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故事营》前情回顾第一课

《编剧故事营》前情回顾第一课

Previously on Story Camp Lecture 01

第一部分 什么是故事?

课前故事

备受瞩目、引人怀念的图文课,今天开始。

编剧故事营的图文课在“上课周”的周二傍晚举行,内容是上一堂课的图文回顾。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承上启下,顺利进入下一堂的内容。图文课是专门为线上学员打造的,但是线下学员,也可以一起来学习。诚乃:老少咸宜,居家常备,出门旅行,洞穴潜泳,必备佳品。

这是第一节课,我们讲点么呢?“咱讲点么呢?”是济南方言,人们把“什么”简称为“么”。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一幕。一位河南的学生,到食堂去打饭。在河南话里,管馒头叫“馍”。食堂大师傅,看到河南同学过来,就问他:

你买么?

河南小伙子一愣,赶紧说:

我买馍。

大师傅:你买么??

河南同学:我买馍!!

大师傅:你到底买么???

河南同学:我就是买馍!!!

两个人差点吵起来。我一看,不行,我得给劝劝。就用英语问河南同学。

–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他回答:

  • I want to buy a steam bread.

还没等我翻译,大师傅就夹了个馒头递过来。

  • 你早说英语,咱还啰嗦个么呀。

我刚才演示的就是故事的作用。

假如给你一本《济南方言词典》,翻到“么”这个词条,你不会感兴趣。但是用一个小故事一讲,你就记住了。

故事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

我们了解一个人靠什么了解?别人的定论,评语,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我去北京,去年秋天,跟几个朋友一起到后海酒吧,相约去看银锭白(也就是:银锭桥露出鱼肚白的简称),一直喝到夜里3点,瑟瑟秋风吹凉了我们的等待。大家决定回家。打了一辆车。此时,学俄语出身的飞眼,用俄语朗诵了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仰慕飞眼是因为在江湖上听到过他的传说。

飞眼曾在《南方都市报》体育部工作,有一次他的同事过生日,他256元,买了一注复式足彩,送给同事作为礼物。想不到,这一期足彩一开,竟然中了头等奖,奖金有24万之多。这个同事就十分过意不去,就对飞眼说:咱俩奖金平分吧。

飞眼说:“那怎么能平分呢?彩票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这样吧,我还欠你1400块钱,你给我免了得了。”

从此飞眼的大名传遍了五湖四海的媒体圈。

飞眼朗诵完普希金,王小山就用唐朝的古调开始唱: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飞渡玉门关

这歌唱得大家顿时浑身发热,睡意全无,大家一商量,还回什么家呀,找个地儿接着喝吧。后来,我们到了一个露天烧烤,在不足10度的冷风中,一直喝到天亮。

故事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故事,能不能下一个定义?故事是内容还是形式?故事的本质是什么?故事的结构和要素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探讨一下故事的缘起。

故事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是为了人们解释事物方便,而诞生的。故事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还体现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以“宝宝”是从哪儿来的为例子。每一个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家长,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答案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解释,一种是故事的解释。

先看科学的解释?我们在课堂上放了一段短片,是一个国外的性教育片。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我也纳闷了,为什么在线下课的课堂上我想不起这么多的故事。看来我还是一个适合隔着屏幕说话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我是不会来到人前站台的。)

另外一种解释,则是古往今来共有的,就是不科学的解释,而是讲一个神奇的故事。古今中外都有仙鹤送子的故事,也有麒麟送子,也有斩蛇怀孕。上节课我们放了另一个短片,是皮克斯的 partly cloudy。它讲的就是飞鸟送子的故事。

你会发现了,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二个故事是可信的。而科学的解释,反倒是令人困惑不解、尴尬震惊的。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能被理解的,才可信;不被理解的,不可信。

这个规律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

他说:一件事“不可信,但可能”,另一件事“不可能,但可信”,你会发现,诗人都会选择后者。

回到“宝宝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他们要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对于生活的简单理解,来对这个奥秘作出合理的解读。仙鹤送子的故事,在这里派上用场,因为它虽然“不可能”,但十分可信。而卵子受精的解释,要等孩子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理解。

所谓故事,自古以来,打小以来,就是给超出人们理解力的问题提供一个“诗意”的回答。

卡佛有句名言:人们在谈论爱情时,究竟在谈论什么?

村上春树模仿到:我在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什么?

那么我们在谈论故事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话题,我们将来在谈到《洛丽塔》时,再继续探讨。
人们听故事,究竟是听什么?是听情节吗?其实情节早已经滚瓜烂熟。

我又想起了一个卢梭的故事。可是在线下课堂上,要了老命我也想不起来。

卢梭的妈妈死得早,卢梭跟爸爸长大。爷俩在一起的时候,爸爸经常会说:

  • 让,我们谈谈你的妈妈吧。

  • 好啊,这样我们又要大哭一场了。

<

p>卢梭的妈妈的故事,关于卢梭妈妈的一切,小卢梭一定听了无数次了,但是为什么还要一听再听,而每一次听为什么都会流泪呢?

故事的核心秘密

这触及到故事的核心秘密。这句话的原文是:

Drama is anticipation mingled with uncertainty.

戏剧就是预判(anticipition)跟不确定(uncertainty)混合在一起。

人们听故事是被两个东西所吸引,已知的预判,未知的不确定性。

anticipition这个词,中国戏剧界一直没有翻译对,一般都翻译成期待、预期。但凡是看过足球,尤其是玩过足球经理游戏的人,都知道anticipition这个词。判断后卫,尤其是中后卫的一项最重要指标就是anticipition.也就是预判能力。一个好的后卫在对方来球之前,已经判断出了球的线路,对方球员的跑位,提前做好了防守准备,甚至提前作出防守动作。一点预判也没有,只有不确定性的,那叫中国男足后卫。

同样人们听故事时,也像这位马尔蒂尼、普约尔一样的中后卫一样,对故事有一个预判。

但如果一切都像预判的一模一样,也就没有进球了,没有进球,足球也就不好看了。因此在预判之外,我们还需要不确定。

什么是不确定?不确定有很多种:故事结局不确定,故事的引爆点不确定,人们的反应不确定等等。我们都知道一个英雄迟早会陷入绝境,但是他何时死,以怎样的方式去死,他自己以及别人对于他死的反应如何,我们是不确定的。当预判和不确定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戏剧性,同时也产生了故事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张力(tension)我们以后详细讲。

正因为有戏剧性和张力的存在,本编剧故事营认为,故事具有以下特点:

  1. 故事就是truth(真理/真相)
  2. 讲故事的方式比故事的内容更重要
  3. 可以收买宣传,却收买不到故事。
  4. 你讲不出好故事的原因,是因为你还没有相信。

以上四点构成了第一课的主框架。

但是为了让课堂显得丰富多彩一点,又一遍播放录影,一边讲了讲故事的方式。

故事可以纯用画面讲述(早期的默片、希区柯克的《后窗》《精神病人》《迷魂记》中的段落)

故事可以主要靠声音来讲述,例如:《指环王》中使用的瓦格纳主题动机音乐,斯皮尔伯格《慕尼黑》中,纯用音效讲述的故事。

故事当然用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讲述最好。这里着重推荐了《希区柯克和特吕弗的对话》,既有绝版书,又有一部纪录片。

还有用《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编剧的演讲来说明,故事的要义。

上节课播放了安德魯史丹頓Andrew Stanton《一個偉大故事的端倪》。

哪怕是看上去童稚的动画片,里面的故事其实是编剧自己的经历。

为了活跃气氛,放了羅溫艾金森 RowanAtkinson(豆豆先生)戲劇的藝術(中文字幕)以及其他短片。目的是说明,喜剧也是一门反应人物性格的艺术。而不是一味的咯吱人,让人发笑。

第二部分《教父笔记》。

电影《教父》的诞生

《教父》改编自普佐的小说,导演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拍《教父》纯属偶然。当时科波拉和后来拍《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共同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活动画面”,但由于连续亏损,已经欠债30万美元。当时,派拉蒙公司准备把普佐的《教父》搬上银幕,找到了科波拉。科波拉说并不看好这部小说,他只看了50页就看不下去。他问卢卡斯要不要接这部暴力片。

卢卡斯说:“弗朗西斯,我们需要钱啊。”

科波拉说:“好吧,我干。”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他年少成名,24岁即写出了《巴顿将军》(Putton)的剧本,后来在埃德蒙·诺斯(Edmund H. North)的修改下,获得了197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他所写的巴顿将军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的演讲的开场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根据IMDB网站,他迄今为止已经写了27个剧本,大大小小获得了47个电影奖、42项提名,其中36岁之前,就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3个最佳编剧,1个最佳导演,1个最佳影片)。

即便在编剧方面有如此巨大的造诣,他并没有写下一部编剧指南,他说,电影的历史只有100多年,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编剧亦如此。对于编剧,他只有两条建议。一、每天选个最适合自己的固定时段写作,只要坚持写,就会越写越好。二、编剧新手最喜欢写10页就回头看,看了改。千万别。写完一块改。

科波拉说:“电影这行不讲中间状态,人们要么说,这是神童,最棒的电影人。要么说,咳,他纯粹是个废物。不会有人说,他这个人有出息,人还算聪明,如果下功夫,十年以后会……可惜,没有人说这种话。”

《教父笔记》的来历

我虽然不是一个手艺人,但我敬重一切靠手艺吃饭的人。

当我看到科波拉为《教父》所做的笔记的时候,一下子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科波拉说起《教父笔记》的缘起。

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故事繁杂,不太好改,短篇小说人物简单、线性叙事,更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从小说改编电影,我的经验是,做好笔记,直接往书上写,把每一处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每一处让让你感动的地方都写下来。初次阅读的笔记是最有价值的。这样当一本书读完,你就会发现书中有的地方画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如也。

当科波拉这个级别的大编剧和大导演要改编一部小说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第一感。

他制作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觉。这种笔记很像我们古代的批注,像脂批《红楼》,金批《水浒》,毛批《三国》。

在话剧排练中,有一种叫“提示本”的东西。提示本是舞台经理手里拿着的、画满重点的活页本。我把小说变成这样一个“提示本”。换句话说,我把小说拆散,把每一页贴在活页纸上。

科波拉说:

我走到哪里就把这个本子带到哪里,把新的发现和感想记载本子上。然后把本子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小说中那些脱节的故事和纷繁芜杂的人物,用这个办法,就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或删繁就简。用这个办法,自外而内,先粗后细,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能在这个提示本的基础上写出剧本的初稿。
当我拍《教父》的时候,我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尽管我有剧本,但我从来不用。我总是把这个大本子带在身边,用这些笔记来拍电影。拍《现代启示录》时,尽管John Milius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但是我拍电影的底本却是康拉德的绿皮书《黑暗之心》,里面密密麻麻写满我的笔记。无论我拍摄哪一场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本子。

中文版《教父笔记》精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教父笔记》被国内出版界宣布为不可翻译的,因为里面字迹潦草,排版复杂。但是我以一人之力,开始在做这项工作,翻译一些重点的精华,给大家作参考资料哦。

做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有精良的工具。

《精进》的作者采铜老师送给我一台上海云广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858型厚层切纸机。有40多斤重,可以切厚达十几公分的书。

我买了两本中文版《教父》,用厚切机裁开。

再将其贴到A4点本子上。

并且对照英文版的《教父笔记》复制其划线、笔记、评语。

这个工作非常繁琐,但是我做得乐在其中。因为我感觉我在走大师走过的道路。而这套方法完全可以用在我其他的创作上。

更重要的是,一想到这本参考资料会被编剧故事营的学员们阅读,我就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希望大家珍惜手里这本笔记。毕竟全中国只有100个人有这个的中文版。

关于这本手册的使用,当然是一边看一边对照电影了。这样就能看出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细节。

《教父笔记》的用法。

首先是主要人物译名的翻译。

我用了一套自己的翻译方法,让名字不雅驯的问题,得到改观。

在给小说写批注之前,科波拉都要写下这一场戏的详细分析。分析分成五个部分。

一、故事大纲

科波拉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一场发生了什么。

从科波拉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精准的概括力,从而也能让我们自己得到精进。

二、 时代

教父拍摄于1971年,反应的是四十年代的事,隔着二三十年,所以复制当年年代的感觉,非常重要。

三、画面和基调

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艺术。所以从文本中萃取出画面形象和调性声音,是改编者的基本功。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科波拉的敏锐的导演嗅觉。

四、戏核

就是用一到三句话,把一场戏的中心概括出来。

一切围绕核心,一切为了核心。

《教父》第一场的戏核就是:

介绍教父,逐渐揭示他的权力的广度,清晰界定把他和麦克的关系。建立生意和家庭融合为一体的基调。介绍所有主要人物和电影次情节中的人物。

五、陷阱

做电影要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践虎尾。要小心翼翼绕开所有的陷阱。

我们来看看科波拉是怎么发现这些陷阱,并且在作品中避免的吧。

以上就是我们编剧故事营第一夜的全部精华内容。

第一课精华总结:

故事,好故事的本质是什么?

  1. 内容上,一个好故事,就是一个真相,一个真理,故事的源头就是真相.
  2. 同样的故事,比如耶稣诞生,可以重复讲述上千年,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老是在重复,那是因为受众可以从故事里头感悟到的关于命运感受,无限丰富。希区柯克电影的故事,多么复杂,但是足够伟大、吸引人,——讲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本身更重要;

  3. 好故事,在情感上、在思想上,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一个好故事,同时决定于讲故事的态度。如《海底总动员》所示,一个好故事,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秘密。

(感谢提供精准总结的一位学员。)

明晚编剧故事营周三班,率先开课,后天晚上周四班开课。

我们课堂见。

Load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