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

我的第一个iPhone App

Tuesday, December 7th, 2010

现在的孩子们崇拜法拉利,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是法拉第。

小学四年级,我从《自然常识》课上知道了法拉第的名字,并且知道是他发现了电生磁的原理。我和村子里的小伙伴新伟一起,决定用电磁原理做一台电动机,最终作成一台电动船。我俩每天下课之后,就躲在要么他家要么我家的院子里,不停地实验。电磁铁试验成功了,通电之后线圈确实有磁性,但怎样把摆动变成圆周运动却把两个小爱迪生给难住了。我们试图用一个铁丝弯成U形,实现转换。长大之后,我才知道,我俩发明的这个东西叫做曲轴连杆装置,是发动机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最后,我们推而求其次,制作了一个电铃。

新伟比我大一两岁,他没有上高中,而是回家种了一片苹果园,18岁就结婚了。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得到一个喜讯,他19岁的儿子已经娶了媳妇,明年春节再见他的时候,他肯定可以做爷爷了。我相信他一定还保留了一颗发明家的心,因为他家的苹果是全村最大最甜的。

后来,我成了一名百无一用的文科生,但我一直崇拜会搞技术的人。

在iPhone大行其道的时代,运行其上的应用程序(也称App)开发,成了少数人的专利,门外汉只有被蒙的份儿。你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搞技术的人告诉你,都好办,就是两个不能实现,这也不能实现,那也不能实现。你好不容易找到了说能的人,但他们又告诉你,开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据我了解的行情,任何一款app的开发报价,没有低于10万的。

我决定跳到水里去试一试,这水有多凉多深。我开发不了大型的程序,只想了解其中的原理,做几个简单的应用。比如说,我一直想写一部英文小说,但是我没有发布渠道,这下好了,我可以编一个App,每周连载一篇,甚至一年象征性地收费USD0.99,有多少读者下载阅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

iPhone开发的书很多,我选了最简单的一本傻瓜书:iPhone App For Dummies 。

下面是我照猫画虎编写的第一个iPhone App,其实就是静态文字和图片,贴出来,贻笑大方一下。

Screen shot 2010-12-07 at 上午11.47.07

期待我的年度大作吧!

Loading

我们这个时代的先知–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Sunday, December 5th, 2010

这段日子,如果哪家报纸不刊登维基解密的内容,它要么是一家要倒闭的报纸,要么是一家中国的报纸。Wikileaks连同它的创办者Assange(阿桑奇)的名字必将载入史册。

阿桑奇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人物,他不投靠任何组织,所以西方憎恶他,东方也不喜欢他。亚马逊停了他的服务器,Paypal终止了他的捐款账户,瑞典以“Sex by surprise”这样一个奇怪的罪名对他发出逮捕令,国际刑警组织对他进行通缉。他的祖国澳大利亚,禁止他回国,并且声明只要他一露面就把他抓起来。

直到目前,阿桑奇栖身在伦敦,苏格兰厂还没有对他采取行动。

Julian-Assange-WikiLeaks--006

2010年12月3日,阿桑奇在英国卫报的主持下,召开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卫报》全文链接。)

在访谈中,阿桑奇解释为什么不用匿名的方式发布这些消息。维基解密曾经尝试过匿名,但那样的结果是有人冒用他们的名义发布消息,阿桑奇说,“总要有人要对公众负责,而只有当一个领袖人物勇敢地站出来的时候,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为大众谋更大的福祉。”

有人问,西方政府冒着打击言论自由的道德风险打压维基解密,你怎么看?阿桑奇说了如下这一段话:

“西方世界的根基是财政,它的基础权力关系通过一个由合同、贷款、股份、银行等等组成的大网来维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言论“自由”是容易实行的,因为政治上的变动几乎不能撼动它的根基。西方的言论,很少能对权力产生影响,就像獾和鸟一样,自由。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审查无处不在,因为言论给力,而权力害怕这种力。我们应当把言论审查当成一种经济信号,它揭示了在那种法权治下言论的潜在力量。美国对我们的攻击带来很大的希望,言论终于拥有了撼动财政堡垒的力量。”

当被问及自身和网站的安全问题,阿桑奇说出了他的终极自保方案。

“电文门资料的加密版已经传给了美国及其他国家的10万人,如果我们有不测,资料的核心部分将自动解密。另外,电文门的档案现在在许多新闻机构手里。历史终将获胜。世界将提升到一个更好的境界。我们会幸存下来吗?这取决于你们。”

这段话的英文更加振聋发聩。

History will win. The world will be elevated to a better place. Will we survive? That depends on you.

被压迫者的上帝保佑你,阿桑奇!

Loading

布什回忆录引爆《决策点》

Saturday, December 4th, 2010

Decision-Points

(本文的节选版发表在《广州日报》,此为完整版。)

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小布什可能是受媒体揶揄最多的人。他吃饼干都会被噎到,演讲经常用错单词,按照美国左派导演迈克尔-摩尔的解密,他的家族还跟拉登家族有密切的利益往来。但随着他的卸任,人们对他的评价渐渐转变。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布什是一个有作为的总统。他在任期间,美国遭到了珍珠港事件以来最大的外敌袭击,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经历了一次金融风暴,还有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灾难,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等等。这些对任何一个领袖人物来说都是一系列艰巨的考验。布什退休之后,决定把在位8年之内遇到的挑战写下来,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决策点》(Decision Points)。

与长篇大论的自传不同,布什的这本回忆录没有按照编年顺序从童年写到退休,而是按照主题,记录了他担任美国两届总统期间遇到的重大的决策时刻,既有国家大事,又有个人抉择。布什本来就不是酸文假醋的文人,所以全书写得非常通俗直白,老妪能解,高中生都可以看懂。

布什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刻就是2001年9月11日那天。在迈克尔-摩尔的《华式911》中,恐怖袭击发生时,布什正在给小学生们朗诵课文。在这部反布什的纪录片中,他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attack

(图片说明:布什一生中最严峻时刻,幕僚长Andy Card对他耳语:第二架飞机又撞上世贸,美国正受到攻击。)

在《决策点》中,布什解释了当天发生的一切。当他得知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大楼,他还以为是航空事故,而在他跟小学生互动的时候,内阁幕僚长安迪-卡德悄悄在他耳旁说,第二架飞机又撞上了世贸,美国正在遭受攻击。布什说,当时他的反应是极度愤怒,但是想到全体国民都在看着自己,他决定让自己冷静,他7分钟后才从教室里离开。立即发表了他著名的电视讲话。9.11袭击以后,很多首脑都对他表示安慰与支持,贝鲁斯科尼说“哭得像个孩子,停不下来”,江泽民、施罗德、希拉克都表示“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美国任何的帮助。(help in any way they could)”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中国的部分。

布什说,2002年十月,江泽民访美,布什请求他对朝鲜施加影响力,“美国的影响力是负面的,中国的是正面的,我们要一起合作。”江说:“朝鲜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对朝鲜施加影响力很复杂。”

几个月后,布什对江泽民说,如果中国不遏制朝鲜发展核武,美国也不阻止日本这么做。2006年朝鲜朝日本海发射导弹,布什敦促胡锦涛进行谴责,并说这是对中国的羞辱。胡发表了措辞柔和的生命,强调维持“和平与稳定”。布什说,至少方向对了。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美间谍飞机被扣留在海南机场,小布什说他脑海里一下浮现出伊朗人质危机的情景。煎熬了7天7夜,才跟在智利访问的江泽民通上电话,江很快同意放人。布什说,他明白中国百姓对一年前的轰炸使馆事件耿耿于怀,所以政府要表现得强硬一点。后中国要美国付一百万美元,美国只同意付34567美元。

2002年2月,布什访华,江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国宴上,江高唱《我的太阳》,旁边有两个穿军服的漂亮女人相伴随。布什说,这与一年前不接我电话的时候,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标志着双方重建互信。

布什是一个务实总统,他每次会见中国领导人,就强调一次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不变的,美国反对任何一方改变现状,无论是台独还是武统。同时布什认为:自由贸易是促进一切自由的手段。加以时日,自由经济会最终把中国人民带向自由的广场。所以,他一向支持中国加入WTO。布什可能没想到,自由经济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如此迅猛,总有一天买不起房的中国人会住到广场上去。

布什对胡锦涛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布什问了他一个对每个首脑都问过的问题“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你思考什么问题?”布什说我自己担心再一次恐怖袭击。胡说“我担心的是每年要创造出2500万个工作岗位”,布什觉得这回答挺实诚。这表示中国专注内部事务,不会对外惹麻烦。

布什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有一次他对江泽民说:“我每天都研读《圣经》。”江说:“《圣经》我也读过,但我不相信上面所说的话。”

美国人深谙打一巴掌揉三揉的道理。美国国会授予达赖喇嘛勋章,布什提前跟胡打招呼,胡说,中国人民会有强烈反应。布什说恐怕我还得参加。布什接着问奥运会筹备得如何,接着许诺一定会参加开幕式,“我宾馆都订好了。”胡一下子就高兴了。

果然,布什一家老小在中南海与胡合影。

2008年,布什夫妇、老布什、他的侄女、还有好友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出席北京奥运会。此时的北京已经今非昔比,布什一家度过了很愉快的时光。在书中布什总结说:“奥运给了世界一次窥见中国之美和创造力的机会,我希望藉此能让中国人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包括新闻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和言论自由的可能性。时间能告诉我们北京奥运会带来的长期影响。但历史告诉我们,一旦人民尝到自由的滋味,想要的就会更多。”

当然布什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文过饰非,他坦陈自己决策中的失误,例如,在9.11袭击之前没有重视安全专家的警告。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年轻时酗酒的不良嗜好,并且专门用一个章节写了自己戒酒的经历。书中讲了自己一件糗事。他年轻的时候,老布什的朋友—一对50多岁的夫妇到家里做客,小布什可能是喝多了,口无遮拦地问这对夫妇性生活怎么样,在场所有人都很尴尬。话说几十年过去后,当布什当选上总统,他收到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乔治,那事怎么样?”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布什实际上还是个挺幽默的人,至少非常坦承。

Loading

两个人的朗诵会

Friday, December 3rd, 2010

今天是Nana创立123诗社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并不算短,一只再勇猛的蟋蟀都活不了这么长,一年也并不算长,一本《疑问集》读完,就匆匆过去了。

昨晚,冯一刀和我在大雾弥漫的杭州,举行了一场两个人的朗诵会。美中不足是没有文艺女青年参加,使得这个夜晚空空如两只晾衣绳上的衣袖。具体点说,假如欣燃在、Snoopy在,nana也在,这个夜晚就沸腾如2020年的卡塔尔正午了。

不过,我俩还是发扬“一星如月看多时”的诗人自娱自乐精神,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录了几首诗,以纪念诗社的成立,并祝亲爱的女社友们天天欢颜。

1、王佩献给欣燃的诗《情侣》(帕斯)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wp-pasi.mp3]

2、冯一刀献给nana的诗《乡愁》(不是余光中那首大路货)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nolstagia.mp3]

3、王佩《三个问题》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wp-3-questions.mp3]

4、冯一刀《我请求安静》(聂鲁达)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neruda.mp3]

5、王佩《我辞别了我出生的房子》(叶赛宁)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wp-yecaining.mp3]

6、冯一刀《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叶赛宁)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yesaining.mp3]

7、王佩《水怎样开始演奏》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wp-water-sings.mp3]

8、冯一刀《水怎样开始演奏》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water-sings.mp3]

9、冯一刀《失业者》(选自周云蓬新书《春天责备》)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layoff.mp3]

10、冯一刀《分离》(博尔赫斯)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parting.mp3]

11、冯一刀《旅途》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trip.mp3]

12、冯一刀《我已失去了一切》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i-have-lost.mp3]

13、冯一刀《沉重的时刻》(里尔克)

[audio:http://p.paowang.net/file/poem/20101203/feng-heavy-moment.mp3]

Loading

我看铁路新规

Wednesday, December 1st, 2010

今晚又要去电视上坐台。这是一档盛产“怒汉”的直播节目,广大八卦听众喜爱的万峰老师,就曾在这个节目上让一个科级官员滚蛋。

半个多月前,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节目,讨论的医院红包问题,尽管事先写了一篇博文坐准备,到了现场还是没有抢到话语权,丧失了一夜暴红的机会。这次,我将不再温良恭俭让,发言一定要简明、有力、生动。

由于我缺乏急智捷才,还是现在博客上打个草稿。今天讨论的是铁道部新规。

铁道部是中国最垄断的部门,还不是之一。我们知道,中国民航有航空公司20多家,它们之间有比较充分的竞争,所以我们才能享受到购票的便利以及较低的票价折扣。公路运输部门竞争更加充分,如果不是那些四处林立的人为壁垒收费站的话,中国的公路票价肯定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唯独铁老大这么多年始终是铁板一块,油盐不进,成为中国最垄断的部门。铁路部门不但自成体系,甚至有自己的治安系统,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这下好了,铁路部门由于拥有绝对的垄断权,从来没有把消费者放在心上,总是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火车票只能预售10天,只能到售票点购买,不支持网购等等。我们到任何一个火车票销售点,中午和傍晚,都会看到售票窗口挂出这样的牌子:“吃饭时间,稍等”。还真好意思说,可让全世界人民知道铁路职工自己会吃饭了。现在劳动力这么富裕,票价又这么归,你每个窗口多雇一个人卖票,能死啊。这一切都是不体贴消费者的体现。

这些是技术上做不到吗?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种种不便我们暂且忍了,但是动不动就变相涨票价,这让普通乘客手不了。这么多年,有多少人被动车,被高铁,不得不挥泪告别便宜的火车,去乘坐更贵的动车。

铁道部的这次新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程序正义。普通火车票开车后作废,有没有消费者听证,有没有经过人大代表的讨论,有没有经过媒体的监督,一句话,有没有征求过民众的意见?没有。

车开后,票作废,这种规定本身就有问题,车票是消费者与铁路部门的一种契约,消费者一旦买票,铁路部门有义务把消费者承运指定线路。我们知道乘客误火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内交通拥堵等非认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并非一定是乘客的过失。乘客没有乘坐车票载定的车次,固然是一种违约行为,但违约责任不应该是票款全部罚没,20%的退票费已经足够弥补铁路部门的损失,毕竟不会有人没事买票误火车玩。

新规最有问题的是,中途下车车票作废,这是最不合理的一条规定,一点也不人性化。(暂不展开)

低级别车厢不能到高级车厢停留,这一点实际上铁路部门已经暗暗实行很多年了。持硬座车票的旅客不能到硬卧车厢驻留,这个早已是铁路部门的土规定。这次特别明确提出,实际上是针对动车和高铁的。乍一看,在一个契约社会,这条规定似乎没有问题。有人说现实社会存在种种不平等,直面承认不平等并且制定相应措施,就是一种进步。(时间不够,可不展开)

但是,理论归理论,现实是现实。面对低级别车厢不能到高级车厢停留这条新规,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旧上海滩那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又仿佛回到了60年代的美国,看到黑人在车厢里被隔离的镜头,又好像到了印度,看到不同种姓的人被隔离。这种人为划分鸿沟的做法,不利于火车资源的利用,事实上,大家刚刚告别绿皮火车不久,还没有那么多等级讲究,一等车厢里,让二等车票的人站一站又何妨呢?我们不能不顾中国的现实状况,盲目地搞贵族火车吧。

至于儿童票身高标准提高了10公分,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2008年铁道部就已经把半票身高上限提高到了1.5米,这次只不过是把免票身高上限提高到了1.2米。这种亲民让步,让人感觉是为了冲淡其他不亲民的措施而搭配公布的。都是中国人,这点花花肠子,蒙得了谁呀?

不过,我觉得铁路部门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应该根据年龄和身高,哪个小算哪个。这样1.6的13岁儿童也可以享受半价。现在铁路部门由于地位垄断,过于墨守成规。应该多为消费者着想。(不给力,取消)

其实光对铁路部门进行道德要求,并没有实际效果。最好的办法,就像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应该对铁路部门进行改革。铁路是国家铺就的,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企业运行。火车机车和车皮,也可以组成单独一个企业。铁路的运营,像民航一样交给不同的铁路运输公司去运营。那样就有了竞争。消费者就可以从不同公司中选择服务最好,性价比最高的那一家。运营不善的让它倒闭。

只有这样才能根治中国铁路的种种痼疾,让铁老大彻底放下身段,成为真正的和谐号,而不是喝血号。

Loading

维基解密新进展

Tuesday, November 30th, 2010

维基解密持续通过世界几大媒体(卫报,纽约时报,镜报,世界报等)向外公布美国外交使馆的机密电文。白宫发表了强硬的声明,为自己辩解的同时,也表示要对泄密者进行严惩。

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以下是法新社的一篇报道:

美国得到消息,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开出条件,如果能关闭美国在吉国的玛纳斯空军基地,北京将援助30亿美元。美国大使塔蒂亚娜·葛佛艾勒(Tatiana Gfoeller)向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张延年质询。张张延年嘲笑这种交易,但也没有直接否认这场交易的存在。张延年说:“每个中国人都要为此支付3美元,如果我国的人民知道了,搞不好会有一场革命。”最终,美国在花费了大量补偿金后,延长了对空军基地的控制期限。

伊朗回帖了。尽管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联合世界很多国家孤立伊朗的文件,甚至包含包括海湾阿拉伯国家鼓动美国对伊朗动武的文件,伊朗认为维基解密是“美国宣传”和心理战,内贾德称维基解密文件不影响伊朗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以前看外交史、外交官回忆录,两国之间传递意思,都是很暧昧,很含蓄地,还用乒乓球、交响乐做做道具,看了维基解密,才知道这些都是做给老百姓看的。外交界谈起交易来,其实更加直截了当,毫无遮拦。

维基解密这次公布的材料,为大家提供了最原始最赤裸裸的外交活教材。让人们认清了国际关系的本质,撕开了外交温情脉脉的面纱,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国际政治幼稚且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是功莫大焉。

Loading

今天是个震撼世界的日子

Monday, November 29th, 2010

今天是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一个不容错过的大日子。

今天,Wikileaks网站开始公开美国国务院及全球各使馆的25万件”机密文件”。其中涉及美国在台协会3456件,美国北京使馆3297件。本次解密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详情请看这张图示)美英均对文件的公开予以了谴责,而全世界媒体人都在翘首期盼!

英国卫报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机密文件被泄密,美国大使馆的文件都用军方专属网络传送,但接触到这一系统的人有300万,所以不能做到保密。

今天也是美国外交遭受重创的一天,《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镜报》、法国《世界报》、西班牙《国家报》都顶住了压力,建了专题,随时放送维基解密的消息。

现在放送出的消息,已经够惊人的了。包括:

美国用间谍手段刺探联合国:希拉里要求美国外交官搜集联合国秘书长及常任理事国代表情报。

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经常性地要求美国攻击伊朗消除核设施。

俄罗斯政府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紧密联系。

英国皇室一名成员行为不端。

谷歌公司内部电脑网络被侵入内幕……Yahoo Link

美国使馆在来往文件中经常批评各国首脑。比如,说普京是一条领头狗,内贾德是希特勒,卡尔扎伊受精神幻觉驱使,默克尔逃避风险、缺少创意。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私生活细节,有一个美貌悦目的乌克兰金发护士相伴。

阿富汗政府涉嫌腐败,其副总统访问沙特阿拉伯时,曾被查出携带有5200万美元现金。

美国就关塔那摩监狱囚犯遣散问题与多国讨价还价。美国提议斯洛文尼亚接收一名囚犯,条件是奥巴马访问该国。美国给予岛国“基里巴斯”金钱奖励,鼓励该国接收关塔那摩的中国籍囚犯。

美国韩国多次讨论朝鲜被统一之后的形势。韩国对美国说,朝鲜半岛统一后,可以通过经济上给甜头来安抚中国,换取中国对美韩结盟的理解。

Update:

美国政府认为金正日患有癫痫。伊朗从朝鲜购得一批可武装核弹头的导弹。

某国为了能够从沙特稳定地进口石油,同意对伊朗施加压力。我越来越相信,维基解密是美国人自己故意泻露出来的,为的是破坏世界各国政府之间表面上友好和睦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沙特政府,解密电文显示,阿卜杜拉国王经常性地建议美国对伊朗进行打击。在国际上,把对伊朗施压当成保障石油供应的条件。毫无疑问,冲在反伊朗阵营的最前列。这下肯定跟伊朗结下了梁子。

维基解密wikileaks跟维基百科wikipedia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媒体都把维基解密误当成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甚至以为就是维基百科。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收到了恐吓信。

更多最新的内容,请看:

维基解密官方网站:http://cablegate.wikileaks.org/

维基解密FAQ

纽约时报维基解密专题

卫报维基解密专题

《卫报》制作的部分维基解密文件地图

联合早报:维基解密新文件涉及中国黑客与外交

阅后感:

1、读维基解密一大感受就是,美国外交官太八卦了。看他们记录卡扎菲、贝鲁斯科尼私生活的认真劲,简直是一群职业帕帕垃圾。

2、看了维基解密文件,我略有一点欣慰的是中国已成为一个金元外交的大国,知道用钱来买通中亚国家不要建美军基地。

3、维基解密wikileaks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真理:强盗世界无公理。尤其当一个强盗真诚地认为“侵略你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它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强盗。

4、和菜头同学说得好:“维基解密撕下了国与国之间脉脉温情的面纱,揭示了邦交和礼仪之下的人性幽暗。它给了大众一堆世界本原的碎片,让他们可以自行拼接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真相世界地图。然而,真实是最难以让人消受的,这同样也是人性。”

5、维基解密事件中各政府的表现,让我想起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得了痔疮,去医院看病,医生一检查,吓了一跳:“你怎么这里也长牙齿?”病人:“您不知道有一种情况叫打掉牙齿和血吞吗?”

6、我发现,我不是左派,不是右派,也不是中派,而是个无政府主义者,看到WIKILEAKS这种事,就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Loading

我们的村庄(综合版)

Sunday, November 28th, 2010

1、我们村叫丁家村,我在那里出生并且生活到18岁,每年都要回去两回。我们村并无一户人家姓丁,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因为全村只有丁字路口,没有十字路口。

2、我们村第一个被打成反革命的人是王二大爷,一天生产队社员们都在田间集体锄地,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二大爷忽然举起锄头,用柄对着飞机,做射击状。结果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

3、第二个被打成现反对是位高中生。我村农民每年要被征徭役,大修水利工程,家乡话叫“上河工”。高中生在工地上赋诗一首:“车如龙,人如蚁,今朝又出隋炀帝。”被告发后游街示众。

4、村长在社员大会上讲话,念稿:“十月革命一声炮”,翻页时纸粘住,停顿良久,听众议论纷纷:“准是臭了”,校长翻过一页,大喝:“响!”

5、王四大爷在族里德高望重,每逢丧事,必率众拜祭,三十六拜不重复。隆冬大祭,他穿免裆老式棉裤,不慎起身时棉裤落地,恰巧那天没穿裤衩。羞惭归家,连夜上吊自尽,全村无不为之叹息。

6、小时候村里唯一的个人通讯工具就是喉咙,炊烟升起,牛羊下来时,总可以听到村里妇女的悠扬呼唤:小啊,快点回家吃饭了!民谚:“黏粥座到锅里了,太阳落到窝里了”。

7、但是村南小六再也没回来,他被牛蹄踩的小坑里的一汪水给淹死了。疾跑,绊倒,脸戳到牛蹄坑里,水呛入肺而死。

8、刘老汉视牛如亲,爱牛如命,相伴十年,安然无恙。一日,在田间,牛忽然狂奔而来,冲刘老汉当胸抵去。老汉立仆,不治而亡。乡亲把牛捉住,堆柴烧之,无人食其肉。

9、二奶奶终于死了。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墙根,而且是听儿子和儿媳的墙根,第二天再用收集的黑材料痛骂儿媳。后来大家分析二奶奶的心理,说她可能是年轻时守寡造成的变态。

10、在我们村,认为最缺德的五件事是:敲寡妇门,挖绝户坟,打瞎子,骂哑巴,往井里撒尿。对于法律认为的犯罪,大家反而很宽容。

11、小时候,我在姥爷家住,姥爷说,你要是夜里干渴了,一定要告诉姥爷。我知道原因。这村有个孩子,夜里喊着口渴要喝水,他舅舅犯懒,没理他。第二天早晨,这个孩子死了。

12、铁蛋结巴,自幼姥姥养大。19岁那年,他正切菜,姥姥说:铁蛋啊铁蛋,白养你了,你跟姥姥不亲了。铁蛋向天赌咒,口不成句,手起刀落,一节小指飞到地上,乱跳如活物。

13、王老汉性子特别倔,他挑着两担刚刚收割下来的谷穗,往家里走。忽然起风了,无论他怎么找平衡,担子都被吹得歪歪斜斜。他把担子一扔,抄起扁担,狠狠地朝一捆谷穗抽去,只打得谷子满地都是,他走后,飞来一地麻雀。

14、村里的孩子们都讨厌蛇,几乎每见到一条就打死一条。但老辈人说,蛇能自救。于是,每次处死一条蛇,我们都把它身体铲断成三截,分别埋在不同的地方。

15、在生产队里的日子,村子叫大队,分成14个生产小队,因为所辖土地的墒情不同,小队之间收入也有差别。当时有句童谣:12队穷,13队富,14队穿着豁裆裤。我家在13队。

16、每到晚上,社员收工后,都来到生产小队的会计室。我现在记忆里还有点燃马灯的煤油味。达人们抽着烟,爷爷在账簿上记着公分。电在我们村还没有诞生,最奢侈的电器是收音机。

17、收音机,我记得我家里有一台红灯排晶体管收音机,我童年所受的一切文学教育都来源于它。有一天听完一个节目,我在村子里狂奔,去找大我四岁的新蕾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知道吗?金达莱就是杜鹃花!”

18、为了洗被单,母亲从村子里最富有的人家借来了全村唯一的大铝盆,由于用搓衣板不慎,铝盆内侧划了一道印子。当时,全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还?我印象中,母亲长吁短叹了一夜。

19、我家终于盖起了自己的院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院落。四间大瓦房,有个大天井,院门朝东,面对着田野,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榆树,另一棵是小榆树。

20、我小时候很没出息,一旦拂逆我意,我就背过气去。这是姑姑说的,有一次,我哭着闹着要去邻村看电影,她不抱我去,我立即气得短暂昏厥。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是我装的。

21、村子里有个哑巴,哑巴比我大几岁,哑巴喜欢唱歌,他只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哇哇哇哇哇哇哇……”后来,哑巴在湾里淹死了,村里也就没有了他的歌声。

22、母亲帮人织布,那户人家的孩子送给我几个吃剩下的核桃壳,告诉我只要种下去,春天就会发芽,明年就有核桃吃。我种了。

23、春节回家,看到我们村老光棍二宝,坐在门洞里哭。我问他哭啥。他说:“俺不孝顺。街坊四邻的老太太都有儿媳妇,可以打过来,骂过去,俺娘却没这个福气。这样下去会憋坏的呀!”

24、每到过年,总会有人因放炮仗而受伤。不过杨老汉伤得最离奇,他眼神不好,到别人家里串门,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芯子断了的白炮仗,很高兴地说,谁放这里根烟卷。放到嘴里,点燃,bang!!!

25、忆苦思甜,杨老汉被请到主席台上讲话,面对扩音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说,要不是毛主席,俺咋能在这喷雾器里讲话。

26、有一首忆苦思甜的歌“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其中有句歌词:“地主逼债好像那活阎王”。杨老汉演唱的版本是:“地主的鼻涕好像那活螃蟹。”还挺形象。

27、李老师以强奸罪名坐牢多年,释放后生活无依,以撮鞭炮为生。有一年到我村里推销,他早年的学生们对他非但不歧视,而且尽力帮他卖鞭炮。最卖力的我远房大叔,提着炮仗,挨家挨户磕头:叔,婶子,我来给你们送炮仗拜年来了!

28、刘部队据说也打鬼子,有一年鬼子的船队开进徒骇河,刘部队掏出盒子枪,朝桅杆就是一枪,那帆立即萎顿落下,鬼子仓皇落水逃窜。要是搁在现在,鬼子肯定都被河水给熏死了。

29、看到做土匪很吃香,有个瘫子也动了心,他用烧饼削了一只手枪,把自己撑到高粱地里,远远看到一个骑马的人,他举起烧饼枪说,快把钱扔过来,你不老实,等我站起来你可就麻烦了!

30、大喜光棍多年,好歹有人来说媒,不久媒人安排见面。当姑娘走进来,大喜本能地捂住胸口,媒人问,咋了,你胸口疼吗?大喜憨笑着说,不疼,我以为她来抢我的毛主席像章。

31、从5岁起,我记忆里就残存了一种芳香难言的味道,直到15岁那年重新吃到它,我才记起那是香蕉。我想起,那是我的舅姥爷从广东带回来的,我分到了一只。难怪那味道永远驻留在我记忆里。

32、快跑快跑,我跟着一群孩子狂奔到村外,看拉练的解放军。他们支着大炮,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一口大锅里的鸡蛋炒辣椒。我的记忆告诉我,解放军好像给我夹了一筷子吃,但事实上很可能我只闻到了它的味道。啊,那么香的鸡蛋,那么辣的辣椒……

33、一只彩色的小鸟落在苹果树上,我不敢走过去,生怕把它吓跑;两个可爱的女生坐在我的座位上,我隔着玻璃窗不敢回教室,生怕她们像鸟儿一样飞走了。

34、我曾被认为是个神童,有一年,我的数学课本不小心从炕上掉进了尿盆,我干脆把它扔了。凭着超强的记忆,把同学的数学书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当老师看到我不看课本,做教材中的练习题的时候,他着实吃了一惊。

35、没书可看,整个童年都没书可看,我苦苦寻找一切可读的东西,包括一本计划生育宣传手册。

36、我一个人在冰上走,月亮照在冰上,寸步不离地跟着我。童年的早晨,上学路上,我一个人在冰上走。

37、在我们村最为人不齿的事是做贼,最狠的骂人话是“贼种”(贼留下的种)和“贼里不要的”(连贼都不如)。

38、他的名字叫安,是小姨的小叔子。有一年上河工,村里的成年男子都被征集起来到离村60里的地方大修水利工程。有人说安偷了别人的东西,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安上吊死了。

39、快30年过去了,我依旧想对那个站在我面前看电视的男人说,我真的没有偷你的东西,连偷的想法都没有。我至今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我的手会伸到你的裤兜里。你大叫起来,我拼命解释。那是在面粉厂,上百人围着一台彩电,看审判四人帮。

40、我和小勇一起拽着那个大葫芦,瓜藤挣断,我俩摔到了沟渠的泥浆中。两天以后,小勇的父亲回到家说,生产队里留着做种的一颗大葫芦被人偷走了。小勇的娘指指屋顶,说,你看那里。葫芦被交还生产队。我害沙眼一个月。

41、出租司机指着那个村子对我说,那就是那个贼村。村里家家户户以偷超市为业,偷遍了全省。外人进村就被领进各家挑选便宜货,销不了赃就自己用。所以经常看到老娘们穿李宁运动裤,老头在田间地头休息,渴了打开一听可乐。

42、没人统计过,30年来村里多少人死于自杀,或是与人斗气,或是自证清白,或是没有盼头,他们用一根绳子、一瓶农药结束了煎熬。

43、村南一对夫妻吵架,双双喝农药自杀。留一双儿女,让老汉抚养。祖孙三人住在地窨子一样的破房子里。爷爷去世后,孙子以偷自行车卫生,孙女到饭店当了小姐。

44、偷自行车的小华,被通缉后逃跑,到了一家砖窑做苦工。警察抓住他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黑人。在被解押的路上,他对警察说:请你们一定告诉我妹妹,不要走错路啊。满车人无不流下同情的泪。小华因盗窃案值大,又是累犯,被判10年有期徒刑。

45、孤寡老人四奶奶,每天下午四点就关门闭户,早早地睡下,去年腊月二十九这天也不例外。第二天就是除夕,她两个远方外孙女来送年货,叫门不开,就从不高的院墙翻了进去。

46、村子里响起两个女人的尖叫声,人们赶来才发现四奶奶已经变成了一截焦炭。经分析还原现场,四奶奶半夜碰倒了煤炉,棉裤着火,她从里屋爬到外屋。试图到舀水自救,但缸里的水被冻住。

47、烧焦的四奶奶右手拿着舀子,左手拿着几张烧焦的钱,桌子上还有另外的600块。她在弥留之际,想到的是把怀里的钱掏出来,留给后人。众人一阵唏嘘,都在感叹了养儿防老是多么重要。这事就发生在2009年。

48、冬天是捉奸的季节。人们浩浩荡荡,悄悄向一间小屋逼近。被戴了绿帽的男人刚往里冲,被族里的老人一把拉住。老人举起镐头向门撞去,门开,砰然掉下铡刀一片。众一拥而上,把被窝里的男女挟裹而出,扔上拖拉机向公社开去。

49、春节回乡又见“阴亲”盛行。所谓“阴亲”,学名叫“冥婚”,说白了,就是给死去的人讨一个死去的人当老婆,让他们在阴间结为夫妻,共赴和谐黄泉。

50、“阴亲”的起源,本来是为未婚死去的男女,举办的一个婚礼仪式,目的固然有迷信的成分,但更多是为了活者的人,即死者的家长,使他们能够成为“亲家”走动,得到一点安慰。但眼下,“阴亲”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

51、表哥村里一小伙车祸身亡,听说邻村一姑娘也刚车祸死了,死者家属连忙拜托表哥去提亲。因姑娘家获赔了30万,表哥知道这次要大出血,问女方多少彩礼,对方不肯说,表哥迂回问到女方住院花费8万,立即回村提了十万现金,订下这门阴亲。

52、找“阴亲”对于死去男丁的家庭来说,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因为,作为阴亲的另一方,女方,必须是未婚死去的,才有资格进入阴亲市场,男方,则不受婚姻状况的限制。

53、由于未婚死去的女子远远少于婚姻状况不限的死亡男子,“阴亲”市场出现了女方待价而沽、奇货可居的行情。现在找一门阴亲,男方至少要给女方10万元的彩礼,那些活着娶不起媳妇的人,死去就更娶不起了。

54、听说我们那儿一个未婚男青年死了,他家人打听到本县有一个未婚女子刚死,于是准备了15万去提阴亲。不巧,正好本地一做房地产的老板的爹死了,老板想为爹找个黄花闺女做阴亲,就甩出25万现金。最终,女子跟房地产老板的爹合葬。

55、有一女,丈夫死了,想改嫁。婆家说,可以,但是你死之后,必须跟我儿子合葬。女子跟新丈夫想了想,哪有嫁给张家,再与李家合葬的道理。干脆,为死去的前夫买个死去的姑娘做“阴亲”得了。

56、由于“阴亲”市场对女性的刚性需求,一些死去的未婚残障女性,也很抢手。本县有个本科学历的孩子死了,爹娘遍求阴亲不得,就给他找了一个经常裸奔的死去的智障女性合葬。

57、有个远房亲戚的女儿,十四岁那年死了,现在活着的话,应该有24岁了。结果,提阴亲的人也不放过,因死去的年代久远,加上亲戚为人正直,不想拿女儿卖钱,只象征性地收了男方2万元。后来,很多人说他钱收得太少了。

58、“阴亲”虽是陋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北农村对死者(尤其是男性死者)的重视。中国人大都不信奉宗教,但也绝非无神论者,对死后的世界,还是将信将疑。当然,“阴亲”也是办给活人看的。是一种家族财富实力的炫耀,山寨版的大阅兵。

59、早晨用了很大力气才推开屋门,我说:“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雪。”晚上父亲推开院门回来,像个雪人,他说:“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60、大雪把村里的沟沟坎坎都填平了,没有树的地方,根本分不清,哪是沟,哪是路。放眼望去,田野里看到有人推着自行车在奋力地走,一分神抬头再看时,那人已经不见了,又过了一会,只见他从雪里钻了出来。

61、团雪球打雪仗,那是必然的,但不是最歹毒的。当我站在教室门口看雪景,忽然觉得背后一阵冰凉急坠,一个寒颤,原来是脖领子里被塞进了雪球。

62、落在脖子里的雪,让我想起另一种冰凉,那是每一个小男孩的恶梦。家里某一个女性亲属,在不征得你同意的情况下,猛地往你脸上抹上一块雪花膏。仅仅出于礼貌,让你没有撞墙。后来你长大了,老婆把一块冰凉的面膜贴你脸上,恶梦又复活了。

63、在漫长的冬天,小姨来到我家。她最大的爱好是给我梳头,为了让我的头发能够服服帖帖,她开始在我头上吐唾沫。我很悲愤,又不敢得罪她,开始啪啪地打自己的头。

64、乡村的冬天,我们在打架,茫茫的雪地里,我们在打架,为了一盘军旗的输赢,我们在打架。我把这个小孩按到在地上,他年龄身量比我小,可辈份比我高。他哭着回家,我知道创了祸,就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上他家去赔情。

65、冬天的玩具是火柴枪和手榴弹。用铁丝弯成枪,自行车链条做枪膛,里面塞满火柴头上剥下来的“火药”,皮筋绑定撞针,扣动扳机,撞击火药,啪地一声,手感跟真枪一样。用这把心爱的驳壳枪,我亲手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过三个小伙伴中的叛徒。

66、手榴弹是用木头削成的,在弹体上刻出一个凹槽,里面放上一个炮仗,把引信缠绕在火柴头上,扔手榴弹的时候,手勾住火柴盒的磷片,正好擦过火柴头,就会在半空中听到一声炸响。我们用手榴弹攻占了村西头坏孩子们的碉堡,一个草垛。

67、村西坏孩子把我俘虏后,让我平生第一次摸到气枪,那冰凉和沉重的枪体把我征服了。坏孩子们给了我一个烤熟的玉米,说跟着他们,天天都有烤玉米。我决定叛变,晚上和奶奶睡在炕上,我一边啃玉米,一边很慌张。

68、我发烧了,父亲连忙请来村里唯一的中医王二大爷。他给我号完脉,并不急着打针,而是先上了炕。父亲见势,就热了一壶酒,端来一盘虾皮鱼干。二大爷果然见多识广,他讲了一个飞行员冷冻30年后来又复活的故事,因为他是二大爷,又因为他说是从报纸上看来的,没有人敢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69、你无法想象一个小男孩对鞭炮的迷恋,那是潜意识里对爆炸、破坏和征服的想往。为了防潮,农村一般都把鞭炮放在最热的炕头,我半夜醒来,都会去摸摸那些硬梆梆的爆仗,它们已经滚烫,随时都在准备爆炸。

70、我童年最狼狈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在池塘边放鞭炮。一颗没有裹紧的爆仗,在火药的助推下,贴地飞行,向我袭来。我赶紧躲闪,正在庆幸,却感觉小腿灼热难当,是棉裤的裤管着了。我不是邱少云,可以忍住灼痛,也不是罗盛教,敢于跳进冰水。于是我把棉裤脱了下来,此时,恰巧一群嫂子大婶走过,笑得一个个捂着肚子打滚。从那时起,发誓要当一个作家,把她们写在小说里,鞭笞讽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