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斯帖记》

2016-12-06-读《以斯帖记》

昨天,给媳妇去苹果店修手机,坐地铁途中看了一卷圣经,乃是旧约之《以斯帖记》the Book of Esther。

这卷非常有趣,内容曲折,擅用伏笔,笔调反讽,结构对称。翻译成文言文(事实上,翻译圣经和合本的传教士早就这么做了,他们翻译了一个《深文理版》,在这之前王韬还帮助传教士一起润色过一个《委办译本》),人名如果翻译成中式,真有点《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味道。

亞哈隨魯爲王、都書山時、歸其版圖者、自印度至古實、百有二十七州…… 王后瓦實地、在後宮設宴、待諸妃嬪。七日王飲酣、諭……御前宦豎七人、命王后瓦实地戴后冕至御前,使臣民得见其美,盖后有殊色故也。后不可、王怒、中心如焚.

《以斯帖记》是《圣经》中较有争议的一卷书,因为全书没有一处提到过耶和华上帝的名,上帝一直是隐藏的,即没有亲自显现,也没有通过天使在梦中给予启示。但是以色列人感觉到了上帝的庇佑与无处不在。

以斯帖记/艾斯德尔传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的主题是隐秘的上帝。

但是根据历史书上的记载,查无以斯帖此人,当时的国王是薛西斯一世(亚哈随鲁),王后是Amestris,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有记载。世界史沒有提到「瓦實提」或「以斯帖」

在死海古卷中,旧约残卷都有,唯独没有《以斯帖记》。

不过对于愿意相信的人来说,总能找到理由相信。且不管它,来看故事吧。

以斯帖记的故事结构:

![](~/Screen Shot 2016-12-06 at 10.10.00 AM.png)

一个好故事,一定前有铺垫,后又照应,这样才能精心的情节安排。

波斯王亚哈随鲁,是一个好宴乐的,脑子也不太好使的国王,他大摆宴席,邀请书珊全城的居民来坐席,席间他要展示一下王后瓦实提的美貌,但是王后拒绝出来给大家观赏。亚哈随鲁非常恼怒,问臣子们当如何处置,臣子就说,应废掉王后,因为这给全国的妻子们做了一个坏榜样,以后他们都会藐视自己的丈夫。

我觉得,波斯王朝里没有一个能臣,这个时候应该来一个廷争的大臣,说:此言差矣。王后者,国王之妻也,天下之母也,王宫不是酒馆娼寮,王后不是卖笑花魁,凭什么给贱民们看。王后是为了保存国王的荣誉,宁可被人说成不贤惠,也绝不让国王蒙羞。不但不应惩处,而且应当嘉奖才对。如果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国王一定能回心转意。但这只是我善良的想象。历史是很残酷的。

国王果然废掉了瓦实提,并确定从全国中选后妃,以充后宫。这时,故事的主人公以斯帖要登场了。

原来以斯帖是一个犹大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之一),此时以色列已经国灭,她随着堂兄末底改来到书珊城,末底改收她做女儿(这辈份有点乱)。他让以斯帖隐瞒真实出身。

波斯王的选妃过程缓慢而且变态,要处女,末药涂抹6个月,香熏再六个月,然后才能被他挑选。就这样以斯帖被选中,成为新王后。

故事到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两个太监准备谋反,被末底改偷听到,就告诉了以斯帖,以斯帖又告诉了国王,这俩人被处死(挂在木头上),这件事记录在史书上。

坏蛋哈曼出场了。他是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国王抬举他,让他高升,委任他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所有的人都要向他下拜,唯独末底改拒绝。(这个拒绝的原因不清楚,因为这跟拜偶像无关,犹太人会向君王和人下拜,而且在享有接受敬拜的权力,只是不承认哈曼的权威。)有人向哈曼打了小报告,他就怒气填胸,认为杀末底改一人不足以解气,就要灭绝全境内的所有的犹大人,连妇女还小孩也不例外。

哈曼还掣签(圣经叫普珥)定好了日子,也就是把屠杀定在亚达月十三日,大约在一年后,这样让事件有充足的时间发酵和反转。

当然种族屠杀这事,不是宰相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是要经过国王的同意。哈曼给犹大人安了一个什么罪名呢?没有罪名,只是笼统地说:

「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与众人不同就是罪名。

当然为了让国王下决心,他还开出了具有诱惑力的条件:

「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

一萬他連得銀子相当于波斯帝国年收入的三分之二。这个国王也不想想,他一个宰相富可敌国,哪来那么多的钱?还不直接彻查,罚没,充公。

亚哈随鲁把戴有印玺的戒指摘下来,递给了哈曼,说:

「這銀子仍賜給你,這民也交給你,你可以隨意待他們。」

波斯马上颁布命令,决定亚达月十三日,也就是一年后,把犹大整族杀戮灭绝。波斯帝国幅员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不怕犹太人逃跑。

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剧本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刚刚结束第一幕,进入第二幕。

末底改听到这个消息,就撕裂衣服(以色列人表示哀恸的方式,约伯记中的约伯受遭受大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裂衣服),穿上麻衣,蒙尘哭嚎。旨意所到之处,犹大人都禁食痛哭。但是穿着麻衣,意味着不能进朝门。

宫女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就非常忧愁。命人给末底改送去衣服(潜台词是让他脱下麻衣,进宫来见),但他拒绝脱下麻衣(言外之意是不想或者不能进宫,估计是不想惊动哈曼)。

以斯帖就派了一个太监,来回传话。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向波斯王求情,以斯帖很是为难。因为不被召见擅自见王,会被处死,除非王伸出金杖赦免(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证实了这个说法),而以斯帖已经30天没有被王召见了。

末底改吃了个闭门羹,但他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就传话说: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次日,早晨,亚哈随鲁王上朝,看到王后以斯帖身穿朝服,站在朝院里。所有的人看到都甚惊慌,以为她必被处死。想不到王向她伸出金杖,以斯帖就向前摸杖头。国王说,王后以斯帖,无论你求什么,就是要国的一半,我都会给你。

以斯帖的请求非常婉转曲折,她没有一上来就要求王赦免自己的种族。而是要求王带着哈曼今天去赴她的宴席。王就传令哈曼,一起来到以斯帖的住处坐席。席间,王又对以斯帖说: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

以斯帖说:

我有所要,我有所求。请王再带着哈曼赴我明天的宴席,我必照着王说的明言。

赴宴完毕,哈曼高高兴兴地回家。路上遇到了他最不想遇到的人:末底改。而末底改又不向他下跪。这让他十分生气,就回家对妻子和朋友说了王后邀请赴宴的事(强调“只邀请我一个人”),以及末底改惹他生气的事。他妻子就说,你何不做一个40多米的木架,明天把末底改挂在上面。

夜里,国王怎么也睡不着。就叫人来给自己念历史听。听到两个太监要谋害自己,末底改向王后报信救了自己,就问:这个末底改可得了什么尊荣爵位没有。臣仆答,没有。国王就叫来一早就在院子里伺候着准备控告末底改的哈曼。接下来的对话,特别反讽而有趣。

国王: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

哈曼:(心里想)王所喜悦尊荣的人,不是我是谁呢?王所喜悦尊荣的,当将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马,都交给王极尊贵的一个大臣,命他将衣服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穿上,使他骑上马,走遍城里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说:王所喜悦的人,就改如此待他。

国王:你速速将这衣服和马,照你所说的,向坐在朝门的犹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说的,一样不可缺。

哈曼只好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让他骑马。而哈曼自己则忧忧闷闷蒙着头,急忙回家了。到家后不免向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抱怨。他的妻子和亲信说:你在末底改面前落败了。

这时,太监催他快去赴宴。在这第二次宴席上,以斯帖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国王问是谁这么大胆,这人在哪里?以斯帖就说:

「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

国王和哈曼都很震惊,国王可能需要定定神,就去花园走走。哈曼匍匐在王后以斯帖的塌前求情。此处是反讽,一个让万民向他屈膝的人,一个因为末底改不跪拜自己就要杀他全民族的人,此刻匍匐在一个女人面前。恰好国王回来看到,就勃然大怒说:

「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嗎?」這話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臉。

看热闹的不怕事大,可能是哈曼平常得罪人太多,这时伺候在旁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的,开始在一旁煽风点火,說:

「哈曼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現今立在哈曼家裡。」

王一听,说:「把哈曼挂在上面。」

此后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赐给了王后,把带着自己印玺的戒指赐给了末底改。以斯帖让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

但是,对犹大人进行种族灭绝的命令并没有除去。因为按照波斯国的习惯法,国王的命令是不能撤回的。除非下一道新命令,抵消旧的命令。在王后以斯帖的请求下,国王允许犹大人在亚达月的十三日可以聚众自卫,剪除杀戮灭绝那些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这之后,讲了末底改的荣耀。

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猶大人有光榮,歡喜快樂而得尊貴。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末底改的行为可以跟伯夷叔齐作一个对照。可见末底改并不是因为不顺从波斯王朝的统治,才拒绝向哈曼跪拜。只是不爽他这个人吧。

接下来是血腥的杀戮,这是旧约最难让人理解的部分。

十三日这一天犹大人在书珊城杀了500人。以斯帖又向国王请求,把哈曼的十个儿子都挂在木头上,同时把杀戮时间延续到十四日。

就这样,犹大人一共杀了75000人。

最终,末底改和以斯帖写信晓谕全体犹大人,要他们守「普珥日」。但是奇怪的是,这本书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要赞颂敬拜上帝。

最后,作者申明这时一段真是的历史,提醒后世的犹太人谨守这个节日。

以斯帖记,终于读完了。

Loadi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