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文的样子 L10 学习古典文体
开场曲:《指环王》主题曲
May It Be
惟愿成全
May it be an evening star
Shines down upon you
愿有一颗晚星
自上照耀着你
May it be when darkness falls
Your heart will be true
愿黑暗降临时,
你心依然真诚。
You walk a lonely road
Oh! How far you are from home
踏上孤绝路
离家已遥遥
Morni utli (Quenya: Darkness has come)
Believe and you will find your way
魔狞诶,乌吐哩诶(精灵语:黑暗已来临)
相信,你必找到
Morni?alanti? (Quenya: Darkness has fallen) ,
A promise lives within you now
魔狞诶,阿婪啼诶(精灵语:黑暗已下降)
应许,必与你同在
May it be the shadow’s call,
Will fly away
愿死阴的诱叫
终将飞逝而逃
May it be your journey on,
To light the day
原你的旅程继续
日子都蒙光照
When the night is overcome
You may rise to find the sun
当黑夜已征服,
你能兴起,找到大光
Morni utli (Quenya: Darkness has come)
Believe and you will find your way
魔狞诶,乌吐哩诶(精灵语:黑暗已来临)
相信,你必找到
Morni?alanti? (Quenya: Darkness has fallen) ,
A promise lives within you now
魔狞诶,阿婪啼诶(精灵语:黑暗已下降)
应许,必与你同在
Morni utli 是《指环王》里的精灵语。精灵语是托尔金创造的一门语言。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黑暗已经来临。
当黑暗已经来临,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来看看85年前,一位作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一段写当时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像两年前那样,要写下去还是没有写处。这里拿向子期《思旧赋》来说明,暗指反动统治的残暴,向秀字子期,晋代文学家。他的朋友嵇康、吕安被杀,他作这篇赋表示思念。很短,只有二百五十多个字。鲁迅认为《思旧赋》有许话不能说,说我懂得了。就是懂得有许多话不能说。
向秀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亲眼目睹司马昭拉拢了山涛,又以“非汤武而薄周孔”之由杀了嵇康,因此出于自保,出言相当谨慎。为了避免司马昭的残害,他还是出来做了官。司马昭问他°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这本已够挖苦他。”向秀非常巧妙地答“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这样既替自己人竹林作隐士以后又出而求官的矛盾行为解嘲,同时又将司马昭吹捧为尧舜,算是混了过去,以后他作了散骑侍郎的官,用“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的方法,得到了“卒于位”的成效,和阮籍一样保全了首领。
向秀虽然逃脱了司马政权的残害,然而眼见自己的好友嵇康、吕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因而在本非素志赴洛求官返程之际,路过自己和嵇康、吕安一同住过的山阳旧居,当然会有人琴俱亡之痛。在念曹魏政权之飘摇,伤旧友之先亡的气氛之中,也会联系到自己,有一些身世苍茫之感。因为入仕之后,在狡诈凶残的司马政权统治下,他对自己的未来捉摸不定谁能想像那种乱世会为自己安排什么样的命运?
因此,写作本赋时,向秀的内心是伤感的但他又不能一一明说,怕得罪司马昭,故行文比较隐晦含蓄,在论及嵇、吕诸人时,不免有些游移、曲护,有时感情还受到压抑。这是必须明白指出的,否则就不能准确理解《思旧赋》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鲁迅所纳闷的“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真正原因。
《思旧赋》的全文和注释,很容易找到,这里就不转贴了。大家也可以看这篇博客的解读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9/06/verse_of_my_dead_friends.html
今天要讲的是,学习古典文体。开头讲《思旧赋》的来历,是为了说明,为什么
古典文体在今天依然很重要。
一、什么是古典文体?
古典文体(ClassicStyle)也可翻译成:经典问题,古典风格 , 经典风格 。 因为classic这个词 ,既可以翻译成经典,也可以翻译成古典。不一定非得是古代的才是 classic,现代的也可以是。
古典文体是对抗现在充斥的学院体、官僚体、公司体、 法律体、公文体和其他臃肿文体的有效手段。许多写作坏习惯使文章变得难读:元话语、设路标、缓冲、示弱、职业自恋、陈辞滥调、混淆隐喻、元概念、僵尸名词、不必要的被动语态等等。要使自己的文章焕发生机,有一条解决之道:学习古典文体。
古典文体是 Francis-Noël Thomas and Mark Turner在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这本书中提出来的。
经过Steven Pinker在其21实际写作巨著《风格感觉》中专门介绍,从而才广为人知。
什么是古典文体?托马斯和透纳用一句话概括: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清楚简单跟真理一样(清晰简洁如最真)。
古典文体主张,用一种讲述真理和真相的方式来写作。不把思考的过程展示给读者,文章清清楚楚,简简单单,任何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都能读懂。
二、古典文体就是看世界
古典文体,有一个隐喻,就是“看世界”。
作者看到了读者还没有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事实。如果写作使语言与事实一致,它便成功了,证据便是清晰和简单。
古典文体,把世间万事万物都当成对象,而作者的任务就是向读者展示这个对象.
古典文体,不让大家关心文章本身。
因为古典文体,是邀请读者跟你一起看对象,而不是来看你的文章。
所以,在古典文体中,作者处于无我的状态,文章处于隐身的状态。
古典文体的最大特点是,作者不在写作中展示思维的过程,文章写的时候,作者已经掌握了全部相关知识,落下的每一笔都是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作者相信,你如果是作者本人,站在他的位置上,经历他所经历的,就会认可他说的每一个字。因此他不需要辩论,也用不着说服读者。
换句话说,古典文体的作者在写下文字之前已然洞察事实;他也无需借写作之机来厘清思想。作者不需要论证而只需要呈现事实;而读者只要不被遮蔽,便能认清事实。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对读者视线的引导过程,用的是对话形式。
古典文体的作者必须模拟两种体验:
1.向读者展示世界。
2.与读者对话。
两种体验的性质塑造了古典文体的写作方法。
展示,说明有东西要看,因此作者指向的是世界中的具体东西:人们彼此往来,与物切磋。
对话,说明期待读者的合作。作者指望读者能读懂字里行间之意,把握其飘移,串联其点滴,而无须把思路中的每一步都明示出来。
我们知道写作是世界上最难的手艺之一。
说话是自然的行为,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人人都有语言本能。但是,写作是不自然的行为。
说话是人的本能,小孩都能说个不停,但没有哪个小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烘焙、弹钢琴和写作。
这是因为说话和写作的手段不同。用笔或者键盘再现语音,需得练习。这是孩子们写作困难的原因之一。说话和写作还有一点不同:即使练就了写作的动作,写作能力的掌握,仍然是一项毕生的挑战。
我们说话的时候,首先知道我们面对的说话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其次可以解读对方的音容体态。还有,对方可以随时插话,打断或者询问。
但一旦我们开始写作,以上便利都不复存在。收件人既看不见,也不可预测。我们必须告知他们一些事情,却对他们知之甚少,也看不到他们的反应。写作之时,读者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写作首先需要假想。我们要设想身处对话当中,或者书信往来当中,或者演讲当中,又或者是独白当中,经由我们在笔下虚拟世界里的虚拟形象之口,说出我们的话。
写出好文章的关键,是得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概念。
我们以地铁上那些微信往来的男女为例,他们一边快速打字,一边嘴角泛着神秘的微笑,甚至笑出声音。因为他们此刻知道,自己对话的人是谁,他们有着共同知道的背景,无需解释。
但是,当读者是一般读者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为不确定的一半读者写作一篇散文、论文、影评、社论、通讯,或者一篇博客时,最大的难题是,作者不知道应该沉浸在哪种虚拟情境当中。
我们看向秀,再看鲁迅,他们写作的时候,就完全清楚自己应该处的“情境”。
在《思旧赋》前的序文,点明了与嵇、吕接近的关系。作者对嵇、吕是有真实情感的,称赞了他们“并有不羁之才”,赞扬嵇康的“志远”和吕安的“心旷”,然而他们却遭到很大的冤屈,被司马昭杀害。但他不敢用“见杀”这些字眼,而以“见法”,回避了冤屈的政治问题。既称“见法”,当然嵇、吕必有不是之处。故于嵇提出“疏”,于吕提出“放”,这样来避免刺激司马昭。序文后部分。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说明自己只是“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是一般化忆旧之作,力图掩盖追念嵇康、呂安的政治内容。这是作者想以。淡淡的悲哀,来压抑内心深沉的悲痛,故为一曲笔。
而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也没有去刺激当时的“司马昭”。而是用《思旧赋》来曲笔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古典文体四要素
第一要素:真理真相 (Truth)
写出古典文体,首先要有一种真相在手,真理在握的从容与自信。
跟真理一样清楚又简单,或者说:清晰简洁如最真。
首先写作者不纠结,要不要写,值不值得写,可不可以写这些问题,因为真理是一次性解决的。
如果我们打开一本厨艺书,开篇就讨论厨艺是否 可能?蛋真的存在吗?对食物的知识是否可能? 谁可能告诉我们关于厨艺的任何真理?以及吃肉 类是否比吃植物更为道德……那我们还看吗?
我们希望厨艺书,把指向哲学和宗教传统核心的那些大问题完全放在一边。古典文体亦然,就是把那些哲学问题放在一边。要不然,我们就永远绕不过这些问题去处理自己的主题。
就像《旅行青蛙》游戏一样,当你给蛙准备食物,你不会纠结于人为什么要吃饭,蛙为什么不辟谷,旅行重要还是买名古屋的公寓更重要?这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你要做的就是把游戏进行下去。写作也是一样。
其次,真理真相是可以被认识的。这点很重要,不可知论,和稀泥,捣浆糊者,写不了古典文体
第三,真理真相不是相对的。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真理真相是纯粹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理真相不为谁而生。人要谦逊要接受。
当我们看赫尔佐格《灰熊人》的时候,赫尔佐格就是清晰简单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大自然并不仁慈”。
第四,展示真理真相是写作的动机,即使对自己不利也要再现真理。古典文体,不是不说服,不是不辩论,而是把展示真理真相作为优先级别最高的动机,超过要说服他人。
第五,古典文体作家所认为的真理真相,并不一定是对的。只要他在自己认知条件下,认为是对的,表现出来,即可。赫尔佐格的认知并不是绝对真理,但他敢于勇敢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古典文体的做法。
第二要素:展示展现 Presentation
古典文体的主要隐喻就是:看世界。所以文章是一个窗口。
古典文体就是一次完美的表演。
古典文体,就跟爵士高手即兴演奏,球星踢球一样,每一次都是完美的展示。每一次都不同,但都是即时的,完美的。
写古典文体一定要想透彻了再写。因为文章中,不允许出现迟疑,猜想,思前想后,思考的过程。
有人说文章是帮助思考整理思想的工具,这不适用于古典文体。
古典文体,从不迟疑,从不犹豫,它上来就表演。
一个杂技演员如果在走钢丝之前,忽然思考起走钢丝的意义,那么她的表演注定失败。
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带球到对方门前,面对守门员,忽然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进球?那么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球星。相反,他凭借本能,抬脚就射。
第三要素:场景设置 Scene
古典文体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亲密交谈,但他人可以旁听。
这个隐喻也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文章不是给偷听和旁听的人写的。
古典文体的场景,不是公众场所的演讲,不是ted。
古典文体的场景决定了众生平等。
古典文体有效,但不仓促。
古典文体必须在无压力情况下创作。
时钟对于古典文体作家来说,是无效的。
古典文体生机勃勃,但并不神经质。
古典文体让读者觉得自己像天才,糟糕的文章让读者觉得自己像蠢材。
第四要素:角色设定 cast
古典文体的作者不以精英自居。如果读者不知道你说的事,古典文体作者只当他们是意外偶尔不知道而已。
因此,古典文体是属于所有人的。
不是人人都有普罗斯特的遭遇,吴尔芙张爱玲的遭际,所以写不出他们的风格也可以理解。但古典文体人人都可以学。
古典文体相信读者是能力相称的玩家。
作者不是引用串联别人的思想和内容,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真实原创的声音。
这种原创性,是指对于作者自己而言的。好比一个中学生,独立证明出了勾股定理。虽说是这个原理在世界上已经被证明被命名了,但是中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证明,还是有其原创性和作者性。
作者自给自足。写作不是试图从读者那里得到任何东西。我写,因为我想写,因为我有真理真相需要展现,如此而已。
作者有足够的能力写。这是古典文体的信条。
因为人人都掌握真理真相,所以理论上人人都可以写作。
四、古典文体举例
让我们来看看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是怎么用古典文体来解释人类思想所考虑过的最离奇的想法之一:多重宇宙理论。
格林在开头讲到,天文学家在 1920年代发现星 系之间的距离在拉大:
如果空间今天在扩张,那么从前的宇宙必然比 现在要小。在很久很久之前的某一刻,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所有东西——组成每个行星、每个恒 星、每个星系、甚至空间本身——必然是先被压 缩在一个无限小的点,然后向外扩膨胀,演变成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宇宙。
大爆炸理论诞生了……但科学家们知道大爆炸理 论有个重要缺点。说一千道一万,爆炸是怎么回 事?爱因斯坦方程式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宇宙在大 爆炸后的那一瞬间以后的演化,但要是应用到宇 宙最早那一刻的极端环境上,方程式就宕了(与 在计算器上输入 1除以 0的结果相似)。所以, 大爆炸理论没告诉我们可能是什么引发了爆炸本身。
格林没唠叨这些推理取决于多么复杂的数学。相反,他用意像和日常例子展示给我们数学揭开的东西。我们好比看着一部扩展中的宇宙回溯过去的电影,接受了大爆炸理论。
通过除以零这个例子,我们理解了方程式宕掉的抽象概念。除以零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想破头:把一个数字分割成零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可以把这个数敲进计算器,亲眼看看报错信息。
接下来,用一个比喻,格林告诉我们天文学家最近的令人意外的发现:
把球向上抛,地球的引力会迟滞球的上升,同样,每个星系对彼此的引力也一定在迟滞空间的 扩张……(但是)与受到迟滞非常不一样,空间的扩张在大约 70亿年前换到超速档,而且从那以来一直在加速。好比将一个球轻轻向上扔,刚开始其上升变慢一点,然后就像火箭一样越升越快。
很快,天文学家找到了一个解释,格林用一个松散的比喻来说明:
我们都习惯于引力只做一件事:将物体彼此拉近。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引力也可以把物体分开……如果空间包含不可见的能量,比如均匀地分布在空间中不可见的薄雾,那么这些能量雾施加的引力就会是排斥性的。
但是,这个暗能量假设指向了又一个谜团:
当天文学家们推导有多少暗能量弥漫在宇宙各 个角落才解释得了观察到的宇宙加速扩张时,他们遇到了这个无人能解释的数字: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38
把这个数中所有的零一一列在前面,格林给我们留下两个印像:这个数极小,同时令人意外地精确。他接着指出,这个数值很难解释,因为它看起来是恰好被微调到允许地球上出现生命。
在暗能量数量更多的宇宙中,每当物质要聚集成星系,暗能量的斥力就会强到能分开这些聚集起来的块,星系无法形成。在暗能量值低得多的宇宙中,这些斥力则转为引力,使这些宇宙很快向自身塌陷,星系还是无从形成。而没有星系,则没有恒星,没有行星,因此在这些宇宙中,我们这种形态的生命没有机会存在。
化解这一难题的是格林早些时候讲到过的用来解释大爆炸中的爆炸的一个想法。根据这个膨胀宇宙学理论,空的空间会滋生其他的大爆炸,创造出极多数量的其他宇宙:多重宇宙。这使得我们所处的宇宙中的暗能量的精确值不再那么令人意外:
我们处在这个宇宙而不是其他宇宙,原因跟我们处在地球上而不是海王星,原因差不多——我们这种形态的生命出现的条件在哪里成熟,我们才会在哪里出现。
但科学家们还是面临着一个问题,格林作了个精妙的类比:
正如只有货源充足的鞋店才能保证你能找到自 己的尺码一样,只有“货源充足”的多重宇宙才能 保证其中存在着一个恰有这么多暗能量的宜居宇宙。仅靠自身,膨胀宇宙学理论还达不到目标。 尽管其无休无止的大爆炸创造出的宇宙数量极大,但许多宇宙的特征是相似的,就好比鞋店里 一货架一货架的鞋全是 5号和13号的,却没有你要找的尺码。
完成拼图的最后一块是弦理论。根据弦论,“可 能 宇 宙 的 总 量 是 10500 ( 10 的 500 次 方 ) ,一 个 大到几乎无法理解也无法作类比的数字。”
把膨胀宇宙学理论与弦论结合起来……可能宇宙 的数量多得简直就要爆仓了:通过膨胀,一个接一个的大爆炸。将弦论中数量多得要命的可能宇 宙变成存在着的宇宙。我们所处的宇宙实际上被保证在其中有一席之地。
只用了 3000个字,格林就使得我们理解了一个令人头晕的概念,没有找借口说这些理论所涉及的物理和数学解释起来很难或者读者理解起来很 难。他叙述了一系列事件,确信无论谁读到都能 明白其含义,因为他选择了精准的例子。“除以 零”是“方程式宕掉”的完美例子;引力拉拽抛起的 球,与其拖慢宇宙扩张,完全同理;过小的可能 性以至于找不到一个精确项,既适用于鞋店中找合脚的鞋,也适用于多重宇宙中物理学常量的值。这些例证,与其说是比喻和类比,不如说是 他所要解释的现象的实际例子,而这些例子读者能亲眼看到。
这就是古典文体。
好中文就是举例子,举例子要举两个例子。
古典文体的敌人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
以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的一本电影评论的书为例:
视觉本质上是色情的,也就是说,它结束于出神、盲目的迷狂;如果它不愿意暴露其对象,则对其属性的思考也会从属于这一迷狂;与此同 时,最严肃的那些电影必定是从压抑自身的放纵 中获得能量(而非不讨好地约束观众)。
没有读者对这样的话不晕菜了。
“视觉本质上是色情的”这个论断,说得轻些,并 不是个能见的事实。“也就是说”承诺要给个解 释,但给出的解释同样令人迷惑:“结束于出 神、盲目的迷狂”的为什么就一定是色情的呢?
这些话等于对迷惑的读者明说了,你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用处等于零,你们的角色就是见证伟大学者作出谜一样的宣言。这相当于一个北京爷们当了导演,然后公开或私下里宣布:观众都是傻逼。
古典文体则不然,它假设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古典文体让读者觉得自己像天才,糟糕的文章让读者觉得自己像蠢材。
好中文就是举例子,并且一举要举很多例子。
再看下个例子,朱迪丝·巴特勒(JudithButler) 写的一篇评论。
这里发生一个转移:原来的结构性解释,假定 资本以相对一致的方式对社会关系起着结构作 用,由此转到一种霸权主义观点,其中权力关系 受到重视、汇合和重新结合等机制所左右,这就 把时间性文体带进结构思考,这也标志着一种变更:原来阿图赛式的理论,把结构性整体视为理论对象,由此变换至另一种观点,由于洞悉了结构的偶然可能性,而启迪了一种重新打造的霸权观念,霸权被认为受制于权力重新结合的偶然结合点和策略。
读到这段可怕文字,读者只能惊叹于巴特勒从抽象命题跳到更抽象命题眼中全无真实世界的能力。
我觉得是时候,为那些可怜的译者们昭雪了。有时候真的不是译者太烂,而是原作者写的东西,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
说起古典文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不遑多让的。
举个例子。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白居易的这篇《荔枝图序》是一篇小品中的千古佳作。
他的影响力有多大呢?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文章只有129个字,出去末段所写作序的用意之外,写荔枝的只有95个字,却把荔枝的色香味全写出来了。
对于“不识者”来说,荔枝是未知的东西,作者用:桂、桔、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些已知的东西来比拟,从已知推知未知,不识者也就知道荔枝是什么样了。
对于识者来说,提起荔枝,脑子里浮现出荔枝的形象,一读文章,缩写恰巧就跟自己的印象吻合,对作者的描绘,不仅叹服:对,荔枝就是这个样!
再举一个例子。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是一封信无疑,但是作者在哪里,你看不到。你所看到的只有字字珠玑,每一句都清晰简洁如最真。这就是古典文体。
1976年,周恩来、朱德相继离世。晚年毛泽东突然让张玉凤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写的《枯树赋》,这篇五百多字的赋,讲的是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悲凉。
《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们再回头看格林解释多重宇宙时所用的朴素语言。匹配一个论证与其要素,作出有序的解释,用既熟悉又准确的类比来说明它,既需要认知努力,又需要文学巧技。
作者须先了解真相再变成文字,不能边写边组织和厘清思路。古典文体的目标,是使得文章看起来像是作者在下笔之前就思路就已完全成型。就像节目的最后一刻,一尘不染的厨房里,名厨从烤箱里端出一盘完美的蛋奶酥一样,那些杂务完成于事前幕后。
古典文体可以简洁明确,但同样可以华丽深邃,供读者多重解读。
古典作者的简洁,“来自其思想的优雅,绝非来自时间或雇主的压力”。
天朗朗大美,地遥遥平旷。这就是古典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