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上午10:30
看完了今年上海电影节第一部电影,叫什么来着?《你从未在此》,讲的是一个精神状况像崔永元一样的杀手淫窟救少女的故事。不是没有亮点和诗意的段落,只身救女和水葬他妈,都拍得生机勃勃,细节伟大。只是电情节突转得比特朗普的老脸还快,86分钟的电影,情节突转了三次,漂移得心肝肺都被快甩出来了。戛纳最佳编剧奖,跟奥斯卡的区别是邪典与正典的区别,东方闪电教跟基督教的区别。难怪这些年搞艺术片的孩子们都学坏了。 #观影记
2018年6月16日下午1:53
《肖申克的救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像俄狄浦斯王对于古希腊人的意义。故事台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每看一次都被新的东西所吸引。这就是故事的秘密,你会发现情节不重要,悬念设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行动和反应—action reaction。古希腊人谁都知道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为什么还要涌进剧场,他们是为了看命运吗?不,他们要看的是命运的预兆和人在命运打击下的反应。前些日子抢了一张高价的《肖申克的救赎》,二楼边角位置。到了嘉定影剧院,抱着没话找话的心态问售票员还有没有票,她告诉我还有一张:楼下六排。我立即买下来,拿票时手微微颤抖。我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可不是为了坐在远处看大屏幕电视的。什么叫幸福?不是吃大餐(我中午就四个包子充饥),不是有很多钱,也不是认识谁谁谁,而是得其所爱,其性痴,其志凝,于是心满意足,始终热情似火。
2018年6月16日下午6:32
在电影院跟几百人一起看自己熟悉的电影,简直太棒了。有一种在电影中找回童贞的感觉。随着众人惊呼、大笑、叹息、落泪。我希望这电影找到你,好好地找到你。 #电影节 #Day1
2018年6月16日下午8:40
《阿尔法围棋》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喜欢原因有三:第一。我是那个为李世石的胜利喜极而泣的人。第二,片子讲了人机五局对弈1:4告负的故事,故事很单一,围棋和AI又是静态的,用影像讲故事难度极大,且看它如何保持叙事张力。三,围棋、人工智能对于大众很难解释清楚,极易陷入知识的诅咒,就是以己度人,想当然地认为观众懂了,实则陷入了自己知识的魔咒。但是本片讲得洒脱倜傥,以动制静,把李世石拍出了古希腊悲剧英雄的气质。而他的对立面不是坏蛋,而是充满善意的同类。这种复杂化矛盾,保证了故事始终紧张好看。尤其要赞的是剧中的叙述人樊麾,虽然英语简单,语法错误不少,但是每一句都说到点子上。他语言的简单性,冲淡了题材和主题的复杂性,为一个深奥的纪录片带来了喜剧的释放。需要吹一句的是,由于嘉定影剧院看这片的人少,我跑到1排1座(剧场的座位,首长专享),就像一个比利佛山庄的影视富豪坐在自家的电影院里一样。 #电影节 #Day1
2018年6月16日下午9:15
我从业太晚,到了40多岁才明白不能生活在套子里,要追求自己想要的职业。虽然没有值得骄傲的作品,但我始终想不通,难道一辈子折腾不明白故事编剧这点事?当然我知道,着急没用,得一点点来。一边看电影或话剧,一边在黑暗里记笔记,是我学编剧的笨办法。
2018年6月17日上午8:55
昨天电影节第一天,把自己搞得太累了。看完球只睡了俩小时,就奔向上海影城赶8:30的 You were not really here. 然后奔向嘉定影剧院,时间尚早,就躺在街角的长椅上看天、假寐。15:45《肖申克救赎》,18:30《阿尔法狗》基本连起来了,看完又回到市中心,到家已经22:00,立即睡去。早晨起来才知道梅西的点球被一个专业是导演的守门员扑出去了。今早活力恢复,继续电影节第二天的征程。
2018年6月17日下午1:20
上午在美琪大戏院看《变脸》,被尼古拉斯·凯奇放了鸽子,原定的见面会临时取消,退票的不少,我又蹭到第一排中央座,独享大银幕。戏是高概念加香港动作片,当年看惊为天人,现在看比较寻常。身份伪装是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最爱的主题,本片只学了皮毛。直接换脸带来的辨识度混淆问题,其实永远难以解决。看着看着,就觉得凯奇的苦瓜脸就是LAPD警察,而约翰·屈夫塔的二流子形象,演坏人也不过分。《变脸》深刻影响了《无间道》,后者只交换身份,不再变脸,果然好懂很多,也好看了很多。演出后见到了编剧故事营加布吴同学,合影留念,一杯咖啡也来不及喝,就各自奔向下一个片场。 #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3:16
电影节对我来说,是看新不如怀旧的季节。我选的片基本都是已经在小画面上看过很多遍的电影或导演,而我特别想利用电影节的机会在银幕上与众多观众一起获得新的观影体验。The size matters. The audience matter. 看自己耳熟能详的电影在观众中会引起什么反应,对于一个编剧来说简直太宝贵了。马上就要在影院看到小津了,激动。
2018年6月17日下午6:31
《东京暮色》散场,现在赶往下一场《淹没》。买票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星轶IMAX居然在松江。无论如何,电影节自己买的票,要自己看完。因为电影节,我去过南桥、宝山、嘉定,现在又要去发现松江,但每次远征都值得。奉贤看过《阳光小美女》,宝山看了《我是布莱克》,嘉定昨天的两部《肖申克救赎》和《阿尔法狗》也是我的心头好。相信下一站松江文德斯的这部新片也不会让我失望。 #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8:22
《东京暮色》是小津最悲伤的一部电影,不同于其他小津电影,只死老人和士兵,这部电影死去的是一位花季女性,笠智众扮演的父亲的二女儿。死亡突如其来,大多数人死于心碎,但是父亲延续了他的克制与坚韧。原节子的经典笑容不见了,几乎全是金刚怒目。日本国宝级演员杉村春子演的姑姑再次大放异彩,哪怕穿着木屐的背影都是戏。即使这么安静的电影,全场都有轻轻的笑声。特别是渣男摸着自己的脸说“我想你都瘦了”时。里面逃跑的母亲的形象也特别好,表情如圣母,做事如干娘。深得人性的真髓。小津的电影耐看,可反复看,永远也不过时。他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果都是好莱坞一统天下,该多没劲啊。#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7日下午11:08
《淹没》Submergence 是我今年看到的最佳电影。就是遵守物理学和生物学规律的《地心引力》的《007》主角相遇。女海洋生物数学家与男特工在海边度假村邂逅,开始了浪漫却不脑残的恋爱。然而,特工一到非洲就被恐怖分子囚禁,女科学家则要潜入3700米深海寻找生命的痕迹。二人深知,只要出意外,都无生还的可能,而是被(生理上和精神上)窒息而死。面对淹没,俩人选择做上帝的孩子,最终融进生命的发源地。故事讲得张力十足,没有降神机,没有编剧的暗中相助,一起都是生命本来的样子。谢谢文德斯带来维护世界基本文明观和价值观的电影,让我们在绝望中仍然有盼望。#电影节Day2
2018年6月18日下午3:47
看了一场《蝴蝶梦》,最完美的一次看希区柯克体验,稍后详解。现在看第二场《白日美人》。#电影节Day3
2018年6月18日下午6:08
《蝴蝶梦》在希区柯克电影里,不算是最好的。但它能够分分秒秒抓住观众,时时刻刻保持张力,空气中始终充满不安的氛围,直到出现The End的那一刻。希胖施了什么魔法,才让今天满满一剧场的人,像被吸进那个黑白画格里,没人看手机,忘了时间,忘了这只是一场电影。希区柯克是大师中的大师,这是经得起观众行为统计学检验的,假如有这个学科的话。#电影节Day3
2018年6月18日下午10:46
这是我第一次看《白日美人》,在美琪大戏院第一排,开场三分钟就把我惊到了,如果噩梦有形状和色彩,就是这个样子。一直目瞪口呆地看完,饿着肚子,也没带水,支撑我的就是“后来呢”的疑问。当女主角凯瑟琳偷窥了教授的怪癖后,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贱的人”,全场大笑,但那是何等苦涩的笑。白日美人,Bella de jour,是女主上班时的假名,她爱上一个年轻的顾客,有一个画面显示出两人的反差,青年袜子上的破洞。故事急转直下,所有的秘密都被揭开,当女主伪装不下去的时候,她能否获得自由?电影给出了幻想的答案,随后出现了法语的Fin. 戛然而止。就这样完了?观众们带着惊讶和不满足离开剧院,来到午后的阳光下,不知道是醒来,还是继续睡去。
2018年6月19日上午10:23
昨天看了两部片。今天也是两部,但是第二部长达四个小时,同样是体力活。电影节进行到一半,转票增多起来。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票,现在打折都能拿到。只是体力稍稍吃不消。#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5:32
《恐惧的代价》是The Wages of Fear,直译是“因害怕而赚的工钱”。故事讲述了一个凋敝的拉美小镇。500公里外的油田发生火灾,石油公司需要雇四个不怕死的工人,去送两卡车硝化甘油,一路不能撞击颠簸,否则灰飞烟灭。4人2车的配置,是考虑到危险性的冗余设计。无业青年马里奥,前黑帮老大吉奥,一个得尘肺病的壮工,一个倒闭的酒吧老板,一起踏上征程。导演克鲁佐是不输希区柯克的悬念大师,他呈现出一部残酷无比的公路片。在电影大家一起叹息,一起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又一起为片中的戏剧放松段落放声大笑。153分钟的电影,一点也不觉得长,因为长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不会利用长度。光小镇生活和人物的建立与交代就用了40多分钟,这是电影黄金年代的奢侈。搁现在不出10分钟,主人公们就上路了。这部电影是《生死时速》这类电影的鼻祖,又让后来者显得像初二班剧社的演出一样稚嫩。最后的结尾,恢弘坚定,Fin毫不留情地出现,亮灯,让满场观众觉得这样离场再排队上个厕所是一件荒谬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工人的电影,它让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置劳动者死活于不顾却又标榜为无产阶级电影的作品,变成“猴子的舅舅–假惺惺”。这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我有幸在影院看到,只有更加自省,你的立场只有一个,站在石油大亨一边,还是坐在装满硝化甘油的驾驶室里跟劳动者一边。#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6:14
一票在手,夫复何求? #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11:07
《指环王3:王者归来》看完。四个小时,座无虚席,放映厅里时而响起掌声。银幕大得须仰视,才能望见魔多塔楼,同一个画面,却又细致得可以看见石缝里野花一朵。魔象来袭,座位都能感觉到震动。佛若多告别,安静得能听到邻座眼泪滴在镜片上的声音。电影之所以叫电影是因为它大,它有一种黑暗里的仪式感,都在显示器上看那叫Netflix。感谢上海这座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城市,带来电影节这么好的东西。这一周深刻体会到King of the world的感觉。明天开始收敛一些,专心备课。因为还有一周,另一场我作为护戒使者的旅程就要开始。无论如何,这一周的画面会留在头脑,留在心间,在黑暗中醒来,在在幽暗中光照。 #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20日下午8:01
电影节Day5 今天梅雨霏霏,在家歇了一天。晚上来看20:45开演的《午夜巴士》,算是为了完成今天的观影任务。电影节接近尾声,好票纷纷原价甚至折价出售,有想捡漏的可以去闲鱼搜“上海电影节”排序选择“最新发布”。关于电影节的淘票攻略,我可以写一篇教程了。
2018年6月21日上午9:47
电影节Day5 昨晚看了本届电影节最差的电影《午夜巴士》,这是日本《新瀉日报》投拍的一部电影,其成色如何,可以自动脑补《浙江日报》拍的一部《厉害了,我的浙江精神》。电影讲述了一个开夜班巴士的司机的感情纠葛。虽然是司机一枚,却命犯桃花,前妻和现情人相貌都达到日本素人的水准,倒贴也要跟着司机。电影沉闷,我邻座的小伙子拿出纸袋装的锅巴,开始悉悉索索地制造广电总局近期严查的AMSR。我本想夺过来给他扔出去,但目测了对方的体脂比,决定还是怒目暗示为上策。好不容易他吃完了锅巴,又开始吸可乐的底,稀溜呼啦个没完。终于看了一个半小时后,我决定提前离场。从颅内高潮男身边跨过,他把我一晚上的怒视都还给了我。当然这一天也不算没有收获,在闲鱼上原价买到了一张《芬尼与亚历山大》,据说是瑞典的红楼梦。算是对我一晚上受折磨的补偿吧。
2018年6月21日上午10:26
昨晚23:00左右,在二手网站上原价捡漏一张《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不来看的道理。这片我年轻时在电影院看过两回,但是那时懂啥呀。张潮还是谁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片也如是。#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1日下午1:59
《阳光灿烂的日子》首映于电影史上的奇迹之年–1994年,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再允许。美国也一样,今天也拍不出政治不正确的《搜索者》、以及反战的越战电影。拍电影这个东西,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没法挽回和弥补。姜文、王朔、顾长卫、夏雨、宁静、耿乐、陶虹,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不能复刻的经典。驱动电影的是马小军在红色年代的漫游,我们才不在乎他带我们到哪里。《乡村骑士》间奏曲的反复使用,通片黄金光线的泛滥,大段的王朔式旁白和北京方言,让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首叙事诗和青春的挽歌。仔细审视本片的对白,多是片汤话和童稚语,缺乏深度和潜台词,但这一点都无妨,因为这正是青春期说话的样子。今天所看的修复版,还原了被删去的四个片段,其实应该删。看片的过程是微笑、大笑、流泪和止不住流泪的过程。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青春就这样过去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1日下午6:42
终于看完《2001:太空漫游》,十年前就想看,每次把碟片放进去,不到十分钟就放弃。前15分钟是猩猩在表演,前20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片尾字幕打出The End,还放了5分钟的《蓝色多瑙河》,没有一个人起身,大家都端坐着,等待场灯亮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的秩序不会比这更好了。大家究竟来看什么?故事吗?这个故事可以用30分钟讲完而几乎无损什么。看人物?里面都是概念化的人物,即使是超级电脑HAL9000,不会比跟我儿子对话的Siri更有个性。特效就更不用提,我儿子用Scratch做出来的视效比这个还更逼真一些。那什么把大家吸引进电影院,困忍着,尿憋着,一坐150分钟?我想,就是向人类煞有介事的想象力致敬吧。技术不重要,敢于把一个齿轮拍出悬空旋转的效果,并且断言它就是空间站,这很重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敢于把事情搞大,把孤独弄永恒。#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上午7:35
电影节Day7 今天日程有点满,昨夜没敢看球,为了多睡一会儿。现在赶往第一场,8:30《毕业生》。
2018年6月22日上午8:27
Hello, Mrs. Robinson,我为你而来。在一个人人神经质的60年代的世界里,你是唯一的可以讲道理的人,至少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其他人都像无头苍蝇。虽然你被塑造成老女人,但当雨中上车那一瞬,展现出你惊人的美。在你的引导下,本杰明从一个迷惘走向下一个迷惘,《美国丽人》里的莱斯特就是本杰明长大后的样子。 #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上午10:52
《毕业生》即使闭着眼,我也能还原出它几乎所有的画面,包括但不限于酒店约会那场戏,罗宾逊太太的倒影先出现在茶几的玻璃上,教堂里达斯汀·霍夫曼敲窗时身体成十字架的形状。我之所以熟悉,除了这部电影看过听过多遍之外,还因上了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大师课。《毕业生》里的表演很多都是即兴为之,靠编剧是写不出来的。例如:第一次幽会,本把手放在罗宾逊太太胸上,是导演杰克·尼古拉斯启发的。他问达斯汀·霍夫曼,青春期做过的最大胆的男女之事是什么?然后让他在表演中再重复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扮演太太的女演员更绝,她无动于衷地搓着衣服上的一块污点。本摸了一会,尴尬想笑,就忍住跑到暗处撞墙,想不到这这成为了一段经典表演。最后的逃婚场面也是,起初本的脸上还有兴奋,随着摄像机一直拍下去,他脸上笑容消失,恢复了迷惘与厌倦。在现场,每次房东出现,观众都会理解地笑。这个房东,正是离经叛道的六十年代保守势力的代表。如今保守主义当道,世上再无《毕业生》,再也没有寂静之声响彻令人厌倦的旅途。I can people bow and pray to the screen gods they made. No one dares to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电影节Day6
《毕业生》里容易被忽略的一首好歌。
April Come She Will
2018年6月22日上午11:27
罗宾逊太太是《毕业生》里唯一一个有性格深度的人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肉体的欢愉,不受束缚的生活,而且充分预见到了玩火的风险。当本挑衅地问她大学时的专业,她在被窝里,背对本,面对观众,冷冷地说“艺术”,这是她的讽刺和抗议。我最喜欢本跑到她家里找她女儿伊莲,她先向本问好,再拿起电话报警,不回答本的提问而是问他“你携带武器了吗?”,接着对听筒说“我想他没有”。面对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本她说“在他们来之前,你快干一杯吧”,窗外响起汽车刹车声,她说“看来你这一杯也喝不成了。”不怨不怒,不哀不伤,冷眼看鸡虫,一个人压住了整部电影。Here’s to you Mrs. Robinson. #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4:37
《深渊》是卡梅隆早期的电影,在里面可以看到后来《泰坦尼克》《阿凡达》的影子。画质未修,像看大号的老式家庭录像带。故事有些中二,这符合卡梅隆的一贯左倾立场。叙事有些拖沓,可能是因为加长版的缘故。设定有一个违反契诃夫“墙上有枪,以后要用上”原则的Bug,潜艇上有相当于1000个广岛原子弹的核弹头,竟然一个也没引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6:29
本届电影节只此一部的选择,《茶泡饭之味》,为了小津、笠智众、原节子,还有日本国宝级演员杉村春子。看完要立即狂奔去地铁站,赶下一场。#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8:31
《茶泡饭之味》看到“夫妻就像茶泡饭的味道”,差六分钟结束,立即猫腰疾走退场,在雨中狂奔五分钟到达地铁站,再过14分到达娄山关路地铁口,1分钟到达天山影剧院,入场即开场。《芬妮与亚历山大》瑞典的《红楼梦》我来了。#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2日下午8:40
相比于沉重的《东京暮色》,反应夫妻关系的《茶泡饭之味》轻松幽默,现场时时响起会心的笑声。非常喜欢片中姑姑,典雅端庄,生气都美得让人欣悦,姑父更是持重敦厚,虽说是钝感先生下来,但实则大巧若拙,可以说是好男人的代表。节子的坦荡,职场新鲜人的爱耍,笠智众扮演的老板得沧桑,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电影节Day6
2018年6月23日凌晨00:37
如果不是上海电影节,我永远只能在DVD中看《芬妮与亚历山大》,并且坚持不了一小时就放弃。而面对4K修复和大银幕,没有人能拒绝伯格曼的这部电影。也奇了怪了,我看动作大片常常会睡着,但看艺术片却一点也不困。伯格曼真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大师,他经常利用对白和画面的错位制造张力。这部电影让我对伯格曼彻底倾倒,只可惜我的电影节明天就要结束了,没能多看几部他的片子。期待来年吧。#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9:46
《芬妮与亚历山大》有两个版本,昨夜影院上演的是3小时版,还有一个5小时的导演剪辑版。这是伯格曼最后一部电影,集一生之大成。它可以看成是伯格曼本人的童年自传,也可以看成他对于神学、美学、生活思考的精华。没读过《圣经》的人无法看懂这部作品,尤其不能理解片中的神父兼继父,为什么这么坏还能做神职人员?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不是批判基督教?非也。与其说是批教,不如说是护教。因为电影前半部分无论是关于圣诞节的演出、还有全家聆听朗读《路加福音》,都是真正的属于爱、牺牲和拯救的基督教。而片中坏神父,圣经中早有描述。但这些人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本性所知道的事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在这事上竟败坏了自己。他们有祸了!因为走了该隐的道路,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并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或译:玷污)。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犹大书 1:10-13 和合本)
2018年6月23日上午10:16
看到卫西谛2010年在豆瓣《芬妮与亚历山大》条目下的短评:“蓝光+投影来看,简直绚烂如梦一般”。我要补充说,
如果看电影节的大银幕4K修复版,简直是如梦之梦啊。#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10:29
今天第一场《美国动物》。推特上有一位@消极姐,每次看完新片都会发一条影评。这部片就是从她那里知道的,讲的是在图书馆偷书的故事。这个题材的故事我也涉猎过,所以今天是业务学习。 #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上午12:57
《美国动物》按照前些年香港的译法可以翻成“四个笨贼”或者“四傻大闹图书馆”,是美国青春普法教育片。充分反映了老牌帝国主义的没落。几个想钱想疯了的年轻人,不去搞互联网创业,也不去搞区块链,竟然打起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真本书的主意。但是理想中的抢劫和现实中的差距太大,每一步都令人啼笑皆非。比如他们都取了假名,黑先生,粉先生。一个说不对,电影里黑帮用假名是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名,万一一个被抓不至于供出同伙,但咱们大家都知根知底啊。影片字幕光“抢劫当天”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出现时全场大笑。全片用纪录片访谈的形式串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新闻感,叙事是教科书是的亚里士多德三段体,事前,事中,事后。让人边笑边摇头带叹息。片尾用“小糖人”的歌收尾,意味深长。我给7分。#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1:42
我的一位老师在哈佛大雪图书馆发现一本政治学的书,注意图一左下角,此书在哈佛大学曾被盗,后失而复得,偷书者被处以两年苦役。当时我还觉得是否对雅贼处罚太重,直到看了《美国动物》里偷书的四个哥们都盼了7年,才发现一点也不重。 #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1:59
13:40多的美琪大剧院门口,电影《小偷家族》已经开场十多分钟,等候退票的人还没有散去。门口票贩子已经把一张票的炒到600,这种抢劫行为,说是中国动物也不过分。根据我历次电影节的买票经验,不要临时起意看电影,千万不要从门口黄牛手里买票,只要提前规划好,自己抢一批,闲鱼上原价等转让一批,以不超过2倍价格买几张,再买几张折价票对冲一下,以平均原价,任何想看的电影都可以看到。当然前提是你在上海有住的地方,且电影节期间不用上班。#电影节Day7
2018年6月23日下午7:05
意外之喜,看法国电影《编剧工坊》遇到了导演本人参加观后交流。电影介于虚构和真实电影之间,讲述了一个编剧工作坊师生之间的纠葛,反映的是法国小镇青年们的生活。结局急转直下,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并且升华了主题。开场前巧遇到编剧故事营的加布吴同学,此又一喜,这说明我们俩对于编剧班多么认真对待啊。冈塔导演说:写作可以帮助年轻人克服迷惘,找到生活的意义。简直不能同意更多。何等蒙福的一天。#电影节Day7
《迷魂记》是我的电影节收尾片,把最好的留给最后。这部片自从2012年登上英国《视与听》杂志每十年评选一次年代Top10榜首,已经6年,能否蝉联还要看2022年。他是好电影和好故事的典范,镜头和色彩的运用达到希区柯克的巅峰。用这部电影来告别电影节再合适不过了。人的欲壑难填,对精神领域的欲求也一样,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可贪多。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回去慢慢征服。从此再看希区柯克、伯格曼、布努艾尔的电影,即使不坐在电影院,我头脑中也会自动将其4K修复,人一旦尝过电影的美善,就不会降格以求。准备说再见,我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Day7
–感谢Joyli整理enter link description here
amazing
here’s another version
i will keep it myself,cause you’ve already had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