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18

赫尔佐格的恶棍电影学校

Wednesday, January 17th, 2018

才知道赫尔佐格创办了一个恶棍电影学校(Rogue Film School),了解到以下信息:

  • 不一定每年举办,最近一次是2016年,17年就空缺。
  • 每次4天,周五报到,周六–周一上课。
  • 主要由赫尔佐格亲自上课,也邀请嘉宾来讲讲。
  • 每次只招65个人,从申请者中遴选。
  • 申请不免费,25美元,不退。要求提交作品,自己拍的5分钟的片子,放到Vemeo。如果被选中,要交1500美元学费。有事去不了,提前说,可以退1300刀。
  • 不教电影理论和技术。
  • 恶棍电影学校不是给小清新们准备的。它为了下面的人创办:愿意在援交俱乐部做保安的,愿意在疯人院做看守的,愿意学习如何撬锁和伪造拍摄许可证的。简单滴说,为了那些有诗意的人。为那些朝圣者。为那些给四岁小孩讲故事还能让他们聚精会神的人。为那些内心火热的人。为那些怀有梦想的人。
  • 讨论学员的作品,讨论诗歌、文学、影像。
  • 不发任何教材,但是自己准备必读书和必看电影。
  • 必读书:维吉尔《农事诗》(无中文版)维吉尔《农事诗》
  • 必读书:贝克《游隼》一部观察英格兰乡村一种鹰–游隼的日记合集。有中译本。
  • 必读书:海明威短篇小说《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弗朗西斯·马康白的短暂幸福的一生,有中译本,收录在《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
  • 选读书里还有一本赫尔佐格的最爱 The Poetic Edda 《伊达史诗》,冰岛的无价之宝。原本手稿,如果运出国的话,需要用军舰并且有舰队护送。不用飞机,是怕坠机毁掉。赫尔佐格有幸摸过。本书无中文版。
  • 选读:刺杀肯尼迪调查委员会报告(The Warren Commission Report)全部报告在网上有:Warren Commission Report: Table of Contents | National Archives
  • 选读:《The Conquest of New Spain》 Bernal Diaz del Castillo, John M. Cohen【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新西班牙征服史
  • 必看片单:碧血金沙(约翰·休斯顿导演)、萨巴达传(卡赞)、《阿尔及尔之战》、《大树之歌》(阿普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

如果将来还举办,我建议有志于独立电影的年轻人申请去参加。毕竟1942出生的老爷子看一眼少一眼了。

网站地址:Werner Herzog’s Rogue Film School

Loading

杭州:一座城市的诗意与芳华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没带手机,没吃早饭,只穿单衣,新年伊始,青年艺术家王子月一不小心把自己反锁在阳台上。坐标在杭州市富阳区九龙仓一个小区的15层,当时的气温不到8摄氏度。室友在滨江上班,回来要12个小时以后,要么冻死,要么饿死,要么大声呼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幸好阳台上因为装修留了几根PVC管,她拿起一根拼命敲打邻居家阳台大喊:“有人在吗,帮帮忙!”然而无人应答。

王子月所住楼处于小区的最边缘,望出去是一片荒原,他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楼下一条基本无人走过的小道上。她远远看见有个电动车从大路上拐进楼下小道,赶紧选了根PVC管扔下去,看到白色的管子,骑车的中南男人吓了一跳,抬头看时,王子月赶紧喊:“师傅,请帮帮我,联系这个小区物业,我被锁在阳台上了,十分感谢你。”也许是没听清楚,也许是不想耽误时间,骑车人也挥了挥手,一加电门,走了。

王子月没有绝望,利用在母校中国美院所学到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推演:“师傅停下来,至少说明往下扔东西是可以被看到的,只需要静等一个好心路人。师傅没有帮忙,但是挥了手,说明他不是没有爱心,而是我自己说的不够清晰、有力。”

她捡起一个木块,开始等待时机。当看到两个大妈在楼下出现的时候,她奋力把木头扔了下去。两个大妈吓了一跳,抬头看时,只见一个姑娘,手里挥舞着一根白色的棒子,大喊:“救命啊,救命啊!”这个词果然简单、直接、有力。16楼的一个窗户也打开了,一位小姐姐探出了头,问什么情况。王子月赶紧和她解释,请她帮忙联系物业撬锁。并且谢过了楼下的大妈。大妈们貌似不放心还站楼下徘徊了一会儿,抬头看到她没什么动静了才离开。

后来发生的事,都是暖暖的记忆。热心的邻居小姐姐,用竹棍挑着给她送来了棉外套、羽绒服、保温杯泡的豆奶、小饼干、还送来了厚厚的袜子。大门被反锁,修锁师傅打不开,只好叫室友回来开门,又因为忘了室友的电话,只能辗转找别的朋友。在被锁4个小时之后,她重新获得了自由。她略事修整,把小姐姐的保温杯洗干净,衣服整好,把家里最好的一盆植物、养了两年的文竹抱着,上楼去谢恩人。一聊,原来小姐姐也是搞艺术的,在教古琴。两人相见恨晚,约好常来常往。这下在这片买蔬菜要到5公里之外、买虾要到20公里外的荒凉小区,再也不怕孤独了。

王子月跟许多年轻人一样,是从杭州的主城区迁徙出去的,或是因为房租猛涨,或是因为房东不续约,他们离西湖越来越远,离城市边缘越来越近。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他们的目光朝向何方,杭州这座城市都会尾随他们而去。他们欢度或者苦度流年,周围是同样的邻居。

此时,在杭州城北湖州街附近的一处LOFT里,一场元旦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诗歌不是诗人的专利,也不是疯子的特权。诗应是大众的日用品,它能兴发情志,观察世相,群结良友,怨讽不平。既能教化人,也能拓宽人。而杭州恰恰是一个与诗完全契合的城市。

诗歌是专门对付人生的复杂性的。人类的语言,会达到一个描述的极限,再进一步,就说不得或者道不出了。这时候诗歌登场,帮人解脱困境,用它的迷离,它的模糊,它的朦胧性,多重性,来替代平常的语言,从而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心中的信号。而这个信号,到了读者那里,又经过了同样曲折的还原和重构,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言说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诗意。

日常语言不能说的,诗可以说;外交语言做不到的,诗可以做到。

在二战最黑暗的时刻,丘吉尔多次试图向美国求助,罗斯福总统派了一位特使霍普金斯到英国实地考察。丘吉尔带他参观了伦敦被炸毁的街区,会见不屈不挠、斗志高昂的市民,在送行晚宴上,霍普金斯开口说:

“我知道你们一定很关心我回国后怎样向总统汇报。我就用一首《路得记》中的诗来回答: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
你在哪里住,我也在哪里住。
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直到最后的日子。”

一切尽在诗歌的言说中。不需要拍着胸口保证,不需要推杯换盏来表达。这就是诗歌的妙用。有人说,诗歌保持对俗世古老的敌意,为心灵划出一块安全区。诗歌不是必需品,但是有诗陪伴,就轻看了苦楚,蔑视了风暴。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就写诗,散步,写很长的信,直到落叶纷纷。

对于我在杭州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团契的理由。因为元旦诗会的缘故,有不少朋友都是每年见一次,见面即过年。更为感动的是,刚开始是一个人参加,后来带来了自己父母,带来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诗歌让三代人之间的沟通,有了新的媒介。

微信朋友圈一阵晒十八岁照片的运动,让我目睹了很多人鲜为人知的芳华。比如,纯真年代的创始人朱锦绣老师,贴出了一张风华绝代的黑白照。配文是:

“那年我十八,是一枚小工厂的小女工。工厂与温州第一中学仅一水之隔,每天见学生们从那桥上走过,远处红砖二层楼的教室从绿树丛中隐约可见,对从没有踏进过中学校门的我,那像是圣殿,远不可及……”

如今纯真年代把知识的圣殿安置在了宝石山上,除了杭州,这在别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这么好的地方,这么优质的公共资源,留给的不是会所馆堂、衙门机关,而是一家书店。

当众多的城市中,书店一家家关门倒闭,杭州的景区和闹市,却亮起一盏盏照亮书影的灯火;当众多的城市中,人情逐渐淡漠,杭州却有陌生的芳邻给落难的艺术家送来豆奶棉袜;当众多的城市人们忘了什么是诗,还有一群人在运河之滨一起吟诵:

你会发现没有新的土地,你会发现没有别的大海。
这城市将尾随着你,你游荡的街道
将一仍其旧,你老去,周围将是同样的邻居;
这些房屋也将一仍其旧,你将在其中白发丛生。
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
没有渡载你的船,没有供你行走的道路,
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不要毁掉你的生活,在杭州这个小小的角落。爱它,建立它,让它放射诗意与芳华。

1月4日,北方大雪,一位北京的朋友邓蕾,在停驶的高铁上对着雪景发呆。她本来要参加我在西溪主持的编剧故事营,但是铁定赶不到了。

不过她只要一低头,就会在微信上看到一首在杭州郊外临平小镇上发过来的打油诗:

大雪大雪满天飞,高铁误点何必催。西湖夜放花千树,尽吐芳华待君归。

Loading

导读《汉语与中国文化》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会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今天介绍的是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申小龙是复旦大学学者,继承了是语言学家郭绍虞、张世禄等人的衣钵,在语言学界颇有创建。然而在2000年左右,因为一场“剽窃”的指控,从而铩羽了很久。但这本身是一个有争议的悬案,当时有人揭发他,《文化语言学》有350页是申的其他著作的重复,这些重复的内容占该书642页的56%左右。自己“抄袭”自己,如果也算剽窃的话,余秋雨等人恐怕要被投到都江堰喂鱼了。

我对于《汉语与中国文化》导读就是三句话:

  1. 读第三、四章,里面试图对汉语语法中国化的努力的雄心还是值得嘉许的。
  2. 书中例子价值大于理论。
  3. 配合史蒂芬·平客《语言本能》阅读,才云开月朗。

但是我不同意书里动辄对于《马氏文通》的批评。马建忠的《文通》博大精深,熊心豹胆,要用拉丁文语法一统中文,思路证明是对的。只不过壮志未酬而已。所以,马氏文通还是要啃的。

申小龙及其师傅们,认为还与的主要结构不是主动宾,而是“主语+谓语”结构,这相当于什么也没说。这好比说,汉语句子 = 一个句子.

按照乔姆斯基、史蒂芬·平克等人的主流语言学观点,普遍语法(或者说“宇宙语法”)是存在的,任何语言都例外,汉语有独特的特征,但没有特殊到超越人类普遍语法的地步。

人类并不是用语言思维,而是思维先于语言。

在乔姆斯基、平克看来,思考是脱离语言的,改变语言不能禁止思考。所以《1984》使用“新语”Newspeak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是一种幻想。

平克的文笔真好,好的作家自己是系人,也是解人。《语言本能》第三章,开头讲了了《1984》新语假设。最后说:

第一,2050年,精神生活与语言分离,即使语言中没有自由平等的名称,人们依然可以思考。

第二,思想的概念会比字多,人脑会自动填充空白,现有的字会增加新意思,很快恢复原意。

第三,孩子们不满足于洋泾浜,会创造第二代的克里奥语,他们创造新的复杂文法,把新语变成一个自然语言,这可能一个世代就完成,因此21实际的小孩,可能成为温斯顿·史密斯的复仇者。

因此,申小龙的这本书前两章语言学内容,应该用《语言本能》来更新。

语言学家雷立柏认为:“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

语言的拉丁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点是雷立柏深信不疑的。但是再怎么拉丁,也不要忘记汉语的本源之美,这可能就是申小龙这部著作的意义。

Loading

周总理生前牵挂的中医泰斗留下一本什么书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1976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逝世,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说起“总理”指的就是周总理。我读过几本总理的传记和年谱,发现他在临去世的一年之内,关心过中医的传承。他特意问相关工作人员蒲辅周的医疗经验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得知已经有人在整理,遂放心。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蒲辅周是谁?他何以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力,引起总理的挂怀?上网一查,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病逝于1975年4月份,之前医疗经验得到了整理,这样我们才有了这本天下奇书《蒲辅周医疗经验》,这本书无论是否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人,都应该读。

《蒲辅周医疗经验》分论述、医话、方药杂谈、医案四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一,第二部分。

正如亚马逊网站上,网友评论:

蒲老的医案、思路、用药对正处于迷途的中医学子无疑是一盏明灯,王道之至。可惜蒲老的经验未能系统整理以传后世,但两书足以启后学。–阿乃

2013年春天买的这本书,当时看不太懂,看评论感觉有意思,老先生治病疗效很牛就买了。这几年随着中医学习的深入,觉得老先生水平实在是高的很,用药轻灵,小方卓效!–元吉在上

本书开宗明义,讲了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望诊之要。

  • 首先望神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

  • 若目光晦黯。反应迟钝,语言低微,梢神萎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医精气虚衰则神疲。若患者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昌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菱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 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一佳,或两颊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我惊艳于中医的用词与描写。简单地说,这段说的是:“回光返照,危险之象”,这也说明,女人看医生,不能化妆。

现在的人们,对人形体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单纯以胖瘦为判定标准,但是蒲老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
  • 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

  • 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

  • 肥人最怕按之如绵絮。

  • 食少而瘦者,体弱也。

  • 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

  • 瘦人最怕肉干着骨。

瘦子未必健康,胖子未必不健康,中医终于给胖子和瘦子都平了反。我觉得这段对于胖瘦的辩证分析,简直如醍醐灌顶,应该打印悬挂到每一个健身场所,一个爱好健身者的卧室、餐厅。

难怪蒲老是总理最牵挂的人。

关于问,蒲老传了一个口诀,我觉得很美。我在接儿子幼儿园放学的路上,还背诵过。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国外已经有医疗叙述学,Medical narrative,其实祖国中医早已有之。

望闻问切里,切脉是最难的。别的都可以通过文字传授,就是这个切脉,没有实际操作,没有师傅在旁边教,怎么分得清沉浮迟涩。中医一直是一种潜科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是无法说出来的(can’t be arculated)。

中医讲究辩证,到同仁堂买一丸药回家吃,这不是中医啊。蒲老说,辩证以四诊所得为依据,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治病求本。简单地说,我认为,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没有了传承。例如,小柴胡汤,仅仅靠不同成分药量的加减,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复杂病情。传到日本,成为济世良方。

蒲辅周慷慨正色地写道:

祖国医学发病学说,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正气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变化,也多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存亡。与此相应,在预防上重视无病先防,参加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我在工作中,注意有关经验的介绍,无病劝其不服药。在治疗上重视元气为本,强调人体本身抵抗力、修复力的内在因袁的作用、不可见病不见人。

主张驱邪勿伤正,扶正亦能逐邪,虚实互见,攻补兼施。同时特别注意治病勿伤胃气,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功能一伤,营养供应不上,正气必然衰退,病就陷人三阴,难治或贻误病机。

治病求本,是中医各种辩证方法的共同目标。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不外呼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不再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质,不再热,便在寒。正邪的盛衰,正衰为虚,邪盛为实。总之,八纲是辩证的总纲,为各种辩证的核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西医也是靠经验的。这就是尽管京沪都有收费贼贵的儿科私立门诊,但是也只能看常见的发热肠道疾病,有了大病它们也不敢收,还是让去三甲公立医院。因为三甲医院的医生见的多,经验多,办法也多。

我喜欢《蒲辅周医疗经验 》很大的原意是喜欢它的语言,中医的医院,简断明确,深刻洗练,正好是古典文体的代表。

所以即便是从提高写作的角度考虑,也应该读这本《蒲辅周医疗经验》。

自己学点医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虽然不能给自己和家人治病,但是知道病是怎么回事,比看百度、用Google看病,靠谱得多。

Loading

什么都可以丢,但最好不要丢书;什么书都可以丢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什么都可以丢,但最好不要丢书;什么书都可以丢,但千万不要丢图书馆的书。这不,我的一位朋友的朋友,在杭州,因为丢了图书馆的一本书,被要求买一本一模一样的归还。

乍一看,这事不难。现在网上书店这么多,买本书岂不易如反掌。即便是已经下市的书,也可以从孔夫子旧书网或者淘宝买到。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图书馆的借书条上显示这本书叫《泥土变成碗》,然而搜遍了各大网络书店,都没有这本书的影子。

有达人,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找到了这本书,显示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和山东泰安的图书馆都有馆藏。如果杭州的图书馆必须强令这位失主还书,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疏通这两个图书馆的关系,把这书借出来,再还给杭州。但这也有问题,馆藏书一般都有印章,没法冒充新书。除非拿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本事,才能去掉馆藏的印记,翻旧如新,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当朋友的求助信息发到我手上的时候,时间已经半夜。依我这么多年的搜索经验,相信只要有一点线索,就可以找到这本书。

我先搜了网络书店和孔夫子,果然没有这本书。接着又搜了淘宝,在一家卖盗版书的打印店看到了这本书,虽然这家店的书都是自己私自打印的,不能冒充真书,但我还是找到了有用的信息,这本书的封面。

“泥土变成碗”的封面
“泥土变成碗”的封面

仔细观察这个封面,我有了新发现。这本书的标题上方写着“新小小牛顿”、下面印着“成长版”,而在右下角有一个阿拉伯数字“6”。而“泥土变成碗”是一个大标题。

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很可能不叫《泥土变成碗》,而极有可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们的录入时犯的一个错误。于是,我就到孔夫子网去搜,搜出一堆《新小小牛顿》,发现它又分,1,2,3,4辑。我进一步发现,这套书一共12本,这意味着每一辑是三本,那么《泥土变成碗》上有个6,它会不会属于第2辑呢?

因为孔夫子上的书介绍都比较简略,而亚马逊的书介绍都比较详细。我就又去了亚马逊网站,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搜索了–第2辑 “新小小牛顿”成长版。终于,我看到了下面的简介:

第2辑 “新小小牛顿”成长版,相对启蒙版,知识含量稍稍增加,知识范围更广更深,文字也比启蒙版多,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启发智慧……第2辑包含4–6册。让孩子认识自然……保温杯为什么能保温?还有世界大惊奇:月亮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真的有外星人来访吗?昆虫是怎样过冬的?还能了解泥土变成碗的过程……

停!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还能了解泥土变成碗的过程。

这正是我要找的。再一看这套书可以买到,正版定价正版,79.20元。

可以确信的是,正是粗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把“泥土变成碗”这个封面大标题,错当成了书名。而且如此粗心的馆员不止一个,杭州有,上海有,泰安也有。

立即告诉了朋友,失主愉快地下了单,一桩找书谜案,正式告破。

Loading

赫尔佐格的24条军规

Tuesday, January 9th, 2018

赫尔佐格的24条军规(译文修订版)

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在他《迷津指南》给出24条与电影和人生相关的建议。近来读他的《陆上行舟》的笔记以及相关访谈,才知道他是如此言行一致。

  1. 总要主动迈出第一步。(赫尔佐格是看到巨石阵和方尖碑的时候,对人类用原始的工具长距离运输巨石发生了兴趣。这奠定了他要拍《陆上行舟》的梦想基础。当他听到秘鲁的爱尔兰橡胶大王曾经把一艘32吨重的船运过一座山,立即产生了灵感,他要拍一部电影,讲述这个故事,把这个奇迹复制一次。他拒绝了使用塑料假船和微缩道具,而是把一艘320吨的真船,运过了一座高山。)
  2. 如有需要,就大醉一场,在拘留所里过一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3. 放出所有猎犬,总有一只能叼回猎物。
  4. 不要在自己麻烦和痛苦的泥潭里打滚。失望这件事,应当既私密,又短暂。(在拍摄《陆上行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包括两架飞机坠毁,受到部落袭击,资金链断裂,人员受伤,剧组成员被毒蛇咬而自锯掉脚,还没有各种负面消息的诋毁。但是他没有对他人吐露一句,而是自己硬挺过来。因为他知道,在一个剧组中,如果他稍微一退缩,这部电影就拍不成了。)
  5. 学会跟错误一起生活。(他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容忍错误发生,但也听人劝吃饱饭。在主要演员拍摄了40%退出之后,他曾经想过自己去演,被滚石乐队的Jager给劝住了。)
  6. 拓展对于音乐和文学的理解,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歌剧在这部电影里,起到了升华全片主题的作用。他热爱音乐,并且自己会弹奏乐曲。由于他良好的品味,才使得电影最后一幕瓦格纳《女武神》的片段,显得神采奕奕。)
  7. 你手里的相机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台,所以,用它来记录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
  8. 没有任何借口让正在拍的电影半途而废。(《陆上行舟》拍了四年,经常面临烂尾的边缘。赫尔佐格对制片厂老板说:你们让我放弃我的梦吗?不,那样我就完了。我会跟这个项目一起死,或者一起活着。)
  9. 随身携带断线钳,任何门都休想挡住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拍摄这部电影。)
  10. 不要被体制化,别做懦夫。(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敢,这部电影既是故事片,也是一部自传。)
  11. 宁可事后请求原谅,也不要事前乞求许可。
  12. 命运这东西应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从不把命运交托在别人手上,始终牢牢抓住。起先雇佣的巴西工程师,担心会死人,离开了。他就自己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继续把船拖过山岗。)
  13. 学会观看风景,发现内在的美。(他的电影可以说是以风景为主角的,全片的风光美极了,要知道这都是时间累积出来的,因为他只拍每天傍晚的magic moment,就是管线最好的那个时段。有时连着几天下雨,就一个镜头也不拍。)
  14. 点燃内心之火,探索未知疆域。
  15. 直直地走过去,不用绕行。(他一直是这样做的,没有用任何特技。)
  16. 精密策划情节,有意误导观众,但是最终到达目标。(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的理念,而是一个现代的西西弗。)
  17. 不要害怕被拒绝。
  18. 发展出自己的声音。
  19. 开始的第一天,即是没有归途的那个点。(当他决定拍这个片的时候,已经下决心不会停止和结束。)
  20. 应该给电影理论课考试不及格的人,发奖章。
  21. 机会很重要,能救电影的命。(当然,机会也是很重要。当地的印第安人帮助了他,本片最好的演员就是这些印第安人。)
  22. 游击战是最好的战术。
  23. 如果感到必要,就报复。
  24. 习惯于背后有一头熊在追你。(拍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动力。《陆上行舟》的拍摄过程,被另一部纪录片《电影梦》(梦想的负担)所记录。今天看来,格外令人唏嘘。)

赫尔佐格的原文

Always take the initiativ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spending a night in jail if it means getting the shot you need.
Send out all your dogs and one might return with prey.
Never wallow in your troubles; despair must be kept private and brief.
Learn to live with your mistakes.
Expand y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music and literature, old and modern.
That roll of unexposed celluloid you have in your hand might be the last in existence, so do something impressive with it.
There is never an excuse not to finish a film.
Carry bolt cutters everywhere.
Thwart institutional cowardice.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
Take your fate into your own hands.
Learn to read the inner essence of a landscape.
Ignite the fire within and explore unknown territory.
Walk straight ahead, never detour.
Manoeuvre and mislead, but always deliver.
Don’t be fearful of rejection.
Develop your own voice.
Day one is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 badge of honor is to fail a film theory class.
Chance is the lifeblood of cinema.
Guerrilla tactics are best.
Take revenge if need be.
Get used to the bear behind you.

Loading

新年新计划

Thursday, January 4th, 2018

2018年,又在群里跟“好中文的样子”第二期的学员们见面了。上次交流还是去年,时间就是这么令人敬畏地飞走了。今天我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年新计划。

我先说我自己的:每天更新一篇文章,题材能容不限,发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白板报》上。

有的同学的计划是读完《资治通鉴》,如果可能把《史记》也读完;完成十万字小说计划。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计划。即便是全脱产,泡着北海道的温泉,能完成其中一个都很不容易。

也有的同学比较现实:

最近看扎克伯格的每年计划,觉得计划第一不能多(最好一个),第二要有细节,第三要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想了一下,我的新年计划是:有效合理控制并使用好移动电子设备。

还有的计划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更高。比如“当好家里的女主人,把中年人的担子挑起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计划,给家人最好的陪伴和照料。

有同学的计划是“赚到1万美金”。大家开玩笑说,郭德纲相声里说,发财的手段都记载在《刑法》中。

也有同学是读完《圣经》。一年读完圣经的话,只需要每天2章旧约、1章新约就够了。

还有不少人提出了改善睡眠,少熬夜,早睡早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人的作息,已经不能用农业社会那一套了。什么早睡早起,都是农耕思维。自从有了电灯,人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只要自己别又熬夜,又要撑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好了。

每个人节律不同,自己感觉不疲惫就好了。另外多一些20分钟的打盹,非常管用。

除了读书之外,我希望大家能够把阅片计划也考虑进去。因为,在当代,阅片的重要性大于等于看书。

有同学认为:

阅片是奖励呀,自己做好了事情,才能分出闲暇来奢侈的享受。

我看过一个TED演讲,跟她说的一样。主讲人因为得了丙肝,要接受一种试验治疗。这种药打进去之后,人恶心昏沉16小时。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他规定打完一针,就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最后奇迹般治愈。

对于看片,我有两条建议:

一、看大导演的全部作品

不要顺着豆瓣TOP250之类的片单看,看不出个究竟所以然。

先挑选你喜欢的导演,整建制地全部看完。

我就是用这个办法看完了全部的约翰·福特、大卫·里恩、希区柯克,大部分黑泽明。今年再啃另外的大导演。

因为大师就是大师,哪怕他拍的烂片里,也有金子。

二、多看黑白片

为什么?因为黑白片的质感,光影,气质,再也无法重现。更重要的,一部黑白片如果现在还流传,那它的质量得多么好啊!这里不包括当代人不好好拍电影而拍的伪黑白。

不是黑白片老,它们才是电影年轻的样子。是我们被商业化的现代戴颖给把审美给训练老了。

黑白的光影是一种极其抽象的思维方式,是一门已经绝迹的手艺。现在还拍黑白片的人,非傻即骗。

罗杰·伊伯特写过一篇《我为什么爱黑白片》,收录在《在黑暗中醒来》一书的P.410

书中说:

这里涉及的是一些基本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色彩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黑白电影呈现出的则是色彩的故意缺失。这令它们看上去不像色彩片那么逼真,(因为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彩色的)黑白片更有梦幻的感觉更纯粹,纯粹由形状,样式,运动,光线和阴影构成。

例如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里,有场戏是英格丽·褒曼缓缓穿过门廊走向加里·格兰特,后者正在听录音里的证词,那能证明她并非纳粹间谍。这个镜头刚开始时,格兰特觉得她是有罪的。

中段时,他态度变得摇摆不定。

结尾时,他认定她是清白的。

对应的是,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背光中褒曼的剪影。随后她向前走来,身影变得半明半暗。最后,证词表明她的清白后,褒曼整个人被完全照亮了。

在这个镜头里,照明起到了道德审判的作用。倘若在这里加上色彩如根本就无法增添任何东西,反而还会带来令人迷惑的额外的情感信息,这种经典照明的纯粹感也将毁于一旦

尼采在1882年写下的笔记。

持续做一些事,从早到晚,从夜晚到梦里,只想着把它做好。凡是谁如此生活,那些不属于这种生活的事,会一件接着一件持续脱落。我们的所为应当决定我们放弃什么。

有所为则有所不为。这个道理真简单,但又是有力且及时的。书的开篇,尼采在新年的愿望里写到:有朝一日想只做一个说是的人。

持续尽自己所能地劳作,来让不属于自身的事物脱落吧!

Loading

挑战卫西谛

Wednesday, January 3rd, 2018

卫西谛,我向你发起挑战

新年往往会让人心生幻觉,给自己暗自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比如我曾经想过在2018年开展一个新的项目,向“与电影在一起生活365天”的卫西谛学习,也搞一个Drama365写作计划,也就是“与戏剧在一起的365天”。每天读一个剧本,或者看一部戏,然后写一篇公众号文章。

这个计划让我激动不已,并且我还耍了一个小聪明。

我给自己留了余地。我并没有说非得写戏剧,而是说drama,drama可以是戏剧,也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舞剧、甚至是体育比赛。这样我写作的空间就比较大。

都说卫西谛跟电影的365天写作很苦,我不同意。因为他写的题材单一,并且提前一个礼拜就计划好一周要看的电影,这避免了让自己每天醒来为找写作题材而烦忧。否则,他有可能面对电脑枯坐2个小时,还没确定选题。

但是冷静地去厨房洗了个碗,我还是让自己清醒了过来。我不能这么冒失。

卫西谛写电影是因为他真的热爱,但我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喜欢戏剧的人。虽然年轻时候玩票玩过几台戏,那是因为羡慕周围做戏剧的朋友,能够认识女演员。结婚以后,也编过几部话剧,那是由于生活所迫,毕竟话剧给的稿费,比写专栏要高一些。事实上,我对戏剧并没有太多热情,而根据我对我自己四十多年的了解,没有热情的事,我是坚持不下来的。

Drama365是搁浅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弃。我需要用具有仪式感的方式,来强迫自己输出。所以,我依然对卫西谛发起挑战,365天,天天更新,更新一年。主题和内容就不限定了,正如刚才所说的,无主题更难。所以,只要我能做到2018年每天发一篇,我就可以宣布挑战成功了。

为我加油!或者欢迎来看我的笑话。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