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拍拍夹

December 20th, 2021

变化的连锁反应

有一本书叫 瞬变 (豆瓣) 讲到,只要改变一点点,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带来更大的改变。

我自从决定不买新笔,表面上看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可实际上,不知不觉带来其他方面的变化。既然笔不买了,纸还要不要买呢?我家里已经囤积了很多本子、素描纸和草稿纸,按照康德的道德行动一致性原则,我应该同样坚持把现有的纸张用完,再买新的。

我决定这么做,很快又发现一个新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因为参与翻译一本书,打印了很多张A4纸,如今翻译已经完工,这些纸如何处理?搁以前我是要当成垃圾扔掉的,现在发现它们的反面还可以写字。于是决定暂时不扔。但是,一页页A4纸,怎么用?总不能打24个孔,用在我的MUJI活页夹上吧?

忽然灵机一动,有了。我买过一个MUJI的拍拍夹,正好派上用场。

Muji Clipoboard with Storage for A4 Size

这个拍拍夹的英文名字很长,如题。与一般的一张三合板或者亚克力板,上面带一个夹子不同的是,它自带一个储纸盒。里面可以最大可以放A4纸和笔,这样散着的纸和卡片就不会没处放了。

这是在这个拍拍夹上写的今天的日更大纲。

2021-12-20-rigeng-muji-clipboard-IMG-2157.jpg

这是拍拍板的正面,上面已经被我的铅笔给污染黑了,新的比这个干净漂亮。

2021-12-20-rigeng-muji-clipboard-IMG-2158.jpg

打开储物盒,是这样的。

2021-12-20-rigeng-muji-clipboard-IMG-2159.jpg

我不是环保主义者,有些时候我是主张浪费一点的,但既然在文具上要简朴一点,我就从利用好家里的笔和纸开始。

拍拍夹的使用场景

因为拍拍夹是A4的,出门并不便于携带,必须背大一点的包。但根据我一年多使用的经验,它有好多应用场景,是别的文具不能取代的。常见的包括:

  • 去教会听道。教会一般不提供桌子,要写写个字可麻烦了,有了这个硬硬的拍拍夹,可以把牧师的讲到要点记录下来。
  • 参加成长小组讨论。可以把资料和心得一股脑都装到盒子里,需要写字的时候,随时可以写。
  • 在家里书桌旁放一个,有时候人不愿意伏案写作,有了它可以抱在胸前写字,扩大了笔和纸的使用范围,而物理文具对思维带来的刺激,有时是电子模拟物不能代替的。
  • 带小孩出门的时候,如果他们想画画,可以当一个简易画夹使用。

缺点就是贵

这么两片塑料,要卖70元 ,还是太贵了。

另外我还有一点疑虑

不知道这东西送朋友好不好,如果是北京人或者杭州人的话,应该很介意这种东西。北京人遇到至急为难的事,会说:

要了我的盒儿钱

杭州人管盒子叫62,类似于上海话的13点

这个需要咨询咨询,送礼是要送人心头好,要是让对方尴尬或者嗝瘿就不好了。

哪里买

MUJI的实体店里有。另外,京东和天猫都有MUJI的旗舰店。如果大家想买一个拍拍夹给自己或者给前任,不妨去逛一逛。

Loading

带阅读灯的读书支架

December 19th, 2021

今天日更写什么?

在日更之前,照例写了一张卡片,在我的体系里,这叫[[卡片钟]],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卡片钟,可以看我昨天的日更:

2021–12–19-王佩《卡片钟》

如下面的卡片钟所示,日更的选项很多,我选择最简单的一个,介绍一件最近给我带来幸福感的物品:小天阅读书本支架

卡片钟:今天日更写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大,花眼不请自到。现在我看《圣经》必须看专为老年人印制的大字本,对灯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推特上看到有网友介绍了下面这款阅读灯和支架,毫不犹豫地下单,收到后满意符合想象。不敢私藏,特分享给大家。

我买的是升降两用+带阅读灯的一款,149元

放到我杂乱的书桌上效果如下:

阅读支架摆上书桌的效果

使用初体验

有了这款支架,读书的效率肉眼可见地提高。比如旧约的某些章节,我平常觉得枯燥不肯读,用上支架和阅读灯,竟然一口气读完了《利未记》。

看来买得还比较值。

另外,我发现这个支架的两外两个用处:

  • 做直播时,放手机,led灯恰好可以做面部光源。
  • 拍摄文件时,可以把文件放到支架上,平整舒展,不会有阴影。我的卡片就是用这种方法电子化的。(关于[[卡片钟]] 电子化的问题,我准备以后再更新。 [[Edit Later]] )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有三点:

  • 阅读支架夹书的两翼,最多只能夹5公分厚,而我的圣经的厚度超过了这个尺寸,只能夹一边,当然,作为量产的工业品,大部分客户不读这么厚的书,也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了。
  • 阅读灯光源可变,但除了最强光之外,另外一个冷光和暖光比较鸡肋。
  • 如果阅读灯的灯泡坏了,不知道怎么换。这个恐怕要咨询一下客服了。

尽管不算百分百满意,但已经可以满足老眼昏花的我阅读的需求了。

无意带货,但是考虑一一回答朋友的提问太麻烦,就贴一个淘宝链接:

小天阅读书本支架+阅读灯

Loading

卡片钟

December 19th, 2021

用卡片钟取代番茄钟

这么多年,为了克服拖延,提高效率,我没少在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包括买了一台号称德国造的厨房闹钟做番茄钟,只走了一天就停了,拆开后盖一看机芯,我就知道遇到了冒牌货,里面的机芯都是塑料的,不过好歹手一拨,它又走了。

番茄钟对我还是有效果的,主要是在完成一些密集型劳动的时候,它可以起到督促、警示、约束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番茄钟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

番茄钟的缺点

番茄钟的缺点,主要是过于机械化,不太能够调动人的能动性,反倒像在监工的皮鞭下干活,久而久之,效率下降,还容易犯困。

0xiah 日更的启示

0xiah日更✏️100,探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是我现在每天必读的博客,作者阅历丰富,通透达观,总是无私地把个人经验拿出来分享。

作者决定少买物品,尽量把现有的东西物尽其用,对我很有启发。

我是一个文具控,家中笔和纸攒了无数,并且每次去无印良品,还要买个不停。看了博主的文章,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笔,光在一个住处就收拾出一纸箱。

我家里的笔有两三百支

有点触目惊心,于是我作出一个决定:

在家里的笔用完之前,不买新笔。

那我这些笔怎么才能用完呢?只有多写。可是写什么呢?难道真的要抛弃电脑,用纸笔写作吗?断乎不可。既然轮子已经发明出来,没必要再用狗拉爬犁。电子设备只要用好,也能写出跟自己才华相称的作品。况且,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享,电子介质的内容,分享起来会更容易。

忽然两个灵感冒出来:

  1. 既然不得不书写,何不多写卡片呢?
  2. 既然要写卡片,何不把番茄钟改成卡片钟呢?

什么是卡片钟

卡片钟是我自己想出的一个概念。

既然番茄钟是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切割成若干个番茄时间,比较普遍的是,每25分钟一个番茄钟,我为什么不用卡片把一天的工作切割呢?

我设想的做法是:

  • 把一天完成n个番茄钟,改为一天完成n个卡片。
  • 把要读的书(摘要),要写的文(大纲),要处理的事(待待办事项),每一项都独立写在一张卡片上。
  • 完成后,这张卡片就收起来。
  • 没完成,继续围绕这张卡片工作,也可以增加新的卡片。
  • 每当需要休息的时候,定一个番茄钟。让番茄钟成为休息的信号,而不是工作的警报。

如此,则可以把番茄钟的诅咒,变成卡片的祝福。

我的实验

为了实验这个想法,我今天写下两章卡片。

关于卡片钟的卡片

关于番茄钟与卡片钟的对比

我把这两张卡片,变成了今天日更的内容。

当然这只是一个灵感的火花,还需要不断地试错和迭代。

祝我成功吧。

Loading

用什么写作,才能不分心

December 15th, 2021

《纽约客》本周登了一篇文章,Can “Distraction-Free” Devices Change the Way We Write?  | The New Yorker,作者Julian Lucas 是《纽约客》的员工,她说自己为了能够在写作时不分心,这些年来一直持续在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

原来,生产专注写作的设备,已经成了一门大生意。这些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用电,但不能上网。有的甚至都不能回看刚刚写过的内容,以免动了修改的心思,影响往下走。

作者说,一款已经停产的输入设备AlphaSmart在二手网站上很是抢手,因为它只能做两件事:打字和存盘。

AlphaSmart
AlphaSmart

而日本产的一款会议记录设备Pomera,也很受欢迎。我查了一下购物网站,这个只支持日文和英文的打字机,一台要卖3200人民币。

Pomera
Pomera

所有这些设备的功能,一台拆掉wifi模块的旧笔记本电脑都完全可以做到,价格仅相当于这类收割智商税的新奇点子设备的几分之一。当然,还有几乎不用花钱的替代方案,用笔和纸。

包括Julian Lucas 在内,许多人试图用软件解决专心的问题。作者自己就使用iWriter,尤其钟情于这类软件的聚焦模式,也就是,在打字的时候,每次只突出显示一行文字,这样就不会分心去看前面的内容。当然,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写着写着忘记了整体的结构。

正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差生文具多,破车爱贴字。喜欢折腾工具的人,写的东西往往不怎么样,甚至写不出东西。

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折腾了几十种写作软件、笔记软件之后,我选择了程序员们都喜欢用的一款古老的文本编辑器vim来写这篇短文。

我选择vim是因为它满足了我写字的几个基本要求:

  • 纯文本,用简单的Markdown 语法,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排版与格式。
  • 纯键盘操作,基本用不到鼠标,理论上可以更专心一些。
  • 使用上反直觉,用着不习惯,若要修改得手忙脚乱,这样就不会在写作的时候想三想四了。
  • vim 有好几种模式,输入是一种模式,修改编辑又是一种模式,拷贝粘贴又是另外一种模式。反正文字改起来挺麻烦的,客观上阻止了我回头去修修改改。

当然,这些理由有的并站不住脚,比如,我的程序员朋友们告诉我,在vim中,修改是最方便的,可以精确地删除几个词,或者一行,再也不用移动鼠标或者按着方向键到处找……

那我承认,我就是喜欢它极客风的界面,才找出上述这些理由的。每次当我打开配置好的主题,全屏打字的时候,感觉我进入了黑客帝国。

让自己不分心的方式有很多,追求硬件是下下策,到头来充其量只是满足于自己的购物欲罢了。一旦新玩具到手,新鲜劲一过,又会去追求更新的『专心』产品。

《阿甘正传》《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最近上映的《沙丘》埃里克·罗斯,至今用的编剧软件还是Dos系统上的一个古老软件,最多只能打印40页。所以,他不得不把一个剧本,分成几次完成。当然,这样的程序对于电脑硬件的要求就更低了。电脑厂商休想从他身上赚到钱,更不用说那些生产稀奇古怪写作机的收智商税的公司了。

我的朋友,哈佛尼曼奖学金的获得者安替老师,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说:

我2016年买的小米Air,才4G内存,但经过我Ubuntu改装,好用得到现在不想换,内存小就不同时开微信和飞书,还反复催电脑维修店帮我买内存硬件升级,如果能升到8G就再用几年。

我从14年前第一次认识安替开始,他就一直用Linux,这期间我的电脑换了7台,他依然坚持用最朴素的硬件。若论成绩,他被后面不加x的TED邀请去做过演讲,并且负责《财新》的世界说,致使财新付费订户达到70万人。这又一次说明,写作与硬件无关,甚至负相关。

设备越好,写得越差。

曹雪芹用毛笔、草纸就能写出红楼梦,我拥有一台M1芯片的Macbook Pro,却不敢写我所在城市的小红楼。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再为用什么硬件写作而纠结了。一个人的才华有高低,只要肯写,就是好的。

Loading

《追忆似水年华》最佳翻译

December 11th, 2021

这些天来写作效率很高,每天5000–10000字速度推进,每当完成之时,就关掉电脑,用看书来犒赏自己。

昨天看的是徐和瑾《追忆似水年华》。他自2004年发愿翻译这套大部头,2014年出版了第四卷。

他的翻译良心到什么程度呢?知道大家看不下去,就在每一本后面,加上了故事梗概,梗概里注明详细故事的页码。

还有长长的人名、地名索引,更不用说,每一卷后面掏心掏肺的译后记。

然而不幸的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文译者徐和瑾去世,享年75岁逝者澎湃新闻-The Paper,广陵散从今绝矣。

另一位老先生周克希也在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但是译文质量不如徐和瑾。

不过周老先生在翻译了,1,2, 5之后,也宣布放弃剩下的部分。

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中文译本只有一个15人合译的老译本了。

如果你读这套书,我的建议是:

1–4 读徐和瑾版,周克希版对照
5 女奴,读周克希版,
6–7,英文版。或者老的译林版。

当然,我也没有勇气从头读完。

太卷轶浩繁了。

而人生苦短。

需要干个大活,作为消解痛苦的佐料。

Loading

重温中学文言文

December 11th, 2021

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

以上为初中部分

以上为高中部分

Loading

五丈原之梦

December 11th, 2021

五丈原之梦

by Jo

嗡嗡嗡……,电扇左右摇着脑袋。

我捧着《三国演义》翻到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读得正起劲,突然感到一阵凉风,接着听到一个声音在问:“此地可是五丈原?”

“五丈原”,我家什么时候成了五丈原了?循着声音望去,一位羽扇纶巾的老者站在我的面前,须发皆白,面容疲惫。

“我认识你!”我指着《三国演义》兴奋地问:“是不是你,你是诸葛孔明先生。”

老者接过书翻了几页,仰面朝天,长叹一声:“吾之将星将落也。”说完他指了指天边的一颗星星,不一会儿,那颗星就从天边缓缓坠落,仿佛正在熄灭的烟花。

我大惊失色地嚷道:“不会的,不会的,您可是孔明先生啊。”说着,我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还有空城计,七星灯,骂死王朗……您可是诸葛孔明先生啊。”说完我扔下手中的《三国演义》,嚎啕大哭了起来。

诸葛先生先是一笑,又用悲悯的目光看着我:“后人若不如此写,书则无人问矣。吾乃布衣,一生散淡,幸遇两代明主,无他,唯鞠躬尽瘁而已。”

“那我宁愿先生一生散淡,一辈子做一个闲散,快乐的布衣。”

诸葛先生笑着捡起《三国演义》,翻到其中一个章节,笑着问:“这篇,你读过否?”

“爸爸说过,这是前、后出师表。”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可我没读懂,但我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会读懂的。”说完他拔剑指星,口中念念有词,“战事正酣,我怎可此地久留,姜维、杨仪听令……”

天愁地惨,月色无光。我再举头看去,只有电扇转动,窗帘轻摇,原来是个梦呀。说完我举起书,大声读了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Loading

再看《推销员之死》

December 11th, 2021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其人道主义光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洗,不减反增。威利是一个推销员,已经花甲之年,却还要在外面跑码头。他房子的分期付款即将还清(80年代上演的时候,很多观众肯定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然而,他却面临着人生最艰辛的时刻。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卖的不仅是有形的商品,还有无形的梦想。推销员要靠笑脸和铮亮的皮鞋才能吃得开。然而,威利发现大家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他想向老板求情,换个不必在外跑的工作,得到的答复却是“你明天不用再来了”。回首往昔,处处都是破碎的梦想,难以弥合的伤痛,早年荒唐留下的过犯,以及一系列连锁的罪果。他寄予无限希望的两个儿子,全都一事无成,并且在他的影响下,逃避现实。

2021年8月21日,在上海话剧中心,我看了吕凉主演的《推销员之死》,我承认现场看话剧所带来的体验是任何录像无法代替的。

当剧情发展到最后,当威利准备用自杀来骗取保险金,并且信心满满地跟自己想象中的哥哥本对话。

现场听得见观众们的唏嘘之声,我甚至听到一个上海阿叔对旁边的阿姨说:

他想骗保。

观众们试图用叹息声告诉台上的威利,你不能这样做。

舞台上,威利为儿子设想的前程越来越美好,他越想越高兴,可观众的反应却完全相反。

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生最闪亮的时刻。能演此戏,一生何求?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怎样的戏?它跟中国的渊源如何?无论你在凉爽的家中,还是在闷热的旅途,无论你是在空旷的高铁,还是在拥挤的医院,无论你在江边、在广场、在山脚下,在车上、在便利店,还是在餐馆,无论你刚刚签了合同,还是刚刚还完一笔贷款,都应该来听听这个故事,因为它与你我的现在和未来有关。

阿瑟·米勒是谁?

你可能不知道阿瑟·米勒是谁,但你肯定知道玛丽莲·梦露。阿瑟·米勒是梦露的丈夫。

对,那是一个编剧可以娶当时最耀眼的女明星的时代。高攀的那个人是明星。

这里要说个梦露的八卦。

梦露受邀到米勒的母亲家里,才住了一个晚上,婆婆就不喜欢她了。米勒母亲家房间隔音不太好,米勒太太说:“她上卫生间的时候,撒尿的声音太大,像一匹马。”(这个八卦是比利·怀尔德说的。)

《推销员之死》也是阿瑟·米勒用了一天时间完成的初稿。

阿瑟·米勒回忆《推销员之死》,“这出戏毕竟包括威利本人、他的两个儿子和他的老伴试图理解那种致他于死地的缘由。”

1948年4月,阿瑟·米勒做过一次木匠活。他在乡间别墅的树林里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长10英尺,宽12英尺。从绘制构架草图,到钉钉子,都是他一个人干的。他需要一个隐居地,集中精力构思一出戏。这出戏就是《推销员之死》。

开始,他脑子里只有两句话和主人公的死亡。那两句话后来成为全剧的开场白。威利·洛曼神思恍惚,出了车祸(其实是企图自杀),他像往常一样,回家很晚。妻子琳达也像往常一样,等他回来。琳达在卧室喊:“威利!”威利在门厅说:“没事儿,我回来了。(All right. I‘m coming back.)”

这是阿瑟米勒创作时想到的一句话。

阿瑟·米勒一个人建造小木屋,脑子里始终萦回着“没事儿,我回来了”这句话。没有人帮助,他只好先把樑木放在地上接好,再拉起来就位,然后用钉子钉牢。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一天清晨,我开始动笔——那间小工作室还没上漆,依然散发着粗木和木屑的香味儿,装钉子的口袋还跟其他工具一起藏在一个旮旯里。4月的阳光找到我的窗户照洒进来,那些嫁接在野树上的苹果树晃动着花骨朵儿,露出初生的淡蓝色花瓣。我一整天伏案写作,天黑后才回家吃饭,然后又回来接着写,一直写到深更半夜。第二天清晨,我完成了前半部——两幕剧的第一幕。我躺下来睡觉,这时才发觉自己一直在落泪。

阿瑟·米勒用八个星期写完了全剧。

是什么让阿瑟·米勒一边写一边流泪呢?

《推销员之死》创作于1948年,反映的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美国。威利•洛曼代表了那个时代承受家庭重担的所有美国男人。中国美院教授牟森说:“今天,中国正处于美国当年那样的时代,大江南北,山河处处,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威利•罗曼式的父亲正在为了家庭,到处奔波,身心交瘁。”

卡佛诗《我父亲二十二岁的照片》“他想为他的后代摆出虚张声势而开心的样子”,道尽男人的心酸、荣辱和尊严。

英若诚和阿瑟·米勒初次相见是1978年,当时米勒匿名参加了一个旅行团来到中国访问。

英若诚路子广,听说这个消息之后,跟曹禺两个人到了米勒下榻的宾馆。当时米勒正一个人挠墙。他在北京这个大城市(当时北京的人口超过八百万)一个人不认识,也不了解当时的情形,更不知道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过去十年当中发生的事。

被曹、英发现后,待遇马上不一样了。给他换了宾馆,贵宾待遇,签证也从旅行团的1周,变成了一个月。

米勒被英若诚邀请去看郭沫若的《蔡文姬》。米勒看完后一针见血指出:“剧本犯了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故事在第一幕就讲完,没有给后面留下发展余地。”满座皆惊,当时没人敢批评郭。幸亏,郭不在,他几个月前过世了。

当时郭沫若被认为是中国的男神,代表了戏剧的最高成就,俗称:郭老曹,郭沫若第一,老舍第二,曹禺排第三。

米勒敢这么说,实在太直爽了。不过也让曹禺扬眉吐气了一把。

一九八二年英若诚在肯萨斯市做访问学者时,阿瑟和他仔细地探讨了选一台他的戏在北京人艺演出的可能性。他建议排《严峻的考验》。

《严峻的考验》,现在一般翻译成《萨勒姆的女巫》 The Crucible

故事发生在1692年的美国,一个名为萨勒姆的小镇之中,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思想单纯,甚至有些愚昧的村民们。阿比盖尔是牧师的外甥女,她爱上了名为普罗克托的男人,然而,普罗克托已经有家室了,这段感情在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了破灭。 阿比盖尔失败的恋情在小镇里传开了,她遭到了同伴们的嘲笑和奚落,愤怒和羞愧中,阿比盖尔在森林里举行了诅咒仪式,诅咒伊丽莎白。这场仪式被刚好经过的帕里斯牧师给看到了,虽然没有看清究竟是谁在举行仪式,但是村子里存在女巫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之中……

这个故事翻译一下就是:

一群红卫兵小将在某个心怀鬼胎的小姑娘的唆使下,借愚昧而自私的大人之手大开杀戒,有人为了保命有人为了复仇最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信任和真理在愚昧的社会不堪一击。

但是英若诚有不同的看法。

他对米勒说: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因为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已过去好几年了。多数人都恢复了名誉,平反了冤案。如果光是以不公正的迫害为主题,我认为选择《严峻的考验》没有多大意思。”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事实上英若诚有自己的私心。

英若诚说,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清华大学第一次读到《推销员之死》这个剧本时,就梦想着把它搬上中国舞台。

尤其是,他自己想扮演其中的男主威利·罗曼。

大家想想,如果演《严峻的考验》,英若诚能演谁呢?只能演迫害和煽动无知少女的坏蛋。

伟大的精神操控师会把一个念头植入别人的脑海,还让这个人认为是自己的主意。

经过英若诚的劝说,米勒同意了。并且说:

“我有一个条件:威利·罗曼由你来演。”

这好比报纸的男小编去跟文化部长游说,为了整顿演艺圈,应该让王珞丹这些女明星放下架子,嫁给媒体工作者。

部长听完说:

可以,但我有个条件,你把王珞丹娶回家。

英若诚和小编异口同声地说:

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能不同意吗?

“剧本也得由你来翻译。”米勒又加了一句。

《推销员之死》演出之前,很多人担心,中国人看不懂这出话剧,毕竟当时的中国还很贫穷,他们能理解一个有冰箱、汽车的家庭,竟然挣扎在生死边缘吗?况且这出戏长达三个小时,人们看完还能赶得上公共汽车吗?万一赖着不走让剧院管吃管住可怎么办?

英若诚记录了首演时的情景:

首演那晚,阿瑟·米勒也很紧张,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不住,满剧场溜达,从各个角度听,感觉观众的反应,判断他们是否在该笑的地方笑,该静场的地方静场。整个晚上他都在观察观众,尽量体会他们的感受。

演出结束后,观众席鸦雀无声,演员们认为演出是个彻底的失败,开始有些欷歔。可突然间,不知是谁领的头,雪崩一样,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还有人在喝彩。我松了一口气,同时又很激动,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观众席中没人去关心末班公共汽车。

此时,阿瑟·米勒深深地吁出一口气,来到台上谢幕。

当时由于胡波事件,中美关系刚刚降到一个冰点,文体交流几乎停滞。这出戏的上演,让中美关系重新有了热度。

文科生无用论可以休矣。

演出结束的当晚,没人顾得上去卸妆,大家聚在一起喝着烈酒,即使通常只喝茶的演员,那晚也喝上一口。大家都知道演出非常成功。

接下来演出结束了,但英若诚代表的中国人的好客并没有结束。

英若诚为阿瑟和英格安排了一辆车、一名司机、康生居住过的四合院,还为他们留出几天时间游览一些景点。

此时米勒早已跟梦露离婚,他此时的妻子英格是奥地利贵族出身。英格给英若诚夫妇讲过她在欧洲的生活。她是一位很出色的摄影师,办过多次展览,其中包括一些阿瑟中国之行的摄影作品。

还有四合院的隔音非常好。米勒的母亲要是能一起来就好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