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电影大师,他年少成名,24岁即写出了《巴顿将军》(Putton)的剧本,后来在埃德蒙·诺斯(Edmund H. North)的修改下,获得了197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他所写的巴顿将军在巨大的美国国旗下的演讲的开场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根据IMDB网站,他迄今为止已经写了27个剧本,大大小小获得了47个电影奖、42项提名,其中36岁之前,就获得了5个奥斯卡奖(3个最佳编剧,1个最佳导演,1个最佳影片)。
看了约翰·福特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福特故意用黑白而非彩色拍摄这部电影,为了取得夜间枪战的最佳效果。这是一曲西部片的挽歌,标志着牛仔时代的终结,法律与秩序的降临。社区也分崩离析,江湖豪情被冷漠的市民社会所取代。曲终人散,最后的传奇。
《双虎屠龙》有一句经典台词: “This is the West, sir. When the legend becomes fact, print the legend.”报馆的编辑对参议员说:“ 这里事西部,当传奇被现实所取代,刊登传奇。”电影也是如此,当传奇被冰冷的现实取代之日,拍摄传奇。
看完了《搜索者》(The Searchers),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故事,约翰·福特讲得从容不破,这是我个人所看过的结构最佳的电影。《搜索者》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剧本的改编者是Frank S. Nugent:约翰·福特的乘龙快婿。下载了它的剧本,准备仔细研读一遍。此生遇到这样的电影与剧本,此谓大幸福。
英国音乐剧《Billy Elliot》里有一首歌《Merry Christmas Maggie Thather》,内有一句歌词:”We’ll all celebrate today ’cause it’s one day closer to your death.”(今日同欢庆,你的死期又近了一天。) 适逢撒切尔夫人撒手人寰,剧团让观众投票要不要当天晚上唱这首歌,结果多数人同意,照唱不误。
昨天电影节第一天,把自己搞得太累了。看完球只睡了俩小时,就奔向上海影城赶8:30的 You were not really here. 然后奔向嘉定影剧院,时间尚早,就躺在街角的长椅上看天、假寐。15:45《肖申克救赎》,18:30《阿尔法狗》基本连起来了,看完又回到市中心,到家已经22:00,立即睡去。早晨起来才知道梅西的点球被一个专业是导演的守门员扑出去了。今早活力恢复,继续电影节第二天的征程。
这是我第一次看《白日美人》,在美琪大戏院第一排,开场三分钟就把我惊到了,如果噩梦有形状和色彩,就是这个样子。一直目瞪口呆地看完,饿着肚子,也没带水,支撑我的就是“后来呢”的疑问。当女主角凯瑟琳偷窥了教授的怪癖后,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贱的人”,全场大笑,但那是何等苦涩的笑。白日美人,Bella de jour,是女主上班时的假名,她爱上一个年轻的顾客,有一个画面显示出两人的反差,青年袜子上的破洞。故事急转直下,所有的秘密都被揭开,当女主伪装不下去的时候,她能否获得自由?电影给出了幻想的答案,随后出现了法语的Fin. 戛然而止。就这样完了?观众们带着惊讶和不满足离开剧院,来到午后的阳光下,不知道是醒来,还是继续睡去。
《恐惧的代价》是The Wages of Fear,直译是“因害怕而赚的工钱”。故事讲述了一个凋敝的拉美小镇。500公里外的油田发生火灾,石油公司需要雇四个不怕死的工人,去送两卡车硝化甘油,一路不能撞击颠簸,否则灰飞烟灭。4人2车的配置,是考虑到危险性的冗余设计。无业青年马里奥,前黑帮老大吉奥,一个得尘肺病的壮工,一个倒闭的酒吧老板,一起踏上征程。导演克鲁佐是不输希区柯克的悬念大师,他呈现出一部残酷无比的公路片。在电影大家一起叹息,一起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又一起为片中的戏剧放松段落放声大笑。153分钟的电影,一点也不觉得长,因为长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不会利用长度。光小镇生活和人物的建立与交代就用了40多分钟,这是电影黄金年代的奢侈。搁现在不出10分钟,主人公们就上路了。这部电影是《生死时速》这类电影的鼻祖,又让后来者显得像初二班剧社的演出一样稚嫩。最后的结尾,恢弘坚定,Fin毫不留情地出现,亮灯,让满场观众觉得这样离场再排队上个厕所是一件荒谬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属于工人的电影,它让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置劳动者死活于不顾却又标榜为无产阶级电影的作品,变成“猴子的舅舅–假惺惺”。这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我有幸在影院看到,只有更加自省,你的立场只有一个,站在石油大亨一边,还是坐在装满硝化甘油的驾驶室里跟劳动者一边。#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6:14
一票在手,夫复何求? #电影节Day4
2018年6月19日下午11:07
《指环王3:王者归来》看完。四个小时,座无虚席,放映厅里时而响起掌声。银幕大得须仰视,才能望见魔多塔楼,同一个画面,却又细致得可以看见石缝里野花一朵。魔象来袭,座位都能感觉到震动。佛若多告别,安静得能听到邻座眼泪滴在镜片上的声音。电影之所以叫电影是因为它大,它有一种黑暗里的仪式感,都在显示器上看那叫Netflix。感谢上海这座中国唯一的现代化城市,带来电影节这么好的东西。这一周深刻体会到King of the world的感觉。明天开始收敛一些,专心备课。因为还有一周,另一场我作为护戒使者的旅程就要开始。无论如何,这一周的画面会留在头脑,留在心间,在黑暗中醒来,在在幽暗中光照。 #电影节Day4
《毕业生》即使闭着眼,我也能还原出它几乎所有的画面,包括但不限于酒店约会那场戏,罗宾逊太太的倒影先出现在茶几的玻璃上,教堂里达斯汀·霍夫曼敲窗时身体成十字架的形状。我之所以熟悉,除了这部电影看过听过多遍之外,还因上了达斯汀·霍夫曼的表演大师课。《毕业生》里的表演很多都是即兴为之,靠编剧是写不出来的。例如:第一次幽会,本把手放在罗宾逊太太胸上,是导演杰克·尼古拉斯启发的。他问达斯汀·霍夫曼,青春期做过的最大胆的男女之事是什么?然后让他在表演中再重复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扮演太太的女演员更绝,她无动于衷地搓着衣服上的一块污点。本摸了一会,尴尬想笑,就忍住跑到暗处撞墙,想不到这这成为了一段经典表演。最后的逃婚场面也是,起初本的脸上还有兴奋,随着摄像机一直拍下去,他脸上笑容消失,恢复了迷惘与厌倦。在现场,每次房东出现,观众都会理解地笑。这个房东,正是离经叛道的六十年代保守势力的代表。如今保守主义当道,世上再无《毕业生》,再也没有寂静之声响彻令人厌倦的旅途。I can people bow and pray to the screen gods they made. No one dares to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电影节Day6
《毕业生》里容易被忽略的一首好歌。
April Come She Will
2018年6月22日上午11:27
罗宾逊太太是《毕业生》里唯一一个有性格深度的人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肉体的欢愉,不受束缚的生活,而且充分预见到了玩火的风险。当本挑衅地问她大学时的专业,她在被窝里,背对本,面对观众,冷冷地说“艺术”,这是她的讽刺和抗议。我最喜欢本跑到她家里找她女儿伊莲,她先向本问好,再拿起电话报警,不回答本的提问而是问他“你携带武器了吗?”,接着对听筒说“我想他没有”。面对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本她说“在他们来之前,你快干一杯吧”,窗外响起汽车刹车声,她说“看来你这一杯也喝不成了。”不怨不怒,不哀不伤,冷眼看鸡虫,一个人压住了整部电影。Here’s to you Mrs. Robinson. #电影节Da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