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10

埃连的命运

Sunday, July 11th, 2010

IMG_0477

你还记得图片上这个男孩吗?他叫埃连-冈萨雷斯(Elian),十年前他的照片遍布世界各大媒体。

2000年复活节,年仅6岁的埃连,跟随母亲和母亲的男友从古巴偷渡迈阿密,遇到恶劣天气,成了孤儿。他被美国消防员救起,寄养在美国的亲戚家里。此后,围绕埃连的去留问题,各方面力量展开了激烈争夺。埃连在古巴的父亲,提出要把孩子接回古巴,而身为古巴流亡者和异议者的埃连的亲戚,则要把埃连留在美国,进行政治避难。

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政府,强烈要求把埃连送回国。美国民调显示,42%的美国人认为埃连应立即回到他父亲身边,31%的人认为埃连的去留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所决定,14%的人认为应该先进行埃连的政治避难听证,而只有4%的人认为埃连应该留在美国。

美国司法部长裁定埃连应该送到其父亲的监护之下,而埃连的迈阿密亲戚却不愿意放人。联邦司法部门决定动用SWAT部队武力解救。4月22日,130人组成的SWAT部队,冲进埃连的亲戚家,于是全世界媒体看到了下面这一幕。

IMG_0503

4个小时以后,埃连被送到Andrews空军基地,他的父亲已经从古巴来到这里等他。

IMG_0481

2000年6月28日,埃连返回古巴。受到了卡斯特罗的召见。

IMG_0485

10年过去了,埃连如今已经成长为17岁的少年。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对惊涛。假如当初埃连不回古巴,如今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答案在风中飘荡,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Loading

曾经的美丽的中国

Thursday, July 1st, 2010

white-collar

统治者总是擅长用一个时间点把历史人为地割断,从而制造出有利于他们的集体记忆。而影像无疑是制造记忆的最有力手段。我们所看到的1949年之前的照片和影像,大都是破败的山河,衣衫褴褛的民众,以及火热的战争场面。这些影像的不断叠加与重复,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牢固的印象,1949年是旧与新,丑与美,落后与进步的分水岭。

然而当我看到飞虎队在中国拍摄的彩色照片,我立即被强烈的色彩,美丽的影像,热情的氛围感染了。这是1940年代的中国吗?看这些喜悦的脸,坚毅的脸,有尊严的脸,难道是“解放前”的中国人吗?

艾伦-拉森和威廉-迪伯,是两个美国小伙子,他们大学期间应征入伍,被派往远东,加入了陈纳德率领的第14航空队,也就是原先的飞虎队。他们随盟军转战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用手里的相机和家中邮寄来的珍贵柯达彩卷,拍摄下当时的中国。60多年以后,他们的照片在中国结集出版,于是有了这一本《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

这些照片,除了一小部分拍摄的是军旅生活,绝大部分拍的是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滇池中逍遥嬉戏的市民,衣衫整洁的小吃摊摊主,辛勤耕作的农人,技艺高超的木工,快乐的小男孩,穿着改制美军军服的小姑娘,还有用最原始的方式修建机场的中国军民。他们都长着一张快乐而有活力的脸。

十年以前,曾有一位新左派文论家,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中国人的脸。文章大意是,从照片中看,中国人的脸都那么干瘪、蜡黄,萎缩,唯独毛泽东的脸,带着阳光,带着自尊,带着自信,足以代表全体中国人。

看了飞虎队的照片,我知道这位左派是十足的臆断。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那么一群单纯勇敢而快乐的中国人。以羸弱的国力,不屈服于强大的侵略者,并且还能驰援甘地的印度,帮助同样在铁蹄下的韩国。

拉森和迪伯的照片,同样拍摄了杭州和上海。照片中的杭州街衢,更像现在的香港。而40年代的上海,更接近于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像如今的上海,更接近于一个国家化大工地。

历史无法假设,我们不知道1949年如果获胜的是另一方,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也许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在这些照片中,我分明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镜头。在大新百货大楼,也就是现在的上海第一百货大楼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画像,画面上一个秃顶男人,穿着军装,白手套撑着一把军刀,画上写着:“蒋主席万岁!”

延伸:凯迪社区《美国飞虎队员拍摄的图像》

Loading