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刺刀与纸质词典

说起拼刺刀,不少人都感觉这是上个世纪的战法,只有在抗日神剧中才能看到。2008年,奥巴马在总统辩论的时候,也说过,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有天空中的致命武器,叫战机,水底下的攻击武器,叫潜艇。因此,从2010年开始,美军也取消了拼刺刀的科目训练。

但是最近一条新闻却很耐人寻味。

2017年7月1日,英国特种空勤团(SAS)小队在摩苏尔遇伏,遭50名伊斯兰国(ISIS)成员包围。在子弹即将耗尽的情况下,英国特种兵端起刺刀,如发疯的武士般向ISIS成员发动冲锋,杀得对方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在成功击毙32名ISIS成员后,SAS小队全身而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4年在伊拉克,2012年在阿富汗,英军在弹尽时都发起过刺刀冲锋,都是大胜,阿富汗那次还冲过80多米没有掩护的开阔地带。

我在看这条新闻的时候,查了“刺刀”的英文:bayonet,我查的是我家里最厚重的一本词典《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我家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
我家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简编本)

这本词典的规格如下: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精装: 3750页
开本: 16开
商品尺寸: 28.4 x 22.4 x 10 cm
商品重量: 4.2 Kg

足足有八斤多重,比我大学军训的时候,用过的号称七斤半的枪还重。

在一个电子词典满天飞的时代,纸质词典的缺点是再明显不过了。

它查起来非常慢,内容也不全。由于是简编本,它不但缩编了很多词语,而且忍痛割爱舍弃了20卷本《牛津大词典》的精华:历史例句。

通过简编本,根本无法欣赏到这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

The soldier was about to plunge his bayonet into the breast of the unfortunate Frenchman.

那么保持纸质版还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的。

在bayonet同一页上,我的目光不禁往下浏览,我看到了bazaar 这个词语,同时知道了,它的来历是波斯语,原意是市场。

在相对的一页上,我看到了 bayes theorum,贝叶斯定理,通过简单的定义,我知道了贝叶斯,是一个英国属学家。贝叶斯定理大致是怎么回事。虽然我没有明白,但是我可以顺着这个线索继续在网上查维基百科,搜寻其他资源。

纸质词典的特点就是有这种相遇感,可以让人在漫不经心中学到新的知识。当然,由于找寻的过程不容易,这个单词还更容易记住。所有这些优点加起来,可能也无法挽回纸质词典的辉煌。

纸质词典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像是步枪上的刺刀,它肯定干不过飞机大炮,但是你不能不说,它代表了人类的勇气和信心。

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物质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学习,我们获得知识,靠的不仅仅是便利,而是这种探索的乐趣与勇气。最终是精神战胜物质,纸质战胜电子,植物战胜硅基,也未可知。

电子带来了方便,但并没有让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提高多少。当年,朱生豪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独立翻译完了莎翁全集的大部分作品,而现在拥有武装到牙齿的电子设备,我们的翻译界却闹出了一个又一个笑话,从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到把孙逸仙大学翻译成双鸭山大学。这暴露出,我们现在的学习英语学习方法出现了偏差。

而回到纸质词典,也许是一个回归英语学习正途的好办法。

我的朋友淑貞老师告诉我:

日本电影 《编舟记》中提到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的差异,男主说,电子的没有这种“出会い”,也就是所谓的“遇见”。看电子书犹如在黑暗中只有一束光,刚好够照亮你,身边有什么完全无法得知。

电影《编舟记》讲述了一个忘我编纸质词典的故事
电影《编舟记》讲述了一个忘我编纸质词典的故事

拿一本书,旁边放一本纸质词典,就这样天天查,天天练,比心猿意马地一会打开电脑弄弄这,看看那,要高效得多。借用淑貞老师的比喻:电子书,好像在黑暗的房间里打开了一个手电,只能发出有限的一束光;而纸质书,则好比点亮了一盏水晶灯,把满屋子都照亮了。

由此可见–

快,就是慢。

落后,就是先进。

巧办法,不过是旁门左道的歪点子。

笨办法,恰恰是名门正派的好办法。

Loading

Tags:

2 Responses to “拼刺刀与纸质词典”

  1. wangpei says:

    说得太好了,这才是学习的真谛。只为求知,不为功利目的。

  2. 依云 says:

    我觉得英语的问题和介质的关系不大。

    学生时代,我使用纸质词典,也使用电子词典。电子词典的优势在于快速,所以我可以浏览包含较多的信息;而纸质词典的优势在于专业、丰富(因为当时的电子词典太粗制滥造了)。

    在目标导向和高压下,现在的人太急躁了。有多少人会觉得,学习,是一个投入时间然后慢慢享受的过程,是一个与未知的美丽相遇的过程呢?

    我还记得,我曾经有博学幽默的英语老师、网络老师。但是学生们并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不专心划重点,喜欢讲考试不考的课外知识,喜欢讲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

    相遇么,有维基百科,相遇只会太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