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汉语与中国文化》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会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今天介绍的是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申小龙是复旦大学学者,继承了是语言学家郭绍虞、张世禄等人的衣钵,在语言学界颇有创建。然而在2000年左右,因为一场“剽窃”的指控,从而铩羽了很久。但这本身是一个有争议的悬案,当时有人揭发他,《文化语言学》有350页是申的其他著作的重复,这些重复的内容占该书642页的56%左右。自己“抄袭”自己,如果也算剽窃的话,余秋雨等人恐怕要被投到都江堰喂鱼了。

我对于《汉语与中国文化》导读就是三句话:

  1. 读第三、四章,里面试图对汉语语法中国化的努力的雄心还是值得嘉许的。
  2. 书中例子价值大于理论。
  3. 配合史蒂芬·平客《语言本能》阅读,才云开月朗。

但是我不同意书里动辄对于《马氏文通》的批评。马建忠的《文通》博大精深,熊心豹胆,要用拉丁文语法一统中文,思路证明是对的。只不过壮志未酬而已。所以,马氏文通还是要啃的。

申小龙及其师傅们,认为还与的主要结构不是主动宾,而是“主语+谓语”结构,这相当于什么也没说。这好比说,汉语句子 = 一个句子.

按照乔姆斯基、史蒂芬·平克等人的主流语言学观点,普遍语法(或者说“宇宙语法”)是存在的,任何语言都例外,汉语有独特的特征,但没有特殊到超越人类普遍语法的地步。

人类并不是用语言思维,而是思维先于语言。

在乔姆斯基、平克看来,思考是脱离语言的,改变语言不能禁止思考。所以《1984》使用“新语”Newspeak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幻想。

平克的文笔真好,好的作家自己是系人,也是解人。《语言本能》第三章,开头讲了了《1984》新语假设。最后说:

第一,2050年,精神生活与语言分离,即使语言中没有自由平等的名称,人们依然可以思考。

第二,思想的概念会比字多,人脑会自动填充空白,现有的字会增加新意思,很快恢复原意。

第三,孩子们不满足于洋泾浜,会创造第二代的克里奥语,他们创造新的复杂文法,把新语变成一个自然语言,这可能一个世代就完成,因此21实际的小孩,可能成为温斯顿·史密斯的复仇者。

因此,申小龙的这本书前两章语言学内容,应该用《语言本能》来更新。

语言学家雷立柏认为:“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

语言的拉丁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点是雷立柏深信不疑的。但是再怎么拉丁,也不要忘记汉语的本源之美,这可能就是申小龙这部著作的意义。

Loading

3 Responses to “导读《汉语与中国文化》”

  1. 泽林 says:

    毕竟如果人天生就只能看到,读到,接触到二进制代码作为唯一的语言的话,那么理论上并不会减少一个人能表达出来的意思的数量。只不过是之前那么多非二进制语言的书籍,电影,和前人的经验无法转移给下一代人了,客观上会导致他们的思维比我们这些坐拥大量文字影像资料的语言使用者更加贫乏。
    而1984里逐步减少词汇量的主要意义之一,是尝试控制表达方式。比如说新的词汇也会被随用随禁,再加上还有其他的各种思想控制方式共同进行。这种对于语言的伤害是动态的,持续的。于是语言本身的回复力只要慢于这种伤害速度的话,还是会达成统治阶级本来的目的的。
    当然了毕竟原文里只是借这个由头来解释更多专业知识,并不是真的认为1984是错的。

  2. 东方九木 says:

    思考是脱离语言的,改变语言不能禁止思考。如果这样的话,似乎不能解释有的民族或者有的地方的人或者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对某些细节部分的区分能力不同。
    例如很多语言中对色彩的描述词语特别详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也强上那么一丢丢。
    当然,这好像并不能说明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3. Samuel says:

    Thank you for keeping updating this blog. I read it in fe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