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写作’ Category

论歌词

Thursday, October 4th, 2012

论歌词 v1.0

目录

一、什么是词?
二、什么是诗?
三、词是怎么变成诗的?
四、词与诗的关系
五、词与曲
六、词与京剧
七、现代歌词
八、词与”赋比兴风雅颂“六义
九、歌词的学习材料
十、怎样写歌词

一、什么是词?

欲谈歌词,先要谈谈歌。

歌的产生比诗和文都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甚至没有语言之前,就有歌了。先民们劳动时所唱的号子,打猎时吓唬猎物的呼喊,一个人喜怒哀乐时唱出的小调,哄婴儿入睡时哼出的眠歌,都是歌。这些歌大多无实词,比如:呜呜呜,啊啊啊,哼哼哼,但也有简单的歌词。

音乐起源于大自然的声响,人类声带震动以及腔体共鸣发出的声音,以及物物相击所发出的节奏声,后来,人们发现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动植物或陶土石器制作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可以了解上古音乐发展的轨迹,从倾听模仿鹿鸣之声,发展演奏瑟和笙两种乐器,其社会功用时为了与嘉宾交流。

那么,音乐和词有什么关系呢?既然音乐可以脱离于词而演奏,词也可以不借助音乐而念诵,为什么还要把这二者结合于一体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单纯背一首诗或一篇课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记了上句,忘了下句,好不容易背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忘了。但是,如果给诗文谱上曲,就不一样了,不但便于记忆,而且过若干年也不会忘。从心理学上解释,这是把左脑掌管的枯燥的语言记忆,转换成了右脑掌管的优美的旋律记忆,所以才印象深刻。音乐和歌词,是一只鸟的双翼,缺一不飞。

尤其是远古时期,根本没有文字,如果要让词句流传下去,就非借助音乐不可。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把经书全毁了。到了汉代,书生凭着记忆,把经书重新默写出来。后来的发现了藏在古壁中的原文,用散文记录的《尚书》,与原文出入较大。而用韵文写的《诗经》,则一字不差。这与其说是韵文的功劳,不如说是音乐的功劳。因为《诗经》都是可以唱的。背过的诗容易忘,唱过的歌却记忆深刻。

在英文里,歌词是”lyric”,其词根是希腊文的λύρα,“一种古希腊的七弦琴”。从这个词的来历看,歌词是琴弦伴奏的产物,跟音乐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所以,一言以蔽之:词就是借助音乐来传播的诗。借助音乐是为了加强记忆,延缓遗忘,便于流传。词从属于音乐。

现代汉语歌词,是古典诗词、民间歌谣、戏曲文学、西方音乐文学、白话诗歌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二、什么是诗?

关于诗,《尚书》里有一段著名的话: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升。”

在古代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闻一多说,繁体字的“詩”的一个异体字的写法是“言”和“志”两个字合成的。

那么“志”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徐锴《系传通论》“心有所之为志。”说得很明白,“志”就是“心怀意念前去的方向”。

关于“志”,除了依照许慎解读为形声字之外,还有一个解读,可以看成会意字“士心”。什么是“士”?《说文解字》中说,“推一合十为士”,意思是说,那些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才算士。而士之心,即为“志”。郭沫若曾经考证“士”的甲骨文为男根之形,用此来解读如今狼奔豕突的“下半身”诗人,似乎也通。人家也是在言“心上的小鸡鸡”啊。

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志”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孔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把“志”上升到人生存的终极意义。曹操的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志”,不仅仅是我们后来说的“志向远大”的“志”,也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志”,它涵盖了一切“心有所之”的状态,通俗点讲,就是“心有去的地方”。常言说:“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是被夺了志。

换一个角度看,诗,为什么以“寺”为声,我们知道古代的形声字,声旁,也往往表义。例如:“霞,蝦,瑕,縀”都读作“xia”,其声旁是“色赤”的意思。

《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寺,就是“朝廷、官府”,有法度的地方。所以,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指有“法度的言”。

综合“诗言志”、“志为心意所之”,“寺为法度”,这三种文字训诂,我们可以得出诗的本质:诗就是直抒心臆、符合法度的文字。

三、词是怎么变成诗的?

前文说过,先后词,后有诗,那么词怎么变成了诗,并且被赋予了“言志”的任务呢?

古代的歌有两种:一种是人们随口唱出的歌,叫“徒歌”,也就是没有伴奏没有修饰的清唱。还有一种是经过乐工配曲的歌,叫“乐歌”。徒歌,随性而发,自然简短,没有乐器的伴奏,难登大雅之堂。乐歌,则是根据音乐的要求,在徒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把简单的词,改成较复杂的重复又有变化的词,从而更加适合在公共场合表演,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徒歌变乐歌的过程,其实是两个转变。一是在乐上,由简单的动机变成了完整的旋律,二是在词上,由简单的文句,发展成重复而富有变化的歌词。

徒歌变乐歌的过程,可以从《诗经》中大量的一唱三叹式的诗句中,看出清晰的轨迹。

例如:《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三段词中,只有六个词是不重复的,而每段第二句的“累”“荒”“萦”,和第四句的“绥”“将”“成”,差不多都是可以互训的同义词。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中学时学过的《伐檀》、《硕鼠》读读,验证一下。古人因为书籍竖排,强调读《诗经》应该学会“横读”,就是提醒读者要注意,这些不重复的词。当然,现在文字横排,我们要学会“竖读”。

《诗经》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一唱三叹呢?照理说,只要说一段就够了。

《诗经》里三段体的诗之前身往往是一段体的“徒歌”,因为音乐需要反复,乐工将词加工成了三段体。音乐的秘密,在于重复。

我的推测,语言和音乐,都起源于母腹。胎儿最喜欢母亲的心跳和体内液体循环的声音,而这些声音的特点是节奏不断重复的。所以,人类天然喜爱重复,重复开启童年之门,是音乐的源头,差不多也是语言的源头(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稍后分析歌词的时候还将论及)。

就这样,民间创作的“徒歌”经过乐工的改造变成了“乐歌”,随后,这种一唱三叹的形式也就被诗人们掌握了。他们模仿民间的形式,直接写起了“乐歌”。人类的词创作,从自发转为自觉,从无意变成了有意,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理性创作,必然会带着目的,心之目的和去向,就是志。

歌的诞生早于词,词的诞生早于诗,而词变成诗,肯定开始于《诗经》以前,但《诗经》的诞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诗经》在列国外交中,在重大场合中,频繁出现。

综上,自发于草野之间的词,由于乐工的再创作,形成了一定的样式,后人把这种样式作为法度,进行理性的创作,就写出了言志的诗。

四、词与诗的关系

诗和词的关系,复杂中有规律可寻,若即若离,相克相生。

《诗经》都在春秋时代都是用来唱的,到了战国时代,单纯的音乐演奏,取代了歌唱。到了《孟子》,提到《诗经》,已经不再把它当成歌词,而是只解读其文义了。顾颉刚说,大概孟子读《诗经》,跟我们现在读《元曲》一样,都是只能诵其文字,而不能唱出来。

失去了音乐,没有了歌声的翅膀,诗就变成诗,而不是词了。从此,诗词分道扬镳。

汉代的乐府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唱的。到了三国,诗就不能唱了。曹操横槊赋诗,显然不是唱出来的。

诗的法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

《诗经》把四言诗做尽了,所以,汉代才出现了五言诗,其始祖当推《古诗十九首》。律诗的雏形,出现在南北朝的梁代。到了唐初,五言诗也做到了极致,五律七古不能不出现了。章炳麟说,李白、崔颢的七古,苍苍茫茫,无所拘束。而盛唐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张九龄为最。杜甫的排律开创了一个新世界,但喜欢用典故、吊书袋的毛病,也是从他开始的。元稹、白居易,随意下笔,综论民情,有《小雅》之趣。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追求对仗,喜欢用典,对宋人影响很大,但后人仅得皮毛而已。

唐诗是汉语诗歌的最高峰,把诗做到极致。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致杨霁云信》1934.12.20)”

唐代诗的发达,自然带动了词的发展,很多唐诗是可以唱的,比如《阳关三叠》。

作为文学形式的“词”的学名应当是“曲子词”,又称“长短句”、“诗余”,在隋代已经出现,到唐开始抽穗,经过五代的发展,到宋盛极一时。词一改诗整齐化一的形式,先天就是为了歌唱而做的。

作为长短句的词,不仅要讲平仄,还要讲究每个字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词还要格外注重韵律,每一个汉字的读音,都归入“宫商角徴羽”,律的变换,与阴阳五行相一致。每一首词根据不同的情绪,压不同的韵,变换韵脚,都有严格的讲究。所以,诗可以写,词只能填。填词比现在的填字游戏和数独还要麻烦,但是宋朝人乐此不疲地玩了一百多年。

宋词的产量很大,但佳作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戴着这样的镣铐,很容易跳出刻板平庸的舞蹈。宋词中无病呻吟最多,“愁”字泛滥,大抵是受上述束缚,词家又偷懒所致。

但即使是这么严密的束缚之下,还是产生了辛弃疾、李清照、秦观、陆游、苏轼、周邦彦(虽然我不喜欢他),这些大词家。尤其是辛弃疾,以常用字、日常话入词,出神入化。比如: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当时的词,当然都是可以唱的。但是可惜的是,跟诗经一样,它们的乐谱也没有记录下来。到了明代,人们已经不会唱宋词了。

至于元、明、清三代的诗,章太炎认为无足观。

五、词与曲

蒙元的入侵,打破了华夏文明的千秋美梦。老实说,元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而是中国被蒙古人征服的文明断层。13世纪把中国从文学上拦腰分成两段,元代以前,中国大抵是一个诗的国度,元代以后,中国变成了戏曲为主的国度。

客观地说,元朝并不是历时上最黑暗的时代,但是,异族的野蛮政府,对读书人文化自信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一百多年中有80多年废黜科举,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读书人的上升通道没有了,被彻底边缘化的文人,只能在勾栏瓦舍中,才能找到一点展现自己才华的用武之地。从深层次来看,元曲是汉文化延续其命脉的手段,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手段。

曲,消化了元代读书人的噩梦,在一个外来文明统治的时代,它用极隐晦的方式,表达了读书人的愤怒、绝望、憎恨等在其他文学里甚至谈话中都不敢表达的情感,也通过戏台上的底层人物、历史人物,表现了苦境中求解脱的渴望。元曲中大量唱词,一改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传统,大胆、直白、直抒胸臆。我认为元曲的曲词,开创了一种第一人称叙事的方法,用王国维的话说,变叙事体为代言体。代言者,用曲词代替角色发言也。窦娥泣血的唱词,公孙杵臼冲冠的怒斥,固然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但明眼人不难发现,这种第一人称的歌唱,跟隔靴搔痒的第三人称叙事想必,更具万钧之力。

元代虽然对通过演戏反当局也有严刑峻法的规定,但毕竟统治技术不够精细高明,曲始终可以在民间上演。可贵的是这些杂剧很多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明代臧晋叔《元曲选》收录了元杂剧94部,实际流传到今天的有160多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明代的短暂复兴,并没有改变汉文明走向没落的整体趋势。明代诗词皆墨,文学上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几篇小品文。但明代在戏剧方面,也并非毫无贡献,南曲和昆曲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六、词与京剧

昆曲从明万历年间兴盛,到清末开始没落。梅兰芳说:“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

昆曲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严重。

从戏剧结构上讲,元杂剧基本都以四折为主,情节紧凑,适合观演。到了明传奇,动辄几十折,根本无法进行全本演出。内容拖沓不堪,缺乏剪裁,基本上文人趣味为主导。这种结构在戏剧舞台上注定要失败的。

从曲词上讲,昆曲以典雅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张广天在《江山如画宏图展》中说:这类文牍的、专制的地主、士大夫的文化,被生动机智的人民诗歌曲词所替代。

从音乐上讲,昆曲的唱腔,悠扬宛转,但曲牌复杂,节奏缓慢。到了十八世纪后期,最终被板腔体系所取代。板腔体系的特点是板式和调式是基本固定的,但具体的腔调可以根据词的变化和剧情的要求做变化。其魅力在于高度的抽象性、广泛的涵概性和不朽的恒定性。因此,板式更多地体现了调式、旋律线、律动等原理性的规范,不同于一般的曲调。从昆曲到京剧,是戏曲的一次自我更生。

清代是汉文明又遭劫火的时代,其思想专制,文化灭绝,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钦定《四库全书》抽毁的书籍,不计其数。对于延续文化命脉的书,不但禁毁,而且大规模地公开造假。说一句令人心惊肉跳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古籍,可能都被清王朝篡改过了。这样一个专制腐朽的社会,加上文字狱的盛行,使得有才干的文人,不敢说真话,更不敢言志,只能去钻研经学、小学。

礼失求诸野。自徽班进京以来,戏曲再一次承担起为汉文明续命的责任。京剧以其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式,以假定性、程式化为戏剧手段,把失落的中华文明包装起来,在宫廷、读书人中间和民间传播。

京剧是汉文明的一次顽强抵抗,与元杂剧一脉相承,构成了汉民族的《荷马史诗》、《吉加美修》、《摩诃婆罗多》。京剧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陶君起编写的《京剧剧目初探》,罗列了1389个京剧剧目,其中三分之一来源于古典小说,其余来自于“历时、真实故事、短篇小说、杂记、传说、小说已经更早期的剧目”。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京剧在作用和意义,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样板戏,不是以话剧、歌剧,而偏要以京剧的面目出现。

京剧既然是民间自发的文化运动,基本上跟文人无关。京剧的音乐一脉发轫于湖北的黄陂、黄冈地区,又被徽剧吸收,故称“二黄”。还有另一支来自于秦腔、梆子,叫做“西皮”。京剧的戏文曲词,大多来自演员的创造和师徒亲授、口口相传。

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说:文人编剧,由于对戏剧结构不了解,与舞台隔膜,所以写出的剧,尽管文词佳妙,布局自以为周密,但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效果经常适得其反。相反,伶人自己编的戏,尽管结构空疏,文词俚俗,但一经扮演,居然有声有色,观听皆宜。

或许正是这些没有文人参与的发生在勾栏瓦舍里的文化运动,让朝廷放松了处处敏感的神经,从而完成了一次不自觉的文化潜伏。

演员创造的京剧,形成了自己的法度。京剧的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趁韵成词,沿袭下来,也成了一定规矩。比如,字别尖团,句分上下,韵压十三辙等。

当京剧从老生戏为主过渡到旦角戏为主的时候,文人开始参与京剧创作。李释戡为梅兰芳编剧,翁偶虹、金仲荪(悔庐)为程砚秋写戏,他们创作的戏文,文采飞扬,元明清谣曲脱化而来,不着痕迹,加上声腔的创新,把京剧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尤其是翁偶虹,被张广天称为“最后一个元曲大家”。翁偶虹,原名翁藕红,他一生的编剧生涯从《红莲寺》开始,到《红灯记》休止。其戏文,吃透了中国诗学与词学,明白晓畅,平易雅驯。俗不伤雅,雅不避俗。后来,只有在侯德健等少数曲词作者身上,才能看到一点翁氏制造的影子。

革命样板戏京剧不仅在音乐,而且在曲词上,取得了崭新的突破。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的高峰。

七、现代歌词

现代中文歌词是个大杂烩,其来源包括古典诗词、明清歌谣、戏曲曲词、各地民歌、西方音乐文学(具体还可以分为艺术歌曲、民歌、流行创作歌曲等)。写中文歌词,最容易偷奸耍滑的手段,就是大量使用古诗词的词语意象,这样写得再烂,也可以蒙蒙听众。方文山、林夕都是这么玩的。

当代歌词大家,都擅长一个“化”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雅为俗用,词化了,人听着也就化了。早期的台湾校园歌曲,曲词质朴但诗意盎然,宛如散曲、小令(例如:《又见炊烟》),后来就堆砌雕琢。罗大佑的词好坏参半。只有候德健才称得上是一代宗师,其词艺上溯关马、李杜、乐府、诗经。

革命歌曲,开创了汉语曲词的新模式。其特点是雄浑、整严,上承大小雅、大风歌,外取马赛曲、国际歌,内化中国民歌、戏曲曲词,唱起来,有排山倒海之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条大河》等歌曲,为中文曲词辟出一片新天新地。这些歌可以看成《雅》和《颂》。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雅与颂,庙堂之上唱的叫雅,伴以歌舞的叫颂。30年来,几代君王的格局,从其钦定的雅颂就可以看得出。《祝酒歌》听得出是被压抑太久的国民的抒怀,颇有改开当年全民分家获益的气象。《春天的故事》变为绵软的郑声,有点暴发户的沾沾自喜。到了《走进新时代》,已是底气不足伪装高潮。

汉语流行曲词,90年代为一分水岭。之前,虽然稚嫩,还有点真情流露,《甜蜜的事业》配合慢镜头男追女,确实是老爹平反之后的男女发自内心的甜歌。《让世界充满爱》也颇能打动人。89之后歌风急转,感情要么伪装,要么隐藏起来。亚运歌曲《同一首歌》听不出悲喜。开创新曲种:隐喻,晦暗,不表态。

整个九十年代,大陆流行乐坛里听不到一首抒发正面情感的歌。校园民谣白白糟蹋了“民谣”二字,基本上都是青春期的小情绪,小忧伤,一点反抗、反思、反击的意思都没有。经历了那么大的创痛,至少应该有一首《答案在风中飘荡》这样的谣曲吧,一首也没有,只有不敢爱也不敢恨的《同桌的你》。

民谣,就是徒歌的延续,无乐伴奏,随口吟唱,因此,谣就是老百姓不敢明说的话,通过小孩子说唱出来。《月儿弯弯照九州》,一句也没提均贫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取材自《静静的顿河》里的民歌),一句也没说反战,但是听者有心。这就是谣的力量。

流行文化中的民谣已死,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因为歌曲不再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谣,也不再是战斗的武器,而变成娱乐的手段、下酒的小菜。

八、词与”赋比兴风雅颂“六义

《周礼-太师》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后来《诗大序》称之为”六义“。学者们相信,这“六诗”“六艺”就是六种不同的诗歌体裁。“风雅颂”是诗体并无争议,“赋比兴”作为单独的诗体是什么样子,就莫衷一是了。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学习写诗作词,“六义”是基础,它们承载了汉语诗词的主要美学。

1、赋

郑代在《周礼》注中说:“赋之有铺,直陈善恶”。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章太炎说,赋,就是赋税的赋,凡兵事所需要,民间供给的叫做赋。收赋的时候,必须陈列点过,所以赋是铺陈。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又诗要用形象思维 ,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 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 , 如杜甫之《北征》,
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然其中亦有比、兴。”

现在理解“赋”就是铺陈直叙,直接叙事或抒情。例如:《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就是用赋。

2、比

古人是这样解释的。

比者,比方于物。–郑众

因物喻志,比也。–刘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

这都不难理解,比喻,是先知传道,诗词文学,最重要的修辞手段。

3、兴

兴就是发端的意思。孔子指出诗的四大功能“兴观群怨”,其中,兴排第一。

刘勰讲:“兴,起也。”

朱熹说的最简练明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自清认为:兴其实有两个意思,一是发端,一是譬喻。闻一多也认为,兴,就是“隐喻”。所以,兴其实有两种,一种事有比喻意义的,一种是没有比喻意义的。

兴的手法,是民歌、曲词中最常用的手法,也是最中国的诗艺。写诗之人,不可不东兴。

4、风

《诗小序》中说:“风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章太炎认为没那么复杂,风就是空气激荡,气从口出,就是口中的讴歌而已。

风就是民歌,象风一样吹来,象风一样吹走。

5、雅

《诗小序》中说:雅者,正也。

雅就是严正的音乐,小雅,是宴席上唱的,有悲怨、伤时、讽喻之词。大雅,是会朝时的音乐,恭敬庄严,无悲怨之声。

章太炎说,《说文》训“雅”为“足”字的下半部分。“记”的意思。转来转去,可以理解为“大雅”是记事之诗。

6、颂

《说文》训“颂”为“容”,是接纳的意思。

《诗小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所以,颂是追怀颂扬先祖功德的诗。

以上简要介绍考证了六义,至于在歌词中怎样应用,则需要在实践中多多摸索。

九、歌词的学习材料

作词没有公式,没有成法,虽然古典诗词,珠玉在前,民间曲词,奇珍在后,还有大量的外国歌曲提供参考,但都没办法直接拿来用,都需要学而化之,化而用之。

学诗学词,都要从源头学起,巴彦克拉山的雪水虽然凉,但那是河水之正脉。于我而言,我认为《诗经》是一本大书,虽然里面有很多不认识不会读的字,但是它构成了整个汉诗体系的基础,应该每日抽出一点时间,读读风和小雅。

《古诗源》是一个很好的本子。里面三国以前的诗,发乎天然,生动烂漫,不以所谓佳句取悦于人,而以整体取胜。可长可短,无章可循。六个字,也是一首诗(“梧宫秋,吴王愁。”)两句话,也是一首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那时候的诗,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胸口流出来的。

唐诗应该多读,不要学其排偶,而要学其天然。哪怕寒山、拾得也有佳句,可以滋养诗词创作。当然,杜甫一半的诗,都应该熟读。学习其气魄,精神,意象,修辞,一句话,跟杜甫学六义。

例如《石壕吏》中,老妇被抓去军中充役,最后四句写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沧桑含蓄沉郁悲壮,一切尽在不言中。晚唐有个诗人,也想学杜甫,写过一首《宿田家》,末尾写:

使我不能眠,为渠滴清泪。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太浅太白,急于表达,画蛇添足。

宋词,没必要学太多,稼轩长短句熟读,足矣。

我认为,最应该借鉴的是京剧的唱词。前文说过,京剧唱词大部分都是伶人自己创作,随口唱来,无甚佳句。正因为这样,京剧曲词反而以整体、结构取胜。

歌词要学京剧,主要学习其美学。

京剧的伟大,是因为它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神秘基因。从语言来说,京剧使用中州韵白,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读音,是对被蒙古语和满语入侵的汉语的一种拯救。从故事而言,京剧中固然也有才子佳人戏,但更多的是英雄剧和落难剧,即使最终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丝毫不能冲淡其悲剧性。京剧有一个常见的主题是“诉说家史”。从《赵氏孤儿》到《王佐断臂》,从《寇准罢宴》到《举鼎观画》,通过知情人对家史的披露,让主人公如醍醐灌顶一样,醒悟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正如在《寇准罢宴》中,寇准当上高官,通宵达旦地夜宴,甚至体罚摔掉杯子的仆人。乳母刘婆来劝他,唱道:

想当年先太爷早把命丧,太夫人与人家浆浆洗洗,缝缝连连,一家人苦度时光。不料想那年间旱灾又降,这凄凉景象急坏了你苦命的娘。哪有钱买油做灯亮,无奈何把山冈上,采松香,做灯油,跋涉奔忙,怕的是你学业有荒。到如今这堂前红烛通宵明亮,照不见你当年受苦的亲娘。

还有《桑园寄子》中,老生的唱段:

此时间顾不得父子恩爱,眼见得亲骨肉两下分开。 急忙忙扯下了衣襟一块,咬指尖腹内痛珠泪满腮。
我家住在太原府汶水县界,我的名叫邓伯道逃难此来。舍亲生救侄儿流传后代,也免得旁人骂我年老无才。

这一痛说革命家史的主题,到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升华。

京剧中还有一个频频出现的模式,诉说冤情。这种大段叙事,继承了风雅的特色,并与古希腊歌队暗合。实在是非常现代的舞台艺术,是现实主义话剧无法望其项背的。

例如:《清霜剑》中的唱段:

都只为狗奸贼将人冤枉,又遇着糊涂官丧尽天良。用非刑逼儿夫写下了招状,最可叹、我夫郎,是懦弱书生,难受五刑,押禁在监,问成死罪,惨凄凄,黑黯黯,抛下了,娇妻幼子,死也不瞑目,丧在云阳。

再比如,《御碑亭》中的唱词: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狂。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逍遥津》中的唱段以排山倒海之势,堪称绝响。

恨奸贼把孤王牙根咬碎,上欺君下压臣作事全非。欺寡人在金殿不敢回对;欺寡人好一似猫鼠相随;欺寡人好一似家人奴婢,欺寡人好一似墙倒众推;欺寡人好一似风摆芦苇,欺寡人好一似孤灯风吹。欺寡人好一似孤魂冤鬼,欺寡人好一似扬子江心,一只小舟、风狂浪打、浪打风狂,波浪滔天,难以挽回。欺寡人好一似残兵败队,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

汉语中的排偶被用到泛滥的地步,尤其是汉赋、律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显得越发拘束。但是,也不能对排偶一概排斥,大抵上说,如果言说一个事物的两面,最适合用对偶。本来是两种没有类比因素的东西,却偶在一起,我们读者只能呕了。京剧由于受板腔体音乐的制约,曲词分上、下句,这种词写出来有一种摇曳随意的对称之美。

你若念在夫妻义,去到金陵搬救兵。你若不念夫妻义,千万莫丢小姣生。(《战太平》)

为儿女我也曾朝山拜庙,为儿女我也曾补路修桥。(《打侄上坟》)

十日之内得了胜,军师大印随了某的身;十日之内不得胜,愿将老首挂营门。(《定军山》)

候德健的曲词破得京剧唱词的妙趣,比如:“我生在美丽的宝岛,你长在辽阔的中原。”《歌词一九八三》整篇都用了排偶句,却一点也不凝滞,反而生动好看。

十、怎样写歌词

歌词,不同于诗,需要懂得曲式与音韵。

曲式是西方音乐的概念,最常见的曲式是一段体A,两段体A+B,三段体A+B+A。

一段体是世界各地民歌的通用体,实际上是歌最早的形态,学会一段体,是基础,是关键,可得魂魄。

两段体是一段体的延伸,也是流行歌曲最常用的曲式,是写歌词的第二步训练。

歌词最好要押韵,韵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歌词好记,而是为了在一篇声音平直的诗文中生出节奏,韵,就是顿,是重要的识别富豪。中国诗的节奏有赖于韵,必须借韵的回声来点名,呼应和贯串。

韵与感情色彩。表现明朗、热情、激昂、雄壮,一般使用下列韵:

江阳,中东,言前,人辰,发花。

因为这些因开口较大,共鸣较强,韵比较宽,可选的字比较垛。

如果表现柔和、深沉的情感,常用下列韵:

一七,姑苏,由求。

常看到现在的流行歌手,自编自创的歌词里,很多“我的眼泪流淌,我是多么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拥抱你呀姑娘。”我就想告诉他,用错韵辄了。“江阳“辄一般不表达这些忧伤的情感。

歌词的写作技法上,要学习”赋比兴“手法,多用形象化的语言,贴近本质的真实。

语言上要尽可能用平易的书面语,不用用生僻字,但也少用大白话。要像《诗经》、《古诗十九首》那样善用叠字,叠韵。

词不宜写得过密,要疏可走马,给音乐更大的创作余地。但也不可过疏过简。

要善于使用虚字,汉语的精髓在于虚字。闻一多说:“虚字代表关系,文艺作品中,传神之处全在虚字。要了解表现方法本身(语气神态),非知道虚字不可。”而要学习虚字,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一本绕不过去的书。

总之,要多写,写得多了,也就慢慢会了。

2012年5月14日

Loading

说说字幕翻译

Friday, June 15th, 2012

翻译纵有千种流派,万种理论,其基本功能应该是一样的,就是把一种源语言转换成另一种目的语言,让不懂源语言的人也能明白。所以,好的翻译应该浑然天成,让人们忘记有翻译这回事。而不好的翻译,则经常提醒你,不懂源语言是多么痛苦。电影字幕的翻译也不例外。

最近正在公映的《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引起很大的争议。原因是翻译者把网络流行词汇和中国特有的娱乐符号移植到字幕中。不但有“坑爹”、“穿越”、“伤不起”、“Hold不住”、“世界那么乱,卖萌给谁看”这样的网词新语,还修改电影台词的原意以适应流星语。

在《黑衣人3》一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说真的,我都不确定这是不是肉……我好像看到里边有颗牙、还是爪子、蹄子什么的。”翻译者联系国情,给翻成:“我说过几遍了,别随便吃路边摊……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另一段台词:“也活得比我寂寞呢,毕竟你是最后一个活着的伯格罗多人。”被翻译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考虑到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故事,而这些髦得合时的翻译,却把观众一会拉回到当代中国,一会推送到唐朝,不能不让人疾首蹙额。

更令人难耐的是《马达加斯加3》,片中的河马对长颈鹿说:“我们可以组成夫妻档,就像小沈阳那样!”企鹅则说:“你以为我是赵本山吗?你把这里当《星光大道》?”还有:“我们的飞机到时候比赵本山的飞机还牛!”如果这个译者不是赵家班的弟子,实在解释不通为什么连河马都要沾赵氏的荣光。

把源语言的掌故、修辞置换成目的语言的用典、俏皮话,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恰当使用会给译文增色不少。在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虎口脱险》,有一句:“这个英国人真哏儿”,令很多人记忆深刻。还有《里约大冒险》中,把“猴子做不了鸟类的事”翻译成“这些猴子啥鸟事都做不好”,《功夫熊猫》中,把“内心的平安”翻译成“淡定”,都是恰当“本土化”的例子。

然而,不考虑具体情境,任意置换掌故,效果就适得其反。台湾有个退伍军人席代岳,喜欢翻译关于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最近内地引进了他翻译的古罗马普鲁塔克的《名人传》,读之令人喷饭。席君喜欢用旧体诗翻译书中诗歌,于是有了这样的翻译:“诤友如管鲍,可贵胜珍宝”。还有把古希腊人的诗译成“寻章摘句无足论,语不惊人死不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来,让人怀疑杜甫和文天祥剽窃了古希腊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岸对退伍军人安置不当,后果是多么可怕。

虽然翻译电影字幕不需要像翻译古典名著这样严谨,但是不错译、不乱译是最基本的要求。好的字幕应该是跟鞋子一样的东西,让观众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字幕翻译者,把牙慧当幽默,把肉麻当有趣,处处强调自己的存在,玩命逗观众笑。问题是,观众的目的是看电影,不是来接受附赠的廉价娱乐的。所以,作为字幕译者,能否做到“信达雅”并不重要,但至少应当学会克制,做到准确通顺、贴合人物故事,服从全片节奏,语言不花哨,不胳肢观众即可。这说说容易,做起来挺难,因为这是一个过度秀自己的时代,这又是一个笑病泛滥的季节,从舞台剧到影视,到处都洋溢着罐装的笑声。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退居幕后的翻译,都跑到聚光灯下抢话筒、讲不好笑的笑话,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Loading

伟大的电影凭什么伟大

Tuesday, June 5th, 2012

牟森在博客中力荐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的影评集《伟大的电影》,因为作者擅长用一句话概括一部电影的特征。我买了这本书,悲哀地发现100个伟大里,我只看过20个。挑着看了看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的评论,例如:《低俗小说》、《教父》、《肖申克的救赎》、《沉默的羔羊》,发现此人真是大师,几句话就可以把片中最本质的特点给总结出来。

通常人们认为《低俗小说》以独特的非显性叙事结构而吸引人,伊伯特说,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无与伦比的对白。许多电影的对白都是为了铺陈和推进剧情而服务,但文字本身的魅力没有得到挖掘。《珍珠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值得引用。而《低俗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诉说、聊天,他们的话语有万钧之力,能刺破无聊与沉闷,整部电影如果抽调画面,也是一部伟大的有声读物,而假如抽去《木乃伊归来》的画面,还能剩下什么?

《低俗小说》的电影我看过不下十遍,并且在卫生间里读过它的剧本。那种语言的张力、碰撞所产生的戏剧性,一点都不亚于离奇的情节和精妙的叙事。但是本片以对白取胜这一点,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还有书中非常推崇的《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这部无声片即使今天看来依旧惊心动魄。尤其是敖德萨台阶,书中提到几个细节。为了表现大众无处可逃,里面专门有一组画面是给无腿的残疾人,让他跳跃着逃跑。一个孩子被枪杀,宪兵的皮靴踏过他的小手。一位推着童车的母亲,尽力保护自己的婴儿,结果中弹倒下,童车沿着台阶以加速度冲下。一个戴眼镜的男子紧张地看着这一切,下一个画面他的镜片被子弹击穿。我特意在土豆网看了这个段落,我哭了。因为有了孩子的缘故,我看不得片中苦难的母亲,抱着中弹的婴儿,逆逃跑的人群拾级而上,向冷血的士兵请愿。

伟大的作品具有神秘的魔力,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吸引你,产生美的感觉,不需要训练,也不需要解说。

伊伯特是一个通达的人,他并不因为艺术电影而排斥商业电影。比如斯皮尔伯格这个老妖精,很多人并不喜欢他讲故事的圆滑,有人批评《辛德勒名单》将大屠杀变成一个轻巧的商业化的故事。作者这样为斯氏辩护:“每一个艺术家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进行艺术创作,对于电影这种介质而言,如果放映机与银幕之间没有那么一群观众,电影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作者举了一个反例,有一部反应屠杀犹太人的纪录片《浩劫》(Shoah, 1985)的诠释更加深刻,但是没有几个人能有耐性看完这部9个小时的电影。斯皮尔伯格有一种把艺术与流行结合起来的独特才能。

说得何其好啊!如果不借助一个通俗的、商业性的外壳,人们连对大屠杀过问一下的兴趣都没有。相比之下,国内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之所以都不成功,不是因为题材国语过于沉重,而是因为没有找对这样一个壳。

这本书介绍的我没看过的80部电影,我准备慢慢地看一部分,不为别的,只为了看完片子再看影评时,那种大呼“找到了”的感觉。

Loading

关于博客的悔忏

Monday, June 4th, 2012

我的朋友月小刀的家与上班地点之间隔着一条钱塘江,他每天骑车上下班,加上路上等红绿灯的时间,单程大约要1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他把自己汇入滚滚车流,吸着城市的废气,也嗅着人间的烟火。他在细雨中可以偷听来一个提亲故事,然后写到博客上。这种对生活充满求索和兴致的精神,让我佩服且惭愧。

我自2012年以来,博文的数量创下新低。目前固定专栏只有两个,还经常在截止期限前几分钟交稿。起初,我以为这是微博作祟,就戒了将近一个月的推特和微博。才发现微博真是无辜的。没有微博的日子,创作并没有任何进展,相反,连专栏也屡屡拖稿。肯写微博说明至少还有写作冲动,如果连这点冲动都没有了,写长文章就更困难了。

写作是一种靠消耗情感来维持的工程,在中国现阶段,主要是靠愤怒来维持。但是人的愤怒有一点神圣性和稀缺性,不应该像自来水,只要拧开笼头就流出来。写作最恶的状态是为了取悦读者而伪装愤怒,那比伪装高潮更为不堪。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在这个国家生存需要学会麻木,对某些新闻麻木,对某些日子麻木,进而对某些情感麻木。保持清醒没什么问题,保持清醒并且说出来就会有麻烦。大概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学会“识大体、不开口”的过程。

如果有什么话要送给2012年,那就是八个字:多事之秋,现金为王。不解释。

博客写作和专栏是不同的。专栏常窄急,博客宜宽缓。这一点我特别欣赏纳纳的博客。她的写法是一种中国古已有之、现已失传的“笔意闲闲”的写法。

影评家Roger Ebert评论《肖申克的救赎》时,认为这部电影有一种悠闲自得的气度,影片的节奏就像Red(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叙述,慢条斯理,深思熟虑。这是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不敢采用的方法,因为传统电影理论认为,观众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用一个又一个小高潮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没有急赤白脸,没有演员抢戏,所有一切都按部就班,徐徐展开,一如高墙内近乎凝固的时间。

其实,我们何尝不在牢笼之内呢。卢梭说:人类生而自由,但枷锁无处不在。面对三面压迫的生活,博客也许是最后的逃难之所。

萝莉啰嗦说这么多,中心意思就是:以后要勇写博客,怒写博客,勤写博客。

Loading

舌尖,刀尖,心尖

Wednesday, May 23rd, 2012

《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很多跟我一样平常不看央视的朋友,一到晚上10点40分就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著名“扫街嘴”、央视总编导陈晓卿带来的午夜盛宴。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能够系统全面、多角度、多人物地讲述食物的故事,让这么通俗的题材用如此贴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确实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那种关注美食背后劳动者的平民视角,使这部拍给“吃货”看的片子有了几分悯农情怀。很多人坦陈,看完前两集,不仅流了口水,而且落了泪。

然而,随着这部片子的持续播出,人们对内容和手法的争议逐渐多了起来。

首先,是片中的硬伤,比如:解说词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解说词说“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而事实上,中学物理就讲过液态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度。还有,片中说“秋天,金色的小麦”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小麦都是夏天成熟、夏天收割的。

其次,围绕片中美食的取材,也引发地域争议。网友认为,由于总编导是安徽人,片中刻意抬高了徽州菜肴的地位,对江浙、云南、广东美食情有独钟,却很少提及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对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的豫菜、口味独特的闵菜、赣菜等更是只字未提。

还有,很多人对解说词也有非议,觉得过于“文青”,屡屡出现“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更有人称之为“舌尖体”,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滥用形容词和副词,把一个简单句变成绵长复杂句。例如片中说:“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的”。

通过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总文案,发现这部片子的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上。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与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讲的都是自然的土产,主题重复了。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都讲食物的加工储存,也完全可以合并。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主题还算明确,但叙述过于零散。只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清楚、紧凑,但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平心而论,短短七集、六个多小时,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美食文化,都讲清楚,即使让BBC,Discovery来拍,也勉为其难。因此,《舌尖上的中国》采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靠一个个段子取胜。段子的人物都有名有姓,采取同期声录音,增加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段子都像卖黄馍馍、挖藕、做禾花鱼、蒸整猪、切豆腐丝、房顶种菜那样就好了,可惜没有做到。

另外这部片子还暴露了一些国内电视片的通病,不够精益求精,有时得过且过,靠小聪明、小细节、小亮点取胜,用上海话说,有一点捣浆糊。

看完第一集,我就被查干湖冰上捕鱼的画面震撼到了。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剧组派摄像到冰层下面捕捉一组收网镜头就更牛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为了拍摄捕获金枪鱼的镜头,就派摄影师到水下跟金枪鱼群一起游。况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水下摄像机进行遥控,而不必真的派人下水。后来,经过多名网友的证实,我才知道,这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随后,我查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全文案,发现第一集里的文案里确实没有查干湖的桥段,应该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补进去的。还有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与海底生物世界的镜头交叉剪辑,但从水的清冽程度、光照强度,一看就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从别的片子里剪来的。

我觉得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片中看得出,中国近海、河流、湖泊的水都浑浊不堪,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正如财新网采访一位水资源专家时所说,“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河皆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用推特网友@cnsms的一段话来概括: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第最后一集,编导对着北京市民贵春家屋顶的小菜园抒情了十来分钟,“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全然忘记了,在北京,有个自己的住处已是天赐,有个种菜的屋顶,那简直是中了头奖。房顶这一抹绿色在一片灰天灰地中显得格外苦涩,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把特殊当一般,把一般当特殊,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Loading

草草絮语之微博备份

Monday, May 14th, 2012

古人用典metaphor套metaphor到了变态的地步。例如,书信称为“鱼雁”“尺素”,大家还能明白,叫“朵云”就变态了。此典出自《新唐书-韦陟传》,这个老兄写信时把陟画成五朵云,所以,写信又叫朵云

按照古人的玩法,文人墨客的大作皆是典故。@插一腿 有一首代表作【卜算子】杯酒助淫思,两眼火星冒,已是悬崖勒不住,一把怀中抱。报也不解馋,只有床上闹,待到精辟力尽时,她说我还要。按古代规矩,欲火中烧就可以用“卜算子”代替。“昨夜遇冰冰,差点卜算子啊。”“吹吧,我跟汤唯都捣练子了。”

鬼说鬼话,不算可怕。鬼说人话,必定有诈。

1980年代,文坛何等好混,随便找几本原版或者翻译的文学书(最好是同行看不到的),把书中的技巧生吞活剥,搬到汉语语境里,马上就会成名成家,然后再靠那时积累的名声吃老本,一直可以吃到2010年代。现在回头看去,所谓80年代,所谓新时期,从学术到文学,基本都是一个个笑话。

我曾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很多指导写作的书,尤其是编剧书。从史蒂芬金的《论写作》到《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从罗伯特麦基《故事》到《救猫咪》。条条框框学了不少,写作技艺却无提高。后来我恍悟,这就是迷信书的代价。其实,学编剧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学小说熟读《左传》、四大名著就足够了。

匮乏年代长大的孩子,都有信息饥渴症。读书不在多,而在进深和致用。会读书的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不会的人,全套西方学术名著丛书读完,依然满脑子糨糊。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越多越反动”不是没有道理。反动,就是反对进步。

一本好书,不但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文笔。内容平平,文笔上乘,还可以授人以文。若文笔可厌,纵内容再好,也是误人。

深夜看书实在忍不住了,上来说一句。普卢塔克的《名人传》大陆只翻译了上册,下册迟迟未出。吉林出版集团引进了台湾退伍军人席代岳翻译的全本,本是喜事一桩,今天打开看了一节,顿时气结。席君喜欢用旧体诗翻译书中诗歌,于是有了这样的翻译:“诤友如管 鲍,可贵胜珍宝”。管仲鲍叔牙含笑九泉了。

雷打屋檐,猫自开门还,抖落水珠一地,春到不知寒。

马尔库塞:“发达工业文明把浪费变成需求,把破坏变成建设的能力,它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人的心身延长物的程度。人们在拥有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自家的汽车、HIFI、LOFT、整体厨房中找到自己的灵魂。社会控制锚定在它已产生的新需求上。”请把他们置换成第一人称,汽车置换成iPad。

有朋友问,什么是真实的需求。”还是让马尔库塞回答吧。他说:“什么是真实需求,什么是虚假需求,这个问题应该由个人来回答。只有当他们能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回答时,才能这么说。只要他们不能够自主,只要他们被灌输和操纵(下降到他们的本能上),就不能认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自己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惨烈的悲剧,那么资本主义同样是人类凶猛的敌人。制造虚假的需求,涸泽而渔式地耗尽地球的资源,让人们徘徊在欲望与痛苦的两极,绑架全世界坐上惊马拉的战车,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古希腊无名氏的两首诗:一、《看人心肠》:但愿能够看看每个人的心肠/打开他的胸口,向里面观察/他的思想,然后重新关上/好认清他真是朋友,不致上当。二、《幸福四要素》人皆有死,最重要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天生性情温和,/第三是有一份并非靠不义得来的财产,/第四是有一批朋友欢度春光。

曾是寂寥金烬暗,I’m your lady you’re my man. 沧海月明珠有泪,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重帷深下莫愁堂,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银烛秋光冷画屏,you’re the wind beneath my wing.

跟政客搞在一起的读书人,没几个有好下场。奉劝因宫闱斗争而意淫到高潮的媒体同行,多长点学问,少掺合政治,因为很显然,做国师比做国母更难。

今天把母亲送到机场,她在杭州一共呆了52天,期间买菜、洗碗、做饭、扫洗、照顾孙子,每天忙忙碌碌。期间,我们之间有拌嘴有冲突,新老家庭之间有龃龉有误会,无论如何,她完成了在孙子生命的最初照顾他的心愿。看着她住过的空荡荡房间,我心里有些失落。孝比爱更难,因为留给孝的时间很短。

古希腊的“爱”有多种表达。一种Eros,指男女间的「性爱」;第二种Storge,指亲人家庭间的「情爱」; 还一种Phileo,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友爱」;爱的最高级是Agape,「圣爱」,「博爱」,是完全牺牲奉献、不求回报无条件的爱。「圣经」中"爱是恒久忍耐"原文的Agape翻成"爱"难显原义。

电影是选择题材的艺术。不是任何历史题材都适合拍成电影,中国历史上血腥残酷的记载多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天大旱,人相食,除非有伟大的故事以它们为背景发生,以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光辉遮蔽残忍与血腥,否则都没有必要进行视觉还原。南京大屠杀这类题材中国导演尚无力掌控,还是不拍为好。

看了以英国历史上七勇士死守罗切斯特城堡、保卫大宪章为题材的Ironclad《铁甲衣》。虽然凶残血腥,但壮怀激烈,十分提气。一部好电影,应该带给人希望。《金陵十三钗》这类的题材,以后真的不要再拍了。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有多可怕,到北方随便一个地方看看便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家乡有一初中没毕业务农的半文盲,因为亲戚在旁边的市里当官,就活动到镇财政所上班,一来二去,当上了所长。他有一个半傻的儿子,竟然有包工头把女儿送来提亲。结婚后,傻儿不通男女之事,屡闹笑话。

革命是正当的,民主是普世的,自由是天赋的。否认这三点,任你把天说下来,都改变不了跟执政者穿一条裤子的事实。

读《人民日报》《动态清样参考》的,是那些正在治理中国的人,读《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新世纪》周刊的,是那些自以为正在治理中国的人,读《南方周末》、上微博和推特的,是那些自以为应该治理中国的人。读《环球时报》的,是那些谁治理中国,我就给谁当奴才的人。

在梦里,我问这个变态杀人狂:“杀人不奇怪,专杀女人耶不奇怪,甚至杀了女人分尸也不奇怪,但是,你为什么要把她们都做成红烧鸡块?”他答:“因为红烧鸡块是鲁菜,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这是对孔孟之道的抗议。”

今天断网3个多小时,干出了6000字,写作是世界上第一苦差事,用每天三小时写作法,集中上午的时间写作,可以让自己在其他时间不用再惦记该死的写作,该读书读书,该散步散步,这是中年写作者得救的唯一办法。

三小时写作法:每天拿出三个小时,专门用来写作。每写45分钟,休息15分钟。今天第一天,9am-12am,实际写作时间135分钟,中间2次休息30分钟,写了4600字。此法最重要的是完全断网,我用软件freedom解决,设定好时间,绝对断网,任何办法都无法破解。macfreedom.com

我认为Chinglish一种歧视性的叫法,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只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管它中式还是西式。没准,中式英语有它别样的韵味。重读英若诚口述的回忆录Voices Carry,貌似Chinglish的句子特别亲切: I looked around and I must admit I was surprised to find the area so clean and tidy.

我让朋友递给我一把剪刀,结果他一失手,剪刀坠落扎伤了自己的脚,这件事我有责任吗?没有,因为递剪刀是个很安全平常的动作,朋友是因为自己不谨慎才受伤的。我让朋友爬树拿风筝,他坠地摔伤,我应当负大部分责任,因为我应当预见到爬树的危险性,不该用友情促使他去做。

我去朋友家吃饭,钱江三桥塌了。假如我不去朋友家吃饭,钱江三桥会塌吗?理性的回答是,照样会塌,因为你去不去朋友家吃饭,跟桥的工程质量和受力状况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假如时间可以重来,那么改变的不只是我吃饭这件事,其他因素也会改变。我没去吃饭,三桥没塌,而是漂到了杭州湾里。

什么是因果?什么影响了因果?因果真的是先因后果吗?同样的因是否有同样的果?时间在因果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把时间抽走,因果还是因果吗?

纽约时报:《默多克的致命错误》多数人会超越二十郎当岁的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年轻时的冲动兴奋会被判断力、同情心和小心谨慎所取代,是之谓成熟。他们会更明白有些线不容跨过。作为记者会知道有些消息不能去追逐,不是每条新闻都值得去抢。默多克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从未长大。

真正自下而上改变中国的网站,不是强国天涯,不是新浪微博,而是淘宝(和背后的支付宝)。是淘宝,用制度化的方式,强行让中国人变得诚信了一点。马云爱吹牛,也有不招人喜欢的地方,但从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贡献来讲,绝对是网络时代第一人。批他的人,多站在国际大资本代言人的立场上,并不客观。

靠本事吃饭的人,靠脑力和体力赚钱的人,不敢贪图天功,不奢望自己不配得到的东西。 所以,尽可能远离圈子,任何圈子。 圈子能给你什么呢?除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吹捧与自我吹捧。 什么人脉,商机,社会资本,都是一阵风。无论你是写字的,还是写代码的,要相信,好作品都会自己卖自己。远离他们。

我是个写字的人,如果我的作品写得足够好,能卖2万本,会有小出版社看上我。如果再好一点,卖5万本,会有规模较大的书商找到我。如果我更牛一点,作品会用英文出版,拿到亚马逊Kindle,iBooks上去卖。 我还不牛,没书可出,这也无妨。没本事练本事,练不出来忍着。圈子于我有何益哉?

到书店,发现一个规律,现在的中文新书都是一个小圈子的人写的。 他们互相作序,互相吹捧,互为腰封,互为打气,全都是一伙的,连说话的方式也一个样。 垃圾一本接一本地出,难道一点都不害臊?

喜欢坟墓的,回到坟墓去吧。我们却要顶着烈日,寻找甘泉流淌的地方,呼吸生命的芬芳。

迷恋民国风女生装扮的男人们,醒醒吧。那个年代除了自己的大老婆和小老婆,谁肯露肩露背露大腿给你们看。

[西湖申遗口占三绝]一、西湖青青会所新,房价鸢飞愁煞人。前方申遗传捷报,喜极而泣是草民。二、我们的家住天堂,蚁穴蜗居出租房。待到申遗成功后,房东喜把房租涨。三、西湖有个许三多,钱如山兮女如河。今朝落马成祭品,可记当年唱红歌。

整天民国范,可忘了当时饿殍遍野。天天八十年代,可记得当时文化骗子横行。现在的时代不是最好的,但也谈不上是最坏的。时代的走向取决于你我。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不抱幻想,也不绝望。要蔷薇,也要面包。要认识这个世界,更要改变这个世界。

马克思和基督教并非完全水火不容,南美就有解放神学,游击队员中也有很多基督徒和天主教徒。面对罪恶与压迫,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枪,是必要的。内求精神解脱,外求社会解放,这两点本应该统一在一起。

在战争中,避免硬碰硬,适度撤退,适度服软,无可指责,近读毛泽东论游击战,提出的战略思想就是八个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自以为为民请命的贵报,不过是墙上的另一块砖,维稳宣传力量的重要一环,平常被特许用点小隐喻,发点小牢骚,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候顶上去。因为同样是谎言,发表在贵报的宣传效果明显好于《环球不高兴报》。还真把自己当社会守望者了?

今天花12元买了一套四卷《毛泽东选集》(毛主义的精华其实在第五卷,可惜书店不卖),花54元买了一套三卷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放下成见,回到原典,去仔细听听,两个天翻地覆的改革者到底说了什么。通向自由之路,有很多歧途,但原地打滚总不是办法。内求精神解放,外求改变世界,天不亮就出发。

官自己不说人话,又不叫人说话,民间只好用暗语切口,现在的网络语言及部分有良知的媒体语言,已是隐喻套隐喻,修辞嵌修辞,为逃避censorship,想尽各种办法。如果说上一代审查官,还是思想落伍的老朽,现在的审查者,可都是什么都不信的技术官僚,为稻粱做鹰犬,更擅长精确打击。一切难逃,包括本条

张广天: 现代汉语是粗鄙的语言,别说写诗,恐怕弄份说明书都不济。中文原本是非常成熟的书面语文,五四后被粗暴地废弃,企图改用半蒙古、半通古斯、半北方方言的所谓“白话”来营造整个新中国文化,无疑痴人说梦。按这个线索,我们必须清楚,现代汉语的历史一百年不到,比美国人使用英语还年轻。

我认为,把现代汉语粗鄙的责任,只推给共产党,还真有点不公平。党统之下,虽然有大量官话,军语,但毛语录从文体上讲,是何等鲜活,其实带动了书面汉语的普及。到了黑猫白猫,已属不堪,Too naive,已经放弃汉语了。到了发展观,已非人话。

五四时代倡导白话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白话文与口语体划上了等号。刘半农,鲁迅,郑振铎等人,论点先行,硬把四大名著、金瓶梅等归为民间口头文学的集大成者。全然不顾一个基本事实:五大名著都是文人小说,是知识分子的创作!跟市井乡谈、民间说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什么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不能是大白话,必须是能够用于内心仪式的语言,必须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感。拜伦有诗:She walks in beauty,平常谁这么说话?艾略特有句: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预报员谁会这样预报天气?所以,汉语要复兴,请从诗歌始。

人家英语没有字字对仗,也没有回文织锦,却是一门成熟的语言,一门可以用来写诗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完全不能胜任表达复杂一点的情感。

@张广天 : 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一种“语”的成就和智慧——on top of old smokey All covered with snow I lost my true lover By courting so slow For courting’s a pleasure And parting is grief And a false-hearted lover Is worse than a thief

略萨说自己年轻时,本来是写诗的,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诗歌必须是文学里最卓越的”,他做不到,所以退而求其次,改写散文体了。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与上帝沟通的神谕与祈祷,是神圣而卓越的文体。如果新月派还带着儿童的稚嫩,朦胧派还带着青春的懵懂,到了下半身就是对汉语的作践。

不需要你做牺牲,也不需要你做勇士。启蒙的意义在于,有一天,它快不行了,从悬崖往上爬,就差一步登顶时,用尽了力气,伸出手,向你求救,手心写着亿万美元酬谢。此时,目睹了它累累恶行的你,只需要往那只脏手上轻轻弹一节烟灰,或者吐上一块口香糖。转身离去。随后听到惨叫崩塌和群山欢唱。

张广天 比方说,样板戏是新锐先锋艺术,农民知识分子就欣赏不了;于是,只好搞搞i周杰伦、口述史那样的便宜货;为给自己装门面,就诋毁样板戏是政治宣传,就夸大自己是后工业化。你前工业都没混着,你还后工业?

千群豺狼食人瘦,内外勾结祸九州。

杭州夜雨滂沱,透过雨幕望出去,独立的厨房间里,挖矿机闪着蓝光,噪音和热量,被寒凉的雨夜吞没。千里之外,愤怒引导人民,油罐车对抗装甲车。这是怎样一幅后现代图景?

我发现一个规律:当一群人根本就没打算原谅你的时候,他们会说,“甲事尚可以谅解,但乙事绝不能原谅”。其实,都是扯淡,你要是只干了甲事,没干乙事,他们照样不原谅你!一切不过是一个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借口而已。此风以美国为甚,美国人中,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真他妈多!

最近最讨厌的一句话是「屁股决定脑袋」,尤其是从当权者口里说出来。这话的潜台词是,一个人的立场是由他的处境、利益决定的。你习惯了用屁股思考,并不代表别人跟你一样没有公心、只顾利益、不用大脑。

宠物有意义吗?宠物的意义也是人所赋予的。猫狗流浪在垃圾堆中,见人就躲,一旦登堂入室,则成为家庭一分子。是猫狗变了吗?不是,是人对它们的态度变了。《纽约时报》说,在美国,宠物的一生要花费1万美元,这么一大笔钱,为什么不拿来办希望小学?因为,人们认为花钱养宠物跟办学一样有意义。

千群豺狼食人瘦,万般无奈上梁山。如今,庙堂太高,江湖已远。我们只有穷帮穷,弱帮弱。谁被不义气得发抖,谁就是我的兄弟,谁被暴力压在轮下,谁就是我的姐妹。让苦难更加苦难,让耻辱更加耻辱,让苦难唱歌,让耻辱跳舞。除了虚假的拥有,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

一次去衙门办事,被刁难,惹了一肚子气。对朋友抱怨纳税人养这些专门使人痛苦的胥吏何益?友说:你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就只能低声下气事小鬼。当为至理名言。

【毁志寄语】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活着是一种水煮鱼一样煎熬,又是一种羊肉串一样的烘烤。彼岸何时到达,清凉的甘霖何时降下,皆是未知。又不能把自己冰冻,等风暴过去再融解,那只好硬着头皮前行。正如一位泡网网友的爷爷所说:如果遇到过不去的坎,那就过不去好啦。

看英语媒体关于施瓦辛格的报道,学到一个英文词 love child,婚外所生的孩子,比私生子(bastard)的叫法更文明。汉语以后能不能不用“私生子”这种侮辱性的词语,改换一个称呼呢,比如“爱生子”、“爱之子”、“未未”之类的。

在江湖,意味着你得见社会生存竞争之残酷,意味着你可能因为一餐饭,一千块钱失去一个交了1年的朋友。在体制时,大家齿含爪收,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

有一天,我儿子驾车在闹市被查醉驾,他亮出我们村委会介绍信。警察马上立正敬礼:“欢迎你,来自农村的贵宾!你走吧,恕不护送。我先去前面击毙那几个超速的胡同串子先啦!”

法律是他们的,审判由他们定。枪炮是他们的,处决由他们定。天堂是他们的,他们决定谁在那里安息。地狱是他们的,他们决定谁在里面受罪。报纸是他们的,头版就是判决。网络是他们的,热词就是神谕。正义是他们的,胜利是他们的。留给你们的只有失败、大海和滚烫的沙。

【毁志寄语】再过20年,当站桩期满的同学们开始领取丰厚的养老金,每天下棋遛鸟的时候,我会穿着笔挺的西装,继续奔波在跑码头的路上。我不会孤苦无依、穷困潦倒,也不靠盗泉之水,嗟来之食。要么体面地安度晚年,要么干脆不要晚年。这是选择辞职的窄门小路时,早已想通的一件事。

【毁志寄语】辞职后,常有人问:“老无所依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不会有这么一天。”在《塞尔玛和路易斯》(港译:末路狂花)的原始剧本中(未拍摄),两个亡命天涯的女子讨论最害怕是什么。路易斯说:“我最怕的是,老的时候一个人住在养老院里,每天只有一条狗相伴。”我跟路易斯想的一样。

我有口不能言,有喉不能唱,手粘在键盘上,脚焊在大街上,眼神无光,泪水蒸发。就这样受罚一千年,我也要选择表达,而非沉默。

历史剧《巴拉克-凯撒》(Barack Caesar) :人物表:巴拉克-凯撒,乔-安东尼,麦克尔-布鲁特斯,市民,诗人,预言家。 #BarackCaesar

第一场第二幕 巴拉克-凯撒 乔-安东尼上场。--凯撒:Justice is done is done. My enemy is gone is gone. Hard battle is won is won. Antony, continue. –安东尼:None.

--布鲁特斯(西皮流水):敲什么锣鼓吹什么笙?放什么焰火庆什么功?今天人死皆欢笑,明天死人又悲声。自古春秋无义战,从来草民厌刀兵。此去凯撒唯独大,寰宇无人能抗衡。台伯河水滚滚怒,黄石火山渐渐红。痴人惟盼天下乱,我为苍生祈太平。--乔木司机:愚众退去吧。(众散)

--市民丙:本-庞贝被帝国兵团消灭了。毒箭从左眼射入,后脑射出,尸体在兵团手里,不过为防止事端,马上进行了海葬,现在……--甲乙丙(齐声):鲨鱼兄弟们,该开饭啦!--乔木司机:这就是他们庆祝的原因吗?

第一场 纽约大街上 (一群人欢呼游行,迈克尔-布鲁特斯,乔木司机上场)--布鲁特斯:回家吧,你们这群傻瓜,你们在庆祝什么?今天难道是节日吗? --市民甲:是的先生,今天是个大喜日子,英美盟军结果了希特勒。 --市民乙:今天,哈利波特消灭了伏地魔。--布:他们在说什么?

[毁志寄语]虐待珂赛特的德纳第夫妇是什么人呢?“这些人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既没有工人的那种大公无私的热情,也没有资产阶级的那种诚实的信条。”中国当下充满了这样的混杂阶级,他们是:城市里靠收房租为生的寄生虫阶级!

[毁志寄语]重读《悲惨世界》,珂赛特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开的旅店里。“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猫又差一些”。五岁就开始被迫干活,“五岁,也许有人说,那不见得确有其事吧。唉!确有其事。人类社会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齿的。”雨果说:只要世上还有愚昧困苦,悲惨世界同一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與其四處奔跑去看風景,不如停下來讓風景看你。如果這種日子都算奢侈,不知你怎麼看我–石屋洞里苦吟千年的詩僧。–題贈 欣燃

有的人,我们更希望在讣闻版而不是头版、励志版和书腰上看到他们的名字。

给我沉默,给我水,给我希望。 给我愤怒,给我铁,给我火光。

在茫茫中国黑夜里,14亿个摄像头缓缓升起。自由不过是手指与键盘之间的距离,消失一个大脑比消失一片风景更容易。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也足够细分,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读者群也饿不死有才华的作家。我不相信道德说教,更反感动不动呼唤管制,我相信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数字时代自动分配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免费、自由的互联网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

接到一个知乎问题,如何做好灾难报道。我觉得怎么做都行,只是拜托千万别搞本地化报道。什么日本大地震杭州游客无一人伤亡,读者想知道的是灾情灾况,而不是无关紧要的本地情况。这好比,邻居家发生了碎尸案,你不同情也就罢了,千万别到处嚷嚷我家下水道被一节胳膊给堵了。

我的下一部电影叫《草莓中国》三部曲:分别是《丰香》《女峰》《宝交早生》,主演巩俐,阿朵,范冰冰。

在中国卖草莓的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则,一是排两层,大个在上,小的在下,装样子。二是不许一个个挑,必须挨着拿。问题是,既然不许顾客挑,你装样子干什么?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把草莓不分大小摆出来。后来,我明白了。草莓就是我国现状的真实缩影:一是外表光鲜,二是没的选择。

谁给草莓取的名?我买了一本农业技术,看到长三角一带种植的草莓品种主要有:女峰,丰香,宝交早生。

你不能禁止其他的花不开放

《皇上无话儿》的编剧是73岁的 David Seidler,跟片中主角一样曾克服口吃困难,他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时的得奖感言:「我爸爸生前常对我说,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我相信我是最大年纪获得这个奖项的人。」

路过闹市区,短短100多米路上,安排了五个头戴白色钢盔,袖缠红臂章的维稳人员。他们无所事事地在哪里站着,事实上,并没有稳需要他们维。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耗费的公帑,才造成了这个社会的越发不稳定。

我们知道,作为演员,你已经尽力了。但是后面的导演,摄像,美工,服装,化妆,道具,特效,剧务,场记,剪辑,后期,洗印,一个都不配合。你光跟我们这些送盒饭的说些掏心窝子的话,有啥用啊!

在看NHK制作的关口知宏《中国铁道大纪行》,心潮逐浪,停云浩歌,这美丽辽阔的国,有体面善良的人。是谁偷走了笑容和尊严,为什么大地上苦难弥漫?

天上神仙打架,地上风雨飘摇,多变的的早春,残酷的季节,历史告诉我们,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时代,实乃危机存亡之秋也。

当北京的当权者还在琢磨怎样加强户籍管理,当上海的食肉者还惦记着怎么限制外来购房,当广电总局踩下了制播分离的刹车,当中国被人为分割成一个个孤岛,高铁为我们敞开了一扇未来中国的窗。那是统一的中国,那是高效的中国,那是平等的中国,那也将是自由的中国,是百花盛开毫无禁忌从不敏感的中国。

这个世界会变好的确切证据之一是:马桶堵塞两天之后自己疏通了。

国产电影早已进入啃老时代,怀旧就是票房,越老越吃香,冷饭拿出来炒炒,加点葱花大料,做足宣传造势,刺溜一下,就是亿元票房。

看一部国产电影的四个阶段:起初以为是在讲一个故事,接着以为是在宣泄一种情绪,看着看着发现不过是在耍些贫嘴,最后恍然大悟这帮孙子是在骗钱。

推广理想主义的最佳方式就是你怀揣着理想并且比没理想的人过得更好。

三句话:相信爱。自由要付出比为奴更高的代价。什么都不晚。

我向天举目,对水而歌,我愿以自由之名选择这水草丰美又荆棘丛生的窄门小径。

把窝囊气受够,把恐惧释放光,下一次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

中国最理想的未来之路是像美国那样,对外强大,对内民主,而不是依附于美国,树敌于人民。

网络把波纹放大成巨浪,同时又令人身处沉船而不觉。

把微博当成一个记录工具,而非社交场所。在微博的幻境里,无论是桃花,还是鬼魅,离开它们,只需要吹一口气。就像这样,扑~~

【水饺】春节回城,街上空空荡荡,只有一家小餐馆开着,点了一碗水饺,除了咸没有别的味道。无奈太饿,忍着一个一个吞了。不比在家里,可以回头喊:“妈,饺子怎么这么咸?打死一个卖盐的吗?”“那就别吃了,准是酱油放多了。”接着伸过来着一双温暖粗糙的手,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美国和西方国家在独裁者的罪恶上也有份,他们为了攫取利益,出卖原则,勾结官吏,早已成为这些国家人民共同的压迫者。只是为了愚弄一下选民,才出来装装样子谴责一下独裁者。几轮船石油,几百架飞机,就都搞定了。现在阿拉伯国家民众自发觉醒,不要指望洋人,命运就在手中,自由引导人民。好运!

要说阿拉伯国家人民的不幸,固然由专制官僚所引起,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也摆脱不了干系。他们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吸收勾结当地各界精英、同心协力,榨取劳工血汗,捕获大众能量,共同成为这个世界贫困与苦难的制造者。

民主并不能减少人的异化,民主也不能消除不公与剥削,民主只是人类进化阶段的一小步而已,人类的历史还是史前史,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应该有更辽阔更乐观的想象。

把所有不幸的根源都归咎于专制,把所有幸福的憧憬都寄托于民主,这种想法幼稚得令人发指。

上帝认为你们所处的时代不配有先知,所以给你们派来了余秋雨。

我记得我奶奶教导我,别为了口吃的丢脸,哪怕它再好吃,也不能管“长饱”。长饱的意思就是吃了之后永远不饿。

杭州这个城市,孽生了一批专门做托儿的文人和记者,他们媚权媚富,渴望被收买,不给钱也为杭州唱喜歌,说好话。在一次市高官参加的会议上,一个本土作家信誓旦旦的保证,今年会再为杭州写十篇美文。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在罗马尼亚,混乱带来对共产主义的怀旧》中说,一些人,尤其是老人,开始怀念齐奥塞斯库。一位72岁的做过清洁工的老人Bocanu在齐的墓前说:“你给了我们房子,给了我们暖气。现在,我们活得悲惨,像狗一样。” http://t.cn/hGTXTe

多大的讽刺啊,政治课本上从来不敢提马克思说过的这些话:“明亮的居室,这个曾被埃斯库罗斯著作中的普罗米修斯称为使野蛮人变成人的伟大的天赐之一,现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存在了。”《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P.121

我打开《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看到这段话:“人又退回到穴居,不过这穴居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污染,而且他在穴居中也只是朝不保夕,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离他而去的异己力量,如果他付不起房租,他每天都可能被赶走。他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 (p121)

革命的先天正当性,不因革命的后果而改变。

有个人命苦,才出虎穴,又入狼窝,于是大家都批评他,不肯好好被老虎吃,简直是自作自受。

跟随日出去学车。昨晚看了Tron,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台词是如何向电子世界的美女程序描述日出。主人公Sam说:Warm, brilliant,Beautiful.

我生活周围充满喜剧,有个多年未见的同学,刚才在MSN上跟我说,能拿到内部房子:“均价2万,离西湖大概10分钟。”我给她普及了一下常识:吴山广场20年房龄的二手房现6万以上,我诚恳建议她借高利贷买,哪怕隔天卖都是300%的利润,赚了钱别忘了我,请我吃虾爆鳝面,多加一份过桥。

我不喜欢那些为了获奖而刻意拍给西方人看的片子,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在我看来,它的每一秒24帧画面里都插了这样一帧,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洋大爷,看我的。Foreign uncles, watch me.”

跳着看了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上火车那段还是挺震撼的,看到姐妹哭泣抽搐的样子,我鼻子都酸了。但整体看起来,这是一部功利性太明显的纪录片,每个镜头都向西方人诉说,我是拍给你们看的。无论是开头包装箱上的Made in CN特写,还是火车上爱国和出口的高谈阔论。

话说,花钱的乐趣就在钞票划过掌心的一瞬间,在信用卡划过POS机的一瞬间,跟所购商品无关。很多东西买来,连拆开包装的兴趣也没有了。我是异化的人,单向度的人,有着太多虚假需求的人。

在我们山东老家一直保存一个美好的传统,朋友亲戚之间直接送钱,想买啥就买啥,揭穿礼物虚伪的包装。

如果我不是来到城市,而是像我爷爷那样一辈子生活在家乡农村,那么我到过的最高的高度不会超过13米。我县最高处海拔只有9米,房顶最高不超过4米。

中国的出版毁人不倦,朱生豪翻译的莎全集50-60年代版本还保持原貌,80年代就变成了洁版。删掉了朱译中生动的骂人词。例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原译是: 埃文斯:你闭嘴!威廉,“漂亮”怎么说? 威廉:标致 桂嫂:婊子? 新译文变成了-- 威廉:基率 桂嫂:妓女?

灵台无计逃神矢,八戒里外不是人。

在中国动荡莫测的社会里,有一辆车就多一样保护家人的武器。

#读书会 美女画家在读《2011年考研大纲》,“中国革命之所以走向胜利是因为有了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传言也许并不都是事实,事实也许夹杂着传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都写不得,写出来就是诽谤,就是造谣,就被法办。直到有一天,当秘密越积越多,当禁令防不胜防,当大地引爆,天翻地覆。这一切都会变成铁案待判。你不允许草民传谣,草民也不会让你申辩。于是写入历史书,钉上耻辱柱。这就是报应。

「在末世,假先知盛行,敲骨吸髓的压迫者及帮闲也改换了模样,以民主推动者和自由知识分子的面目出现。」 #夜读笔记

历史真是反复无常,今年是列夫-托尔斯泰去世100周年,但是俄罗斯东正教会,依然不同意恢复托尔斯泰被革除的教籍,俄罗斯各方面也十分低调,没有组织高级别的纪念活动。一代文豪,因为生前攻击教会以及激进的乌托邦信仰,在他的故乡,遭到冷落。相比之下,去年契诃夫150周年纪念大典,梅总统亲自到场。

昨夜用了一个小时抄写寒山的诗。寒山,是一个在美国被高估,在中国被低估的诗人。他的诗歌被加里-施耐德翻译成英文后,影响了一代人。「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句诗就印在描写南北战争的小说「Cold Mountain」扉页上。但那部同名电影翻译成了「冷山」。

耗子钻进鸡窝,了解鸡的情绪,随后写下独立观察报告,此报告成为黄鼠狼改进吃鸡策略的依据。猫,凭着对黄鼠狼多年的了解,认为只要冷眼旁观、独立思考就够了。此时猫头鹰飞过来说,事实,只有事实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大家都夸奖夜猫子理性,忘记了黄鼠狼吃鸡这件事。

经济学人一篇「从英文中拯救中文」文中说,崛起的国家都有过要纯洁本民族语言的冲动。英帝国强盛时,有人主张祛除英语里的拉丁希腊词源,美国也整过这种妖蛾子。所以,现在中国这么做也不奇怪。http://t.cn/hbNpg8

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境界是文质彬彬。Snyder在翻译寒山诗时,被「红尘」给难住了,后来干脆直译:Red Dust. 多准确,诗意!

谁说台湾的国语教育比大陆好?@李开复 刚才在新浪微博上说:“我去睡了,狗也睡了。”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迄今为止,一切人类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从造物主那里获得了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归根结底一句话:造反有理。

我的朋友小西湖 (@xiaoxihu in twitter)说:“有人说消防最黑,也不尽然。跟一正准备搬新厂房的供应商聊天,他谈起比消防更黑的还有气象局—对,就是气象局,因为气象局规定新厂房要装避雷针,几个东西搞搞就要收几万块。否则不让开业!”

墨尔本一位律师撰文讽刺道:“在瑞典,你需要一个法学学位来搞清楚你是否强奸了。”他说,在瑞典做爱跟组装一张从宜家买回来的桌子一样,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手册,所有的行为都必须根据法律的要求一步步来,每一个关口你都需要一个许可证,你甚至可能需要一个公证人来确认一切属实。(转自 @79Ting )

深夜推荐Idir的歌,简单的旋律,简单的伴奏,听不懂的歌词,适合干活时听。http://t.cn/7hvLL

微博上一人妻,随便调侃了一句:“自己产奶还是很赞的。给老公煮咖啡顺手就挤几滴进去了。超方便!”悲催的是,被本地小报记者看到了,于是上了次日报纸消费版头条:《物价飞涨,奶质堪忧,哺乳期女白领流行为老公挤奶制咖啡》。

不跟任何人划清界限,只与偏执茫昧保持距离。

你不能既批评应试教育,又批评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人。当你选择了自由与爱的教育,意味着要承受来自校方和同伙的压力。康德对道德律令的检验是:我能够永远一致性地将它普遍化。一个人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玛们”。

是时候破除”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伤痕文学、先锋审美、八十年代、启蒙运动“等种种妖氛和迷信了!It’s the time.

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在一个阳光和暖的下午,来到乡间,忘掉网络,不看新闻,听着流水,安静地读蒙田,直到天色暗了,牛羊下山,看薄暮升起,群鸟滴落在山林里。

农村新一轮圈地运动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乱建乱开发,即便是弄孙作假也达不到“耕地红线”的要求,于是打起了宅基地的主意。为了把宅基地变成耕地(其实这样的土地难堪耕作),以便侵占更多真正的耕地,就以“撤村并点”,“两分两换”等名目,让农民扛着锄头住进公寓楼。

减肥产品“曲美”最近被曝光了,马上有人想起来,曲美喜欢在药店里放一个体重计,免费让大家测体重,而站上去,体重会比真实数字重好几斤。

白菜头留言: 知道我如何定义幸福吗? 就是让我在你们的床上打滚,睡觉 用你们的星巴克杯子喝水 有新鲜的鱼蟹虾米吃 想什么时候去院子就去院子 还能把我喜欢的树叶拖进房间 至于电脑嘛,永远不要关机 我倒不是喜欢上网 我喜欢热乎乎的键盘!!

我小时候养过鸡,也曾放过羊,还去过春运时期的广州火车站,但所有这些噪音加起来,都比不上现在正在听的朱哲琴演唱会。

朋友的公司要进一套化工仪器,安全检验要求很严格。他们找到一家东北供货商,对方提供了全套合格的检验报告。酒席宴上,宾主推杯换盏,庆祝合作成功。东北供货商,兴奋地谈起当地房管局如何造假,出具假照片和证明,帮助拆迁户骗补偿的故事。故事讲完,酒席上变得很沉默,很沉默。

在BBS时代,你可以骂任何一个名人,在网上一呼百应。在博客时代,你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跟名人对骂,各有拥趸。到了微博时代,你即使骂名人,也会被淹没在名人数以十万计的粉丝的口水中。

#煞风景# 我们驱车20公里,我们爬上了一座山,我们来到了乾隆爷当年御定下18棵茶树的地方,我们进了饭店的包间,包间没有窗户,三个烟鬼点起烟。在刺鼻的烟雾缭绕中,我们吃了一顿据说很贵的饭。

在中国的媒体里,考核是一把专门用来清除“异类”的老枪,当领导的特擅长利用群众斗群众。再加上普通员工的打分只占一部分,社委的打分起主导作用,所以刘原被考核不合格,毫不奇怪。

Loading

闻好友风华欲以写作为生

Wednesday, May 9th, 2012

风雨凄凄,正思故人。打开风华的博客,才知道他已辞职,准备在家做专职作家。

说作家是一个不赚钱的职业、出书是一种难致富的买卖,都不免有些矫情。昨天,我路过一家茶餐厅,看到门口的招聘启事,外卖员的月薪才1900元。作家这个行当再不景气,至少不需要每到饭点,就骑着电动车,为温饱奔忙。

但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有必要提醒他,靠写作为生是一条荆棘塞途的冒险、一次吉凶未卜的航程。写作,不管是写诗,还是文,都逃不出古人的法则:“发乎情,止乎义”,落笔要带感情,写作要循规则。人到中年,发情都不容易,何况“发乎情”?章太炎批评苏东坡做诗,每到一处,就写一诗,像完成任务。表达真情实感,大才子尚且做不到,更不用说我等资质平常之辈了。写作的理法规则,并没有秘笈可参照。世界上没有比读自己的烂文章更痛苦的了,那是一种高空跌落的失重感。

让我们实事求是一点,哪怕是专职作家,自己真正想要又能写的东西,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不得不写,或者认为自己能写其实写不了的。在写作这个问题上,再聪明多才的人,也难以同时处理三种以上的任务。比如,我,现在,有一篇文论完成了一半,还有最重要的一半没有开工。有一篇专栏,要用到这篇文论的结论部分,自然也没有动笔。还有一篇养家糊口的访谈,需要赶紧完成。天亮之前,还要改写一个策划案。于是,我干脆一样都不写,转而写这篇博客。

连续一周来,我每天的睡眠不超过4小时,日日夜夜都被这些稿子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写作不是早晨起来卖早点,不管自己心里多焦虑,油锅一支,面团一抻,往锅里一放,所有的压力都在金黄的油条出锅的瞬间而释放。写作需要精巧的心态,微妙玄通,一个地方不舒展,就半个字也憋不出来。

有时候,我像一队仓皇逃窜的白棋,被黑棋点中了要害。那种即将形崩的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不得不佯装一切还正常,才能缓过劲来。

一支枯笔写不出婴儿的笑容,也写不出风吹老人白发的那一声叹息。写作,于我,有时是一种刑罚。我拖延症越来越严重,非到最后交稿前几小时不动笔。这种利用肾上腺素完成写作的方式,与其说是懒惰,不如说是为了追求长时间窒息之后的那一口呼吸。

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因为濒临死亡造就了我的表达。

我想对风华说,不要把写作看得那么美好,写作是残酷的,有时像亲手杀一头猪。你要把猪的四条腿绑起来,用牛耳尖刀,直插到它的颈动脉,血溅一身,还要在猪的皮下,用打气筒打气,为了把皮剥下来。有时候,猪没死透,从皮中挣脱出来,兀自逃去。你握着刀,在乡亲们的哄笑声中,去追那一头鲜红的猪。

但这辈子除了写字,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的朋友和菜头,已经许久没有音信。他以文成名,但最终悟出了文字道的荒诞,于是,转而去做IT人。以前那个菜头仿佛不见了,包括以前那个深夜电话里跟我互相忏悔的菜头。文字使人柔软,创业让人刚硬。但这不妨碍我们的友谊,也不妨碍我时常提到他。杜甫一生给李白写了15首诗,李白的回赠只有2首。友谊是不能用数量来计算的。

天快亮了,肚子饿了,我要去吃个早饭,然后继续写饭文。

愿风华在文字海中落下安静沉稳的锚,这是来自风暴中一片船板的祝福。

Loading

Aaron Swartz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ursday, April 26th, 2012

Aaron Swartz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aron Swartz是互联网时代的侠盗罗宾汉,2011年,他带着一台笔记本潜入MIT机房,下载了400万篇JSTOR上的学术论文,放在P2P网站上供大家免费分享,从而被检察官起诉,目前已经交保获释,但案子还在进行。若被定罪,他将面临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