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rch, 2014

“下流社会”周一见

Monday, March 31st, 2014

see-mon-big

2014年3月最后一个周末,“周一见”成为一个热词。演员@文章同学因为偷情被发现而公开忏悔,“愿日后再不负人”,其妻马伊琍则在微博上说“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与此同时,”银泰商业集团董事长沈国军也发了一条微博:“周一见”。这条消息乍看不起眼,很多人觉得商人也来凑娱乐八卦的热闹,无非是想把自己包装得“调皮”“亲民”一点。到了周一,除了“文章忏悔”的新闻外,另一条横跨互联网和零售业界的新闻也上了头条–《阿里巴巴以53.7亿港元入股银泰商业集团》,大家才明白,商人并没有开玩笑。

两种“周一见”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所指向的是同一种社会潜流。在中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词语描述这种现象,而在我们东邻日本已经有了一个新兴术语叫“下流社会”。大家别误会,这里的“下流”,跟流氓阿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向下流动”的意思。这是三浦展的新书《下流社会》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日本社会经过1950-19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出现了中产阶级,然而随着日本经济增长放缓,眼下正出现了“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年轻一代,社会地位在向下流动,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的大军。他们的特点是:收入低,沟通能力差、学习能力低下,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能力全面下降,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用中国的时下网络语言讲,可以说是“自甘屌丝状态,缺乏正能量”。

正如三浦展所说:“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选择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但是,不要以为“下流社会”的人生信条就是默默无闻、随波逐流,恰恰相反,他们处境越是不好,越是强调“自由”和“个性”,越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那么,在中国这种“下流社会”有没有呢?岂止有,用浙江人的话说:“简直不要太多啊!”在中国,这些年两极分化的趋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当房地产业狼奔豕突,房价扶摇直上,金融业所向披靡,资金在非实业领域空转,“钱揾钱易,人揾钱难”,加上国家政策对于农民工、城市老居民的倾斜,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及连大学都没上过的年轻人,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不但如此,白领阶层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本当成为这个社会中坚力量的城市年轻知识阶层和专业人士面临跌入“下流社会”的命运。

在这种“向下流动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消费别人的绯闻、艳情、尴尬、忏悔、痛苦、眼泪,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同时,也需要通过在不降低生活品味的前提下,为高消费寻找更为实惠的替代品。@文章同学和@沈国军的两个“周一见”,就是这种向下流动的社会趋势的立体呈现。

在@文章同学的绯闻事件中,很多男男女女选择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当事人进行无情的鞭笞和嘲讽。全然忘记了自己也不是子路、颜回、柳下惠。这让我想起,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个故事。当时还没有“小三”、“出轨”这类词汇,人们管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叫“生活作风问题”,话说一个单位的职工搞了婚外情,领导找他做思想工作。领导并没有高举道德大棒猛劈,而是语重心长地说:“生活作风问题谁不想啊?可是,社会不允许!”如今,社会对于生活作风问题已经宽容了很多,反倒是“下流社会”的人群表现得绝不宽恕。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还是希望在心中维持一个“完美婚姻”的幻象,尤其希望明星们身体力行。因为确实有许多人,把@文章同学饰演的“蜗居男”和“裸婚男”,想象成跟自己是一类的人。这不是一厢情愿吗?像文章这样的电视剧大腕,每集的片酬是120万。他即使跟马伊琍离婚,在经济上也不会亏负妻女。这岂是“下流社会”离个婚,还要对30平米的小公寓进行财产分割可比的?

而@沈国军的“周一见”,则代表了社会的另一趋势,精明的商家通过打造平民品牌,放低身段,但不降低品质,以服务全社会的名义,来服务“下流社会”的人们。在日本,优衣库早就这么干了。面对人们消费能力的下降,优衣库提供高质量、买的起的衣服,提出Made for all的口号。日清集团提出了“没有边界”的口号,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价廉物美的拉面。与此相类似,银泰提出的口号是“爱在一起”,使自己有别于一些奢侈品购物场所和奥特莱斯。现在又跟阿里巴巴这个“屌丝”们最爱的品牌捆绑在一起,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向下流动社会”的人群,让他们来这里消费、移情、疗伤。商场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知道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名声鹊起的青年诗人,没有固定收入和工作,住的是一个仅能用来睡觉的小小蜗居。他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大商场呆着,观察人群,喝喝咖啡,吃吃快餐,写写诗,一天的浮生就这样过去了。对他来说,商场就是一个幸福终点站。

娱乐八卦也好,商业消费也好,并不一定就是麻醉品,它们也可以转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对美好商品的向往,对美好精神的向往,对美好肉体的向往,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如果跟“新观念、新道德、新思想”相结合,也可能激发年轻人精神的火花,转化成奋斗的勇气。问题在于现在的作家也好、记者也好、评论员也好,思想都太老旧、僵化、死相。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的思想家、作家、编剧、教育家站出来,正视现实,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带领年轻人,过红海,出埃及,走出“下流社会”。

这可能吗?答案未知,但已有人在尝试。在日本,人们对于“下流社会”的精神状态,早已警惕,并提出了疗救的设想。日本电视剧《龙樱》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救赎的故事。曾经是飞车党出身的律师樱木接手了一所升学率极低、乱得不能再乱的高中,他铁腕治校,选出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倾尽全力,把他们培养成才,让他们考入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东大)。而能否培养出东大高才生是衡量一个高中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结果,整个高中都被拯救了。樱木在全校大会上说:“如果你们真心地认为:保持个性、特立独行能够改善自己的处境,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考入东大才能改变你们的命运,才能把你们从无尽的黑夜中解放出来。醒醒吧!”

周一来了,@文章同学来了,@沈国军同学也来了。如果不想让生活周而复始、一成不变,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重复自己的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醒醒了!

Loading

珍贵材料:大学生捐精记

Thursday, March 27th, 2014

珍贵材料:大学生捐精记

Loading

各位《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的忠实观众们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各位《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的忠实观众们

Loading

潜台词写作范本:小品《警察与小偷》片段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陈佩斯化妆成警察,给正在盗窃的同伴放风,遇见真警察朱时茂,他们之间的对话)

朱;同志,哪个派出所的?
陈:我?我?噢!刚进去的时候,是在派出所.
朱:后来?
陈:后来不是……(往上指)
朱:噢!调分局了.
陈;就是!在分局住了不长日子,又……
朱:又调哪儿了?
陈;法院!
朱:在法院工作.
陈:不!去了几趟,我就又……
朱:又调哪儿了?
陈:进了第四监狱.
朱:噢!调劳改局工作了.
陈:对,归那儿管.
朱:我说,你们那儿劳改农场工作可是很辛苦啊1
陈:可不是嘛,真得干活呀!
朱:啊!你们也干活儿?
陈:谁跑得了啊!
朱:噢!那奖金一定很高吧!
陈:奖金?没有!
朱:补贴呢?
陈:还有补贴?怎么从来没人给过我呢?没有呀!
朱:假期长吧!
陈:不可能给咱们假呀!
朱:那你们……
陈:白干!
朱:噢–!
陈:能落个好就算不错了.你说我这么些年在里头拼死拼活地干,还不就是为了早一天离开那鬼地方……
朱:哎–,咱不能发牢骚!

陈:对,对,不能发牢骚!

Loading

罗宾·戴爵士的访谈守则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转自BBC中文网

在差不多50年前,当广播从业员还在适应要做具挑战性的采访时,一位叫做罗宾·戴的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广播从业员有权利和责任代表公众提出辣手的问题。”

尖锐的问题并不等于不公平的问题。

电视访谈逐步发展,当年的年轻人罗宾后来成为了罗宾·戴爵士。他在1961年为自己撰写了一套守则,目的就是表达如何平衡“生动尖锐的电视访谈和持平公正的原则”。

守则所针对的是电视记者,不过,也适用于任何的广播媒体的访谈。他当时假定做访问的是男记者。这是当时的普遍情况,但是,他后来也在自传中为此道歉。

他撰写的守则开列如下:

  • 电视记者在做访问时必须尽记者的责任,寻求真相与舆论意见。
  • 他应该抛开自己的成见,提出反映多方看法的问题,而且不顾那些声称他抱有偏见的指责。
  • 即使受访者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做采访的记者也不应因此而受影响。
  • 他不应回避辣手的话题,或者事前就问题做手脚。
  • 他应该抗拒来自他的雇主的任何压力,软化访问的问题或者就访问做手脚,以便获得同意进行“名人访谈”,或取悦当权者。如果在作出抗议后做采访的记者真心真意觉得不能接受有关安排,他应该选择退出该次采访。
  • 记者不应在访问前先向受访者提供问题。不过,由记者来说明提问的要点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他在采访前已经向受访者提供问题,他可能会因此而无法在访谈中提出后补问题,而这些后补问题往往是对澄清或者挑战受访者的答案至关重要的。
  • 如果电视节目的时限许可,记者应该给予受访者公平的机会,以便回答问题。
  • 记者绝对不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为那些不习惯在电视上出镜的人设圈套,或者让他们陷于尴尬境况。
  • 记者必须孜孜不倦、竭尽全力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穷追猛打,或者冒犯他人,甚至压迫受访者,或者以恶劣态度对待受访者而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坚毅不休的态度。
  • 必须谨记,做电视采访记者的人并非受聘为辩论员、检控官、审判者、精神病医生,而只是一个代表观众寻求信息的记者。

Loading

我看黑泽明的《梦》

Tuesday, March 25th, 2014

断断续续,用了两天时间才看完黑泽明的《梦》。这是一部由几个短片组成的电影。虽然故事各不相连,但主题和风格都统一。

1、狐狸的故事。雨天,少年不顾母亲的警告,去到森林里。看到一群戴着面具的狐仙在跳着诡异的舞蹈。回到家,母亲递给他一柄短剑,说是狐狸送来的,说他看了不该看的东西,狐狸让他自裁。只有找到狐狸,取得他们的谅解,才能回家。少年被逐出家门,向着彩虹尽头狐狸的住处走去。

2、桃仙的故事。少年的姐妹们在聚会,少年说你们怎么少了一个人,众人诧异。猛回头,看到一个穿着桃花衣服的少女急匆匆逃去,少年猛追。到了一处山脚下,被众桃仙拦住。桃仙控诉人类砍伐桃木,少年自辩说,一向爱护桃树。桃仙讥讽道:“那时因为你爱吃桃子。”少年说:“想吃桃子,随便到市场上就可以买到,但是桃花林是买不到的。”众节愕然。然后为少年跳起桃花舞。舞毕,桃仙消失,山坡上只看到被砍掉半截的桃树。其中有一树桃花独放,应是少女无疑。

3、登山者的故事。一群登山者,遇到暴风雪,无法回到营地,纷纷睡倒在雪地中,此时,来了一个女人,不断地帮一男子盖毛毯,直至他醒来。他唤醒同伴,回到大本营。

4、隧道里的第三小队。这是梦中经常可见的场景,一个风尘仆仆的退役军官,来到一个阴森的隧道前,逡巡不前,隧道里跑出一恶犬,身背手榴弹。军官穿过隧道,忽听背后有脚步声,细看原来是死去的下属野口。野口指着山下灯火,说那是自己的家。军官说:“你已经死了,是死在我怀里。你走吧。”士兵敬礼,转身走进隧道。随后出现一队士兵,军官向他们忏悔,随后命令他们向后转,齐步走。恶犬追了出来。

5、梵高的故事。画家在画廊中,望着梵高的画沉思,忽然画面动起来,他走入画中,来到阿尔。见到了在地里写生的梵高。梵高说,自己的时日无多,要赶紧画下这些美景。画家走在梵高的油画中,影片的布景大极了美极了,画面在里面穿梭的时候,观众的心也醉了。最后梵高的背影消失在乡间小路上,麦田里飞起一大群乌鸦,又定格成梵高油画的画面。

6、核爆之后。核电站在爆炸,富士山在燃烧,一青年男子随着一群逃难的人群,逃到海边,幸存者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及一位商人。商人说飘着的不同颜色的烟雾,代表不同的辐射污染,有的能让人得癌症,有的能让人得白血病。原来这个商人就是核电站的拥有者。无法忍受末世场景,商人投海自杀。此时,辐射的雾霾飘过来,青年男子试图保护逃亡的母子,脱下外套,拼命驱赶雾霾,也无济于事。

7、食人魔。一个青年遇到一个食人魔,他说起自己变异的原因,是核污染,连植物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头上都长角,角多的吃角小的,但是每到夜晚,长角的食人魔就痛哭哀号不止。他带青年去看了这地狱般的场景,在一片血湖边,食人魔们哀痛挣扎。不幸的是,这种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因为食人魔永远不会死。青年拼命逃跑,生怕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8、水车村。这是最后一个故事,一位青年,来到一个绿水环绕的村庄,看到孩子们在给一块石头献花。他遇到一位正在修理水车的老者,老者告诉他,这个村庄的人,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甚至不用电灯,只用蜡烛。青年诧异地问:“那晚上岂不很黑吗?”老者说:“晚上本来就是黑的,弄那么亮堂干嘛?况且夜晚跟白天一样亮的话,就看不到星星了。”老者说人们给石头献花,是因为那里曾经埋葬过一个浪人。最后,老者带青年参加一位百岁老人的葬礼,这里没有哭泣和悲伤,只有鲜花和舞蹈。老人敲着铜铃和鲜花,加入了送葬的队伍。青年也给石头献了一束野花。流水淙淙,世界安静,如同沉入水底。

这八个故事,不是每一个都好,比如我觉得登山和富士山的故事,太直白了。不过我非常喜欢其余的六个梦。它们提出了人生的基本问题,并且给出了可能的答案。只有电影大师才敢这样做。

这部电影美妙之处在于直觉形象。狐狸的面具舞,少女变成桃树,穿过隧道的意向,走进梵高油画,食人魔的地狱血湖,水草丛生的水面,所有这些,都是直觉的画面,入眼即入心,令人久久难忘,惴惴难安,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啊。

从黑泽明这部电影,也学到了短片的技巧。故事要完整,前后要照应,哪怕是短篇,也不能平均用力,必要时极尽铺陈。画面要有想象力,因为短片更仰赖于画面。找时间找剧本来读一读,会有很大收获。

Loading

竟有如此二的“神器”模仿汽车喇叭的自行车喇叭

Tuesday, March 11th, 2014

竟有如此二的“神器”模仿汽车喇叭的自行车喇叭

Loading

胡金铨谈沟口健二电影里的女人

Monday, March 10th, 2014

溝口健二影片中的女性往往為有「價值」的男人而獻身,而所謂有「價值」的男人往往是指能專心致意一種技藝或職業的人。像《雨夜物語》的男主角是專精的陶土。《雨夜物語》中的廢古堡,破敗的家園,也影射日本戰後廢墟的景況,而藉此呈現女性的堅忍與悲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