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读书’ Category

《清史編年》及清史研究之出版

Thursday, February 9th, 2012

《清史編年》及清史研究之出版

这套原价3600元的书,我在二手书店只用了390元就买到了。

Loading

完不成的读书计划

Wednesday, January 25th, 2012

我对书的痴迷,可以从经常做的一个美梦看出来。我常常梦到在路边书摊或者书店里,遇到打折的好书,精挑细选,摩娑不已,抱起厚厚一摞,依旧恋恋不舍,直到醒来,发现是梦,一天都会怅然若失。

我喜欢买书,却不怎么读书。每年年初,我都做一个读书计划,但事后我发现,没有哪一年的计划真正执行过。

我找出一本十六、七年前的笔记本,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走进我的生活,没有个人主页,也没有博客,所有的表达都记在本子上。我发现了当时的读书计划。

1995年12月12日读书计划

1、梵高自传
2、宋诗选注
3、老子注三种
4、托尔斯泰传
5、理想国
6、乌托邦
7、剑桥中华民国史
8、王蒙评点《红楼梦》
9、战争与和平
10、恐惧与战栗
11、海子、骆一禾作品集
12、人,诗意地安居
1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4、四书章句集解
15、上帝掷色子吗
16、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7、哲学的还原
18、庄子新释
19、情诗、哀诗、赞诗
20、希腊罗马名人传
21、如是我闻
22、文化苦旅
23、史铁生作品集
24、卡夫卡小说选
25、追忆似水年华
26、日瓦格医生
27、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
28、耶路撒冷的解放

1996年的读书计划

1、伊利亚特
2、奥德赛
3、战争与和平
4、安娜-卡列尼娜
5、童年少年青年
6、哥萨克
7、天地有正义–托尔斯泰传
9、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译)
10、托尔斯泰的最后一年
11、庄子今注今译
12、老子今注今译

1997年读书计划

1、剑桥中华民国史
2、剑桥晚清史
3、文革十年史
4、文化大革命史稿
5、庐山会议实录
6、这就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
7、天地有正义–托尔斯泰传
8、歌德传
9、探索幸福的人-苏格拉底传
10、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11、忏悔录
12、希腊罗马名人传
13、鲁迅传
14、鲁迅年谱
15、甘地传
16、西方哲学史
17、庄子今注今译
18、老子注
19、论语别裁
20、天下才子必读古文
21、古文观止
22、历代文学作品选
23、鲁迅全集
24、战争与和平
25、安娜-卡列尼娜
26、哥萨克
27、童年少年青年
28、托尔斯泰文集1-17
29、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30、卡拉马佐夫兄弟
31、白痴
32、日瓦格医生
33、静静的顿河
34、叶甫盖尼-奥涅金
35、伊利亚特
36、奥德赛
37、神曲
38、浮士德
39、走向十字架的真
40、荒漠甘泉

如今15年过去了,以上书目我只读了不到10%。幸运的是,那些苦闷而寂寞的日子,情绪无处宣泄,才能沉下心来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而有些书,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读完–《庄子今注今译》、《日瓦戈医生》、《神曲》、还有《剑桥中国史》。

制定读书计划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要把总页码除以天数,就可以得出每天阅读的页数,这样按照计划去读,任何书都可以看完。但这仅仅存在与理论上。人的理性和时间是有局限的,事实上,大部分人连每天拍一张照片,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遑论读书了。

现在静下心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有些书我之所以没有读完,那是因为跟这些书无缘,直白点说,就是内心里其实不喜欢,但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非要逼迫自己去读。这又何苦?

读书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件像吃饭睡觉、男欢女爱一样最自然的事,如果遇到喜欢的书,不必制定计划,手不释卷,茶不思饭不想就读完了。如果对一本书实在喜欢不起来,纵然头悬梁、锥刺骨,强逼自己看完,又有什么益处和乐趣?

人到了40岁,更应该随性读书。不应给自己太多限制,读得完,读,读不完,扔。要懂得选择,学会放手,有些书只适合在某一年龄段阅读,错过了,就回不去了。

综合上述,我决定不再给自己制定任何读书计划,制定过的计划也统统作废。从此以后,信马由缰,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到哪儿算哪儿,读完哪本算哪本,再也不把读书当成一件苦事。

Loading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Abandonment-Administrative powers)

Saturday, January 21st, 2012

Abandonment

遗弃,在英国指的是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放弃对孩子的抚养,且没有交给他人养育。

如果遗弃罪成立,法庭将允许少年儿童被收养,而无需获得其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

…leaving a child under the age of 16 to its fate.

Abduction

诱拐罪

  • 违背16岁未婚女孩的父母/监护人的意愿,将其带走的行为。不管有没有与其发生性行为的意图。不知道女孩的年龄不成为辩护理由。
  • 跟18岁以下女孩或者有精神缺陷的女人发生非法性行为。可以用不知道女孩未满18岁,或不知道彼女有精神缺陷,来辩护。
  • 使用暴力或为霸占财产为目的,而诱拐任何年龄的妇女,使之与人结婚或发生性行为,也属于本罪。
  • 16岁以下的少儿的父母一方,不经另一方同意,擅自把孩子带出或递送出英国的行为。对于此类少儿,未经合法授权或者没有正当理由而转移、收留,也属本罪。如果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相信此少儿已满16岁,可作为辩护理由。

查维基百科(link),绝大多数诱拐行为,发生在父母争夺子女抚养权的情况下。

Abortion

堕胎

除非Abortion Act 1967和Abortion Regulations 1991允许,即属于犯罪。

合法堕胎应由注册医师实施,且有两名注册医师认为堕胎是必须的。

医师如果认为有良心上的障碍,可以拒绝施行堕胎。

丈夫不得阻止妻子的合法堕胎。

Absolute right

绝对权利,绝对人权

《欧洲人权法案》规定的,不可用法律手段剥夺的基本人权,哪怕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剥夺。

绝对权利包括:思想自由,保持良知,宗教信仰,禁止酷刑,禁止非人道惩罚,禁止有辱人格(degrading)。

参看电影: Unthinkable

Abstracting Electricity

偷电

在英国,最多可以判5年徒刑或罚款。

有趣的是,盗打电话,适用于本罪。

更有趣的是,在Computer Misuse Act 1990颁布之前,计算机黑客行为适用本罪处罚。

Abstraction of Water

偷水

从江河湖泊中取水的行为。

由于水是一项自然资源,跟偷电不同的是,本罪有很多例外。

比如:1000加仑以下,家用或者灌溉用(喷灌除外),为了消防、排涝,都不构成本罪。

Acquiescence

明确表达同意,积极同意

在法律事务中,一定要区分“积极的同意”与“仅仅知道”。

我想到一个例子:在SM中,A有施虐倾向,A知道B有受虐倾向,B也知道受虐有可能带来伤害,A把B弄伤了,A依然会被定罪。这是因为,B并没有积极、明确地同意受虐,尽管他有这方面的知识。

Actual bodily harm

实际肉体伤害

给受害者造成健康受损、舒适度降低的任何伤害。

攻击他人,而造成实际肉体伤害,可以判处5年监禁。

判断是否是实际肉体伤害,不看伤损的程度,伤损的时间,受害人只需要证明有疼痛和不适,即便没有外伤也行。

例如,如果攻击造成受害人歇斯底里,足以认定为实际肉体伤害。

actus reus

A guilty act。 拉丁文: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可以是一种行为(例如:偷窃是掏别人钱包)

可以是不作为。(例如:医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见死不救。)

也可以是一种状态。(例如:驾驶员将机动车置于路上,但因酒醉或吸毒无法驾驶。)

Loading

Learning Economics through Reading Columns

Thursday, January 5th, 2012

To study economics has never been easy. There are so many jargons, terms, equitions, models, curves and graphs. However, we are lucky to live in a digital age, in which all kinds of learning resource is accessible. I’ve found it could be a better way to study economics through reading the opinion columns of WSJ—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ince Murdock acquired WSJ, the journal has erected a content paywall. Although a few articles are still free of charge, most of them need to pay to access. I subscribed the Kindle version of WSJ with a monthly fee of USD19.00. As a result, I can read the full contents of WSJ on web, kindle and my iPhone.

As a Chinese columnist, I pay more attention to my western countparts. To read their articles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craft of writing. Writing is no more than carpentery. What I need are skill and tools. Talent is not for learning, but still is. That’s where my confidence has come from.

Today I read Where to Put Your Money in 2012. To be honest, I can’t fully comprehend what the author says. But I can feel the abundance of meaning and knowledge. I use another great resource t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jargons and terms. That’s economics a to z by London-based the Economist.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writes: “The yield on a total U.S. bond market exchange-traded fund (ticker BND) is only 3%. ” The jargon “yield” puzzles me. Then I look it up on the economist and find that the meaning is “The annual income from a SECURITY,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current market PRICE of the security.” Using the same method, I understand several terms: share, equity etc. From the same article I come to know that the demography change of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y. China will face ageing problem in 2025. Dependency ratio (nonworking population v.s. working population) will be 1:1 then. However, India and Brazil will enjoy their continueing growth due to their advantange in youth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s in these countries are 1:2 or 1:3, which means they have two to three workers for every nonworkers.

Sounds interesting? Read more columns and spend less time on tweeting or random web surfing. If you still have time, try to write in English. It’s hard but worthy of trying. Eventually it will pay off. Life is too precious to waste, isn’t it?

Loading

The best column article ever written. Nobody Understands Debt by Paul Krugman.

Wednesday, January 4th, 2012

The best column article ever written. Nobody Understands Debt by Paul Krugman.

Why we need columnists?

Once I asked a friend who is a programmer and geek: “Do you read columns in Chinese?”

“Seldom do I read these stuff. Though you are a columnist, I have to say, most columnist are cheaters and not worth of a dime. “

His answer really discouraged me. But I think he is right. Many columns published o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nly few are worth of reading.

But in the world of English language, this is not true. Columnists enjoy a large scale readership. Their opinions are not only powerful enough to change the public opinion but also change the policies of government.

Mr. Paul Krugman-the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winner, is a good example. His column in the New York Times is so popular that some readers claim that the only reason to subscribe the Times is to read his OP-ED.

On the debt issue of USA, nobody see more clearly than Mr. Krugman does. His article decipher the myth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state debt i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inspiring. To read a column article like this is like to drink a cup of good wine.

Let’s enjoy it and follow the example of it. This essay is so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worth of repeated study.

So, enjoy the real column and change your prejudice of columnists.

Loading

《牛津大词典》OED:傻子和疯子一起完成的奇迹

Saturday, December 31st, 2011

我们这一代人,对宏大的事物具有天然的向心力。虽人到中年,俗务繁多,读书渐少,但还是尽量让自己多读恢弘之作,避免把阅读时间浪费在格局太小的书籍上。旧年将去,新年将临,我给自己买了几套大书,预备2012年阅读。这包括KJV版的《圣经》、Stephen Mitchell新翻译的《伊利亚特》。不过,我在岁末读得最过瘾的一本书是熊阿姨推荐给我的《教授与疯子》。

教授与疯子》是记者Simon Winchester的代表作,记叙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本辞典《牛津大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的诞生。书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教授,OED的主编James Murray,一个放牧都教牛拉丁语的语言奇才;一个是疯子,W.C. Minor,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退役军医,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杀人犯。他们代表了OED创造者的两极,一方是金字塔顶端的灵魂人物,一方是成千上万志愿者。

OED的编纂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人类心智最伟大的冒险之举。它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这一词典要囊括英语中的全部词汇。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细微的差别,每一个词义、拼法、读音上的差异,每一个词源发展的来历,更重要的是,每一词、每一义都必须援引英语作家们的例句。换言之,每一个词条都有自己完整的自传,都在讲述一个自身的故事,都体现了几百年来用法的转变,并且以英语作家的真实作品引语为例证。

这样一个卷帙浩繁的工程,单靠学者教授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它需要整理全部的英语单词和作家的作品。于是,OED编纂委员会面向全国和殖民地征集英语阅读者,他们按照时间段分配要阅读的书籍,按照统一格式从中摘出单词和引语,再把摘录的词条寄给OED的编纂者。

在没有互联网和Wikipedia之前,人类已经开始利用志愿者的集体智慧,完成一项浩大的辞书编纂工程。这是意志与智慧的胜利,也是利他主义精神的体现。这种自由人自愿联合的义工协作模式,也只有昂格鲁-撒克逊民族,才能变为现实。

W.C. Minor作为一个旅居英国的美国退伍军医,一直被一种类似于受迫害狂的精神疾病所困扰。他误杀了工人G.M.,虽免于刑责,但还是被关进了刑事精神病院。阅读成为他救赎自己的唯一方式。而机缘巧合,使他看到了Murray发到全球英文书店的《致阅读英语公众》--编辑委员会“需要英国、美国和英属殖民地广大读者的帮助,以便完成二十年前热情开始的工作,阅读尚未读完的书籍,摘出所需资料。”

对于倍受精神病和负罪感煎熬的Minor来说,这不啻于来自上天的呼召。他报了名,并成为词条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他的工作方法具有天才和独创性,能够根据编辑委员会的需要,提供词汇。他寄出了1万多词条,并且几乎条条可用。在被疾病重压的日子里,编纂OED成为他精神最大的安慰。本书的作者甚至争辩道,假如那时已经有现在的精神镇静药物,Minor可能不会对OED作出任何一点贡献,他整天扎完针就睡大觉去了,那样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激情的活死人。

OED历时70年才编辑完成,无论是Murray博士还是Minor医生,都没有看到1928年全本的出版。这套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词典,就在教授和疯子们的全身心投入下,变成了现实。

1989年,OED已经出版了第二版,一共20大卷,21,730页,重达148磅。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OED出了更便于检索的光盘版,出人意料的是,这么宏伟的出版物,只需要一张700M的光盘就可以容纳。借助互联网之便,OED v4.0可以通过bt下载到,并且可以在Mac和PC上使用。看到浸满几代人智慧与汗水的伟大作品,躺在自己的硬盘里,一种久违的崇高之情在内心的断壁残垣中缓缓而生。

OED的传奇,并没有结束,不但因为这套巨著每年都在更新,并且可以在其官方网站上OED通过付费订阅。而且也因为,新的故事也不断产生。

有一个人叫Ammon Shea花了一年时间,把20卷OED全部读了一遍,并且出了一本书:Reading the OED: One Man, One Year, 21,730 Pages 一年读完OED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每天要阅读10个小时以上,相当于每天看一部Grisham的小说,连续看一年,相当于每两个半月读一遍KJV的圣经。他说:“有人喜欢收集火柴盒,有人喜欢收集汽车,而我喜欢收集词语。”

Shea学的这些单词,大部分都没用。例如:Agathokakological,形容词,由善与恶所组成的。虽然没用,但是找到一个精确表达的词语,还是让他充满欢喜。

有时候我们很纳闷,为什么英美等国有那么多傻子,默默无闻地做着对别人有益,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例如:Wikipedia的编纂者,开源软件的开发者,Quora上热情回答问题的知道分子。看了OED的编写过程,我似乎开窍了,英美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是有悠久传统的。首先,他们相信,人活着不单靠食物,还要有精神追求。其次,他们相信,人不可以是孤岛,必须互助而联合。而这两者正是中国文化最稀缺的。所以,我们只有被阉割的《四库全书》,我们只有残缺不全且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辞源》,我们即便有疯子和傻子愿意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做点贡献,国家也不允许他们联合。最终只能去钻研一些小玩意,小物件,成为墙上的另一块砖。

Loading

当当电子书:丑得像个笑话

Friday, December 30th, 2011

我是一个电子书的铁杆拥趸,因为我相信纸质书早晚会走向穷途末路,电子书才是未来的方向。我是美国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的忠实用户,电子书的买书消费累计已经超过400美元。我还订阅了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客》等电子版杂志,每年花掉的钱超过我购买纸质报刊的支出。所以,当2011年12月21日当当网推出电子书平台的时候,我立即以神农遍尝百草的精神,前往体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寨气息十足的页面。

dangdang1

三栏式的布局,晃动的Flash,滚动的大图,艳俗的配色,让我想起十年前用免费源代码花十分钟就搭成的企业小网站。我深刻怀疑,当当网不但请不到一个中等水平前端工程师,连美工都是请六里庄的裁缝代工的。不过转念一想,萝卜快了不洗泥,也许当当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才推出一个山寨页面,等有了人气再改版,我先忍。

接着,我看到了少得可怜的几本破书。既然当当网是美国的上市公司,又有志向搭建一个有影响力的中文图书平台,那么至少应该多谈几家像样的出版社,多签几本像样的图书。而如今,当当电子书除了《金陵十三钗》、《乔布斯传》之外,没有几本畅销或常销的书籍。与此相对照,美国亚马逊的Kindle版图书有30万种,许多大出版社尽管不情愿,但迫于亚马逊的压力和占领电子图书市场的需求,不得不推出Kindle电子版。显然,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当当网没有这样的谈判能力。只好不分良莠,先签为快。用我们家乡一句谚语叫“逮着黄鼬当马骑”。我非常纳闷,谁愿意花4.99元买一本《儿童经络使用手册》拿自己的亲生子女练习中医?谁又愿意甩出9.90元买一本《李居明2012龙年运程》?龙年没到,先赔9.9元,这运程也可想而知。考虑到当当电子书刚刚起步,品种少,质量差,我也原谅它,继续往下看看显示效果。

我试读一下当当重磅推出的《金陵十三钗》,揉揉眼睛,确认自己看到的不是“金陵十三点”。我在各种设备上都读过亚马逊的电子书,其流畅的阅读体验,方便字体缩放,迅捷的查找和导航功能,加上内置的英英辞典,让我对电子书的前景充满了乐观的想像。然而,当当的在线阅读体验,只能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dangdang2

当当电子书使用了Flash技术,不但调用缓慢,字体是默认的宋体,经过Flash渲染,精度降低,面目变得十分狰狞。那字体带着棱带着齿,象一条条钢锯横亘在眼前。我想放大了也许回好吧,就点了网页上的放大镜,结果字一下子拉大了,但页面也残成了菊花。我需要左右拖着鼠标,才能看完一行,再上下拖着鼠标,才能看到下一行。这不是读书,这是在受虐。

就在我欲仙欲死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句提示语“全屏更精彩”。于是我点击了全屏。一本硕大的书,出现在浏览器上,还可以用键盘翻页,翻页还模仿了苹果iBooks的翻页效果,不过效果相当山寨,那重重一页翻过去的样子,让我仿佛看到一只笨拙的鸭子从屋顶飞到鸡窝。

dangdang3

相比之下,iBooks的翻页更象一只天鹅飞过,Kindle的翻页则象一群天使掠过。

中国电子书的市场巨大,目前主要被盗版书所占领。当当想赢得这场战役,首先要在用户体验上超过对手。可惜从目前来看,当当电子书不但无法跟PDF相抗衡,甚至连最土最原始的TXT格式都比不上。电子书是一种好的赢利模式,只不过当当像一名糟糕的厨子,把一箱满子满黄的阳澄湖大闸蟹,做成了一锅黑乎乎的乱炖。吃饱倒是能吃饱,但那味道,真让人欲哭无泪。

Loading

从《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对卫生工作的指示》看中国医疗

Monday, December 12th, 2011

买了一本1968年4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对卫生工作的指示》,感慨良多。

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里面提出了打倒卫生老爷部,医学院学制缩短,以及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指示。

毛泽东在指示里说: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而是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的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书读得越多,越蠢。

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

脱离群众,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难深的疾病上,所谓间断。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么预防,怎么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

还有一件怪事,医生检查一定要戴口罩,不管什么病都戴。是怕自己有病传染给别人?我看主要是怕别人传染给自己。要分别对待嘛。干什么都戴,这首先造成医生与病人间的隔阂。

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

在毛主席指示定了调子的情况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李先念,多次对医疗卫生工作进行讲话。

以下是周恩来1967年12月10日接见全国卫生防病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代表时的讲话:

提倡“四不”很好,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对口呼吸、吸痰、吸羊水,万一传染了不久死了吗?白求恩就是这样,我看这样死很好。

农村土房子里照样动手术,我看那里细菌更少一些。我们在农村打了20几年仗,身体很好。进城10几年身体反而差了一些。

宣传卫生常识,不要好多条,那是资产阶级老爷式的,什么经常洗手,掉到地上的东西不能吃,在农村山芋从地下挖出来带着土就吃,原始社会吃生的,现在退化了。

防病要从积极入手,口罩、消毒都是消极的。脏东西不能吃?吃点就有了抵抗力。用消极的方法,哪有那么多设备!积极方面,就是要增加抵抗力。得了病,当然要吃药,但是主要是锻炼身体。

(当李先念说:“中医没有消毒那一套”,周恩来说)中医也有消极的东西,吃了饭不能吃冷的,吃了这东西不能吃那东西,我就不相信。当然极少数的东西是不能一道吃的。重要的还是增强体质,如果这样,就大众化了。

中国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实际上是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党的政策亚克西。”事实上,中国企业家和劳动者的锐意冒险和辛勤劳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庞大官僚体制的低效率和惊人浪费。如果中国建成了民主化的透明政府,那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现在医疗资源依然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小城市小地方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贵得离谱。政府豢养的特权阶层过度医疗,普通百姓却连享受基本医疗条件都很勉强。

在我们山东老家,中上之家,小病在县医院看,中病在市医院看,大病跳过省城济南直接去北京看。北京301医院等大医院周围寄生着一堆小医院,他们专门收治外地来看病但住不进大医院的病人,再买通大医院的医生,让他们来小医院给病人会诊,甚至手术。

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小病只能靠村医,中病靠镇医,大病靠县医,重病等死。县医院的医疗条件受制于其营收规模,我曾经陪同我们县医院的院长去邵逸夫医院参观,当听说邵逸夫医院一个病人的平均客单价(住院所花费的总费用)16000元的时候,我们县的院长震惊了,在县医院,平均客单价是1400元。

医疗卫生问题是全世界的难题,在一些国家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甚至是国民的宗教。中国的医疗这些年一直在抽风。杭州郊区有个社区医院,前几年搞医改,被一个私人老板以7000万买走,两年来私人老板没有投入一分钱,医院愈发破旧。去年,上边又要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区里看到有利可图,就又花了1亿多元从私人老板手里买了回来。各种折腾,非止一端,不但患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医务工作者处境也尴尬而艰难。

医疗问题,只不过是中国诸多问题之一。它是由整个体制所决定的,在政治体制改革铁板一块,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的前提下,妄谈医疗公平,乃是痴心妄想。中国很多问题都无解,要解决,不得不等待下一次治乱循环吧?

同一本书里收录了毛泽东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