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Stories

我今年买了不少大书,包括重达30多公斤的54本《文史资料选辑》,但都没有昨天收到的一本书壮观。只见亚马逊送货员骑着电动车,斜抱着一个又长又宽的扁纸盒过来,不知道的以为是一面穿衣镜。

就是它!中文亚马逊最后一本,美国亚马逊刚刚断货。皆因《纽约时报》把它评为2012年十佳书籍虚构类第二位。它就是Chris Ware的图画小说 Building Stories (我姑且译为《小楼春秋》)。

building stories

上面这张图不是我,我是从网上借来的,为了让大家可以看清楚这本书的体量有多大。

书包在一个盒子里,拿到床上,儿子以为是玩具,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盒子,里面紧紧地覆着一层塑料膜。划开之后,就看到一叠印刷品,有小册子,报纸,杂志,楼书一样的大册子,不多不少,一共14种。我跟老婆先看了第一册无字小画册,立即被它吸引了。

推着婴儿车的女主角

这不是漫画,这是一部小说。女主人公是一个安装着假肢的插花匠,尽管只看了一本小册子,就被她的孤独、悲伤所感染。她也曾学过艺术,后来放弃了。在这一个盒子里,有她“画”的小蜜蜂漫画。

我们的女主人公没有名字,她住在芝加哥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楼房里。她的楼下住着一对浪漫不再的中年夫妇,一楼住着80多岁的房东老太太。

房东老太太

作为一个非线性的故事,这14本印刷品,没有先后顺序,你从哪一个看起都可以。全部看完,你才能知道完整的故事。实际上,这本书没有很戏剧性的故事,除了那些打动人的瞬间。例如,在一本精美的楼书一样的画册里,中年妻子脱光了衣服站在丈夫床前,而丈夫浑然不查,认真地看着自己的iPad或者随便什么pad。这里面还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裸体画,例如(警告!18岁以下勿点。这一张。

这本书的绘画大胆极了,里面夹带的对开报纸展开居然是插花师女儿的真人大小的图像。真人大小,非亲见难以置信也。

插花师的女儿

虽然我只是大致翻了一下,还没有仔细读。已经被这本小说所打动。例如,里面画道,插花师家的猫丢了,五年以后,插花师和女儿经过这座老楼房,看到墙角瘪掉的皮球。时间在这套书中尽情地流逝。

林荫大道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本书啊。尽管我很想再买一本送给当年的闪客老蒋,但是这的确是最后一本了。杭州可能只此一本,长三角不超过5本。如果有人愿意用5倍的价钱来买,我也不会答应。我在亚马逊购买的价格是270元人民币。

在一栋百年楼房里

这本小说(说是小说,其实里面全是图画和卡通,没有单纯的文字)的大获成功,说明至少四件事:

一、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当中国的小说作者们吭哧吭哧写着官场小说、迷恋穿越盗墓的时候,西方的小说家已经突破了线性叙事和文字叙事的局限,在自由王国中驰骋遨游。

二、插画应该有更好的用途。除了画儿童绘本,为飘柔画广告,以及给各色快餐文化配插图之外,老蒋的艺术素养和画功可以用到严肃虚构文学的创作中来。

三、纸质书还有续命的手段。这本书以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叫喊“纸质书即将死亡”的人的脸上。这本书的质感,装帧,独特,让所有电子媒体自惭形秽地走开。

插花

四、所有的文艺形式都应当创新,话剧也不例外,在国内戏剧界把老舍、曹禺当成神灵供奉的时候,他们显然不知道国外戏剧已经渡过了几道轮回。让缺乏基本审美训练和艺术素养的言论(例如这篇关于张广天话剧《杜甫》的评论)别再丢人现眼,赶紧去更新一下老化的知识库吧!

虽然现在还买不到Building Stories,不过你不用着急,出版商一定会让中国的工厂开动机器大力印刷的。总有一天你会翻着它,感叹说:这TM才是书啊!

Loading

Tags: , , , , ,

17 Responses to “Building Stories”

  1. levolove says:

    好书啊,纸质书不死。

  2. […] 远离微博这两个月,我拥有了大把的时间,读完或正在读至少20本书,每天平均读一份报纸。写了一个剧本的初稿,并且在写第二稿,博客更新得稍微勤快了一些,至少一周两篇。去南方,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去北京跟老蒋、张广天、牟森、欣燃等老友聚会,去上海与在推特认识的网友聚餐并畅谈了两次。看了三场话剧,三场电影。到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跟老婆交流的时间多了一倍,陪儿子的时间多了一些,陪白菜头的时间也多了一点。 而我错过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错过。通过报纸,我看到了反腐风暴每天烧烤一只厅局级以上干部。通过黄集伟老师的一课语文和朋友的解释,我知道了切糕的典故。由于邮件是我沟通外界的主要桥梁,我第一时间得到了纽约时报2012年十大图书的清单,并且立即下单,买到了绝版的Building Stories。 […]

  3. 路人甲 says:

    好书。

  4. 关于《Building Stories》,这样的形式有点返璞归真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小人书。怀念!

    同时感谢您的分享!

  5. 拜读了,我是从豆瓣九点看到你的《戒微博两个月的感受》过来的,深有感触,戒掉微博能让人内心平静、精神愉悦,有更多的时候读书、思考、陪家人!

  6. 米修 says:

    不觉得这样的书就比只是文字的书好,有些东西是无法取代的,而且纯文字书籍也没有落寞呀。

  7. 邓小平 says:

    改天买本来看看。

  8. […] 而我错过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错过。通过报纸,我看到了反腐风暴每天烧烤一只厅局级以上干部。通过黄集伟老师的一课语文和朋友的解释,我知道了切糕的典故。由于邮件是我沟通外界的主要桥梁,我第一时间得到了纽约时报2012年十大图书的清单,并且立即下单,买到了绝版的Building Stories。 […]

  9. 书太大,不便翻阅、保存和阅读。
    我觉得书不比图册,它的价值应在于它的内容。

  10. jarka says:

    3D动画片。

  11. 韩寒 says:

    形式大于内容。如果《哈扎尔词典》当年出版的时候能按词典的装帧设计,恐怕也可以造成轰动。这只能算是纸媒行业的一次尝试。如果可以,书还可以设计成高档食品,全部吃完才能知道完整的故事,这个创意更好。

  12. laojiang says:

    18岁以上那张的对页是骨骼解剖图吧?

  13. 民工 says:

    俺在欧洲,查了下,有货,28欧。这么好的书,看来可以买过来一睹芳容的。

  14. 小卟咚 says:

    ‘虽然现在还买不到Building Stories,不过你不用着急,出版商一定会让中国的工厂开动机器大力印刷的。总有一天你会翻着它,感叹说:这TM才是书啊!’…拜读,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非常给力。。。

  15. under_sunshine says:

    谢谢楼主分享。没有你的这篇文章,我还不知道小说可以有这种形式,我还不知道世界的某些地方早已有了新的尝试,新的形式。

    我的视野和思维被你的这篇文章和这本书小小的拓宽了一点点,谢谢

  16. doyle says:

    引用:”纸质书还有续命的手段。这本书以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叫喊“纸质书即将死亡”的人的脸上。这本书的质感,装帧,独特,让所有电子媒体自惭形秽地走开。“
    老古董就是老古董。在电子书上,花费一半的精力就能超过这个效果
    当然从来没有说电子书替代一切纸质书,所以这里特殊的超大版印刷书,和为了体现装帧手法的书自然不会消失,如同钢笔圆珠笔无法杀光毛笔,纸无法替代石刻,但他们都只能龟缩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为特定人所用。
    纸质书最后也就是如此的下场了。

    认为一个万分之一的特例”打了一击响亮的耳光“的话,那么日常中的普通事实早就把那些认为”纸质书不可替代“的人打成肉糜了。

  17. 廿三 says:

    亚马逊网站上不是有货么
    30刀就够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