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技术’ Category

红袜子老板的一段话

Friday, May 23rd, 2014

看《商业周刊》(中文版)vol.310.

红袜子的老板约翰·亨利,年轻时做期货起家,学会了用数目字管理商业。他购买了红袜子球队之后,开始如法炮制。不过管人的难度大了许多。

他说:“高粱大豆什么的不会肌腱受伤,它们没有经纪人和家人,也没有情绪问题,每一天都过得差不多。但是我们现在想预测人的表现,而人是难以捉摸的。”

Loading

买了一个iPad mini配合的神器

Saturday, April 5th, 2014

自从星空同学送了我一只iPad mini,生活就发生了甜蜜的改变。这玩意完全可以替代电脑,唯一的不便是输入。

今天在亚马逊上买了一只iPad mini专用的罗技k700键盘。好用之极。以后出门基本可以不用带笔记本电脑了。科技改变生活 。信夫!

Loading

读了《架构之美》

Sunday, January 19th, 2014

趁亚马逊打折,花7元买了Kindle版《架构之美》,跳读,收获巨大。

架构是建筑、音乐、软件工程的基础。

架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架构的过程就是架构师理解系统内在结构、规律、原则和逻辑的过程。

好的架构具有下面的特点:

  • 功能多样性,提供足够好的机制,处理各种问题。
  • 大道至简,但又不过于简单。
  • 指导思想统一。让系统反应一组设计思想,而不是许多思想。
  • 模块化,
  • 依赖关系。按照其他模块的需求,设计模块。
  • 模块间自动传播。
  • 增长适应性,便于扩展。
  • 修改独立性。便于修改,保持最小修改,只改封装的模块。
  • 熵增抵抗性。
  • 坏的设计会导致在它之上叠加坏的设计。因没有一种聪明的方法扩展该设计。
  • 简单,美观,坚固,实用。
  • 在三维的维度上思考问题。

以上原则也可以用在编剧以及文学创作中。

文科太落后了。

整个社会都已建筑在软件之上,而文科依然停留在心算笔算阶段,连算盘都没用上。

Loading

如何让拖延症不治自愈

Monday, November 18th, 2013

我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拖延症,更痛恨拖延症,更被拖延症所累,也没有人比我更渴望治愈这种顽疾。(以上写于半年前)。

我的职业是一本月刊杂志的主笔。主笔,顾名思义,主要文章靠我执笔。但是几乎每次出刊,我都会拖稿。我跟负责出版流程的汤葛老师是这样通过微信对话的,请注意日期。

10月28日
汤:王老师,主打话题开篇稿,交稿了。
我:好,明天一早交。
汤:奖励一朵大红花。

10月30日
汤:王老师,开篇稿还没收到。
我:我在医院。
汤:啊?谁病了?
我:我早晨起来咳了一口血,正在等待做CT扫描。
汤:怎么会这样,是不是写稿子累的?
我:不用管我,办好杂志要紧。你先去催催别人的稿子。
汤:多保重,好好休息,你一定会没事的。
我:放心吧,人在,稿子在。

10月31日
汤:王老师,稿子啥时候交?今天31日了。
我:今天下午吧。
(8个小时以后)
汤:王老师,稿子进度如何?
我:快收尾了,还差个好开头。(内心独白:难道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是开头还没写,结尾也没东,只是中间部分从自己的旧文章中拷贝粘贴了两行字。)

11月1日
汤:王老师,快快交稿,就等你一个人了。
我:还有30分钟。
汤:Really?
我:Oh,still working.
汤:就要来不及了。
我:再给我1个小时。
(2个小时以后)
我:稿子发你了。
汤:谢天谢地。

一篇1500字的稿子,我一下子拖了三天。中间虽然身染微恙去了医院,但当天下午医生就宣布我没事了。稿子也不是揭露上市公司的重头稿,也不是向三种全会建言献策的万言书,不过是一篇描述分析中国社会彩礼变迁的小文章而已,我也不是不能写的人,写起博客来,洋洋洒洒三五千字半天搞定,那我为什么会拖延这么长时间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我心里病了,我患上了拖延症。

拖延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器质性的,还是心理性的,专家们到现在还没搞清楚。有人说拖延是追求完美所引起的,不想匆忙出手做一个粗糙的东西,所以就在内心千方百计逃避。也有人说,拖延症是对所做的事情提不起兴趣引起的,接新娘的司机可能想着拖延一会,可没听说洞房的新郎倌有不猴急的?还有人说,拖延症是注意力涣散的表现,正常情况下,身心无法聚集起能量完成一项工作,所以要等到临近截止日期,才能通过分泌肾上腺素来帮助趟过死线。难为肾上腺素君了,正常人只有在被藏獒穷追不舍的时候才能用到你。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病看来不治不行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向专家求助。可专家在哪儿呢?在我住的城市,有一个第七人民医院,那里有很多精神科大夫,我很想鼓起勇气去看看他们,但怕一旦走进那扇铁门,就再难出来了,所以,还是看书吧。

我买了号称是“豆瓣拖延小组”镇宅之宝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问世25年以来,再版了很多次。很多人都说它有奇效。我买来一看,里面不过是一些翻来覆去的片儿汤话而已。为什么很多病友觉得它有用呢?那是因为,一旦你想看治疗拖延症的书,说明在你的内心深处,已经决定跟拖延症做斗争了,这种勇气和决心,使你已经得胜有余,至于书上写的什么,已经一点也不重要了。正如一位精神科医生告诉我,一个人一旦决定去看心理医生,说明他已经迈出了通往精神健康的第一步。

我意识到,拖延症根本就不是一种病,对拖延症的恐惧和焦虑,才是病。从天性上讲,人都是好吃懒做的。懒散也是一种生产力,至少对于文艺和创意事业来说,大致如此。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并不是有人催稿、想破脑袋才写成的,而是跟朋友泛舟江上,没准还怀抱着二八佳人,文思泉涌,想不写都不行。

所以,摆脱拖延症困扰的第一步,就是更加放松和休闲。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去干点别的,捏个脚,喝杯啤酒,到大街上看看姑娘们裙子的长短,玩着玩着就把活干了。做其他也一样,哪怕它大兵压境,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早回去,早被逮,急有什么用?

既然拖延症不是病,那就不存在治疗的问题。拖延是个技术问题,可以也应该用技术手段去解决。
我决定用软件来治愈拖延,软件本身没有思想,它的思想是使用者赋予的。我买了iOS平台上好几个主流任务管理软件,它们都大同小异,关键是怎么用。

我觉得,一件事之所以造成拖延,是因为我们事先低估了它的复杂程度。语言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东西,常常把许多动作浓缩成一种,比如,“去图书馆还书”,看上去是一件事,实际上至少要分解成下面几件:

1、找到从图书馆借的书。
2、找出借书证。
3、出门乘坐交通工具。
4、到达图书馆。
5、还书。
6、如果超期,还要缴纳罚款。

在你的任务清单上,就写了“去图书馆还书”这一个任务,事实上,它掩盖了这件事的难度,抹杀了你做成这件事的成就感。你往往因为做不到其中一个分解步骤(例如:怎么也找不到借书证),而认为自己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从而又产生自己很拖延、很没用、很不讲效率的心理暗示。

所以治愈拖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还原任务的复杂性,把一个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逐个消灭,直至最后完成。为了让进度可以视觉化,从而让自己不断得到鼓励,并且时刻发现任务受阻在何处,你需要做一个任务清单,然后做完一件,勾掉一件。

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昨天,我要急着写一个策划方案。写方案的资料,在我的笔记本电脑里,笔记本电脑又在双肩包里。所以,我给自己做了下面的任务清单:

1、找到双肩包。
2、取出笔记本电脑。
3、打开笔记本电脑找到文件。
4、把文件传到email.
5、在台式机上收email.
6、打开文件。
7、把要求COPY到一个独立的文件上,命名为要求1.
8、找出以前类似的旧策划案。
9、把旧策划案COPY到一个文件上,命名为新方案1。
10、修改新方案1的文件名。
11、写策划背景。
12、写服务宗旨。
13、写编辑方针。
……
28、写策划团队简介
29、写总结陈词。

是不是显得有点白痴?是的,要想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聪明人,要向白痴那样放松,去完成看上去最白痴的简单任务。

如此,则拖延症不治自愈。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它还会反复发作,要做好“活到老、斗到老”的精神准备。

对了,我用的那款app叫Clear。

Loading

每条花费了我500元的驾驶教训

Monday, February 25th, 2013

开车六个月,行驶5000多公里,以下每一条驾驶经验和教训都是实践得来,并分别对应一次报警、出险或罚款,平均每条花费了我不下500元。

1、驾驶座上方遮阳板后不要夹任何东西,否则,拉遮阳板时,会掉下,就在这一分神的瞬间,可能会有意外情况出现。

2、高架和高速公路的匝道都有限速,一般不得超过40码,这一限速是有道理的。哪怕后面车鸣笛催促,也不要超过50码。

3、弯道行驶的时候,一定双手握好方向盘,不可一只手腾出来干别的。

4、新手开车,副驾驶座尽量不要载客,聊天容易分神,容易闯红灯。

5、如果有一个空的收费车位和一个空的免费车位,停到收费车位上。免费“车位”之所以空着,要么空间小,要么难度高,要么有被协警或城管贴罚单的危险。而收费车位,一般比较宽敞,有收费员引导,并且不用担心因违停被罚150元,最重要的是,不会因为撞到别人的车而废钱废时。

6、拿不准,就下车来看看,宁可多倒三把,不要盲目通过,新手不丢人,事故频出才丢人。

7、右拐弯时,一定要看两边后视镜,尤其是右边后视镜,哪怕是单扯到,也会有白痴悄悄地开车躲在你的右边,如果撞了他的车,你至少50%的责任。

8、雨天、夜里、没有路灯、车多的地方,不要贸然停车,如果不甚陷入,下车看明情况,慢慢退出来。

9、对于新手来说,停车的时候,能头朝里开,就不要屁股朝里倒车,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停车。

10、开车前要养足精神,跑长途前夜,一定要睡足8小时,被负面情绪所笼罩的时候,不要开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11、开车要眼观六路,而听八方,按照怀尔斯生存手册之顶级驾驶,每5秒钟,要扫一眼后视镜。

12、在中国的路上开车,变道插队被视为一种严重挑衅。但有时又不得不插队,此时,降下车窗,伸出一只手示意,会降低对方敌意。如果向右方插队,需副座上的人,做招手动作。此招非常灵验,一般来说,对方都会降低火气,让你插队。

13、大胆开,不能因为出了小事故,而不敢开车。但要细心些,再细心些。

14、发现开错了车道,而又无法变道的时候,且不可违反交通规则,而是将错就错,开下去,找地方掉头,重新来过。

15、抢灯,要抢直,不抢弯。也就是说,如果是直行,还差几秒,可以加油门冲过去,此时因前方视野宽阔,不会出意外。但是如果是拐弯的话,千万不要抢灯,因为拐过去之后,路况复杂,极有可能撞到行人或车辆。

16、出事故后,无论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大家都有保险,没必要争吵。交警一般鼓励双方讲和,商量一个对大家最优的解决方案。

17、除了脚垫等小物件之外,尽量不要在4S店装任何车出厂时没有带的东西,不要在4S店贴膜,不要装倒车影像,不要装胎压检测,也不要装定速巡航。

18、宁走一公里,不惹一身骚。停车的时候,停到最稳妥,最安全,最宽敞的地方,哪怕下车后要走一段。切不可为了少走几步路,把车停进迷魂车阵或者狭窄小巷里。

19、车只是生活的补充,不能为了开车而开车。可开可不开的时候,不开。接人,送人,有时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反而更方便。

20、最为重要的一点,永远按自己的节奏来,哪怕后面有急着投胎的司机在鸣笛催促,哪怕对面有家里失火的司机在虎视眈眈,也不要乱了方寸。我们的车后面悬挂着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实习”,这就是慢的许可证。

21、在中国的路上开车,有时与一群疯子同国而感到耻辱。不要沮丧,也不要动怒,你的目的就是安全开到终点,而不是怄气。你没有教育疯子的义务,他爹娘媳妇子女都没有把他教育好,何况路人。让疯子去吧,他们急急如风,忙忙如火,教训在下一路口埋伏着等他们。你所做的就是放松,清醒,稳稳地开到目的地。

Loading

十分钟里程碑测试

Thursday, December 6th, 2012

昨晚在大学里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不成功学》,提到了一个“一生最重要的八个时刻”的实验。

下面这个实验又叫“十分钟里程碑测试”,它是七十年代一个叫Ira Progoff的人在一本叫做《笔记工作坊》(At A Journal Workshop)里提到的。据说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你达成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一、实验前的准备

1、你需要一支好用的笔,几张白纸,一个厨房用的计时器(有计时功能的手机也可)。

2、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舒服地坐下来,深呼吸,完全放松。

好,下面实验开始。

二、3分钟自由回忆

1、把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写在一张纸的顶端,如果有乳名,也写上,哪怕叫狗剩也没关系,这个实验之后你自己看见。在名字下面,写上你的出生日期。

2、全神贯注地盯着纸上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仿佛盯着别人的名字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出生日期上,然后努力回忆和想象:

1)此人出生的地点:在医院,在家里,还是在马槽中?
2)此人出生时,他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3)他出生时家境如何?
4)他出生的时候有没有爷爷奶奶,哥哥姐姐?
5)他出生的时候,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

3、现在,把计时器设定为3分钟。

4、开始在纸上写下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或者事件,写的时候,不要停顿,不要思考,不要字斟句酌,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尽可能写得多一些,最好列举出30个以上的重要时刻。

这个测试只针对自己,写下的任何文字只有自己看到,所以不用考虑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不用管事件的先后顺序,记住你只有3分钟。

5、时间一到就停

三、8个重要时刻

1、再次把计时器定在三分钟。

2、另拿一张白纸,从第一张写下的30多个重要时刻中,挑出8个最重要的,对你今天依然有影响的,换句话说,使你成为今日之你的重要时刻。

3、如果你所选超过8个,你还需要从中删除不太重要的。

4、三分钟时间一到就停。

四、时间序列

1、再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你的姓名,出生日期。

2、把上一步选出的8个重要时刻,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抄写到这张纸上。

3、现在全身心地关注这个清单,从第一条开始,启动你全部的感官去回忆:

1)当时的环境如何?

2)当时是什么感受?

3)如今再回忆起来是什么感受?

4)这些时刻有哪些当事人参与其中?

5)你今天怎么看待这些当事人?

6)尽量回忆起当时的地点、光线、味道、背景音乐,越具体,越丰富,越好。

好了,测试完毕。

五、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会让你感到惊奇吗?

无论怎样,这些都是你的个人财富,创造力(和破坏力)之源,它们使你成为今天的自己,并且还影响着以后的你。无论你做什么,这8个重要时刻,你人生中的里程碑,都会影响到你,以及你周围的人。

特别地,如果你将来从事写作或者艺术创作,只有让这8个最重要时刻在你的作品中重现,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因为这8个重要时刻,是你的情感之源,精神所托,也是一块点金石,所触之处,让你所写的人物都充满生命力,所做的任何事都有了意义。

你怎样与外部世界相联,你的情感态度如何,你内心存在什么问题,皆可从这个事件的结果中找到答案。

因为,正是这8个里程碑,把你塑造成一个独特的人。

【后记】

据做过这个测试的人说,结果完全出乎所料。

有人问,这个实验科学吗?作者称这个实验是基于心理分析学家卡尔-荣格的理论设计的,目的是发掘人潜意识里的能量。许多人相信它有科学性。

为什么是8个重要时刻,而不是6个,10个,或者12个呢?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8是一个四平八稳的数字,不多也不少,就像周易中列出八卦,而不是十卦。

如果你做了这个测试,你不必告诉任何人测试结果,但是能否留言说一下,这8个里,狂喜,快乐,平静,自由,悲伤,恐惧,悔恨……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欢迎分享你的发现。

Loading

我为什么弃用智能手机

Thursday, November 8th, 2012

今天我给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们群发了一条短信:

本人从即日起用回以前的移动号码(135*******4),弃用现在的联通号码(186*******4),让吞噬我大好闲暇时光的“智能”手机见鬼去吧!

135的号码,我已经用了10年,几乎每一个生命中的老朋友的手机里都有储存。我深知,手机号虽然不代表一个人的品味、地位,但是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稳定性。一个十年如一日手机号不变的人跟一个频繁换手机号的人相比,显然更好找、更靠谱。为了保存这一号码,我在出国的那一年,还在阿吴老师的帮助下办理了停机保号,为此付出了500多元的代价。

可是,在联通“预存费送iPhone活动”的诱惑下,我还是改用了186号码。不得不承认,联通的WCDMA正宗3G网络跟iPhone简直是绝配,我享受了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出入蹲躺坐,都联在网上。我尝试新的玩意,在苹果的App Store购买了不下300美元的APP。除了推特、微博等社交软件,我还安装了Kindle电子书,中英文圣经、二十四史。这样,即便把我空投到孤岛上,不带一片纸,只带一台智能手机和足够的备用电源,我就可以坐拥人类文明。

这不是很好吗?你会说,这样的生活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刚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智能”手机一点都不“智能”,它在鼓励我愚蠢地浪费自己的宝贵的闲暇时间。它以见缝插针利用时间的名义,让我的头脑空转。它让我对技术产生依赖的同时,对自己最基本的意志力和行动力产生怀疑。

人类的发明创造和艺术灵感,更多地来自闲暇和发呆的状态。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十二年的停学务农的经历。坐在高粱地头,听老人讲述亦真亦幻的故事,让莫言成其为莫言。而“智能”手机夺走了人的闲暇与发呆时间,像重金属一样污染了创造力滋生的土壤。想想吧,你这些年参加的每一个饭局,多少次大家低头在玩弄手机,而不是互相交谈。人类正在失去最基本的交往能力,程序员、工程师和艺术家们正在失去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以前人们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的标准是说它“接地气”,以后只能说它“接电气”,从电脑中来,到电脑中去。我仿佛看到,我的脑袋两侧各长出一个USB插头。我正成为机器世界的一员,被奴役而浑然不知。

我已经不上微博和推特,不看新闻,回归书籍和纸质媒体,何不更进一步,换掉智能手机呢?

当然,我弃用智能手机还有另外三个原因。

第一、我住的地方虽然在市中心,但联通信号很差,往往打着电话,在床上翻个身,信号就没有了。经常有人因为打我的电话不通而抓狂。既然手机本质上是别人手里赶牛的鞭子,我还是老老实实把鞭子递到别人手里为好。解决住处手机信号不好的办法有三种:A、换一套房子。B、建一个基站。C、换个移动运营商。我还是换回我的移动号码吧。

第二、智能手机都是耗电大王。尽管无论家里、办公室还是车上,都放了苹果的充电线,但有80%的时间,手机只有不到20%的电。听着iPhone电量不足时萎顿的警告音,我总感觉自己有一天要去找医生看强迫症。为了彻底摆脱电量的烦恼,我还是用回非智能手机比较好。

第三、我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一向认为文本比图像多媒体更重要。如果文字描述不出来的东西,再高级的相机和画笔也再现不出来。我厌倦了智能手机常用的触屏输入法。为了回归实体键盘的踏实,我还是选一款传统手机比较好。

今天我去移动改了套餐(每月188元打全国1200分钟,全国接听免费)。鉴于手机实体店里都是智能手机的天下,我到网上商城买了一款最贵的非智能手机:飞利浦(PHILIPS)X528,待机时间可达100天,理论上讲,一年充4次电就够了。手机还没到手,我已经很期待了。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朋友们都可以打电话找到我。我拔下了与机械和电子世界连通的线缆,却增强了跟现实世界的联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岂不快哉?

【更新]今天拿到手机,敦实厚重,散发着浓浓的山寨气息。按键太硬,输入法词组稀少,满意度59%。好在,待机时间超长,凑合着用吧。

[更新]2012年11月10日5:30 AM 两块电池充满,我倒要看看能用多少天。

Loading

不读微博读什么

Sunday, November 4th, 2012

不上微博已经24天。是“不上”,而不是“戒”,因为“戒”这个字隐藏着诱惑、挣扎、勉强、反复,而不上意味着一点欲望都没有。

不但不上微博,我连新闻网站都不上了。了解新闻的渠道是偶尔买几份本地报纸(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几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解释莫言》那期,中国国家地理《对话内蒙古》那一期),还有Reeder上订阅的几个博客(信息量最大的是牟森的博客,其次是黄集伟老师的孤岛客

20天来,真正的新闻,一条都没错过,比如《纽约时报》报道的家族帝国。漏下的所谓热点,像幼儿园虐童、明星酒驾、iPad mini问世,地产大亨离婚等等,并不是真正的新闻。在我看来,真正的新闻是那些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进程产生影响的事件。台风来袭,是新闻,但一阵旋风撩起女明星的裙子,并不是。

由于不上微博,我拥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我转而投向另一种最古老的媒体–交谈。最近一个月谈的话,比之前的9个月都要多。我跟20多年不见的同学们聊,跟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同事聊,跟做3D动画电影的广告公司老板聊,跟主张加泰罗尼亚独立的西班牙商人聊,听每个诗人心中的神–余光中聊,听每个会计心中的神–葛家澍聊,听年营业额60亿的运输大王聊,听年养山鸡1000多只的同事父亲聊……这些聊天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过读一百本书,看三百张碟。

也看书,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纷繁芜杂。外出三日,只带了一本中学生课标读物《诗经直解》,发现自己越发喜欢《小雅》。在牟森推荐下,买了河南出版社的《海明威新闻集》,从此摆脱莫言式文学的芜杂黏稠,回归海明威的简洁清冽。

纳纳对于我戒微博这事,颇不当一回事。她在一篇博文里说:

“我对王佩的来来去去都习惯了,越是他做不成的事,他越要大张旗鼓地表白,太迷恋形而上的仪式感了。而娶个老婆,生个儿子,他悄悄地也都做成了。”

说得何其好啊!当我大声吆喝着戒烟的时候,正是我偷偷抽烟斗的时候,而当我对戒烟这件事再也只字不提,我已经戒烟4年10个月了。所以,今后我再也不提戒微博这回事了。

网络行为艺术者刘淼老师也宣布不再上微博,他向我推荐了一篇What I read,作者退订了《纽约时报》,不再看本地报纸。文章最后写道:

“也许你纳闷,逃脱了新闻的泥潭,节省下那么多时间,你用来干什么?我重新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叫做书。尽管有人说书已经过时,但我从中得到的满足远比从其他交流方式中得到的要深。”

也许,你也可以来尝试一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