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2)凤凰卫视分析师谈国内外经济形势

May 20th, 2010

老师在讲世界经济形势。说到中国的孤儿外交。中国跟台湾学会了一个妙着,给美国有势力的人物,送孤儿收养,以拉近感情。外交部原英美司司长何亚飞跟研究外交事务的院长斯坦伯格吃饭,问上次送给你的中女儿怎么样?斯说,挺可爱。何说:您要不要再抱养一个?

老师讲,现在研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风格一定要联系他的成长背景。温是中办出身,风格是以等为主,等着危机自己过去。

006年外国人都预测李克强要上位,李光耀,日本首脑都拉近跟辽宁的关系,而保尔森很聪明,则去参加西湖论剑。一年之后,2007年北戴河会议决定习接班。老师说,根据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已经押宝押对了习近平。

老师说,列宁的方法论在中国有绝对统治地位。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垂死,腐朽,注定要灭亡的,当时有预见性。但是他忽略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更新能力。去年有一堆理论文章,都论证列宁正确。有人竟然说这次金融危机超过1933年危机。

师在讲中铝收购力拓的SB决策过程,当时中国对世经的判断严重失误,预测危机深不见底,妄图火中取栗,结果经济反弹,而中铝的老总被调走,换成了中旅老总,迟迟拍不了板,导致收购失败。老师说,其实当时管它见不见底,考虑到中国城市化的需要,不需要压价,先收购再说。

中国在第三世界投资最成功的是投资苏丹,当时江派周永康办的,这也是中国海外投资最漂亮的一次。老师说,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持续搞我们。

08金融海啸如何定性?老师说,全球化的一次系统性危机。发生于资本主义核心地带。欧元危机是区域地区一体化的系统性危机。

老师在讲希腊危机。希腊本来是个大农村,加入欧元之后开始鸡犬升天。南欧人非常懒,准时上班有奖金,加入欧元之后开始富裕起来,希腊公务员收入向德国看齐(以前是德国的1/3)。现在危机来临,一定都不奇怪。为什么要用IMF请来,因为欧央行如果给钱,肯定希腊人不还了。

老师说,欧洲危机只是个序幕,怎么演化看各国政策。这次危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的危机。不是第二次全球经济危机。

老师认为中国当前高层对经济走势的判断还是错误的。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是政府刺激推动的,还是市场带动的?老师认为,中国经济是市场带动的。经济刺激措施应及早退出。

有人说,调控很精准,很到位。老师说,一点都不精准。这好比武林人士不练内功,只练旁门左道。

老师讲民工问题。他到重庆开县,70万人在外打工的大县,当地正在想办法让40/50的民工返乡。

中国的现实是,工业化没有把人也城市化,我们创造了农民工这个词。因此,40/50岁的农民工迟早要返乡的。重庆开县的想法是回乡创业,回乡置业,回乡就业,老师说,回乡就业,这个说法有问题。他们本来是没活干出去的,回来怎么就业呢?

中国人口过了一个拐点,即刘易斯拐点,本来认为2005年才出现这一拐点。诺奖获得者刘易斯,劳动力富裕,经济增长工资不会上涨,然而到一定程度,工资必须涨。人口红利已经吃光,目前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和谐社会和新劳动法于是出台。

假如80年开始投资,投资古董最赚钱,其次是投资土地,投资黄金最不赚钱。

老师说,中国经济的赌性很强。我们现在的决策者,不懂中国经济的投机性。中国人有钱之后觉得什么最值钱,玩到现在买房的人是赚的。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土地稀缺。老师说谁听了谢国忠、易建荣的(2004年就劝人不买房),都该骂丫的。

怎么看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大家最害怕的词,报复性反弹。老师的观点是,从现在起,中国房地产进入大拐点。1、以后中国首富不再由房地产商主导。而由那些能把大学生转化成竞争力的企业家主导(例如华为,毛利率50%,把大学生转化成了巨大生产力)

中国房地产大拐点:2、中国的老百姓和政府的关系,政府以前的老在需求上做文章,不增加供应。现在相反,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相当于去年前年土地供应的 2.5倍。限制炒房。北京此招最狠,主要做法是限制外地人买房。要当地完税证明,当地社保证明。

中国房地产大拐点 3、过去五年大家过了好日子,以后再买要小心。已经房价太高了,3年涨了10年的幅度。资产红利的时机也过。以后房地产以后不会大涨大跌,最高跌20%。

下面是自由提问时间。

问:中国的民工不可能短时间减少,以后要分流到哪里去呢?

答:首先待遇一定要提高,问题是待遇提高了也招不到人。这是没办法。农民是理性的,以前民工计算成本收益,决定进城。如今农村免税,直补,当地经济发展。民工把建筑技术带回农村。

现在中国缺的是农民工,最多的就是大学毕业生。

问:一对夫妻在杭州,宁波工作,老家在长沙,武汉,要买房,换成你,再哪里买?

答:如果大家都说房地产不行的时候,你就可以买。我的建议,排除法。武汉太破,不考虑。长沙也没发展起来,很落后。没有好的行业,没有好的职业,不要回中部,又不天天洗脚。宁波与杭州可以选一。

有人问中国银行贷款赖账的问题,老师说,中国老百姓要学会集体诉讼。

问:杭州卖地1200亿,原本预期是连续卖5年,以后怎么办?

答:要看你们新领导怎么想的。要搞服务业,不是再退到搞大工业的时代。

如果为官一任,什么也不干,经济自己上去,这个官也就上去了。比如习同志。如果瞎折腾,那么就没上升空间了。

深圳到广东,动车组10分钟一班,而杭州到上海动车很少,杭州打车困难,车挤得要死。杭州应该把这事搞好,而不是搞大工业,大平台。

Loading

听课笔记(1)凤凰卫视记者谈世博报道

May 20th, 2010

凤凰卫视记者在谈世博会采访心得

国内报道世博会都是整齐和谐快乐的,而我们每天都在世博园里,每天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体验消费是否有困难,展示真实的角落。

在世博园里还有一堆堆垃圾,游客随手抛垃圾的场面,反映了参观者到素质问题。

凤凰卫视尝试新闻从弱势群体入手,关注园中农民工和清洁工人。报道了蔡国强“农民让城市更美好”展览。

记者要扩展自己的思维。世博会公布人数,刚开始每个小时公布一次,后来改成每天17:30公布一次。通过分析这一有趣现象,原来有很多玄机。

关于香港媒体与世博会志愿者吵架事件。中国馆门口,民众抢预约券。产生争执的这家电视台拍摄人群近景,志愿者拍了一下摄像机,取景器拍歪了一下,当时没有保安,警察不管,顿时志愿者小朋友成了媒体围拍,小朋友一怒又拍了一下,把取景器拍下来了。

世博局为了息事宁人,把这件事,降格为志愿者小朋友与媒体之间的个人冲突。小朋友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但是他家根本赔不起摄像机。香港媒体不依不饶。采访中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世博要承担的责任,冲突发生之后没人站出来处理,而让事件发酵。

世博会的安保人员可能有个潜规则,都不敢惹海外记者,尤其是香港记者。

如果只听大陆网民或者香港舆论的意见,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反映出两个问题:世博局用志愿者有问题;媒体如何行使采访权,也值得反思。如果挡镜头的是代表公权力的官员或者警察,媒体执着是必要的。而对一个志愿者一个平民,这样做就不妥了。

以下进入提问时间:

有个家里偷装卫星锅的同学问,为什么凤凰资讯台没有象CNN,FOXNEWS那样有口号?

凤凰记者答:说到底,只是广告PR手段不一样而已,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问:假如你服务的是内地电视台,你将怎么做?
答:如果我在内地媒体工作,跟凤凰服务的观众差别并不太大。我知道内地有很多限制,但同样的限制我们每天也在面对。例如,一篇负面新闻出来,都会有各方面的电话打过来。但这不影响我做新闻的考虑。

我觉得最基本的是,前线记者,不应该给自己设定框框,那么经过后面几道编审,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对前线记者说,你应该把第一线的事先做好,不能做做筛选和审查,并且一线记者的筛选未必准确。

问:你对全媒体记者怎么看?

答:全媒体记者,凤凰卫视前些年也提过,虽然貌似降低成本,实际上降低效率。记者不可能一边拍,一边记录。在国外NYT, 华邮在05年左右也要求过,后来发现是不可能。就算手可以同时在用,脑子也不可能分开用。在香港,剪片不需要记者来做,那样效率更高。

为了节省人力,而搞全媒体记者,是不划算的。最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在香港电视台,有专门的剪片师。分工明确。记者就是出镜和写稿子,不用自己剪片子。

问:凤凰卫视和凤凰网是什么关系?

答:凤凰电视和凤凰网是完全独立的两家公司,只不过凤凰网可以无偿使用凤凰卫视的视频而已。

问:假如有机会,你会跳槽吗?

答:我喜欢这个行业,我希望影响力最大化。我考虑了很久,目前凤凰可能是唯一达成这两个目标的媒体。另外凤凰在香港。我曾在北京常驻两年,直到回港才发现那两年思考与他人同质化。周围的氛围很重要。被同质化很危险。到目前来说,不是凤凰留我,而是我自己选择留下来。

问:有人说你跟柴静是同一类人,你对她怎么评价。

答:我不太看央视,柴静的节目就看过一两次吧。柴静是个文艺女青年,她的文字很好,她更感性,我更冷血。我跟柴静不是同一类人。

Loading

在香港看书

May 13th, 2010

一到香港,我迫不及待地奔向附近最大的书店PageOne。在万宝龙、Polo等一堆名牌专卖店的汪洋之中,PageOne像一片新大陆,而我则更像从“五月花”号爬上岸的拓荒者兴奋不已。然而逛了半个小时我的热情就急剧冷却,这里的书太贵了!我看好了一套三册台湾出版的《左传新译》,售价是650港元;一张大比例尺的越南地图,竟然要118港元;一套《洛夫诗集》售价将近700港元。我一边掂量着钱包,一边计算行李的重量,最后只忍痛花了307港币买了一本《越战摄影集》来安慰自己。

闾丘露薇老师告诉我,Shopping Mall的大老板非常精明,要求每家商铺的电脑都必须与商场的主机联网,以便掌握每个商家的销售和盈利情况,再据此来决定下一年的租金合同。看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书价昂贵实属无奈。不过她推荐我去旺角一带的“二楼书店”去逛逛。

香港的“二楼书店”,绝大部分都在三层以上的阁楼上,为了节省一点租金。我最早知道“二楼书店”,源于一则悲伤的消息。香港有一家青文书屋,其老板罗志文在整理仓库的时候,书架坍塌,人被压在书下,14天后尸体腐烂,邻居报警才被发现。罗志文的死简直就是一个斯文扫地的隐喻以及文脉衰竭的象征,在香港读书界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当我来到西洋菜南街一带,在一排排伸向半空五颜六色的招牌中,找到了“田园书店”、“乐文书店”的牌子,从逼仄的楼道,经过发廊和宠物店的门口,蹩进这些书店里,有一种”我来晚了”的感觉。书店里空间狭小,需要一边盯着书脊浏览,一边为别人让路。这里的书确实比大书店里的分类更精细,码放更用心,价格也至少便宜20%。我买了《策兰诗选》、《西夏旅馆》和一本外国短篇小说集,一共花了400多港元,但我觉得这已经相当便宜了。

与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聊起来,他们也普遍抱怨香港书价太高,尤其是教材更是价格不菲。而香港法律规定,复印社不得整本复印,所以他们有时只好收购高年级同学的二手教材。

尽管在地铁上经常看到捧着书的旅客,但据我了解,香港人一般是不读书的。我到周大福给外甥女买礼物,跟店员吴小姐聊起来。因为都用iphone的缘故,我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我给她看我安装的软件,她对一个叫“四大名著”的电子书软件产生了兴趣,点开看到四本书的封面图标,她指着《水浒》说,这本书是不是讲武打的?我瞬间晕眩,顿时有请她去吃满记甜品并为她恶补国学基本读本的冲动。然而,我知道只是杞人忧天而已,在香港,不懂四大名著一点关系也没有,不知道四小天王的八卦才会让人OUT。想到这里,我释然了。立即在iPhone上调出“植物大战僵尸”,跟她愉快地手把手演示起来。

Loading

香港的鳞爪

May 12th, 2010

现在是早晨8点钟,从宾馆的窗口望出去,青色的山顶被云雾罩住。在这里,我每天都醒得挺早,吃完早餐,就到附近的公园散步。

这里的公园叫“九龙仔”,在香港可以迅速通过地名判断一个地方的大致情况。仔,就是小的意思。公园的确很小,但里面设施齐全。有一个标准人工草皮的足球场,一个综合运动场,一个游泳馆,塑胶跑道,免费开放。早晨,这里成了健身者们的乐园。

香港法律严厉而细密,从公园张贴的标志和文件就能窥见一二。公园和海滩等露天公共场所都禁止吸烟,公园长椅上禁止躺卧,在公共场所点蜡烛泼洒蜡油都是违法的。在香港的朋友告诉我,法律规定得越详细,自由的界限就越清晰,因为法不明文禁止即为合法。可我的感觉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在香港太少了。

香港法律规定,警察可以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检控,法庭可以处以1500元罚款。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吵架,否则路人可以说自己受到威胁而报警。拖欠雇员工资,将被提起检控,一旦定罪将被罚款35万港元,并处以三年监禁。任何图文复印社,不得复印正本书,以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深更半夜,路上无车,但你看到一个人站在红灯前静候,不是他迂,也不是他素质高,而是法律很严格。

香港的朋友告诉我,香港人的规矩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被港英政府管出来的。早年,香港人不喜欢排队,殖民警察就用棒子把人群打成一条直线,后来有形的棒子没有了,无形的棒子还在人们心头。

香港面积狭小,空间逼仄。在旺角这样的闹市区,最能感觉出来。杭州用来开洗脚房都不够的店面,香港用来卖各类高档化妆品;杭州流浪汉都嫌憋屈的大桥下面,十几个人围坐着下棋。

在西洋菜南街一带,有很多“二楼书店”,名为“二楼”,实则是指在二楼以上。需要爬上窄小的楼梯,折折弯弯,才能找得到。书很贵。我买了三本书:《策兰诗选》、《西夏旅馆》、《大师的残忍》,去银400多港元。而我看好的一套三本《左传》,居然标价650港元。

香港是一个信息自由的地方,网站没有审查,出版相对自由。难怪不少从事文化传播的大陆人来到这里就再也不想回去。闾丘露薇说,她曾在北京常驻过两年。那期间她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等回到香港才发现自己的思维被同质化。在香港一个人更容易保持思想的独立与活跃。

虽然不过是匆匆一瞥,我还是能隐约感觉到香港的脉搏。这块中国自由而另类的飞地,正在经历着一场身份认同危机。

Loading

天赐

May 10th, 2010

天赐

周六下午,我正在睡觉,就听小院子和卧室隔着到纱门响动,传来一阵阵喵呜之声。推门一看,是一只小白猫,三个月大小。

问了左邻右舍,都没有养过它。我把它放到院子里,希望它原路返回,但是它钻来钻去又回来了,依在纱门上,可怜巴巴地叫。这是很大的麻烦,不但因为我没有养宠物的准备,而且还因为我马上要出差一个星期。

可是眼看它这么可怜,我又怎能忍心把它扔回到大雨里呢。

心一横,骑车直奔宠物店,买来猫沙、猫粮,饿极了的小猫忘情地吃着,吃完就撒欢,满地追拖鞋。

宠物店老板听完我的描述后断定,这是流浪猫的后代。

想来想去,这只小猫也是意外来到我家,必有奇妙之处,就给它取名叫天赐吧。

现在我人在天涯,天赐在老高伯伯的照顾中。

天赐应诸位叔叔阿姨的要求,放出照片一枚。
tainci photo

Loading

《网络战》:权当相声看

May 4th, 2010

原载:《广州日报》

  最近一两周,有一本书在美国火得不行。那就是美国五角大楼前助理、为里根、老小布什、克林顿做过军事幕僚的Richard A. Clarke与人合著的《网络战:对国家安全的下一个威胁及应对措施》(Cyber War)。本书基调是,美国已经失掉了网络战争的先机,应该像过去重视核战争一样重视网络战。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对付网络战的能力越脆弱。因此,美国打网络战的能力,全球只能排第四。排前三位的是谁?第一是朝鲜,第二是伊朗,第三是中国。书中特意强调,尽管朝鲜自身网络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但是网络战队却很发达。而俄罗斯黑客和安全部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的开场是中国久违了的报告文学体。2007年9月6日,叙利亚的一个秘密工地,忽然遭到以色列的F117的轰炸,问题是,叙利亚的雷达没有发现目标。只有三种可能的解释:一、无人侦察机侵入了叙利亚雷达系统;二、以色列特工侵入了俄罗斯主机;三、以色列特工偷偷接驳了叙利亚军事指挥光缆。不管哪一种方式,都说明网络战不是摧毁防御体系,而是让敌人连用到防御体系的机会都没有。

  作者又举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战前,很多伊拉克作战军官都收到一封美军劝降的电子邮件,大意是,你们只要把坦克停到外面,就可以平安回家。于是,美军所到之处,空坦克整齐排列,供美军打靶。

  作者用以色列对叙利亚、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例,说明网络战有两种模式。一是用黑客技术摧毁敌人计算机防御体系,再用传统武器解决战斗。二是用宣传战瓦解敌人斗志。因此,网络战是真实的,是迅速的(以光速进行),是波及全球的,是超越战场的。而且,网络战已经打响了。

  接着迎来了本书最高潮的部分:中国威胁论加阴谋论。书中说,中国跟比尔·盖茨要了一份操作系统的秘密代码,这套代码连美国政府都拿不到。同时,中国又搞掂了思科,从那里拷贝了路由器硬件结构。软硬兼施,中国黑客彻底掌握了网络战的核心技术。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捧腹大笑!书中指责微软为中国修改了操作系统代码,核心加密部分都用中国自己设计的,美方无法破解。而试图给计算机安装绿坝,目的不仅是扫黄,更是为抵御敌国网络战的侵略!

  作者号称是美国前国防部助理,我怎么觉得是德云社的助理、郭德纲的弟子。

  在书的最后,作者夸夸其谈,说俺们做军事顾问的,都有一个特点,不能只提出问题,不给出解决方案。作者列出了六条网络战应对方案:1.掀起公众讨论网络战的新高潮。2.增强防卫反击能力,让网络攻击者三思而后行。3.减少网络犯罪发生,以免为网络敌人提供人才。4.各国签订减少避免网络战条约。5.研发更安全的网络。6.总统进行干预。

  等于什么也没说。如果这也算解决方案的话,那么我觉得不如只提一条:“世界和平”。

  这本书在美国的流行,说明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抬头、中国威胁论阴云不散。正如有读者指出的,“网络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散布的网络威胁论,等于为更强化的治理方式背书,因为按照作者的逻辑,美国要想在网络战中获胜,必须严管网络,给每一台电脑装上“绿坝”。

Loading

海盗电台和123诗社的骄傲

April 29th, 2010

123诗社朗诵了台湾陈黎先生翻译的《疑问集》之后,收到了一则是陈黎先生本人发表的评论。

陈黎留言

“我听到了,很棒。
我们的朋友聂鲁达,也听到了。”

这是对诗社莫大的鼓励,我们一定不负陈黎先生和广大读者的热望,把更好的诗歌呈现给大家。

另外:白板报海盗电台,在德国之声博客大赛中,获得播客投票第三名,第一名被伊朗波斯语播客Radiokalu夺得。

谢谢各位的投票,明年我们会再参赛。

Loading

史诗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

April 29th, 2010

2010年4月,America: The Story of US「美国:我们的故事」在美国的历史频道首映。这是一部12集的史诗纪录片,收视率超过了绝大部分美国虚构电视剧。它全面使用电脑CG,把阿凡达式的视觉效果和好莱坞式的表演技巧引入纪录片,令人目瞪口呆,忘记这是真实的历史。

第一集的第一组镜头就把人牢牢吸引住了。深蓝色的水底,一条大鱼游过,随后从水下看到一艘船缓缓驶来。在一个俯瞰船身的镜头之后,摄像机加速度向着美洲大陆飞行,镜头前领飞的是一只美国兀鹰。

这部纪录片的叙事采取了画外音叙述,演员表演,嘉宾评论三种历史纪录片常用的方式,并把这三者巧妙地穿插在一起。给演员的镜头频繁使用特写,过肩,偷拍等纪实风格,与现代影像语汇契合,同时又跟历史虚构片保持了距离。

CG在片子中运用得出神入化,镜头时常拉出事发地,一直拉到俯瞰地球为止。在前两集中还多次使用了黑客帝国曾经用过的子弹时间特效,以表现军事冲突的紧张与暴力美学。

我认为片中与内容最相得益彰的特效是表现本杰明-富兰克林骑马送信的镜头,他和马匹变成了一个火球,在13个殖民地上滚动,随后火球蔓延开去。画外音解说:在殖民地,信息自由流动,英国军队开枪的暴行很快传开。而在英国好多人还不知道。

看了一些美国的评论,大家普遍认为,这片子史实还比较牢靠,反映了面向美国中小学生的主流史观。编创者不忘政治上正确,强调美国革命队伍中也有黑人。嘉宾的访谈评论点到为止,对欣赏画面几乎不构成干扰。尽管如此,美国还是有电视人对于使用嘉宾访谈形式提出了批评。有的地方我也觉得别扭。例如请出一个现役海军陆战队上校,说我恨不能跟华盛顿一起并肩作战。口味有点太重了。想像一下,一部讲述岳飞的纪录片,请一个解放军军官对着镜头说:我希望我能投入抗击金兀术的战斗中……

总体来说,我给美国:我们的故事打五星。看过它之后,我立即找出一本目前最火的Remini写的「美国简史」对照阅读,果然印象深刻,趣味盎然。这也是这部大制作纪录片的初衷,希望把人们(主要是年轻人)吸引到瑰丽的历史王国里来。从目前它的受欢迎程度来看,这一目标应该不难达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