,但创新的速度会放缓,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冒险了。他们不愿意创造机会。所以,我感觉自己是100年前电影的一部分,那时鸿蒙初开,电影人宛若赤子,谁也不知道怎么做电影,人人都是探索者。

看似不冒险的人其实再冒最大的险:浪费自己的一生!当你临死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说:“哦,我真希望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不会这样,我做了我想做的一切,并且继续做下去。

问:做电影需要培养哪些好习惯?

答: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当你拿起一张纸准备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在角落写上日期、地点。因为你写在这张纸上的任何想法都会对你有用。把日期加上去是一个好习惯,比如说,你看到一张自己写过的纸头,上面的日期是1972年4月,地点是巴黎,你一定会想破脑袋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顿时纸上的内容变得对你有用起来。电影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笔记。

问:你对电影剧本的要求是什么?

答:写剧本就像写俳句,要简明、清楚、精悍。

当你做电影的时候,要记住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其主题。当我拍电影的时候,我总是用一个词概括主题。《教父》的主题是“继承”,《对话》的主题是“隐私”,《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是“道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题词?因为导演的工作就是做决定。从早到晚就是“头发长还是短?”“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留胡子还是没胡子?”很多情况下你也没有答案,但是有了主题词之后就好办多了。

我记得在拍《对话》的时候,剧组拿来各种外套,问我:“你是希望他看上去像侦探,还是像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告诉他们主题是“隐私”,于是就挑了透明的塑料雨衣。所以说,知道主题词可以帮助你做决定。

拿破仑曾说:“用最趁手的武器。”导演也是这么做的。

问:如何把一部小说改编成剧本?

答: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IMG_3880 2.JPG
IMG_3880 2.JPG

我虽然不是一个手艺人,但我敬重一切靠手艺吃饭的人。

当我看到科波拉为《教父》所做的笔记的时候,一下子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科波拉说起《教父笔记》的缘起。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当科波拉这个级别的大编剧和大导演要改编一部小说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第一感。

他制作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觉。这种笔记很像我们古代的批注,像脂批《红楼》,金批《水浒》,毛批《三国》。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科波拉说: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二、评点学

科波拉笔记很接近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传统方法:评点,与犹太人注释经典的塔木德也是类似的。

今天要跟大家讲讲一个中国所独有、中国读书人所喜闻乐见的读书秘法:评点。

对于经史子集的注解和评点早就有了,而小说的评点开创于刘辰翁,奠基于李卓吾,由金圣叹推向高峰。到了清代则有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冯镇峦、闲斋老人等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热闹空前。

1.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最早的小说评点是从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开始的。《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及其门客所撰,收集了从汉 末到晋代士大夫们的奇言异事。刘辰翁的点评抓住了一个“情”字,经常有“真钟情语”、“语甚可悲”、“正堕泪之 言”这样的句子。

难能可贵的是刘辰翁不人云亦云,常有自己的主见。例如:

德行第一之十一、割席分座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 来又才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 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世人凭此断定管宁优于华歆,然而刘辰翁则认为:

强生优劣,其优劣不在此。

并充分肯定了华歆“捉掷未害其真”。在刘辰翁看来,华歆的行为恰恰流露了真感情,反映了真性情。

郭淮追妻

《世说新语》方正篇里,有一个郭淮追妻的故事。

说的是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王凌犯了谋逆之罪,按照法律,妹妹也要连坐杀头。得知此事,有人劝郭淮反叛朝廷。郭淮当时屡立战功,又坐拥重兵,但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当官兵来抓他妻子的时候,他还无动于衷,相反催促妻子赶紧上路。儿女痛哭,当地军民和嚎啕大哭,并且沿路追呼,郭淮依然不为所动。妻子已经走了数十里,郭淮突然后悔,命令人追回妻子。并且上书皇帝,“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皇帝动了恻隐之心,特赦了他的妻子。

刘辰翁不仅肯定这个故事“语甚感动”,还肯定“节次皆是”,也就是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情理。

用电影理论讲,这叫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就是在千钧一发的一分钟,救兵才到。今天已经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法宝。

2. 狂士李卓吾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位狂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字卓吾。他一生“只知进就,不知退去”, 以“异端”自居,激烈地抨击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李卓吾的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 书》,他评点上最大的成就是对于《水浒传》的点评。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的几个时代,而且影响了金圣 叹、张竹坡、脂砚斋。

李贽对于《水浒传》的评价在当他的时代可谓石破天惊。

他说: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 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 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译: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 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 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 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李贽对《水浒传》逐字批点。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篡改得甚妙。

可惜,由于明清统治者对于李贽的著作多次禁毁,李贽评点的《水浒传》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现在署名李贽的 评点《水浒传》都是假托的。有幸的是,《焚书》中《忠义水浒传叙》保留了李贽对于水浒传的主要观点。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 颤,不病而呻吟也。可耻孰甚焉,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李贽强调的“发愤著书”,为后世作家提供了道路示范。

正如“二知道人”在《红楼说梦》中所说:

蒲松龄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 辛酸泪也。

李贽为自己的桀骜不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被皇帝亲自下令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抓进监狱。李贽不甘受辱,在狱中自刎而死。

3. 古今评点第一人: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名金人瑞,又名金采,字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为 人率性而为,恃才傲物,早年醉心佛学,半僧半俗,擅长扶乩,并自命才子,著作不倦,因哭庙案判死。

金圣叹最大贡献在于文学批评。明代李贽曾把司马迁《史记》、杜甫诗集、苏轼集、《李献吉集》和《水浒 传》,定为天下间五大奇书。受李贽影响,金圣叹把《庄子》、屈原《离骚》、《史记》、杜甫诗集、《水浒 传》、《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有意把「六才子书」与儒家六经相对应,把《离骚》比作《易经》,把《水浒传》比作《春秋》,

把《西厢记》比作《诗经》。他亦非常欣赏《左传》,常把《左传》与《史记》相提并论,却不甚欣赏《三国 演义》及《西游记》。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相当于对原作进行了再创作。他大胆地将12 0回本中的后49回统统删去,改成了70回。

他修改原书前后矛盾之处,如在第22回把武松上景阳岗前所饮的「十五碗」酒改为「十八碗」。他删除旧本中 的许多诗词,这类诗词多用于写人写景,陈规老套,往往无助于情节发展,金圣叹的删除情有可原。他也删除—些冗长累赘、无助于情节发展的文字,如在第25回删去一节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的叙述。金圣叹也会润色文 句,金圣叹偶尔也会改动情节,使故事更生动有趣,如在63回写漂亮女将扈三娘擒获丑郡马宣赞,取代旧本的 秦明,形成美丑对比。

他总结了写小说的十五种技巧。

  • 倒插法,将后文将要详细描述的人或事先简要提及,使读者先有心理准备;
  • 夹叙法,两个人的对话夹杂并出;
  • 草蛇灰线法,文句间反复使用关键意象或象征;
  • 大落墨法,直接而铺张的描写;
  • 绵针泥刺法,即讽刺手法;
  • 背面传粉法,即衬托手法,如宋江与李逵的形像互补;
  • 弄引法,主要情节前加入引子、前奏;
  • 獭尾法,主要情节后加入余波、尾声;
  • 正犯法,相似话题,叙述却不重复;
  • 略犯法,相似情景,描写却不重复;
  • 极不省法,以层层铺写的插曲导入主要情节;
  • 极省法,避免重复的写作策略;
  • 欲合故纵法,制造悬念;
  • 横云断山法,借用绘画术语,指在严肃话题中加入喜剧性穿插;
  • 鸾胶续弦法,创造使情节发展更为合情合理的插曲。

他还写了一篇《读第五才子书法》,循循善诱教人怎么读《水浒传》。

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海 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 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 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 圣人。后来人不知,却是《水浒》上加“忠义”字,遂并比于史分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

他明确表示,不喜欢西游和三国。或问:题目如《西游》、《三国》,如何?答曰:这个都不好。《三国》人物事本说话太多了,笔下拖不 动,重不转,分明如官府传话奴才,只是把小人声口替得这句出来,其实何曾自敢添减一字。《西游》又 太无脚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 住。

《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他常有真知灼见。

《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

这就是现代戏剧理论批判的“降神机”,意思是当故事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就让一个神明从天而降,解决所有的 戏剧矛盾。这是一种很低劣的剧作法。

他最赞赏《水浒传》的地方,是对于人物性格的描述。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 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 时,他书便如破竹。

你猜也猜得到,《水浒传》里金圣叹最喜欢谁?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金圣叹之死,是偶然,也是必然。

公元1661年,吴县发生“哭庙”一案,事由一位小县官引起。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金圣叹所在吴县来了一 个新县官,这个县官不但对欠税者用重刑,杖毙一人,还贪污公款,在百姓中声名狼藉,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年,即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顺治帝去世的遗诏到达苏州府,地方官员准备「哭临」。初三日,生员倪 用宾等人向巡抚朱国治上书,揭露任维初的劣迹。任维初被摘掉官印,看押在土地庙中,不过他逢人就说是朱 国治向他索要银两,才不得不果卖官粮。金圣叹写出《哭庙文》,借控诉任维初而将矛头直指朱国治:任维 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仓,偷卖公粮,「罪行 发指,民情沸腾」,「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场逮捕倪用宾等人,并上奏朝廷称「诸生掠扰哭临,意在谋叛」,得到四辅政大臣的同 意,以「纠党千人,倡乱讦告,拟不分首从斩决」,将带头的18名生员处死。金圣叹也在其中。

据说,金圣叹临死之前,面无惧色。他给儿子留下家书:“盐菜与黄豆同吃,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死无恨 焉。”

又据说,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 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代程序员的鼻祖、和合技的奠基者金圣叹,就这样撒手人寰。

作为文学批评者,金圣叹具备三项突出优势:首先,有眼光,是学养极深的批评家;其次,率真深入,直指人心又颇有洞见,让人如见其人,如聆其声,若用语拘谨刻板,就大失批评的灵动风味了;第三,精读文本,金圣叹赏文析义的细密功夫,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梁启超评金圣叹:

“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4. 脂砚斋评《红楼梦》

眼泪流干脂砚斋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 称为“脂本”。

据信脂砚斋曾读过后半部(今已佚失)的原稿,并通过批语透露若干后续的事件情节。但其人究竟是谁,是男 是女,生活年代,与《红楼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曹雪芹)是什么关系,是否认识曹氏,甚至这些批语产生 的时代,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红学界主要有几种说法:

  • 作者本人说,与作者关系极亲近的一位女性(即书中史湘云的原型)。
  • 叔父说(在批语中每自称「老朽」、「朽物」,而称人为「后辈」;又甲戌本中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段文字,有「命芹溪删去」一语,雪芹可以命令得,可见其辈份是很尊的。……畸笏和脂砚是否一人,亦不得而知。可能为曹頫或李煦之子李鼎。)
  • 兄弟(所谓「棠村」)或堂兄弟说。
  • 后世伪造出来的一个身份。
  • 近年还出现了较少认同的张廷玉说等,和以上各种说法都缺乏文献支持。

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自称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第一手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脂本”中的批语未必都署名为“脂砚斋”,还有署名为“畸笏叟”等人的批语。关于这些批语者的身 份和实际人数皆有争议,但一般把这些批语统称为“脂批”。

正如曹雪芹为《红楼梦》的创作耗尽了心血,脂砚斋也为红楼的点评流干了眼泪。今天我们读脂砚斋的评点, 依然感觉到他真挚的情感。

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道: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

脂砚斋觉得那宝玉正式自己,贾妃就是自己的先姊,他批道:

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未废人耶?

脂砚斋甚至写道:

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脂批的一大优点是他的见识。脂砚斋说: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等字样填粪窖可也。(第二十回庚辰本双行夹批)

脂砚斋对于贾宝玉的评价,已经达到了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水平。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古今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愿,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前后花了10年时间,至少评过五次。他总是谨慎地维护作者,一再为曹雪芹辩护没有唐突朝政。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实也唐突了不少。

曹雪芹如果活到今天,写一部关于中国四大家族,比如,马,王,赵,刘,肯定是出不了版的。

所以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买一本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来看,脂砚斋只评了前80回,后面的40回他不认。

5. 其他人评红楼梦

脂砚斋之后,评《红楼梦》的人极多,道光年间有人估计不下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耽墨子”哈斯宝,其评点价值均逊于脂砚斋,但在当时,他们的评点本也都流传很广,影响较大。

哈斯宝是一位蒙古族的评点家。这本身既表明了《红楼梦》的巨大艺术魅力,也表明了哈斯宝极高的艺术造诣。哈斯宝,号耽墨子,又号施乐斋主人。内蒙古卓索图盟人,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咸丰四十年(1854)间根据一百二十回本,以宝黛爱情为线索,将《红楼梦》用蒙文改写为四十回,题为《新译红楼梦》,再加上《序》、《读法》、《总录》及各回回评。

哈斯宝的评点读来轻松活泼,我们从今天翻译过来的哈斯宝的评点中可以看到,他既吸收了汉民族语言的典雅工丽,又发挥了他本民族语言的通俗形象。他和金圣叹不同,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是不愿给那些下贱的“贩夫皂吏”看的,他觉得其中的深意只有高雅的文人才士才能理解。而哈斯宝评点的《红楼梦》不仅要给书房里的文人才士看,还立意要给马背上的牧民看。所以,在他那里很少有深奥的概念和术语,他力图把难懂的道理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犹如草原上的和风,山谷里的清泉,透出一股自然而生动的气息。

例如在第三回回评中,哈斯宝指出:

文章有拉来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谓拉来推去之法,好比一个小姑娘要捉一只蝴蝶,走进花园里却不见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飞来,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那蝶儿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飞舞,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飞而去。折腾好久才捉住,,因为费尽了力气,便分外高兴,心满意足。为着宝黛的命运而展开此书,又何异于为捉蝴蝶儿而走进了花园?一直读至本回,何异于等待蝴蝶儿飞来?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以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

感觉哈斯宝活到今天一定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网络写手。

他认为同样是哭,哭的是同一件事,各人心境绝不一样:“黛玉哭的是有口难言心中话。宝玉哭的是有话说不到心坎上。袭人哭的是宝玉如此倾心黛玉,自己终将如何?如果落在黛玉之下,其权势全休。紫鹃哭的是黛玉若为宝玉如此劳心,病怎能好?······所以,黛玉的哭是苦的,宝玉的哭是涩的,袭人的哭是酸的,紫鹃的哭是辣的”(第十二回回评)。这种对比的方法还很多,如“撵司棋,由周瑞家的去见迎春;退入画,惜春却请来尤氏”,“王夫人撵金钏,是眼见其恶。打发晴雯,是耳闻其恶”(第二十五回回评)。“早就写出一个性情怪僻的宝玉,已经怪僻之极。······还写出一性情超绝的妙玉,这一玉的心地 性情又与那两玉不同”(第十七回回评)。这种方法虽是继承金圣叹,但由于它深入触及了作品世界,我们读来仍是那么新鲜。

当然,在人物分析方面,受金圣叹的影响,有时也极具争议。他认为作者写宝钗用的是“曲笔”:

“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

不愧是一位心地单纯牧民心肠,你也许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不能不为他文字的坦荡痛快而拍案叫绝。

然而讲这些跟我们的「不传之秘」有什么关系呢?

三、这节课可能会改变你的读书、学习、写作、思维、以及一切

好中文的使命之一,就是复活中文阅读与写作的伟大传统,这其中包括评点法。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点评的《红楼梦》第一回。

IMG_3903.JPG
IMG_3903.JPG
IMG_3902.JPG
IMG_3902.JPG
IMG_3905.JPG
IMG_3905.JPG

所以,我们这样的人也可以评点属于自己的红楼梦。

四、作业s05e15

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科波拉笔记。

如果切书有困难,可以找你附近的图文打印社帮忙,他们有跟我的型号类似的切纸机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书里见。

五、课后问答

问:如何制作科波拉笔记

答:一般来说,你要买两本。都切掉,然后反正面贴到A4大小的本子上,周围留足空白。当然也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打印pdf,但是让打印社缩小文字,周边留下大量空白,这需要跟打印社的湖南新化人商量。其实贴的时候,就会产生心流,前提是那本书是你的最爱。

问:圣经您建议用点评法吗?

答:圣经不是我辈可以批注的,不建议,但是可以建立学习笔记,只注解其中的字词句法,最好不要发议论,因为那很傻。圣经要这样做批注,而不是点评,可以就译文,字词做出注解,但再多说则不妥。

IMG_3913.JPG
IMG_3913.JPG

问:说到圣经和合本的翻译,忍不住再举个例子 这里no share no claim no historic right和合本译为无份、无权、无纪念,多诗意多简洁的语言。还有别的例子吗?

答:有,《以弗所书》3:18

May be able to comprehend with all saints what is the breadth, and length, and depth, and height;(Ephesians 3:18 KJV)

和合本翻译成: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英语:the breadth, and length, and depth, and height;

汉语四个字:长阔高深

还有《传道书》第十二章: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返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 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书 12:1–8 和合本)

关于老年还有比这更精妙的文字吗?

比较一下吕振中偏直译的的译本:

你要在青年的日子想念着創造你、的主,就是在衰敗的日子還未來到,在你所說對於它毫無樂趣的那些年日還未臨近之先,在日頭、亮光、月亮、星辰、還未黑暗,在雨後雲回以前想念着主;當那日子、看守房屋的都發抖,大有力氣的人都彎腰,推磨的因稀少、都停了工,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矇了,通街上的門扇都關閉着,推磨的響聲低微,一聽到鳥兒的聲音,人就起來,唱歌的音調都降低了;人都怕爬高,怕路上有驚慌;杏兒他拒絕;跨鳳是重擔;壯陽藥也無效;因為人快要到他永遠的家去,職業號咷者都在街上四圍等着;你想念着主,總要在銀鍊還未折斷,金碗還未破碎,瓶子在水泉旁還未打破,滑車輪在井口還未破爛以前想念着;不然塵土就仍回歸於地,靈就仍回歸於賜靈的上帝了。傳道人說:虛空之虛空;萬事都虛空。(傳道書 12:1–8 呂振中)

未曾在深夜读圣经而大哭者未曾认识神!

我昨天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宫崎骏的《崖上的波妞》,里面有些细节容易被忽略,而在影院里看第二十遍的时候我看懂了。比如养老院的老太太,全部都坐轮椅。当老太太知道波妞能疗伤,就说把我们的腿也治好吧,我们也想跟宗介一起跑。以前我对此体会不深,直到身边的亲友因为老年而腿脚日益不灵便,才为之感动。

只有宫崎骏老爷子才能画出这种细微之处。

这就是“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每思至此,宁不痛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吕振中的译本,简称吕译,非常重要,是和合本的补充,在翻译光谱上,吕偏直译,宁可牺牲汉语的优美文法,这点很执拗,但也弥补了和合本偏意译的不足。

IMG_3917.JPG
IMG_3917.JPG

例如:和合本中“人所愿的也都废掉;”过于隐晦,而吕译很直接:“壯陽藥也無效;”希伯来文原文就是这个意思。

Loading

编剧故事营访谈录

December 1st, 2020

一、什么是编剧故事营?

问:王老师,先请您介绍一下编剧训练营可以吗?

王佩:首先这个名字你说错了,我们叫编剧故事营,这很重要,因为我们侧重的不是编剧,而是故事。为什么是说是故事?因为故事是人类用来传达真理的一种方式。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会一讲再讲,他会讲很多的遍,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这些故事背后其实说的是人生的一个道理,或者说不方便直接用直白的语言去表达的东西。比如说很普遍的一个问题,每个爸爸妈妈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都会问他一个问题:「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就会真的告诉孩子精子和卵子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古老的智慧不是这样,从祖祖辈辈开始,大家都用一些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说仙鹤送子、麒麟送子,比如说,我小时候,大人们就会说「你是从沟马路沟里捡来的」,或者「你是从树洞里抱来的」。有很多传说,这种传说表面上看它是荒诞不经的、不科学,但是它回避了小孩们还不适合去面对的问题,他们这个年龄段还没到接受科学的解释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故事的解释则更合适。推而广之就是,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我们说出我们平常无法说出或者不便说出的一些真理或者真相。

另一方面,我们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故事,所以我就成立编剧故事营,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掌握讲故事的技巧。但讲故事的技巧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编剧。因为普通人对编剧是不太了解的,但实际上编剧的技巧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始终,尤其是贯穿在故事的讲述的过程之中。自从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以前留下《诗学》以来,编剧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包括罗伯特·麦基写了《故事》这本书,但这些东西距离大众都太远,我的作用就是把这些东西推向民用级。

本来属于专业圈里的编剧理论、编剧方法,如今用在生活中、用在我们的工作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会讲故事的技巧,从编剧的理论中得到启发,既能促进自己的写作,也能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或者发现一个新的面向。

二、编剧故事营的缘起

问:咱们编剧故事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佩: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我搞了一个观影会。因为我在杭州,在杭州有一个问题,风景优美、生活休闲,所以来的朋友就特别多。

很多年以来我就一直接扮演一个东道主的角色,接待四面八方的来宾,然后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请他们干什么?当然最好是请他们吃饭,到楼外楼去吃一顿。

这个也请过,但是老请也请不起,再加上老吃也比较乏味。我就想,有没有更新鲜的接待办法?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组织观影会。正好腾讯有一个众创空间,负责人是我的朋友,愿意把这个空间,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在的空间给我使用。这样再有朋友来就很好办了,我说,咱不吃饭,那样太庸俗,你们也没时间,我给你们专门办一场观影会吧。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蝈蝈,她从江西过来,她是一位大学老师,然后我就说,为了欢迎你,我为你组织了一场观影会,除了我之外,我还介绍你一些新朋友,其中也有来自教育领域的,大家在一起聚一。那天就组织10来个人,就在这个空间买了一些瓜子、水果,放了一部日本电影叫《24只眼睛》,这是木下惠介导演在1954年拍的一部电影,特别好,简单地说,从天皇到日本的平民都被那部电影感动了。它讲了一位小学女教师,怎么坚守岗位,多年以来跟她的12个学生命运一起浮沉的故事。这部电影当年放映之后,导演还有电影中的女明星高峰秀子就接到很多小学老师的来信,信中说:当小学老师太苦了,我们都没办法坚持了,但是看了您这个电影,看来里边的大石老师这样爱她的学生,我们决定继续干下去。

一部电影的力量就是这样,哪怕过了几十年以后也是如此。结果,电影放来放去,大家说,你不是搞编剧的吗,能不能放完电影给我们讲一讲。我就开始给他们分析一下:剧作结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很打动人?为什么电影到了这个地方要这么处理?

讲完,大家还想听,但我不能老办观影会,就想干脆搞一个线下的班好了,于是创办了编剧故事营,欢迎大家来一起看电影,一起分享编剧的历程,同时我还把它搞成一个小小的工作坊,中间会有表演环节、分析环节、讨论环节,就慢慢地搞起来了。

想不到一办就是四期。因为杭州这个地方毕竟比较小,也有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也想学,但是没办法过来,于是就开了一个线上班,正好现在有些直播工具,可以把线上和线下融合起来,就这样线上课也开了起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办了4期。

三、杭州与编剧故事营的秘密连接

问:我们都知道您本身是住在上海的,但是为什么编剧故事营的线下课是要放在杭州来举行呢?

王佩:问题问得太好了,你不是托儿。杭州这个城市有一些独特的魅力,第一个魅力她比较小,杭州像个啤酒瓶子盖这么大,如果上海是一块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在杭州,从任何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可以一小时之内到达,哪怕从遥远的郊区到滨江这种地方,因为杭州的市政建设非常厉害,修了很多隧道,西湖下面都有隧道,据说还把龙脉给动了。从城西到城东,你可以穿一个隧道就过去,就像虫洞一样,这使杭州这个城市交通非常方便。大家来听我的课,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很快地下班之后就汇聚到这个点,这在上海、北京是做不到的。在上海,有的同学可能住在嘉定,有的人住在崇明,有的人住在松江,你让他到徐家汇这儿来听一堂课,那简直是开玩笑。他可能他从南京过去他都比这个快,是吧?所以说,地理优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杭州这个城市是我的福地,my blessed land, 当我在北京混不下去的时候,我来到了杭州,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早晨是被一阵清越的鸟叫声给吵醒得瑟,这一个湖光山色的地方,做梦都想来的地方。所以杭州这个城市我非常熟悉,而且我觉得它是我的事业之所在,我的根基之所托。我在这里很多的朋友,比如现在的摄摄像师就是我的朋友。还有,很多那种能汇聚你生命的瞬间的地方,比如我看到街角的一个小店,看到石缝里一棵小草或者西湖旁边一棵树、一个树洞,都能想起很多故事,比如我的猫就就安葬在一个树洞里,当然我不能告诉大家在哪个树洞,这是我和猫之间的秘密。

这些东西都使你和这个城市有了一些秘密的连接,

四、不按大纲讲课

问: 王老师,你的编剧故事营是按照大纲讲课吗?

王佩: 有大纲,但我是一种不太喜欢按大纲讲课的人,就是我事先会写一个大纲或者逐字稿,但是我不会按它去讲。

我很注重想法随机的碰撞。我住在一个叫临平的小镇上,它离着上课的城西非常远,有30多公里,每次开车要一个多小时,这是有了文一路隧道之后。在没有之前,我要走一段高速,先沿着 G25朝南京方向开一段,再拐一个大弯,一这一转要一个半小时。我经常迎着夕阳开这段路,然后我就会产生一种幻觉:我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像一个梦游的人行驶一段梦境之中,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电影的镜头,就是电影的一部分。而且,我在开车的过程中耳朵也不闲着,我不断地听一种东西,我听了至少8遍<红楼梦>,至少8遍,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后来我觉得光听红楼梦太没意思了,就改听刘宝瑞的相声,把他所有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都反复地听了一遍又一遍。

我不是说听这东西对我创作有什么好处,也没看出有什么帮助,但是它慢慢的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血液中的一部分。后来,我觉得不来这个地方就浑身难受,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有一段时间健康状况不太好,但是我还是愿意来到这个地方。

我就想起日本有个演员,他叫加藤嘉,在<砂之器>中演男主人公和贺英良的父亲千代吉,他是一个40多岁的演员,经常需要扮演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了演好老头,他把自己的一口好牙都敲掉了,故意把牙敲掉。他是用生命在演戏,你会真真切切地地感受到,这个人是用生命在演戏。所以他的妻子说,他这个人在演戏的时候,忘了自己明天还要活着,戏演完之后一想: 原来明天还要活下去。就这么一个人。我有时候讲课也是这样,我真的忘了明天我还要活下去,讲完了之后才想起来,生活还要继续,还要继续这种卑微的繁琐的生活。但是在讲台上这一刻,当我跟学员们一起分享这些影片美妙的瞬间时,有时结合时事,有时结合对于生活的琐碎的感悟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跟加藤嘉是一样,已经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是为什么编剧故事营会一期一期地办下来。

五、印象深刻的瞬间

问:我觉得王老师刚才分别回答了,您为什么对编剧故事营这么热心,投入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这些事情,然后还回答了自己很享受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现在已经举办4期了,能不能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事情?

王佩:印象很深的有很多。其实一个课堂很难得的是欢笑声,但是我放的喜剧片比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好的喜剧片很少,有几部我会反复去放,当然大家也会开怀大笑,比如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热情似火》这些电影。

但这种电影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电影是让人哭的、催泪的。所以说,我的学员往往都是笑着进来,然后哭着出去。但是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大家哭着出去的时候,他下次一定还来。可能因为哭和悲伤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比欢笑要大得多,当人哭的时候,就觉得心里缺少了什么,他希望下次再找回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参加完一个宴会回来,这个宴会很奇怪,是我在大约10多年以前认识一群搞IT的朋友。后来这些有的发达了,有的成了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因为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那一段好时光。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我去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只给我留了半只白斩鸡,其他的菜都已经吃光了。

这时我就犹豫,到底要不要吃不吃这只鸡?大家都吃完了,看我一个人吃,会不会太难看?但是我转念一想,不怕,我是教影视的,我就从脑海的影视库里搜一下有没有类似的场景,结果真让我搜出一个场景,那就是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电视剧一开场李鸿章在那吃鸡,下面的大臣在向他汇报,李鸿章一边嘴里嚼着鸡肉,一边坐着跟大臣们谈笑风生,还不时下着指示,我想,此刻我姑且把自己当李鸿章得了,李中堂可以这么做,为什么我不能这么做?

然后我就大摇大摆地吃着鸡,听他们谈的都是谁发财,谁又谁有项目拿到投资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特无聊,我准备给他们讲一个沉重的话题,然后就说:

「大家请安静一下,我知道我们之中,有人在这一年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我想起一段话,来自于我参与翻译的《风格感觉》,这段话转引自道金斯《跨越彩虹》一书。」

我们都会死,这使我们成为幸运的一群。多数人从不会死,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出生。那些应该在这儿取代我位置的却从没见过一日天光的人,多如阿拉伯荒漠的沙。那些从未出生的灵魂中,定然有超过叶芝的诗人,赛过牛顿的科学家。我们敢这样说是因为知道人类所允许的DNA组合,远超这个星球上实际的人数。在令人震惊的劫数的利齿中逃生的,是你和我,虽然平凡无奇,但是我们站在这儿了。

他们听了都觉得很震撼,但是我还没有完。

我接下来还有一首歌,我就给他们唱了一首我比较拿手《花儿都到哪儿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唱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然后就听到低声的啜泣声,是失去丈夫的那位朋友在哭,所有的人都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相比之下,他们谈的这些所有的荣华富贵、所有的上市融资、原来是那么地空虚,在我提出的沉重的生与死的话题面前,那一切变得一切都无足轻重。

我就回来在编剧故事营讲了这个故事,那节课上得特别成功,所有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东西,在我们的平凡的生活之外,存在一个更永恒的更博大的存在,而这一切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挫折都显得那么的渺小,生活中那些世俗的荣耀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我觉得,这就是编剧课的力量。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我了解到的,我们编剧里面有好多都是之前的老学员,我发现老学员的比例还是非常多的。

六、特色是什么

问:王老师您觉得咱们编剧班跟其他那些班比较起来的话,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王佩:我不教编剧,就是带大家看电影而已。分析电影的过程不用理论去生搬硬套,而是用一个个的实例来启迪打动人。通过剖析实例,让大家自己学会一套方法,而不是仅仅是掌握一个公式,因为编剧是没有公式的。这要求你必须看很多的片子,同时根据场景,很顺手地把它应用到你的讲故事之中。

无论你的这个故事是用PPT去讲,还是它会写成一篇散文,或者就是发表一个朋友圈,但是无论你有哪种方式,它的技巧都是共通的。编剧故事营的特点就是粘度特别高,很多学员都是来了一次之后,就像看《寅次郎的故事》一样,看完一集还会看第二季,虽然知道这个家伙演的故事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大家希望看到新的寅次郎,看到他的个性是怎样在生活中闪光的。

非常不谦虚地说,我觉得作为一名培训师,你是用个性来吸引学员、吸引你的追随者的,因为最终知识是大家所共有的,现在没有什么知识是你独享而别人没有的,片库也是大家所共有的。教学的方法也很容易得到,比如现在有很多的vlog他教你怎么编剧,而且有的做得非常好,这些东西你都可以免费地学到。但是有一个问题,假如你自己看的话,第一,没有人告诉你应该看什么。就像那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机器坏了,花3万美元请来一位工程师,他打开机器听了听,又围着机器转了转,然后用粉笔画了一道线,这道线就要值3万美元。然后具体来修的那个人,只拿了5000美元。知道线画在哪里,相当于有人告诉他你应该看什么东西,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

第二个,我能够把文理科融会贯通于一体。文理科在中国一直是打散的,两者没有互联互通,但是我能把两个结合在一起,比如我看到一本奇书《银翼杀手》编剧写的《墙会告诉你》,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但我用程序和人工智能,三下五除二把它做成了一个中文版,当然仅供学员内部参考。整个的过程完全是理科生的操作,但带来的是文科生的享受。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大幅度地去积累讲课的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大家在中文世界里可能是看不到,但是背后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这样的话其实这些东西也都很适合作为文字材料来说是适合出这一本书的,这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

七、享受与分享

问:我自己的感觉您是很享受在讲课的时候跟大家互动的,无论是分享你看过的一影片,还是书籍,你都喜欢与众乐乐。

王佩:不光是分享,我觉得分享有两个层面,一个就是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希望别人也能看到,这是一种小孩子都会有的、很天真的心态。另一个就是你可以从分享中获得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我的学员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甚至有的学员专程从南京赶过来,这非常令人感动,因为这些钱完全可以去上一个比如说北美来的「好莱坞大师的班」,路费、住宿费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何况还是时间上的投入。

但是这种行为正是线下班的意义所在。学员可以一句话都不用说,但他的眼神对我来说最大的回馈,他让我看到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从他坚定的眼神里,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馈,比如说,什么时候他打哈欠、或是在看手机,我就知道这一段讲的不太好,以后会改进。但什么时候他两眼放光地看着我,我就知道这一段还可以。人和人之间的线下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隔绝,面对面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了。所以能在这种场合下上个课,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学生,或站或坐,在讲台的哪一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到这里,这已经是一种非日常化的行为。因为现在我们能用肉身相见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可以说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恭维或是最大的喜爱,就是我提着肉身来见他,我面对面的去一起交流和上课。

这很像电影院,因为疫情关闭了半年多,但现在重开之后,如果你买张电影票的话,跟女朋友进去你会傻眼,因为座位和座位之间隔着两个空位。你可能见都见不着他,两个人望眼欲穿地望着对方,共看一场电影。但是去电影院的意义它就在于,它是一种非自然的行为,它是非日常化的,它是一种仪式。

当你走进电影院,电影一开场,灯全黑了,那就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时间你只属于那一个亮晶晶的屏幕。来到教室也是这样,走进教室的行为,无论你是打车还是骑滑板,这本身就是一种 commitment,一种奉献,或者说是一种应许。我是带着期待,和应许而来。其实每一个走进教室的人,不单是从老师身上,也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人们之间交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以前说同班同学,可能一生中跟你友谊的含量超过了你后来的同事。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们在一起求学的过程中建立的那种关系更加单纯,因为大家都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才走到一起的。

另外一个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人可能会激发出一种更原始的合作精神,我们都在追求一种遥远的、朦胧的、跟现实生活一点都不搭界的东西,这个时候结成的友谊反倒是更牢固、更超脱功利的。

所以,对学员来说,我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这样交往的环境,让更多的人走出自己。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太多的弱连接,什么叫弱连接?比如说我和你都喜欢狗和猫,我们俩都是养狗的主人,我们甚至会把宠物交换看护抚养,但是我们永远不是朋友,因为我们的交往的层面永远就在狗和猫这里停留了。

你不会跟猫友商量小孩上小学的事情,你也不会跟他去讲你生活中其他的烦恼,你们的交流是有边界的。而这种边界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学生家长的群。家长群里家长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存在的,但是一旦孩子的连接没有了,家长的连接就没有了。孩子们可能会成为朋友,但家长不会。

然而,我们编剧故事营就不一样,这样一个班的更像一个俱乐部,即使那些屏幕上的东西消失了,我们生活中却依然在被一种神秘的东西所连接着。

比如说有一位学员,她去拍纪录片去了,她去了遥远的一个边寨,我们就会慢慢地记挂着她,其实跟她也没有多少的交集,她只来上过两次课,跟我们一起吃过一次柴火炖鸡而已。

但是这个人的音容笑貌你常常浮现于眼前。你会记得在遥远的边寨你有一个朋友,她现在还正奔波在拍片的路上,她每天回到家都很晚,她的地上有很多蟑螂。你会关注她生活中很多的细节,然后觉得她跟你的生活切实相关。就像人类学家耿飙所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附近的消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网络化,我们无论是叫外卖还是网购,都是快递小哥送来的,我们很少和周边的人发生联系。但是编剧故事营就提供了这种跟周边人发生交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容器。

在这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也许什么都不发生,但是相信经常来这上课的人,会慢慢形成一种心灵的默契,最终会变成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羁绊,这种创造羁绊的过程,就是我办线下班的初衷。

八、编剧故事营的瓶颈

问: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王老师,您觉得现在在做编剧故事营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说你觉得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王佩: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小班制和大班制的问题,如果你要想教的好的话,就不能超过10来个人,超过10来个人其实是很难办的。

首先坐得乌泱乌泱的。你看我们教室布置的时候,不会只放一个凳子,而是前面一定要摆一张桌子,这就跟领导开会一样,你看领导的座位前一定要放一个放茶杯的桌子。只有那种小喽啰,前面才没有桌子,只有一张椅子,手也没处搁,笔记本也没处放。我们一定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摆太多就不行了。

另外一个就是解决不了一个地理空间的问题,我很想把这个东西带到至少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南京,因为我有很好的朋友在南京。但是这不太现实,因为最大的问题不是场地,也不是我的移动,我可以出差,这没问题。障碍在哪?我觉得是对那些城市的不熟悉。

我对除了杭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恐惧感。我说不出这种恐惧感,比如说我去到常州去玩,坐一辆滴滴车,司机就会问侵犯我隐私的问题,比如,我带着儿子,他问这个小朋友是你儿子,我就会老老实实的告诉他是的。他说你们的年龄怎么看起来差距这么大。我感觉被冒犯到了,但是到了别人的城市,就有一种见人矮三分、人善被人欺的感觉。

但是在杭州这个城市就不是这样,因为我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到处都是咱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你无论是哪行哪业,我们都能找出个把朋友。咱有底气,而离开了底气,我觉得班是办不了的。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股底气,做山雕和地头蛇的底气,只能在杭州办我最大的困难。在杭州认识到编剧故事营价值的人又不是很多,说来说去,来的还是一些老学员,出于友情赞助的,报了一期又一期,还有一些朋友是看我晚上人实在太少了,就过来听一听,怕我太寂寞。

从来没有人挤破头来听,因为我自己也不是名人,我自己大概就是个寅次郎这样的人,只是个小人物,但是我会让大家有安全感,我觉得这就够了。

九、要不要扩大宣传

问:王老师,你没有想过说是再扩大一点宣传力度,因为我所了解,好像你除了朋友和熟人推荐之外,没有借助其他的方式和渠道去宣传一下。

王佩:我也有很多朋友是大V,但是不好意思老师找他们去推荐。除非是关心很铁的老伙计比如和菜头,我没有去找别的名人,因为别人的脸面和推荐语是很值钱的,这是其一。

第二个,编剧故事营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如果我是给我舅舅卖冬枣,那很简单,就一句话,「王佩舅舅家的二代短枝冬枣」就说明白了。但是编剧故事营,找不到这样的话去精准地描述:不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最令人难忘的、最泪流满面的去概括。只有上过的人才知道这个课是什么东西,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我的初衷不在于扩大规模。办编剧故事营的目的是让我自己在生命开始颓废、人生在向下坠落的时候,获得一个上升的推力。什么是生命极速下坠的时候呢?比如我经常回老家探亲,每次探亲回来都会很沮丧。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在父母身边,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另一个原因是每次回到故乡,就会面对很多衰老
疾病和死亡,这是两个不能逃避的话题,而一旦从故乡回来,我就会把这种死亡的印记、这种衰老的感觉、这种灰心丧气带到了生活之中。然后很长时间就会有点郁闷。但是一旦站在编剧故事营的讲台上,我就觉得一下就都回来了,会把那些郁闷抛到望到九霄云外去。

因为我从电影中,从导演、编剧、摄影师、演员身上得到了智慧,而这些智慧的点滴就会汇聚在我生命的合理之中,使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十、愿景和期待

问:特别好。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对于编剧故事营的发展还有什么计划或期待。

王佩:我其实一直有一个编剧打造计划,希望从学员中找到合格的编剧。虽然说我们把讲故事也当成一个目标,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成为编剧,哪怕是为自己所在的单位公司写一个短剧小品,或者拍一个微电影,你也是编剧。

编剧不是要实打实地去描写自己的生活,那叫纪录片。而编剧的工作是把真实和虚构结合在一起,从很多事实的切片中抽离出一个真相,然后把它重新组合成一个虚构的故事或者是童话,甚至是个科幻。最后写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剧本。或拍或演,都是你自己的作品。

我希望学员们能够跟我一起去做编剧,以前有句老话,某个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编剧这个领域,如果是我们这些对生活有情趣、有追求的人不去占领的话,那些弱智就会占领,很多傻大憨粗的东西就充斥着我们的舞台和屏幕。

因此,我有一个愿景,就是让编剧故事营成为一个真正的编剧聚集的基地,而我能够给大家牵线搭桥,这儿需要一个编剧,这儿需要一个故事,你来试试看,我帮助大家把剧本卖出去,甚至可以亲自去制作。

就是说,我不仅仅是开一个黄埔军校,更希望的是我们一起发动一次北伐战争。

以上,谢谢大家。

Loading

Metion之卧虎藏龙

November 21st, 2020

海波的Metion终于获得了App Store的新app推荐,我也写了几句评论发朋友圈。

最懂中文和Markdown的写作工具Metion获得苹果app store推荐。这是一款能让你产生爱情的写作软件,写作必须对文字满怀爱意,否则就是一堆无聊的字符而已。

这并非夸大其词,文字的万钧之力被软件激发,几乎要引来轰炸小径分叉花园的轰炸机。

在雷达预警后,天空没有一丝云,地上也没有一丝风。然而,不知从哪儿飘来的水却迷糊了眼眶。

给学生们讲’卧虎藏龙’、 没有几人能真正看懂这部电影。包括徐浩峰也是在曲解。

谁能直抵玉娇龙之心,张震扮演的小虎并未能够,尽管看上去他占有了她。她心中的空隙只有天下第一剑客可以填补,然而却无端生出个俞秀莲横亘在他们其间。于情于礼,李慕白都是应当爱秀莲的,甚至贝勒爷也提起这门婚事。然而,我们分明看到了李的渴慕。

既称使徒,就以生死相见。

李慕白的豪言壮语经不起推敲,否则教育局改三合会,老师都变黑帮。这句话分明省略了“我和你”。

胖胖的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歌犹在耳。这两个代词的分量不轻,所以只好省略。

当玉娇龙被师娘灌了春药,酥胸半敞,问李慕白:

你要剑还是要我?

李慕白何尝不想从心底发出一句:

Both madam.

然而礼法不允许他这样说,而且他知道即使在山洞里,也有窥视之眼。

于是,我们看到此前的竹林成了巨大的席梦思,竹梢上的追逐、上位、颠倒衣裳,成为他们之间的欢戏。她委身的姿态,邀请他农夫一样的笨拙。男和女之间的情爱只有一种交流方式:互视,即红楼梦中“下死命看了他一眼”。在眼神的交汇中,雪山融入火山。

李慕白和玉娇龙两个人如何能独处?这里不是新疆戈壁,没有空间上的便利。(小虎的种种温存,烤鸡背水,不过是 rape 前的准备工作,这俩人毫无爱情。)

他们只能竹林上对视,用眼目爱抚彼此。

李安的蔫坏,也在于此。他把自己的中年危机转化成一个暧昧不明的故事,让人们玩味。

这一切跟Metion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是,假如大家都用Metion写影评,估计也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吧。

Loading

编剧故事营第五期限时报名

November 11th, 2020

编剧故事营第五期要开营了

一、王佩编剧故事营是一门以讲授编剧原理和故事的要素、结构、风格为主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课程。已举办过两期,现第五期开始招生,历时3个月,12次课,每次3小时,36学时,现在报名,享受编剧故事营老学员优惠价:1800元

二、编剧故事营分线下班和线上班,线下班授课地点在杭州。

三、基本上,每周上课一次,每次3小时,安排在周三的19:00–22:00。时间不能保证或有冲突者,请不要冲动报名。

四、线下教学地点在杭州腾讯众创空间。地址:杭州市文二西路712号(圆觉路口)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2号楼2层西侧。线下报名前,请一定认真考虑好交通问题。线上教学以微信群、Zoom视频会议系统为平台(非常易用)为主。

五、开学时间:2020年12月2日周三晚19:00,以后每周上一次课(遇到节假日和休假日会顺延)。时间、交通不能保证者,请尽量不要报名线下班,建议报名线上班。

六、报名方式:加王佩老师微信直接报名,微信id: wangpei1215

七、学习内容:与前四期完全不同的学习内容,更注重实践和工作坊训练,所以,往期学员也可报名。(课程大纲附后。)

八、线上班是线下班的延伸。为了保证学员的紧密联系与协作,除了开通专门的微信群之外,将采取第三方网络平台zoom(会有教程,包教包会)进行视频直播,课程结束后一周内,会有精心剪辑的视频回放。

九、【主讲人简介】王佩,作家,编剧,语文学者,“编剧故事营”、“好中文的样子”创始人。互联网第一代著名写手,《正版语文》作者,史蒂芬·平克 《风格感觉》(The Sense of Style)中文译者之一,“好中文的样子”写作班的创办人和主讲人。北京人艺签约编剧,作品有《鱼眼》、《怜香伴》等。

十、 编剧故事营第五期课程大纲

  1. 人人皆可做编剧–从15分钟的短剧出发
  2. 你的私人工具箱–建立自己的故事数据库
  3. 反派为什么不能赢–故事的道德律令
  4. 结构是故事的发动机
  5. 这个场景为什么有趣?–场景的形状
  6. 行动,行动,行动–情节的本质
  7. 塑造难忘的人物与性格
  8. 台词写得好等于潜台词写得好
  9. 编剧与编程–故事的递归与迭代
  10. 详解悲剧
  11. 喜剧的崇高性
  12. 今天我是一个编剧–写60分钟以上的长剧

编剧故事营辅助教学内容

在以上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Alexander Mackendrick)的《电影导演大师课》一书作为辅助教材。麦肯德里克是好莱坞著名的编剧,故事板编辑和导演,代表作《成功的滋味》,也是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系主任。他教学风格独特,使用大量的笔记,精心绘制的故事板和包括亚里士多德,克尔凯郭尔等经典内容的讲义,成为电影人进步的巨大动力。

以下内容将在课堂上进行穿插讲解:

  • 故事和编剧—可教与不可教的
  • 故事是什么?
  • 如何获得创意
  • 编剧墙上的箴言
  • 编剧练习
  • 很久很久以前
  • 活动与动作
  • 戏剧反讽
  • 重温阿契尔《剧作学》
  • 可信度与怀疑的自愿悬置
  • 对白剪辑
  • 案例练习

编剧故事营常见问题

编剧故事营是什么?

编剧故事营是一门以讲授故事的实质、要素、结构、风格,编剧原理、戏剧法则的一门课程。教授三个层面的内容:怎样讲一个故事?怎样写一个剧本?怎样发现生活中的戏剧性?

谁主讲?

编剧故事营的创办者和主讲人是王佩。

王佩是谁?

王佩是中文互联网早期的“四大杀手”之一,1999年创办黑板报网站,并且参与了很多先锋戏剧的工作:话剧《切·格瓦拉》的网络推广,民谣清唱剧《鲁迅先生》的电影放映员。2002年,与张广天一起担任央视3·15晚会史诗剧部分的编剧和导演,第一次把先锋戏剧这种形式完整地呈现在全国六亿观众面前。2004年,担任央视“五一”特别节目《新海港》的编剧,在青岛集装箱码头上演出了一场史诗剧,并被拍摄成电视电影,在央视播放。当年第一部商业话剧《疯狂短信》在北京上演。

2011年,王佩开始完全以写作为生。与北京人艺签约,上演了现代都市话剧《鱼眼》;与浙江话剧中心合作,创作了昆曲话剧《怜香伴》;并且担任澳门回归15周年“青年大汇演”总撰稿和总编剧。并担任工业史诗电影《相信未来》的编剧。其创作的电影剧本《汉字大作战》参加中国-好莱坞剧本大奖赛,进入决赛圈,只是因为题材商业性不强、合拍可能性不大的原因,才止步于半决赛。2020年11月份,他的话剧《项链》在北京上演。

王佩一直致力于语文的研究工作,2003年在《新京报》开设“语文运动”专栏八个月,结集出版《正版语文》一书。2015年与网上的思想新锐一起合著《追时间的人》一书,以《好中文的样子》一文宣告了语文研究的新方向。2016年开始创办“好中文”写作课,目前已经有两批共计800多名学员结业。2018年,被称为“21世纪最好写作书”的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由王烁、王佩合译成中文,已出版。

也许所有这一切准备和历炼,都是为了这门线下课。2017年,王佩在杭州创办编剧故事营,目前已经举办了四期,累计培养学这门课集中了王佩多年以来对于写作、编剧、讲故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第一期推出即好评如潮。

名人怎么评价?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至味在人间》作者

我的朋友、作家王佩说,故事就是你一步一步接近真相的努力,生活在社会的每一个人,任何时刻都在找彼此的真相。

卫西谛,知名影评人、金马奖评委

作为人生谦卑的学徒,学习写作是终身的修炼。王佩的编剧故事课让我明白:如何找回失落的故事,如何打破心灵的壁垒,以及如何把网状的思维变成行动。这门课学起来可能比较慢,但快速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去感受编剧和故事所带来的美好。

郑嘉励:著名考古学者,《考古四记》作者,编剧故事营学员

通过参加编剧故事营,我领悟到:一个好故事,就是一个真相,一个真理,故事的源头就是真相。讲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本身更重要.一个好故事,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秘密。

采铜:心理学博士,作家,《精进》作者,编剧故事营学员

很好的入门教程。我已经第一个报名了,如果你也报名,我就是你的师兄!

往期学员如何评价?

水晶:丁香园医生,编剧故事营学员

为期半年的编剧营画上了句号,在王佩老师的引领下开始渐渐地学习到如何以造物主的视角来解读作品,不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美剧,都有大师们用创意和思辨留下无数作品让人回味和借鉴。

美新:编剧故事营学员

编剧课最后一夜,感谢王佩老师代我们领略这么多经典、有趣的电影,这样一来,看世界的校对也有了变化,虽然没有写出剧本,但是有在学讲故事。

蔡伍迪:广告文案,编剧故事营学员

从AlphaGo人机大战,到韩国瑜精选;从偷飞机的人,到拖船越过山顶的人;正因为这个世界太疯狂,所以更需要靠故事去发现真相。编剧课最后一夜,感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格林:儿童培训机构创始人,编剧故事营学员

编剧课结业后,我要写的下一个剧本就已经有剧组预定了。我有很多关于怎么做编剧的书。几乎都翻阅过。然而,我认识里面的字而已,并没从书中就理解实际怎么做编剧工作。等我上了半年12节编剧课后,有老师带领,又一个线索提纲挈领的扫了编剧史,我才懂了一点编剧的常用意思。理解编剧要看重的是什么。

守闯:腾讯众创空间负责人

本期故事营到了尾声,感谢王佩老师一步步引领我们去打开那扇“禁止入内”的门,学会用心。

徐琳:编剧故事营学员,“云竹岭”有机农产品创始人

编剧班,竟然结业了。第一课的情形,好像就在昨日。王佩老师说,要让学员们都哭着离开,才会更加想要重逢。嗯,真是鼻子酸酸的,怅然若失,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

成刚,编剧故事营学员

十二期的编剧课上完了。王老师说,故事最早的形态就是围炉夜话,而今我们乘月色围着看电影说电影,最终也带着老师和自己的期盼,去写故事,去讲故事。

何晟旻,编剧故事营学员,资深媒体人,互联网创业者

这是一次实验性地、看似无用,却能生出无数个机灵劲儿的课程。

小初,编剧故事营学员,教育和培训从业者

好的课堂是这样的,精心设计的课堂内容与演绎,学生参与更享受其中。虽带着疲惫进门,上完课却神清气爽。谢谢王佩老师。

业界如何评价?

张扬,互联网创业者

王佩,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依然活着的有IT思维的文学家。王小波也算一个,但是已经不在人世。

陈淼,资深媒体人,好中文学员

王老师,人好,讲的好,一定会学有所得。

海岸线,简书作者,好中文学员

因为老师,我知道了创作于公元前442年《安提戈涅》的经典与先锋。因为老师,我了解了《魔戒》咕噜心中的咫尺善恶。喜欢故事,喜欢电影,喜欢有长伴己身爱好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适合谁?

编剧故事营前四期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动机,最后全都收获满满。

我想学会讲故事,可以报这个班吗?

编剧故事营,重点是故事。自从人类围坐篝火夜话的远古时代开始,故事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同一件事,一个人讲得妙趣横生,换一个人讲就索然寡味,何也?这里面并不全是技巧的问题。故事的核心是戏剧性,戏剧的核心是冲突,而冲突是人们生活中刻意回避和掩饰的部分。讲好一个故事,实质是发现一个真相。你的眼睛是被蒙蔽的,当然讲不好故事。

编剧故事营,从源头入手,解决故事的本质问题,那就是正视冲突,发现戏剧性。编剧故事营不但能帮你讲一个好故事,而且可以把这些讲故事的技巧贯穿于你的工作、演讲、写作、交谈、编剧之中,让你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我想做编剧,报这个班有用吗?

有用没用不敢说,没有包治病人的医生,没有包赢官司的律师,同样也没有包教包会的编剧老师。但是这门课从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两位大师入手,到源头喝水,去森林砍柴。同时,创造性地吸收各种主流编剧和故事理论的精华。

我并不想做编剧,也可以学编剧故事营?

莎士比亚说:人生是舞台,你我皆演员。既然我们都在台上,那么学习敲开编剧和讲故事的硬核,还是十分有用的。你可以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口语、写作、演讲、聚会、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以为TED演讲是一场脱口秀吗?不对,每一场TED都是一部戏剧。

参加编剧故事营,需要什么基础?

我希望能用虚拟语气说“零基础”,但可惜那不是事实。报名本班,你需要:

  1. 具有中等文化程度。
  2. 喜欢故事

我是宝妈,可以参加吗?

编剧故事营有一些学员跟你一种情况,她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欢迎未来的J.K.罗琳。

教什么?

编剧故事营的宗旨是「闪耀着温暖的创造力,从无到有创造和进步」,我们从短片短剧开始,通过循序渐进,让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具备写一部一小时以上的长片或正剧的能力。

怎么上?

编剧故事营分为线下班和线上班。两者时间同步,学费相同,只是授课方式不同。

线下课以什么方式?

  • 老师授课
  • 小组工作坊

线上课以什么方式?

  • 线下课的视频直播:通过zoom.us 视频会议网站,简单易用,有电脑、iOS和安卓app可以下载。
  • 线下课视音频回放:直接通过zoom在线观看或下载。
  • 还有微信群图文分享,每两周一次,线下班成员也可一同在微信里听课。

只报线上班,而上不了线下课会不会吃亏?

不会吃亏。

  1. 线上课,可以看到线下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视频直播还是视频回放。
  2. 线上课还有微信图文、视频分享课。

为什么每周上一次课,而不是在周末培训?

这是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一条经验。只要是有线下班的课程,密度都不宜太大。因为,人人都在忙,有的忙着活,有的忙着不好好活。我们不赞成集中培训的形式。

我先付了款,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编剧故事营基于口碑和信任,在收到你的付款后,不会不提供教学服务。老师如果因为这点钱而丢失信誉,损失比你大。当然,话虽这样说,救济渠道还是要提供的,万一你觉得不满意,可以到新浪微博上找到老师。王佩的实名认证微博是:weibo.com/wpei

在此承诺,如果由于老师的原因,造成无法完成全部授课,则会按照实际缺课的比例,退回学费。(例如只上了11次课,缺课1次,则退学费150元,缺课2次,则退学费300元……以此类推。)

我还有一些疑问,能否继续咨询?

当然可以,请在下面留言。

如何报名?

首先加老师的微信,搜索ID: wangpei1215 或者扫下面的二维码

IMG_0976.JPG
IMG_0976.JPG

报名后,直接微信(或支付宝)转账:1800元

等待被拉入课程微信群。

就这么简单。

我们12月见。

Loading

余杭一日还

November 7th, 2020

读写 Metion 成为一天中最解压的一件事。刚才调整了目录,删除了 Video is King,因为这话越想越蠢,增加了思无邪。这本是孔夫子评价诗经的三个字,用在这里非常合宜。诗经中思绪不绝,但都逃不过“无邪”两字。无邪,不是啥都不想,而是想了又想,归于天然吧。

今早没有起晚,因为我在两部手机上定了 5 个闹钟,从 7:15–7:45,总有一刻能被惊醒,实际上第一个一响我就起来了。可是儿子的红领巾找不到了,任凭我翻箱倒柜、挪书撩纸,依然不见踪影。

但这怎么难得住一个卜劳恩画笔下父亲的现实版。我从衣柜里扯一件自己的红 T 恤,拿起剪刀,刷刷刷,剪下一片,瞬间做成一面红领巾,围在儿子脖子上。他顿时惊叹不已,不过还是有点担心,万一妈妈生气怎么办?这个问题,比钱学森之问好回答,我说,她早晨出门还忘了关煤气灶,造成了煮的鸡蛋爆炸,所以,她大概率不敢说咱们。

儿子开心地坐上我的自行车,胸前飘扬着我的前 T 恤衫,直奔学校而去。

孩子总是这么容易满足和快乐,不禁让人想起<柏林苍穹下>一开始的那首诗:

当孩子还是孩子

我们却不再是孩童。送走了儿子,在电脑前打理了一下资料,就收拾东西去虹桥火车站了。今天要回杭州,约了工人换玻璃。

高铁上本来想写关于一个情景剧的策划,但是困了,朦胧中睡了一觉,只觉得似乎有梦甚甜美,却又记不清内容。40 分钟,到余杭,换公交车,又 30 分钟回到家,等工人来。

而工人是最稀缺难约的,并且其守约重诺的伦理素质与其新获得的重要地位严重不相称,说白了,就是常常放人鸽子。我且在这里等待吧,尽管我的回程票已经买好。

从我家阳台向西眺望,可见一山,叫临平山,山上一塔,叫临平塔。苏东坡曾为之写词吟哦。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
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里
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这首词我曾经背诵过,但近年来记忆力衰退,不得不在网上搜了一个版本。好在不是拷贝粘贴,是一个字一个字打进去的。

就写这么些吧,本想插入一张从我家阳台拍的临平山的照片,但又找不到插入图片的菜单了。软件就是这么复杂,还是文字简单,可以描述万物。

静女其姝,俟我于虹桥。

工人未至,搔首踟蹰。

Loading

微信视频号与武器库

November 7th, 2020

好久没去江边了,今天晚上月亮很好,虽然不是满月,但空气质量优,所以就银光乍泄下来。看来“月是故乡明”的原因只不过是故乡的污染比较少。

今天在家里折腾群晖服务器,又从京东买了一块 8T 的 NAS 硬盘,现在的存储达到了 18T。这好像一个弹丸小国建了一个巨大的武器库,但军队只有寥寥一个团。一切都是为了明天做准备吧。我喜欢的一句希伯来谚语说得好:

病未得以前,草药早已种下。

视频号也是这样,乍一看,视频号没什么用,因为微信本来就可以发视频,只不过时间长度极限是 15 秒。公众号则可以发 30 分钟以下的视频。现在又来了一个微信视频号,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大家还是按照以往的刷抖音快手的习惯去看视频号。

今晚在江边,用视频和音频的方式,与一位虽未谋面,但惺惺相惜的教授朋友聊了聊,大家的共识是:视频号的含金量其实很高。

视频号虽然在朋友圈呈现,但跟朋友圈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开放性的。即使不加好友,也可以关注和看到。这让优势视频内容,可以突破圈子的围墙传播。而朋友的点赞,则增加了视频被看到的概率。也就是,你的视频首先要打动你的微信好友,才能打动好友的好友。

视频号的获得一个关注很难。因为设计者故意把关注的入口埋藏得很深,大部分其实不知道怎么去关注。我的朋友,有一个视频被观看了十多万次,但只增加了一百多个关注。也就是说,转化率不到千分之一。这么金贵的粉丝,价值远远超过抖音快手上的粉丝。可以说,视频号能积累 1000 粉丝,就算大号了。

从这个产品逻辑上看,视频号就是一个中转站。它最终要把粉丝导流到公众号文章(并且是真正相关的文章)、小商店或者自己的网站。

视频号该不该做?

该做。

视频号该不该花力气做?

不该。

顺其自然最好,就是每天学到的,看到的,碰巧拍到的,发布一下就好了。最好是直出。由于加了字幕可以大大提升视频的品质(大部分人在嘈杂环境中看,有字幕可以弥补听不清的问题),用微信出品的秒简剪辑一下,配上字幕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不需要做太多的修饰。

我的视频号编剧故事营除了我自己的唱歌、视频散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资源可以开发,至少能够保证一边 50 期的新鲜内容。我应列入计划,下周开始做起来。

采铜老师经过这么多年,有一个领悟:

活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总结了一条经验:一定要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

这样的境界我还做不到。比如,我会为了生活,接自己并不真正喜欢写的题材。但这也是没办法,进入良性循环才能有这样的硬气。人有时需要用力一跳,因为:

深渊不能分两次跨越。

我最近拼命添置各种视频武器库,也是为了实现这一次跨越。

必然不能用常规思维,要出奇制胜。

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忧虑都写在卸给神。我要把自己 to-do list 上又大又难的每一条都放到神手里。我只要:

拿着手机,拍我想拍的。
带着键盘,写我想写的。

就像我每晚在全家便利店做的一样。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