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科波拉笔记说起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他年少成名,24岁即写出了《巴顿将军》(Putton)的剧本,后来在埃德蒙·诺斯(Edmund H. North)的修改下,获得了197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他所写的巴顿将军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的演讲的开场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根据IMDB网站,他迄今为止已经写了27个剧本,大大小小获得了47个电影奖、42项提名,其中36岁之前,就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3个最佳编剧,1个最佳导演,1个最佳影片)。
即便在编剧方面有如此巨大的造诣,他并没有写下一部编剧指南,他说,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多年,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编剧亦如此。对于编剧,他只有两条建议。一、每天选个最适合自己的固定时段写作,只要坚持写,就会越写越好。二、编剧新手最喜欢写10页就回头看,看了改。千万别。写完一块改。
科波拉说:
“电影这行不讲中间状态,人们要么说,这是神童,最棒的电影人。要么说,咳,他纯粹是个废柴。不会有人说,他这个人有出息,人还算聪明,如果下功夫,十年以后会……可惜,没有人说这种话。”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受。
作为创作者,总认为自己的下一部会比较好。后来我才明白,不存在更好的下一部。你的任何作品,都代表了你的天赋与努力,通俗点,都代表老天爷有没有赏给你饭吃,以及给你了一个多大的饭碗。
就像卡瓦菲斯的诗所说的:
你既已毁灭了自己,在这座城市,你就也毁灭了自己,在整个世界。
科波拉拍《教父》纯属偶然。当时科波拉和后来拍《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共同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活动画面”,但由于连续亏损,已经欠债30万美元。当时,派拉蒙公司准备把普佐的《教父》搬上银幕,找到了科波拉。科波拉说并不看好这部小说,他只看了50页就看不下去。他问卢卡斯要不要接这部暴力片。
卢卡斯说:“弗朗西斯,我们需要钱啊。”
科波拉说:“好吧,我干。”
在《教父》及续集让科波拉功成名就之后,他自己投资拍摄了《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一度成了他的噩梦。因为拍摄《现代启示录》让自己近乎破产,所以从40–50岁之间,不得不每年接一部片,偿付银行贷款。他接受采访时说:“这种拍电影感觉就跟做妓女一样。你要考虑自己头发是不是好看,声音是不是好听,能不能让客官们高兴。而真正的电影应当是发自内心的你情我爱。”
以下是我翻译过的他的访谈录。
问:你对编剧有什么建议?
答:写作是这么一回事,当你真正尝试着写,每天都写,舍得花工夫,你会写得越来越好。我有两个重要的建议:
一、挑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间,对我来说,我选在一大早,因为那时我刚醒,里外更新,坐在书桌前。我看着窗外,喝杯咖啡先,这时候真好,没有人起床打扰我,也不会有人打电话来伤害我的感情。
二、你的情绪要稳定,谁也不想一写作就犯头疼。有一点对于年轻编剧很重要,不要在写到七、八页的时候,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我相信,年轻人血液里有一种激素,让他们憎恨自己刚写的任何东西。所以,别读它。等你写了30天,比如说写了80多页的时候,你感觉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坐下来读它。你会发现,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感觉跟刚写完读时已经不一样了。
只要你不写完马上读,你就不会跳回去修改。如果你把前10页改来改去,写到最后才发现前10页根本就应该从剧本中砍掉,那该多浪费。
所以,当你的剧本攒到八九十页的时候,小小地庆祝一下,让自己舒舒服服了,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哪里你喜欢,哪里触动你,哪里感动到你,哪里有改进的可能……到这时候再重写。
我的剧本都会重写无数次。重写是写作的代名词。
问:你拍电影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拍电影的三条原则:1)写和导原创剧本。2)使用最现代的技术。3)自筹资金。
因为电影是在太年轻了,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电影的早期,谁也不知道怎么拍电影。只要银幕上有活动的画面,观众即喜欢。人们看到火车开进站台的,就觉得很美很激动。电影的语言都是实验性的,因为拍电影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然而不幸的是,经过了15–20年,电影变成了商业。电影商投资电影赚了大钱,于是对电影界的先锋们说:“不要再试验了。我们想赚钱,我们可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是任何艺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冒险。不敢冒风险,你就做不出真正美,以前谁都没见过的美。我常说,拍电影而不冒险就像要小孩而不做爱一样。你确实要担点风险。
如今这年头,你跑到一个制作人那里说“我要做一部别人没做过的电影”,看他会不会把你扔到窗户外边去。因为他们只希望做行得通的电影,做赚钱的电影。这让我相信,电影在未来的100年里虽然会有革新,但创新的速度会放缓,因为他们已经不愿意冒险了。他们不愿意创造机会。所以,我感觉自己是100年前电影的一部分,那时鸿蒙初开,电影人宛若赤子,谁也不知道怎么做电影,人人都是探索者。
看似不冒险的人其实再冒最大的险:浪费自己的一生!当你临死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说:“哦,我真希望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不会这样,我做了我想做的一切,并且继续做下去。
问:做电影需要培养哪些好习惯?
答: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当你拿起一张纸准备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在角落写上日期、地点。因为你写在这张纸上的任何想法都会对你有用。把日期加上去是一个好习惯,比如说,你看到一张自己写过的纸头,上面的日期是1972年4月,地点是巴黎,你一定会想破脑袋回忆当时是怎么回事,顿时纸上的内容变得对你有用起来。电影人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笔记。
问:你对电影剧本的要求是什么?
答:写剧本就像写俳句,要简明、清楚、精悍。
当你做电影的时候,要记住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其主题。当我拍电影的时候,我总是用一个词概括主题。《教父》的主题是“继承”,《对话》的主题是“隐私”,《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是“道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题词?因为导演的工作就是做决定。从早到晚就是“头发长还是短?”“穿裙子还是穿裤子”“留胡子还是没胡子?”很多情况下你也没有答案,但是有了主题词之后就好办多了。
我记得在拍《对话》的时候,剧组拿来各种外套,问我:“你是希望他看上去像侦探,还是像什么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告诉他们主题是“隐私”,于是就挑了透明的塑料雨衣。所以说,知道主题词可以帮助你做决定。
拿破仑曾说:“用最趁手的武器。”导演也是这么做的。
问:如何把一部小说改编成剧本?
答: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我虽然不是一个手艺人,但我敬重一切靠手艺吃饭的人。
当我看到科波拉为《教父》所做的笔记的时候,一下子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科波拉说起《教父笔记》的缘起。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当科波拉这个级别的大编剧和大导演要改编一部小说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第一感。
他制作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觉。这种笔记很像我们古代的批注,像脂批《红楼》,金批《水浒》,毛批《三国》。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科波拉说: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二、评点学
科波拉笔记很接近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传统方法:评点,与犹太人注释经典的塔木德也是类似的。
今天要跟大家讲讲一个中国所独有、中国读书人所喜闻乐见的读书秘法:评点。
对于经史子集的注解和评点早就有了,而小说的评点开创于刘辰翁,奠基于李卓吾,由金圣叹推向高峰。到了清代则有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冯镇峦、闲斋老人等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热闹空前。
1.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最早的小说评点是从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开始的。《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及其门客所撰,收集了从汉 末到晋代士大夫们的奇言异事。刘辰翁的点评抓住了一个“情”字,经常有“真钟情语”、“语甚可悲”、“正堕泪之 言”这样的句子。
难能可贵的是刘辰翁不人云亦云,常有自己的主见。例如:
德行第一之十一、割席分座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 来又才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 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世人凭此断定管宁优于华歆,然而刘辰翁则认为:
强生优劣,其优劣不在此。
并充分肯定了华歆“捉掷未害其真”。在刘辰翁看来,华歆的行为恰恰流露了真感情,反映了真性情。
郭淮追妻
《世说新语》方正篇里,有一个郭淮追妻的故事。
说的是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王凌犯了谋逆之罪,按照法律,妹妹也要连坐杀头。得知此事,有人劝郭淮反叛朝廷。郭淮当时屡立战功,又坐拥重兵,但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当官兵来抓他妻子的时候,他还无动于衷,相反催促妻子赶紧上路。儿女痛哭,当地军民和嚎啕大哭,并且沿路追呼,郭淮依然不为所动。妻子已经走了数十里,郭淮突然后悔,命令人追回妻子。并且上书皇帝,“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皇帝动了恻隐之心,特赦了他的妻子。
刘辰翁不仅肯定这个故事“语甚感动”,还肯定“节次皆是”,也就是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情理。
用电影理论讲,这叫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就是在千钧一发的一分钟,救兵才到。今天已经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法宝。
2. 狂士李卓吾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位狂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字卓吾。他一生“只知进就,不知退去”, 以“异端”自居,激烈地抨击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李卓吾的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 书》,他评点上最大的成就是对于《水浒传》的点评。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的几个时代,而且影响了金圣 叹、张竹坡、脂砚斋。
李贽对于《水浒传》的评价在当他的时代可谓石破天惊。
他说: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 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 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译: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 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 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 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李贽对《水浒传》逐字批点。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篡改得甚妙。
可惜,由于明清统治者对于李贽的著作多次禁毁,李贽评点的《水浒传》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现在署名李贽的 评点《水浒传》都是假托的。有幸的是,《焚书》中《忠义水浒传叙》保留了李贽对于水浒传的主要观点。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 颤,不病而呻吟也。可耻孰甚焉,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李贽强调的“发愤著书”,为后世作家提供了道路示范。
正如“二知道人”在《红楼说梦》中所说:
蒲松龄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 辛酸泪也。
李贽为自己的桀骜不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万历三十年,76岁的李贽被皇帝亲自下令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抓进监狱。李贽不甘受辱,在狱中自刎而死。
3. 古今评点第一人: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本名金人瑞,又名金采,字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为 人率性而为,恃才傲物,早年醉心佛学,半僧半俗,擅长扶乩,并自命才子,著作不倦,因哭庙案判死。
金圣叹最大贡献在于文学批评。明代李贽曾把司马迁《史记》、杜甫诗集、苏轼集、《李献吉集》和《水浒 传》,定为天下间五大奇书。受李贽影响,金圣叹把《庄子》、屈原《离骚》、《史记》、杜甫诗集、《水浒 传》、《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有意把「六才子书」与儒家六经相对应,把《离骚》比作《易经》,把《水浒传》比作《春秋》,
把《西厢记》比作《诗经》。他亦非常欣赏《左传》,常把《左传》与《史记》相提并论,却不甚欣赏《三国 演义》及《西游记》。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相当于对原作进行了再创作。他大胆地将12 0回本中的后49回统统删去,改成了70回。
他修改原书前后矛盾之处,如在第22回把武松上景阳岗前所饮的「十五碗」酒改为「十八碗」。他删除旧本中 的许多诗词,这类诗词多用于写人写景,陈规老套,往往无助于情节发展,金圣叹的删除情有可原。他也删除—些冗长累赘、无助于情节发展的文字,如在第25回删去一节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的叙述。金圣叹也会润色文 句,金圣叹偶尔也会改动情节,使故事更生动有趣,如在63回写漂亮女将扈三娘擒获丑郡马宣赞,取代旧本的 秦明,形成美丑对比。
他总结了写小说的十五种技巧。
- 倒插法,将后文将要详细描述的人或事先简要提及,使读者先有心理准备;
- 夹叙法,两个人的对话夹杂并出;
- 草蛇灰线法,文句间反复使用关键意象或象征;
- 大落墨法,直接而铺张的描写;
- 绵针泥刺法,即讽刺手法;
- 背面传粉法,即衬托手法,如宋江与李逵的形像互补;
- 弄引法,主要情节前加入引子、前奏;
- 獭尾法,主要情节后加入余波、尾声;
- 正犯法,相似话题,叙述却不重复;
- 略犯法,相似情景,描写却不重复;
- 极不省法,以层层铺写的插曲导入主要情节;
- 极省法,避免重复的写作策略;
- 欲合故纵法,制造悬念;
- 横云断山法,借用绘画术语,指在严肃话题中加入喜剧性穿插;
- 鸾胶续弦法,创造使情节发展更为合情合理的插曲。
他还写了一篇《读第五才子书法》,循循善诱教人怎么读《水浒传》。
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海 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 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 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 圣人。后来人不知,却是《水浒》上加“忠义”字,遂并比于史分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
他明确表示,不喜欢西游和三国。或问:题目如《西游》、《三国》,如何?答曰:这个都不好。《三国》人物事本说话太多了,笔下拖不 动,重不转,分明如官府传话奴才,只是把小人声口替得这句出来,其实何曾自敢添减一字。《西游》又 太无脚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 住。
《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
他常有真知灼见。
《水浒传》不说鬼神怪异之事,是他气力过人处。《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
这就是现代戏剧理论批判的“降神机”,意思是当故事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就让一个神明从天而降,解决所有的 戏剧矛盾。这是一种很低劣的剧作法。
他最赞赏《水浒传》的地方,是对于人物性格的描述。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 个人,也只是一样。
《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 时,他书便如破竹。
你猜也猜得到,《水浒传》里金圣叹最喜欢谁?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金圣叹之死,是偶然,也是必然。
公元1661年,吴县发生“哭庙”一案,事由一位小县官引起。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金圣叹所在吴县来了一 个新县官,这个县官不但对欠税者用重刑,杖毙一人,还贪污公款,在百姓中声名狼藉,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第二年,即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顺治帝去世的遗诏到达苏州府,地方官员准备「哭临」。初三日,生员倪 用宾等人向巡抚朱国治上书,揭露任维初的劣迹。任维初被摘掉官印,看押在土地庙中,不过他逢人就说是朱 国治向他索要银两,才不得不果卖官粮。金圣叹写出《哭庙文》,借控诉任维初而将矛头直指朱国治:任维 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仓,偷卖公粮,「罪行 发指,民情沸腾」,「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场逮捕倪用宾等人,并上奏朝廷称「诸生掠扰哭临,意在谋叛」,得到四辅政大臣的同 意,以「纠党千人,倡乱讦告,拟不分首从斩决」,将带头的18名生员处死。金圣叹也在其中。
据说,金圣叹临死之前,面无惧色。他给儿子留下家书:“盐菜与黄豆同吃,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死无恨 焉。”
又据说,在刑场上,他泰然自若,并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 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代程序员的鼻祖、和合技的奠基者金圣叹,就这样撒手人寰。
作为文学批评者,金圣叹具备三项突出优势:首先,有眼光,是学养极深的批评家;其次,率真深入,直指人心又颇有洞见,让人如见其人,如聆其声,若用语拘谨刻板,就大失批评的灵动风味了;第三,精读文本,金圣叹赏文析义的细密功夫,是他人无法企及的。
梁启超评金圣叹:
“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叹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
4. 脂砚斋评《红楼梦》
眼泪流干脂砚斋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 称为“脂本”。
据信脂砚斋曾读过后半部(今已佚失)的原稿,并通过批语透露若干后续的事件情节。但其人究竟是谁,是男 是女,生活年代,与《红楼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曹雪芹)是什么关系,是否认识曹氏,甚至这些批语产生 的时代,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红学界主要有几种说法:
- 作者本人说,与作者关系极亲近的一位女性(即书中史湘云的原型)。
- 叔父说(在批语中每自称「老朽」、「朽物」,而称人为「后辈」;又甲戌本中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段文字,有「命芹溪删去」一语,雪芹可以命令得,可见其辈份是很尊的。……畸笏和脂砚是否一人,亦不得而知。可能为曹頫或李煦之子李鼎。)
- 兄弟(所谓「棠村」)或堂兄弟说。
- 后世伪造出来的一个身份。
- 近年还出现了较少认同的张廷玉说等,和以上各种说法都缺乏文献支持。
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自称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 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第一手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脂本”中的批语未必都署名为“脂砚斋”,还有署名为“畸笏叟”等人的批语。关于这些批语者的身 份和实际人数皆有争议,但一般把这些批语统称为“脂批”。
正如曹雪芹为《红楼梦》的创作耗尽了心血,脂砚斋也为红楼的点评流干了眼泪。今天我们读脂砚斋的评点, 依然感觉到他真挚的情感。
比如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道: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
脂砚斋觉得那宝玉正式自己,贾妃就是自己的先姊,他批道:
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未废人耶?
脂砚斋甚至写道:
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
脂批的一大优点是他的见识。脂砚斋说: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等字样填粪窖可也。(第二十回庚辰本双行夹批)
脂砚斋对于贾宝玉的评价,已经达到了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水平。
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古今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愿,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前后花了10年时间,至少评过五次。他总是谨慎地维护作者,一再为曹雪芹辩护没有唐突朝政。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实也唐突了不少。
曹雪芹如果活到今天,写一部关于中国四大家族,比如,马,王,赵,刘,肯定是出不了版的。
所以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可以买一本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来看,脂砚斋只评了前80回,后面的40回他不认。
5. 其他人评红楼梦
脂砚斋之后,评《红楼梦》的人极多,道光年间有人估计不下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耽墨子”哈斯宝,其评点价值均逊于脂砚斋,但在当时,他们的评点本也都流传很广,影响较大。
哈斯宝是一位蒙古族的评点家。这本身既表明了《红楼梦》的巨大艺术魅力,也表明了哈斯宝极高的艺术造诣。哈斯宝,号耽墨子,又号施乐斋主人。内蒙古卓索图盟人,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至咸丰四十年(1854)间根据一百二十回本,以宝黛爱情为线索,将《红楼梦》用蒙文改写为四十回,题为《新译红楼梦》,再加上《序》、《读法》、《总录》及各回回评。
哈斯宝的评点读来轻松活泼,我们从今天翻译过来的哈斯宝的评点中可以看到,他既吸收了汉民族语言的典雅工丽,又发挥了他本民族语言的通俗形象。他和金圣叹不同,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是不愿给那些下贱的“贩夫皂吏”看的,他觉得其中的深意只有高雅的文人才士才能理解。而哈斯宝评点的《红楼梦》不仅要给书房里的文人才士看,还立意要给马背上的牧民看。所以,在他那里很少有深奥的概念和术语,他力图把难懂的道理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犹如草原上的和风,山谷里的清泉,透出一股自然而生动的气息。
例如在第三回回评中,哈斯宝指出:
文章有拉来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谓拉来推去之法,好比一个小姑娘要捉一只蝴蝶,走进花园里却不见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飞来,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那蝶儿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飞舞,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飞而去。折腾好久才捉住,,因为费尽了力气,便分外高兴,心满意足。为着宝黛的命运而展开此书,又何异于为捉蝴蝶儿而走进了花园?一直读至本回,何异于等待蝴蝶儿飞来?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以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
感觉哈斯宝活到今天一定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网络写手。
他认为同样是哭,哭的是同一件事,各人心境绝不一样:“黛玉哭的是有口难言心中话。宝玉哭的是有话说不到心坎上。袭人哭的是宝玉如此倾心黛玉,自己终将如何?如果落在黛玉之下,其权势全休。紫鹃哭的是黛玉若为宝玉如此劳心,病怎能好?······所以,黛玉的哭是苦的,宝玉的哭是涩的,袭人的哭是酸的,紫鹃的哭是辣的”(第十二回回评)。这种对比的方法还很多,如“撵司棋,由周瑞家的去见迎春;退入画,惜春却请来尤氏”,“王夫人撵金钏,是眼见其恶。打发晴雯,是耳闻其恶”(第二十五回回评)。“早就写出一个性情怪僻的宝玉,已经怪僻之极。······还写出一性情超绝的妙玉,这一玉的心地 性情又与那两玉不同”(第十七回回评)。这种方法虽是继承金圣叹,但由于它深入触及了作品世界,我们读来仍是那么新鲜。
当然,在人物分析方面,受金圣叹的影响,有时也极具争议。他认为作者写宝钗用的是“曲笔”:
“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
不愧是一位心地单纯牧民心肠,你也许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不能不为他文字的坦荡痛快而拍案叫绝。
然而讲这些跟我们的「不传之秘」有什么关系呢?
三、这节课可能会改变你的读书、学习、写作、思维、以及一切
好中文的使命之一,就是复活中文阅读与写作的伟大传统,这其中包括评点法。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点评的《红楼梦》第一回。
所以,我们这样的人也可以评点属于自己的红楼梦。
四、作业s05e15
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科波拉笔记。
如果切书有困难,可以找你附近的图文打印社帮忙,他们有跟我的型号类似的切纸机
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书里见。
五、课后问答
问:如何制作科波拉笔记
答:一般来说,你要买两本。都切掉,然后反正面贴到A4大小的本子上,周围留足空白。当然也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打印pdf,但是让打印社缩小文字,周边留下大量空白,这需要跟打印社的湖南新化人商量。其实贴的时候,就会产生心流,前提是那本书是你的最爱。
问:圣经您建议用点评法吗?
答:圣经不是我辈可以批注的,不建议,但是可以建立学习笔记,只注解其中的字词句法,最好不要发议论,因为那很傻。圣经要这样做批注,而不是点评,可以就译文,字词做出注解,但再多说则不妥。
问:说到圣经和合本的翻译,忍不住再举个例子 这里no share no claim no historic right和合本译为无份、无权、无纪念,多诗意多简洁的语言。还有别的例子吗?
答:有,《以弗所书》3:18
May be able to comprehend with all saints what is the breadth, and length, and depth, and height;(Ephesians 3:18 KJV)
和合本翻译成: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英语:the breadth, and length, and depth, and height;
汉语四个字:长阔高深
还有《传道书》第十二章: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返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 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道书 12:1–8 和合本)
关于老年还有比这更精妙的文字吗?
比较一下吕振中偏直译的的译本:
你要在青年的日子想念着創造你、的主,就是在衰敗的日子還未來到,在你所說對於它毫無樂趣的那些年日還未臨近之先,在日頭、亮光、月亮、星辰、還未黑暗,在雨後雲回以前想念着主;當那日子、看守房屋的都發抖,大有力氣的人都彎腰,推磨的因稀少、都停了工,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矇了,通街上的門扇都關閉着,推磨的響聲低微,一聽到鳥兒的聲音,人就起來,唱歌的音調都降低了;人都怕爬高,怕路上有驚慌;杏兒他拒絕;跨鳳是重擔;壯陽藥也無效;因為人快要到他永遠的家去,職業號咷者都在街上四圍等着;你想念着主,總要在銀鍊還未折斷,金碗還未破碎,瓶子在水泉旁還未打破,滑車輪在井口還未破爛以前想念着;不然塵土就仍回歸於地,靈就仍回歸於賜靈的上帝了。傳道人說:虛空之虛空;萬事都虛空。(傳道書 12:1–8 呂振中)
未曾在深夜读圣经而大哭者未曾认识神!
我昨天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宫崎骏的《崖上的波妞》,里面有些细节容易被忽略,而在影院里看第二十遍的时候我看懂了。比如养老院的老太太,全部都坐轮椅。当老太太知道波妞能疗伤,就说把我们的腿也治好吧,我们也想跟宗介一起跑。以前我对此体会不深,直到身边的亲友因为老年而腿脚日益不灵便,才为之感动。
只有宫崎骏老爷子才能画出这种细微之处。
这就是“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每思至此,宁不痛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吕振中的译本,简称吕译,非常重要,是和合本的补充,在翻译光谱上,吕偏直译,宁可牺牲汉语的优美文法,这点很执拗,但也弥补了和合本偏意译的不足。
例如:和合本中“人所愿的也都废掉;”过于隐晦,而吕译很直接:“壯陽藥也無效;”希伯来文原文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