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为什么李世石的胜利让我喜极而泣

Tuesday, March 15th, 2016

lishishi-smile

当李世石和阿尔法狗进行第四局比赛的时候,我正坐在剧场看立陶宛的一个剧团带来的《哈姆雷特》。票是十几天以前就定好的,不去太可惜,要不我就呆在家里看围棋比赛的直播了。

进了剧场,发现手机没有信号。剧场应该是安装了信号屏蔽器之类的设备,往好处想是为了让大家专心看戏,阴谋论一点是对演出的剧目缺少信心。幸亏我在入场之前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消息。

行至37手,李老师白棋被黄世仁阿尔法狗欺压得像喜儿一样。李老师,不要温顺地走进黑夜,要对死去的光线暴怒暴怒啊!

演出开始了,这是我看到的最阴郁的一版《哈姆雷特》。我的心情也是压抑的,围棋人机大战前三局人类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我下棋水平虽然不行,但是对于围棋一直有很深的情结。人类的游戏,我最喜欢两个,足球和围棋。它们一动一静,都是人生的隐喻。

舞台上鬼魂出现了,这是我在戏剧舞台上看过的最鬼影幢幢的场景。虽然哈姆雷特的独白用的是俄语,我也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爱恨情仇。

天上的所有天使天军,嗬,大地,嗬,还要让我加上地狱吗?

丹麦王子从鬼魂那里得知父亲是被叔叔谋杀的之后,发出这样的呐喊。

而眼下,另一场谋杀正在进行。以进步的名义,科技长驱直入地侵入曾被认为是人类智慧明珠的围棋领域。由谷歌收购的Deepmind公司研发的围棋程序Alphago,继战胜了欧洲冠军樊晖之后,又连续三盘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能力战的围棋职业选手之一李世石。同一样的胜利,不一样的手段。三局比赛,阿狗奇招频出。第一局的108手打入,第二局37手五路肩冲,第三局抓住李世石在第15手的一个错误一路领先,显示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力。

一时间,无论懂围棋不懂围棋的,懂计算机不懂计算机的,都开始谈论起人工智能与围棋,以及阿尔法狗的强大。有人说,阿尔法狗的棋力有十三段,也有说二十段的,还有人说,无论对手是几段,它总比对手高出一段。与阿尔法狗下棋,好比面对一面无形的墙,你走到哪儿,墙就延伸到哪儿,你爬多高,墙升得比你还高。

在一个叫知乎或者玄乎的网站上,有知道分子是这样评价阿狗的实力的:

在一个盲人的世界里,走迷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游戏。人们用手指敲打墙面,通过回声判断出路。精于此技的人在比赛中总能占到巨大的优势,他们被称为大师。一天,一个明眼人来到了这个闭塞的世界……

“你为什么会判断出口在那个方向?” “因为我看到了啊……”

连国内一些围棋界人士,也开始跟着一起神话阿尔法狗,长AI的志气,灭人智的威风。全然忘记了,这五番棋的比赛,关乎的恰恰是他们职业的前途。一旦人工智能真的把人类棋手远远抛在身后,那么很多把自己孩子送到围棋道场的家长,就会把孩子领出来送进隔壁的少年编程班。围棋棋士,这个由黄龙士、秀策、吴清源、木谷实、藤泽秀行、大竹英雄、武宫正树、坂田荣男、赵治勋、曹薰铉、李昌镐、聂卫平、李世石们捍卫的职业称号,就此褪去光环,沦落为二流游戏。

虽说是,谷歌是一个以不作恶为口号的公司,虽说是,谷歌搜索引擎比百度、搜狗更值得信赖,虽说是,人工智能的成功以后可以用在医疗等领域反过来服务人类,虽说是,科技的进步会让全人类都能均沾……但是,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对这样说辞有着天然的不信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没有斗争,资本家们是一寸也不会退让的……算了,我知道自己发出这样的声音肯定会被指责为异类,那干脆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中的原话吧。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也不去想一想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的生活。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是不可想象的。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至今还得为其八小时工作制,为其自由的下午,也许也为其自由的礼拜天,为其在工作时间偶尔坐坐的权利而斗争。

我从不怀疑人工智能哪怕是全面获胜的那一天,人类也是最终的掌控者和受益者,问题在于:哪一部分人类?

就像装配线上用上机器人,大老板不会把省下的钱发给工人,让他们去提高自己,相反会把工人辞退一样。人工智能得势的那一天就是普通脑力劳动者们下岗的那一日。办公室文员会被文件狗所取代,财务会计会被记账狗所取代,编辑记者会由采编狗来接任,就连编剧地位也将不保,在东拼西抄方面,人工智能可比那些被告上法庭的编剧们强大得多。

也许他们描述得没错,人工智能会被应用到医疗领域,教育领域,行政管理领域,甚至司法领域,但那又怎样?它改变不了看病难、上学难的窘境,也不会让树懒一样动作缓慢的公务人员改变工作态度,也不会让故意撞飞违法变道车的司机受到戒饬和惩罚。

相反,随着人工智能的凯歌高奏,对科学迷信般的崇拜就会成为压倒性的主流话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会被对机器的讴歌与膜拜所代替。

舞台上哈姆雷特正在朗诵他关于人类的礼赞,用俄语。虽然听不清他讲什么,但我在心里,自动把他的话转换成母语:

何等的杰作,啊,人!论理性,是何等地高贵!论天赋,是何等地无穷!那形象,那动作,臻于完美,配受敬仰!行为就像天使,悟性就像神明!天地之大美,万物之精灵。

中场休息十五分钟,我迫不及待地走出剧场,找到一个有4G信号的地方,了解战况。当我看到评论说李世石走出第78手的妙手,逼得阿尔法狗一路发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刻给我老婆发了微信,分享这一喜悦。我们一家人都坚定地站在人类一方,我四岁的儿子口口声声要打败阿尔法狗,并且让我们把阿尔法狗的名字写在他的脚心上,一路踩下去。棋局还没有结束,我赶紧截了一张图回到剧场,坐回到没有网络的剧场,我看着棋谱的截图,快速点目,发现李世石的白棋盘面领先12目以上。我的心欢喜,我的灵欢唱,在黑暗中,眼泪竟然扑簌簌流了下来。

台上的《哈姆雷特》正进入尾声,这是我看过的最奇特的哈姆雷特,把奥菲利亚的淹死、奥菲利亚的葬礼、哈姆雷特与莱欧提斯的决斗、王后、篡位国王、哈姆雷特的死全放到了同一场。

当哈姆雷特倒地,他的好友赫拉旭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

剩下的全是,寂静。

The rest is silence.

我知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机大战,第四局虽然李世石暂时胜利,但面对抹了毒的剑刃,他倒在疯子们的手下也是迟早的事。程序员和工程师不甘心失败,BUG会被修复,更多的棋手会转投谷歌阿尔法狗的阵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决斗,无论如何,这一刻让我们为李世石欢呼。他用信念和坚韧的意志,击穿了阿尔法狗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知乎大神们的预言变成可笑的呓语,一记耳光打在企图扮演上帝人的脸上。

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年人,一个小人物来说,见证了这次胜利,就增添了一丝对命运说不的勇气。

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剩下的全是,寂静。

Loading

《水浒传》的一个小人物:何九叔的老婆

Monday, March 14th, 2016

《水浒》的一个细节:家有贤妻

最近,跑步没有电影可听,改听播客。前几天听了白云出岫播讲的《水浒传》第25、26回,讲的是王婆撺掇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故事。听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衬托潘金莲的毒,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小人物作为照应,此人无名无姓,只说是何九叔的老婆。

何九叔看到武大郎是被毒死的,就佯装晕倒,被送回家中。他的老婆哭着问,怎么回中恶。何九叔就一五一十把所见到的惨状给讲了。这时,他老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在火化武大郎尸体的时候,捡两块骨头,还有西门庆送的十两银子做个证见。如果武松回来,

「若他(武松)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

意思是说,如果武松问起,就把证物拿出来,不得罪武松。

何听完说,「家有贤妻,见得极明。」然后就照办了。

施耐庵通过何九叔老婆这么一个小人物,与潘金莲形成了对照关系,可以看出贤妻对一个家庭,对自己的丈夫是何等地重要。

现在民间依然有「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的这种叙事技巧,在好莱坞电影和美剧中经常使用。所以,读好四大名著,自然而然也就学会编剧,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了。

Loading

莎翁之友群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讨论

Monday, March 14th, 2016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

以往的翻译是: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
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 (以上由水水整理)*

王佩:这样翻译固然有道理,因为哈王子的这段独白,说的跟自杀有关,但是单纯把TO BE理解为活,就太肤浅了。BE在这里与《旧约》遥相呼应。当摩西问上帝叫什么名字,以便回去告诉自己的子民,上帝回答:I am that I am. 这里的BE,呼应圣经里的AM。

周云蓬:偏向宗教化,也是一種危險。喜劇是世俗的!戲劇不是洗衣機!不见得是基督教似的,欧洲还有古希腊。如果是個基督徒,那自殺就不會成為一個問題了!所以,重要的是懷疑!

何昆达:维京人的传统意识中死于刀剑之下的灵魂才是完美的

水水:是,梁实秋认为他对整个死后世界发生了怀疑。

王佩:有鉴于此,我建议TO BE OR NOT TO BE 不翻,译文就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

理论依据是玄奘的『五不翻』。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物种情况下不翻译,具体指:

秘密故、如陀罗尼。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如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

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本地(汉地)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如印度的阎浮树、乾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汉地所无,保留原音。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TO BE OR NOT TO BE不用翻译,至少符合唐僧所说的第二、第三、第五条:

含多义故,BE的意义太多,无法翻译。
此无故,咱们汉语里没有BE动词,也没有希伯来语里的HAYAH的概念,所以不翻。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用TO BE庄重,用“活不活”肤浅,所以不翻。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几乎每个中国读书人都学英语,都认识TO BE OR这三个单词,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翻译。

如果要强行翻译,那么只能译成:

有还是没有,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活还是不活,变还是不变,生存还是毁灭,有为还是无为,成为还是不成为,整还是不整,搞还是不搞,干还是不干,发展还是不发展,实施还是不实施……都不如一句简单的音译:吐璧奥闹特吐璧,或干脆不译,TO BE OR NOT TO BE

综合上述,我认为,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

我愿是赵敏:我翻译成:干还是不干[憨笑][憨笑][憨笑]超级务实派的翻译员
干=①干事情,做事情②干仗,吵架,打架③干不干,想不想的意思[呲牙]

周云蓬:你忘了戏剧不是经文。戲劇是人生百態!

喻荣军:2003年我在改编翻译《阴道独白》时,就是这么用的:「To be or not to be,这就是问题。」不过当时有性别调侃的意思在。

我觉得:去,还是不去。好!

去,还是不去。我没仔细研究过上下文,瞎说。但舞台上演出时要注重节奏,而且有时候不说清楚反而会好,关键是要让观众在那一瞬间想到什么!模糊一些可能会更好,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理解。背后的潜台词才会出来。

小曼:我同意。我之前翻譯一篇講述西班牙偉大詩人馬查多的八卦情史的文章時就是採取不翻譯原則。那篇文章裡面有這句to be or not to be。

群友简介:

周云蓬:著名民谣歌手
喻荣军:著名话剧编剧。
小曼:女诗人,译者。
我愿是赵敏:女演员。
水水:女作家
何昆达:戏剧专业教师
王佩:本微信公众号主持人

附:《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独白试译

译者:王佩

TO BE OR NOT TO BE,
(留,还是去,)这就是问题。
哪一种想法更为高贵呢?
是承受无情命运的枪林弹雨,
还是拿起武器反抗,去结束无尽的烦忧?
去死,去睡,再没了,
要是仅凭睡一觉
就能止住心痛的感觉,
就能消除肉体天然遭受的千百种打击?
那真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结局。
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
唉,障碍就在这里。
当我们的肉体消失,死亡的长眠开始,
梦,也许会溜进来,
这让我们不得不犹豫。
我们甘愿一辈子忍受各种不幸,
乃是因为经过了细致的算计。
要不—
谁愿意承受时代的鞭打与嘲弄,
压迫者的陷害,傲慢者的侮辱,
自己的爱被人鄙弃,
迟迟不来的正义,
当权者的无礼与蛮横,
有德行的人被缺德鬼们欺负?
如果一把匕首就能让自己销号,
谁愿意背负着疲惫的生活,
留下呻吟与汗水?
还不是因为害怕死后的事,
害怕那片只见人去、不见人还的未知国度,
我们才宁可忍受种种恶疾,
也不肯飞往另外一片净土。
这种想法果然把我们都变成了懦夫,
思想天然的色彩上,
蒙上了一层病态而苍白的灰土。
那些壮志凌云的冒险之举,
也由此偏转了航向,
不能被称为行动。

嘘,安静,
美丽的奥菲利亚,可爱的静女,
当你祈祷的时候,
记得替我的罪忏悔。

Loading

为李世石的坚韧、信心和胜利欢呼!

Sunday, March 13th, 2016

为李世石的胜利喜极而泣。他的胜利打破了撞墙的神话!有人说,跟机器下就是面对一堵无穷无尽的墙,你到哪里,它横在哪里,你爬多高,它比你更高!这是一群迷信论者的哀号。李世石的胜利让人们明白程序并非思维,人工智能也并非智慧。人是不可替代的,任何反人类、唯技术论的人此刻都可以闭嘴了。

Loading

《索尔之子》一部令人坐卧不宁的电影

Saturday, March 12th, 2016

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颁给了《索尔之子》(The Son of Saul),这无疑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决定。再看看中国选送的是什么?《滚蛋吧,肿瘤君》。(且不说内容如何,听听这名字取的,我在饭桌上提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四岁的儿子甚至抗议我说脏话。)

《索尔之子》的导演是匈牙利人拉斯洛·杰莱斯(László Nemes,László Jeles Nemes,其实这个译名不确,导演姓Nemes,发音应该是 Nehmes,奈麦斯),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只有几部短片,包括一部获过很多小奖的短片《一点耐心》(With A Little Patience)。

《索尔之子》的获奖简直是必然的,因为它触碰的题材实在太严肃了。在别的被提名影片在讲述少女心事、战争经历的时候,这部电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纳粹灭绝营特遣队员的故事。特遣队(Sonderkommando)是被纳粹强迫在集中营干活的犹太囚犯,他们的工作是参与处理屠杀的相关事务,运作毒气室、焚尸炉、清理尸体、取下死者身上的财物上交……他们会得到比普通囚犯稍微多一点的食物,监室条件也优于普通囚犯,但即使这样,他们最终也会被处决,只比灭绝营里的普通囚犯平均多活4个月而已。这是一种毫无尊严、痛苦无比的工作,很多人麻木不仁,精神崩溃,唯一能够摆脱的办法就是自杀。

《索尔之子》讲述了特遣队的一员索尔,有一天在打扫毒气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还没断气的少年,少年随后死去,要被送去尸体解剖,索尔的执念一定要找到一个拉比(犹太教里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把少年安葬。于是,他面无表情,但坚定无比,一次次冒着被处决的危险,通过贿赂看守,在集中营里寻找拉比。与此同时,特遣队的囚犯得知自己也将被处决的消息后,决定举行起义,索尔也被义军委以重任。然而由于索尔的执念,这一切都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这个少年是谁?影片的名字仿佛暗示,他是索尔的儿子;影片中,索尔也对难友们说,他是自己的私生子。但是,电影给出的信息非常模糊。扮演索尔的演员Géza Röhrig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不是。无论是与不是,索尔对死去少年所承担的义务,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

这部电影的摄影非常奇特,胶片拍摄,40mm镜头,大光圈,很薄的景深,除了导演想让你看到的,其余全是用虚焦模糊掉的。我们跟随索尔的眼睛看,自动过滤掉堆积如山的尸体,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裸体。

在本片拍摄时,导演、摄影师、制景设计师达成了五条拍摄原则:

  1. 电影不能看上去很美。
  2. 电影不能看上去很有鼓动性(appealing)。
  3. 我们不能做成一部惊悚片。
  4. 始终与索尔在一起意味着不超过他所看到、所听到、所存在的范围。
  5. 摄像机是他的伙伴,陪伴他穿越这个地狱。

所以,我们镜头几乎没有离开过主人公索尔,我们跟随他穿行于这座人间地狱,我们只想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是逃出集中营,还是在起义中杀身成仁?结局令人十分意外,也是对107分钟痛苦体验的一种回报。至于是什么,我就不剧透,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对于László Nemes来说,《索尔之子》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长期目标明确的自我提升的结果。他曾经在纽约一个艺术学院学习电影,但是看到学校里所教的东西,都是学院派的陈词滥调,因此毅然退学。经朋友介绍,给著名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去当助理,在大师身边工作了两年时间,协助大师拍摄了《伦敦来的人》,取到了真经。

2007年,他拍摄了短片《一点耐心》(With A Little Patience),这是一部惊人的电影,也预告了他独特电影风格的诞生。影片开始,一个女职员在办公室里,打字,发呆,摩挲首饰,跟主管谈话,在虚化的焦点之外,我们看到人影晃动,忽然镜头外传来女人的哭泣声。这时候,我们跟随者女秘书,来到了窗前,看见纳粹和特遣队正在强迫一群犹太人脱光衣服。而一个不耐烦的军官,已经走过来,催这个女职员快一点。

László Nemes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1. 一个人要真爱电影,才能去拍电影。如果仅仅当成谋生手段,还是做点别的比较靠谱。
  2. 投靠名门,亲自动手,比读个电影方面的学位更重要。
  3. 风格就是根据个人的特点,所采取的扬长避短的艺术上的策略。局限在哪儿,风格就在哪儿。
  4. 要有执念,要敢于表现最富争议性的命题。
  5. 电影是一个拼天才的行当,László Nemes第一次当长片的导演,他聘请的合作编剧法国作家Clara Royer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
  6. 把简单的故事讲复杂,把复杂的故事讲简单,这都是成为一个优秀编剧和导演的基本素质。
  7. 声音是电影的灵魂,在这部有一半影像是模糊的电影里,观众的想象力主要靠声音所激发。本片录制了八种语言的背景声,再现了人间地狱的各种声音,让人眼睛所见虽然有限,但是借助声音却能身临其境。
  8. 不要怕没有资金,这部电影也是拉投资拉了很久,起初没人敢投,因为风险太大。后来匈牙利政府投入了70%,在经过其他筹措,最后拉来150万欧元,终于拍成。

Loading

加油,汤葛君!

Tuesday, January 19th, 2016

171677035

在我生日之前,收到了同事加好友汤葛月人的信,宣纸、毛笔、正楷,字里行间,友情满溢。我看罢两行老泪留下来,连夜回了一封信,并且抄了一首陈宁翻译的里尔克的《秋日》,并嘱一定最后打开。

昨天这封信到达她手里,她已经睡下,借着手机的光把信和诗看完,激动难眠,敲下了一篇回复。

汤葛与我,识于微时,虽然现在我俩也没发达,但一直保持着这份友情。我们做过两次同事。第一次是9年前,我做了她的上级。我这个人有个缺点,不喜欢跟女下属打交道,所以跟她交往极少,只是认识而已,只是记得办公室里有一个喜欢大笑的姑娘。第二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舟共济,2010年,我们一起办了一份杂志《新西湖》,被杭州文化界的师友们引为知己媒体。

我们在一起度过多少难忘的时光啊!编辑部的诸同仁们:主编派派、彭总、指导余青峰老师、编辑徐琳、韩佳佳、石磊、何静、小金、外援杨鹏飞、马会强、何晟旻、李华老师、美编王闻宾、曹宁等等。每个月的编前会对我们来说,简直像过年一样。我们的足迹遍布杭州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我们的笑声惊散了西湖边的每一只喜鹊和每一对鸳鸯。翻着带着油墨香味的新出的杂志,看着自己采访的人物被凝固在印刷品中烙上时间的印记,那种快乐是新媒体时代点击发送按钮所无法比拟的。

我和汤葛经常一起结伴采访。汤葛作为记者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她对世界有着婴儿般的好奇心,对于美好、有趣的事物有着革命小将一样的热情。所以,每一次我们两个人的联合采访,都变成一次心智的探奇和文化的盛宴。

每次采访,我俩只要联手,就能让被采访者敞开心扉。

曾在绿城队踢球的荣昊,面对汤葛的问题:“如果有网友在微博上说你的坏话你怎么办?”毫不伪装地回答:“我要是见到他,就掐住他的脖子把他摁到板凳上。”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麦家面对汤葛镜片后扑闪扑闪的大眼睛,讲了一段从来没对媒体说过的童年往事。原来他小时候,被父母打,决定跟着一个卖货郎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很远,卖货郎看到他,对他说:

“你回去吧。我小时候,家里更苦,也跟你一样,觉得活着没意思。一天晚上,一只大鸟从窗户飞进来,嘴里叼着一个货郎鼓,对我说:’你将来应该做个卖货郎’……也许有一天,这只鸟也会飞到你家里。”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高士明,面对我们的采访,终于说出了他的为人之道。“跟有钱人打交道,永远记住一点,要让他们求你,而不是你求他。”

我们采访了画家王公懿,见到了一个知行合一的艺术家。她告诉汤葛,她画画从来不做命题作文。她说:

“不是我骄傲,是我这样画的时候都画不好。因为我潜意识当中就想到要迎合你,我从13岁开始绘画,这么有经验了,可是我知道一定画不好。所以我只能说,你从我已经有的作品里,看看哪张好,就挑一张走。如果你都不喜欢,你再等等吧,也许我下一次能变什么来,正好让你满意。”

汤葛采访有一个好习惯,一边采访,一边记到电脑上。刚开始我还纠正她,告诉她应该用手写的笔记,更专业一些。直到她交完稿子,我还在面对着采访本的涂鸦发呆,我才知道,她这样做是有效率的。

汤葛的采访文章,扎实生动,饱含真情。几乎每一位被她采访的文化界名人,都对她印象深刻,只要碰见我,就问起汤葛怎么样,最近可以新的大作。我怎么说呢?我只能说汤葛在养娃。

2015年,汤葛的生活面临巨变。她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去世,这对她全家的打击可想而知。在追悼会上,汤葛代表家属致辞,感人至深,满堂掩泣。

另外一个变故就是《新西湖》的停刊,这发生在她休产假期间。等重新回到工作的单位,她的岗位已经与文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做营销,卖邮局的猴年邮票。我非常理解,在经历如此大的变故之后,汤葛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和休整,但是心里却也按按为她鸣不平。所以我在手写的回信中,这样期许:

愿你重归写作的战场,愿你把手中钢笔擦亮,愿你不要忘记:“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歌唱。”

汤葛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曾离去,何问归期。

加油啊,汤葛君,我们相信你会如期归来!

Loading

头彩与厄运

Monday, January 18th, 2016

这几天,有一条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美国15亿美元强力球彩票的三名获得者之一因吸毒过量而死。报道说,这位名叫胡斯顿(James Hugston),的获奖者奖没到手,先跟女朋友分手,接着借钱买了几百万美元的房子,并且寻花问柳,最后死于毒品过量。

这样的新闻传播得快,符合人们的期望。一来,上周15亿美元的大奖旁落,让好些人心里不爽,这消息一出,;二来,中了大奖带来厄运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大部分都是对一夜暴富的新身份不适应,从而骄奢淫逸,自作孽而死。

但这条新闻是真的吗?我们只需要看一下这条新闻的来源就可以了。

通过可靠的不作恶的国外搜索引擎搜索可知,这条新闻是由一个叫dailymediabuzz的网站发布的,并且是唯一消息源。而西方的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和跟进。

Screenshot 2016-01-18 03.37.07

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这是一条假新闻,因为强力球上周开奖,全球关注,得主死了,主流媒体不可能不报到。即使第一时间被新媒体或者地方媒体抢了先,这些主流媒体也会后续跟进报道的。而现在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消息,这岂不蹊跷?

这篇假新闻的来临,我推测是受了《纽约时报》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纽约时报》在2016年1月1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强力球获奖者注意了:好运气可能带把你带到下坡路》(Powerball Winners, Beware: Good Fortune Can Trigger a Downfall),文中列举了中彩票之后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很具有警示意义。

彩票中了巨奖的人倒霉的方式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被下毒而死

khan-001

Urooj Khan是一位芝加哥的小老板,喜欢买彩票,终于在2012年,他的爱好得到了回报,中了100万美元。然而一个月以后,他死于氰化物中毒,警方调查是他杀,但至今没有抓到凶手。

二、先挥霍,后被杀

shakespeare

这个人有一个很显赫的名字:亚伯拉罕·莎士比亚,他也有林肯一样的死法和莎翁悲剧一样的结局。2006年,他中了1700万美元的彩票。2009年,这笔钱已经被他挥霍得差不多了,但是一个多赖斯·摩尔的女人联系到他,说要给他写传记。

shakespear-murderer

莎士比亚先生的这位新朋友可不好惹,她要130万美元和他住的房子,在遭到拒绝后,她开枪射杀了莎士比亚,并把他埋在后花园里。最终凶手被判处终身监禁。不过,凶手开枪之前也不知道,莎士比亚先生那时候已经把奖金花得只剩下14000美元了。

三、夫妻双双作大死

maikefu

麦卡夫先生和他的第二任太太在200年中了3400万彩票,他们买了大别墅,在里面养了许多流浪猫还有稀奇古怪的宠物,包括狼蛛和5米长的巨蟒。

2003年,丈夫麦卡夫死于酒精中毒,殁年45岁。

2005年,妻子腐烂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她死于毒品过量,享年51岁。

麦卡夫先生的前妻说:“如果我的前老公没中彩票,他兴许会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也许还能活20年。但如果你把这么一大笔钱放到有问题的人手里,那只会帮助他们杀了自己。”

四、为小姨子疯狂买礼物,而后被杀

jiefu

佛罗里达的Jeffrey Dampier跟自己的小姨子杰克逊小姐有过一夜之情,中了2000万美元的彩票后,不断地给小姨子买各种礼物,小姨子遂起了杀心。她伙同男朋友,把姐夫邀请到家里绑起来,又冲着他脑袋开了两枪。

五、散财母亲被丈夫所杀

sancaimuqin

Ibi Roncaioli是一个出生在匈牙利的母亲,她跟三个不同的男人生了三个儿子。

1991年,她中了500万美元。她可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她要把这钱分给自己的儿子们。

她给了与自己的丈夫Roncaioli博士生的儿子80万美元,给了跟前夫生的儿子80万美元。她还偷偷给了自己的婚外私生子200万美元。这样360万美元就分出去了。

2008年,她被自己的丈夫Roncaioli博士给毒死了,因为她丈夫发现她是个散财童子,只给自己留了很少的养老的钱。

六、最好的结局是破产

w3

1990年,阿列克斯和罗达夫妻二人已经穷困潦倒,他们口袋里只有24美元,忽然中了1300万美元的大乐透。他们很会过日子,选择20年分期领取这笔钱,这样可以不用缴税。每年他们都能领到66万美元。

但是厄运还是降临了,因为家里有了钱,他们整天为钱而争吵,儿子和儿子的女友也于家庭闹翻。他们还被美国地税局控告偷税漏税。

终于在中奖10年以后,他们申请了个人破产保护。

妻子罗达说:“钱害得我们分崩离析,让我们失去了好多朋友和家庭成员。”

“我多么希望把这钱给彩票中心送回去啊!”她最后叹息道。

如果你没中彩票,恭喜你!如果你中了,那么想想吧,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最好的办法是,把钱全部赠予管理得很好的机构或个人,比如我。

(插图:老蒋)

Loading

小糖人找到了,可传奇仍在继续

Tuesday, January 12th, 2016
寻找小糖人

寻找小糖人

我的朋友小楠,是一位演出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她负责带领一个古典乐队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去参加新年音乐会。可是赶上当地机场天气不好,飞机不能按时起飞,她心急火燎,如坐针毡,在微信群里询问谁有当地机场的关系可以疏通,因为如果当天到不了的话,整个演出都会取消。

我告诉小楠,不要着急,音乐是一个最神奇的行业,它最容易诞生奇迹了。稍安勿躁,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2013年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你看过吧?(她回答:看过。)在小糖人的故事背后,还有一连串神奇的故事。

sugarman-cd-cover

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工人出身的歌手罗德里格斯,在美国录了两个唱片,一共卖出去6张,他干脆打消了搞音乐的念头,继续做建筑工,搬运工。

他不知道,他的专辑在南非卖出了近百万张。而且他成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偶像。

他的故事被两个南非粉丝给发掘出来,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想不到他还活着,并且依然做重体力劳动。瑞典导演 Malik Bendjelloul,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获得了奥斯卡。 但是故事还没有完。

Rodriguez+Malik+Bendjelloul+Searching+Sugar+m5LQp5Zp4SEl

2013年,奥斯卡把最佳纪录片奖颁给《寻找小糖人》,这个片子命运多舛,差点难产,投资的机构看了样片之后说这是狗屎,不会有人到电影院去看这样一部片子。导演只好到处借钱,没钱的时候不得不用IPHONE拍摄。 《寻找小糖人》获奖之后,美国重新发型了罗德里格斯的专辑,他也到南非、澳大利亚、英国开了演唱会。

然而,谁也想不到,2014年,《寻找小糖人》的导演Malik Bendjelloul自杀了。因为抑郁症,年仅37岁。

Malik_Bendjelloul_won-oscar

Malik Bendjelloul留下的唯一纪录片就是《寻找小糖人》,他正计划拍第二部音乐纪录片,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Bill Drummond英国KLF组合烧了100万英镑钞票的故事。 音乐带来的奇迹:小糖人找到了,但神奇的故事仍在继续

Bill Drummond和他的KLF是英国老牌乐队,地位显赫,到了90年代,哥几个发现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认为都是钱闹的。就从银行里提出100万英镑现钞,拿到苏格兰一个小岛上,当众烧掉。 烧成的钞票灰,做了一块砖。

burning

烧完,哥几个真的来了灵感,又出了新专辑。

问题是,十年以后,BBC采访KLF组合,他们承认,自己后悔烧了钞票。不是心疼钱,是没法跟孩子们解释。

回头说,罗德里格斯,不是关于他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吗,颁奖礼邀请他参加,他拒绝了。他说,我不能抢夺导演的荣誉。

罗德里格斯,被他在南非的粉丝寻找了出来,并且组织了演唱会。他在南非享受了王子的待遇,但回到底特律继续当自己的建筑工人。

他的专辑买了100多万,他自己没拿到一分钱,钱都被唱片公司给黑了。

Rodriguez-walk-like-zhouyunpeng

小糖人火了后,唱片公司又重出了他的专辑,特意在CD上印上“本唱片的受益中包含着给罗德里格斯的报酬”

当时他的歌比鲍勃迪伦更有力量,他在南非比猫王还火。然而,70年代,他销声匿迹了。

后来采访到他,问你干嘛去了,他说,我唱片录了之后,觉得自己不是吃音乐饭的料,就回工地干活了。他女儿见过他背冰箱爬楼,脏活累活重体力活。 在底特律,继续当建筑工人,搬家工人。

罗德里格斯穷人出身,谦逊到什么程度,到了南非巡演,人家安排他星级套间,他睡在沙发上,不睡床。女儿问为何,他说:“省得给人弄乱了,服务员还要打扫” 他一上台,亮相,人群欢呼了10分钟,乐队只好等着。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的欢呼晕眩时间是3分钟。

罗德里格斯71岁,才在纽约开了演唱会,72岁第一次在英国演出。

sugarman-cartoon

所以,你真不知道人生会发生什么。

我就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小糖人。

你写一本小册子,做一个小网站,建一个小公众号,你一分钱也赚不到,你觉得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然后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人们从中得到了鼓舞和力量,而这份力量又可以传递下去。

如果你会唱歌,歌声就是你的武器;如果你会写作,语言就是你的武器;总之,不要轻易被缴械。

有人膜拜金钱,有人膜拜成功,有人只攀附富丽堂皇的朋友圈,有人忘记了他的穷朋友,但是,也有人一辈子就留下几首歌,一本小册子,帮过一个黑夜里失路的人,把火种传递给下一个不知名的人,然后,继续背着冰箱上楼,挤着地铁上班,做世界上最卑微最默默无闻的工作。

谁是成功者?是上头条的人吗,是VIP室里的人吗,是踩着红地毯的人吗,是撒泡尿都有人品评其腥臊的人吗,是内环/二环内有几套房的人吗?不,恰恰是那些被这个世界瞧不上的人。这个世界,总会有人离开,问题是,离开后,你给别人,留下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的话对小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只知道当天,她和乐队的航班终于起飞了,新年音乐会时间延迟了几个小时,但总算赶上了。

你看奇迹这东西,只要你肯相信,它就肯出现,从不会让有信心的人失望。

你肯定关心小楠和她的乐队怎么样了,这是她发的留言:

我当时就已经在想取消演出的应急预案了。但是佩佩老师讲的音乐奇迹的事,让我重新想办法去解决航班的问题,努力向圆满完成演出进发。最后真的成功了!昆明当时大雾,大部分航班都是取消,个别航班是延误。能所有人到达剧院圆满完成演出,真的是奇迹!我一夜没睡,真的比睡了还受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