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这行当

在当下中国,关于电视剧存在种种谬解。什么电视剧行业是缺乏艺术价值的通俗文化,什么电视剧受众主要是中老年妇女,什么电视剧“神剧”、“雷剧”是粗制滥造的产物,什么电视剧市场一片乱相……这些都是不懂装懂的人说的外行话。为了还原电视剧市场的真相(确切地说,是为了接近真相),我历时半年时间,采访了从中央台电视剧中心到浙江影视中心的资深达人,走访了电视剧导演、编剧和演员,采掘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

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产业的一环,也不仅仅是大众文化的一支,而是人类古老叙事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正如当代戏剧导演、大众叙事研究学者牟森所说:“电视剧是目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大众叙事媒介,它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书功能,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向最大面积的受众传递历史的和文化的价值观。”人们喜欢看电视剧,跟人类的祖先喜欢围坐在篝火前听盲诗人吟唱史诗的理由是一样的。不是寻求娱乐,而是找寻第二人生。不是消磨时间,而是让时间延续。

所以,当我们看到《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被改编成电视剧霸占住荧屏,一点也不要奇怪。因为电视剧就是视觉化的“说书”,而且也承担了与说书相同的功能,娱乐大众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影响大众。

电视剧火是应该的,因为大众对于故事的渴求,对于复活集体记忆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但是,圈外人可能想不到电视剧究竟火到什么程度。2012年一年,国产电视剧有1.7万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相比之下,美剧和韩剧的产量只有8000集和2000集。

电视剧的片酬之高,不但跟国际接轨,而且已经超过美日等国的水平。目前一线演员(张嘉译、孙俐等)的平均报酬是一集60万,文章和白百合更是报出了120万一集的天价。与朗朗、李云迪几乎齐名的钢琴家赵胤胤坦言,他之所以不愿意开钢琴演奏会,是因为他苦干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另一半陈数接一部电视剧赚的钱多。这个说法绝不夸张。我们算一笔账就知,2012年国内演出排行榜第一人朗朗演奏会的门票总收入不过900多万元,而以陈数准一线的身价,30万到50万一集,接拍一部30集的电视剧,轻轻松松900万到手。

作为电视剧灵魂的编剧,报酬也在上涨。中国各行业码字的收入都无法跟他们相提并论。如今二线编剧的稿费标准是每集5万元,以每集15000字计算,此稿费标准相当于千字3000元,而专栏作家的稿费一般都在千字300元左右徘徊。一线编剧(著名编剧邹静之、《悬崖》编剧全勇先等)的稿费更是达到了每集25万元。据说,导演的劳务费也水涨船高,达到15-30万元。

当然上述的报酬都是税后报酬。按照行规,演员、编导从制作方那里取得报酬,都是税后净价。为了税收方面取得优惠,一些北京制作公司都把制作机构甚至公司注册地放在横店地区,因为这里有返税的待遇。这也造成了影视剧在浙江的繁荣。浙江已经成为全国影视剧产量最高的省份,说是“东方好莱坞”,也不过分。

对于电视剧制作成本的节节上升,很多国有影视机构颇有微词,在他们看来,正是民营资本的大举闯入,造成了演员报酬的水涨船高。八十年代央视拍《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和马德华的报酬是全剧组最高的,每集80元。这样价廉物美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民营资本注入影视行业,一方面为了逐利,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盲目性。央视一名资深制片人(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名)告诉我:“有一些二百五公司进入电视剧行业。很多人赚了钱,想做一把文化人,得到一个自我满足。也有的商人儿子学表演的,投资5000万,捧自己儿子。钱来得很容易,投出去也不心疼。有的人点名要范冰冰主演,60万不行,100万。演员身价就是被这帮人给砸出来的。”

对于电视的采购方–各卫视播出平台来说, 买片之前,先问谁演的,再看谁导的,剧情根本就不太关心。因为演员是收视率的保证。

这样高成本制作出的电视剧,当然存在风险。2012年全国电视剧产量1.7万集,真正能播掉的不到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只能堆在库房,或者刻成碟,放在投资人家的书房里。

为了规避投资风险,目前较通行的做法是量体裁衣。老干部的后代就想写写自己的爷爷,自己手头又有钱,就投一个以爷爷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或者当地经济搞得很好,有大宗旅游项目,或者百年老字号,当地政府又想做政绩,就投资做一个商战的片子。这种投资的特点是,背后有依托,钱打水漂不心疼。这类创作,不追求出精品,只要出成品就行,最后完成播出就是胜利,如果能在央视和卫视播放,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另外一种投资模式,就是瞄准重大主题。例如,十八大以后,国家倡导正能量,就有《赵氏孤儿案》这样的大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简称“一黄”)播出,投资方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得到了宣传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奖掖。后者往往比赚钱还要重要。

但是重大题材创作有个问题,那就是要尽可能规避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中国,这两种风险往往是同一种风险。为什么抗日剧多到泛滥的地步,以至于横店影视城每天有300个鬼子被“枪毙”,就是因为抗日题材相对安全。根据当时的广电总局的规定,涉案剧、谍战剧,都不准上黄金档,对于巨额投入的电视剧来说,这无异于被判了死缓。前一段时间,清理“抗日雷剧”,又让一些公司撞在枪口上。因为电视剧动辄投资巨大,一部剧就可以搞垮一个公司。所以,经常会有判断错误的投资人血本无归。

而电视剧制作的大公司之所以大,就在于他们有一套规避这些风险的机制。华谊兄弟公司四年前要上一个项目,题材是百万日本侨民大遣返。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国采取很人道的手段,把日本侨民全都遣返了。中央台也觉得这个题材挺好,唯一的要求是男一号必须是共产党员,这有些难度,但编剧在第五稿中还是圆满解决了。但是,华谊兄弟的项目组和专家顾问团真不是吃素的,他们高瞻远瞩,耐心观望,一直没有动工。2012年,日本右翼势力蓄意破坏下,中日关系受到挫折。观众对于这种人道对待日本战俘的题材不但不会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反感。假如华谊兄弟当初上马这个项目,此剧必死无疑。

电视剧这个行当,条条框框画在那里,高压线一条条横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戴着镣铐跳舞。大家看电视会发现,除了家庭剧和青春剧,当代题材的电视剧比较少。这是因为电视剧如果要好看,必须有个反面人物,而当代重大题材,反面人物不好设定,还是放到民国时期比较安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

央视资深制作人对我说,他的一个朋友做过一部电视剧,题材是首长专列。自始至终,首场在剧中没有出现,也没有提究竟是哪位首长,而是着重表现专列上的乘务人员之间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就可以通过审批。否则,涉及国家领导人、老革命的电视剧,必须经过重大题材电视剧审批足的审批。涉台电视剧,要三级台办批,涉及民族问题的,要三级民委批。例如,福州台办主任写了一个电视剧本子《今生缘》,因涉及台湾问题,先要交到上级台办审剧本,在得到可以拍的批示之后,再交给广电总局审批。

电视剧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智慧与勇气的角力。正如好莱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娱乐秀产业”(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今天的中国电视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没有一种产业能比得上电视剧产业。

电视剧就是当代的史诗,客厅里的神话,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电视剧已经走到了大众文化产业的前沿。

Loading

Tags:

7 Responses to “电视剧这行当”

  1. Chen Ying says:

    很中肯的评价。对于上面有人说某部制作成本小的,那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就算是连载纪录片,他也算在电视电影或者记录片的范畴,和电视剧不是一个类型。
    电视剧,真的是大俗大雅的代表,火了哪部剧,哪部剧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一般都是可以提现全民心意的,即使那是雷剧。雷剧出现,无非是捧演员,而且你经常会发现北上捞钱的香港艺人。
    电视剧,就是一场演绎评书。人们不再满足于靠自己想象,太累了,所以选择直观看别人表演,来找个乐子。能找到乐子的,就是好电视剧,即便是雷剧。
    所谓那些寓意深刻的剧,引人发省的剧,对大众来说,太累,但是确实是另一种体会。

  2. […] 链接:https://baibanbao.net/filmandarts/2013/07/23/on-serialised-tv-show/ […]

  3. […] 链接:https://baibanbao.net/filmandarts/2013/07/23/on-serialised-tv-show/ […]

  4. kyokyo says:

    写的都是啥?
    一点价值也没有。
    推荐你去看看《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水知道答案》
    一部片子可能制作成本不到50万,就能制作出震撼人心,激发人良心的片子。

  5. 禾黍高低 says:

    “所以,当我们看到《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被改编成电视剧霸占住荧屏,一点也不要奇怪。因为电视剧就是视觉化的“说书”,而且也承担了与说书相同的功能,娱乐大众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影响大众。”

    让人耳目一新的评论啊~ 确实很有道理。

  6. sunnybbc says:

    哎, 不过, 文化传媒的股票真的是涨疯掉了呢。

  7. sunnybbc says:

    谢谢解析。 不过, 国产电视剧, 看的真不多。 还是比较喜欢纪录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