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
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
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
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
醉来时响空弦。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
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
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
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
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
醉来时响空弦。
看到窗外一轮薄纱轻笼的月亮,顿时动了思凡之心。叫上小包,穿戴整齐,来到公寓门口。周末的夜尚有活气,隐约听到大街上醉汉的喧哗。
举头望了会儿明月,低头还没来得及思乡。只见菩提树下、垃圾箱旁,出现一个身影。不是别人,正是Anna姑娘。她见我俩,如同太空外,加加林的孙女看见了费俊龙和聂海胜一样,婆婆娑娑地走了过来,霜雾只见云鬓湿,清辉未睹玉臂寒。她说,在等室友回来。我被这比天高比海深的友情感动了。凌晨4点,一个女孩为了等另一个女孩,站在瑟瑟风中,谁言西娃娃寡义,敢说洋妹妹无情?
小东说今天是中国的“灯笼节”,我说也是中国古情人节,继续举头看月,此时我吟起欧阳修的词一首,小包同声传译。
Last year when we met,
Lanterns lighted the flower fair.
As the moon rose above the willow,
I date my love after twilight.
今年元夜时
花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若干年后安娜成为TESCO里推着小车买菜的老太太,她一定会记得那个两个中国男人给她吟诗的遥远的深夜。她的袖子湿了,是涕也是泪。
安娜打了个喷嚏,轻轻叹息了一声。从月光下流淌出的英文中,我们打捞上来几个关键词:室友。钥匙。进不了。公寓。
原来如此!我俩赶紧把她请进厨房,剩下的时间,我们谱写一曲国际主义的诗篇。一个泡绿茶,一个煮元宵。恰好她的室友也回来了,勤奋好学的英国姑娘,向我们学习了几句常用汉语:茶,酒,人,中。然后提了四颗元宵,打着浓得化不开的依依惜别的哈欠,回绣房去也。
我跟小包喝完了高脚杯中的加饭酒,低脚杯里的龙顶茶,也各自回房。
天说亮就亮了。
黑板报创办于1999年11月,被关闭于2001年7-8月间。
黑板报通过网易平台每周推出《黑板报文艺周刊》电子杂志,发送到订户邮箱。被关闭之前,订户数是125584人。
最早报道黑板报的记者是《杭州日报》的背后一枪。
黑板报被关闭后,主域名heibanbao.com被人抢注,heibanbao.net还在我们手中。
以下是黑板报部分内容存档。
黑板报每日更新首页:滚下一屏,在右下方是《黑板报文艺周刊》全部75期,可打开。周刊第一期,周刊最后一期。
黑板报格瓦拉专题:2000年为配合《切-格瓦拉》一剧上演,由我们所设计并制作的网站。里面有格瓦拉剧照,还有格瓦拉影集(从一本画册一张一张扫描成电子版的。)
黑板报的旧影:web.archive.org的自动存档,从2000年到2001年都是当年的黑板报,02年之后的存档是抢注域名的人的网站。
zhanglu:忆起黑板报
张角:回到那奇妙的黑板报时代
王小山:别了,黑板报
两个假想,记下来,留待研究。
1、政府与哲学:福山。乔木死鸡。文化冲突。柏林墙。伊拉克。
2、多样性与帝国统治。朝廷。民意。反作用力。正义化身。
BAO的一个观点:
3、全球化与意识形态。表象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实质是全球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小命题
4、竞争与商品可替代性。垄断。袜子与波音。英国物价。资本主义榨血机。
通过“技术手段”查查最近都有哪些博客们链接了白板报,赫然在目的是老朋友zhanglu的在路上。呵呵,原来这家伙终于搞了个独立Blog,而且跟我与和菜头心存默契,都用.net的域名。怎么没听他说起呢?
你知道,有很多好朋友,有时候很难回想起当初是怎么跟他们认识的。我已经回忆不起跟zhanglu初次见面的细节,记忆力已经开始渐渐背叛了我。只记得我俩是1999年初次相识,然后跟其他朋友一起搞了网站-黑板报。他当时网上艺名叫林雷,英文却叫linglei,可能是由于湖南人拼音不准的缘故。
zhanglu大学学的是桥梁工程,后来放弃乡镇企业提供的年薪若干万外加做上门女婿的优惠条件,毅然决然去了北京,在北大旁听了近一年的哲学。像无数流浪北京的文化青年一样,他去了一个很大的IT网站。那段时间,他跟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一起做了个人网站“畅游”,我还记得这个网站响彻云霄的口号--
我们生来就没有枷锁
为什么不畅游?
是啊,为什么不畅游呢?当年我们曾畅游得那么快乐,畅游论坛变成一个可爱的小圈子。zhanglu的夫人aloe,经常在畅游发一些诗,诗虽短,意甚长。比如这首《麻雀了了歌》。
秋天来了
日子短了
天气凉了
我也懒了树林砍了
去处少了
好在人的
浪费多了
吃的问题
不用愁了不工作了
不早起了
想要健身
没地方了
害得我们
全都胖了在家门口
飞来飞去
眼界窄了
话题俗了
遇上老友
谈的都是
该减肥了?!
后来他俩成婚买房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小丫头会讲话之后,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nano。小nano最喜欢熊猫,喜欢随地扔东西。我了解这一切,是因为去年zhanglu在杭州的时候,我们曾一起深夜喝啤酒。
老家伙都是这样,说起前尘往事就唠叨个没完。就此打住吧,回忆不能来得太早,因为我们依然在路上。
冯一刀同学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为什么更讲究等级?
冯一刀发现--
互联网公司,说起来还都算是新兴企业,既是新兴的,公司内部理应没有“传统”企业那样的条条框框的思想才对。条条框框的思想,怎么形容呢,集中体现就是“等级制”——简单地说,你在互联网公司的收入薪资水平,是直接和你的职位成正比的。
在某门户网站内部,根据职位的不同,员工被分成N个级别,称为一级员工、二级员工……而在报社,员工只是职位名称的不同,兄弟我还不曾听说有互联网公司那样直接的等级划分。某门户网站的普通员工,实行的是固定工资,也就是说,你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收入,而不问你干活多少。而在报社,一个没有职位的普通记者,收入有可能超过部门主任,因为报社对记者实行的是浮动工资,发稿又多又好,拿的钱自然就多。所以,有些人是宁愿做记者也不做“领导”的——我觉得是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刀刀一个问题: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不该讲等级?
其实这个问题,刀刀已经部分地回答过了。互联网公司作为新兴企业,公司内部理应没有“传统”企业那样的条条框框的思想才对。
刀刀错了。有学者研究了微软、IBM之后发现,这类公司内部的管理更喜欢使用传统的权力结构(Mosco,2004)。互联网的平等自由本身是一个神话,互联网的制造者们跟传统公司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没有历史,因为钱来的更容易,不需要长期人财物的积累,对人更加不怜惜。
中国网络公司唯一新的地方就是全盘照搬了西方大企业的管理模式,而在西方,政府对企业是放任自流的。民主自由只局限于公共领域,私有部门是不容入侵的。人分三流九等本来就是西方大企业的管理精要,这样才能马走日象飞田,一个萝卜一个坑地让员工朝着企业内的阶梯慢慢爬升。民主、平等?全是资本增值、企业牟利的障碍。
所以,我劝刀刀不必惊奇,互联网不过是换了个玩法的老游戏,网络公司只是跟国际更接轨了而已。
刚刚收到一封邮件,跟那些连锁信不一样,这封信是教人如何用简单的三招,辨别你周围的人是否正收到心肌梗塞或者心脏病的威胁。
英文很长,我简单地说一下。有一个人参加烧烤聚会,忽然摔倒在地,大家都不在意,他也没往心里去,站起来继续吃。聚会结束后,这个人送医院不治身亡。大家忽然想起,他刚才是心脏出了问题。
如何防止因心脏出问题而发生的猝死,心脏病专家强烈推荐大家用简单的三个办法,进行测试。
1、让对方笑一笑。
2、让对方说句话。说一个简单的句子,比如:我刚才吃了烤全羊。
3、让对方把双臂举起来。
如果上述三项有一项做不到,记住,立即拨打急救热线。
发邮件的人说,如果大家都学会三招,可能会从周围出意外的十个人中救活一个人。
是不是普及众生啊,大家都互相转告转告吧。英文原件附后。
STROKE: Remember The 1st Three Letters… S.T.R.
[]
My friend sent this to me and encouraged me to post it and spread the word.
I agree. If everyone can remember something this simple, we could save some
folks. Seriously.. Please read:STROKE IDENTIFICATION:
During a BBQ, a friend stumbled and took a little fall – she assured
everyone that she was fine (they offered to call paramedics) and just
tripped over a brick because of her new shoes. They got her cleaned up and
got her a new plate of food – while she appeared a bit shaken up, Ingrid
went about enjoying herself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Ingrid’s husband
called later telling everyone that his wife had been taken to the hospital
– (at 6:00pm , Ingrid passed away.) She had suffered a stroke at the BBQ.
Had they known how to identify the signs of a stroke, perhaps Ingrid would
be with us today. Some don’t die. They end up in a helpless, hopeless
condition instead. It only takes a minute to read this…
A neurologist says that if he can get to a stroke victim within 3 hours he
can totally reverse the effects of a stroke…totally. He said the trick
was getting a stroke recognized, diagnosed, and then getting the patient
medically cared for within 3 hours, which is tough.RECOGNIZING A STROKE
Thank God for the sense to remember the “3” steps, STR . Read and Learn!
Sometimes symptoms of a stroke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Unfortunately,
the lack of awareness spells disaster. The stroke victim may suffer severe
brain damage when people nearby fail to recognize the symptoms of a stroke.Now doctors say a bystander can recognize a stroke by asking three simple
questions:S * Ask the individual to SMILE .
T * Ask the person to TALK to SPEAK A SIMPLE SENTENCE (Coherently)
(i.e. . . It is sunny out today).
R * Ask him or her to RAISE BOTH ARMS .NOTE : Another ‘sign’ of a stroke is this: Ask the person to ‘stick’ out
their tongue. If the tongue is ‘crooked’, if it goes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at is also an indication of a stroke. If he or she has trouble with
ANY ONE of these tasks, call 000 immediately!! and describe the symptoms
to the dispatcher.A cardiologist says if everyone who gets this e-mail sends it to 10 people;
you can bet that at least one life will be saved.
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柯(Vincent Mosco)研究发现,当电报、电力、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发明之初,知识界和公众舆论对这些新生事物的看法,与当前人们对互联网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1868年电报诞生的时候,媒体用充满敬畏和欣喜若狂的语调写道:“我们全人类的存在正在发生转变”,“人类之心按照同一节拍跳动”,电报将把全世界的外交家集合到一个电子圆桌之前,“一切战争都将停止,和平的国度即将建立。”
1893年,当电灯第一次照亮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人们真诚地相信,电力不但会带来新的光明,而且会带来全新的生活。城市的夜晚将不再有犯罪。也许美国田纳西州一位贫穷农民在教堂里的发言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世界上最伟大的事,就是你心里有上帝的爱;第二伟大的事就是家里通上电。”
电话的发明把人们带入了20世纪,当时人们相信,有了电话,一切聚会、派对都可以取消了,因为大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地远距离交谈。那时不但有人收听“电话报纸”,甚至有人从剧场架设专线,在家中收听交响音乐会。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对电话带来“社会新秩序”的迷信,有人相信电话可以加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因为“我们在电话上是平等的”。
无线电广播诞生之时,人们认为这项发明可以跟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相媲美。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相信他的发明“能够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华盛顿的一位大主教说:“我相信无线电广播是促成20世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潜在力量。”今天我们所说的虚拟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那时有人鼓吹说“哈佛大学将扩展到每个家庭。” 道格拉斯(Douglas)研究发现:无线电通讯还催生了最早的“黑客”――无线电玩家,这些人被冠以“无线电男孩”的称号,并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年轻人。在虚构的故事里,这些新时代的英雄救孤儿,抓逃犯,海上救险。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军界和商界认识到这种新媒体的威力,他们通过院外活动,把“无线电男孩”们从空中驱逐出去,无线电广播成了商业化的天下。
电视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0世纪中期,当电视发明的时候,“一切都将终结”的口号再次响起来。当时的学者们相信,电视将带来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罗伯特-李在他著名的《电视革命》一书中宣称:电视将消除人们的排外观念。“你不会把坐在你家客厅里跟你聊天的客人当成一个外人吧?尽管这人依靠电子化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中。)”人们几乎一致相信,电视能够教育人,使人拥有更聪明的判断力。
有线电视简直就是互联网的前身。在1972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是史密斯(Smith)写的《连线的国度――有线电视:电子交流的高速公路》。听上去很熟悉,是吧?当时史密斯等人的兴趣在于怎样把有线电视变成“信息高速公路”。在1969年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呼吁建立全国有线电视网,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发送邮件,坐在家中浏览图书馆,通过录像监控犯罪,并实现电子购物和电子银行服务。
但是,正如你所知,以上种种憧憬和许诺都没有变成现实。现实是,随着电报、电力、电话、广播、电视的发展,那些依附在新技术之上的神话都渐渐地失去了魔力。技术最终都变成人们日常应用的一部分,没有改变人性,没有终结时间和空间,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平等、民主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