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最大的事就是遇见你,
今生最好的事就是认识你。
请你带我回到童年,
让我与你一起重新生长。
你是月之华,
你是风之子,
你是我岁月中的那个常数,
港湾中的那只锚。
今生最大的事就是遇见你,
今生最好的事就是认识你。
请你带我回到童年,
让我与你一起重新生长。
你是月之华,
你是风之子,
你是我岁月中的那个常数,
港湾中的那只锚。
昨天,在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看了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排演的《暗恋桃花源》,这已是我第三次在现场看这出戏。第一次是十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看的学生剧社的演出,第二次是在杭州看的表演工作坊由黄磊、袁泉主演的内地版。至于本剧改编的由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主演的电影,更看了不知多少遍。同样一出戏,十年前之看与今日之看,心境已经大不同。简单地说,年轻时更喜欢看“桃花源”,如今更喜欢看“暗恋”。
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的舞台、灯光、音响和设备本来不适合用来演出话剧,这真是难为了流霞剧社的演员们,本剧最注重内心戏的“暗恋”部分被糟糕的音响削弱了演出效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扛住了现场和时代的噪音,通过微弱的音响顽强地诉说。“桃花源”部分,因为动作较多,台词激情四射,可以抵消音响系统的不足。即便如此,我认为“暗恋”胜过“桃花源”。
“暗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代的一个夜晚,上海黄浦江畔,一对暗恋的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话别。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此去不是生离,就是死别,然而这对恋人却浑然不觉。他们畅想着未来,漫谈着故乡,像所有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最温柔的想象。
40年后,台北一家医院里,江滨柳只剩下三个月的残生,他一生未了的心愿就是再见一次云之凡,为此,他刊登了寻人启事。不谙世事的小护士作为“暗恋”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穿针引线,让江滨柳和他的妻子江太太,讲出各自的故事。
在本剧中,江太太一直是个被忽略的人物,我看了那么多遍,甚至不太注意到这个角色的存在。然而,这次看流霞版,我才注意到,江太太才是本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她嫁给文艺青年江滨柳,为他生儿育女,对他关怀倍至,但是江滨柳的心中一间密室始终向她锁住。江太太对小护士说:
“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就是由一点孤僻。有空呢,就自己泡一杯差,我泡的他还不要。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不敢上去问。到后来,连小儿子都不敢去吵他。”
江柳重逢是本剧的高潮,然而剧本处理得异常克制。两人的台词加起来只有20句,但是每一句都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围巾、辫子这些青春的象征,都被轻轻提起,轻轻放下。
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好久了。
言简意深,文减事增,短短两句,道尽人间沧海桑田。
这20句台词还有一个特征,是理想和现实的交战,江滨柳总想激活青春的记忆,而云之凡总是把他拉回到现实里。
江: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
云:(看表)我该回去了。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想到本剧一开始,云之凡就一直说要走。
云:我真的要回去了。房东要锁门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被细微的细节所干预与打断,在云之凡的心中,存在严谨的秩序感。
我认为全剧最好的对白,是江滨柳动情地问:「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时,云之凡的回答。
云: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这是云之凡最感人的真情告白,然而,她很快恢复了理性。接着说–
云: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真的要走了。
这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本质区别。从儿子在外面等,到说出我先生人很好,说明云之凡彻底接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她安然而幸福。而江滨柳一直生活在回忆与梦幻里。换句话说,江滨柳一直生活在不存在的桃花源,而云之凡则一直生活在武陵。
而桃花源部分,是笑剧,是欢场,是青春梦。有陶渊明的原作打底,加上一个偷情故事,这一部分怎么演怎么有。
暗恋和桃花源,放进一个戏中戏的框架:两个剧团抢同一块场地排练。本剧有一个很著名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设计,背景的桃花林里有一块留白,原来此处一棵桃树被挖出来,单独放置到舞台上。这棵逃逸的桃树,也是本剧结构的一个象征。
剧中有三个闲杂人物,一个是剧务顺子,一个是拿钥匙的剧场管理员,一个是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刘子骥是谁?他是《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出场的一个人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那么这个看上去疯疯癫癫的女人,则是寻找寻找桃花源的人。这种迷离而多重的关系,让本剧增加了更多悲剧成分。每一次,当这个女人哭喊出“刘子骥”的时候,我的心都似乎被抽打了一下。
《暗恋桃花源》1986年创作并首演以来,已历经25个春秋,事实证明,这是一出站的住的戏,超越时髦,历久弥新。对比一下孟京辉夫妇的《恋爱犀牛》就可以看出,无论在主题、结构、内容、台词、搞笑、悲情等任何一个方面,《暗恋桃花源》都完胜。《恋爱犀牛》故事内核取材于《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深度远远不及原作。而《暗恋桃花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政治和文化的限制,它运用后现代手段,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与爱恋状况,可以说是本土版的《等待戈多》。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暗恋桃花源》的编剧一直署名是赖声川,但实际上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根据维基百科,其共同作者包括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金士會、管管、陳玉慧、游安順等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赖声川将众人之功划归自己名下,还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流霞剧社的灵魂人物–杭州师范大学黄岳杰老师,耕耘校园戏剧20多年,他身上有一种诗人气质和悲剧精神,《暗恋桃花源》是他和弟子们精心打造的又一校园戏剧精品。虽然学生们的阅历或有不足,技巧尚显稚嫩,但表演的真诚与顽强,令人感动。如果说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剧中的江太太不应刻意模仿台湾国语,布景不应该用投影。总之一句话,回归贫困,迈向质朴,在暗恋不得的人世,去寻找打败时间的桃花源。
领导卖茶叶
文/背后一枪
作者简介:背后一枪,和讯网著名财经博客作者,现居杭州。
上周五,俺到杭州环城北路上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参加了一个会议,中午11时40分许,俺匆匆从四楼会议室下楼,穿过大堂准备回单位。
这时,大厅里一个衣着光鲜,皮肤也滋润的中年汉子跟俺打招呼。俺楞了几秒钟——这人谁啊?咋记不起来了呢?
还在大脑努力搜寻中,一只白嘟嘟热乎乎的右手已经伸了过来,俺只好伸出自己有点凉的右手。那人说,“你好,我是安徽黄山某地儿(没听清)来的,来杭州办事,带了茶叶给这边的嘉宾的,现在用不上了,想处理了。”
俺说,俺不要茶叶啊!
这时,又过来一个司机模样的人,对俺说,“这是我们的杨书记。”
杨书记拉着俺的手说,“欢迎你到我们黄山去啊。我们这次来这边办事,带了些茶叶,没用完。我们现在退房了,一会到萧山区去拜访领导,茶叶现在不想带回去了,就随便处理了啦,我们也有缘。”
俺是个茶客,也知道安微黄山出好茶,心想,还有这种好事,有人要送俺茶叶,虽然现在不是春天出茶季。就跟这两人从纳德的后门来到了院子里。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已经发动了,看这么深的颜色,应该是辆还不错的车,没看到车标。
车上又下来一个人,拎着一袋茶叶,看包装也不咋地,应该是两罐加起来半斤装的样。俺正想去接,杨书记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发票,手写的,上面写着总价 2400元。杨书记说,你看着给的就是。俺楞了一下,杨书记又说,给400元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俺一下清醒过来,对他们摆了摆手,“我不买茶叶,再见。”
那几个楞了一下,俺又瞄了一下汽车的车牌号,苏A字头的。
回来的路上,俺在想,不可能有个县里或某部门的书记,要亲自把准备送礼的茶叶要贱卖吧?这个时候送茶叶也不是时候啊?那基本上判定是骗子了。做这么一个局,就为骗人家400块钱吗?光天化日,总不至于把人拉进车里去硬抢吧?
回到单位把这段故事讲给同事听,大家都一口咬定这个人是个骗子。唯独我们敬爱的王老师一个劲地唉声叹气,我们忙问他怎么了?他说,我上个礼拜在另一家四星级酒店,我就遇到同样的一出。我花了600元买了一袋黄山茶叶,送给了丈人老头。结果昨天,老婆反馈回来消息,老丈人兴冲冲用这茶叶来招待客人,结果客人喝下去,脸都绿了。丈人尝了一口,脸也绿了,那味道就像苦丁茶里加了苦瓜汁。
终于看完了中华民国总统大选首场辩论,我哭了。
谁说支那人只配当奴隶?谁说国人不配有民主?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时刻,一雪五千年专制之耻。
我希望看到未来的中国,对内民主,对外强大,人民自由,社会公义,权力受到约束,法治得以实行。国人成为自己的拯救者与解放者,不会再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
1、
梦里不知为什么就跟一个兄弟跑了路,反正是逃命,一个说去平原,一个要去高山,后来统一了意见,深山老林里才最安全。二话不说,钻进了林子,梦里反正有的是力气,一路狂奔。路过一户人家,兄弟说要不要绕路,我说那样更容易被怀疑,我们就从院子里径直通过。侧目一看,屋子里全是闲人,看到我们就跑出来围观,我俩一想坏了,也不管会不会被怀疑,赶紧狂奔。没人追赶,我一看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写我俩逃命的非虚构著作,一共839页,我们现在已经跑到了200多页。在山上遇到一个猎人,我们缴了他的械,手里多了一支猎枪。继续前行,也不辨方向。这荒山野岭的,连个用iPhone的都没有,要使能查一下google地图就好了。不过我俩有言在先,一绝不单独接受媾和,二不钻山洞。因为有很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进山洞里被火焰喷射器烧成了烤鹌鹑。跑着跑着我就落了单,这时有个体力超好的山民向我跑来,我拼命逃,但是怎么也跑不快,眼看要被抓住,我喊我兄弟快点开枪。枪声响了,那山民直直倒地,我们兄弟俩面面相觑,都知道这下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再一看手中的书,已经到了600多页。这样不是办法,要继续跑,要跑一辈子。最后我躺在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本《曹操传》,我说,兄弟,你一个人跑吧,我实在跑不动了,但我又不想被他们抓住,看在兄弟一场的份上,你给我一枪。
2、
梦里我是一个战士,被派去一个恶魔岛,去抓一个变态杀人狂。以下是我俩的对话:
–杀人,不稀奇。专杀女人,也不稀奇。甚至,杀了女人分尸,也不算稀奇。我不明白的是,你为什么要把她们都做成红烧鸡块。
–因为红烧鸡块是一道鲁菜,代表儒家文化,我这样做,是对孔孟之道的抗议。
醒来我发誓一年不吃红烧的东西。
3、
梦里到了岭南的一个孤岛上,好像是参加集体培训,车到培训基地已经很晚了,小卖部都关门了,我说饿了,要出去买点东西吃。于是打了一辆黑车,左绕右绕来到一个荒凉的地方,出租司机收了我的钱,让我下车,然后瞬间就开跑了。我知道上当,决定自己走回驻地。路上遇到一个本地人,好像还是一个和蔼的姑娘,说我给你带路吧,走到一半姑娘突然对着四周的草丛喊:快,大家上。我一看扑过来一群恶汉。我手里拿着一把钢丝弯成的手枪,为了自卫,向领头的开了枪。结果不但没有吓退村民,相反他们前仆后继地冲了过来。然后我就吓醒了,手里还紧紧握着的是自己的眼镜腿。
4、
刚做了一个梦,补充进来。在一片群山环绕的地方发生了突发新闻,200多名博客前去采访,大家翻山越岭,爬过陡坡,好不容易到了那里。这时候,听见天上螺旋桨轰鸣,只见新华社的直升机拍马杀到,新华社记者武装到牙齿,牛得不行,为了向我们示威,他不在直升机里坐着,而是站在起落架上,手把着直升机的门,就像越战电影里的美国兵一样,但是他忘了,人家美国大兵这样做,是因为直升机低空飞行,你可是在千米高空。我们都抬头看他,只见直升机一个侧飞,新华社记者从飞机上掉了下来……我笑醒了。
一、冯象的雄心
当代中国读书人中,冯象是雄心最大的一个。他多年来一面从事法律研究,赚钱养家,一面重译圣经。目前已经出版了《摩西五经》、《智慧书》、《新约全书》,大约完成了《新旧约全书》体量的54%(我根据手头的KJV版本测算,全书正文1716页,他翻完的有926页)。
说起译经之目的,冯象说:
「译经历来是件大事,因为译者(或其委任者支助者)多抱有远大的理想: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为结束教派冲突、赢得政治安定和国王陛下的荣誉等等。我的想法却是纯学术的和文学的,就是看到中文旧译舛误太多,无文学地位,希望改变这不理想的状况。」
二、冯象的宏愿恐难以实现
古往今来,各家宗教的译经历史清楚地表明: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固然可以给宗教经典增加新的译本变种,但无法翻译出权威、神圣、雅正、流传的译本。
就拿佛经的翻译来说,从东汉到北宋,900多年的时间,都采取“译场”的形式,多人通力合作,严格分工完成。并且一人主翻,多人辩论,沸反盈天,盛况空前。鸠摩罗什在关中做主译的时候,有徒众3000人在场。这才确保了佛经翻译的质量。(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
冯象自己倍加推崇的King James Version圣经,也是有近50名宗教界人士,历经7年,集体翻译出来了的。这期间,他们中有争吵,有竞合,有淘汰。(God’s Secretaries: The Making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如果要翻出取代目前中文“和合本”和”思高本”的《圣经》,必须举华人中宗教与文学精英之力,集体协作才有可能完成,这大概要等到教会在中国真正独立和复兴之后,才有实施的希望吧。
不过这不妨碍把冯译圣经当成一部文学译品来欣赏和学习。以下以冯象翻译的《出埃及记》为例,来看看冯译圣经在语言上的得失。
三、《出埃及记》冯象译本的整体评价
整体来看,冯象译经有绝妙天成之处,也有晦涩雕琢的痕迹,更有方言土语的混入,所以, 距离他说的改变汉语圣经文学地位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还要在荒野中穿行很多年。
四、先说冯象译文的小问题
1、滥用中国白话小说里的套话,弱化了《圣经》文本的史诗性。
冯向喜欢把白话小说里的语汇和话头移植到《圣经》里,结果给人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
例如:「却说利未家有个男子娶了本家姑娘为妻。」(2:1)
“却说”是话本讲故事的起头方式,俗称“话头”。按照浦安迪《中国叙事学》里的观点,中国白话小说跟西方的史诗完全是两种东西,中国没有史诗的概念,随意把中国旧小说的文风引入圣经翻译,将史诗降格为说书,是很不妥当的。
2、北京方言的随意使用,弱化了文本的庄严。
「就骂他们说:愿耶和华明察,惩罚你们!多亏你们,法老和官家把我们恨得什么似的,等于把杀我们的刀,交到他们手里了!」(5:21)
“恨得什么似的”是北京土语,放到这里感觉十分不伦不类。
「你们说他的怨言,他都听到了!怨我们干吗?」(16:8)
“干吗”一词也太口语了,还不如翻译成“做啥子”,埃及在西面,相当于中国的四川,说川话也说得过去。
「听罢摩西汇报,耶和华又说……」(19:9)
“汇报”都出来了,汉语不至于这么贫乏吧?
3、译词生僻,不便流传。
「我就绝不会把惩罚埃及人的疠疾」(15:26)“疠疾”这个词太冷僻了。
「耶和华道:我会显露全善。」(33:19) “全善”这个词不晓畅。
4、有些词语还欠锤炼。
「可是,以色列人受了虐待,反而越生越多。埃及人害怕了,手段更加残暴,逼迫以色列人和泥打砖、开荒种地,重活苦活通通压在他们身上–生活苦不堪言。」(1:12-14)
这里,为了词法参差,苦活似乎翻译成「累活」比较好,因下文还有一个苦字。
5、译文啰嗦
「不可用母山羊的奶。」(23:19)
冯老师,请问公山羊也产奶吗?
6、标点符号的用法还需斟酌。
「最后,法老通令全国:凡希伯来人新生男婴,一律扔进大河; 只准留下女婴!」(1:22)
标点符号滥用,分号、省略号的用法都很奇怪。
五、冯象译文的优点
1、语言恢弘、气势磅礴
冯象老师对汉语的掌控能力确实强大,关键处的译文气势宏大,力压和合本。
摩西过红海(14:21-29)
摩西举起手杖,向海上一指,耶和华便降下一股奇大的东风;一夜间惊涛退却,让出一条干路。以色列子民便踏着干路穿行海中,海水夹道,犹如两堵高墙。埃及人发现了,急急赶来,法老的车骑一队队冲到海底。末更破晓,耶和华升起一柱火云俯视战场,埃及军顿时大乱;兵车轮子都陷在泥泞里,进退不得,一个个惊恐万状。完了,逃命吧,是耶和华在帮以色列打我们!
耶和华命令摩西:你向海上再指一次,让波涛合拢,淹没埃及人和他们的兵车战马!摩西举手向海上一指:天亮了,壁立的海水突然踏下,埃及人争相逃命,哪里来得及!就这样,耶和华淹没了埃及大军。巨浪底下,卷走了法老的兵车战马,所有下海追击以色列的将士,无一生还。然而,子民却已经踏着干路--海水夹道,犹如两堵高墙--安抵对岸了。
出埃及记结尾(40:34-37)
这时,一柱祥云罩住圣所,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了帐幕。摩西进去不得,因为幕顶停着云柱,耶和华的居处一片明光。
每当祥云从幕帐升起,以色列子民就拔营上路。若那云不动,他们也安营不动,直至它重新飞升。征途漫漫,止止行行,以色列全家都看得清楚:白天,耶和华的祥云在帐幕顶上;夜晚,那云柱通体烈焰煌煌。
这样的语言,从气魄和文采上,远超和合本的翻译。有时候我想,如果冯象早生100年就好了,那华语世界肯定能使用一个更美的文本。
2、神来之笔
冯象译文常有神来之笔,特举二例:
「那时候,至少一家人哈可以围着肉鍋坐,放开肚皮吃。」(16:3)
「我要降大畏惧,先你而行。」(23:27)
3、方便悦目的夹注
我非常喜欢冯译圣经的夹注,这是其他圣经文本所不能提供的。因为冯的注释,不但清晰简明,而且兼有神学、考古学、证据学的多方成果。例如,第一章讲到,摩西被放进一只纸草篮子,篮子「涂上柏油」,冯象注释两个字「防水」。
六、《圣经》冯象译本的阅读与购买参考
冯象翻译的圣经,已经由牛津出版社出版,我是在这家低调的淘宝店购买的。
在英语KJV版圣经的序言里,Miles Smith写过一段话:
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 that we may look into the most Holy place; that removeth the cover of the well, that we may come by the water.
翻译者,开一窗引光而入也,破一果得食其肉也,掀一幕以窥圣所也,掘一井以饮甘泉也。
感谢冯象,为我们开了新的窗,掘开新的井。正如冯象新译的新约马太福音登山宝训所说的:
福哉,苦灵的人,因为天国属于他们。
福哉,哀痛的人,因为他们必受安慰。
福哉,恭顺的人,因为他们必继承土地。
福哉,求义似饥渴的人,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福哉,怜悯的人,因为他们必蒙垂怜。
福哉,心地纯洁的人,因为他们必见到上帝。
福哉,缔和平的人,因为他们要叫做上帝之子。
福哉,为了义而遭迫害的人,因为天国属于他们。
福哉,圣言的传播者和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