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杂项’ Category

周总理生前牵挂的中医泰斗留下一本什么书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1976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逝世,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说起“总理”指的就是周总理。我读过几本总理的传记和年谱,发现他在临去世的一年之内,关心过中医的传承。他特意问相关工作人员蒲辅周的医疗经验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得知已经有人在整理,遂放心。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蒲辅周是谁?他何以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力,引起总理的挂怀?上网一查,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病逝于1975年4月份,之前医疗经验得到了整理,这样我们才有了这本天下奇书《蒲辅周医疗经验》,这本书无论是否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人,都应该读。

《蒲辅周医疗经验》分论述、医话、方药杂谈、医案四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第二部分。

正如亚马逊网站上,网友评论:

蒲老的医案、思路、用药对正处于迷途的中医学子无疑是一盏明灯,王道之至。可惜蒲老的经验未能系统整理以传后世,但两书足以启后学。–阿乃

2013年春天买的这本书,当时看不太懂,看评论感觉有意思,老先生治病疗效很牛就买了。这几年随着中医学习的深入,觉得老先生水平实在是高的很,用药轻灵,小方卓效!–元吉在上

本书开宗明义,讲了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望诊之要。

  • 首先望神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

  • 若目光晦黯。反应迟钝,语言低微,梢神萎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医精气虚衰则神疲。若患者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昌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菱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 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一佳,或两颊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我惊艳于中医的用词与描写。简单地说,这段说的是:“回光返照,危险之象”,这也说明,女人看医生,不能化妆。

现在的人们,对人形体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单纯以胖瘦为判定标准,但是蒲老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
  • 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

  • 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

  • 肥人最怕按之如绵絮。

  • 食少而瘦者,体弱也。

  • 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

  • 瘦人最怕肉干着骨。

瘦子未必健康,胖子未必不健康,中医终于给胖子和瘦子都平了反。我觉得这段对于胖瘦的辩证分析,简直如醍醐灌顶,应该打印悬挂到每一个健身场所,一个爱好健身者的卧室、餐厅。

难怪蒲老是总理最牵挂的人。

关于问,蒲老传了一个口诀,我觉得很美。我在接儿子幼儿园放学的路上,还背诵过。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国外已经有医疗叙述学,Medical narrative,其实祖国中医早已有之。

望闻问切里,切脉是最难的。别的都可以通过文字传授,就是这个切脉,没有实际操作,没有师傅在旁边教,怎么分得清沉浮迟涩。中医一直是一种潜科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是无法说出来的(can’t be arculated)。

中医讲究辩证,到同仁堂买一丸药回家吃,这不是中医啊。蒲老说,辩证以四诊所得为依据,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治病求本。简单地说,我认为,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没有了传承。例如,小柴胡汤,仅仅靠不同成分药量的加减,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复杂病情。传到日本,成为济世良方。

蒲辅周慷慨正色地写道:

祖国医学发病学说,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正气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变化,也多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存亡。与此相应,在预防上重视无病先防,参加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我在工作中,注意有关经验的介绍,无病劝其不服药。在治疗上重视元气为本,强调人体本身抵抗力、修复力的内在因袁的作用、不可见病不见人。

主张驱邪勿伤正,扶正亦能逐邪,虚实互见,攻补兼施。同时特别注意治病勿伤胃气,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功能一伤,营养供应不上,正气必然衰退,病就陷人三阴,难治或贻误病机。

治病求本,是中医各种辩证方法的共同目标。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不外呼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不再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质,不再热,便在寒。正邪的盛衰,正衰为虚,邪盛为实。总之,八纲是辩证的总纲,为各种辩证的核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西医也是靠经验的。这就是尽管京沪都有收费贼贵的儿科私立门诊,但是也只能看常见的发热肠道疾病,有了大病它们也不敢收,还是让去三甲公立医院。因为三甲医院的医生见的多,经验多,办法也多。

我喜欢《蒲辅周医疗经验 》很大的原意是喜欢它的语言,中医的医院,简断明确,深刻洗练,正好是古典文体的代表。

所以即便是从提高写作的角度考虑,也应该读这本《蒲辅周医疗经验》。

自己学点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虽然不能给自己和家人治病,但是知道病是怎么回事,比看百度、用Google看病,靠谱得多。

Loading

什么都可以丢,但最好不要丢书;什么书都可以丢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什么都可以丢,但最好不要丢书;什么书都可以丢,但千万不要丢图书馆的书。这不,我的一位朋友的朋友,在杭州,因为丢了图书馆的一本书,被要求买一本一模一样的归还。

乍一看,这事不难。现在网上书店这么多,买本书岂不易如反掌。即便是已经下市的书,也可以从孔夫子旧书网或者淘宝买到。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图书馆的借书条上显示这本书叫《泥土变成碗》,然而搜遍了各大网络书店,都没有这本书的影子。

有达人,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找到了这本书,显示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和山东泰安的图书馆都有馆藏。如果杭州的图书馆必须强令这位失主还书,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疏通这两个图书馆的关系,把这书借出来,再还给杭州。但这也有问题,馆藏书一般都有印章,没法冒充新书。除非拿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本事,才能去掉馆藏的印记,翻旧如新,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当朋友的求助信息发到我手上的时候,时间已经半夜。依我这么多年的搜索经验,相信只要有一点线索,就可以找到这本书。

我先搜了网络书店和孔夫子,果然没有这本书。接着又搜了淘宝,在一家卖盗版书的打印店看到了这本书,虽然这家店的书都是自己私自打印的,不能冒充真书,但我还是找到了有用的信息,这本书的封面。

“泥土变成碗”的封面
“泥土变成碗”的封面

仔细观察这个封面,我有了新发现。这本书的标题上方写着“新小小牛顿”、下面印着“成长版”,而在右下角有一个阿拉伯数字“6”。而“泥土变成碗”是一个大标题。

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很可能不叫《泥土变成碗》,而极有可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们的录入时犯的一个错误。于是,我就到孔夫子网去搜,搜出一堆《新小小牛顿》,发现它又分,1,2,3,4辑。我进一步发现,这套书一共12本,这意味着每一辑是三本,那么《泥土变成碗》上有个6,它会不会属于第2辑呢?

因为孔夫子上的书介绍都比较简略,而亚马逊的书介绍都比较详细。我就又去了亚马逊网站,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搜索了–第2辑 “新小小牛顿”成长版。终于,我看到了下面的简介:

第2辑 “新小小牛顿”成长版,相对启蒙版,知识含量稍稍增加,知识范围更广更深,文字也比启蒙版多,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启发智慧……第2辑包含4–6册。让孩子认识自然……保温杯为什么能保温?还有世界大惊奇:月亮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真的有外星人来访吗?昆虫是怎样过冬的?还能了解泥土变成碗的过程……

停!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还能了解泥土变成碗的过程。

这正是我要找的。再一看这套书可以买到,正版定价正版,79.20元。

可以确信的是,正是粗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把“泥土变成碗”这个封面大标题,错当成了书名。而且如此粗心的馆员不止一个,杭州有,上海有,泰安也有。

立即告诉了朋友,失主愉快地下了单,一桩找书谜案,正式告破。

Loading

赫尔佐格的24条军规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赫尔佐格的24条军规(译文修订版)

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在他《迷津指南》给出24条与电影和人生相关的建议。近来读他的《陆上行舟》的笔记以及相关访谈,才知道他是如此言行一致。

  1. 总要主动迈出第一步。(赫尔佐格是看到巨石阵和方尖碑的时候,对人类用原始的工具长距离运输巨石发生了兴趣。这奠定了他要拍《陆上行舟》的梦想基础。当他听到秘鲁的爱尔兰橡胶大王曾经把一艘32吨重的船运过一座山,立即产生了灵感,他要拍一部电影,讲述这个故事,把这个奇迹复制一次。他拒绝了使用塑料假船和微缩道具,而是把一艘320吨的真船,运过了一座高山。)
  2. 如有需要,就大醉一场,在拘留所里过一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3. 放出所有猎犬,总有一只能叼回猎物。
  4. 不要在自己麻烦和痛苦的泥潭里打滚。失望这件事,应当既私密,又短暂。(在拍摄《陆上行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包括两架飞机坠毁,受到部落袭击,资金链断裂,人员受伤,剧组成员被毒蛇咬而自锯掉脚,还没有各种负面消息的诋毁。但是他没有对他人吐露一句,而是自己硬挺过来。因为他知道,在一个剧组中,如果他稍微一退缩,这部电影就拍不成了。)
  5. 学会跟错误一起生活。(他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容忍错误发生,但也听人劝吃饱饭。在主要演员拍摄了40%退出之后,他曾经想过自己去演,被滚石乐队的Jager给劝住了。)
  6. 拓展对于音乐和文学的理解,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歌剧在这部电影里,起到了升华全片主题的作用。他热爱音乐,并且自己会弹奏乐曲。由于他良好的品味,才使得电影最后一幕瓦格纳《女武神》的片段,显得神采奕奕。)
  7. 你手里的相机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台,所以,用它来记录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
  8. 没有任何借口让正在拍的电影半途而废。(《陆上行舟》拍了四年,经常面临烂尾的边缘。赫尔佐格对制片厂老板说:你们让我放弃我的梦吗?不,那样我就完了。我会跟这个项目一起死,或者一起活着。)
  9. 随身携带断线钳,任何门都休想挡住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拍摄这部电影。)
  10. 不要被体制化,别做懦夫。(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这部电影既是故事片,也是一部自传。)
  11. 宁可事后请求原谅,也不要事前乞求许可。
  12. 命运这东西应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从不把命运交托在别人手上,始终牢牢抓住。起先雇佣的巴西工程师,担心会死人,离开了。他就自己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继续把船拖过山岗。)
  13. 学会观看风景,发现内在的美。(他的电影可以说是以风景为主角的,全片的风光美极了,要知道这都是时间累积出来的,因为他只拍每天傍晚的magic moment,就是管线最好的那个时段。有时连着几天下雨,就一个镜头也不拍。)
  14. 点燃内心之火,探索未知疆域。
  15. 直直地走过去,不用绕行。(他一直是这样做的,没有用任何特技。)
  16. 精密策划情节,有意误导观众,但是最终到达目标。(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的理念,而是一个现代的西西弗。)
  17. 不要害怕被拒绝。
  18. 发展出自己的声音。
  19. 开始的第一天,即是没有归途的那个点。(当他决定拍这个片的时候,已经下决心不会停止和结束。)
  20. 应该给电影理论课考试不及格的人,发奖章。
  21. 机会很重要,能救电影的命。(当然,机会也是很重要。当地的印第安人帮助了他,本片最好的演员就是这些印第安人。)
  22. 游击战是最好的战术。
  23. 如果感到必要,就报复。
  24. 习惯于背后有一头熊在追你。(拍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动力。《陆上行舟》的拍摄过程,被另一部纪录片《电影梦》(梦想的负担)所记录。今天看来,格外令人唏嘘。)

赫尔佐格的原文

Always take the initiativ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spending a night in jail if it means getting the shot you need.
Send out all your dogs and one might return with prey.
Never wallow in your troubles; despair must be kept private and brief.
Learn to live with your mistakes.
Expand y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music and literature, old and modern.
That roll of unexposed celluloid you have in your hand might be the last in existence, so do something impressive with it.
There is never an excuse not to finish a film.
Carry bolt cutters everywhere.
Thwart institutional cowardice.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
Take your fate into your own hands.
Learn to read the inner essence of a landscape.
Ignite the fire within and explore unknown territory.
Walk straight ahead, never detour.
Manoeuvre and mislead, but always deliver.
Don’t be fearful of rejection.
Develop your own voice.
Day one i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 badge of honor is to fail a film theory class.
Chance is the lifeblood of cinema.
Guerrilla tactics are best.
Take revenge if need be.
Get used to the bear behind you.

Loading

新年新计划

Thursday, January 4th, 2018

2018年,又在群里跟“好中文的样子”第二期的学员们见面了。上次交流还是去年,时间就是这么令人敬畏地飞走了。今天我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年新计划。

我先说我自己的:每天更新一篇文章,题材能容不限,发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白板报》上。

有的同学的计划是读完《资治通鉴》,如果可能把《史记》也读完;完成十万字小说计划。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计划。即便是全脱产,泡着北海道的温泉,能完成其中一个都很不容易。

也有的同学比较现实:

最近看扎克伯格的每年计划,觉得计划第一不能多(最好一个),第二要有细节,第三要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想了一下,我的新年计划是:有效合理控制并使用好移动电子设备。

还有的计划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更高。比如“当好家里的女主人,把中年人的担子挑起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计划,给家人最好的陪伴和照料。

有同学的计划是“赚到1万美金”。大家开玩笑说,郭德纲相声里说,发财的手段都记载在《刑法》中。

也有同学是读完《圣经》。一年读完圣经的话,只需要每天2章旧约、1章新约就够了。

还有不少人提出了改善睡眠,少熬夜,早睡早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人的作息,已经不能用农业社会那一套了。什么早睡早起,都是农耕思维。自从有了电灯,人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只要自己别又熬夜,又要撑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好了。

每个人节律不同,自己感觉不疲惫就好了。另外多一些20分钟的打盹,非常管用。

除了读书之外,我希望大家能够把阅片计划也考虑进去。因为,在当代,阅片的重要性大于等于看书。

有同学认为:

阅片是奖励呀,自己做好了事情,才能分出闲暇来奢侈的享受。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跟她说的一样。主讲人因为得了丙肝,要接受一种试验治疗。这种药打进去之后,人恶心昏沉16小时。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他规定打完一针,就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最后奇迹般治愈。

对于看片,我有两条建议:

一、看大导演的全部作品

不要顺着豆瓣TOP250之类的片单看,看不出个究竟所以然。

先挑选你喜欢的导演,整建制地全部看完。

我就是用这个办法看完了全部的约翰·福特、大卫·里恩、希区柯克,大部分黑泽明。今年再啃另外的大导演。

因为大师就是大师,哪怕他拍的烂片里,也有金子。

二、多看黑白片

为什么?因为黑白片的质感,光影,气质,再也无法重现。更重要的,一部黑白片如果现在还流传,那它的质量得多么好啊!这里不包括当代人不好好拍电影而拍的伪黑白。

不是黑白片老,它们才是电影年轻的样子。是我们被商业化的现代戴颖给把审美给训练老了。

黑白的光影是一种极其抽象的思维方式,是一门已经绝迹的手艺。现在还拍黑白片的人,非傻即骗。

罗杰·伊伯特写过一篇《我为什么爱黑白片》,收录在《在黑暗中醒来》一书的P.410

书中说:

这里涉及的是一些基本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色彩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黑白电影呈现出的则是色彩的故意缺失。这令它们看上去不像色彩片那么逼真,(因为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彩色的)黑白片更有梦幻的感觉更纯粹,纯粹由形状,样式,运动,光线和阴影构成。

例如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里,有场戏是英格丽·褒曼缓缓穿过门廊走向加里·格兰特,后者正在听录音里的证词,那能证明她并非纳粹间谍。这个镜头刚开始时,格兰特觉得她是有罪的。

中段时,他态度变得摇摆不定。

结尾时,他认定她是清白的。

对应的是,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背光中褒曼的剪影。随后她向前走来,身影变得半明半暗。最后,证词表明她的清白后,褒曼整个人被完全照亮了。

在这个镜头里,照明起到了道德审判的作用。倘若在这里加上色彩如根本就无法增添任何东西,反而还会带来令人迷惑的额外的情感信息,这种经典照明的纯粹感也将毁于一旦

尼采在1882年写下的笔记。

持续做一些事,从早到晚,从夜晚到梦里,只想着把它做好。凡是谁如此生活,那些不属于这种生活的事,会一件接着一件持续脱落。我们的所为应当决定我们放弃什么。

有所为则有所不为。这个道理真简单,但又是有力且及时的。书的开篇,尼采在新年的愿望里写到:有朝一日想只做一个说是的人。

持续尽自己所能地劳作,来让不属于自身的事物脱落吧!

Loading

挑战卫西谛

Wednesday, January 3rd, 2018

卫西谛,我向你发起挑战

新年往往会让人心生幻觉,给自己暗自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比如我曾经想过在2018年开展一个新的项目,向“与电影在一起生活365天”的卫西谛学习,也搞一个Drama365写作计划,也就是“与戏剧在一起的365天”。每天读一个剧本,或者看一部戏,然后写一篇公众号文章。

这个计划让我激动不已,并且我还耍了一个小聪明。

我给自己留了余地。我并没有说非得写戏剧,而是说drama,drama可以是戏剧,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舞剧、甚至是体育比赛。这样我写作的空间就比较大。

都说卫西谛跟电影的365天写作很苦,我不同意。因为他写的题材单一,并且提前一个礼拜就计划好一周要看的电影,这避免了让自己每天醒来为找写作题材而烦忧。否则,他有可能面对电脑枯坐2个小时,还没确定选题。

但是冷静地去厨房洗了个碗,我还是让自己清醒了过来。我不能这么冒失。

卫西谛写电影是因为他真的热爱,但我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喜欢戏剧的人。虽然年轻时候玩票玩过几台戏,那是因为羡慕周围做戏剧的朋友,能够认识女演员。结婚以后,也编过几部话剧,那是由于生活所迫,毕竟话剧给的稿费,比写专栏要高一些。事实上,我对戏剧并没有太多热情,而根据我对我自己四十多年的了解,没有热情的事,我是坚持不下来的。

Drama365是搁浅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弃。我需要用具有仪式感的方式,来强迫自己输出。所以,我依然对卫西谛发起挑战,365天,天天更新,更新一年。主题和内容就不限定了,正如刚才所说的,无主题更难。所以,只要我能做到2018年每天发一篇,我就可以宣布挑战成功了。

为我加油!或者欢迎来看我的笑话。

Loading

为什么新年的第一天要在诗歌中度过

Tuesday, January 2nd, 2018

新年的第一天,与第二天或第365天,并没有实质区别。读诗,与读洗衣机说明书或搜集社交媒体的信息化碎片,也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读诗,无论在一年中哪一天,都不能让你更富有、更贫穷,更高尚,更卑下,更优雅,更粗俗,更富有朝气,更老气横秋。但是,明知道如此,在杭州,就是有这样一伙人,每到元旦,都会聚在一起,在诗歌中欢度苦度流年。

2018年1月1日下午,在杭州城北的一处创意园区的咖啡厅,我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元旦诗会。由于这个场地没有投影设备,我们就用最原始的“大字报”的方式,来代替PPT,前一天晚上到当天早晨,我们把诗会参加者选的诗,抄到整张的彩纸上。时间紧,任务急,也顾不上什么书法不书法,美术不美术。字以个大为美,画以示意为佳。

由于这个地方不太好找,造成了很多人迟到。这并不是抱怨襄助方,场地是咖啡馆免费提供的,我们感激还来不及,岂有抱怨之理。要怪就怪我,没有事先勘察场地,没有给大家详细的路线图,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我有拖延症,连说抱歉都比别人要晚。

今天一共来了20多位朋友,恕不一一列出名字,这是跟王羲之等先贤学习,否则《兰亭集序》就不是千古美文,而是写得很好看的花名册了。我只说几个重点。

祝昉甬是我认识30年的老友,特意来杭州参加元旦诗会。如果一个友谊持续三十年,那意味着很多很多。旧年最后一天,我俩一起看了房和《芳华》,并与另外的朋友一起推演了89风云,讨论了圣经。在元旦诗会上,他朗诵了叶芝的《1916复活节》,然后匆匆赶往高铁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对于没有兄弟的我,再也没有司马牛之叹。

桂迎老师是我尊敬的师长,也是戏剧的同道,她答应参加,让我喜出望外。然而因为我交代不清晰,打车去错了地方,只好又打车来到诗会,在杭州打车全凭运气,委实辛苦,她到的时候已接近尾声。但她气定神闲,如春山之兰,秋林之桂,朗诵了儿童诗《露珠宝宝的床》。诗会结束后,跟桂老师愉快地交流了对于戏剧、电影、翻译、诗歌的看法。顿觉新一年新一天,收获多多,福杯满溢。

浙大中文系才子彭洪松,是那个十六年前把我弄到杭州来的人。如果不是他,也许这个冬天,北京那些被驱逐的人中,就有一个我。他朗诵了一首越战时期的诗,这诗有一个希区柯克式的结尾。文学使人博雅,诗歌让人辽阔。我的朋友彭洪松,心胸一直豁然而博大。有友若此,可以乐而忘忧,心情爽朗而大美。

Richard是诗会的老朋友了,他的诗品很高,且记忆力超群。今天他能够拨冗来到诗会,并且带来了“更好的那一半”同来,自然让我们喜乐萦怀。

今天到场的两个孩子也非常抢眼:十岁的牛牛弹的一手好吉他。他看了我打印出的节目单,三番五次要求不要报他的小名,而应叫他的大号:高原。十岁的高原弹的一手好吉他,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那个虎头虎脑的牛牛,而成了文艺青年的预备队员。顾倩的女儿(原谅我没有记住小朋友的名字)背诵了一首好听的诗,她本身就是一首诗。

作家采铜朗诵了他喜欢的顾城。Mally同学朗诵了乔治·赫伯特的《救赎》,为了读好这首诗,她竟然彻夜难昧。当她开口朗诵,信仰的光泽照亮了她的脸。

在回程的路上,我写了几句英文,发在朋友圈。有时候,要表达自己,需要与母语间离。

The New Year Poetry Party has been successfully hosted. Driving on the highway back home, my heart is empty and aching. I don’t know why. And the moon is rising in front of me over my road. Thanks to all my teachers and friends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braught to me. Happy new year!

元旦诗歌朗诵会连续第八年举办,来参加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有意义的诗与歌。诗并不能让我们致富,也未必能增加幸福,但诗直通心,释放痛,带来内心的宁静。感谢每一位良师挚友与同好。让我们明年此时再聚!

Loading

寻找小糖人

Sunday, December 17th, 2017

音乐带来的奇迹:小糖人找到了,但神奇的故事仍在继续

有个搞演出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古典乐队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去参加新年音乐hi。

小糖人的故事,背后还有一连串神奇的故事。

一个工人出身的歌手罗德里格斯,在美国录了两个唱片,一共卖出去6张,他干脆打消了搞音乐的念头,继续做建筑工,搬运工。

他不知道,他的专辑在南非卖出了近百万张。而且他成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偶像。

他的故事被两个南非粉丝给发掘出来,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想不到他还活着,并且依然做重体力劳动。瑞典导演 Malik Bendjelloul,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

但是故事还没有完。

2013年,奥斯卡把最佳纪录片奖颁给《寻找小糖人》,这个片子多灾多难,导演Malik Bendjelloul的投资商撤回了投资,看了样片后说这是狗屎,不会有人到电影院去看这样一部片子。导演只好到处借钱,没钱的时候不得不用IPHONE拍摄。

《寻找小糖人》获奖之后,美国重新发型了罗德里格斯的专辑,他也到南非、澳大利亚、英国开了演唱会。

然而,谁也想不到,2014年,《寻找小糖人》的导演Malik Bendjelloul自杀了。因为抑郁症,年仅37岁。

Malik Bendjelloul留下的唯一纪录片就是《寻找小糖人》,他正计划拍第二部音乐纪录片,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Bill Drummond英国KLF组合烧了100万英镑钞票的故事。

Bill Drummond和他的KLF是英国老牌乐队,地位显赫,到了90年代,哥几个发现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认为都是钱闹的。就从银行里提出100万英镑现钞,拿到苏格兰一个小岛上,当众烧掉。

烧成的钞票灰,做了一块砖。

王健林有钱,王思聪爱炫,没见他们敢拿出一千万现钞,到普陀岛上烧掉,何况是为了音乐,为了艺术而烧掉。

烧完,哥几个真的来了灵感,又出了新专辑。

问题是,十年以后,BBC采访KLF组合,他们承认,自己后悔烧了钞票。不是心疼钱,是没法跟孩子们解释。

回头说,罗德里格斯,不是关于他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吗,颁奖礼邀请他参加,他拒绝了。他说,我不能抢夺导演的荣誉。

罗德里格斯,被他在南非的粉丝寻找了出来,并且组织了演唱会。他在南非享受了王子的待遇,但回到底特律继续当自己的建筑工人。

他的专辑买了100多万,他自己没拿到一分钱,钱都被唱片公司给黑了。

小糖人火了后,唱片公司又重出了他的专辑,特意在CD上印上“本唱片的受益中包含着给罗德里格斯的报酬”

当时他的歌比鲍勃迪伦更有力量,他在南非比猫王还火。然而,70年代,他销声匿迹了。

后来采访到他,问你干嘛去了,他说,我唱片录了之后,觉得自己不是吃音乐饭的料,就回工地干活了。他女儿见过他背冰箱爬楼,脏活累活重体力活。

在底特律,继续当建筑工人,搬家工人。

这哥们穷人出身,谦逊到什么程度,到了南非巡演,人家安排他星级套间,他睡在沙发上,不睡床。女儿问为何,他说:“省得给人弄乱了,服务员还要打扫”

他一上台,亮相,人群欢呼了10分钟,乐队只好等着。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欢呼晕眩时间是3分钟。

罗德里格斯71岁,才在纽约开了演唱会,72岁第一次在英国演出。

所以,你真不知道人生会发生什么。

我就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小糖人。

你写一本小册子,做一个小网站,建一个小公众号,你一分钱也赚不到,你觉得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然后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人们从中得到了鼓舞和力量,而这份力量又可以传递下去。

罗德里格斯在南非看到有人把他专辑的封面(上面有他戴墨镜的肖像)纹在身上。

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武器,不要轻易被缴械。

有人膜拜金钱,有人膜拜成功,有人只攀附富丽堂皇的朋友圈,有人忘记了他的穷朋友,但是,也有人一辈子就留下几首歌,一本小册子,帮过一个黑夜里失路的人,把火种传递给下一个不知名的人,然后,继续背着冰箱上楼,挤着地铁上班,做世界上最卑微最默默无闻的工作。

谁是成功者,是上头条的人吗,是VIP室里的人吗,是踩着红地毯的人吗,是撒泡尿都有人品评其腥臊的人吗,是内环/二环内有几套房的人吗。不,恰恰是那些被这个世界瞧不上的人。

这个世界,总会有离别,问题是,离别后,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

世界上最悲伤的歌词,由罗德里格斯写就,“距离圣诞节还有两周,我被炒了鱿鱼。”

有一年,圣诞节来临之前,得到合作方的通知,停掉明年的专栏,我一下子想起了这首歌词,并且心里充满对罗德里格斯的默默感激,使他的歌声慰藉了我,让我知道跟工地搬砖比起来,这点小挫折实在算不了什么。

Loading

我这样克服写作恐惧症

Wednesday, December 6th, 2017

在我的《好中文的样子》第二期课堂上,有一位学员私下里问我:

我有写作恐惧症怎么办?

我问怎么个恐惧法,学员答:

我只要一有写作任务,就会提前焦虑好几天。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关键是焦虑之后,依然写不出来。可把我发愁死了。

我说这好办,本周末拿出半个小时,跟我做一次远程训练,我保证你可以药到病除。

谁给了我这样的自信?我的良药又是什么?

其实,写下这行话的时候,我的心里虽然有了答案,但对效果并无十足的把握。但是一个好医生一定那些敢于在自己身上实验新药的医生。我今晚就把将要使用的方法,在这里演练一遍。若能行,则周末训练学员;若不能行,我也好周末另做安排。

我所用的办法,就是打开一个叫做Flowstate的App。

我们知道写作最大的拦路虎是完美主义,主要是这个行当,让一群高人给玩成一门太精致的艺术,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鸿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我们的目标就是填平这个鸿沟,让普通人也能自如地写作,并且写得还不太难看。浅明易懂,精确表达,为此可以牺牲一定的简洁与文采。

这时一个神器出现了,它就是Flowstate,它只干一件事,让你5秒内必须有字落到屏幕上,否则文字彻底消失。这个flowstate,就好比跑步跑得慢,然后去惹邻居家的没拴链子的藏獒。

我在需要快速写作的时候,必须借助它,包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这个App是治疗写作困难症的灵丹妙药,如果你不一直写下去,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所输入的每一个字都化为乌有。因为这个App过于残酷,5秒间隔而且不能更改设定。一位叫Zhao Wenyi的程序员,按照这个里面开发了一个web app,它借鉴了Flowstate的理念,但是文字消失时间可以自由定义。

我把这个web app部署到我自己的博客上,此刻我正用它来督促自己码字。我定的时间是15分钟,而两次击键之间的间隔时间是15秒。这比Flowstate的5秒间隔要人性化了许多,可以从容地思考,发会儿呆,甚至可以抽空抿上一口红酒。

现在我的web app显示还剩下4分钟,现在我已经写了400字,还有400多字,是我以前的积累,这部分不需要写,只需要加上【此处blabla】的标记即可,加起来不少于800字了。在纸媒盛行的年代,这正好是一篇专栏的字数。当时,能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上开一个常设专栏,是一件获利颇丰的事。一个月的收入可达4000,足以在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附近买1平米的房子,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

谁说写作不赚钱?谁说作家没前途?遥想14年前,我写专栏,刘淼炒股,老高买房,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如果我和刘淼当时把手里的钱,也用来买房的话。这篇文章,写作用时15分钟,修改补充用时10分钟,一共用时25分钟,千字达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