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叫我王元澄

Saturday, December 24th, 2011

wangyuancheng

儿子的取名,经过了张广天、老蒋、小东包等好友们的遴选。我发短信请大家从以下备选中选择一个名字,或者另取新名:

王可名
王元澄
王振麟
王易从
王天成
王初桐
王宗尧
王舒扬
王庭椿
王观复
王漱瑛

大家一致选择了「王元澄」。

广天同志的解释是:元是首,澄是清,圣人出,黄河清,净水之源头,希望之所承。

陈宇同学说:愿他接天地之灵气,一生澄净如月。

我自己的解释是:一元复始,天地澄明,天地大美,朗朗清清。

Loading

阳阳的旅程

Thursday, December 22nd, 2011

阳阳是我的侄儿,今年六岁。去年春节在家还看他满地打滚玩耍,今年十月份回老家,就看见他规规矩矩地放学,横平竖直地写作业,惊叹从顽童到学童的转变就在一瞬之间。

阳阳在的小学有一条校规,学生必须佩戴校徽。老师在课堂上说,不戴校徽不准进校门。他牢牢记住这条规定,每天晚上临睡前脱下衣服,都要摸到胸口冰冷的校徽,才放心睡去。

可是上个星期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他忘记了戴校徽,走到校门口才发现。他没有家里的钥匙,也没有手机,更不知道怎么跟正在上班的爸妈联系。他故意放慢脚步往前挪,但无论走多慢,与校门口威武的查岗的高年级学生的距离都越来越近。来到学校门口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一根电线杆后面,阳阳做出了一个六岁儿童最勇敢的决定–逃离。

他要逃离被查岗的尴尬,他要逃离被当众批评违反校规的羞辱。在我的童年,类似的记忆刻骨铭心。班上一个小同学忘记了带作业本,被老师用慷慨激昂的排比句进行了批判:“同学们,上战场打仗忘了带枪,行吗?上厕所解手忘了带纸,行吗?”我们在下面异口同声地说:“不行!”

不行,阳阳心里想。他要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老师抓不到,家长找不到,但自己又熟悉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只有一个,他爷爷的家。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到五岁,并且几乎每个星期都坐着爸妈的车回去一次。

从县城小学到爷爷的村庄有两条路,一条公路,弯,一条土路,直。虽然距离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几何公理还有7年,阳阳凭着直觉,选择了那条土路。

天幕低垂,开始抛下不大不小的雨点。山东到了12月份,一天的最高气温不超过1度,而现在是早晨。冷雨试探了两下,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打在阳阳的毛线帽上,打在他的印着米老鼠的书包上,也不放过他冻成紫色的小脸。

这是一条半途而废的公路,大概是土质的路基奠好之后,领导忽然学习了几何,意识到截直取弯是一件很划不来的事,毕竟只比原先半圆形的公路近了半个周长减去直径的距离,8年以后,阳阳会轻松地算出,公路与土路的距离之比是半个圆周率。所以这条路并没有铺柏油,而是废弃在那里,被拖拉机碾压、牛马践踏、风吹雨淋、灌溉冲刷,变成了一条坑坑洼洼的人生不平路。

这条路我在2007年的秋天走过,总长有1500多米,两边庄稼和枣树郁郁苍苍,山羊卧在路边吃草,黄狗叼着野兔跑过。而现在这个季节,可以想见,路两旁枯干的冬枣树和光秃秃篱笆,象一个个罚站的小学生,在风中萧瑟。铅灰色的天空下,铜黄色的土路上,只有一个背着蓝色米老鼠书包的小学生,在深一脚浅一脚地通过。

童年的时候,我也经常一个人走路,多半是天不亮就去上学,穿上铁衣一样冰冷的棉袄,背起书包,一出门,就被星星撞个满怀。走在凹凸不平的村中之路上,一切都是硬而冷的,此时要特别小心软而热的东西,因为那意味着你踩到了一滩刚拉下的牛屎。

我不知道阳阳的心里除了恐惧,还在想什么。六岁的天空本该是多么辽阔,那里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的童话,比夏夜所有的萤火虫起舞都要灿烂。但此时,他想到的是逃离学校,逃回温暖的曾经的家。摩西怎样踏过红海,约瑟怎样带着玛利亚和小耶稣逃离埃及,阳阳就怎样穿过冬枣林。只不过,他们是一群人,三个人,阳阳是独自一个。

阳阳是在村子里小卖部的屋檐下被找到的,他紧紧抱着书包,浑身透湿,瑟瑟发抖躲在那里。村子是一个任何人认识任何人的地方,很快他被送到爷爷家,奶奶心疼坏了,一边给他烤火擦身,一边用尽了全世界的咒语送给那个制定校规的人。

这件事通过关系网投诉到学校,老师觉得自己很冤枉,解释说:一、那天根本没有查校徽。二、即使真正查到有学生没戴校徽,顶多给予提醒教育,决不会把他赶出学校。三、这条校规是全市统一的,不是学校制定的,学校也认为有不合理的地方。

“阳阳,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碰到坏人,被人卖了,怎么样?”大人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

阳阳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很肯定很得意地回答:

“我仔细看了,路上没有坏人。”

Loading

一元复始,天地澄明

Friday, December 16th, 2011

2011年12月 15日14:23,老婆剖宫生下一个男婴,重6斤整。

从今以后,无论天翻地覆,还是海晏河清,不离不弃,我们仨。

无论2012如何到来,末日号角怎样吹响,永永远远,我们仨。

生命,开始了。

Loading

从《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对卫生工作的指示》看中国医疗

Monday, December 12th, 2011

买了一本1968年4月济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对卫生工作的指示》,感慨良多。

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对卫生工作的指示,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里面提出了打倒卫生老爷部,医学院学制缩短,以及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指示。

毛泽东在指示里说: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而是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的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医学教育用不着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书读得越多,越蠢。

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

脱离群众,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难深的疾病上,所谓间断。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么预防,怎么改进治疗,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少。

还有一件怪事,医生检查一定要戴口罩,不管什么病都戴。是怕自己有病传染给别人?我看主要是怕别人传染给自己。要分别对待嘛。干什么都戴,这首先造成医生与病人间的隔阂。

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

在毛主席指示定了调子的情况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李先念,多次对医疗卫生工作进行讲话。

以下是周恩来1967年12月10日接见全国卫生防病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代表时的讲话:

提倡“四不”很好,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对口呼吸、吸痰、吸羊水,万一传染了不久死了吗?白求恩就是这样,我看这样死很好。

农村土房子里照样动手术,我看那里细菌更少一些。我们在农村打了20几年仗,身体很好。进城10几年身体反而差了一些。

宣传卫生常识,不要好多条,那是资产阶级老爷式的,什么经常洗手,掉到地上的东西不能吃,在农村山芋从地下挖出来带着土就吃,原始社会吃生的,现在退化了。

防病要从积极入手,口罩、消毒都是消极的。脏东西不能吃?吃点就有了抵抗力。用消极的方法,哪有那么多设备!积极方面,就是要增加抵抗力。得了病,当然要吃药,但是主要是锻炼身体。

(当李先念说:“中医没有消毒那一套”,周恩来说)中医也有消极的东西,吃了饭不能吃冷的,吃了这东西不能吃那东西,我就不相信。当然极少数的东西是不能一道吃的。重要的还是增强体质,如果这样,就大众化了。

中国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实际上是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党的政策亚克西。”事实上,中国企业家和劳动者的锐意冒险和辛勤劳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庞大官僚体制的低效率和惊人浪费。如果中国建成了民主化的透明政府,那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现在医疗资源依然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小城市小地方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贵得离谱。政府豢养的特权阶层过度医疗,普通百姓却连享受基本医疗条件都很勉强。

在我们山东老家,中上之家,小病在县医院看,中病在市医院看,大病跳过省城济南直接去北京看。北京301医院等大医院周围寄生着一堆小医院,他们专门收治外地来看病但住不进大医院的病人,再买通大医院的医生,让他们来小医院给病人会诊,甚至手术。

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小病只能靠村医,中病靠镇医,大病靠县医,重病等死。县医院的医疗条件受制于其营收规模,我曾经陪同我们县医院的院长去邵逸夫医院参观,当听说邵逸夫医院一个病人的平均客单价(住院所花费的总费用)16000元的时候,我们县的院长震惊了,在县医院,平均客单价是1400元。

医疗卫生问题是全世界的难题,在一些国家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甚至是国民的宗教。中国的医疗这些年一直在抽风。杭州郊区有个社区医院,前几年搞医改,被一个私人老板以7000万买走,两年来私人老板没有投入一分钱,医院愈发破旧。去年,上边又要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区里看到有利可图,就又花了1亿多元从私人老板手里买了回来。各种折腾,非止一端,不但患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医务工作者处境也尴尬而艰难。

医疗问题,只不过是中国诸多问题之一。它是由整个体制所决定的,在政治体制改革铁板一块,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的前提下,妄谈医疗公平,乃是痴心妄想。中国很多问题都无解,要解决,不得不等待下一次治乱循环吧?

同一本书里收录了毛泽东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Loading

暗恋与桃花源

Monday, December 12th, 2011

流霞剧社版《暗恋桃花源》

昨天,在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看了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排演的《暗恋桃花源》,这已是我第三次在现场看这出戏。第一次是十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看的学生剧社的演出,第二次是在杭州看的表演工作坊由黄磊、袁泉主演的内地版。至于本剧改编的由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主演的电影,更看了不知多少遍。同样一出戏,十年前之看与今日之看,心境已经大不同。简单地说,年轻时更喜欢看“桃花源”,如今更喜欢看“暗恋”。

杭州图书馆报告厅的舞台、灯光、音响和设备本来不适合用来演出话剧,这真是难为了流霞剧社的演员们,本剧最注重内心戏的“暗恋”部分被糟糕的音响削弱了演出效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扛住了现场和时代的噪音,通过微弱的音响顽强地诉说。“桃花源”部分,因为动作较多,台词激情四射,可以抵消音响系统的不足。即便如此,我认为“暗恋”胜过“桃花源”。

“暗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代的一个夜晚,上海黄浦江畔,一对暗恋的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话别。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此去不是生离,就是死别,然而这对恋人却浑然不觉。他们畅想着未来,漫谈着故乡,像所有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最温柔的想象。

40年后,台北一家医院里,江滨柳只剩下三个月的残生,他一生未了的心愿就是再见一次云之凡,为此,他刊登了寻人启事。不谙世事的小护士作为“暗恋”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穿针引线,让江滨柳和他的妻子江太太,讲出各自的故事。

在本剧中,江太太一直是个被忽略的人物,我看了那么多遍,甚至不太注意到这个角色的存在。然而,这次看流霞版,我才注意到,江太太才是本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她嫁给文艺青年江滨柳,为他生儿育女,对他关怀倍至,但是江滨柳的心中一间密室始终向她锁住。江太太对小护士说:

“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就是由一点孤僻。有空呢,就自己泡一杯差,我泡的他还不要。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不敢上去问。到后来,连小儿子都不敢去吵他。”

江柳重逢是本剧的高潮,然而剧本处理得异常克制。两人的台词加起来只有20句,但是每一句都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围巾、辫子这些青春的象征,都被轻轻提起,轻轻放下。

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好久了。

言简意深,文减事增,短短两句,道尽人间沧海桑田。

这20句台词还有一个特征,是理想和现实的交战,江滨柳总想激活青春的记忆,而云之凡总是把他拉回到现实里。

江: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
云:(看表)我该回去了。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想到本剧一开始,云之凡就一直说要走。

云:我真的要回去了。房东要锁门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被细微的细节所干预与打断,在云之凡的心中,存在严谨的秩序感。

我认为全剧最好的对白,是江滨柳动情地问:「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时,云之凡的回答。

云: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这是云之凡最感人的真情告白,然而,她很快恢复了理性。接着说–

云: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真的要走了。

这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本质区别。从儿子在外面等,到说出我先生人很好,说明云之凡彻底接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她安然而幸福。而江滨柳一直生活在回忆与梦幻里。换句话说,江滨柳一直生活在不存在的桃花源,而云之凡则一直生活在武陵。

而桃花源部分,是笑剧,是欢场,是青春梦。有陶渊明的原作打底,加上一个偷情故事,这一部分怎么演怎么有。

暗恋和桃花源,放进一个戏中戏的框架:两个剧团抢同一块场地排练。本剧有一个很著名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设计,背景的桃花林里有一块留白,原来此处一棵桃树被挖出来,单独放置到舞台上。这棵逃逸的桃树,也是本剧结构的一个象征。

剧中有三个闲杂人物,一个是剧务顺子,一个是拿钥匙的剧场管理员,一个是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刘子骥是谁?他是《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出场的一个人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那么这个看上去疯疯癫癫的女人,则是寻找寻找桃花源的人。这种迷离而多重的关系,让本剧增加了更多悲剧成分。每一次,当这个女人哭喊出“刘子骥”的时候,我的心都似乎被抽打了一下。

《暗恋桃花源》1986年创作并首演以来,已历经25个春秋,事实证明,这是一出站的住的戏,超越时髦,历久弥新。对比一下孟京辉夫妇的《恋爱犀牛》就可以看出,无论在主题、结构、内容、台词、搞笑、悲情等任何一个方面,《暗恋桃花源》都完胜。《恋爱犀牛》故事内核取材于《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深度远远不及原作。而《暗恋桃花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政治和文化的限制,它运用后现代手段,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与爱恋状况,可以说是本土版的《等待戈多》。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暗恋桃花源》的编剧一直署名是赖声川,但实际上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根据维基百科,其共同作者包括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金士會、管管、陳玉慧、游安順等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赖声川将众人之功划归自己名下,还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流霞剧社的灵魂人物–杭州师范大学黄岳杰老师,耕耘校园戏剧20多年,他身上有一种诗人气质和悲剧精神,《暗恋桃花源》是他和弟子们精心打造的又一校园戏剧精品。虽然学生们的阅历或有不足,技巧尚显稚嫩,但表演的真诚与顽强,令人感动。如果说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剧中的江太太不应刻意模仿台湾国语,布景不应该用投影。总之一句话,回归贫困,迈向质朴,在暗恋不得的人世,去寻找打败时间的桃花源。

杭州师范大学流霞剧社《暗恋桃花源》全剧首演录像(

Loading

假日书市所获

Sunday, December 11th, 2011

今天去了浙图假日书市,买书如下:

《京剧小戏考》 9元
人文版《雷雨》 5元
前苏联《人民陪审员手册》 5元
鲁迅《野草》注解 5元
84年版《新闻摄影实践百例》 5元
2011年第四期《世界文学》 5元
钟惦棐《起搏书》 5元
《五言唐诗画谱》 10元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90元
《Cats in Art》 100元

图书馆借书如下: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Marriage and Morals (by Russell)

Devorce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Amazing Infants

Loading

Amazon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Friday, December 9th, 2011

都说Amazon.com的购物体验好,根据我的实际经验,它也有严重不靠谱的地方。

1、一个email可以注册多个账号,只要密码不同即可。这点极其混乱,因为你有时候进入了自己的账户,发现Gift Card Balance和购买记录变成了0,原来Amazon用你的邮箱给你心开了一个账号。最白痴的地方在于,你选择忘记密码,Amazon给你发过来的密码重置链接,也只能进入这个新开的账号。最后的办法只能电话AMAZON客服联系口语,才能解决。

2、AMAZON的界面做得很好,但是也百密一疏。例如,进入moleskine笔记本的购买页面。

居然下面是“告诉出版商,我也要Kindle版”,这就是个空白笔记本,Kindle你个头啊。

凡事不可美化,亚马逊也不过如此而已。

Loading

台湾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易读版

Friday, December 9th, 2011

转自 http://disp.cc/b/281-2J9h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