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记101227

December 27th, 2010

自从用上Kindle Dxg,我订阅了三份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泰晤士星期天报》。从此告别了iPad的浮华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文字世界里。每有心得,则喜乐满溢,不敢独享,特与诸君分享。

在英国,没有犯罪新闻的报纸不叫报纸。《泰晤士报》(2010-12-26)头版刊登了失踪了好几天的25岁女建筑师Joana遗体被找到的新闻。英国之所以出过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跟这个民族的气质应该有关吧。

同一期报纸上,扮演憨豆先生的英国演员Rowan Atkinson谈喜剧表演的奥秘:

“你知道,一定长度的停顿可以造成喜剧效果,时间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就不可笑了。你不能在剧本中写‘此处停顿7秒钟’,所以功夫在诗外。”

如果说西方的评论与中国的时评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文风,当国内作者们前仆后继地写把八股文的时候,英美的评论家们则始终传承着活泼、自在、妙趣、深刻的文风。《纽约时报》2010-12-25,有一篇Snow!Hit the Panic Button(大雪!按下恐慌的按钮。)就是一篇活力四射、极尽挖苦反讽之能事的妙文。针对,英国希思罗机场和法国在一场雪面前一筹莫展,交通瘫痪的冏状,Roger Cohen讽刺说,英国人忘记了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铁锹。英法海底隧道也瘫痪了,官方解释是,下雪。作者写到:

“什么?雪已经停了三天了,而且这里是隧道!”

英国《卫报》记者George Monbiot报道说,他接到愤怒的电话:“现在是零下18度,我家的水管都冻住了。你们这些骗子!这就是你们说的全球变暖吗?”

在《纽约时报》上被E-mail最多的文章是一篇《怎样才能不弄坏不粘锅?》How Not to Wreck a Nonstick Pan。文章对高科技不粘锅的保养术一一罗列,充满了淡淡忠厚的反讽。

作者买的不粘锅,锅底糊了,他咨询厂家,得到的答复是你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我试驾新车都不看说明书,而现在用的不过是一只锅。”

在美国,圣诞树装饰彩灯还是白灯,是一个品位问题。70%的美国家庭都放弃彩灯,改用白灯。这是不是一种返璞归真呢?请看 Colored vs. White is a Christmas Light Debate.

Loading

我的人生没有成为阿桑奇的计划

December 25th, 2010

《南方都市报》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没有想到自己一篇关于中美物价比较的博文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我原以为,中国部分消费品物价“赶英超美”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而是大部分国人都知道的常识。这一常识不仅见诸于走出国门者的街谈巷议之中,也见诸于海外留学生的回乡偶记里,同时,早已是天涯、豆瓣等社区热议的话题。

要说我做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过是多走了一小步,拿着远在波士顿好友纳纳的超市购物小票,在杭州相似规模的超市里走了一圈,给小票上每一样商品拍照,记录下它们的价格,再把两地价格换算成同样的计量单位。你可以说我做得不专业、不全面、不科学,但你无法否认我所看到的基本真相。统计数字或可以撒谎,真金白银的价格标签不打诳语。

我做这一调查的初衷非常简单。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即便是今天,神话和传说也没有完全绝迹,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依旧在人群中流行,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以讹传讹的虚构。当连经济学家都在说美国的商品比中国便宜的时候,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验证。我去了,我看到了,我写下来了,仅此而已。

我于2010年12月14日调查了超市,12月17日在我的个人博客“白板报”上写了一篇《中国有多贵?》。这篇博文先是被中文福布斯网站所提及,接着又被《华尔街日报》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报道。随后出口转内销,越上了各大门户的首页,标题也被改编成更为惊悚的“牛奶价格是美国3倍,杭州物价贵过波士顿”。特别是,这条新闻经过腾讯QQ的“弹出”之后,迅速通过传统媒体抵达千家万户。当我经过所居住的小区,听到老先生老太太在兴奋地议论“杭州菜价比美国还贵”,我就知道,这下子可算火了。我不过吹了一声口哨,谁知道刮来一阵台风。

物价部门很快做出了回应,认为调查结果不够科学、缺乏全面性。对此,我在发表那篇博文的时候早已申明“我的调查方法存在明显纰漏,没有经过抽样,没有考虑权重,其结果带有一定的偏差。”我的目的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学的中美物价调查报告,那更应该是花着纳税人钱的统计和物价部门的职责,我的目的是把一个瞎子都能看到、聋子都能听见的事实说出来:中国的物价已经贵得越来越不像话了。

有人批评我公布的杭州物价偏高,但我要说的是,我选择的这家超市在杭州还不是最高档的,我所选择比较的商品还仅限于蔬菜食品。这已经给那些死活不承认中国是“贵国”的人留足了面子,假如较真儿一下,对比一下中美的服装、鞋帽、日化用品,那产生的反差只会更强烈,效果只会更震撼。

我还没有准备那样去做,我只是一个上网是十四年的老网友,一个写了七年的独立博客,一个十分活跃的推特和微博用户,一个早已被人们遗忘的网络“杀手”,我的人生没有成为阿桑奇的计划。虽然从广义上说,这位维基解密的创办人所公布的也是“物价”–那些更高端、更隐蔽、更见不得光的交易的价码。

Loading

圣诞前夕

December 24th, 2010

merry-christmas

今天,从早到晚,一刻也没有停息。

在微雨寒风中,我和老婆手挽着手,度过这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路过五金店,买了两串彩灯,回家挂在院子里的小松树上。

抱着白菜头合了一张影,放起圣诞歌曲,今夜普世欢腾,我独疲惫。

晚安,让我们把庆祝留到明天。

Loading

各国菜价

December 23rd, 2010

印度:(按照100卢比=15RMB的汇率)

低脂牛奶1公升 6.75元,
葡萄500克 22.5元
去骨鸡肉500克20.4元。

美国加州(按汇率1:6.8折合成RMB/500克)。

芦笋 11元
带枝西红柿 6.5元
柿椒/洋葱/土豆/卷心菜/ 7.5元
青豆/茄子/苹果/西兰花/ 15元
青玉米穗6元。

日本物价来源)折合RMB,

大蒜 20元/颗,
卷心菜 32元/个
日本红富士苹果 11.6元/个
最便宜的萝卜 8元/根
日本牛肉 510元/500克(对,是折合人民币!)
猪肉 78元/500克。

悉尼物价(按超市价格上限,1澳元=6.5人民币计算,每500克的单价)
大米 6.5元
胡萝卜3.25元
苹果 16.5元
牛肉 43元
土豆/西红柿/ 16.25元
牛奶 8元
鸡蛋 23元。

德国超市蔬菜价资料来源,按照1欧元=8.8RMB计算,每500克)
洋葱 4.3元
葱 2.8元
猕猴桃 0.8元/个

Loading

汉语,欲洁何曾洁

December 22nd, 2010

(本文为《新闻晨报》特约评论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昨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这一通知共有六条内容,其核心意思有两个:一是要求规范使用汉字。二是要求规范使用外语。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禁止:“1、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2、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3、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这三条禁令,高屋建瓴,语义玄妙,乍一看似乎摸不着头脑,然而经过一番揣摩,还是可以管窥其中的奥义。

首先,我们不能把《通知》中的禁令理解为“汉语出版物禁止出现英文单词和字母缩写”,那样的话,不但所有的计算机图书都必须禁毁,连三句话离不开GDP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被行政处罚,交警再也不敢在报纸上公布违规车辆的号码,CCTV不得不把LOGO更换为遮满半个屏幕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哦,不,我错了,最后一条不用担心,电视目前还归广电总局管。

那么按照我的理解,这条禁令的意思是“汉语出版物中不能随意夹带英文或字母缩写”。这是一条好禁令,我举中指和其余四个手指一起表示欢迎。我们知道,中文里夹带英文神马的,最讨厌了,《围城》中就批判过这种恶习,将其比作“牙缝中的肉屑”。然而,这条禁令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什么叫“随意夹带”?“随意”的标准是什么?联通做广告宣传iPhone,算不算随意夹带英文,移动宣传G3手机呢?如果两者都不算“随意”,一个玩动漫真人扮演的社团称呼自己为“Cosplayer”算不算违反禁令呢?法无定法,则不若无法。

其次,禁令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汇,这可能是针对“火星文”所采取的措施。但它忽略了一个汉语发展的基本事实,那就是现代汉语的绝大部分词汇都是生造出来的,并且刚造出来的时候,都是“非中非外”的。例如出现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给力”一词,并不是标准的中文词汇,也不是外文,它之所以被官方所认可、被网民所喜爱,乃是因为这个“生造”的词语新鲜有力、传达了以往词汇无法传达的内容。

最后,禁止增减、颠倒外文字母造词。按照我的理解,这条规定是禁止制造外语新词,可能针对的是网络上流行过一阵的新编英语词这一现象。有一段时间,网民创造了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语)等词汇。按理说,禁止制造不规范的外文新词是国外新闻出版署管辖的范围,然而不但没看到国外类似的禁令,国外主流媒体还对一些英文新词大胆地“拿来”。今年11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网民创造的英文新词“Ungeilivable”(不给力)。而去年《牛津词典》收录了日本网民创造的新词“hikikomori”(宅)。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所谓现代汉语,并非天生血统纯正,而是杂交的产物。根据胡适的观点,近代白话从血脉上追溯,分别来自严复、林纾的翻译、梁启超的“新文体”、章士钊等人的欧化政论文、北方的评话小说和南方的讽刺小说。另外,西方传教士对白话文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919年官话和合译本的出现与当时知识分子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不谋而合,更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强力实施汉字简化方案和拼音方案,我们所是用的汉语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大国崛起,汉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规范化也是应当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它需要不停地吸收外语的精华、民间的智慧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世界上只有少数语言文字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活化石“拉丁文”,还有汉语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不应也不会变成一种仅供人们研究和缅怀的纯洁语言。

Loading

买书记

December 22nd, 2010

年末,网络书店疯狂打折,但对于我没有丝毫吸引力。我始终保持了到实体书店徜徉买书的习惯,漫步于书籍的密林中,心灵能得到片刻放松,与陌生书籍相遇的那一刻的快乐,是网络购书无法替代的。

今日在杭州书林书店,购得图书如下:

《文选六百篇》:一本先秦到六朝的古文新选本,非常厚重,买来作为案头闲书解闷用。

《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本大书,原书名叫Great Books ,作者是英国的汉默顿。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翻了一下,是一本不错的浅显读物。到了我这个年龄,读书务求实效,读原著要有挑选,而一些漏掉的功课,需要快速补上。

《咬文嚼字》2009年合订本。我收齐了它所有的合订本。这是枕边书,常读常新。

《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桂廷芳编著,我要多学习一些汉语的词汇,红楼梦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另外学习其中的英语表达方式,对于以后英语写作也有裨益。

《天津的方言俚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隐约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暂时按下不表,等我研究细致了再公布。

《寒山诗注》寒山在西方的名气,盖过任何一个中国诗人,皆因为1960年代,Gary Snyder等人翻译(剽窃)了大量寒山的作品,好莱坞电影《冷山》COLD MOUNTAIN,其实应该翻译成“寒山”,因为这本小说原著的封面上印的就是寒山的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买书无章法,不亦乐乎?

Loading

一道不规范的语言规范令

December 22nd, 2010

所有的文字,无论是嘴里说的,手上写的,纸上印的,匾上题的,电脑里打的,荧屏上滚的,都属于一个部门管辖,它就是集荣耀与权柄于一身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简称版署,网民通常称之为版叔。

问蛋哪得疼如许,为有禁令版叔来。临近岁末,版署突然下达了一道《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在官话语境里,一旦说“进一步”如何如何,意味着如梦初醒、如风乍起、如失心疯突然发作。

稍作分析,你会发现,版署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本身就是一篇病句杂陈、语义含混的不规范的烂文。

《通知》中说,“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句话的主谓宾是什么?我们且来分析一下。主语省略掉了,“禁止”是谓语,那么宾语呢,是一个冗长而不知所云的词组“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其实奥妙都在“随意夹带”四个字上,怎样算“随意”,怎样算不“随意”,恐怕最终要看遂不遂文字检查官的“意”。

还有,“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现象”如何能“禁止”?按照《台湾国语辞典》的释义,现象有两层意思:“1、知識論上指我們認識外在事物,由於有主觀的先天概念加入其中,故所認識者只是現象,而非物的自體。2、通稱事實的狀態。”一种是独立于认识之外的表征,一种是事物的状态,这两者都不可能“禁止”。换言之,你可以禁止行为,禁止言论,但无法禁止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当然我们的版署足够NB,禁止现象只是小CASE,只要它愿意,禁止气象都是有可能的。

这样一份含混不清的通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发到各出版单位,急急如律令,字字皆悲催,名为维护汉语的规范与纯洁,实际上将打击和禁锢鲜活的民间语言、网络语言、全球化条件下生生不息的当代汉语,其作用必将适得其反,沦为历史的笑柄。

我们知道,中国白话文运动搞得最如火如荼的年代恰恰是民国时期,腐败专制如国民党者,都没有强制对汉语进行规范化、纯洁化,难道高举“以人为本”大旗的共产党反而会极力扼杀汉语的创造力吗?望观民风者察之。

Loading

中国不仅仅比美国贵

December 17th, 2010

欲比较中美物价,单单跑几次超市找几种商品的价格进行简单对比是远远不够的。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也迥异,必须结合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金融等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

美国的整体消费水平跟中国相比显得更加合理。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美国家庭的平均消费状况的数据表明,美国家庭最大宗的支出是房屋居家,占34.1%,其次是买车交通,占17.6%,吃饭占12.4%,保险年金10.8%,医疗占5.7%,娱乐5.4%,而教育只占1.9%,只是每年置装费的一半花费。

美国家庭每年花在吃上的费用平均为6,133美元,其中在家吃与下馆子的比例大约为2:1。食品消费占全部消费的百分比又称为恩格尔系数。根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6%~15%之间,如美国的恩格尔系数为6.9%,日本为14.4%,德国为12.2%。而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为35%以上。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换句话说,可以理解为,中国家庭1/3的支出全都用来糊口。

我们还必须看到,除了食品开支,房屋的支出是中国城镇家庭消费中的最大项。新浪著名微博博主 @北京厨子通过网上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cn-us-house-price-1

一处是位于杭州市浙江大学对面的精装修公寓,面积89平方,售价350万人民币。另一处是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对面的一处精装修房产,面积为99平方,售价折合人民币275万元。而这两处房产无论从环境、装修、舒适度上,都有云泥之别。更何况,在中国房产只有70年产权,而在美国理论上可以拥有无限期产权。

美国的医疗制度虽然饱受诟病,但是与中国比较起来,已经相当完善。教育经费的开支,美国家庭比中国要少得多。

再从收入结构来看,中国人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23%,而美国人总收入占其GDP总量的69%,美国是真正的藏富于民。杭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6万元。根据美国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杭州的友好城市美国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平均收入中值大约为40.2万人民币,是杭州人均收入的15倍,换言之,杭州人的收入只相当于波士顿人的7%。

考虑到食品的安全程度,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在美国做一个消费者体验大大优于中国的消费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