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从小就知道饭桌不仅是一个吃吃喝喝的地方,更是一个举行仪式、交换人情、或者卸下面具、坦诚相见的地方。人们有感情无法表达,所以发明了节日,人们有语言无处可诉,所以发明了筵席。
在我的老家,饭桌上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例如,女人不上桌。在家里请客,女人不和男人们一起入席,需要另外坐一桌。还有,父子不同席。父亲和儿子不安排在同一桌上坐席,父子一般也不在一起喝酒。以前,如果谁家父子在家里对饮,是要被外人笑话的。我们村王二伯有两个儿子,都爱喝两盅,家里没有酒具,就因陋就简,用烧红的铁丝套在坏电灯泡上,截出几个玻璃量杯一样的酒壶。恰好邻居来串门,在屋外听见父子三人在说话,大儿子说:“爹,你先喝了我这一泡。”二儿子说:“爹,你不能光喝俺哥这泡,也得喝我这一泡。”邻居纳闷,以为所说的“一泡”是尿,推门一看,原来喝的是酒。从此,传为笑谈。
不过要说餐桌礼仪最复杂的,还是在酒店里请客。凡是出差去过山东的外乡人,无不对山东的酒桌印象深刻。其规矩之繁,礼数之多,学问之深,足以录制一套《百家讲坛》。
饭桌政治的精髓在于排座次。宾与主,主与次,在座位安排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山东人正式一点的宴请很少在大厅,都安排在包厢或雅间。
以一间直筒包间为例,正对门口背靠窗户的位置是东道主的,叫主陪。主陪右侧的位置留是给第一客人的,叫主宾。主陪左侧的位置留给第二客人,叫副宾。主陪对面,背对门口的位置,也很重要,是留给第二东道主的,叫副陪。副陪右侧是三宾,左侧是四宾。其余宾主,相间而坐。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宾客里里外外都能照顾到,尽显主人的热情与好客。我到了南方,每到请客或赴宴,最不适应的是座次的安排混乱。经常看到,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坐了一位司机,大概南方人觉得,这个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点都不重要。
山东人之所以在酒桌上严格排定座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酒和劝菜方便。筵席一开始,主陪先敬每个来宾三杯酒,接着副陪再敬三杯,然后是主宾、副宾回敬。接下来,大家以各种名目相互敬酒。一个人的酒量、口才、诡辩能力,在这个时候都会充分派上用场。我曾回老家参加同学的宴请,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一个在法院工作的同学举杯过来说:“为我们家里的老人家们干一杯,祝他们身体健康。”这样的提议,谁又能拒绝?
不过也有劝酒不当的例子,据说有一年胡锦涛到山东邹平考察,跟大家吃饭,有一个女干部端起杯子说:“总书记,我祝你步步高升。”众人暗笑,他再高升能升到哪里去?
山东还有为客人夹菜的习惯,所以正式一点的宴请,主陪副主陪旁边都有一双备用筷子。除非客人说喝够了,主人不能随便提议停酒上主食,否则就是失礼,而且点什么主食,要征求客人的意见。在我家乡有一个副市长,开会的时候睡着了。轮到他发言,旁边的人轻轻捅了捅他,说:“该你了。”他睁开惺忪的双眼,大声说:“服务员,上饭!”。这就是主宾当得太多带来的副作用。在北方,人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东道主,应该是让客人喝醉、自己喝好。家父在这方面曾经战绩辉煌,有一次,他让一个下乡视察的领导喝得跟自己带来的司机握手,“别送了,别送了。”司机咕隆了一声:“我是你司机啊。我不送你,你怎么回去啊?”
我从北方来到南方,最大的解脱是再也不用为饭桌上逃避喝酒而头疼。南方人喝酒不劝,各自随意,让人颇为自在。但是也有一个问题,酒桌上那种热闹团契的气氛也没有了。有时候,跟人吃饭有一种“生意就是生意”的冷冰冰的感觉。此时我倒有些怀念起北方人的酒酣耳热起来。醉酒是为了让我们从另一种迷醉中醒来,从庸常的生活中浮起来透口气。当然,酒只是一种催化剂,只要跟合适的人在一起,有情饮水饱,可乐能喝醉。也许,等我们阅尽人间,回头注视,会发现,青春不过是一场酒宴。而《圣经》上说,天国也有一场筵席。所以,在饭桌上,什么规矩不规矩,政治不政治,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喜悦的人们在一起。
Tags: nonfiction, 习俗, 官场, 故乡, 随笔
您说的肯定不包括西南。
礼仪很重要,最近在看《别说你懂职场礼仪》
南方人确实不喜欢被劝酒,除非是特别好喝酒的。酒毕竟不是什么好东西,应该随意。
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呵呵!
七格格来访,勿惊勿怪啊,支持楼主啦
咱中国饭桌那是文化啦
跟广东的有那么一点儿不一样
在南方呢,
你画的“主陪”,就是“请客的人”,
“副陪”,就是“去结账的人”
主陪左右是主宾副宾,然后按宾甲大于主甲大于宾乙大于主乙的次序右左右左地排下去~~~
有时候主方的小级别比较多,就会通通往下边坐
副陪席上的司机,一定是请客的人的司机,因为他常常扮演“去结账的人”~~~~
去北方出差,常常是单独和主人吃饭,他的司机和秘书会另外吃,觉得他们规矩比较重一些
几年前在济南,颇有规格的静雅酒店,某间包房,按照楼主图示喝过一次。我坐在副陪旁边。的确是按照楼主所说的,三杯三杯地喝。
记得当时宴罢大家打车去了趵突泉,接着喝啤酒。其中某陪喝到直接躺在音乐吧旁边的石凳上睡着了。
我偷着吐了几次,啤酒也应付过来。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老王的图例稍有不妥的地方: 除了主陪 副陪 还有三陪 四陪的位子, 和主陪-副陪成 十 字
看了这篇博文,深感中国人实在聪明,但是大多数聪明劲都用到乱七八糟的地方了
在山东工作六年就把这个学会了,主副各三杯,再齐喝一年酒(一个月一杯),大家微醺,就开始喝了。
孔子的故乡,礼数果然不一般。记得有次实习,院长生日,员工聚餐,我却坐在了主(副)的位置,就是类似于你说,主(副)的位置坐了个司机。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徐州的规矩和这大致相似,徐州酒桌上年幼或级别最低的要给长辈或领导端酒,站立并双手端两个酒过去,说些吉祥话以示尊重,而自己不用喝酒。
副陪坐在门口,还有一个作用是照顾上菜倒酒。要是这个位置坐了客人就尴尬了。
这倒是跟河南的规矩很相似,只是坐席上副陪的位置在河南反而是最下席。
给你讲个故事,好笑就告一声儿。
某市各机关单位的代表聚餐,领导们相互敬酒拉关系。
环保局局长来到计生委主任面前说,x主任,我是市环保局的X局长,我们环保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敬你一杯!
计生委主任说,x局长,我们计生委,不管天不管地,专管男女生殖器,我也敬你一杯!
我的酒量就是被灌出来的….
南方客家人的饭桌规矩也与此类似
凡是说中原官话的,风土人情都差不多。
出生于安庆的同学表示:老家的酒桌座次完全同博主所述一致。
还有,主人要坐到对门正中央。
主陪三杯,副陪三杯,真是吓人!客人能否先声明不能喝,以求身安心安。
不喜欢被劝酒。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