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写作’ Category

《好中文的样子》第十七讲: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Sunday, May 28th, 2017

大家知道,刚刚在浙江乌镇结束了Alphago和人类棋手的人机大战。哪怕你不下围棋,对这个消息也不能漠视。因为被戏称为阿尔法狗的电脑程序,对人类进行了碾压。柯洁已经下得很不错了,尤其是第二局,一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阿尔法狗的判断是,柯洁在前50手的应对完美。前100手的应对接近完美。然而今天进行的第三局是碾压状态。赛后,柯洁哭了。相信大家看到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的眼泪,心里也不是滋味。

今天在谷歌开发Alphago的官方网站deepmind.com上,有几项重大消息发布。

  1. deepmind对于围棋的研究告一段落。这意味着Alphago从此退出江湖。
  2. deepmind将在今年发布一篇总结性论文,对于人工智能进行总结。
  3. deepmind会公布阿尔法狗与人类对战时的计算细节,以给人类以参考。
  4. 自从去年与李世石对战,到今年与柯洁对战期间,阿尔法狗之间进行了百万场对局,deepmind从里面精选出50局,公诸于众。

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影响到几乎每一项职业。不要说,我的职业很特殊,跟职能,电脑做不到。当年深蓝电脑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的时候,围棋界人士还说,我们围棋变化复杂,要361!个变化,电脑不可能战胜我们。结果怎样?他们没有想到,电脑使用了深度学习和蒙特卡洛算法,通过模拟神经系统,大幅度降低了运算量。

看阿尔法狗与人类的对局,就像看一个武功大师跟一个厨师对决。

我跟儿子,看了一下,阿尔法狗的自战对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连我5岁儿子都惊呼起来。

请看deepmind公布的阿尔法狗自战第十局。 https://deepmind.com/research/alphago/alphago-vs-alphago-self-play-games/

这是黑棋第243手

下面是白棋第244手

白棋与黑棋对杀,提掉了对方22个子!我看了这十局棋,倒吸一口冷气,虽然我下棋水平不高,但是棋理还懂。你听媒体报道,阿尔法狗胜柯洁1/4子,用日韩的说法,半目。你觉得双方很接近。其实,你错了,我们都被骗了。

alphago公布自战10局棋,看完让人绝望,全部都是中盘胜负。这说明,狗与人类下棋时,到官子阶段,还赢半目,都是上手戏耍下手。绝顶高手之间,绝对不敢这么玩。也充分证明,人类跟狗差不止一个层次。

因此上,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这么玩虐人类,在别的领域还会晚吗?

在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必然会侵入。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并不那么智能的领域,至少所费的脑力,比下围棋要少得多。那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来的立锥子地在哪里?换句话问:我们人类有什么禀赋是电脑比不上的?

答案:讲故事!

确切答案:讲带有温度的故事

今晚我们就结合一篇普利策获奖人物特写,说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如何战胜人工智能。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亦称普利策新闻奖,是于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1970-8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分新闻奖和创作奖。

新闻界奖包括14项:

  •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 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
  •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 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 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
  • 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
  • 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 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
  • 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 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 普利策评论奖
  • 普利策批评奖
  •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我们现在主要聚焦普利策新闻奖里的一个小奖:特稿写作奖,又称:特稿奖。

为什么要做人物特写?成功的人物特写包含了叙事新闻所有必要的元素。一个作者必须学会如何刻画人物和地点:把握住个性, 从外在进行描述,对他们的动机做出解释。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稿需要具备充分的采访。

这里我们介绍的特稿,是1988年获普利策奖的作品。这篇特稿叫《艾滋病在哈特兰》,获奖记者叫 Jacqui Banaszynski,她在《圣保罗先驱报》工作,这是一家小报,但是在三年内两夺普利策新闻奖中的特稿奖(此前九年还曾五次获得针利策奖的提名)。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Jacqui Banaszynski深入描写了两位即将死于艾滋的明尼苏达同性恋农民。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注这两个个体,而且也 关注面对艾滋时人们的生与死,以及他们的社群是如何应对的。

人物特写让我们在抽象阶梯的两端同时开工。故事的特殊性–农夫兼政治活动家汉森和汉宁森–在抽象阶梯的下端,而这两个男人所代表的价值–承诺、爱、 死亡以及家庭的抗争–则在梯子的上端。

很多报纸上的故事都很无聊,这是因为他们停留在了梯子的中间:既没有特殊的人物,也没有宏大的主题。这些故事既没有生动的生活做基础,也没有宏大的价值让它们超越平凡得到升华。

对讲故事的记者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尽管它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哪怕是美国资深记者,也花了大概15年才弄明白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它。

抽象的阶梯,是早川在《行动的语言》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个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位于阶梯上。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

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

记者更乐于沿着阶梯向下,然而,问题在于我们既不能到达高处, 也不能恰到好处地抵达底部新闻倾向千停留在阶梯的中部,这是最危险的区域。

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抽象阶梯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部的混浊状态。

做人物特写报道的关键是弄明白一些问题。采访至关重要,而且不能仅仅采访要写的对象。他或她身边都有些什么人?谁能提供一些材料?谁知道影响他或她一生的决定性时刻?你要去采访这些人。

你的问题必须要深入。这个人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人的动机是什么?价值体系是什么?生活方式又是什么?这个人是谁?想要达到这 种深度,你必须问一些相当抽象的问题。有位记者曾经问过六个徒步穿越南 极洲的男人(他们几乎在旅途中死亡):南极洲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这个问题帮助他们以一种新的和个人化的方式看待南极洲。抽象问题问完要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引出详细的故事。

有些人喜欢谈论自己,少部分人喜欢谈论自己但却说不出多少有用的信息。

作为采访者的任务是把采访对象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 要问有层次、有深度和奇特的问题,以引出不寻常的答案。

如果你的特写取决于描写对象必须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那就要问关于做出决 定那天的一切。那天有什么特别的?那天早上你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 是什么?你还记得那天早上你早餐吃了什么吗?那天天气如何?你穿了什么?那天你在想着谁?有电话打进来吗?带我一起回忆一下那天 的前两个小时。这些事情看起来可能和故事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 有助千帮助他回到那个时刻。给他一点压力。做一些假设,让采访对象印证你的假设,或者跟你争辩。

对于写作,尤其是人物特写,最重要的是生动的细节。要一直采访,直到你找到绝对必要的细节。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记者描写了两个男人在他们的农舍周围种的凤仙花和美洲石竹。她注意到,其中一个男人住院前最后吃的食物是邻居做的西葫芦面包。她还写了牡丹花,它们被安放在了水罐中,摆在了房子四周。这一切细节都描绘出了美国中西部传统乡村夏天特有的景象。

没有比人物自己的话,更能让大家看清楚这个人的了。

在《艾滋病在哈特兰》中,汉森说了一句话,完美刻画了他的性格。

他说:“我是一个农夫。我们农夫都是乐观的。因为只要有点收成,就比撒下的种子多。”

一句话,一个朴实、达观的农民形象就跃然纸上,考虑到他正在与艾滋病作斗争,就更令人难忘了。

可喜的是,好中文班上,也有同学掌握了这个技巧。三言两语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她的同情心,不仅对活人,也对动物。她会对吃鱼眼睛的人说,「鱼的肉都给你吃了,你还吃它的眼睛!」

回到这篇获奖报道。关于艾滋病人狄克·汉森的三篇系列报道,业界公认:“关于艾滋病人的 投追已有很多,但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一篇能像《艾滋病在哈特兰》写得这样细腻动人,内容丰富,影响深刻。”

Banaszynski回忆说:报纸最初是决定找一个“有争议的、令人痛心的、将死病人的故事。”之所以找一个同性恋者,是因为 “我不仅只写这种疾病,也想写由病引起的一切事情,如偏见、 恐惧、疏远、自我怀疑,法律问题、经费来源和道德问 题,还有生活方式和爱情等。

但是Banaszynski遇到了难题。“我的职业生涯中碰到的最棘手的事,恐怕就是到他们平时住的公寓里去,请求他们的同意,记录下死亡的过程。”

她最终把整篇报道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情况;第二年分介绍他们的家人和朋友;第 三部分介绍他们的关系和同性恋爱情;最后一部分,则介绍死亡。

但是,她拿不准导语如何写,就回到编辑部,正在写第50遍导语开头时,一位获得普利策的资深编辑走过来,说:

我希望这不是你 写的导语。你应该写的更好……

Banaszynski勃然大怒,冲他喊了两句,然后跑进女厕所哭了起来。

哭过之后,她明白,编辑说的是对的。

这激发了Jacqui Banaszynski写下《艾滋病在哈特兰》,她开始面对一个重要的现实:

“我得为狄克和伯特着想,他们见纠报道后会有什 么反应,而且,也符对读者负责。”

最后,她写下了第一个句子。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导语。

《艾滋病在哈特兰》

1987年6月21日、7月12日、8月9日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它像季节更替一样自然,像农场机械化和农夫们因长年辛勤劳动而身体垮掉一样不可避免。

但当爱滋病的死亡威胁来临时,它却成了扰乱一切的不受欢迎的造访者,人们总以为这种死亡威胁发生在大城市里的同性恋 者和吸毒者中,跟乡村的生活秩序没有关系。

这个造访者已经未到了明尼苏达州的乡下。

狄克·汉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活跃分子,他们家族留下来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农场就位于格林沃德。去年夏天, 他攻确诊患上”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与他交往长达五年的 伙伴伯特·汉宁森也携带了艾滋病毒。

故事就这么开场了。

“对哈特兰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这句话成为女记者的地图,它们指明了记者想说的事实,她希望,读者也能理解这个故事。

这段话为这篇特写定下了基调。

汉森死后六个月,即1988年4月,Jacqui Banaszynski获得普利策奖。

几周后,她接到汉宁森母亲的一个电话,她说伯特死了,你愿不愿意参加他的葬礼?

Banaszynski答应,并且为他写了讣告,哭了一场。

她说:

两天后,我带着伯特的骨灰去他的撒骨灰处,还有他的全家,我在他度过生命里最 后一个月的房间的床上坐了坐,写下狄克和伯特故事的最后一 部分–关于参加追悼会的要人和老友的报道。

第二天.我乘飞机去纽约,接受普利策奖。

Loading

怎样讲一个好故事

Sunday, January 8th, 2017

有一位简书的网友跟我探讨了一个问题:

我近期很有冲动写故事,自己身边人的,并且写了几篇……但不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对此,我的回答是:

讲出来的故事就是好故事!

讲出来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再好的故事如果不讲出来,连坏故事都比不上,并且受到故事的报复。

这不是信口开河,我在一本英文版的《南印度民间故事》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女人,她心里有一首歌和一个故事,但她从来不讲给别人听。

那首歌和故事整天憋得难受,决定报复这个女人。他们把这个女人丈夫的鞋子放到门口,又把她丈夫的外套挂在一进门的墙上。

女人的丈夫回家,看到门口有男人的鞋子,顿时起疑心,又看到墙上有男人的外衣,非常生气,就对女人发火,女人百口莫辩。男人一生气,卷着铺盖卷到庙里睡觉了。只剩下女人,对着油灯,深夜难免,长吁短叹。

要知道,在印度,每天晚上所有的灯,在熄灭之后,都跑到庙里聚会。

女人家的灯熄得晚,等它到了庙里,其余的灯都埋怨它,为什么来着晚。

这盏灯就把歌和故事如何恶作剧、如何捉弄女人的故事给大家讲了。

女人的丈夫在黑暗里偷听了灯的讲话,赶紧抱着铺盖往家跑。到家后,就给女人道歉。

他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可是你有这么好的歌和故事,为什么不唱,不说给我听呢?”

女人说:“好吧,我唱,我说。”

可是她一开口,却怎么想不起来,那是一首什么歌,什么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沉重的时刻》,讲的是一个作家想写作,但是却写不出来时的痛苦。英文有一个词叫writer’s block,直译为“作家的障碍物”,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在曼的小说里,这位作家终于摆脱了这种黑暗时刻。他感叹道:

真的完成了,这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看吧,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至于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了,我觉得完美回答了简书网友的问题。

钟声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但同时也很慈祥地告诉他,沉重的时刻结束了。他轻松地呼吸了一下,他的嘴唇紧闭起来,他走过去拿起了笔,——不要胡思乱想,他是想得太深了,不应该胡思乱想,不要走向混乱,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从混乱中走向光明。这样他就可以找到形式。不要胡思乱想!要工作!划定界线,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 让我们把托马斯·曼的话做成一个更容易理解的PPT。

1.设置一个最后完成期限。(钟声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
2.放松,动笔。(他轻松地呼吸了一下,他的嘴唇紧闭起来,他走过去拿起了笔……)
3.别想得太深、太复杂,简明为佳。(不要胡思乱想,他是想得太深了……)
4.不要停。(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从混乱中走向光明……)
5.有所取舍。(划定界线,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
6.完成它。(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
7.树立自信。(只要完成了,就是最好的。)
8.你看,你也能讲一个好故事。

Loading

为什么要给当事人审稿

Saturday, January 7th, 2017

《西南行纪》记述了我在大西南一周考察水电站的见闻,因为水电建设专业性强,涉及到业主单位(也就是合同的甲方)以及施工单位(也就是合同的乙方),同时还涉及地方政府与民众,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不但不应出现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也不能出现较大的事实性错误。

所以,我请在水电八局从事宣传工作多年的庞卡副总政工师帮我审核把关。他是水电行业有口皆碑的宣传老兵,说起水电建设如数家珍。在他的精心修改下,我的文章更加扎实牢固,像被高压灌浆了一样。

例如我的原文中写到:

在我们头顶上,有七座缆机的基座已经修好,将来这些空中巨无霸,将把混凝土浇注在大坝主体上。

修改版为:

在我们头顶上,有七座缆机的基座已经修好,将来这些空中巨无霸,将担任混凝土运输,通过缆索把一罐罐混凝土运到各个大坝仓面上。

庞卡老师还在我的文中增加了这一段关键文字:

白鹤滩、溪洛渡都是300级双曲拱坝,也称为超级拱坝,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坝高289米,比世界著名的美国胡佛大坝还要高69米。

如果不是他的认真审稿,我无论如何写不出这么专业的话。

进行非虚构作品的写作,要不要当事人审核,是新闻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我的意见是,如果不是批评揭露性报道,还是需要让当事人审稿的,哪怕你最终决定不听对方的意见,也不可省略这一步骤。

作一个专业文字工作者,跟专业会计、律师、工程师是一样,要有专业精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古人有《惜字真诠》,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1. 下笔有关人性命者,此字当惜。
  2. 下笔有关人名节者,此字当惜。
  3. 下笔有关人功名者,此字当惜。
  4. 下笔属人阴事及婚姻者,此字当惜。
  5. 下笔离间人骨肉者,此字当惜。
  6. 下笔谋人自肥、倾人自活者,此字当惜。
  7. 下笔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当惜。
  8. 下笔携私怀隙、故卖直道、毁人成谋者,此字当惜。
  9. 下笔唆人构怨、代人架词者,此字当惜。
  10. 下笔恣意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当惜。
  11. 下笔喜作淫词艳曲兼以书札讥诮他人者,此字当惜。
  12. 下笔刺人忌讳、令终身饮恨者,此字当惜。

我这次《西南行纪》所采访的单位,每个项目的标的都上亿,如果因为我的一篇文字的事实性错误,给人制造了麻烦,那就违背了古人的教导。

当然,我是不主张自我审查的。只是主张作者应对自己所写的每一个字负责,这是文字工作者的最基本素质。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武器,而武器是会伤人的。所以,使用起来要慎之又慎。这里面的教训细说起来,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Loading

跟蝈蝈学会如何学习

Saturday, January 7th, 2017

蝈蝈老师是非一流大学中的一流老师,特别重视学习,她经常在线上大学自修课程,并且取得了好几门结业证。最近她刚学习了一门 learning how to learn, 学习学习。以下是她的感想。

Learning how to learn,让受益匪浅,这两天整个人学习的状态都不同,不仅效率高,而且心里踏实。

学习要点

学习有困难,会造成拖延,这是人之常情。克服这种拖延主要的方法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使用番茄时钟;遇到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跳过去,特别推荐进行体育活动和睡觉,回头往往有惊人的效果;保证充足的睡眠,困了就睡。

点评: 我以前一直用学习的结果来刺激自己,假如自己读完康熙字典会如何如何,假如自己学会古希腊文怎样怎样,看来这是错误的。

如何能够高效学习?建立组块;不要重读,而要回忆;进行测验;避免假装学会,真正掌握检验方法是能将你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学会了,尤其是在没有输出之前。

获得好睡眠的方法:想睡的时候马上去睡,适当运动。

想起来了,还有一些学习技巧:做计划,写下来,节约珍贵的工作记忆。如果你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方法的话,依然会让你效率加倍,并且减少焦虑。

计划本如何使用

具体做法是桌上放一个笔记本。

你看一下我打勾的那个地方是我突然想到,要给这叫做谢良的人,发微信说一件事情,我立刻写下来,如果不写下来就一定会忘记,如果我现在转而去做这件事情,我接下来的学习,就没有办法继续。

所以当我回来把学习的事情做完之后,我会打一个勾,表示任务完成。

番茄钟如何使用

就是直接使用手机上的计时器定上二十几分钟,然后,开始任务,这个任务当中,无论物,有什么样的想法与任务无关的都写下来,但是不做。这个番茄时钟,完成后再去处理,其中的有些事情是需要走动的,这样动静结合反而更好。

比如说,昨天,在学习的时候,喝一口水,发现水杯很脏,我一定要洗,于是我记下来,等我完成番茄钟后再去洗,心里感觉到很舒适

用番茄钟有没有一种被奴役的感觉?没有,番茄反而是一种主动行为。

这一些事情是你要做的,但如果没有限制的话,我们就会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而不集中注意力,我们反而是环境的奴隶。

有时候,不是注意力有问题,而是外界的影响太大,光靠意志是做不到的。

因为当需要特别紧张去考虑另外一个任务的话,你这件事能做好的几率也不大。同一个时间只执行一个任务,压力不能来自于另外一个任务。

合理地估算任务

多任务就会什么都做不好。

当然不见得是真的做不好,也还有可能是你对任务估计以及要求并不合理。

一定要放下内疚,注重过程。注重结果就会带来情绪。

我以前也会有这个问题,我现在想上网,刷微信,我就把它写下来,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不内疚,但是我等番茄钟过后再做。

当完成某一些任务之后,要奖励。

要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写进去,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时间有正确的估计。

很多时候不是效率不高,而是我们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写下来有助于,我们对任务有全面和正确把握,否则都是一些虚假信息。而我们经常用这些虚假信息来惩罚自己。

总结

因为我感觉自己工作记忆容量特别短,长期记忆能力,跟一个老年人差不多,所以花很大精力不断探索,如何基于目前条件下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和任务,夫不负有心人,原来真的还有办法

现在不再抱怨,慢慢学习,和形成良好有效的生活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整个人也通透多了。以前我经常羡慕你,埋怨自己怎么这么没有天赋。

Loading

Elmore Leonard的十条写作规则

Friday, November 4th, 2016

【按】Elmore Leonard是美国通俗小说家,索尔·贝娄、斯蒂芬·金都很推崇他。他的悬疑小说,大部分改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奥斯卡最佳影片The Sting(骗中骗)的制片人Tony Bill,认为所有指导编剧的书都没什么用处,唯独对Elmore Leonard写的一本小册子《Elmore Leonard的十条写作规则》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本不是写给剧作家的剧作指南。这本册子很短,配上插图再加上一大半留白,还不足90页,有的一页只印了两个单词。但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写作风格指导书。下面试译之,仅供学习参考,请购买正版。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4-03-08

Elmore Leonard的十条写作规则

有一些规则是在我写书的路上捡到的,它们帮助我保持隐身,帮助我去展示(show),而不是去讲(tell)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如果你拥有语言和形象方面的才具,而且你的调调让自己愉悦,隐身不是你所追求的,你可以跳过这些规则。即便如此,你也可以浏览一下。

规则1:写书绝不以天气开篇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a%e5%8d%8811-59-40

如果仅仅为了营造气氛,而不是描写人物对天气的反应,你不需要把天气写得那么长。读者会跳着翻页去找人物。也有例外。如果你恰巧是Barry Lopez,在《北极梦》(Arctic Dreams)一书中描写冰雪办法比爱基斯摩人还要多,你就尽情报告天气吧。  

规则2:避免序言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0-06

它们很招人烦,尤其是前面还有前言、介绍。

在非虚构作品中,序言很常见。一部小说的序言,就是背景故事,你可以随心所欲放在任何地方。在约翰·斯坦贝克的《甜蜜星期四》(Sweet Thursday)中,也有序言,但是它在那里很合适,因为书中的人物表达了跟我的规则一样的观点。他说:

「我喜欢书中有好多对话,但我不希望有人告诉我,这个家伙说话时是什么样子。我希望根据他谈话的内容自己指出来……根据这家伙所说,指出他所想。我喜欢一些描述,但不要太多。」

斯坦贝克的人物继续说:

「有时候,我希望一本书里能够放进去一些喋喋不休的话,以变得松弛……玩弄一些漂亮的辞藻,或者用语言唱一些歌。但我希望这些能单独放在一边,我可以不必须去读。我不希望喋喋不休跟故事混在一起。」

规则3:写对话时,绝不使用除「说」(said)以外的动词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0-30

对话的内容属于人物,动词是作者横插一杠子。但是,「说」比「咕哝」、「气喘吁吁地说」、「小心翼翼地说」、「撒谎道」更少一些唐突。我曾经注意到Mary McCarthy结束一句对话时用了she asseverated(「她郑重声明」),我不得不停下阅读翻词典。  

规则4:绝不使用副词去修饰「说」(said)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0-37

……他严肃地告诫。像这样(或像那样)使用副词犯了死罪。作者现在热切地暴露自己,使用了一个分散和打断交流节奏的词。我在一本小说中,通过一个人物之口说,她写的历史浪漫小说,充满了「奸淫和副词」。  

规则5:控制使用惊叹号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0-49

允许你每写10万字使用2到3次。如果你有Tom Wolfe使用惊叹号的才能,你可以随意使用。

规则6:永不使用「突然」(suddenly)或「顿时乱成一团」(all hell broke loose)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0-57

这条规则无需解释。我注意到,喜欢使用「突然」的作者,在使用惊叹号时也不加节制。

规则7:节俭地使用方言俚语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1-05

一旦你在对话中使用方言的拟音拼写,你就刹不住。注意Annie Proulx在她的短篇小说集Close Range中是怎样捕捉怀俄明方言的韵味的。

规则8:避免对人物进行详细描写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1-16

斯坦贝克表达过。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一样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带着一个姑娘的美国人」长什么样子?「她摘下帽子放在桌上」。这是里面唯一的一句外表描写。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他们对话的语气看到并了解这对男女,尽管没有看到一个副词。

规则9:不要过分描述一地、一事的细节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1-25

除非你有Margaret Atwood之才,能用语言描述Jim Harrison画风的风景。但即使你擅长此道,你不想让这些描写使得动作、故事的流动处于静止状态。   最后–

规则10:略过读者会跳过去的部分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b%e5%8d%8812-01-37

1983年,当我和本月图书俱乐部的编辑一起午餐时,这条规则跳进我的脑海。想想你读小说时跳过去的部分:密集的段落充斥着太多的词语。

作者在做什么?他在写呀写,喋喋不休,也许正在描写天气,也许走进了人物的脑袋里,而读者要么已经知道人物在想什么,要么根本不在意。我大都,你不会跳过那些对话。

我最重要的规则,将上述十条一言以蔽之:

如果听上去像写作,我就重写。

或者,如果正确的用法被堵在路上,就让它去。

我不能允许我们从作文课上所学的那些东西,去打断叙述的声音与节奏。

我尝试隐身,而不是用显而易见的写作,来分散读者对于故事的注意力。

(约瑟夫·康拉德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词语阻挡了你想说的话。)

如果我在写一个场景,总是用特定人物的视角去写,这一视角最能把场景带活。我专注于人物的声音,告诉你他们是谁,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物的所见所感。而我是不可见的。

%e5%b1%8f%e5%b9%95%e5%bf%ab%e7%85%a7-2016-11-02-%e4%b8%8a%e5%8d%8811-59-14

斯坦贝克在《甜蜜星期四》中,在每一章都加了一个提示性的小标题。「上帝爱谁就让谁疯狂」这是某一章的标题。「糟糕的星期三」这是另一章。第3章的标题是「喋喋不休之一」,第18章是「喋喋不休之二」,作为对读者的警告,斯坦贝克似乎在说:

「在这儿,你将看到我用文笔乘着想象力的翅膀起飞,但是这不会挡住故事的路。如果你想跳过去,就跳呗。」

《甜蜜的星期四》1954年出版,那一样我也开始出书,我至今忘不了它的序言。

我读了那些喋喋不休的章节吗?

一字不漏。

Written with StackEdit.

Loading

陪护日记:我和父亲的故事

Wednesday, June 15th, 2016

1. 陪护日记 Day 1 (2016年3月15日)

1.1

现在轮到我写陪护日记。中午接电话,父亲急性心梗住院,并搭放支架抢救。从上海,乘下午的高铁,赶往老家。车窗外,桃花盛开,无心欣赏,无人可诉。他是我的锡安山,他是庇荫我的翅膀,可不能出一点闪失。

晚9点,到医院。支架手术成功,但依然未脱离危险。我和堂弟表弟,三人轮流彻夜看护。大致了解了一下事情经过:

原来父亲从今晨5点开始心脏疼痛,自己吃硝酸甘油,未缓解。8点去县医院求医,因已难以行走,竟自己驾车去。

到区医院,医生一查心电图,发现是心梗,医院无法融消,遂用救护车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幸有贵人相助,立即住院抢救。经造影,父亲一条主动脉堵塞,马上进行支架手术。三天都属于危险期。幸亏抢到黄金六小时最后关键时段,万幸。

1.2

我守在父亲窗前,眼睛盯着心电图仪。要时刻注意上面的异常,有时候胸贴脱落,会有蓝字警告。

手术过去12小时,各项指标没出现异常。父亲自述有胸闷,手臂加压后缓解。1小时前护士指导服用安定一片,现已睡熟。

虽说是,不要把老人生病,归咎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烟酒三高饮食,这些都不是充分条件。理解,宽和,陪伴,一起渡过。

但夜深人静,还是要在日记里说道说道。

父亲刚硬要强,固执得像个李尔王。虽然已经68岁,但高兴起来,还动不动喝八两一斤。有次醉酒后骑电动车,摔得鼻青脸肿。

这次心梗跟前几天喝酒过量有关,但此时又怎么能埋怨他?

虽说这里是本市最好的医院,但毕竟条件有限,很多陪护家属只能睡走廊。在浙沪医院里至少病房里都有躺椅或折叠椅。

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在医院的沙发床度过,那一夜儿子诞生。

此刻也不能说不幸福、毕竟很少与父亲这么近距离呆着。

病房里的空气让走廊里的空气显得新鲜无比,走廊里的空气又让室外的空气显得沁人心脾。虽然户外的PM2.5指数显示轻度污染。

由于我不在家乡,如果不是亲戚的孩子们,第一时间身边肯定缺乏照应。

夜深了,窗外霓虹字闪烁,以商务宾馆的名义发出召唤,然而我必须守在这里。一如40多年来,床上的父亲一直守护着他心中的那个少年。

2. 陪护日记 Day 2(2016年3月16日)

2.1

夜里喝了一罐红牛,又精神了。

刚才父亲醒了,为了消除尴尬,我给他讲了儿子在幼儿园的几件小事。他笑起来,声音很无力,但听得出发自内心。叮嘱一定要增强小孩的自理能力。我诺诺应着。

随后谈起他的病情。他说不是自己不看,而是上次心绞痛时查了没事。昨天抢救之后,意识很清醒,医生跟他谈话。由于血管堵塞了数小时,有的心肌细胞已死,搭上支架后会活一部分,但活多少未可知。他讲了另外一个老干部,2002年搭支架一直活到今,我顺着他说,支架很安全,能用20年。

我始终不敢看他的眼睛,有些手足无措。跟他谈起以后要过健康生活,平时注意。我不会说现成的漂亮话,本来懂事的孩子会笑着说:孙子结婚还要你坐席呢?

可我说不出。

2.2

我其实一直在为他祈祷上帝,但我不好意思告诉他。患难在哪里,软弱在哪里,上帝的恩典就在哪里。我对天父有这样的把握是因为我有个尘世中的父亲,他尚且如此怜悯有恩慈,何况天上的父呢?

我把《诗篇23》中的第一人称换成“我的父亲”,面对着夜色默念。

耶和华是我父亲的牧者,他必不至缺乏。祂使我的父亲躺卧在青草地上,领他到可安歇的水边…我父亲虽然行过死亡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他…

今早,父亲的精神好多了,他开始讲昨天的经过。他的疏忽和面子差点害了他,他的意志和果断又救了他。他觉得心脏绞痛,但不愿打120,原因是怕兴师动众被邻居看见。早8:00自己开车到了医院,心电图做出来,心梗。医生是他的熟人,问他,是在县医院里溶栓还是到市医院里搭支架。父亲毫不犹豫说去市医院。一辆救护车1小时后把他送到50公里外的市医院。熟人已经给他办好了绿色通道。11:30支架手术已做完。父亲多年的好人品、果断的性格救了他一命。

父亲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但昨天胸部闷痛,没有说话的力气,今早开始有说有笑起来。我也把昨夜在维基百科和知乎上看到的关于他病情的知识挑一些乐观好听的讲给他听。

在早晨的阳光下,看了父亲的心血管造影片,像一幅幅山水画。

2.3

我一个人回到父母的家中暂做休整,来到父亲的房间,看到床上散落的被子,他看过的揭秘杂志,还有一对保定铁球。想到差点就与他永诀,大哭。

哭好,在为我们一家三口预备的朝阳房间里,安然睡去。

下午回到医院。

给父亲放了我儿子微信发来的祝福视频,他笑的很开怀。我们只知道安慰病人,我们不知道病人也在安慰我们。

从窗口看到夕阳,病人们也想看看夕阳吧?

病人家属的dress code。今天回家洗澡穿了衬衫去医院。作为一个病人家属如果穿得比较挺括,可能比穿得松松垮垮更适合跟医生护士打交道吧。因为父亲情况比较稳定,胃口也较好,所以才有这些无聊的想法。

可是没高兴多久,他的血压又偏低。

无情的医学仪器总在提醒:还没度过危险期,不要自己骗自己。

3. 陪护日记 Day 3 (2016年3月17日)

3.1

凌晨三点半,病房的门撞开,推车声,乱步声,金属撞击声传来,是同一病房里的4床在抢救。后来只听得仪器的嘟嘟声,除颤器的一下下按压声不绝于耳。最后被送到ICU,凶多吉少。

在CCU,这是常有的事。每个病人的心电图都在医生值班室显示,一有异常,会立即反应。夜里,医生监测到父亲心律不齐,专门过来为他单做了心电图。

山东,礼仪之邦,免不了病房探望。昨天来了一位家中的老友,他的到来给父亲以欢畅。因为他搭了三个支架,并且很平安地度过了六年。他的现身说法为父亲未来的康复提供了参照:不烟不酒,该凑的酒场饭局依然凑,只不过人家喝酒你喝水。父亲关切地问,能不能倒一点酒,老友说,不可以。只要你开了口子,就很难煞住。

真是贼不打三天自招,父亲对老友承认,他上周五喝酒了,喝了略多,多少?白酒一斤半。也就是从那时起,心脏觉得不舒服。

我猜,父亲此刻心想,只要能够度过此劫,别说戒酒,断食也没什么。人,皮连着肉,肉连着骨,忘身外之物易,忘身难。

病人的心理是脆弱的,平时的权威尊严,在病床上面对一堆管子顿时形崩。勉强维持自尊的就是尽可能忍耐。忍受痛,忍受未知的命运。只有睡梦中的叹息透露出一点秘密,随着一个翻身,又掩盖住了。

父亲一生经历过几次大的挫折,有两次还是我给他带来的。这次肯定是最大的一劫,该轮到我为他清理麻烦。

3.2

父亲醒了,我们聊了一会天。他感慨,以前以为癌症可怕,现在发现癌症虽坏,但该说的话、该做的事都不耽误,而现在这病更可怕。无论我们讨论到什么病,父亲都能举出村里的例子。某某脑血管破裂,躺在床上还可以吃饭,但已没有意识。某某猝死在马桶上。村是一个有活力的好地方,信息人情都畅通,好比血管流畅的心脏。

手术已经过去60小时,问父亲最痛苦的是什么,他说,不是心绞痛的时刻,不是放支架的时刻,而是术后绑止血带的18个小时。

由于支架是从手臂上的血管放到心脏里去的,术后需要把这个血管给按住止血。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绑止血带,第二种是不花钱的人工按压。病人及家属往往迷信科技,尤其迷信花钱的科技,就选择了第一种。

止血带为了让手术的血管不出血,把整条手臂紧紧绷住,使得胳膊长时间出去失血状态。父亲形容这样的感觉让人五筋六受,我让他用痛苦指数1-10来衡量,他说是8。

在8级疼痛的重压下,父亲挺了8个小时,后来护士过来放了一点压力,疼痛降为5级,他又挺了10个小时。

而他始终吭都没吭一声。

如果换成第二种方法人工按住,虽然要不间断按24小时,但是只要人多轮换,就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按只需要按住手术血管,不糊整个手臂不通血,病人能避免这种无谓的痛苦。

3.3

隔壁床的老丈,经常会发出诅咒。他也是做了心脏手术,但偏偏赶上拉肚子,每次儿子帮他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时,他都低低地用带着浓痰的喉咙说:“我X煞恁娘啊。”

父亲的忍耐品质是村庄培养出来的。

晒着下午的阳光,母亲给我讲村中的生老病死以及人们的逆来顺受。

对于无情的命运,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

父亲已经跟我商量,给他房间里的电脑装上游戏大厅,以后打牌就在自己家里,之前,他是在院子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打,人声鼎沸,二手烟缭绕。

我们做计划,有时并非真的为了执行,而是让自己心里好过一些。

4. 陪护日记 DAY 4 (2016年3月18日)

4.1

在父亲住院的日子,谈论他的孙子王元澄始终是他最大的安慰。死确实可畏,但是想到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也就增添了战胜死亡的幻觉。

我终于向父亲发出了邀请,请他参加元澄君的大学毕业典礼。这个邀请并不真诚,因为连邀请者也不能保证到时候一定出席。元成君今年才四岁。

随着陪护的时间增加,一些细节渐渐显露出来。例如,我通过母亲知道了他在抢救路上说的一句话:“生命真是脆弱啊。”

这话在舞台上说出来平淡无奇,但在拉着警报摇摇晃晃的救护车上说出来,就不一样了。

我如果是父亲,会在半夜,似醒未醒之际,对自己说:“这是一场梦。醒来!”

醒来发现,一切都是真的,BLOODY REAL,血淋淋的真实。

对于病人来说,黑夜倘不在睡觉,应是最难熬的。为自己的遭际埋怨,为自己的错误后悔,为未竟的心愿不甘。有苦不能诉,有叹息都咽到肚子里,这时,也许看到旁边面对电脑打字的儿子,想到不谙世事嬉笑玩耍的孙子,竟略有一点释然。抬头看看命运的重锤,嘴角微微一弯。

加缪写《西西弗神话》的时候没有躺在心脏外科的病床上,那句“没有蔑视战胜不了的命运”,像个中学生作文里红笔勾出的警句。6小时的抢救,18小时的止血带缠臂,三天三夜在病床上插满管子,哲学家先生,等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再来谈谈蔑视。

现在是凌晨两点,父亲醒来,不知道何时才能睡去。我还是不要装成忙碌的样子,去跟他聊聊天吧。

4.2

今天第一次跟父亲发生冲突,现在想来后悔极了。

起因是母亲要从县城来市里的医院送饭,但是她自己没有单独坐过长途车,也不会打的,我就说回家去接她。父亲知道后坚决不允。我带着以往的惯性顶撞了一句,同时说了一句很伤人的话:

“好像你自己啥问题都能解决似的?”

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错了。父亲不再说话,但是看见显示器上心率和呼吸频率都在增加。我赶紧服软,说那就不去接了。但是转过身去,看窗外雾霾中的朝阳。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后背,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我内心,渴望母亲来医院,哪怕待一个小时,我也觉得有了主心骨。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已经被医院的浓云惨雾给感染。凌晨五点,已经久违的噩梦降临,睡梦中我感觉要被死神掠走了,醒来发现侥幸还在人间,但再也不敢睡。

但这都不是可以顶撞父亲的借口。从少年开始,我内心一直住着一个起义军,而父亲就是统治者的肉身代表。当我的无因反抗被一次次镇压下去之后,父子之间,已经积蓄了太多的张力。有时会爆发,更多时候是压抑。

少年心中的父亲总扮演一个“败兴人”。大学时候,我有一位关系不错的外教,春节期间无处去,我就想请他到我老家来过年。跟家里说了之后,父亲如临大敌。首先,说外国人来小县城会引起轰动,根本无法接待。接着,说春节对于一家人多么重要,外人来过年很不合适。我最后只好红着脸向外教撤回了邀请。但是隔阂已经种下,我觉得父亲太不可理喻。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种焦虑。在小县城和小村庄,要想安全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不出头,用我们当地的话说叫不“脱俗”。枪打出头鸟,是生活的最基本经验。假如父亲当年开明到让一个美国人到家里过年,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仕途发展和人脉关系了,而这两者也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此次心梗发作能躲过死神,就是这种生存智慧的福佑。

对于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少年来说,我爽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今天跟父亲冲突完不久,母亲竟然自己打车来到了医院,而且是拼车,而且50公里门到门只花了20元。对于一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从没有独立出过门、从没有打过车的的家庭妇女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父亲并没有责备她,我想他心里也是安慰和喜悦的。在不可知的灾祸面前,还有什么比家人的团契更能慰藉人心呢?

今天的好消息是,经过医生查看心电图和综合诊断,同意父亲从CCU(监护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父亲终于拔去了浑身的导线和管子,从一个“异形”的造型,恢复成为普罗米修斯。

他很开心,在新的病房里,还兴致勃勃地看了会儿电视。

5. 陪护日记 DAY 5 (2016年3月19日)

5.1

父亲住的市医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因为它背后依托着医学院,集医、学、研于一体,非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新建医院所能比。既是地方医院,就有地方特色,那就是“人性化”。体现在,管理宽松,贴近人情。比如,允许家人陪护,可以在走廊搭地铺,在水房晾衣服。电梯间有人值守,别人为这是多此一举,以鲁北人民的素质,没人值班的电梯会超载、瞎摁、乱挤,这一切的成本都远远超过雇人开电梯。

在病床上,父亲说起北京三甲医院的不可理喻之处。上一次,送一个亲戚到北京天坛医院看病,领教了首都人民的厉害。黄牛、医托收费虽高,但好歹还能给患者带来方便,但是护工就是病人们的噩梦了。天坛医院不允许陪护,只能用本院的护工,而这些人垄断了病房,为减少屎尿带来的麻烦,经常给病人少吃少喝。由于病人们都是脑瘤患者,思维大都不清楚,护工们就吃拿卡要,处处揩油。态度蛮横粗暴,给病人清理护垫时,用力一扯,有的连着病人身上的皮肉也会给撕下来。每天上午,有一个小时的家属探视时间。病人们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样,又吃又喝,病房里充满着活力与欢乐。而亲人们一走,护工们就像一群蝗虫一样扑了上去。

这些年来,父亲没少陪亲戚们去看病,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北京。一陪就是十几天,从求医托人,到病房陪护,从发现病情,到病程结束。这固然与父亲的重情重义有关,但更重要的深层原因可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一种生存策略:生死互助。

我的故乡是一块贫瘠苦寒之地,是本省最后一个脱贫县。要想在这儿生活下去,人不能各自为战,必须以血缘和亲族为基础,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更不能离开亲戚的援手,尤其是兄弟姐妹、连襟这样的至亲。

父亲有一个发小,起点比他高很多,因为出身成分好,早早参了军,娶了城里媳妇。但这个媳妇非常寡恩少义。这位发小的亲妹妹得了癌症,到哥哥家来借钱。哥哥最后决定借给她一千元,最后城里嫂子说:

“一千不多吗?我看还是给她500,也别指望要回来了。”

父亲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发小说:

“要是我妹妹这个情况向我借钱,我立马就会把房子卖了,给她治病,你信吗?”

发小怎么回答的我不知道。其实,如果抛弃道德上的评判,父亲的重视亲情,也是他的生存策略吧。

从这次生病就看出来,虽然我第一时间不在家,但全部料理全赖父母亲的兄弟姐妹还有他们的后代,第一时间前来探望的,请了年假或者逃了班在医院昼夜看护的也是这些亲人。他们并没有义务非得这样做不可,如果不是由于父亲的好人品、多年积下的功德。

父亲文化不高,只有中专文凭。阅历不广,生活的区域从没跨出过县界。出身贫困,还背了个上中农的成分,无法参军。历尽挫折,好几次还是儿子带来的。但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荆棘丛中,开出花朵,在虎狼丛中,谈笑自若。他豁达,乐观,不屈不挠,从来没有当着家人的面长吁短叹。他知道自己资源有限,但珍惜每一次机会,涓滴之恩,攒成涌泉。

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我竟差一点失去。

想到这里,眼泪不禁再一次潸然……

感谢造物主,赐给我这样的慈父。我现在能做到唯一的事,就是陪伴。

6. 陪护日记第11日 (2016年3月25日)

2016年3月25日,父亲顺利出院,进入漫长、但同时也是不容掉以轻心的康复期。

截止到六月份,已经去医院复查过两次,情况良好。父亲也戒掉了烟酒,每天散散步,找老头聊聊天。他还惦记着参加能够参加区里的老年人乒乓球比赛,这恐怕是医生不允许的。

感谢天父,“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约伯记42章5节)

感谢家族和挚爱亲朋的关怀照料,感谢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正是因为你们,才使得我父亲平安走过黑暗的幽谷,来到辽阔之地。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慈爱的父亲。

Loading

中卫纪行:救一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Monday, June 6th, 2016

thumb_IMG_1791_1024

一、为什么是中卫

2016年5月底到6月初,我参加了“微笑行动”在宁夏中卫的志愿者活动。吸引我参加的原因,不仅仅是韩凯医生和林静医师发起的“微笑行动”,还有中卫这个神奇的地名。

第一次知道中卫这个地名是读史学家赖瑞和的《杜甫的五城》。1989年,赖瑞和坐上广州开往长沙的火车,开始了他寻访唐朝史迹的旅程。他要找的是杜甫在《塞芦子》一诗中提到的五个地方: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这里的五城指的是唐代西北重要的五座军城:丰安(今中卫),定远(今平罗),西受降城(今五原以北),中受降城(今包头以北),东受降城(今呼和浩特以北)。 中卫居五城之首,自古以来就为塞上名城,黄河九渡之一的要衢,地处宁夏西部的黄河两岸,沃野百里,有“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之称。

来中卫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李福祥主编的《中卫史话》上,看到一段史料。

唐朝后期,包括今天中卫、中宁和海原在内的“三州七关”被吐蕃军攻占并统治了80多年,直到大中三年(849年),才被唐朝收复。彼时,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汉人后代习俗都已被吐蕃同化。为了增加“三州七关”人民对于唐朝的向心力,唐宣宗下令组织这一地区的民众上千人,前往长安朝觐,并亲自登上延喜门城楼接见,“三关七州”人民大为感动,山呼万岁,当场剪发易服,恢复了先祖们的服饰。

中卫不愧为福地,自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筑城置中卫县以来,600多年几乎没有遭受过兵燹,解放战争期间,中卫也是被和平解放的。

然而稍稍熟悉中国西北地区清史和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周边可不是一片太平乐土。其冲突,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热点地区少。其惨烈、其痛彻甚至超乎今人的想象。

而中卫始终守着她的沙坡头、一碗泉、长流水(皆是本地地名),躲避着这一切。但是,也并非对周围的巨变毫无反应,这可能是中卫寺庙众多的一个原因吧。

“微笑行动”选择中卫而不是银川作为活动举办地,主要是因为这里更靠近宁夏的欠发达地区,来往交通比较便利。

等大家来了之后才发现,选中卫真是选对了。中卫人古道热肠,热情好客,作为“微笑行动”大本营的中卫市人民医院,更是给予了鼎力支持。 这一切都是民风使然。

晚上,散步在中卫市中心红太阳广场上,遇到一位爱好天文的老者在出租望远镜,我花了五元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两颗卫星,老者还免费让我看了火星。

在中卫买东西,没有不抹零头的,这让在南方生活的我们感到既新鲜、又温暖,要知道,在长三角地区,哪怕零头是一毛钱摊主都会跟你要,等你翻遍了钱包和裤兜无奈地摊摊手,对方就定定地看着你,等着你拿出一张整钱,再甩给你一把钢镚儿。

二、为什么做公益

来中卫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吸引到公益活动中来?

我曾想,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流落到一个孤岛上,就像美剧《迷失》(LOST)那样,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救人救己,所以,我们都选择了“同生独亡”(We live together, die alone.)

国外有一种“病夫利他”理论,认为很多自身健康有缺陷的人,更容易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更倾向于做出一些利他行为。典型的例子是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他由于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发作起来常常游走于 生死边缘,因此,对战友对穷人的疾苦格外关心。每次行军打仗,他都主动为战友去背子弹袋,也常常分给别人自己的军粮。

然而,在中卫与“微笑行动”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不能确定这个假设你是否成立。在志愿者之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无忧无虑的面容,他们来到这里,并没有带着过去沉重的历史,也不是为了来寻找救赎。是纯良的本性向他们发出召唤,来分担唇腭裂患儿们的痛苦。在帮助这些患儿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单纯的快乐,这快乐如同那些在沙滩上堆着城堡的儿童。

不止一位志愿者告诉我,做公益会上瘾。这种瘾就是一种把个体融入集体的渴望吧。它让我们每个人不再是孤岛,也让丧钟不再为孤单的个体而鸣。

卓玛是“微笑行动”下一站玉树的联络人。为了让高原牧区更多的唇腭裂患者们得到这个福音,她使用了最原始却也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利用庙会、学校放学等人群聚集的机会,发送“微笑行动”的宣传单。

跟孩子们打交道是卓玛最擅长的,因为她曾经做过数学和藏语老师。然而,一次因公意外,让她告别了热爱的三尺讲台。那一年,身为班主任的她带领孩子们出去游玩,由于山势陡峭,她生怕出一点意外,全部注意力都在欢呼雀跃爬山的孩子们身上,结果自己一不小心踏空,摔下山坡,右臂受伤。在送医就诊时,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造成右臂多处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直到今天,她的右臂不敢用力,行动受阻,每到下雨阴天,则疼痛难受。有鉴于此,卓玛不得不忍痛告别了一线教学岗位,转而在学校担任一些行政工作。

谈及往事,卓玛不怨天、不尤人,把这一切看得像高原上的草青草枯、花开花落一样自然。

在“微笑行动”走进中卫的这一站,她负责把患者护送到手术室,她用恳切的话语和温和的微笑,安慰着焦虑的患儿和家属。只有亲身经过了伤病折磨的人,才能护送患者经过黑暗的幽谷,抵达可安歇的水边。

这就是卓玛,她像高原上的天风,吹来吹去,谁也不知道她的方向,但是哪里有孩子们的需要,她就出现在那个地方。

她为什么来微笑行动?难道不是为了忘掉那些私人的恶梦吗?

这样的问题,只能留待合适的机会再问。

三、怎么帮他们

thumb_IMG_1833_1024

今天有位志愿者给我讲了一个亲历的悲伤的故事。由于对于病情较严重的唇腭裂患儿要进行全身麻醉,而全麻对患儿体重有着严格的要求。有一位家长带来的患儿,体重称了两次都不达标。他说要带孩子去一下卫生间,等回来的时候,他要求为孩子重新称重。这次一称,重量增加了500多克,居然达标了。这位志愿者非常奇怪,就告诉了医生,撩开患儿的衣服一看,里面塞满了重物。志愿者的眼睛湿润了。

患儿的家长央求道:“我们来一次不容易,就给我们做了吧。”医生向他耐心解释了如果体重不达标全麻对于儿童的危险性,并且为他专门咨询了儿童营养专家,告诉他如何让患儿先增强营养,等到下一次再来中卫的时候,一定会给这个孩子做。

谁不想多帮助一个孩子?然而,医学是由严格的理性所组成的学科,在冰冷的数据面前,谁也没有办法。

今天微笑病房还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少女,由父母陪伴而来,就在即将走进手术室的时候,他们忽然要选择放弃手术。问起原因,是因为少女的父母觉得,这次只能修复一侧嘴唇,不能修复鼻子,做不做意义不大。

“微笑行动”的医护协调汤黎敏医生还有在场的志愿者们对其进行了耐心的劝导。虽然修复单侧嘴唇,不能根治患者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她更漂亮一些呀。鼻子修复整形是一个大工程,可以将来有了钱、条件成熟的时候,慢慢地做,但是放着眼前大好的手术机会不利用,下次就很难遇到这些国内顶尖的专家了。

经过大家好说歹说,少女的父母同意继续让女儿做手术。大家看到,少女白璧微瑕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感激的微笑。

那一刻,作为志愿者,我觉得生命真的活出了片刻的意义。

四、为什么善念很重要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各色各样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物质,而是人的观念和思想。

一个思想一旦形成,就成为独立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力量,它像风中的种子,按照自己的意思飘荡,落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遇到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它就开始生长,长成什么,连当初散布这种思想的人都没有想到。

在我看来,“微笑行动”救助的人群再多,也无法覆盖国内所有贫困地区的患儿。但是,韩凯医生和林静医师在26年前发起的这个公益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传达了一种善念。而这种善念通过传播所迸发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微笑行动”每到一个地方,受益者不仅仅是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还有那些当地的志愿者,当地的医护人员,甚至是不相关的旁观者。因为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医患关系可以如此地和谐,原来病人可以得到温柔的接待,原来病房可以充满微笑,原来世界可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不仅如此,“微笑行动”这样的慈善行动超越了一切纷争和对立,为和平播撒下未来的种子。

仇恨能留下种子的地方,善良当然也能!

想象一个世界, 没有痛苦孤绝, 人们诗意安居, 只为和平而活。 你笑我痴人说梦, 可痴人不止我一个。 那么请你也加入进来吧, 让我们来改变这个世界。

Loading

世上少了一个担忧的孩子,多了一个美丽的母亲

Saturday, June 4th, 2016

梁菊梅的家并不好找,尽管开车的志愿者“雷锋哥”是对青海非常熟稔的本地人,但也开了好几段弯路,问了四、五个行人,才在一排排白杨整齐值守的小村落里找到了她。她家门口有一棵大槐树,整齐的农家院落里,一条狗紧张地吠着,它似乎已经感觉到主人马上要出远门了。

陪同梁菊梅一同上路的是她的二女儿,为了督促母亲去参加“微笑行动”,她特意从内蒙火速赶了回来,匆忙中甚至没带手机,或许这就是杜甫诗里说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吧。

要不是女儿的力劝,53岁的梁菊梅是无论如何不肯去报名参加“微笑行动”的。9岁那年,她在青铜峡市的医院做过一次唇腭裂手术,但是由于技术原因以及后续整形没有跟上,她的嘴型依然有些畸形。结婚后,为了养育三个子女,她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容貌,只知道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2016年,当“微笑行动”来到宁夏中卫的消息通过镇卫生院通知到她本人的时候,她还十分犹豫。“自己年纪这么大了,接受手术还有意义吗?”“亲戚和乡邻会怎么想?会不会笑话自己?”关键是对于第一次手术失败的伤痛回忆,还萦绕在她的脑海。“如果挨了刀、受了疼,效果还不好,那不更划不来吗?”

一路上,除了女儿在一旁宽慰之外,随行的志愿者也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耐心地劝导着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微笑行动”的福音不仅仅带给孩子们,也带给成年人和老年人。“我们曾为69岁的老人做过唇腭裂手术,跟这位老人家比起来,您实在太年轻了。”志愿者的一席话,让梁菊梅偷偷抿着嘴笑起来。

前往中卫的旅途并不顺利,路上一辆运奶车翻倒在路旁,堵住了道路,一车牛奶都洒到了地上。梁菊梅和女儿悄悄说:“这得浪费多少钱?看来,干哪一行也不容易。”

梁菊梅感慨是有原因的。她和丈夫有17、8亩责任田,加上承包来的流转地,全家共种了近80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麦子和玉米。她感叹粮食卖不出好价钱,玉米的价格才0.8元一斤,而农药化肥的价格却天天在涨。

本来她的丈夫也要陪她去中卫,但是由于最近要抢水浇地,根本不敢离开村子。庄稼不收年年种,作为农民,他们只知道种地是自己的本分。

对于来自杭州的韩凯医生来说,他的本分就是把健康和微笑带给唇腭裂患者。26年来,他与林静医师共同发起的“微笑行动”,已经为3万多名与梁菊梅类似的唇腭裂患者免费做了手术。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对于贫困地区的唇腭裂患者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天使不仅存在,而且就在身边。

载着梁菊梅的志愿者车辆马上要到中卫了。趁着母亲睡着的工夫,她女儿告诉志愿者一些小秘密:原来,母亲的嘴部畸形在他们家是天字第一号禁忌,如果谁不小心提了,就会让母亲觉得受到了歧视和羞辱。这么多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假装一切都正常,假装唇腭裂不存在。固然,子不嫌母丑,大家对母亲的容貌已经习惯了,可是遇到有外人在的场合,大家才忽然明白什么是冰冷的现实。有些东西,无论怎样避讳和隐藏,都一直在那儿。

她女儿坦陈,这几年兄弟姊妹都已成家立业,如果让母亲自费做这个手术,大家凑一凑,也能掏得起这钱。但是,如果没有“微笑行动”这一外力推动,家里谁也不敢提议让母亲去做手术。是“微笑行动”让全家人坦然面对唇腭裂这个恶梦的。

2016年6月1日,梁菊梅顺利通过了“微笑行动”的筛查。

2016年6月2日下午,梁菊梅成功接受了唇腭裂手术。

她的丈夫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问女儿手术的情况,并且要跟妻子通话。女儿教训了他两句,说妈妈全麻还没有完全清醒呢。电话那端传来憨厚的笑声,这笑声融化了西北汉子心头的冰雪,像一股清泉流进这户农家。

窗外,一场新雨之后,绿荫如盖,鲜花欲燃,朗朗大美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病房里患者家属一个清浅的微笑,让空气都跟着摇晃起来。

毫无疑问,世界上少了一个担忧的孩子,同时多了一个更美丽的母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