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年过完了,博客也该写了。

春节期间,我都在看电影,看时长超过3小时的大电影。说来惭愧,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迄今为止的岁月,都在底边上游荡。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从欲望到无聊之间,来回徘徊。至于三角形的顶点,那种卓越的生活,我很少去体验。所以,到了中年,我才开始补课。元旦补了木心的文学课,春节补了大卫-里恩的电影课。

看时长超过200分钟的电影和读页码超过1000页的巨著一样,都是对意志的磨练。你需要克服对长度的恐惧,忍受必要的枯燥,才慢慢品出甘甜,最终得到更丰厚的精神回报,以及更持久、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娱乐。

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David Lean),是英国电影导演,他以制作史诗电影(Epic Film)而名垂影史。可以前,我一部他的作品也没看过。所以,用每天一部的速度,依次看了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印度之行》、《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和《雷恩(又译:瑞安)的女儿》。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我查阅维基百科,并且读了两本关于他的书:《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Constantine Santas The Epic Films of David Lean 2011)和《史诗的背后:大卫-里恩的生活和电影》(Gene D. Phillips Beyond the Epic The Life and Films of David Lean 2006)。从而,对他的史诗电影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什么说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史诗?

什么是史诗电影?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史诗?

史诗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泛滥成灾的概念之一。什么玩意都敢叫史诗,一个电视剧,一本小说,一个工程,一个楼盘,都往史诗上扯。还有人写过《一个女人的史诗》。但是,史诗的本义并不是又臭又长的意思。

史诗在英文里叫epic,来自于希腊文epos,本义是:语言,歌曲。尽管对于史诗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史诗的定义是:有一定长度的、反映一段历史记忆的、庆祝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事迹的口头或书面叙事。引申义为,一系列值得被当做是史诗的动人事件。

史诗电影,就是用电影手法完成的史诗叙事。它同样具有史诗的三个特征:

1、长度。史诗电影不能满足于120分钟,180分钟是起点。大卫-里恩的史诗片大都超过200分钟。对于史诗电影来说,长度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利用长度。

2、历史记忆。史诗就是把人物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展开叙事。大卫-里恩的电影,背景都悬在严重冲突的地区和时期,例如:一战时期的中东(阿拉伯的劳伦斯)、二战时期的缅甸(桂河大桥)、革命和肃反时期的苏俄(日瓦戈医生)、复活节起义前后的爱尔兰(雷恩的女儿)、英国统治时期的印度(《印度之行》)。

3、英雄人物。英文叫hero,汉语翻译成英雄或主人公,还是叫英雄比较符合本义。大卫-里恩的史诗剧,都在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他们虽然处在重重危机的大环境下,经历个人生活的小危机,并且都具有各自的缺陷,但依然能够放射出人性的光华。塑造Hero with flaw(带有缺陷的英雄人物)是大卫-里恩的坚持与创造。

以下是我对大卫-里恩五部史诗电影的观感和总结,有剧透,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些电影,请慎入。

一、《桂河大桥》The Bridge of River Kwai

桂河大桥

大卫-里恩拍的第一部史诗电影。最初,这只是一个赚钱的“活”而已。1955年,里恩拍完《艳阳天》之后,跟女演员ANN TODD离婚,这搞得他很穷,并且使他的事业坠入低谷。是凯瑟琳-赫本把他介绍给了Sam Spiegel。那是好莱坞史诗电影的黄金时代,《十诫》、《宾虚》都是那个时候的巨作。Spiegel是《码头风云》的制作人。当时他正在找人把法国作家Pierre Boulle的小说《桂河大桥》搬上银幕。

《桂河大桥》的作者,曾经在缅甸做过日本人的战俘,所以历史细节真实、人物性格复杂,足以撼人心魄。里恩首先跟编剧合作,对原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把西尔斯(Shears)少校从英国军人改为美国海军军官,性格也变得放荡不羁。剧中其他人物也变得性格鲜明:尼克尔森上校的坚定、傲骨与固执、藤斋大佐的专横跋扈与武士道精神,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桂河大桥》公认为是里恩电影中情节最完美的。修桥和炸桥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贯穿始终。最终两线碰撞,电光火石,光耀夺目。

最终,桂河大桥被炸了,这是里恩对原著做出了一个重大修改,在原小说中,尽管日本人的列车被炸坏,但大桥纹丝没动。里恩的这个修改是十分必要的,符合电影的叙事规律。尽管小说可以让读者读完之后震惊和失望,电影却不能这样。观众在黑暗中花了三个多小时,谁也不愿意带着遗憾和不满回家。所以,电影的结尾必须让观众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不是好电影。

片中最复杂的人物是尼克尔森上校,他冒着被机枪突突掉的危险,坚持要求日军履行《日内瓦公约》,不能让被俘军官参加体力劳动。为此被关进战俘称之为“火炉”的铁皮屋。但他最终用钢铁的意志,让日军指挥官藤斋屈服。他要展示英国军人的纪律和才能,准备把桂河大桥修成一座寿命超过600年的大桥。桥落成,他认为英军战俘在精神上战胜了日军。当他发现有人要炸桥,尽管猪头都知道肯定是战友们干的,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保护这座大桥。最终造成炸桥的战友Joyce、Shear之死,也让自己与大桥同归于尽。

以往影评认为,尼克尔森上校生性固执,冥顽不化,我却在他的行动中发现了超越敌我、超越仇恨的尊严感。大卫-里恩是超民族、超国家的人道主义者,尽管结尾他照顾观众做了修改,但是他始终把尼克尔森上校当成英雄来塑造。

本片另外一个抢眼的人物是藤斋大佐,尽管作为战俘营的指挥官,他凶悍暴躁,但并非是一个毫不讲理的人。他颇有一种愿赌服输的气概。尽管在向尼克尔森上校屈服后,他气得顿足捶胸地大哭,但还算一个坦荡的军人形象。

我们注意到,大卫-里恩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蛋。英雄是有缺陷的,反面人物也有闪光点。

二、《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年三十,我看的第一部大卫-里恩的电影。4个小时,舍不得眨眼,看完觉得结束太早,无限惆怅。几天后,又看了一遍。对照参考书,发现了一点门道。

阿拉伯的劳伦斯,即T.E.Lawrence,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私生子,毕业于牛津大学考古专业。曾到中东考古,对阿拉伯文化非常了解。他以一己之力率领阿拉伯各部落,赶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电影中的故事基本是事实。劳伦斯本人也是作家,他写了回忆录「智慧的七根柱石」,他还翻译了「奥德赛」。

大卫-里恩的金牌合作编剧是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是他把劳伦斯的自传《智慧的七根柱石》以及他人关于劳伦斯的回忆,改写成了剧本。大卫-里恩工作有个习惯,必须等剧本改到完美,才开始拍摄。而一旦开拍,剧本不再改动。

《阿拉伯的劳伦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的叙事是完美的、教科书式的、无懈可击的。问题出在下部。由于根据史实改编,下部不得不走下坡路。一方面是沙漠暴动的胜利成果被政客所窃取,另一方面是劳伦斯本人遭受创伤与打击。他在潜入地方城市侦察的时候,被土耳其士兵抓住,遭到鞭打,并据信遭到了强奸(这在电影中都有暗示)。这形成了他性格的转折点。从此,电影变得黑暗起来。劳伦斯变得嗜血,也变得退缩,最终他被政客们赶出了沙漠。

上部一气呵成,故事完整统一,下部却成了段落体(episodi 缀叙体),故事被切割成一个一个小段,不如上部好。

《阿拉伯劳伦斯》是史诗电影的集大成者,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都承认,曾经受这部电影影响至深。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是劳伦斯与ALI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出ALI的出场,电影中先出现了一个塔塔儿人的向导。大卫-里恩和罗伯特-博尔特有一种超人的才能,能够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人物的尊严。这个向导的戏不多,但是每一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劳伦斯口渴了,准备喝水,他示意让向导先喝,向导摇头拒绝。接下来,劳伦斯把手枪送给向导作为报酬,向导拒绝了,说到了目的地再收。这揭示了向导是一个自律且有尊严的人。同样的尊严感,在大卫-里恩的其他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这部电影在约旦拍摄,沙漠风光,让现在的大片也相形见绌。里恩,很少用布景,他喜欢用真实场景。

三、《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大卫-里恩所拍的电影中最赚钱的一部。共计为米高梅赚了2亿美元。因为当时在苏联境内拍摄是不可能的,所以外景地选了西班牙和芬兰。

这部巨著的电影改编依然由罗伯特-博尔特操刀。但帕斯捷尔纳克是个诗人,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日瓦戈医生》就故事本身来说,充满了巧合与漏洞,这让博尔特十分抓狂,他说:“这是一个二流故事。”但是天才的里恩与博尔特最终找到了一个框架结构,把故事圈了进去。

他们设计了日瓦戈医生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苏联的将军,到工厂去找日瓦戈医生与拉拉的私生女。故事从将军寻孤开始,最后终结到认孤上,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并向前延伸了一小段。

《日瓦戈医生》的故事,整体来说比较黑色,里面不仅有“乱伦”,主题还是婚外恋,日瓦戈医生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被时代的风暴携裹着的有才情的小人物。他的悲剧,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也是自己性格使然。假如他不骑马去找拉拉幽会,就不会被红军劫持走,从而妻离子散。

大卫-里恩的高超之处在于他拒绝一切感伤主义。事实上,里恩憎恨多愁善感。所以,在表达伤悲的时刻,他总是点到为止,绝不玩煽情。里面的人物尽管受到重重打击,但很少流泪。悲剧应该是激发人们的恐惧与怜悯,而不是赚得廉价的眼泪。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大卫-里恩的信条。

这部电影贯穿道具是一把琴,日瓦戈的妈妈留给他,他又给了拉拉,拉拉又传给他们的女儿,琴在,神在,人虽去,不绝望。

大卫-里恩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绝望。影片最后,日瓦戈的女儿与男友走出厂部,来到大坝上,闸门打开,大水倾斜,势不可挡,气贯长虹。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万般颓唐,付诸水流。

四、《雷恩的女儿》Ryan’s Daughter

雷恩的女儿

《日瓦戈医生》让大卫-里恩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导演,大家关心的是,他的下一步拍什么。罗伯特-博尔特提议改编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哥俩都离过婚,也都娶过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人,对破碎的婚姻感同身受。里恩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提出,要把故事的背景改到爱尔兰。

剧本依旧由博尔特执笔,前后写了一年多。电影仅保留了福楼拜的故事框架,里面的人物和背景全都重新写过。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爱尔兰一个海滨村庄,当时英国严厉镇压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片中描述的情况符合历史事实(例如抓住起义者绞死)。最大的不同是,包法利夫人遇到的是一个花花公子,她在出轨之后,钱也花光,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Rosy,并没有自杀,反倒是他的情人,英国军官自杀了。

这部电影全部用70毫米胶片拍摄(类似今天的IMAX),场景全是在爱尔兰和南非的海滨取景,暴风雨场面,都是实景。这让在游泳池里掀起海啸的李’安们情何以堪。在拍片过程中,还发生过演员在风暴肆虐的大海中,被浪头打昏过去的意外。这部电影整整拍了一年。

上演之后,遭遇差评。《纽约客》记者对它嗤之以鼻(无独有偶,最近他们对《云图》也给了差评。)里恩名声一落千丈,从此居然告别影坛14年之久。

现在看来,《雷恩的女儿》是一部高水准的史诗巨作。里面包含了罪与罚、背叛与忠诚、受辱与救赎等多重主题。这是里恩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可惜我看的是配音版,以后我一定找原版来多看几遍。

片中Rosy与英国军官在密林中亲昵的画面,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情爱画面。而Rosy的丈夫Charlse,是我见过的精神力量最强大的银幕形象。在得知妻子背叛自己,目睹妻子遭受私刑,自己也被村民暴打之后,他没有自杀,也没有崩溃,而是提出分手,离开村庄,并提议把自己可怜的一点家私,分给妻子一半。Rosy虽然欲求不满,但是个敢作敢当的女性,他承认了自己的婚外情,并且用接受私刑的办法,为自己赎罪,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尊严。最后,夫妻二人,在教父、傻子等村里仅有的好人的陪同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叫骂声声之中,离开村庄,去往都柏林。

未知的生活在等待着他们。里恩,总是这样,在制作悲剧的时候,给人留出路,给观众留出路。

五、《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1984年,阔别电影界14年的大卫-里恩准备把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改编成电影。

说句题外话,历史上,阿拉伯的劳伦斯与福斯特是好友,劳伦斯回忆录的草稿,曾经给福斯特看过。福斯特生前拒绝把自己的小说「印度之行」搬上银幕,因为他担心小说中反应的英印关系会被人曲解和利用。直到他死后,版权持有人才允许拍成电影。大卫-里恩这次亲自操刀改编剧本,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件–两位普通英国女士访问印度–拍成了又一部史诗。

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里恩进行大胆增删。最了不起的是第三幕是里恩添加的。女主角Adela,独自骑着自行车去逛神庙,看到男女交合的石雕之后,性意识被唤醒。这段戏非常重要,它一下子解释了后来山洞里发生的一切。而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对于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Adela为什么起初会一口咬定Aziz医生性侵自己,也没有明确交代。在福斯特看来,这并不重要,英印关系才重要。

在里恩看来,山洞里发生了什么,十分重要。因为观众在这个地方无法接受模棱两可。他给出的解释就是,Adela的性意识被唤醒,她发现自己对Aziz医生有了欲望,但是知道这是离经叛道的,在山洞里突发了歇斯底里。

《印度之行》的主题是「连接」connect,文明之间,男女之间,朋友之间,万事万物之间,都需要连接。连接是困难的,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部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不是Aziz,而是Richard Fielding校长和Mrs. Moore,前者竭力保护每一个人,后者以平等之心对待印度人。

这部电影主线看上去是Adela与Aziz等人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Richard Fielding与Aziz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审判之后,Aziz脱下西装,穿回民族服装,俨然变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Richard心存芥蒂,因为他以为Richard娶了Adela,当他知道昔日老友的妻子是Mr. Moore的女儿Stella的时候,他接来了内心的心结,与Richard重归于好。

在原作中,当Richard问Aziz“我们现在是不是朋友”的时候,印度人回答:“只要印度还被英国统治,我们就不是。”里恩,把这句话给去掉了。去得好。小说可以这么写,电影必须给观众满足与希望。

当两个好朋友告别的时候,结局略有悲伤,但不是悲剧。最后一刻,观众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又非廉价的、被愚弄、被敷衍的满足。这就是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大卫-里恩最后一部史诗电影是改编康拉德的《诺斯托罗莫》,可惜没等他完成,就去世了。电影史上又少了一部史诗。

Loading

Tags: , , , , ,

5 Responses to “我看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

  1. 小卟咚 says:

    所有的电影都看了,老师的经典影评又让我加深了印象,大卫-里恩的水准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无论是音乐、画面、与故事的情节都让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好看耐看值得看。。。

  2. 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的黑屏,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家电视或碟机坏了…… 真是碟友届的经典笑料!

  3. 老熊 says:

    读完长文,决定先去下1956版的十诫,试试自己的牙口。三年前看宾虚,又觉得好看又觉得困……

  4. 哲尔夫 says:

    与其看这么长时间的老电影,我更愿意看看指环王系列,轻松娱乐了。最重要的是才疏学浅,理解不了这些老电影背后的含义。囧。

  5. 小卟咚 says:

    《雷恩的女儿》没有搜到其余四部都看了,影评写得真好,深受启发,学习了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