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一年

January 1st, 2011

twitter-in-shanghai-all2

2010年1月17日,上海推友聚会。

P1020715

2010年5月7日,一个雨天,一只迷路的小猫来到我住的院子,怎么也不肯走。我们把他收留下来,并给他取名白菜头。

flower

2010年5月22日,南京一咖啡馆里,一束鲜花。

P1030632

去年一年经常去北京出差,每次都参加当地老男人局。这是7月9日,跟牟森、老六、陈晓卿等名士在一起。

P1060196

2010年做得最大胆的一件事,就是跟老婆双双骑自行车回家。这是10月4日,在309国道上停下来修车。

IMG_0076

沪杭高铁的开通,我边体验边用微博直播,有两样新东西必将深刻改变中国,社会化媒体和高铁。

000032

时间不是匀速流动的,去年加速度运行,今年也减不了速。

因物价上涨

通胀加剧,涨声一片,我也没想到自己在年终因一篇比较中美物价的博文,小小地火了一把。

一生只写一本书

日子其实就是一本翻开的大书,读好写好眼前的每一页吧,不要总指望“翻开新的一页”,有可能新的一页是封底。

Loading

在诗歌中送迎流年

January 1st, 2011

诗歌跨年唱读会准备开始

2010年12月31日22:10-2011年1月1日1:00,由《新西湖》杂志社主办的“让诗歌飞一会儿”跨年诗歌唱读会在杭州“花园西村西”咖啡馆举行。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6/5310717495_b91c6707c8.jpg

在冯一刀出色的组织和主持下,跨年度诗歌唱读会,圆满成功,并超出预期。现场观众踊跃上台,甚至连下半身女诗人也自告奋勇念了两首。诗歌是新年最好的礼物,能举办这样一次非商业、免门票、不设最低消费的跨年演出,我很欣慰。

我的节目是在李谷一甜腻歌声的伴奏下,朗诵杭州VS.波士顿的菜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开。。。“全脂牛奶:杭州11.5,波士顿4.03……” 不过晚上最抢眼的还是众美女。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45/5311840964_dbbda4d19d.jpg

美女流川枫在朗诵《一座小城》。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41/5311254783_bf7e29b4f7.jpg

大美女美萱在朗诵海涅的诗。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61/5310725051_a19101b794.jpg

资深美女余老师在朗诵雨巷。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1/5310706559_ffce20a2c3.jpg

《新西湖》杂志主编,中年诗人丘吉耳,今晚是最活跃的诗人。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22/5311330916_7620b1acb7.jpg

王小街唱了很多周云蓬、李志的歌。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3/5310733057_d08572726f.jpg

昨夜跨年诗歌唱读会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发生在2010.12.31.23:59,咖啡馆里所有的人起立,排成两队,一队集体朗诵卡瓦菲斯的《城市》”你说,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一队集体喊倒计时:”60,59,58……“当新年钟声敲响,人们激动地贺喜、拥抱。

更多照片集,请看这里

Loading

2010,微不足道的英雄

December 31st, 2010

平凡生活不乏英雄主义存在。我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里我遇到过的英雄。

1、送报员小高。

小高的姐夫是一家报社的送报员,投递途中,从电动车上自己摔下来,脑昏迷。报社说,他有高血压,不属于工伤,劳动部门出具的鉴定也这么说。小高发誓要为姐夫讨回公道。他把劳动保障局告上了法庭。

小高来在城里没有任何资源,但他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他运用法律武器,配合民间手段,坚决跟报社和劳保局斗争到底。上法庭时,他身带喊冤的横幅,慷慨陈词,要把姐夫抬到劳保局局长家里。最终,法院主持调解,劳保局撤销了原鉴定,他为姐夫争取到工伤。

2、海归大哥

去年一年,我见证了海归大哥命运的起伏。他回国发展,瞎买古董,存款花光,突然失业,贫病交加,潦倒非常。我曾见过他最绝望的表情,也目睹了他的挣扎。幸好,他自强不息,努力办签证,找工作,最终重获外企职位。他是我身边打不垮的英雄。

3、和菜头

他一年中经历了大风大浪,事业从巅峰到低谷,又原地打滚,东山再起,缓慢上升。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克服了102.5公斤的地心引力,经过一次补考,终于拿到了驾照,并且在北京新政前一刻买了奥拓豪配一辆。令人刮目。

4、李小乖 @blogtd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画了许许多多漫画,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的报纸漫画专栏多次被封杀,他还被两次请去喝茶。但他始终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不忧不惧。他和他画的圆头娃娃一起,成为过去一年烙在中国互联网身体上良知符号。

5、我的舅舅

舅舅是一个未完成的天才,被文革剥夺了上大学的机会。他是一个好木匠,一个好农民。他的格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种冬枣树。今年一场冰雹,恰恰砸在他的14亩枣园里,损失惨重,血本无归。他只是平静地说:“天灾人祸,有啥办法?”

6、刘导

他45岁左右,北京人,混迹在广州,因为他觉得乱一点的地方好,水浑好养鱼。他知识丰富,阅历沧桑。带我们团的时候,他据说刚刚离婚。大巴上一车人昏昏欲睡,他则讲得如坐春风。他的讲解幽默达观,带入感很强,并且从不讲黄段子。虽然跟他萍水相逢,我随后托他一事,他回答冷淡,但随后居然出乎我意料地超质超量完成。真是一个好人!

7、我的老婆

一个敢嫁给我的姑娘,还有什么事不敢做?

8、冯大辉 @fenng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勇敢地走出侏罗纪,重新创业。这不牛,牛的是他三番两次同杭州电信霸王做斗争,还与二房东深夜据理力争。换成不理性的人,变成男邓玉娇都有可能。但是大辉同学,有理有力有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真抵赞。

9、我

我一直希望我的人生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当别人都买房的时候,我租房;当别人都结婚的时候,我琢磨着怎么破坏军婚;当别人产子的时候,我养猫。这一切在2010年轰然改变,我回到了普通人的轨道上来,只是比别人晚了10年。 我勇敢地接受现实,回归庸常人生,并且甘愿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从0奋斗。这一年的英雄,舍我其谁?

10、推友们

我心中的英雄第10名是你们,所有中文推特用户。你们甘愿生活在真实的荒漠,也不去微博虚假的蜃楼。你们被封堵,被放逐,被监控,但你们始终坚守一个孩子的誓言:说出真相,哪怕付出代价。在这一年的末尾,请允许我说一声:我爱你们!正如我爱这美好而残缺的尘世。

Loading

Amazon Kindle允许借书了

December 31st, 2010

在新年来临之前,Amazon Kindle图书外借功能(Loan the Book)悄然上线。亚马逊无法不低调,不但因为这项功能早就该有,B&N的Nook电子书一开始就这么做了,还因为Kindle的借书功能还很不完善。

首先,Kindle借书功能,并不是从亚马逊借,那样的话,亚马逊就不是全球最大的书店,而改图书馆了。Kindle借书,指的是电子版图书购买者之间互借图书,准确地说,是支持私人藏书免费交流。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支持外借,一本书让不让借,由出版商说了算。大部分畅销书肯定借不了,出版社可不是傻子,反倒是非热门书可以借来借去。

再再次,Kindle图书的借期只有14天,并且不允许展期。图书外借期间,原主人无法同时阅读它。这跟借出纸质书是一样的,虽然我觉得并无必要。图书到期之后,会物“归”原主。

再再再次,怎么知道一本书可不可以外借呢?请进入你的Kindle帐号,顺着Your Account,进入 Manage Your Kindle,每本已购的电子书前面都有一个+号,点开它,当看到有Loan the Book按钮的时候,恭喜你,这本书可以外借了。

Screen shot 2010-12-31 at 上午08.48.09

再再再再次,怎么借书呢?当你知道你朋友有一本可以外借的书,你把你Amazon账号所关联的邮箱给他,然后他点了Loan the book按钮之后,把你的这个邮箱填入,这样你就会收到一封信,按照操作即可。

Screen shot 2010-12-31 at 上午08.49.27

再再再再再次,有人问“我没有Kindle阅读器,可以借Kindle书看吗?”当然啦!你不需要非得买个Kindle设备,只要有电脑或者iPad/iPhone,就可以下载相应的Kindle软件,也可以借书看。

再再再再再再次,Kindle的借书功能,目前只对美国地址的注册帐号开放,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注册的就是米国地址吧。

再再再再再再再次,最重要的一条,根据亚马逊的霸王条款,一本书一辈子只准借一次!这一下子让我的心拔凉了起来。

最后,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请看Amazon Kindle图书借阅详细指南

一年半以来,我已经买了10多本Kindle收费图书,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外借的,只有一本Emily Dickinson’s Poems和花$18.12烧包买的英若成自传英文版Voices Carry(中文名《水流云在》),支持外借功能,我准备借给有需要的书友。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相信随着Kindle借阅功能的开通,一定能逼迫我们多读不少好书。

Loading

社会化媒体:十年,又十年

December 30th, 2010

(《南方周末》年终特刊“十年担当”专稿,见报标题为《负责报道一切》)

媒体是人的延伸,既感知的延长,也是表达的延续。岩层中一块化石,天边外一颗流星,咖啡馆一张餐桌,公园里一条长椅,电磁波的一次起伏,世间万物,不分刹那永恒,有形与无形,皆可成为媒体。

然而,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电子介质激活了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凭借信息技术,一个人可以延伸到所有的人。这种媒体形式曾被称为“自媒体”(We Media),不过这种叫法就像当年“自留地”一样,很快过时;也有叫“新媒体”的,但天天推陈出新,新不过来;所以,现在争议最少的叫法是“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而我们习惯所说的传统媒体,在西方又称为“工业化媒体”。

为社会化媒体分类,并不比为人群分类更容易。Kaplan和Haenlein把它分为六类:合作项目,博客微博,内容社区,社会化网络,虚拟游戏世界,虚拟社区,姑妄信之。

从目前来看,社会化传媒跟工业化媒体相比,除了“快”之外,还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除非是圈中人,读者对快新闻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早一分钟知道发生地震,还不如晚一分钟知道具体的地震方位与震级。至为重要的是,社会化媒体抢来新闻,还得靠工业化媒体以传统新闻工艺去采访和深挖。

工业化媒体在西方之所以讲求客观性,是其生存需要的必然,只有不偏不倚的报道才能争取大多数有消费能力的读者,从而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而社会化媒体对于使用者来说,没有自我养育的顾虑,所以更能促进极端思想和惊人消息的流布。工业化媒体以新闻生产单位的整体信誉为新闻背书,社会化媒体目前只能以意见领袖的个人信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前者是商业上的担当,后者是道德上的承诺,哪个更靠谱,不言自明。

然而,社会化媒体强大在于,本身有一套新闻验证筛选机制,社会化传媒上的质疑之声,往往具有“疑似假新闻”解毒剂的作用。社会传媒各发布者之间的互相证伪,最终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不过,这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这样,社会化媒体的速度优势就被验证过程给抵消了。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影响了媒体的议题设定,造成工业化大众传媒的新闻人,习惯了在网上找新闻,而不去考虑大众所真正应该关心和了解的内容。社会化媒体爆炸的碎片,也击碎了传统媒体。从“报道一切适宜的新闻”变成“报道一切信手拈来的新闻”。

别问我中国社会化媒体在未来怎么发展。这事谁也说不准,谁说也不算,一不小心就会触动那隐藏在暗处的机关。如果不消除那些迷墙,再多的博客、微博、社会化媒体都成不了新型的媒体,至多不过是猜测的聚集,情绪的弥漫。

所以,在一个成熟社会中,无论是社会化媒体还是工业化媒体,其工作都是消灭情绪、过滤谣言,无论是传统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其职责都是零度写作、记录历史,无论是专栏作家,还是独立评论这,其作用都是训练思维、表达观点。再多走一步,可能就是谬误。

我相信未来十年,社会化媒体能够由热变冷,沉淀如铁,淬火如钢。正应了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那句诗:“给我沉默,给我水,给我希望。给我斗争,给我铁,给我火山。”

Loading

画蟹

December 30th, 2010

我没有画画的天赋,但有过画画的热情。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做乡村教师。每到晚上,我就跑到他的办公室里,用两只蘸笔,分别蘸上红黑墨水,画怒放的红梅。一幅画精描细涂,要花整一晚上才能完成。

我还用铅笔临摹过连环画,在油灯下,一笔一笔勾勒李自成里的战马。但是,从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画画应该先画轮廓,再描细节,我总是一个线条一个线条地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画,一路狂奔在通向谬误的乡间小路上。所以尽管我写过生,画过茶壶茶碗,铁锹镰刀,但始终不得要领,最后画功尽费。

我还练过书法,没有字帖,自己瞎写。小学毕业那年春节,爷爷特地允许我写家里的春联。家中每一个门楣上,都贴着我的墨宝”抬头见喜“。还有根本不对仗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最满意的一幅对联是按照爷爷的吩咐写的:”未卜他年大及第,且喜今日小登科“,我问这是什么意思,爷爷说:就是先不管将来你能不能考上惠民师范(离家乡最近的一所初中中专,当时我们村每个人心目中最高学府,也是农村孩子获得非农业户口的捷径),今天能在全村考第一,就应当欢喜了。

爷爷对子女有些吝啬,有好吃的也先将就着自己,但他始终相信”诗书传家“,无论家里再困难,也让父亲和叔叔都读完了高中。

时维中年,序属三秋,在人生最好的后半段来临之际,我决定重拾一些爱好,以便治疗一下自己的电子依赖症。恰好,前天在二手书店买了一本《老年大学写意花鸟辅导教材–鱼蟹》,昨晚找出笔墨纸砚,依葫芦画瓢,临摹起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乐谱架是个好东西,可以放字帖画谱,是练字画画的绝配。

练了两个小时,画了两只螃蟹,作为辞旧迎新的礼物,送给大家。

今晚最后一幅画,给推特,给2010

有朋友看了说像蜘蛛,我说我是故意的,蜘蛛上网,河蟹纵横,一画双关,不亦妙哉?

Loading

读报记101227

December 27th, 2010

自从用上Kindle Dxg,我订阅了三份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泰晤士星期天报》。从此告别了iPad的浮华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文字世界里。每有心得,则喜乐满溢,不敢独享,特与诸君分享。

在英国,没有犯罪新闻的报纸不叫报纸。《泰晤士报》(2010-12-26)头版刊登了失踪了好几天的25岁女建筑师Joana遗体被找到的新闻。英国之所以出过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跟这个民族的气质应该有关吧。

同一期报纸上,扮演憨豆先生的英国演员Rowan Atkinson谈喜剧表演的奥秘:

“你知道,一定长度的停顿可以造成喜剧效果,时间长一点或者短一点就不可笑了。你不能在剧本中写‘此处停顿7秒钟’,所以功夫在诗外。”

如果说西方的评论与中国的时评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文风,当国内作者们前仆后继地写把八股文的时候,英美的评论家们则始终传承着活泼、自在、妙趣、深刻的文风。《纽约时报》2010-12-25,有一篇Snow!Hit the Panic Button(大雪!按下恐慌的按钮。)就是一篇活力四射、极尽挖苦反讽之能事的妙文。针对,英国希思罗机场和法国在一场雪面前一筹莫展,交通瘫痪的冏状,Roger Cohen讽刺说,英国人忘记了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铁锹。英法海底隧道也瘫痪了,官方解释是,下雪。作者写到:

“什么?雪已经停了三天了,而且这里是隧道!”

英国《卫报》记者George Monbiot报道说,他接到愤怒的电话:“现在是零下18度,我家的水管都冻住了。你们这些骗子!这就是你们说的全球变暖吗?”

在《纽约时报》上被E-mail最多的文章是一篇《怎样才能不弄坏不粘锅?》How Not to Wreck a Nonstick Pan。文章对高科技不粘锅的保养术一一罗列,充满了淡淡忠厚的反讽。

作者买的不粘锅,锅底糊了,他咨询厂家,得到的答复是你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我试驾新车都不看说明书,而现在用的不过是一只锅。”

在美国,圣诞树装饰彩灯还是白灯,是一个品位问题。70%的美国家庭都放弃彩灯,改用白灯。这是不是一种返璞归真呢?请看 Colored vs. White is a Christmas Light Debate.

Loading

我的人生没有成为阿桑奇的计划

December 25th, 2010

《南方都市报》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没有想到自己一篇关于中美物价比较的博文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我原以为,中国部分消费品物价“赶英超美”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而是大部分国人都知道的常识。这一常识不仅见诸于走出国门者的街谈巷议之中,也见诸于海外留学生的回乡偶记里,同时,早已是天涯、豆瓣等社区热议的话题。

要说我做得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过是多走了一小步,拿着远在波士顿好友纳纳的超市购物小票,在杭州相似规模的超市里走了一圈,给小票上每一样商品拍照,记录下它们的价格,再把两地价格换算成同样的计量单位。你可以说我做得不专业、不全面、不科学,但你无法否认我所看到的基本真相。统计数字或可以撒谎,真金白银的价格标签不打诳语。

我做这一调查的初衷非常简单。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即便是今天,神话和传说也没有完全绝迹,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依旧在人群中流行,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以讹传讹的虚构。当连经济学家都在说美国的商品比中国便宜的时候,我只想做一个简单的验证。我去了,我看到了,我写下来了,仅此而已。

我于2010年12月14日调查了超市,12月17日在我的个人博客“白板报”上写了一篇《中国有多贵?》。这篇博文先是被中文福布斯网站所提及,接着又被《华尔街日报》的英文版和中文版报道。随后出口转内销,越上了各大门户的首页,标题也被改编成更为惊悚的“牛奶价格是美国3倍,杭州物价贵过波士顿”。特别是,这条新闻经过腾讯QQ的“弹出”之后,迅速通过传统媒体抵达千家万户。当我经过所居住的小区,听到老先生老太太在兴奋地议论“杭州菜价比美国还贵”,我就知道,这下子可算火了。我不过吹了一声口哨,谁知道刮来一阵台风。

物价部门很快做出了回应,认为调查结果不够科学、缺乏全面性。对此,我在发表那篇博文的时候早已申明“我的调查方法存在明显纰漏,没有经过抽样,没有考虑权重,其结果带有一定的偏差。”我的目的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学的中美物价调查报告,那更应该是花着纳税人钱的统计和物价部门的职责,我的目的是把一个瞎子都能看到、聋子都能听见的事实说出来:中国的物价已经贵得越来越不像话了。

有人批评我公布的杭州物价偏高,但我要说的是,我选择的这家超市在杭州还不是最高档的,我所选择比较的商品还仅限于蔬菜食品。这已经给那些死活不承认中国是“贵国”的人留足了面子,假如较真儿一下,对比一下中美的服装、鞋帽、日化用品,那产生的反差只会更强烈,效果只会更震撼。

我还没有准备那样去做,我只是一个上网是十四年的老网友,一个写了七年的独立博客,一个十分活跃的推特和微博用户,一个早已被人们遗忘的网络“杀手”,我的人生没有成为阿桑奇的计划。虽然从广义上说,这位维基解密的创办人所公布的也是“物价”–那些更高端、更隐蔽、更见不得光的交易的价码。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