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之三:了不起的六婶
这次回乡,听说了年近七旬的六婶为了给侄子讨还公道而负伤的故事,我觉得应该写一写她了。
一般来说,吾乡之妇人都被习惯和乡俗规训得服服贴贴,相夫教子,吃饭不上桌,但六婶是个例外。她从年轻时就以泼辣闻名,我在电视剧87版《红楼梦》没拍之前,就读过王熙凤的故事,觉得除了生活条件比我村好,简直写的就是六婶的故事。后来看了邓瑾、刘晓庆等人的演绎,只觉得精致有余,辣劲不足,远没有刘婶更神似。
六婶刚结婚不久,就因与六叔打架,而半夜出走。当时农村妇女离家出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挎着小包袱,一种是空着手。带包袱的不怕,因为要么回娘家,要么去亲戚家,发发脾气,过几天就回来了。可怕的是空手出门的,往往抱着必死的决心,很容易在一片树林,一条河沟里,自寻短见。
六婶出走是空着手的,这可吓坏了家族中的众人,大家只要趁着夜色分头去找,我爹领到的任务是到县城里找。那时县城里没有路灯,我爹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一个路口,忽然路边窜出两个黑影,说:「站住,身上有钱吗,有钱拿出来。」随即一道手电的光照到他脸上,晃得他眼睛都睁不开。没等他作出反应,忽然电光从我爹脸上移开,就听到一个声音说:
是王老师啊,我当是谁。
我爹听这声音很熟,想起来是以前中学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学生还嘘寒问暖,问老师怎么半夜跑到这里来。我爹据实以告,说弟妹从家里跑了,那学生还客气地说:
王老师,我跟你一起找吧。
我爹说:
不用了,你们忙你们的。
后来六婶终于全须全尾地被找到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
不过六婶获得乡邻们的赞许,不是因为使气斗狠,而是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深明大义。
六婶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像一朵牡丹花,但一条腿有天然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在1980年代不富裕的农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听天由命。我家乡是黄河以北出了名的贫困县,六叔六婶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可惜了。将来能嫁个全乎人,就已经是万幸了。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六叔和六婶在为大女儿治腿的问题上,决心很大。吾乡虽然贫困,但重视关系和人情。六叔联系到本乡在北京当医生的一个熟人,带着女儿去了首都。
当时进京是一件大事,非个人之力可以完成,有一次是家父陪着去的,在北京给我妹妹买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跟在县城买的裙子不一样,这条裙子只要人原地转动,裙摆就鼓起来,像开出一朵喇叭花。我记得那年夏天,我妹妹转得有些头晕。
通过多次矫治,六婶的大女儿残腿上装了钢板,以后走路竟然跟正常人一样了。这不亚于把她的命运从悬崖边给挽救了回来,这正是大女儿后来嫁对了人家,使得六叔六婶晚年迎来了一次神奇的转运。
六叔六婶想要一个男孩,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只好到外省收养了一个。
想不到收养的这个男孩,竟然是个极忠厚、极孝顺的。前两年,我们村兴起了一股认祖归宗风,全村40多个同样手段收养的男孩决定回故乡认亲,但六叔家的儿子却明确拒绝了。他说:
要去你们去吧,这里就是我的家。
六婶把自己亲生的两个女儿和收养的儿子拉扯大,让他们各自成家,她也当上了姥姥和奶奶。
大女儿的公公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物,他开了一家纺织厂,贷了很多款,最后把工厂里的破机器都抵押给了银行,后来双方两清,他拿到了一大笔钱不必还,银行拿走了价值连城的、刻着流金岁月痕迹的纺织机械。而六叔因为和亲家一起投资过一个工程,标的300万,原不指望能全部要回,想不到竟然收到了全部款项。而亲家很大度地说:
我不跟你分了,你都拿走。
我们村所有人都知道了随后的一幕。六叔六婶把三个子女叫到旁边,一人发给他们10万。这件事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李尔王三分天下,一时在家族中、在村里、在四邻八乡都传为佳话。
而此时的六婶,精神格外爽快。有一天遇到我妈,她远远就说:
孩子买来的海参,个太小了,我去店里换成大个的。
常言道:赢棋不闹事,富贵不折腾。大家都认为六婶从此安安澹澹过日子,快快乐乐吃海参。想不到,她又做出一件令人击节叫好的事。
原来六叔有个侄子,八个月前给工厂干活的时候,被吊机的钩子砸到后脑,至今在医院里昏迷不醒。在赔偿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合族也都出力,在工厂聚集。六婶身先士卒,跑上去撕扯工厂主管,被对方一把推开,踉跄倒地,胳膊受伤,缠了绷带。这马上成为家族和相邻口中的美谈。一个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太太,为了自己的侄子,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这是什么精神?
最终,工厂和伤者家属达成了协议,同意除了支付前期治疗的费用之外,另外一次性赔偿150万元,双方从此两清。不得不说,六婶的冲锋陷阵也起了一定作用。
从写作技巧上讲,结尾应该有一个特写:六婶胳膊上缠着绷带,一手牵着小孙女,走在海货市场的螃蟹摊前,说:「给我挑大的,旺活的。」但我实在没有看到过这个场景,加上我不爱走亲戚,这个夏天,大概率是遇不到六婶了。这篇回乡偶记,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