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质胜于文的乡村特写

April 9th, 2011

在读梁鸿写的《中国在梁庄》,我得承认,喜欢了美国非虚构作品的文风,再来看中国人写的纪实,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梁鸿的问题在于,叙事不分轻重缓急,动辄穿插抒情回忆,缺乏非虚构作品最重要的要素:画面感,行文老实巴交,丝毫没有幽默感。

非虚构作品的第一段太重要了,它直接决定了整篇的基调,也让读者做出判断,值不值得继续读下去。何伟《江城》开篇是这样写的:“我乘慢船从重庆顺流下到涪陵。这是1996年八月末的一个暖晴之夜,幽暗的星光在头顶闪烁,黑漆漆的杨子江面上竟无反光。”

再看《梁庄》开头:“昨夜几乎没有睡觉。火车的颠簸使得才三岁两个月的儿子睡得不踏实,稍不舒服他就把胳膊抡起来,翻几个来回。怕他摔下去,我躺在他的脚头⋯⋯”够了,作为一部记叙梁庄变迁的非虚构作品,第一句就决定了它的格局不大。接下来一通天人合一的乱抒情,倒胃。

是艰涩的文笔,女文科生的抒情,啰嗦的结构,都无法掩盖这本书的价值,它太真实,太残酷了,揭示了一个被媒体忽略,被喉舌掩盖,被电视剧粉饰的社会主义真农村!

如果为《梁庄》这本书提取关键词的话,死是其中之一。作者的爷爷在养老院被饿死,60年代大饥荒,梁庄死了六、七十人。这笔帐跟3000万人饿死的账目一起,至今还记在自然灾害头上。

梁庄有三大家族,分别是韩,梁,王。韩家书香门第,曾经出国开封大学毕业的国民党官员,1951年,任乡亲求情,依然被共产党给毙了。其家眷见大势已去,一起上吊死了,死之前吃了油旋馍。村里人本来挺难过的,一看她们吃的油旋馍,立即骂起来。

1962年,作者的父亲弄了些碎烟叶,挑着担子到山里去换了些粮食,到了邻县,粮食被政府给没收了。“我哭了一路,两手空空,半夜就赶回来,你妈也没怨我。” –哭了一路,两手空空,这八个字让人看了痛彻肺腑。

梁鸿在第二章啰里啰嗦讲了村里河流的污染问题,还采访了当地水利局局长。基层官员对污染和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被我们县以前的县太爷给说尽了。面对反对他上马皮革城的下属,他反问:“你们谁在县委大院里养猪?没有吧。但是农民就会在自家院子里养。不但在院子里养,还在屋子里养。为什么?一个字:穷。穷怕脏行吗?脱贫就不能爱干净!皮革城上马上定了!”这个皮革城成为我家乡现在一大公害,空气水都给污染了。

梁庄发生离奇强奸案,82岁老太太被少年先杀后奸。但这并不是重点,书中提到,公安局为了命案必破,提审村里两个老光棍,结果这两个人“神经”了。可怕的真相,潜伏于中断的因果关系链条里。公安用了什么手段,让无辜者精神失常,书中一句都没有提。

需要表扬一下梁鸿追求真相的执着,她采访了强奸命案的当事人,甚至到看守所见到了罪犯本人。但是,她接着写到:“我又能问些什么?一切的询问都是苍白的⋯⋯”真服了这位姑奶奶!既然已经见到了当事人,为什么不问对问题呢?不过,从选材上讲,作者采访方向错了,这样一桩惨绝人寰的丑陋案件,没有任何新闻美感,应该采访公安局,怎么让两个老光棍精神失常的。

梁庄的小学,被改成了养猪场,学校围墙上标语也从“梁庄小学,教书育人”改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这是这本书唯一的幽默之处。

本书第四章,打工青年毅志的口述实录血腥而震撼。他揭露了这个社会平静表面下面的残酷真相。他在北京倒火车票,被收容遣送,警察打他,“犯人”打他,武警也打他,他最后被倒买到砖窑厂,成为奴工,被人看管,遭受毒打。他拼了命逃脱出来,发誓再也不去北京。

梁鸿这本书反应了一个基本事实,也印证了我春节回家见闻所得出的判断,农村的意外死亡率很高,并且绝大部分都是由于车祸造成的。酒后驾车,胡乱行驶,乱穿马路,形形色色的道路违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由钢铁橡胶组成的生死丛林。在农村,活着就是奇迹

农村人很现实,人死了,哭归哭,考虑最多的还是钱的问题。要求偿命也罢,护尸不火化也罢,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钱。什么正义,报复,都是虚的,钱是最紧要的,并且获得赔偿越高,越能得到村民尊重。

乡村一点都不浪漫,乡村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地方。无论谁统治,无论什么制度,这种根深蒂固的仇恨,都不会消除。这是我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和理解。

乡村里的暴力,埋藏与血亲冲突之中,也隐藏在资源匮乏的争夺里,更根植于人性的蒙昧与残忍中,作者的父亲,文革期间,屡遭批斗,经常被打得浑身是血。人性在这里毫无市场,他向打人者的母亲求情,对方心软了,但打人者说:“就是要打死他,好扬扬威!”

梁庄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麻木现实主义”,村民似乎全都自生自灭,任何灾祸遭际,都是天命使然,政府始终不在场,也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作者梁鸿在村中的实际调查发现,农民对现状满意度很高,尤其对合作医疗,赞不绝口。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早晚都穿得跟客人一样⋯⋯坐在家里,南京北京,国内国外,都了解。各种只是在电视里都能学到,看到,当然高兴。”

越看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就越怀念何伟的寻路三岔村,这不仅是两种写作风格的差异,还是两个世界的差异。当何伟带着魏嘉去医院看病,与中国冷漠残酷的医疗体制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报道,超越了纪实,而是一出古典英雄剧,引发恐惧与怜悯。

而在《梁庄》之中,看得见死亡,看得见苦痛,但唯独缺乏这种古希腊悲剧感。确切地说,梁鸿没有抓住能够引起人恐惧和怜悯的东西,尽管有这样的素材和动机,但都在作者琐碎的陈述中,轻轻漏过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懂古希腊悲剧,莫谈非虚构写作。

《中国在梁庄》看完了,没有感动,只有感喟。这本书把一个琐碎但真实的农村原原本本呈现于读者面前,内容缺乏剪裁,结构比较凌乱,但她做了很多人没有做过的事,已经十分难得。要想了解当代中国农村的话,这将是一本绕不过去的书。

Loading

有MP3,有DVD,为什么要去看演唱会?

April 8th, 2011

有一件事,我以前一直没有想明白:既然有CD、MP3、DVD、网络视频,为什么还要花冤枉钱、跑冤枉路去看演唱会呢?

如果是奔着音乐去的,演唱会的音响效果根本无法跟录音棚相比,甚至不能跟声音经过优化的现场录音想必。现场听古典音乐会的观众还可以理解,毕竟不是人人都负担得起如此昂贵的音响,可以完美还原乐器的现场感,听到小提琴的“松香味”。但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现场的音质往往会比CD差多了。以刚刚举行的“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来说,它的音响倍受质疑,网络名人罗永浩说:“不是音响好不好的问题,它的音响根本是错的。”不但音响会出错,演员的配合、演唱都会出错,如果追求完美无瑕的音质,去演唱会肯定很失策。

如果去演唱会为了瞻仰心中的偶像,八成也会失望。在大型演唱会上,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偶像的脸只有几个像素那么大,要想一睹真容,只有通过现场大屏幕,同样是数字影像,那跟在家里看显示屏又有什么区别?当然还有一个办法,使用高倍望远镜或者单反相机的长焦镜头。但是这样的装备不是很多人能负担得起,所以有人说,在演唱会上肯借给邻座望远镜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使。

如果为了获得共鸣和寻找同类,演唱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去处,跟千万人一起载歌载舞地高唱偶像的代表作,是一件像革命和爱情一样美妙的事。但问题是国际大牌的演唱会的听众,大部分都是听《音乐天堂》之类选集、而不是听歌手专辑长大的。随着迪伦一起高歌《答案在风中飘荡》固然很爽,但除了这一首之外不知台上唱什么,体验岂不很差?为了赚回票价,我的一个从没听过迪伦朋友,在去看演唱会之前,反复熟悉迪伦的17首演出曲目。我对他说:“大哥,你这哪里是去欣赏音乐,你这是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啊!”

还有人把看演唱会的理由说得更玄乎,什么为了获得现场感、体验感、存在感。又不是望弥散,也不是做法事,不过就是听个歌而已,哪有那么多神秘体验。

看现场音乐会最正当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养活自己喜爱的歌手。

开演唱会是现在很多歌手养家糊口的主要方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逆袭,全球唱片工业都进入了萧条期,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Soundscan统计,2010年美国唱片销量创下了16年来的新低。有鉴于此,音乐人不得不另谋生路。他们开饭馆、写自传、搞服装、卖香水,当然还有更大宗的买卖是开演唱会。北美地区的歌手们75%的收入来源于现场演出,只有10%来自于CD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去看演唱会,无论是自己买票还是手持赠票,都是对歌手最大的支持。哪怕票房惨淡,现场有很多空椅子,你喜欢的歌手都稳赚不赔。因为国内演唱会的经营模式是演出商承包制,演唱会制作公司把演唱会卖给各地演出商,演出商通过票房、赞助等获得收入,自负盈亏。只要演唱会一开,就意味着歌手已经拿到钱。

不过国内的演出市场有一个大问题,票价定得太高了。迪伦北京演唱会的票价是1960元,对于美国中产阶级来说都要掂量掂量,何况放在中国。既然唱片工业变成打把式卖艺一样的力气活,这样定价就显得很不厚道。因为歌迷手里的闲钱是有限的,当天王轮番来袭,票价一飞冲天的,大家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像大师一样眼含热泪、从网上下载他们专辑,在家免费听个够。

Loading

阿拉伯词语:Asabiyyah

April 7th, 2011

Asabiyyah,又写成 Asabiyya,是阿拉伯词语“عصبية,”的拉丁字母拼写。

意思是指一个组织的团结和凝聚力。

按照Wikipedia的解释:这个词语的原始背景是“部落”“家族”,在现代也指“国家”,Asabiyyah强调的是统一、团体意识和社会黏合度。 在当代Asabiyyah指的是一个人不顾环境对自己集体的效忠。这多少有点贬义。

这个词在西方被重视是因为最近在中东发生的事。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在一篇《Want Regime Change? Win over the military》的文章里说,突尼斯和埃及之所以能够推翻统治者,很大程度是上由于军队的独立与倒戈。

埃及和突尼斯军队有Asabiyyah,利比亚军队没有Asabiyyah。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西点军校国际安全研究教授Kori Schake说,”埃及军队一直把自己看做国家实力和国家连续性的源头,该国军队除了对该国领导效忠以外还有着一种国家感存在。”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中东政策的萨班中心的主任Kenneth Pollack说,”在埃及,军队把自己看做职业的国家守卫者。十分坦率地说,军队打从心底就看不起警察。警察不过是一帮业余军人,一帮打手,不值得他们尊重。

由于具有Asabiyyah,突尼斯军队和埃及军队都普遍具有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使这两个国家的军队不会朝平民开火。

所以,北非的不流血革命能够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抗议者有宗教信仰,军队有Asabiyyah,统治者可以较为安全地退出权力,这几方面的要素叠加,才有埃及和突尼斯的今天。

某些一样都不占的国家,不知道在跟着紧张些什么?

Loading

致某同学:心里有话写不出,怎么办?

April 7th, 2011

某同学,你好:

谢谢你来信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和语文困惑。语言是一根木棍,就看用在谁手里,到哈利波特手里可以击退魔障,到了波尔布特手里就变成杀人凶器。但它只是一根木棍而已。

就拿你今天发的这条推来说,

“对于一般的App rate 邀请,我都是点No,thanks毫无压力。Flipboard是目前唯一一款在习惯性点了No之后心生愧疚,然后又自己贱吧呼呼深情款款地进到Store里rate了个五星才心安的App。这揍叫:公道自在人心从俺做起!免费的优质App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我觉得我能完全看懂,没有阅读障碍,但是如果给你小学的语文老师看,估计他会暴怒地满地找根棍,把你打出去。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语言这个东西,讲究一个逻辑,先来后到,前因后果,都应该有所交代,让看得人才不至于糊涂。你心里可能藏着一条江河,但如果不变成语言,流出来的可能是两行鼻涕。所以,优良写作的不二法门是:简洁,清楚,短句子。

说起短句子,可是咱们汉语的优势。还记得红楼梦里,怎么说王熙凤吗?记不住没关系,我也是谷歌而来。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红楼梦》第65回)

汉语本来就灵动洒脱,几个名词一堆,就是绝妙好词。这点英语比不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换成英文试试?

Dry ivy old tree faint crow
Small bridge running water human house.

这是嘛玩意,任何托福老师,雅思老师,四六级老师,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你打个鸵鸟蛋那么大的圈,如果考卷面积容许的话。

这些短语,短句,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好文字,哪怕一天书都没读过,说出话来都是美妙的文章。

例如初到大观园的刘姥姥说: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曹雪芹说的,不算抬杠,但曹雪芹的对话也是来源于生活啊。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时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痛苦呢?

几种可能:

1、这话说出来就会惹祸,例如:我操XXX他大爷!,所以不敢公开说,尤其不能落成白纸黑字。

2、内心被情绪充满,不知从何处表达。当我们满怀义愤的时候,很难写出好的文字,因为这个时候逻辑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最想喊的是口号。怎么办?最好是冷静冷静,慢条斯理地、井然有序地、抽茧剥笋地、一句一句地把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不求文采,不求技巧,流水账也无所谓,中药铺也没关系,只要写出来,它就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做了万物众生所不能做的一件事:表达自己。

3、写出来,可是文笔索然寡味,句子冗长沉闷,车轱辘话一遍又一遍,不新鲜的思想颠来倒去。这说明,应该着重提高一下写作技巧了。所谓写作技巧就是阅读的累计,是从模仿开始,然后忘记谁模仿了谁。这一点郭敬明做得最棒。如果你喜欢韩寒的冷峻,就把他的博文多读几遍,也学着抖抖机灵。如果你喜欢朱自清的朴实,就把春,绿,背影啊,念个滚瓜烂熟。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汉语是一门衰败中的语言,缺乏鲜活与力度。所以,要从优秀的翻译体和西方语言原文中汲取力量。

至于英语怎么学习,这点你要去请教笑来等猪老师,对不起,打错了,诸位的诸。

我目前所能想到的,就这么多。


文思泉涌
梦笔生花

Loading

词语学习:vindictive

April 6th, 2011

vindictive /vin’diktiv/

出处:“Celebrity may at least help Ai Weiwei avoid vanishing for too long into this legal black hole. But it will do little to shield him from the wrath of China’s vindictive rulers.”(文章来源

adj. Having or showing a strong or unreasoning desire for revenge.

例句:the criticism was both vindictive and personalized.

辞源:from Latin:vindicta 意思是 vengeance

词语辨析:

vindictive: Someone who is motivated by a desire to get enven might be described as VINDICTIVE, a word that suggests harboring grudges for perceived wrongs.

(a vindictive person who has alienated friends and neighbors alike.)

spiteful: is a stronger term, implying a bitter or vicious vindictiveness.

(a spiteful child who broke the toy she had been forced to share.)

vengeful: implies a strong urge to actually aeek vengeance

(vengeful after losing her husband in a hit-and-run accident.)

rancorous: Someone who is rancorous suffers from a deep-seated and lasting bitterness, although it does not imply a desire to hurt or to be vindictive.

(his rancorous nature made him difficult to befriend.)

venomous: takes its meaning from “venom”, referring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of a spiteful, malignant nature and suggesting a poisonous sting.

(a critic’s venomous attack on the author’s first novel.)

Loading

消逝的富阳

April 5th, 2011

四月春假,老婆一直念叨着想去拍油菜花,但是婺源太远,假期太短,我提议一起去富阳。

在杭州诸县市中,富阳于我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仅因为这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的作家郁达夫的故乡,也不仅仅富春江两岸的景致与几百年前的山水画别无二致,而且因为这里是一个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

距离富阳市中心二三公里之外,有一个华宝斋造纸文化村。这里使用传统工艺剖竹造纸,用复古机器印制线装书,每一道工序都古典而优雅,完全没有现代印刷厂呆板的工业化气息。

早晨9点,我和老婆出发,去市中心的龙翔桥汽车站准备乘坐514公交车去富阳。到了龙翔桥,发现汽车站已经不见了,周围被建筑工地包围,问保安,才知道,514始发站已经被搬到7公里之外的望江路和秋涛路一带,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房地产让路。

我感到一阵无言的愤怒,但肉食者谋之,我们又能怎么样呢?只好打车前往新的514车站。

从杭州到富阳的空调客车,票价5元,正常情况大约要开1个小时,但我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因为在路上公交车差点与一辆奔驰追尾,虽然都没有损失,但司机的小宇宙突然爆发,非要报警,用自己的垃圾时间跟奔驰车主死磕,全然不顾还有一车乘客。我和老婆下车一阵劝解,司机才气鼓鼓地重新上车,边开边嚷嚷:“奔驰车就了不起啊!”问题是,奔驰车主并没有说自己了不起,也没说傲慢的话,只是摆摆手说“算了”。但公交车司机显然把这一句话当成了挑衅,“你说算了就算了,我还没说算了呢。难道奔驰是车,我这就不是车?”他继续对并不认识的前排乘客发表着均贫富、等贵贱的演说。

在富阳,我开发出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登鹳山,沿富春江岸,过富阳中学,到新沙岛码头,再沿公路乘6路公交车到华宝斋,参观完造纸印刷的全过程,买几本线装书,满载而归。

然而,今天一下鹳山,顿时感到十分诧异。江岸被蓝色的隔板牢牢拦住,从缝隙望去,里面堆满了木材钢筋。这江岸是否有维修的必要我不敢断言,但据我以往的观察,这岸是山石的自然延伸,安全牢固,又富有野趣,不知道这番大兴土木,又是在修什么东西。

虽然还饿着肚子,我们决定先去参观华宝斋。爬上堤岸,四处景象怪异。工人拿着电锯在伐树,旁边的卡车上已经堆满了刚刚砍下的树木,每棵的直径都有足球那么大。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伐树很快就会被市民关注,发上微薄,成为一个公共事件,然而在富阳这样的小城市,民间几乎不会有任何动静。当地论坛被牢牢看管,报纸和电视台则完全是地方政府的传声筒。它们唯一敢批评报道的是乱穿马路的行人、与邻居打架的小贩,总之是那些级别在“享受副组级待遇的组员”以下的人。

上了昔日的滨江东大道,我们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宽阔的大路被围墙拦住,挖掘机轰鸣,尘土飞扬,昔日的通途,如今变成了一座大工地。眼前一个指示牌,上面写道:“一切机动车禁止通行(大坞坑村和华宝斋的车辆除外)。”

我们一面躲避着大卡车,一面掩着口鼻,来到了黄尘掩盖的黑瓦白墙的院落,这就是“华宝斋造纸文化村”。保安告诉我们,今天员工放假,无法接待参观,我们说来买书,一个正在洗电动车的姑娘站起身跟我们打招呼。她放下水管,领我们来到销售部。我在仔细挑书,老婆端着新买的尼康微距镜头到院子里去拍满园春色。

我问销售姑娘,外边这是什么工程?姑娘说:

“建别墅呗。”

“那这条公路怎么办?”

“要全部铲掉。车都改走地下隧道了。”

“你们华宝斋怎么办?”

“也要拆迁,具体什么时间不知道。”可能是为了宽慰我,她又告诉我,政府负责安置华宝斋的搬迁,新厂址面积比这里还要大很多。

我望着这片桃李满园、屋舍俨然的建筑群,一时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片厂房和办公室,虽然是仿古建筑,但经过多年的风雨磨洗,已经做旧如旧。更重要的是,院子里的树木都已亭亭如盖,一到秋天,桂花飘香,把人带入仙苑梦境。而这一切,将随着推土机和挖掘机的呼啸而颓然倒塌,不留一丝痕迹。

地震、海啸、泥石流、雪崩,一切自然灾害都比不上规划,前者破坏力虽巨大,但偶然而发,建筑或可幸免,后者是有计划、有理性的铲除,所到之处,地貌永久改变。

然而,谁能阻挡GDP冲动,谁能阻挡富人区的诞生,谁能阻挡这片古老的江景被少数人独占?

走出华宝斋,我和老婆在一片断垣残壁前,留下照片做纪念。

富阳,我心中美丽的神秘园,在挖掘机的一起一俯中,默默陷落。

我仿佛看见,在茫茫中国黑夜里,千万台挖掘机的铁臂悄悄举起,自由不仅是子弹到猎物之间的距离,也是手指到快门与键盘之间的距离,消失一片风景跟消失一个大脑一样地容易。

黑夜茫茫,前路迢迢,我唯一相信的是,文字比权力活得更长。

Loading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寻路中国》

March 25th, 2011

《Country Driving》是何伟“中国三部曲”完结篇,书名既可以翻译成“在乡村驾驶”,也有“由农村驱动”的意思,经译者李雪顺与作者商议,翻译成卖《寻路中国》,可谓信达雅兼备。本书是何伟三部曲中风格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用功最扎实的非虚构作品。内容正如书名副标题所说是:“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这本书分三部分,一、长城,二、乡村,三,工厂。第一部分讲述了何伟在中国考出驾照,并且租车沿着长城遗址独自驾驶的故事。

何伟写作的一个技巧,就是反复使用一个正经八百的官方材料,穿插于娓娓道来的叙事中,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在《寻路中国》第一部分,他反复使用“驾驶员理论考试选择题”这一材料,把书本上荒诞的答案与路上更为荒诞的现实做比较,顿时妙趣横生。

何伟一上路就看不懂了,农民怎么把粮食都晒在马路上,他不敢驾驶在食物上,但是农民用手哄他:“开开。”他开过去才明白,农民是利用汽车的碾压让粮食脱粒。他感慨说: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一次性公然违反两种法律的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

世界上哪有一片土地像中国这样盛产奇人,何伟参加乡村葬礼遇到一个风水师张宝龙,这成了他揶揄的对象。因为张大师的名片上罗列了20多种头衔,从看风水,选墓穴,到拖车。他的儿子也是风水师,但他的一个女儿是护士,何伟说这让他“今生来世都有保障”。

何伟发现并举报了中国北方一个县骗取世界银行贷款假装种树的把戏,但没有人理他这个茬。

何伟书中披露,1990年代,大众把在美国一条废弃的VW FOX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东北,改名捷达,从此力压桑塔纳成为中国销量最大车。通用每卖出一辆别克REGAL比在美国本土卖,利润高一倍。

《寻路中国》三卷书中,最倾情最投入最感人的是第二卷乡村。在怀柔三岔村,何伟不再是一个局外人和观察者,而是乡村故事的一部分。跟《江城》时代相比,他更加融入当地生活,参与到村民的悲喜、斗争与患难之中。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2001年,何伟来到北京怀柔的三岔村定居。这个京畿宝地的村庄,鼎盛时期只有300人,现在更加寥落,全村没有一辆私家车,没有一个手机,人均收入250美元,全部财富来自树上:核桃和榛子。

何伟观察真仔细,他发现中国农村年轻夫妇家里最喜欢贴双胞胎的海报,因为在中国这是唯一合法生两个儿子的方式,生了双胞胎就是中了头彩啊。

小何同学刚到三岔村,有个搅屎棍村民,欲出租房子给他而不得,天天报警,警察来了,不允许何伟何同伴过夜。两个人就用小恩小惠和请客吃饭贿赂派出所小民警,很快民警让搅屎棍赶紧歇菜。何伟发现,中国警察看上去很凶,但跟其他中国人一样,很实际。

何伟见证了三岔村一个留在村里的年轻人魏自奇的奋斗史,他外出打过工,厌倦工厂里的重复劳动,回到村里。他投资养水蛭,每天喂鸡血猪血,但水蛭都死了。他是村里仅有的野心勃勃的人,他想发展旅游,但没人听他动员,有野心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庄。

何伟言:生活在中国,他经常有一种脑子转不过弯的感觉。嗨,莫说你一个外国人,我们这些土生土长、歌哭于斯的土著们,也经常觉得脑子不好使啊。

如果没有带孩子住过医院,你怎么敢说你了解中国。何伟房东魏子淇的儿子魏嘉病了,何伟开着租来的捷达送他去北京的医院,从而见识了医生可怕的嘴脸。何伟动用了他海内外的关系,分析孩子的病情,排除了白血病的可能。

医生要给魏嘉输血,何伟怀疑血库里的血来历不明,医生很不耐烦,跟何伟起了冲突。他被医生气得发抖,动用了在北京的所有关系,调查清楚了血液来源,才敢让魏嘉输血。整个过程中,魏嘉的父母始终保持平静,他们已经逆来顺受惯了。

魏嘉的病好了,何伟真正被三岔村接纳,他不再是个局外人,而是村民眼里的自己人。他甚至可以列席村民的讨论,见证中国基层政治的激烈斗争。

魏子淇一家的变迁,是二十一世纪头一个十年处于上升期中国农民家庭变化的缩影。他第一个搞农家乐,靠勤劳致富。同时作为精英被吸收入党,从而进入乡村政坛。他“因为搞经营而入了党,反过来,党又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生意。”

在中国乡村,党不忘给它的成员以好处,有时是一幅宣传画,有时是组织去海滨城市旅游。何伟在三岔村亲历了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听宣读1.7万字的党章。

魏子淇决定走出政治生涯的重要一步,竞争乡村权力的顶峰–支部书记。一切看上去对他都很有利,村里10个党员都表示支持他,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经中了权力斗争的圈套,已经有内鬼把每一次酒席、会商的内容报告了镇领导,魏子淇不过是釜底之鱼。

镇党委领导来村里召开党员大会,说了半天基本意思是支持原支书留任,这一套官场把戏,他们已经玩得炉火纯青。首先肯定原书记的成绩,定下基调,然后让党员挨个表态。大家都顺着大领导的意思把支书夸奖了一番,轮到魏子淇,他简短地说“干的不错”。

竞选书记这一幕,对于体制内生存过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上层玩弄权术,纯属到卖油翁的地步,深陷漩涡的人,只有听任其摆布,而且还要言不由衷地为混账安排叫好。“我觉得XXX同志,年轻有经验有干劲,我一定配合好他的工作。”

魏子淇心灰意冷,想起了算命先生的话,他不该接触政治。何伟反而为魏子淇的败选而欣慰,在乡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魏子淇初战失利,远离政治,反而不会再经受这些尴尬和难受的时刻,应该算一件好事。

我想起春节回家,了解到乡村权力斗争,一个家族三代人争夺村支书的王冠,斗争的激烈,谋略的深远,比莎士比亚的任何戏剧都不逊色。

魏子淇虽然竞选失败,但作为党员,还是获得了去大连旅游的机会,他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人妖表演。党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母体,吸收哺育着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寻路中国》的第三卷工厂,主要记述了何伟在浙江丽水工业园区的所见所闻,它展示了另一面的中国,工业化的,冷血的,逐利的中国。

何伟发现,浙商信奉自身,信奉商业,信奉做一个冷血商人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在丽水,何伟一直跟踪采访一个生产胸罩调节环(胸罩上四个很小的尼龙镀铁部件)厂,原来这背后还有一场谍战风云。一个叫刘宏伟的人,偷偷地把台湾大老板垄断的独家设备画下了图纸,卖给了二老板,又卖给了三老板,四老板,每个老板都发了大财。刘消失了。何伟以严格的实证精神,考察了刘宏伟的传说,采访了当事人,看到了这套图纸,令人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但是刘宏伟已经变成传说,消失在江湖。

跟他的妻子所写的《工厂女孩》不同,何伟接触的更多是工厂的决策管理层,他也接触了工厂女工,但性别方面显然没有他妻子张彤禾的优势,他无法取得女工的信任。

有趣的是,何伟跟踪采访了一个来自河南的“红星杂技团”,他们专门针对男工人表演,廉价低劣,还带点黄。可笑的是,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是中国移动,在一个暴雨将至的黄昏,两个演出团体互相防范交涉,争取观众。

何伟记叙了浙江交警的腐败,他们安装各种摄像头,为了获得罚款分成。他也记录了浙江官员的狡猾,怎样把社会矛盾转移为个体之间的矛盾,把整体不满变成个体不满,把社会运动毛细血管化。我对照了英文版和中文版,这些内容完整翻译出来,没有删节。

一次在机场,何伟遇到一个假毛泽东,一个入戏太深的演员,他问何伟知道埃德加-斯诺吗?何伟心说,太知道了,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埃德加斯诺是个用来做警示教育的人物。他大跃进后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大饥荒是谣言。

在农村,有能力的人都外出了,剩下的像魏子淇这样留守的能人,都被党吸收到了权力结构中。农民跟官府的斗争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寻路中国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也可以改名叫驯鹿中国。

值得称道的是何伟高超的写作技巧。他最擅长使用闲笔,在紧张的叙事中,勾勒出景物和情境,一下子把文章写活了。他写红星杂技团与中移动抢夺观众,不忘了写远处隐隐的雷声和落在脸上的雨滴。他写带魏嘉疾驰在八达岭高速上赶往医院,不忘了描写中途停车,在一片苍茫的秋色里,父亲抱着男孩跑肚拉稀。

还要赞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译者李雪顺是何伟在涪陵任教时的同事,他勤奋认真,疑难处就向作者讨教,信实流畅地翻译出这本杰作。更令人击掌的是这本书的编辑,我通过与英文版对照,就我的目力所及,发现除了个别词句有修饰之外,几乎没有发现大段删节之处。例如,中文版133页村民提到胡耀邦的段落,也只改了个别词句,没有删除。原文:“他1987年被清洗”,中文版,“他1987年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还有“两年后他的辞世引发了天安门的学生抗议”,中文版删掉了“天安门”。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是审查变少了,而是何伟学乖了。

读了何伟《寻路中国》,我想起了熊阿姨推荐的一本《我的阿勒泰》,一个做裁缝的汉族姑娘李娟所写的优美的、世外桃源一样的新疆生活。我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两个中国捏合在一起。李娟的田园牧歌里肯定忽略了丑陋和落后,何伟的三岔口纪事里,才是山河梦碎的后现代田园牧歌。

延伸阅读: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二:甲骨文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一:江城

张彤禾《工厂女孩》读书笔记

Loading

凭什么♥表示爱,而不是恨

March 25th, 2011

全球公認最權威的《牛津英語字典》與時並進, 2000年推出網上版,逐漸取代傳統印刷版,並定期每三個月修訂現有字彙和收錄新字,昨天(周四)更破天荒新增了代表愛的 ♥,是首個非文字符號列入《牛津英語字典》http://bit.ly/i9WKbx

人们也可以用心去恨啊。

而且恨的情感更加真诚,更加炽烈。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